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麵包油
麵包油就是動物黃油、植物黃油等,是反式脂肪酸,對健康有害。是一種替代油,建議可以選擇沒有特殊味道的食用植物油,比如玉米油,買標注非轉基因壓榨的。
⑵ 西餐中紅油麵包是什麼
用力恰當。享用西餐,最重要的用具是刀和叉,用刀切時應由外向內,刀多是用右手。但英國的風俗也有著不同,美國是兩手都可切,英國卻是用右手。拿刀,左手拿叉,當兩手都在桌上時,記住用手臂輕輕壓住檯面,不要用大力切。
用手吃雞。西餐里的吃雞魚是很講究的,多數侍者會為你剔除魚骨,你也可要求他這樣做。吃雞就不同了,因為有些如雞腿等硬骨不好對付,可乾脆用手吃雞也可以吃得好看。歐洲人吃雞時也是棄刀用手,但做得比較含蓄,而且備有洗手盆,可隨時洗手、擦乾。
擺放刀叉。吃主菜需較長時間,當你需要休息一下時,便將你的刀叉放成叉狀,千萬不要將刀叉順著同一方向放。那樣侍者會過來幫你收走,因為這表示你吃完了。
輕嚼甜品。主食之後是甜品,甜品需要輕輕地用小匙羹切開送進嘴,閉著嘴輕輕嚼,然後慢慢咽下去,女性的儀態便表露無遺。有些甜品如甜汁、雪糕汁等,需用左手輕輕托起,使盤子向外傾斜,用右手的食指、拇指、中指捏住小匙羹,輕輕向外舀,並送入口中,匙羹含在兩片嘴唇中輕輕抽出,吃完後將小匙羹留在盤中,侍者會端走的。
勿敲杯子。此時你可上洗手間或補粉了,但是不要加唇膏,因為還有咖啡或茶。當咖啡上來時,記住那小匙羹的作用只供攪拌糖或奶油,並非用來舀咖啡喝的,你只需用它在咖啡中攪動一會兒,這時不要把杯子敲得丁當響,這也是一種儀態。用右手的拇指與食指輕輕端起杯子的扶手,送近口邊,身子不要遠離桌子太遠,否則杯底的污漬滴下來會弄臟衣服,或者也可用左手抬起咖啡碟,右手端起咖啡杯,一起送到口邊,慢慢啜飲
⑶ 「液體麵包」指的是什麼
般情況下說的是啤酒。
因為啤酒的原料(麥芽)和麵包的原料(麥粉)接近。而且工藝中都是酵母發酵。第九屆世界營養食品會議首次推薦啤酒為營養食品之一,啤酒含有17種氨基酸,而人體必須的八種氨基酸中,啤酒可以供應七種。啤酒中還含有10種維生素,而且含量豐富。其中B1為2.5~5微克/毫升;B2為34~56微克/毫升;菸酸為580~900微克/毫升,啤酒能提供熱量,啤酒商中的乙醇、糖類和氨基酸等都是高發熱的成份,1升12度啤酒發熱量為440卡,相當於1升牛奶發熱量的三分之二。因此,啤酒享有「液體麵包」的美稱。
不管啤酒營養價值多高,飲酒要以適量為宜。
⑷ 用黃油做麵包跟不用黃油做有味道有區別嗎
沒有區別。
不必在電烤箱里用黃油做麵包,有些種類的麵包也不需要黃油,有些油可以用其他油代替,家裡的食用油,也可以用其中的一種來代替。
用來做麵包石油類,正常是使用黃油(純黃油)不可以使用精煉豬板油,無色、無味的植物油(精煉純植物油)沙拉油,如選擇,效果略有不同,但不能使用脂肪、豬油、麻油、花生油、石油類等有強烈的氣味和顏色,也最好不要用人造黃油,如合成脂肪移植黃油。
(4)石油麵包是什麼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牛油營養是第一種乳製品,牛油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酸、草甘膦神經磷脂、膽固醇等,牛油烹調也很甜,可以煎魚、煎牛排、烤麵包、塗麵包吃,不但營養豐富,而且十分醇厚、香甜、可口。
