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鹼性氮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什麼工具才能防輻射 2025-07-28 23:06:40

石油鹼性氮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2-06-17 14:06:50

⑴ 高酸值油藏成因分析

一、生物降解作用前後石油酸組成特徵

不同原油的石油酸組成特徵,不同生源、不同生物降解程度的石油酸組成差異很大,本節針對典型生物降解原油對比分析生物降解前後化合物類型、縮合度分布及碳數分布等組成差異。

選擇遼河盆地原油為研究對象,分析生物降解前後石油酸組成特徵。圖4-17為四個原油的飽和烴色譜、O2類化合物和N1類化合物組成分布圖,從飽和烴的總離子流色譜圖可以看出歡16兩個原油保存相對完好,受生物降解作用較小,而歡20為降解原油。生物標志物組成信息表明,歡20原油存在一定混源特徵,雖然存在姥鮫烷和植烷,但其降解程度較高。未降解原油中Z=0的O2類化合物,即脂肪酸類化合物相對豐度較高,一般為基峰。圖中歡16O2類化合物分布圖中顯示四環(Z=-8)和五環(Z=-10)類化合物相對豐度較高,這是遼河油田未降解原油的一個生要特徵,色譜—質譜分析表明這部分化合物主要為斷藿烷和藿烷類化合和形成的羧酸;降解後脂肪酸相對含量大幅度下降,環烷酸相對含量增加,一環(Z=-2)和二環(Z=-4)環烷酸成為豐度最高的化合物類型。N1類化合物在生物降解前後化合物縮合度分布變化不如O2類明顯,但仍可以清晰地觀察到高縮合度化合物相對豐度增加的特徵。

圖4-18和圖4-19分別為歡16和歡20原油O2類和N1類化合物的碳數分布圖。從圖中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生物降解前後化合物組成及分布的巨大差異,O2類化合物縮合度變化明顯,但碳數分布范圍變化不大,而N1類化合的除了表現出高縮合度化合物相對含量增加的特徵,更為明顯的是化合物碳數分布范圍存在很大差異,苯並咔唑和二苯並咔唑類化合物在降解後的原油中具有更高的豐度優勢,但其碳數分布范圍相對較窄,說明生物降解過程中高縮合度非鹼性氮化物烷基側鏈受到攻擊,而含氮母核難以降解。

