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石油產量歷史
4.1.2.1 原油產量
明朝和清朝以來,由於封建社會體制和「海禁」的對外政策的影響,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十分緩慢,石油工業同樣停滯不前,落後於西方國家。1877年中國購買美國蒸汽頓鑽鑽機,聘請了美國鑽井技師,到台灣苗栗鑽探石油。1878年第一口現代鑽機鑽井成功,獲得1.5噸的石油,標志著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開始。但是,第二口鑽井失利,這個開始也隨之結束。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出於掠奪資源的目的,在台灣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石油地質調查和鑽探,發現了出磺坑油田和綿水、竹東等4個氣田,到1927年達到年產石油高峰1.94萬噸,隨後逐漸下降(圖4.10)。
1905年清朝政府在陝北延長試辦油礦,聘請日本人進行地質勘察。1907年又購買日本蒸汽鑽機,聘請日本技師和工人,在延長城外開鑽延1井,在81米深處發現石油,每日產1~1.5噸,證實了延長有油。隨後在自己鑽探的同時,引入美浮石油公司合作鑽探,但收效甚微。1941年延長油礦在七里村打出兩口高產油井,延長油礦產量開始上升,到1943年達到年產1279噸的高峰,隨後由於內戰和投入不足,產量開始下降。
玉門油田的發現和開發在中國近代石油工業佔有重要地位。20世紀20年代,有多名中外地質家考察過玉門地區的石油地質,都認為具有開發前景。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石油和油品進口被切斷,國民黨政府開始重視國內石油勘探和開發。1938年國民黨政府設置甘肅油礦籌備處,勘察玉門石油地質。1939年在老君廟構造上打出了高產油井,每日產油105噸,發現了老君廟油田,成為近代中國石油工業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隨著玉門油田投入開發,玉門成為全國石油生產的重要基地。1941年玉門石油年產量就上到了1萬噸,1948年達到了最高年產量7.8萬噸,全國石油年產量也達到了8.26萬噸的高峰。玉門油田的開發,有力地支援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中國現代石油工業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幹部和石油產業工人,為現代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圖4.10 新中國成立前原油產量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石油工業十分落後,1949年全國原油年產量僅7萬噸,主要靠進口「洋油」維持國民經濟的發展。玉門油田通過擴邊勘探開發,油田面積迅速擴大,石油產量不斷提高。新疆成立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發現並開發了獨山子油田。延長油礦也先後發現和開發了永坪油田和延長油田,全國石油產量迅速回升,到1959年全國石油產量達到了373萬噸(圖4.11),基本滿足了國內40%的油品需求,緩解了石油供應緊張的局面。
1955年開始的全國范圍的石油普查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果,1959年在松遼盆地發現了大慶特大型油田,經過三年勘探開發會戰,1963年大慶油田投入生產,當年生產石油439萬噸,全國石油產量也達到了647萬噸。到1965年全國石油產量達到了1131萬噸,突破了千萬噸大關,使中國實現了原油完全自給。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國又在渤海灣盆地相繼發現和開發了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和大港油田,1973年原油產量5400多萬噸。其後又發現了華北油田以及南方地區的幾大油田,1978年中國原油產量突破了1億噸,成為世界第八大石油生產國。
20世紀80年代,中國在穩定東部地區石油生產的同時,重新加強了西部地區的石油勘探工作,相繼發現了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和焉耆油田。與此同時,對外國公司開放了中國近海石油勘探開發權,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石油產量的增長。1995年中國石油產量達到了1.5億噸,2005年達到了1.8億噸,成為世界第五大石油生產國。
表4.1 中國已開發油田可采儲量采出程度分布 單位:%
到2005年,中國已累計采出原油44.9億噸,結合中國最新一輪的油氣資源評價結果中間值(198億噸),目前全國的原油累計采出率為22.67%。在累計原油產量基礎上加上剩餘探明可采儲量,中國到2005年已探明原油可采儲量69.2億噸,儲采比為13.4。
4.1.2.2 中國的油田開發技術
目前,中國已經掌握的油田開發技術主要包括:
(1)陸相砂岩油藏注水保持能量分層開采、高含水期提高水驅採收率技術、細分沉積微相的精細油藏描述技術、常規測井水淹層處理解釋技術和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在內的剩餘油分布預測配套技術;發展了以層系調整、鑽高效加密調整井及「控水、穩油」為目標的分層調整工藝技術。
