㈠ 磚雕價格
純磚雕最高3000每平方,水泥仿得最高1500每平方,上下差價在500每平方左右
㈡ 直供唐語古建磚雕牆地磚回字紋@磚雕多少錢一平
現在回字紋種類很多,圖案精美,大概20_40元,歡迎採納
㈢ 古代磚雕價格很高么現在呢
是的,磚雕價格自古以來其實是很高的,不是普通百姓可以做的起的。所以現在發現的磚雕基本都是古代的皇宮貴族府邸、晉商大院等之內。
磚雕價格在古代非常高,首先是因為會這種手藝的匠人不多,物以稀為貴,自然只有有權勢的人才能請的起磚雕匠人。今天看到流傳下來的磚雕古宅,都是當時王公貴族、巨商富賈花雄厚財力、精力、時間才建成的。磚雕最初的產生也是在富商之間,因為當時有著森嚴的等級劃分,平民不能像貴族皇室一樣描繪、做復雜的斗拱,只能在磚上下功夫,後來發展的壯大起來,皇室貴族也開始將磚雕運用在建築裝飾之上。古代磚雕價格,絕對稱得上土豪專屬了。
直到前幾年,磚雕價格依舊很高,工藝依舊採用傳統的燒制青磚然後手工雕刻,並且加上與建築同壘同砌,適用范圍很窄,施工難度也較大。
隨著唐語研發新的科技磚雕,材質更新換代,磚雕價格大幅下降,施工也非常簡單。只是隨著現代建築的普遍,當磚雕價格多數人可以接受時,磚雕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唐語一直在堅守,將磚雕作為傳統民俗文化的載體。
㈣ 二十四孝圖每個孝圖故事概括
中華民族向來有尊老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封建統治階級從維護封建統治和宗法秩序的需要出發,把這個優良傳統同「孝」融匯在一起,大力彰揚孝子、孝女的事跡,為之樹碑立傳,予以旌表褒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對於古代一些經典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二十四孝》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現在人們的思想與古代大為不同,所以現在大多數人們認為《二十四孝》裡面的故事情節不妥,但價值觀還是一致的。
㈤ 《二十四孝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二十四孝圖》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州守將沈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
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
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狄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狄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今晉城)。
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三、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確實是遭人誣害。
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四、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
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
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五、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湖北陽新縣富水陽辛村人),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
一天,母親病重,要吃竹筍煮羹治癒,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
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六、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今河南沁陽人)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
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七、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八、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
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當,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後人有詩贊曰: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九、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
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的孝行感動,便允他辭官。
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十、蘆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 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
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
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闔家歡樂。 有詩贊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十一、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名叫董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
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
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