圖4-29 O2類化合物在原油、石油酸和脫酸油中的組成及碳數分布

⑵ 什麼叫抽余油

是銷售企業嗎?是的話就是指油輪、油罐車卸油之後剩下的在艙內不能卸出來那部分油品。

⑶ 全自動電位滴定儀的應用

ZDJ-3D ZDJ-2DZDJ-1DZDJ-100ZDJ-400系列電位滴定儀
醫葯行業
電位滴定法測定醫葯中間體3,3′-二氨基二苯碸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農葯中間體雙甘膦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鹽酸左旋咪唑
電位滴定法測定卵磷脂絡合碘中碘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中葯材貓爪草中總游離酸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鹽酸雷諾嗪中鹽酸雷諾嗪含量的非水滴定法
兩點電位滴定法電位滴定法測定硝酸舍他康唑
電位滴定法測定五味子中總游離有機酸
電位滴定法測定氯化鈉注射液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更昔洛韋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復方氯丙那林魚腥草素鈉片中魚腥草素鈉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乳酸環丙沙星
電位滴定法測定依達拉奉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安乃近片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奧沙普秦及其片劑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肝胃氣痛片中碳酸氫鈉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鹽酸雷尼替丁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西羅莫司口服溶液劑的過氧化值
電位滴定法測定止咳糖漿中氯化銨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依達拉奉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維生素B1注射液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鹽酸曲馬多及片劑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姜膽咳喘片的氯化銨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復方板藍根沖劑中總有機酸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阿德福韋酯原料葯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氨酚偽麻片中鹽酸偽麻黃鹼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半夏葯材中總有機酸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唑來瞵酸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克林黴素磷酸酯氯化鈉注射液中氯化鈉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鹽酸雷尼替丁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磺醯氯類物質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牛磺酸顆粒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依達拉奉原料葯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鹽酸氟桂利嗪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蜘蛛香葯材中總纈草素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氨酪照片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加味四妙丸中有機酸含量
食品行業
電位滴定法測定石柑子總有機酸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水中氯離子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蜂蜜及其製品的酸度
電位滴定法測定雙苯氟嗪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食品中過氧化氫
電位滴定法測定飲用水中硝酸鹽氮
電位滴定法測定水中的SO4^2-的應用
電位滴定法測定菠蘿、柑橘果汁的總酸及果汁酸度
電位滴定法測定雞精中谷氨酸鈉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檸檬酸鈉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碘鹽中碘含量
連續電位滴定法測定水中鹵素離子
電位滴定法測定味精中谷氨酸鈉
電位滴定法測定葡萄酒中游離SO2、總SO2
電位滴定法測定米糠中維生素B1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醬油中總酸和氨基酸態氮
電位滴定法測定荔枝中維生素C
電位滴定法測定溶液中三聚氰胺的含量
位滴定法測定奶粉中微量鋅
電位滴定法測定深色蔬菜和水果中的維生素C
快速電位滴定法測定鉀鹽中的鉀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咖啡因的含量,咖啡因中砷
電位滴定法測定調味品中總酸和氨基酸態氮
電位滴定法測定水中總硬度
電位滴定法測定高鈣食品中鈣
位滴定法測定大蒜中大蒜辣素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乳與乳製品中酸度
石油化工冶煉行業
電位滴定法測定化肥硫酸銨試樣中游離酸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原油中的硫醚硫
電位滴定法測定PET微波水解產物中端羧基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餾分燃料中的硫醇硫
電位滴定法測定油田水中的Ca^2+、Mg^2+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原油酸值
電位滴定法測定石油產品SAN混合液中叔十二碳硫醇(TDM)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甲苯電合成產物中的苯甲醛和苯甲酸
電位滴定法測定煉油工業污水中的氯離子
電位滴定法測定渣油中鹼性氮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鐵礦中水溶性氯化物
連續電位滴定法測定尿素溶液中的氨和二氧化碳
電位滴定法測定樹形大分子聚醯胺-胺(PAMAM)
電位滴定法測定鉑重整催化劑中氯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合金鋼中的錳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對氨基苯甲酸正丁酯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高鈣稠油脫鈣污水中的鈣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顯影液中溴離子濃度
電位滴定法測定輕柴油碘值
電位滴定法測定氰尿酸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工業用三壬基苯亞磷酸酯(TNPP)的酸值
絡合滴定法電位滴定法測定硃砂中硫化汞含量
電電位滴定法測定殼聚糖的脫乙醯度
電位滴定法測定鐵礦石中水溶性氯化物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烯烴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異氰酸根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單寧胺甲基化產物中的甲醛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二茂鐵接枝丁羥羥基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5-氨基咪唑-4-甲醯胺鹽酸鹽
電電位滴定法測定氫氧化鎂中鎂離子質量分數
電位滴定法測定纖維級聚酯切片中羧基值
電位滴定法測定間羥基苯甲醛合成中殘留間甲酚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進出口化肥中氯離子
電位滴定法測定電合成產物苯甲醛和苯甲酸
環保電鍍材料行業
電位滴定法測定三聚磷酸鈉的溶解度
電位滴定法測定海水碳酸鹽鹼度值
電位滴定法測定炸葯標准物質RDX和HMX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釩電池電解液中不同價態的釩
電位滴定法測定液體推進劑偏二甲肼
電位滴定法測定直發膏(劑)中氫氧化物
電位滴定法測定染料亞甲基藍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顯影液中的米吐爾和對苯二酚的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了工業氣體和廢水中硫化物含量
電位滴定法測定化學鍍鎳液中次磷酸鈉含量