2、黃油是從牛奶中提取的,富含氨基酸、蛋白質,還富含維生素A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對身體的發育和骨骼的發育補充大量的營養,是青少年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
3.黃油富含銅,是人體健康的重要微量營養素,對血液、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系統、頭發、皮膚、骨組織以及大腦、肝臟、心臟等內臟器官的發育和功能有重要影響。
4.牛油含有豐富脂肪,有助維持體溫及保護內臟;提供必需的脂肪酸,促進這些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飽腹感。
⑸ 液體麵包指的是什麼
液體麵包指的是啤酒。
德國是啤酒的故鄉,日耳曼民族被公認為是最愛啤酒的民族。他們喝啤酒就像喝水一樣,啤酒所含的胺基酸、維他命以及礦物質相當豐富,每一瓶啤酒所含的熱量約高達288卡路里。又被稱為液體麵包(Liquid bread)。
啤酒的特點
啤酒的生產周期不固定,可根據品種、工藝和設備條件而變化,短的僅14天,長的可達40天以上。根據啤酒的色度范圍,可將國內生產的不同色澤的啤酒分為淺色啤酒、深色啤酒和黑啤酒三種。國內大部分工廠生產淺色啤酒,產量佔90%以上。深色啤酒呈紅棕色,如上海華光啤酒廠生產的10.05°P「大眾啤酒」。
⑹ 「液體麵包」指的是什麼
液體麵包是啤酒。
啤酒含有17種氨基酸,而人體必須的八種氨基酸中,啤酒可以供應七種。啤酒中還含有10種維生素,而且含量豐富。其中B1為2.5~5微克/毫升;B2為34~56微克/毫升;菸酸為580~900微克/毫升。
啤酒能提供熱量,啤酒商中的乙醇、糖類和氨基酸等都是高發熱的成份,1升12度啤酒發熱量為440卡,相當於1升牛奶發熱量的三分之二。因此,啤酒有「液體麵包」的美稱。
(6)石油麵包是什麼擴展閱讀:
喝啤酒的歷史:
公元前6000年前,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他們用大麥芽釀製成了原始的啤酒,不過那時的啤酒並沒有豐富的泡沫。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波斯一帶的閃米人學會了製作啤酒,而且他們還把製作啤酒的方法刻在板上,獻給農耕女神。
公元前2225年,啤酒在古巴比倫人中得到了普及,他們用啤酒來招待客人。那時候古埃及人和古巴比倫人注意到了啤酒的葯用價值,紛紛用啤酒製作葯物。希臘人也非常熱愛喝啤酒,他們從埃及人那裡學會了釀制啤酒的方法。
公元4世紀時,啤酒傳遍了整個北歐。啤酒種類開始變得豐富,其中英國人用蜂蜜和水混合釀制而成的蜂蜜酒是比較有名的一種。英國出現的一種黑啤酒也非常有名,與現代的黑啤酒已經很相似。公元1世紀,愛爾蘭人自行釀制出了一種跟現代的淡色啤酒相仿的啤酒。
1516年,巴伐利亞公國大公威廉四世發布《德國啤酒純酒法》規定啤酒只可以啤酒花,麥子,酵母和水做原料,同時是最早的食品法律
19世紀,有了冷凍機,人們開始對啤酒進行低溫後熟的處理,就是這一發明使啤酒冒出了泡沫。
1900年,俄羅斯技師首次在中國哈爾濱建立了啤酒作坊,中國人開始喝上了啤酒。1903年,英國人和德國人又在中國建了英德啤酒廠,就是青島啤酒廠的前身。
⑺ 石油能做成什麼東西
