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行情 » 伍兩的銅錢幣價格如何
擴展閱讀
做什麼能發財成本高 2025-08-01 12:24:30

伍兩的銅錢幣價格如何

發布時間: 2022-07-06 04:56:11

A. 2015袁大頭銀元伍圎最新價格

我也是賣這個的,。。擺地攤兒的,。民國五年的,冤大頭,,五塊錢一塊,,賣出價,買入價,。兩塊錢一塊,。。

B. 銅錢什麼價

真幣,價格伍元。

C. 關於銅錢的價格

普通幣,市場價幾元至十幾元之間

D. 現在這種錢幣值多少錢

古幣50珍,橋足半釿布,三孔布,博山刀,大泉五千,

4咸通玄寶:唐錢。咸通十一年(870)桂陽監錢官王彤所鑄,尋即廢止,存世極罕。

15開平通寶、元寶:梁錢。開平是五代梁朱溫年號(907-911),存世僅通寶、元寶大銅錢各一枚,對其真偽錢幣界看法不同。另有開平元寶鉛質小錢,系南漢劉隱奉梁正朔而鑄。

16天成元寶:五代後唐錢。天成年間(926-930)鑄。

17永平元寶:前蜀錢。永平年間(911-915)鑄,存世極罕。

18天德重寶:閩錢。天德年間鑄,有銅、鐵兩種,當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紀國號。

19天策府寶:楚錢。馬殷受梁封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於乾化元年(911)鑄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據《十國紀年》載,當時城中行用鐵錢,城外使用銅錢。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內境外。銅錢又有背龍及鎏金等品。

20乾封泉寶

1廣政通寶:後蜀錢。孟昶廣政年間(938-965)鑄,有銅、鐵、鉛三種平錢。

22大蜀通寶:後蜀錢。錢文形制與廣政通寶接近。存世極罕。

23保大元寶(背天):南唐錢。李璟保大年間(943-957)鑄,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極少。

24 永通泉貨:南唐錢。顯德五年(958),李璟鑄永通泉貨大錢,以一當十,錢文有篆、隸兩種,篆書者較薄小,為後期的減重錢。

25大齊通寶:南唐錢。此錢真品僅發現二枚,因其文字形制與大唐通寶接近,所以定為南唐開國者徐知誥升元元年(937)建國號大齊時所鑄。一說為南唐後期鑄大唐通寶時所鑄。

26建炎元寶: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鑄。「建炎元寶」鑄造量極少,錢文篆書,隸書成對,同時期高宗尚鑄造有「建炎通寶」,「建炎重寶」,皆罕見,為古錢大珍。

27至寧元寶:P金代衛紹王至寧元年(公元1213)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孤品,書體與北宋崇寧小平楷書相似。珍罕無定價。

28大宋通寶(當拾)

31大朝通寶: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有銀質、銅質兩種,均為小平錢, 存世極少,銅質更罕見。屬中國古泉五十名珍。

32乾亨通寶:五代十國時期南漢 劉龔政權乾亨元年(公元917)鑄造。一般製作不精,文字內多流銅,極少見。另有「乾亨重寶」銅錢。

33天顯通寶:天顯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無定價 遼太宗天顯年間鑄,據內蒙出土:徑2.38厘米,重2.7克。文字自然,頗具遼錢風韻,隸書體旋讀,傳世甚罕。太宗天顯年間(947-950年)鑄,僅發現1枚孤品,該錢已流入日本。

34中統元寶: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35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五代十國時期盤踞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造,永安一十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量極少,價格極高,,永安五百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僅孤品,古錢之大珍。鐵錢存世也已屈指可數,價格頗高。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獨特,按照右左上下順序讀,永安一千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量極少,價格極高,為古錢珍品。鐵錢存世量也已不多,能得善價。

36應歷通寶:遼國穆宗皇帝應歷年間鑄造(公元951~969),錢文粗糙,制式為小平,現存世僅有數枚。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遼代應歷通寶,直徑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37大元國寶

39保寧通寶:遼代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右旋讀,書體隸兼八分,渾厚樸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一代錢風。根據相關資料、圖譜及所見所聞,保寧通寶平錢的統計存量大約在數十枚之內,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