⑷ 沈本賢的論著

1. Investigation on the compatibility and incompatibility of vacuum resie with catalytic cracking bottom oil。Yanfei, Wang; Jian, Cheng; Shengsheng, Jian; Benxian, Shen Source: Energy and Fuels, v 17, n 2, March/April, 2003, p 344-347
2. Desulfurization of FCC gasoline by solvent extraction and photooxidation. Ibrahim, Aladin; Xian, Shen Ben; Wei, Zhou Source: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21, n 9-10, September/October, 2003, p 1555-1573.
3. Desulfurization of FCC gas oil by solvent extraction, photooxidation, and oxidizing agents. Ibrahim, Aladin; Xian, Shen Ben; Wei, Zhou Source: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22, n 3-4, March/April, 2004, p 287-301.
4.石油焦制備碳質吸附劑的研究, 孫利 沈本賢,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0(1):15-18
5.甲酸/雙氧水體系氧化脫除焦化蠟油中的含硫化合物, 凌昊 沈本賢 陳巨星 高玉延 陳新忠,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3,29(5): 456-459
6.甲酸絡合萃取脫除焦化蠟油中鹼性氮化合物的研究. 凌昊 沈本賢 高玉延 陳新忠. 石油煉制與化工.2003,34(8): 28-31
7.提高H2O2/甲酸體系選擇性氧化抽提脫硫效率的研究. 凌昊 沈本賢 高玉延 夏波.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9(4): 351-354
8二甲硫基甲苯二胺的合成與表徵. 王延飛 沈本賢. 應用化學.2003,20(10): 1018-1020
9.遼河特稠油降粘研究. 吳本芳 沈本賢 楊允明. 油氣儲運.2003,22(6): 27-32
10.脫瀝青油的催化裂化性質研究. 王延飛,程健,沈本賢. 燃料化學學報. 2003,31(5):500-503
11.遼河超稠油乳化降粘研究. 吳本芳,沈本賢,楊允明,王評. 油田化學.2003,20(4): 377-379
12 Study on the microemulsion behavior of the oxidized paraffin wax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20, n 9-10, October/November, 2002, p 973-981
13 TLC/FID group compositional analytical method of micro-amounts of asphalts and its application Fuel Science &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v 12, n 5, May, 1994
14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heavy oils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15, n 7-8, Aug-Sep, 1997, p 595-610
15 Kinetics of mesophase transformation of coal tar pitch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v 55, n 2, May, 1998, p 153-160

⑸ 蠟燭是由什麼化學元素組成!

現在蠟燭的主要原料是石蠟,石蠟是從石油的含蠟餾分經冷榨或溶劑脫蠟而製得的 蠟燭
,是幾種高級烷烴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約85%,含氫元素約14%。添加的輔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軟度,具體添加要視生產什麼種類的蠟燭而定。 蠟燭燃燒時,正二十二烷和硬脂酸燃燒的產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22H46 + 67O2→44CO2 + 46H2O和C17H35COOH + 26O2→18CO2 + 18H2O。蠟燭被點燃時最初燃燒的火焰較小,逐漸變大,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焰心主要為蠟燭蒸氣,溫度最低,內焰石蠟燃燒不充分,溫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火焰最明亮,外焰與空氣充分接觸,燃燒充分,溫度最高,因此,當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鍾後取出,火柴梗接觸外焰部分首先變黑

⑹ 石油中鹼性氮指什麼

鹼性氮是以氨基的形式存在的,包括仲胺和伯胺。
硫醇硫就是把醇羥基裡面的氧換為硫,這樣的基團叫硫醇,裡面的硫叫硫醇硫。

⑺ 請問石蠟有什麼作用- -

主要成分:由C,H,O三種,化學式 CnH2n+2(n、2n+2是角標); 主要由C12—Cl8的正構烴組成,含有少量芳香烴及鹼性氮,化學式一般寫為CxHy,主要用途: 洗滌劑原料、化妝品、日用品稀釋劑、溶劑等

⑻ 負離子電噴霧-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研究石油中酸性化合物

劉 鵬1,2,3 黎茂穩1,2

(1.中國石化油氣成藏重點實驗室,江蘇 無錫 214151;2.中國石化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江蘇 無錫 214151;