石油經過加工提煉,可以得到的產品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一、燃料。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二、潤滑油。潤滑油和潤滑脂被用來減少機件之間的摩擦,保護機件以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並節省動力。它們的數量只佔全部石油產品的5%左右,但其品種繁多。
三、瀝青。它們是從生產燃料和潤滑油時進一步加工得來的,其產量約為所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幾。
四、溶溶劑。後者是有機合成工業的重要基本原料和中間體。
(7)石油麵包是什麼擴展閱讀:
石油與一般的固體礦藏相比,有三個顯著特點:
1、開採的對象在整個開採的過程中不斷地流動,油藏情況不斷地變化,一切措施必須針對這種情況來進行,因此,油氣田開採的整個過程是一個不斷了解、不斷改進的過程;
2、開采者在一般情況下不與礦體直接接觸。油氣的開采,對油氣藏中情況的了解以及對油氣藏施加影響進行各種措施,都要通過專門的測井來進行;
3、油氣藏的某些特點必須在生產過程中,甚至必須在井數較多後才能認識到,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勘探和開采階段常常互相交織在一起。
⑻ 麵包是什麼
麵包,是一種用五穀(一般是麥類)磨粉製作並加熱而製成的食品。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以酵母、雞蛋、油脂、果仁等為輔料,加水調製成面團,經過發酵、整型、成型、焙烤、冷卻等過程加工而成的焙烤食品。
通常,我們提到麵包,大都會想到歐美麵包或日式的夾餡麵包、甜麵包等。其實,世界上還有許多特殊種類的麵包。 世界上廣泛使用的製作麵包的原料除了黑麥粉、小麥粉以外,還有蕎麥粉、糙米粉、玉米粉等。有些麵包經安琪酵母發酵,在烘烤過程中變得更加彭鬆柔軟;還有許多麵包恰恰相反,用不著發酵。盡管原料和製作工藝不盡相同,它們都被稱為麵包。 麵包又被稱為人造果實,品種繁多,各具風味。 麵包是高熱量碳水化合物食品,多吃容易肥胖。 溫度高時較為松軟好吃,低溫的狀態下會變硬,風味口感都會差很多。
分類之一
以製作麵包麵粉顏色來區分: 1)白麵包:製作白麵包的麵粉磨自麥類顆粒的核心部分,由於麵粉顏色白故此麵包顏色也是白的。 2)褐色麵包:製作該種麵包的麵粉中除了麥類顆粒的核心部分,還包括胚乳和10%的麩皮。 黑麥麵包
3)全麥麵包:製作該麵包的麵粉包括了麥類顆粒的所有部分,因此這種麵包也叫全谷麵包,麵包顏色比前述褐色麵包深。主要食用地區是北美。 4)黑麥麵包:麵粉來自黑麥,內含高纖維素,麵包顏色比全麥麵包還深。主要食用地區和國家有:北歐、德國、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芬蘭。 5)酸酵麵包。 6)無發酵麵包:一般用於宗教儀式。
分類之二
除了前述分類一中的麵包,還有些麵包是某些國家特產的,具有國家或地區特色: 1)英國:英國麵包以復活節十字麵包(hot cross buns)和香蕉麵包(banana bread)聞名。 2) 丹麥:丹麥麵包(danish pastry)以表面濃厚的糖汁聞名。特點是甜膩而且熱量高。 3)德國:椒鹽8字麵包(Brezel)或稱Pretzel 4)法國:法式長棍麵包(Baguette)
分類之三