40至正之寶:元朝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鑄造.均為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幾型。面文「至正之寶」為端麗楷書,直讀。背穿上「古」系記江西吉安道監制;穿右「權鈔」二字可作權當銀鈔解。穿右為幣值銀重,所見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及「伍錢」五種。「伍錢」即值銀鈔半兩、銅錢五百文,為「權鈔錢」之最大者;徑達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來出現之最大行用方孔圓錢。以銅錢權鈔行使,又稱「至正權鈔」。錢文書體特別俊秀流暢,與「至正通寶」一類書法相同。這類銅錢均比較罕見,價格極高。

41聖宋通寶:直徑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錢幣完整,未見拼接、挖補、改刻的痕跡,應當是一枚真品古錢。「聖宋通寶」行書旋讀,字體與行書聖宋元寶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現一斜月,左側邊郭有一個直徑0.1厘米的圓形深孔,形態較規則,似乎是用作定位用。

宋徽宗趙佶於崇寧二年(1103年)鑄聖宋通寶,行、篆二體,以一當五,崇寧三年(1104年)乃止。聖宋通寶錢行世只有8個月,世間所見甚少。

42貞觀寶錢(西夏文):西夏崇慶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造,形制為小平錢,直徑2.5CM。錢形較大存世僅有一枚,極其珍貴。

43天啟通寶:背面

44靖康通寶:「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北宋 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45天國通寶:天國背通寶當十是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第一批試鑄的通用錢幣,因不久即改鑄太平天國聖寶錢而屬臨時過渡性的錢幣,因此鑄額有限而十分罕見.

46應運元寶:"應運元寶"銅錢,系北宋淳化年間李順起義所鑄起義軍錢,

47皇統元寶:金代錢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鑄造,製作極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統元寶篆書孤品。

48應感通寶:北宋時,李順於994年發動農民起義,攻克成都,建元應運。曾鑄應運元寶。李順死後,部下又鑄應感通寶,存世皆罕。

49崇慶元寶、通寶:崇慶元寶為金衛紹王崇慶年間(公元1212年)所鑄,由青銅鑄造。有元寶、通寶兩種。元寶為篆書當五大錢(即折五,直徑為3.5厘米);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了解全國保存有五六枚真品。

崇慶元寶史志不載。唯遼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與文字近似泰和重寶。「崇慶元寶」四字作玉筋篆,旋讀,光背無文。錢體銅色青白,製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寧錢制,然仔細推敲仍不免匠氣。近代京滬諸多泉家皆審為贗品,而錢幣學家鄭家相以為當屬金泉。

50元德重寶: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直徑一般為2.7厘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崇宗皇帝朝另鑄造有「元德通寶」錢。

古泉五十名珍圖冊

E.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伍分紅銅錢幣直多少錢

民國銅元,屬普通版別,存世量大價值不高市場價在二十元左右,真的建議收藏升值空間不錯
希望能幫到你
個人見解不對勿怪

F. 道光重寶一百計重伍兩的古幣是真的嗎價值多少謝謝

世祖順治皇帝福臨 順治通寶(漢文)版本太多,基本上也是常見的,當中也不乏珍品,需要個別鑒定! 聖祖康熙皇帝 康熙通寶(漢文)同順治錢 世宗雍正皇帝 雍正通寶 無價值高的錢幣,新疆造的稍微價格高些,也不超過50元 高宗乾隆皇帝 乾隆通寶 同雍正錢 仁宗嘉慶皇帝 嘉慶通寶 同上 宣宗道光皇帝 道光通寶 同上 文宗咸豐皇帝 咸豐通寶 比較多,常見 咸豐重寶 版本多,有值錢 的 咸豐元寶 少見,價值幾乎都在千元以上 穆宗同治皇帝 祺祥通寶(重寶) 珍貴 試發行錢幣,少見,價值最少2000以上 穆宗同治皇帝 同治通寶 版本多,常見 同治重寶 也較為常見!但是比同治通寶更具價值,值得收藏 德宗光緒皇帝 光緒通寶 同上 宣統皇帝 宣統通寶 常見,但有一定收藏價值,普通型10元-30元