(2)復雜斷塊油田滾動勘探開發配套技術,形成一套滾動勘探開發科學程序和以高解析度、三維地震技術為主的低幅度構造和小短距識別的斷塊油藏精細描述和石油勘探開發綜合軟體平台技術。
(3)化學驅油技術,主要為聚合物驅油工業化技術,包括室內實驗評價、高分子聚合物驅油劑國產化技術和現場注入設備研製等配套技術。
(4)低滲透油藏高效開采技術,包括低滲透油藏描述技術,「注、壓、抽」配套採油技術,壓裂開發井網優化設計技術和注氣保持壓力技術以及小井眼鑽采技術。
(5)稠油油藏注蒸汽開采技術。注蒸汽吞吐已形成工業化生產技術,主要包括適用性篩選技術、油藏工程設計技術、大型整齊發生器應用技術、井筒隔熱技術、注采參數優選技術、大排量抽油技術、前期防砂技術及稠油集輸技術等。
(6)分層注水、分層開采技術;區塊整體堵水調剖技術;酸化壓裂、重復壓裂、限流壓裂、整體壓裂工藝技術;有桿泵、電潛泵、無桿泵抽油及氣舉採油等人工舉升技術等專項採油工藝技術。
(7)密閉注水、採油地面集輸工藝流程、輕烴回收、凝析氣循環注氣和混相驅油及化學驅油等一套地面油氣開採集輸流程設計建設技術。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的鑽井技術主要依靠國產化裝備,從噴射鑽井、定向井和叢式井鑽井到水平井鑽井,基本實現每隔5年上一個新的台階,鑽井效率大大提高。叢式井、定向井鑽井技術現已成為普遍應用的常規技術,並掌握了長中短半徑水平井鑽井技術。
4.1.2.3 中國原油產量歷史階段
從中國原油產量增長歷史來看,根據1949年以來原油年度產量變化,以及不同時期的政策和開發技術條件,可以把中國的原油產量增長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1949~1964年的起步階段;1965~1985年的快速增長階段;1986~2005年的穩定增長階段(圖4.12)。
圖4.12 中國原油產量增長階段
(1)起步階段(1949~1964年)。1949年初期,中國的全國原油產量僅有7萬噸,其中6.92萬噸來自玉門油田。隨著石油工業的逐步恢復,中國的原油產量逐步上升。1949~1964年,中國的原油產量從1949年的7萬噸增長至1964年的794萬噸。以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部最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的可采資源量均值198億噸為基數,本階段結束時中國的原油采出率為0.18%。從開發理論與技術水平來看,中國在本時期內的鑽井理論與開發技術與國外相比略顯滯後,正在對噴射鑽井和定向井技術展開研究試驗,而國外已經開始應用這些技術;從國家能源政策來看,中國在此階段開始有計劃地實施鼓勵石油資源開發的政策,通過有重點的勘探開發促進了石油產量的增長。
(2)快速增長階段(1965~1985年)。1965年之後,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相繼開發,中國的原油產量開始超過1000萬噸,實現了自給自足。在1965~1985年期間,中國原油產量從1076萬噸增長至1.25億噸,產量年均增長速度達到52.9%。1981~1982年,中國石油工業由於投資不足,產量有所下降。本階段內,中國的原油累計采出率從0.24%增至7.38%。從開發理論與技術水平來看,中國在本階段內的鑽井理論與開發技術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逐步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1976~1980年期間,通過對噴射鑽井技術的攻關研究,機械速度翻了一番,降低了鑽井費用。中國政府為促進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從1982年起實施原油產量1億噸包乾等三項政策,不僅促進了產量的增長,還為迅速提高石油工業的技術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3)穩定增長階段(1986~2005年)。1986~2005年期間,中國的原油產量從1.3億噸增至1.8億噸。本階段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與上一階段相比,產量雖然繼續保持增長趨勢,但增長速度明顯減緩,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原油累計采出率從1986年的8%增至2005年的22.67%。
在此階段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推動了中國油氣開發理論和技術的迅速發展。理論上,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陸相油氣田開發地質應用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開發技術上,中國在注水開發、低滲油藏開發、稠油開采、油藏描述、數值模擬、壓裂、水平井和三次採油等多項技術上都取得了突破。
從國家政策來看,「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戰略是國務院根據全國陸上原油生產格局,油氣勘探和後備資源接替狀況,以及國家未來對油氣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後做出的戰略性決策。這也是1986年以後中國陸上石油工業發展上的一個最顯著特點。