1.主食麵包:主食麵包,顧名思義,即當作主食來消費的。主食麵包的配方特徵是油和糖的比例較其他的產品低一些。根據國際上主食麵包的慣例,以麵粉量作基數計算,糖用量一般不超過10%,油脂低於6%。其主要根據是主食麵包通常是與其他副食品一起食用,所以本身不必要添加過多的輔料。主食麵包主要包括平項或弧頂枕形麵包、大圓形麵包、法式麵包。 2.花色麵包:花色麵包的品種甚多,包括夾餡麵包、表面噴塗麵包、油炸麵包圈及因形狀而異的品種等幾個大類。它的配方優於主食麵包,其輔料配比屬於中等水平。以麵粉量作基數計算,糖用量12%~15%,油脂用量7%~10%,還有雞蛋、牛奶等其他輔料。與主食麵包相比,其結構更為松軟,體積大,風味優良,除麵包本身的滋味外,尚有其他原料的風味。 3.調理麵包:屬於二次加工的麵包,烤熟後的麵包再一次加工製成,主要品種有:三明治、漢堡包、熱狗等三種。實際上這是從主食麵包派生出來的產品。 4.丹麥酥油麵包:這是近年來開發的一種新產品,由於配方中使用較多的油脂,又在面團中包入大量的固體脂肪,所以屬於麵包中檔次較高的產品。該產品既保持麵包特色,又近於餡餅(Pie)及千層酥(Puff)等西點類食品。產品問世以後,由於酥軟爽口,風味奇特,更加上香氣濃郁,備受消費者的歡迎,近年來獲得較大幅度的增長。
營養
麵包
麵包按用途還可以分為「主食麵包」和「點心麵包」兩類;按質感可以分為「軟質麵包」、「脆皮麵包」、「松質麵包」和「硬質麵包」四類;按原料可以分為白麵包、全麥麵包和雜糧麵包三類。 麵包的營養價值 1. 熱量: 食物產生之熱量是以卡路里來計算的,在營養上用的卡路里是千卡,其熱量是使一千克的水升高攝氏一度時所需的熱量。1克蛋白質在體內吸收氧化後產生4千卡的熱量,1克糖在體內吸收氧化後產生4.1千卡的熱量,1克脂肪在體內吸收氧化後產生9.3千卡的熱量。由以上的數字來看,食物的熱量就可以由它的成份計算出來,例如每兩麵包中含有11.1克的碳水化合物,0.6克脂肪,及3.1克蛋白質,那麼1 磅麵包產生的熱量如下: 碳水化合物 16×11.2×=716.8千卡 脂肪 16×0.6×9=86.4千卡 蛋白質 16×3.1×4=198.4千卡 合計 1001.6千卡 每人都有其維持生命所需的最少卡路里,通常男人每天需1700千卡。女人每天需1400千卡,另外由於職業的不同,各人消耗的能量也不同,故需要另外的卡路里,這另外增加的卡路里約在1000~3000千卡之間,至於兒童所需的卡路里則依其年齡來分,同時也需視其體形之大小及活動之多少來決定,下表是每日所需卡路里之平均數字: 兒童 6歲以前 1650千卡 6~10歲 2300千卡 10~14歲 2700千卡 女性 2300~2750千卡 男性 2750~5000千卡 礦工.鐵匠.鋸木工人等消耗體力較重的人,其卡路里是需要量也較一般人高,每人每日所需也許都超過5000千卡。 2.麵包的飲食價值 麵包是人類食品中營養素含量最完全的,原因是通常麵包所缺乏的營養素是脂肪,可是吃麵包的時候,常常都加上牛油或瑪琪琳。因為它的主成份是碳水化合物,所以人們喜歡與含有脂肪或蛋白質高的食物一起吃,全麥麵包與白麵包之營養價值不一樣,其分別如下: 白包與全麥麵包的成份比較 水 份 蛋白質 脂 肪 澱粉纖維素礦物質 白麵包 40.0 6.5 1.0 51.2 0.3 1.0 全麥麵包 45.0 6.3 1.2 44.8 1.5 1.2 由上表可知白麵包所含之蛋白質比全麥麵包高,脂肪含量則較低。 3.特殊種類的麵包: 丹麥式麵包--所含的油脂數倍於白麵包,約30%的油脂及裹入用餡,足以補償在寒冷地區工作所消耗的熱量,當我們知道脂肪的氧化必須與糖類配合,所以我們每日必需同時攝取適量的脂肪和糖類才合營養的原則。 