G. 清代銅幣 各價值多少

單個價格1-10元。
很難簡單地說「大清銅幣」是否值錢!
絕大多數「大清銅幣」沒有太大的價值,但價值在幾百幾千元也為數不少。如宣統三年「度支部」發行的「大清銅幣」一厘、五厘、一分、二分,都有在 5、6 千元以上。至於銅元大十珍之一的「粵」字「大清銅幣」二十文,價值更是在萬元上下了。
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始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鑄造流通時間盡管只有十餘年,但其鼎盛時期全國共有十七省二十局開機鑄造銅圓。十七二十局先後鑄造的當十銅圓,各不相同,版式繁多。僅以明顯區別劃分,其版式亦有數百種之多。如以細微區別劃分,其版式當在千種以上。故當代銅圓收藏愛好者每每以搜尋不同版式銅圓為最大樂事,如筆者之流,酷愛銅圓收藏,偶有新版式銅圓發現,則欣喜若狂。但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面對版式各異的近代銅圓,則往往不知該如何著手收藏。筆者收藏銅圓十餘載,摸索出一點銅圓收藏由簡至繁的方法。特撰此文,與諸位初入門的同好交流.
清代機制銅圓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清代末期開機鑄造銅圓的十七省二十局,無一不鑄造當十銅圓,而二文、五文、二十文銅圓則僅有部分省局鑄造。故本文所列銅圓收藏方法,僅就當十銅圓而
言。
一、以鑄造地不同為區別,進行收藏。 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由廣東伊始,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兩廣總督德壽與前總督李鴻章奏准仿香港銅仙鑄造機制銅圓。機制銅圓較之方孔銅錢鑄造精良,市商樂用,流通順暢。次年,清政府即諭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許仿鑄。爾後,全國各地紛紛開機鑄造銅圓。故當十銅圓的鑄造地各異,這是區分不同當十銅圓的最明顯特徵。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首先便可以從此處著手,按照當十銅圓的不同鑄造地,進行收藏。
清代當十銅圓主要分為兩大類:1、「光緒元寶」;2、「大清銅幣」。「光緒元寶」當十銅圓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鑄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鑄銅圓,皆在其正面上緣鐫寫省名。計有:1、中央戶部;2、北洋;3、吉林;4、奉天;5、清江;6、浙江;7、江南;8、廣東;9、山東;10、福建;11、湖南;12、湖北;13、四川;14、江西;15、河南;16、江蘇;17、安徽;18、廣西;19、新疆。其中,廣西「光緒元寶」當十銅圓,現今存世僅數枚而已,自然無法收集。「新省造光緒元寶」當十銅圓,存世極少,極不易得。所以,現在收藏清代當十銅圓,一般以集齊十七省局為准。廣西「光緒元寶」當十銅圓,則根本不去奢望。在餘下的十七省局中,吉林,奉天兩省所鑄銅圓,現存世相對較少,余皆多見。
「大清銅幣」當十銅圓共有二十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鑄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鑄銅圓,皆在其正面中央鐫刻陰文或陽文省名簡稱。計有:1、中央戶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雲;10、滇;11、川滇;12、贛;13、閩;14、粵;15、浙;16、蘇;17、淮;18、皖;19、東;20、寧。其中,吉字最少;川滇、雲字次之;滇、贛、蘇、浙、東字再次之;余皆多見。