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後來嫁給了董永。 有詩頌曰: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十二、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
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十三、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
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
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十四、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
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有詩頌曰: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十五、百里負米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子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
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有詩頌曰: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十六、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
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
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誠,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十七、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
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
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十八、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
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
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十九、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妻子,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
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
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受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二十、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賦。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兇狠。
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
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
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後人有詩贊曰: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十一、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
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
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二十二、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二十三、老萊娛親
春秋時,楚國有位隱士,名叫老萊子。這個老萊非常孝順父母,對父母體貼入微,千方百計討父母的歡心。
為了讓父母過得快樂,老萊特地養了幾只美麗善叫的鳥讓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經常引逗鳥兒,讓鳥兒發出動聽的叫聲。父親聽了很高興,總是笑著說:「這鳥聲真動聽!」老萊見父母臉上有笑容,心裡非常高興。
老萊其實也不小了,也年過70歲。一次,父母看著兒子的花白頭發,嘆氣說:「連兒子都這么老了,我們在世的日子也不長了。」
老萊害怕父母擔憂,想著法子讓父母高興。他專門做了一套五彩斑斕的衣服,走路時也裝著跳舞的樣子,父母看了樂呵呵的。
一天,他為父母打水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傷心,故意裝著嬰兒啼哭的聲音,並在地上打滾。父母還真的以為老萊是故意跌倒打滾的,見他老也爬不起來,笑著說:「萊子真好玩啊,快起來吧。」
後來,「老萊娛親」成了成語,形容子女想盡辦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暢。
二十四、郭巨埋兒
漢朝的時候。有個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舉。家裡窮苦得很。他有個兒子還很幼小。郭巨的母親常常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孫兒吃。郭巨因為家裡窮得不能夠奉養母親。兒子又要分母親的食物,如何是好呢?於是總等著兒子走出的時候。
再到母親那裡去進食物。年邁的母親總把食物留給兒子。郭巨便要將兒子給埋了。郭巨說。你不要驚動了母親。兒子可以再有的。
母親是不可以再得的。為何不把兒子埋葬了?郭巨的妻子不敢違背她丈夫的話。就在地上掘坑。掘到三尺多深。正要將兒子扔進去,忽然一個霹靂。並且地里有一釜的黃金。上面有字寫著。說是天賜郭巨,官不得取。