甜麵包--美麗的外表和香甜可口的滋味,是這類麵包的特點,一般在製作時都加入雞蛋和餡,因此也就供給了大部分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麥皮麵包--麥皮含有大部分的維生素B類,而此類麵包製作時,則加入了約15%的麥皮,同時我們知道維生素B類能預防腳氣病及營養神經細胞。 乳酪麵包--每100克的乳酪約含蛋白質23.9克.脂肪32.3克.糖1.7克.鈣873毫克及其他礦物質,維生素等。而通常乳酪麵包大約含有10%的乳酪。 葡萄乾麵包--比其他水果更富營養的葡萄,增加了麵包中的營養,此類麵包一般都含有50%以上的葡萄乾。 4.麵包的消化率: 經過烹調或烘焙後的麵粉蛋白質較容易消化,因其所產生的麵筋易和消化液接觸,所以麵包比其他食物都容易消化。小麥的蛋白質是所有谷類中最佳的,但它還是屬於第二級的蛋白質,因其在體內不能完全被利用,所以我們進餐時宜加入動物蛋白質一起吃。但製作過程中添加奶粉的麵包其營養價值就更為提高了。 脂肪通常也很容易吸收,脂肪的消化率受其熔點的影響,小麥中脂肪的熔點是50℉,通常是液態的,故很容易消化,因小麥的脂肪大部集中於胚芽部,所以胚芽麵包比普通麵包更易消化。 麵包的消化由口腔開始,唾液的消化是使澱粉轉變成為糊精和麥芽糖,轉變的量依麵包咀嚼的完全程度而定,所在地新鮮麵包因水份含量多,在口腔內與唾液接觸少,故口腔內之消化程度也較少,但烤過的土司麵包或餅干在口腔中消化的程度就比較完全。當咀嚼時,乾的食物促進唾液的分泌使唾液完全摻合, 麵包在消化時所喪失的營養素. 麵包皮較易消化就是這個原因,麵包在胃中停留約3.5小時,直至其蛋白質性質改變。新鮮麵包在胃中會形成較粗的塊,不易被消化液浸透。在小腸中,麵包內的澱粉和蛋白質的消化才算完全,且吸收也在此進行。 各類食品與麵包消化率之的比較 食物的種類 蛋白質 脂肪 碳水化合物 能夠利用的能量(%) 奶類製品牛奶 奶油乳酪 97 95 98 93 谷類(包括麵包)蔬菜類蛋類水果類肉類和魚類乾燥的豆類與肉類比較,消化時蛋白質的損失(約五分之一),谷類比較明顯。但礦物鹽類的吸收率是一定的,故全麥麵包之礦物質雖然含量較高,但也不能完全吸收。蛋白質之吸收率剛因食物中所含碳水化合物之多少而不同。有此飲食(如果全麥麵包),蛋白質的吸收率健高達95%。 全麥麵包在消化時,對營養素的吸收率不如白麵包,因為其纖維質含量較高之故。而類似糠的纖維質會阻止消化液與營養素緊緊密合在一起。 麥皮對於小腸的刺激作用很重要,特別是對某些人。全麥麵粉之營養吸收不全,是由於研磨之不完全,如果麥皮也磨成像麵粉一樣細,則其吸收率會提高,且其礦物鹽類也更易吸收。故目前大家都較愛用精磨的麵粉。 麵包另外重要的營養素是維他命及礦鹽類。其在小麥各部分的含量都不同。小麥的內胚乳中含蛋白質最低,但越靠近麥皮,其蛋白質之含量就越高,故高筋麵粉中所含的蛋白質比例較高。在小麥含蛋白質部分另含多量的鐵質,維他命及菸鹼酸。胚芽中所含的蛋白質.鐵及維他命都很多,子葉中所含維他命B的量也超過麩皮中所含的。這原理是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現的,可將麥的子葉分離出來,加在各國原有的各種麵粉中。這是谷類研究協會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一大成就。子葉在麥中重量只佔1.5%,但其所含的維他命B約佔59%。 在麵粉製作的過程中,植酸有很大影響。因為這種含在麩皮的酸在消化時會在體內形成不溶性的鈣鹽。與植酸在體內結合的鈣是來自食物中,如果牛奶及蛋等。故結合成不溶性鈣鹽會導致鈣的缺乏而形成軟骨病。