初入門的銅圓收藏者在集全上述三十七枚不同地區當十銅圓之後,則可在此基礎上注意各地省局名書寫鐫刻的不同之處,進行大版式的分門別類收藏。在「光緒元寶」當十銅圓中,福建省造銅圓有僅在其上緣書寫「福建官局造」者,亦有在左右加鐫「閩關」二字者。山東省造銅圓有將省名書寫在上緣者,俗稱「上山東」;亦有將省名分列於左右者,俗稱「橫山東」。四川省造銅圓有在其上緣書寫「四川省造」者,亦有書寫「四川官局造」者。四川省造銅圓上的省名,還有大字「四川」、小字「四川」之分;江西省造銅圓亦有大字「江西」、小字「江西」之分。「大清銅幣」中,蘇字、寧字有陰文、陽文之分。吉字、淮字、雲字、皖字亦有大小之分。這種差別非常明顯,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很容易區分,可以逐一進行收藏。
二、以鑄造年代不同為區別,進行收藏。 清代鑄造機制銅圓訖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始,至1911年(宣統三年)止,歷時十餘年。1900年廣東開鑄銅圓之後,清政府諭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鑄時,並未規定統一的格式。全國各地皆自行開模鑄造,各行其是。因此,大多未曾鐫刻紀年,僅江南、江蘇、奉天三省,除鑄造無紀年當十銅圓之外,另鑄造了數種干支紀年銅圓。其中,江南鑄有壬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癸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甲辰(光緒三十年,1904年)、乙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種年號當十銅圓;江蘇鑄有壬寅、癸卯兩種年號當十銅圓;奉天鑄有癸卯、甲辰、乙巳、丙午(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種年號當十銅圓。 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鑄「光緒元寶」,改鑄「大清銅幣」,並頒布統一的祖模,命各地仿鑄。故全國共二十個省局鑄造的「大清銅幣」,盡皆鐫鑄干支年號,無一例外。現存世的清代「大清銅幣」當十,共發現乙巳、丙午、丁未(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戊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己酉(宣統元年,1909年)、辛丑(宣統三年,1911年)六種年號。各省局鑄造不同年號「大清銅幣」的情況如下:1、乙巳,鑄此年號者,僅中央戶部(無銘文)及奉(奉天)兩局;2、丙午,鑄此年號者達十八局之多,計有中央、粵(廣東)、閩(福建)、直(直隸)、湘(湖南)、鄂(湖北)、川(四川)、川滇(康藏)、滇(雲南)、雲(雲南)、贛(江西)、汴(河南)、蘇(江蘇)、浙(浙江)、皖(安徽)、東(山東)、寧(江南)、淮(清江)等;3、丁未,鑄此年號者五局,為中央、粵、寧、奉、汴等;4、戊申,鑄此年號者僅粵、寧兩局;5、己酉,鑄此年號者較多,計有中央、粵、閩、鄂、皖、川、汴、吉、奉等九局;6、辛丑,它局皆未鑄造,獨汴(河南)一局鑄此年號。
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在按局名集齊十七省二十局當十銅圓之後,則可以按年號收藏每一局所鑄造的銅圓。這是清代當十銅圓收藏必須首先進行的最基本的兩個步驟,只有完成了按局名按年號的收藏,才能進一步進行較細區別的版別收藏。
三、以鑄造工藝及鑄幣材質不同為區別,進行收藏。 當十銅圓的鑄造工藝的不同,型制大小厚薄的不同,也是區別當十銅圓版別的重要之處。清代當十銅圓一般為光邊,但是 也有少數省局鑄有齒邊當十銅圓 。亦有極個別的省局鑄造了大於常品,或厚於常品的當十銅圓。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在揀選銅圓時,應當注意其是否齒邊,是否超厚、超大。如有厚度,直徑超過普通常品者,以及齒邊者,則應視為不同版別而入藏。