此文出自元朝·郭居敬所作的《二十四孝圖》
(5)磚雕24孝價格如何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二十四孝故事》是中國元朝成書的一本宣揚傳統儒家孝道的蒙養讀物,其中選輯了為封建王朝所稱頌的自上古至宋代的24個孝男孝女的事跡,敘之以文,詠之以詩,繪之以圖,目的在於「用訓童蒙」即培養兒童的封建孝德,並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舊社會,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歷史上傳承下來的《二十四孝故事》,必須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辨證的歷史的分析。其中確實有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內容,但也有糟粕。值得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事奉父母的精神。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幾乎都具有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它永恆的價值,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的核心與精華所在。我們讀《二十四孝故事》,當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他們也許並非看重形式,讓後人件件照辦,而是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世界還有「孝」之一字!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由於「孝道」源於原始的氏族社會,發展於和強化於封建社會,因而它必然帶有它的歷史局限性,特別是成了官方「以孝治天下」的理論之後,產生了逆來順受的、愚孝的、迷信的、因果報應的觀念,甚至有與人性相背離的地方。
如「卧冰求鯉」,「恣蚊飽血」,「埋兒奉母」,「聞雷泣墓」等,所有這些都是不能吸收和提倡的,即使是「刻木事親」雖然表現出丁蘭的至誠之心,但是在今天看來,不免有些可笑,都應予以拋棄。今天我們提倡的孝應該是文明的、合乎理性的。
所以,我們不能不加分析地去吸收「二十四孝」中的一切。總之,在今天這個文明的、法制的社會中,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和法律上是平等的,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哺育子女,子女有責任和義務孝敬父母。
當今有不孝順父母的子女,也有把自己親生的兒女遺棄、賣掉、甚至有將其扼死、溺死或殺死的父母,這些都是喪失了人性和違法的行為,是社會和人類的良知不能容許的。因此,要提倡「父慈子孝」,繼承和弘揚孝道文化的精華。
作者簡介:
字儀祖,元尤溪縣廣平村(今大田縣廣平鎮)人。博學好吟詠,不尚富麗,與仲凡、仲實俱以詩名。性至孝,事親左右承順,備得其歡心,居喪哀毀盡禮。嘗集虞舜以下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賡之以詩,用訓童蒙。時虞集、歐陽玄薦之,固辭不起。著有《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百香詩集》。
㈥ 古磚雕有價值嗎
清代,揚州為兩淮鹽運樞紐,鹽商聚居之地,「四方豪商大賈,鱗集糜至,僑寄戶居者,不下數十萬」。鹽商們財力雄厚,富比皇室,「衣服屋宇,窮極華靡」,他們在揚州大興土木,大肆建造園林、住宅、會館等,追求住宅的寬敞氣派,園林的奇巧變化,並不惜重金裝飾和點綴門樓。乾隆年間,「揚州園林之盛甲於天下,由於乾隆六次南巡,各鹽商窮極物力以供宸賞,自北門直抵平山,兩岸數十里樓台相接,無一處重復。」除園林、會館、住宅外,清代揚州佛教藝術也非常興盛,大興寺廟觀庵達百餘座,因而其時建築業非常繁榮。鹽商們在客觀上促進了揚州磚雕藝術的發展,揚州至今還有一些古街巷留有他們的豪門大宅,揚州博物館內也藏有精美的磚雕。揚州磚雕不僅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我國建築磚雕史上也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
兼融南北,注重裝飾
揚州建築磚雕裝飾藝術,既受徽州影響,也受北方官式風格影響。前者是徽商帶來徽州的建築匠師,使徽州建築藝術融入揚州建築之中,後者是康乾二帝南巡,揚州多次「迎鑾」,又使揚州建築參酌了京師款式,加上揚州地處南北之間,形成北方官式與江南民間風格雜糅的建築風格。
徽商的極度富裕,使建築富在臉上,他們運用一切裝飾手法,對大門門樓和門罩,精工細雕。因而徽州建築裝飾中的磚雕門樓和門罩是濃墨重彩之處。其平面分割密集、鏤工細密、雕刻繁瑣深峻,層層疊疊,每處門樓上既有多種裝飾構件,又有連續組合重疊的額枋畫面,堆砌突出。當徽州這種風格流傳揚州後,揚州以自身文化對徽派建築手法進行了改造。揚州富賈之富,不富在建築表面的爭奇斗艷上,而是把突出的門罩無聲無息地化為不起樓的磨磚門,並把北方官式建築的技術融化在自身的建築里,更把官式的「大」作派深藏不露地融化在自身建築里。揚州磚雕門樓向雕刻藏而不露的平面化發展,各種裝飾構件不顯山、不顯水、不堆砌、不起樓,緊貼牆體,直達屋頂,在平面上做足文章,給人以整飭簡潔的美感。這樣,精雕細琢的門樓裝飾與水磨青磚露縫的兩側牆體渾然一色,不招人眼目,卻耐人尋味,它造型洗練,寬大舒朗,於文綺中見渾厚,以高大整飭、平直精工中呈現「台閣氣象」,雍容大度。因此,揚州建築裝飾的磚雕,它不是單純的裝飾。
揚州磚雕通常裝飾在屋脊、大門門樓、磚檐、磚柱、干塘、額枋、垛頭、掛落、雀替、掛牙、磚山牆、走廊、影壁、花窗等處,大多是裝飾構件。因而它不可能自由選擇構圖、選擇面積,甚至不可能如徽州門罩那樣集中鋪陳,更不能出現大面積獨立欣賞的磚雕畫面,它必須按照建築構件的形狀尺寸,進行適合紋樣的設計,也就是因屋定形,因形設圖,巧施雕鏤,以適應建築構件的特定需要。同時,要把人們喜愛的富有故事情節的題材,界定在特定的磚面上表現。因而揚州磚雕從大至丈余的山花,到小不盈尺的掛牙、垛頭,大多以圖案裝飾見長,偶有人物題材,也少有主題性、欣賞性大畫。揚州磚雕大多一磚一題材內容,內涵豐富,寓意深刻。
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揚州磚雕的題材廣泛,人物、山水、花草、蟲畫、飛禽走獸,無所不包。其工藝裝飾手法以高浮雕為主,參以浮雕、圓雕、線條的深、淺刻和鏤雕,而以高浮雕尤為見長。圖像突現在開光中或地子上,構圖飽滿,主體突出,配景簡約,層次十分清晰,空間感很強。幾何紋樣多剔地淺起,稜線健勁,峭拔精神;花樹人物則在高浮雕上淺刻,渾厚中不乏秀麗清勁。圓雕和線刻為高浮雕的輔助手段,鏤雕只用在關鍵部位。