Ⅱ 世界原油每年的產量是多少
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產量為8500萬桶,而傳統的原油產量可以達到每天6900萬桶。
Ⅲ 世界石油產量多少
科技進步不斷增強了人類獲取石油的本領。在過去一百多年的石油勘探開發歷程中,全球石油產量實現了3次跨越式增長。如圖1-2所示,第一次是在20世紀20—30年代,世界石油產量從1億噸增長到2億噸,這一時期地震反射波法、內燃機鑽機和牙輪鑽頭等技術被廣泛應用;第二次是在60—70年代,世界石油產量由10億噸跨越到20億噸,這主要得益於板塊構造、注水採油、噴射鑽井等新理論和新技術的出現;第三次是在90年代以來,世界石油產量穩定在30億噸以上,期間盆地模擬、水平鑽井、三維地震勘探,以及三次採油技術為此作出了巨大貢獻。從上述事實中,我們不難看出,每次石油產量的跨越式增長都是一批重大石油科技理論和技術突破的結果。
近代石油工業從1859年德雷克井的發現開始,隨後以較大規模開發得以推進,但由於鑽井、油藏、開采、運輸等技術約束,尤其是消費對象並沒有大規模擴大,因此,到1920年產量不到1億噸。隨著石油消費的大大推廣及技術的進步,石油產量快速上升,到20世紀70年代產生了兩次石油危機,各國對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石油的形勢出現了質疑,石油枯竭論使80年代產量出現了下降趨勢,但隨著石油的進一步發現,石油枯竭論弱化了,一直到目前的接近40億噸產量並持續維持。
圖1-42007年世界主要國家石油產量
Ⅳ 俄羅斯石油產量居世界第幾位
俄羅斯石油產量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原油生產國,世界超過10%的原油產自俄羅斯。2021年俄羅斯原油日產量超過1040萬桶,美國的原油日產量為1160萬桶,沙烏地阿拉伯的原油日產量為1010萬桶。美沙俄構成全球原油供應鐵三角,任何一方生產受影響都將對全球原油供應造成巨大幹擾。
俄羅斯石油儲備
俄羅斯國土面積1707.54萬平方千米,廣闊的國土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有油氣前景的陸地和海域面積約1290萬平方千米,其中大陸架和海域面積為560萬平方千米。俄羅斯石油、凝析油和天然氣的總資源量分別為353.5億噸、8.4億噸和98.74萬億立方米。截至2001年底,俄羅斯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為67億噸,佔世界總儲量1400億噸的百分之4.7。
Ⅳ 中國一年能產多少噸石油
中國石油母公司中國石油集團近日宣布,公司2007年海外原油年產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10%,達到6023萬噸。
公司稱,海外產量主要來自公司三個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大型油氣田:其中蘇丹1/2/4區項目「持續保持原油生產高效運行」,產量達到1350萬噸;蘇丹3/7區項目年產達到1002萬噸;哈薩克PK項目年產逾1000萬噸。
Ⅵ 中國石油每年的總產量是多少
據國家發改委的數字,2009年中國原油產量約為1.894億噸。位居世界第四,在全球生產總量的5.4%。
Ⅶ 中國石油儲量多少億噸
中國的石油儲量60億噸,在世界排名第八位。前七位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沙特、伊朗、伊拉克、加拿大、阿聯酋。中國石油儲藏量僅佔世界總量的2.3%,可開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於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石油是一種戰略儲備物資,而戰略儲備的主要經濟作用是通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心理壓力,從而降低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可能,達到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沖擊的程度。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置的頭道防線,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於彌補損失的進口量,而在於抑制油價的上漲。
Ⅷ 中國石油產量佔世界的百分之幾
國土資源部網站引述相關數據稱,2009年中國僅次於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之後,成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產國,佔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4%。
Ⅸ 中國每年石油進口量是多少,以及自產量又是多少
2010年,我國石油進口量約為1.7億噸,占屆時石油總需求量3.7億噸的45%。進口占同時期國際石油貿易量的6.3%,石油進口平均每年增長率僅4%。
Ⅹ 俄羅斯石油產量居世界第幾位
俄羅斯石油產量居世界第三位。俄羅斯石油日產量高達1030萬桶,位居世界第三位,相當於全球石油供應量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