3.浙江大學 地球科學系,浙江 杭州 310027)

摘 要 採用負離子電噴霧-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ESI FT-ICR MS)分析了加拿大油砂瀝青、加拿大原油和我國冀東原油中的酸性雜原子化合物組成,以研究不同類型石油樣品中石油酸組成的分布特徵。研究結果表明,加拿大油砂瀝青中主要以DBE(Double band equivalence)為2~4的O2類化合物為主,對應1~3環的環烷酸;加拿大原油中O2類主要以1~2環環烷酸為主,還含有一定量的脂肪酸;我國冀東原油含有豐富的石油酸類型,其中既含有豐富的脂肪酸,也含有大量的1~3環的環烷酸,還在其中鑒定出豐富的C30—C35的甾烷酸和藿烷酸。

關鍵詞 石油 環烷酸 高分辨質譜 酸性化合物 電噴霧-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cidic Compounds in Crude Oil

by Negativ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

LIU Peng1,2,3,LI Maowen1,2

(1.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Mechanisms,SINOPEC,

Wuxi 214151,China;2.Wuxi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

SINOPEC,Wuxi 214151 ,China;3.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 0027,China)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 「原油中大分子極性化合物高分辨質譜分析及地球化學應用」(2012M520550)資助。

Abstract Oil sand bitumen,crude oil of Canada and crude oil of Jidong,China were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e-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ESI)and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 ICR M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abundant O2 class species in oil sand bitumen of Canada were centered at DBE values of 2~4.These were likely 1~3 cyclic-rings naphthenic acids,respectively.The most abundant O2 class species in crude oil of Canada were 1~2 cyclic-rings naphthenic acids,as well a s soe fatty acids(DBE= 1).crude oil of Jidong,China contain abundant O2 class species,in which the fatty acids(DBE =1), 1~3 cyclicrings naphthenic acids and C30—C35 hopanoid acid and steroid acid were all identified.

Key words crude oil;naphthenic acids;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acidic compounds;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ESI FT-ICR MS)

隨著全球高酸值原油產量的快速增長,石油酸組成研究已經成為近期石油化學研究的熱點之一。石油酸組成分析對高酸值油藏的形成與分布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受到油氣勘探地球化學家的廣泛關注。石油酸的分子量分布范圍很寬,組成差異較大,直接分析原油中的石油酸組成十分困難。分析前往往需要進行樣品預處理,然後再進行儀器分析。利用傳統分析儀器,人們已在石油酸組成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1~4]。但是,各種預處理步驟固有的特性導致分析結果存在很大局限性,人們始終無法在分子層次上整體了解石油酸組成的全貌。

近年來,基於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FT-ICR MS)提出了 「石油組學」[5~7]的概念,即從分子層次上研究石油化學組成及其物理性質與化學轉化性能之間的關系。FT-ICR MS具有超高的解析度和質量准確度,可以精確確定由C、H、O、N、S及它們主要同位素所組成的各種元素組合[8]。同時,FT-ICR MS可與多種軟電離技術聯用來分析復雜的石油樣品混合物。特別是FT-ICR MS與電噴霧電離源(ESI)聯用,能有效地分析石油中的極性雜原子化合物組成研究[9,10]。ESI電離源可以在烴類存在的條件下選擇性地電離石油中的極性雜原子化合物,如分別在正離子和負離子模式下,選擇性地電離石油中的微量的鹼性(主要是鹼性氮化合物)和酸性(主要是石油酸)化合物,中性氮化合物(含吡咯氮化物)通常出現在負離子質譜圖上,但是其電離選擇性相對較差[11]。本文以3個不同來源的原油為例,展示負離子ESI FT-ICR MS在原油中酸性化合物分子組成研究中的應用前景。