揚州磚雕每一磚面「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往往以象徵、諧音、表號、用典等手法,借形寓意,諧音寓意,表號寓意,或幾種手法混合運用,一塊磚即能成為獨立的畫面寄寓人們對福祿壽喜財等理想的期盼,增添了裝飾建築的趣味。如:柿子與如意組合成「事事如意」。古錢與蝙蝠組合成「福在眼前」壽桃與蝙蝠組合成 「福壽雙全」天竺與水仙組合成「天仙祝壽」喜鵲與梅花組成合成「喜上眉梢」,還有「鳳戲牡丹」、「二龍戲珠」「流雲蝙蝠」「和合二仙」等。「和合二仙」是常用的一圖一意獨幅成畫的代表作,其雕刻水平是非常精湛的,是揚州人物磚雕中難得的精品。長方委角開光內雕祥雲繚繞,和合二仙踏於雲上,一人執荷,一人捧盒,二仙人頭部均已殘缺,但形體的豐腴,結構准確,衣紋的飛揚飄灑,花葉的卷轉自如,足見磚雕藝人人物造型准確、雕工精湛。這塊磚雕是揚州磚雕沉雄飽滿又灑脫秀勁、備極傳神的精品。
除此文外也有少量反映傳說故事情節的磚雕,可能是用於門樓額枋的,其畫面形式較為簡潔凝練,寓意卻和諧深刻。如:「鯉魚跳龍門」磚雕,它是由兩塊磚組合而成,每塊長33厘米,寬21.5厘米,厚17厘米,此磚雕有典故情節,左邊一塊描述了鯉魚准備跳進龍門的情景,浪花中一條大鯉魚跳出水面,躍居主要位置,兩條小鯉魚也昂首向龍門躍去。那二層盂頂飛檐翹角的龍宮,角垂風鈴,門設乳釘,庄嚴宏偉,富麗堂皇。門微開一隙,透過縫隙可見3厘米厚的內空間,磚下邊是五組裝飾性很強的浪花簇擁著鯉魚、龍門,一幅海中龍王宮殿的壯景躍然磚上。右邊的一塊磚有一條從龍門中跳出來的「魚」,它的形象角似鹿、眼似牛、嘴似馬……顯然,這是由一條普通鯉魚變成的「龍」,它回首眺望龍門,面帶笑容的神態,表現出鯉魚因跳躍龍門而高升的歡快感、自豪感。這組磚雕題材的寓意和期盼是很明顯的。以魚祈祝人們能獲得跳躍龍門而高升境遷的機遇。古時又以「龍門」比喻高升、高攀。如唐李白《上韓荊州書》中說:「一登龍門,則身價百倍。」民間把鯉魚跳龍門,常作為通過科舉奪魁的象徵。這組磚雕用於門樓裝飾,寓意更加獨特。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兩塊磚的上、下、左、右側面和左半磚正面的左上角,右邊磚正面的右上角都穿插了忍冬紋樣。不細看,還以為同樣是波浪紋,因為它和波浪紋很相像,但細一看,才發現是忍冬紋樣,兩種紋樣組合在一起,一點凌亂的感覺也沒有。雕刻者在「鯉魚跳龍門」的題材中加以忍冬紋,看上去是兩組毫無聯系的題材內容,但經查考資料:忍冬為一種纏繞植物,俗稱「金銀花」「金銀藤」,其花長瓠垂須,黃白相半,因名金銀花。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稱。忍冬圖案多作為佛教裝飾,可能取其「益壽」的吉祥含義。這塊磚雕上除了用鯉魚跳龍門表示科舉高升的心願,還用忍冬紋樣表示延年益壽的祝福,更體現了創作者強化寓意吉祥的構思。這種有無羈絆的豐富聯想的隨意添畫,在古代工藝圖案中也是屢見不鮮,而在敦煌圖案中尤為多見。
這組磚雕高浮雕的風格突出,整個磚厚17厘米,除地子實心層6厘米外,11厘米的厚度均為高浮雕和鏤空雕,從最前面的鯉魚到中景遠景的鯉魚,從近處波浪到遠處消失的波浪,從龍門前到龍門中,從前景到後景,層次非常豐富。特別是那龍宮門,盂頂建築突破了浮雕范疇。採用鏤空雕、圓雕相結合的手法表現處三度空間,這組磚雕置放上牆時,11厘米的雕刻層是凸於牆面外的,更有立體感。整組磚雕是圓雕、浮雕、鏤空雕、深淺刻融為一體的,同時也是點、線、面相互襯托運用較好的代表作。可謂是清代盛期的神品。
另還有一組表現故事情節的「十鹿游春」磚雕,更是一組罕見的珍品,它是由九塊長方形磚組合而成,每塊磚長32.5厘米、高24.5厘米、厚5 厘米,總長292.5厘米,第一塊和第九塊雕刻如意紋樣,並巧妙地置放樹木山水和兩只鹿,中間七塊磚安排了八隻鹿。此磚雕刻題材寓意吉祥,以「鹿」的音諧寓「祿」,以「十」寓「全」,以「春」寓「萬象更新、生機盎然」。九塊磚構圖採用了能開能合的手法,磚與磚之間有計劃地分割,又有機地聯合成為一幅完整的組畫,這在揚州磚雕中是少見的具有散點式構圖的連續畫卷。近景雕松柏榆梧共六本,葉片有長有圓,有線有面,變化多端,各具特徵;中景雕體態各異的十隻鹿,跋山涉水去郊外踏青,從左至右,分別作回首、翻滾、繞樹擦癢、舔犢、飲水、吃草情狀,遠景堅實厚重的山石襯以輕盈流動的溪水,有動有靜,對比協調——全組磚雕在2厘米厚的雕刻層里,山、水、樹、鹿、草坪分了好幾層,有高浮雕、浮雕、圓雕、透雕、深淺刻多種技法糅合並用。刀法多變,奏刀簡練,層次豐富。
揚州鹽商的住宅,隨著年代久遠,有的巍然屹立,有的逐漸廢棄。然而散落於民間的磚雕,不失為值得收藏的建築雕刻藝術品。
㈦ 磚雕藝術
磚雕是在特製的質地細密的土磚上雕刻物象或花紋的工藝。主要用於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築物的壁面裝飾。戰國時已有花磚,漢代畫像磚更是聞名遐邇。但多為模印磚雕。唐代花磚在經模印後還加雕刻。宋時墓室磚雕盛行。雕法從減地平(金及)法逐漸轉為多層浮雕法。明清磚雕表現內容豐富,技法更精湛,除單層浮雕外,還有多層浮雕、堆磚等技法。民間磚雕的一般製作程序是修磚(以磚蘸水磨平)、上樣(在磚面上貼上圖樣)、刻樣(用小鑿描刻出花紋輪廓)、打坯(先鑿出四周線腳,再鑿主紋、次鑿底紋)、出細(進一步細雕)、磨光(用糙石細細磨光)。如磚質有砂眼,還用豬血調磚灰修補。最後完成。
㈧ 24孝圖故事梗概
24孝圖故事梗概: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傑作。
另有,魯迅認為二十四孝圖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他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他本人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
全文賞析:
魯迅是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對於當下的國人,孝道該如何提倡,仍然是非常值得思索和探討的問題。
那些煞費苦心「修飾」出來的完美的、讓人們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動人心的。真正能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感動的,永遠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過懦弱、有過自私、有過猶豫,然而最後選擇了勇敢、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