清代末期中央政府盡管明文規定鑄造銅圓的材質為「銅九五鉛四錫一」的紅銅,而且,大多省局鑄造的當十銅圓是合乎規定的紅銅圓,但是,仍有部分省局鑄造了含銅量僅佔七成的黃銅圓。現已在存世的當十銅圓中發現,四川、奉天、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北洋、山東、河南、福建等省局鑄造的黃銅圓。其中,奉天造當十銅圓絕大部分是黃銅質,紅銅者極少。四川、湖南、浙江三省造黃銅圓,現存世相對較多,尚不難覓。其餘省局鑄造的黃銅質當十銅圓,存世極其罕少,現今已可遇而不可求。
四、以幣背龍型圖案不同為區別,進行收藏。 清代當十銅圓鑄造之初,清政府並沒有對銅圓的紋飾圖案,作嚴格的規定。因此,各省局所鑄銅圓盡管其幣背皆採用龍型圖案,但龍型各異,種類繁多。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在按鑄地省局名,按年號,按材質分門別類收藏當十銅圓時,尚容易分辨,而按龍圖區分,則相對比較困難。所以,首先必須從幣背龍圖明顯區別之處著手。現存於世的清代當十銅圓,其幣背龍圖有多種,形狀差別較大,即使是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亦能明顯區別。但是,必須注意,以幣背龍圖不同為區別收藏當十銅圓,應當是在同一鑄地的基礎上進行收藏。即按同一省局在不同時期鑄造的當十銅圓,所具有的不同背龍圖案,進行收藏。
清代末期,不少的省局分別鑄造了多種背龍圖案的當十銅圓,尤其是在「光緒元寶」當十銅圓中,這種現象相當突出。如湖北造「光緒元寶」當十銅圓,即有大蟠龍、小蟠龍、特大龍、水龍、坐龍、珠圈水龍、珠圈坐龍等多種背龍圖案。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為整頓圜法,下令停鑄「光緒元寶」,改鑄「大清銅幣」,並由中央統一頒發祖模。故「大清銅幣」的背龍圖案相對比較統一,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區別。如「鄂」銘「大清銅幣」當十銅圓,則有「部頒大清龍」與「湖北大清龍」之分;「湘」銘「大清銅幣」,也有「部頒大清龍」、「乙字龍」、「駝背龍」、「掃帚龍」之分。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的收藏活動,當進入到按背龍圖案收藏當十銅圓時,最好手裡有一本銅圓類收藏圖譜。在對版式繁多的清代當十銅圓,不是非常熟悉的情況下,按圖索驥,仍然是必須的。
當初入門的銅圓收藏者,已經完全熟悉清代各省局的各類龍型圖案之後,便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收藏,更仔細地區分同一省局鑄造,同一類型龍圖當十銅圓的較小版式。一般來說對當十銅圓背龍圖案小版式的區分,主要是看龍頭(大頭龍、小頭龍、葫蘆頭)、龍尾(大尾龍、細尾龍、七尾龍、八尾龍)、龍角(角內彎、角外彎)、龍爪(四爪、五爪、龍爪下單寶、龍爪上下雙寶)、龍珠(大龍珠、小龍珠、龍珠三火焰、龍珠五火焰)、龍刺(龍刺朝上、龍刺朝下),以及龍身周圍祥雲(大祥雲、小祥雲、雲團多寡)等等細微處的不同。由於現今銅圓圖譜拓制及印刷的關系,銅圓的細小差別不容易看清楚。所以,此時更重要的是必須進行銅圓與銅圓的比較。以最普通,最常見的版式為基礎,通過比較,揀選出與其不同的版式入藏。
五、以中花,邊花,珠圈及字體差異等為區別,進行收藏。 清代末期各省局鑄造銅圓時,由於模具損毀的原因,往往頻繁修模換模,因此,不少省局鑄造的銅圓,即使是同一省局,同一類型的銅圓,也存在著差異。如中花,即有五瓣花、六瓣花、芙蓉花之分,還有中圓環、中金錢、中滿文等等;邊花,即有十字花、五瓣花、五點星、五角星、米字星等等;珠圈有大小之分,滿文、英文也有大小之分;字體亦有書寫及筆劃不同等等。銅圓收藏愛好者對當十銅圓的收藏到了這種程度,則已經不是初入門的,而是具有了相當的銅圓收藏經驗。隨著對清代當十銅圓各種大版式熟悉程度的增加,對小版式的區別亦會相應的逐漸熟練。以文飾,字體及龍紋細微處等差別,劃分出的當十銅圓小版式,相當繁多。銅圓收藏愛好者對當十銅圓細小版式的揀選收藏,最好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收藏當十銅圓的大小版式,多看多比較是必須的。收藏銅圓最大的樂趣就是發現,搜尋自己所沒有的版式。有興趣收藏銅圓的初入門的愛好者,最好不要一開始就去刻意收集較稀少的錯版,合背,合面等等,而是從普通版式開始收藏。這無論是從經濟的角度,還是從收藏的角度來看,都是可取的.