1 實驗部分

1.1 樣品制備

研究樣品包括西加拿大盆地下白堊統的一個油砂瀝青樣品和一個原油樣品及一個我國冀東油田產層為第三系沙河街組的原油樣品,分別取大約10mg原油溶於1mL甲苯中,再取其中20μL樣品溶液溶於1mL甲苯:甲醇(1:1(V:V))混合溶液中,向所得溶液中加入15μL 28%氨水,輕輕振盪使其混合均勻,然後進行負離子ESI FT-ICR MS分析。

1.2 ESI FT-ICR MS分析

儀器:美國Bruker公司Apex-Ultra型FT-ICR MS,磁場強度為9.4 T。ESI電離源,負離子模式。

FT-ICR MS主要儀器參數:進樣速度180μL/h,極化電壓4000V,毛細管入口電壓4500V,毛細管出口電壓-320V,離子源六極桿累積時間0.01s,離子源六極桿直流電壓2.4V,射頻電壓300Vp-p;四極桿Q1m/z 300,射頻400Vp-p;碰撞池氬氣流量0.3L·s-1,碰撞能量-1.5V,貯集時間0.2s,激發衰減11.75dB,採集質量范圍200~900Da,采樣點數4M,掃描譜圖疊加64次以提高信噪比。

1.3 數據處理

所有分析數據均採用自編軟體對質譜數據進行處理,數據處理方法見文獻[12]。簡言之,即將所有信噪比大於6的質譜峰導出到Excel表中,將質譜儀器所測並經內部校正後的IUPAC質量數(IUPAC Mass)通過下式轉換為Kendrick質量數(Kendrick Mass)[13]

Kendrick質量數=IUPAC質量數×(14/14.01565)

轉換後的Kendrick質量數與其最接近的整數質量的差值定義為質量偏差(Kendrick Mass Defect,KMD)[14]。Kendrick質量數的實質是將CH2的相對分子質量14.01565定義為整數質量單位,即14.00000,這樣轉換後的質量表中所有相差14的整數質量單位所對應的化合物即具有相同的母體結構單元,但具有不同的亞甲基數,也就是取代基不同的同類型化合物具有相同的KMD數值。通過KMD值大小可以快速鑒定同類型化合物;通過分子量計算程序計算出各個化合物分子中C、H、S、N、O等原子的組合方式,得到各質譜峰對應的分子式(CcHhSsNnOo,c、h、s、n、o分別為分子中碳、氫、硫、氮、氧的原子個數),最終能得到樣品中所有類型化合物的分子組成信息及其對應的等效雙鍵數(Double band equivalence,DBE):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五)

式中:c、h、n分別為分子中碳、氫、氮原子個數。

2 結果與討論

加拿大油砂瀝青、原油及我國冀東原油的負離子ESI FT-ICR MS質譜圖如圖1所示。其中,加拿大油砂瀝青和原油具有相似的分子量分布,在m/z250~600之間,其質量重心在m/z 400附近;我國冀東原油具有較高的分子量分布,在m/z 300~750之間,其質量重心在m/z 480附近。

圖1 3個不同樣品的負離子ESI FT-ICR MS譜圖

圖2為圖1中兩個相鄰質量單位m/z 419~420處的局部放大圖,從中可以看出,這3種石油樣品在詳細分子組成上存在很大差異。在3個樣品的高解析度質譜圖中,奇數質量單位(m/z 419)均以O2類的質譜峰(8號峰)具有最高的相對豐度;在偶數質量單位(m/z 420),均能檢測到O2類的同位素質譜峰(18號峰),此外在加拿大原油樣品中N1類化合物(12號峰)也具有很高的相對豐度。在m/z 420處質量解析度達到400000以上(m/△m50%@m/z 420 >400000,△m50%定義為質譜峰高一半處的峰寬),顯示了FT -ICRMS具有超高的解析度。在此解析度條件下,能得到樣品中酸性化合物的精確分子量,基於此能准確地對質譜峰進行定性,得到樣品中酸性化合物的分子組成。以加拿大原油高解析度質譜數據在m/z 419 ~420處所鑒定出的質譜峰為例,其定性結果見表1,共鑒定出18個質譜峰(其中9個為同位素峰),並且均能在質量精度為1×10-6以內准確確定其分子組成。

圖2 圖1中m/z 419.1~420.6的局部放大圖(18個質譜峰的定性結果見表1)

基於質譜峰的精確分子量進行定性,並將鑒定出的化合物按照雜原子類型進行歸類,加拿大油砂瀝青和原油及我國冀東原油中不同雜原子類型化合物的相對豐度見圖3,圖中不同的色塊代表不同DBE數值,在相同樣品及同一類雜原子化合物中,色塊的高度代表其對應DBE值的化合物類型的相對豐度。可以看出,這3類石油樣品中的雜原子類型也具有很大差異。加拿大油砂瀝青及原油含有較為復雜的雜原子類型,其中油砂瀝青中O2類佔有絕對優勢的相對豐度,O2S1次之,N1類很低,此外還含有少量的O3、O1、N1O1、O1S1及N1S1。加拿大油砂瀝青中O2類豐度很高,這可能與其經過較強的生物降解有關,含有較高的O2S1類及少量的O1S1及N1S1類說明加拿大油砂瀝青硫含量較高,這與之前的分析結果一致。在加拿大原油中,N1類化合物具有最高的相對豐度,其次是O2類和O1類化合物,與加拿大油砂瀝青相比,加拿大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應該較弱。我國冀東原油含有5類主要的雜原子類型,其中O2類化合物具有最高的相對豐度,其次是N1、O1、N1O1和N1S1

表1 圖2中質量數m/z 419.1~420.6處質譜峰定性結果

本文重點分析了3種石油樣品中的O2類雜原子化合物,其負離子ESI FT-ICR MS質譜圖中O2類的DBE值及碳數分布圖見圖4。加拿大油砂瀝青中O2類的DBE分布在1~14之間,碳數分布在15~45之間,其中DBE主要分布在2~4,碳數分布在C18—C35之間,說明其中的O2類化合物主要以1~3環的環烷酸為主,DBE=1的O2類相對豐度很低說明其中的脂肪酸含量非常低。加拿大原油樣品中O2類的DBE分布也在1~14之間,碳數分布在12~45之間,其中DBE主要分布在1~3,碳數分布在C18—C35之間,說明其中的O2類化合物主要為1~2環的環烷酸為主,DBE=1的O2類含量較高,說明加拿大原油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肪酸。Kim等[15]曾採用脂肪酸與1~3環環烷酸相對含量的比值來衡量生物降解程度,該數值越低,其生物降解程度越高,由此可以看出加拿大油砂瀝青的生物降解程度應該較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要高。我國冀東原油中O2類的DBE分布在1~13之間,碳數分布在14~56之間,其中含量較多的O2類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兩個范圍:一個DBE分布在1~4,碳數分布在C24—C45之間,其分別對應脂肪酸和1~3環環烷酸;另一個DBE分布范圍在5~6,碳數分布在C30—C40之間,4環、5環環烷酸由C29到C30相對豐度突然增高,在C30-C35附近出現最高值,說明冀東原油中甾烷酸和藿烷酸含量豐富,這一現象在研究遼河原油酸性化合物組成時也曾被發現[16]。Jones等[17]指出高豐度藿烷酸與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有關,Kim等[15]認為藿烷酸在降解初期增加,而在進一步生物降解過程中藿烷酸也受到攻擊。遺憾的是本實驗所研究樣品並沒有非常直接的相關性,不能從油氣地球化學角度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但是通過該分析技術已經可以得到石油樣品中含有豐富地球化學信息的石油酸分子組成,這預示著FT-ICR MS將為油氣地球化學研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圖3 3個石油樣品中負離子ESI FT-ICR MS譜圖中雜原子類型的相對豐度分布

圖4 3個石油樣品負離子ESI FT-ICR MS質譜圖中O2的DBE值及碳數分布圖

3 結論

1)加拿大油砂瀝青、原油及我國冀東原油的負離子ESI FT-ICR MS質譜圖中,均檢測出大量的石油酸分子(O2類),其中加拿大油砂瀝青和我國冀東原油中O2類具有最高的相對豐度,加拿大原油中O2類的相對豐度僅低於N1類化合物。