H. 1957年的兩分、伍分硬幣分別能值多少錢一枚

人民幣的基本成員「八分」流通硬分幣,美觀大方,面值低易收藏,備受海內外錢幣收藏家、愛好者的青睞。
1957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流通硬分幣,硬分幣由鋁鎂合金製成,設計簡潔,材質精良,鑄造優美。作為輔幣共有三種,面值分別為:壹分、貳分、伍分,銀白色,圓形,邊有細齒紋。壹分幣直徑為18毫米,重0.67克,厚1.35毫米,絲齒101個;貳分幣直徑為21毫米,重1.08克,厚1.60毫米,絲齒115個;伍分幣直徑24毫米,重1.60克,厚1.80毫米,絲齒123個。三種硬分幣的圖案都一樣,正面中部是國徽,國徽上方有「中華人民共和國」7字,背面圖案:中部分別是「壹分」「貳分」「伍分」兩字,字的兩邊是裝飾性的麥穗圖案,上方分別是阿拉伯數字「1」「2」「5」,下端是鑄造年號。
從1955年到1992年共計發行壹分幣27種,貳分幣26種,伍分幣19種.總計72枚。硬分幣根據市場貨幣流通需要量而發行,而不是每一年都有三種面值的硬分幣發行,如1965年到1970年就沒有發行。
從收集情況看,這套分幣的鑄造日期比發行日期整整早兩年,而且面值不同年號都有微小差異,經詳細對比研究,1955年和1956年的伍分幣有兩種不同的版別,材質也有較大的變化。1982年的壹分幣則是由兩套風格各異的模具鑄造而成的,1981年貳分幣的字體相比其他年份的貳分幣字體就顯得特別細。
1971年及1972、1974、1976、1978年等年號的壹分、伍分幣的圖案、字體均不同於以前。而逢單的1973年、1975年花紋與以前相同。這種每年版別各異的現象,一直持續到1984年結束。
雖然「八分」流通硬幣還是人民正常流通使用的幣種,但是隨著時光的推移,硬分幣在流通中人為地沉澱、自然耗損,個別年份發行量少,故收藏齊備難度很大。如1979年的伍分幣、1980年的貳分、伍分幣,1981年的壹分、伍分幣,未進入流通領域。而是精心包裝後作為旅遊紀念幣在對外友誼商店及外貿會上成套出售。目前國內市場並不多見,成為不可多得珍品,被收藏者喻為「五大天王」。目前在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偽品,如改刻、挖補、仿造的假「五大天王」,一些惟利是圖者,無視國家法規,臆造了1957年貳分、1962年壹分、1978年伍分3種硬分幣,蒙騙收藏愛好者。
硬分幣市場價一路看好。為了搞活世界貨幣文化交流,滿足國內收藏者的需求,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上海、沈陽造幣廠,從1992年6月起,專門製作發行了一套有菊花壹角、梅花五角、牡丹壹元及1、2、5分硬分幣六枚一套的中國硬幣紀念品,每年一套,目前已發行到2001年,計有10套。

現在硬分幣基本上退出了流通領域,進入了收藏領域。硬分幣具有收藏價值的是按星級劃分的(即發行量、存世量。星級越高,發行量、存世量越少,收集的難度越大):

1981年壹分* * * * *
1981年伍分* * * *
1955年壹分* * *
1956年壹分* * *
1957年壹分* * *
1979年伍分* * *
1980年貳分* * *
1980年伍分* * *
1955年伍分* *
1956年貳分* *
1956年伍分* *
1957年伍分* *
1958年壹分* *
1959年壹分* *
1959年貳分* *
1961年貳分* *
1962年貳分* *
1963年壹分* *
1963年貳分* *
1964年貳分* *
1974年壹分* *
1976年壹分* *
1983年貳分* *
1984年壹分* *
1986年貳分* *
1991年貳分* *
餘下的都為一星級(略)

五星級收集的難度最大,收藏價值最高,市場價每枚達1千5百元以上,四星級市場價每枚達千元以上,三星級市場價每枚30~400元;二星級市場價每枚3~30元,一星級市場價每枚0.50~30元。

硬分幣經過一段時間流通但幣面無刻印、無劃痕、無霉變、無變形、無穿洞、無磨損、色澤在八成以上為全新品。未達八成新難交易。價格為全新品價格的1/2到1/10。

全新品的81年版1分硬幣,目前市場價:1600元左右。

I. 現在銅錢的價格多少

這是兩枚銅幣,第一枚開國紀念幣篆書背緣七點星,參考價格二十元;第二枚開國紀念幣楷書背緣十字星,參考價格十元一枚;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