2)加拿大油砂瀝青中O2類化合物主要以1~3環環烷酸為主;加拿大原油中O2類化合物主要以1~2環環烷酸為主,還含有較高的脂肪酸類(DBE=1)化合物;我國冀東原油中O2類化合物類型非常豐富,其中既含有豐富的脂肪酸,也含有大量的1~3環的環烷酸,還在其中鑒定出豐富的C30—C35的甾烷酸和藿烷酸。

3)ESI FT-ICR MS能有效地在分子層次上得到石油中的酸性化合物分子的組成及分布特徵,而這類化合物又包含有大量的地球化學信息,因此,ESI FT-ICR MS將在油氣地球化學研究中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Li M,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petroleum acids using combined FT-IR,FT-ICR-MS and GC-MS: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hig h acidity oils in the Muglad Basin,Sudan[J].Organic Geochemistry,2010,41(9):959~965.

[2]汪雙清,林壬子,梅博文.高升油田蓮花油層主要砂體稠油中的酸性化合物[J].地球化學,2000.29(4):376~382.

[3]康晏,王萬春,張道偉,等.柴達木盆地第四系脂肪酸分布特徵與生氣潛力的關系[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5,26(6):778 ~785.

[4]Ramljak Z,Sole A,Arpino P,et al.Separation of acids from asphalts[J].Anal.Chem.,1977.49(8):1222~1225.

[5]Marshall A G and Rodgers R P.Petroleomics:The next grand challenge for chemical analysis[J].Acc.Chem.Res.,2004.37(1):53~59.

[ 6]Rodgers R P,Schaub T M,Marshall A G.Petroleomics:MS returns to its roots[J].Anal.Chem.,2005,77(1):20A~27A.

[7]Marshall A G and Rodgers R P.Petroleomics:chemistry of the underworld[J].P.Natl.Acad.Sci.U.S.A.,2008,105:18090~18095.

[8]Qian K,Rodgers R P,Hendrickson C L,et al.Reading chemical fie print:Resol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3000 nitrogen-containing aromatic compounds from a singl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um of heavy petroleum crude oil[J].Energy Fuels,2001,15(2):492~498.

[9]Liu P,Shi Q,Chung K H,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sulfur compounds in Venezuela crude oil and its SARA fractions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J].Energy Fuels,2010,24(9):5089~5096.

[10]Shi Q,Hou D,Chung K H,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Heteroatom compounds in a crude oil and its saturates,aromatics,resins,and asphaltenes(SARA)and non-basic nitrogen fractions analyzed by negative-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J].Energy Fuels,2010,24(4):2545~2553.

[11]史權,趙鎖奇,徐春明,等.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儀在石油組成分析中的應用[J].質譜學報,2008,29(06):367~378.

[12]Liu P,Xu C,Shi Q,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sulfide compounds in petroleum:Selective oxidation followed by positive-ion electrospray Fourier transform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J].Anal. Chem.2010,82(15):6601~6606.

[13]Kendrick E.A mass scale based on CH2 =14.0000 for 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of organic compounds[J].Anal.Chem.,1963,35(13):2146~2154.

[14]Hughey C A,Hendrickson C L,Rodgers R P,et al.Kendrick mass defect spectrum:A compact visual analysis for ultrahigh-resolution broadband mass spectra[J].Anal.Chem.,2001,73(19):4676~4681.

[15]Kim S,Stanford L A,Rodgers R P,et al.Microbial alteration of the acidic and neutral polar NSO compounds reveal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J].Organic Geochemistry,2005,36(8):1117~1134.

[16]史權,侯讀傑,陸小泉,等.負離子電噴霧-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分析遼河原油中的環烷酸[J].分析測試學報,2007,27:317~320.

[17]Jones D M,Watson J S,Meredith W,et al.Determination of naphthenic acids in crude oils using nonaqueous ion exchange solid-phase extraction[J].Anal.Chem.,2001,73(3):70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