二次大戰時,在愛爾蘭境內就曾有過這種現象,因為那時所用的是全麥麵粉又缺乏其他的補充食物。植酸鈣之吸收的影響在美國是因長期研究而漸被了解。當採用百分之八十五精製麵粉時,每袋加入七兩的鈣(以石灰代替)。後來採用的百分之九十精製麵粉時,每袋加入十四兩的鈣。此標准自1946年起一直沿用至今。 85%精製麵粉時,其植酸(Phytic acid)之含量為72%出粉率麵粉的三倍,而全麥麵粉中含量高達其六倍。谷類含鐵最多是靠外皮部分。 麵粉的含鐵量 精製程度(麵粉) 鐵的含量(mg/100) 100% 3.1 85% 2.2 80% 1.7 70% 1.4 可知未加添加物之麵粉含鐵量,依其精製程度不同之異。 下列表中指出全麥麵粉之含鐵量高於白麵粉。但鐵份在體內之吸收量依人體之需要及食物之含鐵量而不同。含在全麥麵包中的鐵並非全部被吸收,因為如此復雜的有機分子構造是很難被吸收的。全麥麵包中含有一種白麵包中沒有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會使鐵成不溶性,也就是在小腸中妨礙鐵質的吸收。全麥麵包含有植酸,而形成之植酸是完全不溶的。此外磷酸與鐵也會形成不溶性之磷酸鐵。因此各種麵粉中均應添加少量的鐵質。 5. 麵包中的維他命: A.維他命A--在普通白麵包中,幾乎都沒有維他命A的存在。如用未經漂白過的麵粉做麵包,則在面團中可能有少量的胡蘿卜素存在。但烤焙時,都因氧化而被破壞。胚芽麵包中維他命A量也極微,雖含有較多量的胡蘿卜素,但胚芽更易受熱的影響,故烤焙後均大致喪失。尤其製作過程加了牛油的,烤焙後一點也不含維他命A。 B.維他命B--在麵包中最重要的維他命B1(抗神經炎素),B2及菸鹼酸。除了上述的三種,另有四種以上的復合維他命B在食物中存在,如維他命B6泛酸,生物素及葉酸,但在麵包中均缺少。 在85%精製麵粉中,雖仍含有一些維他命B,但烤焙時大致要喪失五分之一。雖然近代研究得知不致高達五分之一。但如使用小蘇打做膨大劑,則所有維他命B都被破壞。 有時缺乏維他命B1是因為消化道不正常所引起,例如有胃或腸的潰瘍。 全麥麵包及胚芽麵包因為含有較多的維他命B1故被大力推薦的食物。 若麵包用了足量的酵母是可補充維他命B1的不足。但普通每280磅麵粉中加30~60兩是沒有太大用處的,只可增進B1的含量。 小麥胚芽中含B1與B2為多,但酵母中是B2比B1多。維他命B2比B1穩定,雖然二者對熱都算穩定。 有關全麥麵包的幾點事項: (一) 不含胚芽的全麥麵包中所含維他命B2少於含胚芽的全麥麵包,但多於白麵包。 (二) 胚芽麵包的營養價值並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麼高。其維他命B1的含量只比普通全麥麵包稍多,但比白麵包是要多幾倍。 a. 維他命B2--在所有胚芽麵包中均含有核黃素,但白麵包中之含量較少。 b. 菸鹼酸酸--在小麥,酵母及胚芽中均含有。 c. 維他命B6--在小麥中含量較少,酵母中含量較多。 如果酵母在麵包中含量可達實際百分比0.4%時,其維他命B2之含量就足以供應身體之需要。 利用化學膨大劑制麵包時,很易將維他命B1破壞。目前市面上很多這種麵包,且有胃病的人也常食用,故缺乏B1情形是值得注意的。 C.維他命C--在谷類中,均不含維他命C。 現有人正試圖推廣一種蕃茄麵包,但維他命C是極不穩定的,故最後成品到底是否含維他命C是個問題。 但維他命C可增進麵包的美味。例如吃麵包或餅干時與柳丁汁或橘子汁一起吃,其味極佳。 如有烤焙二次的製作法,則維他命C全然不存在,這是因為面團中氧化的關系,而非維他命之性質。 D.維他命D--以D2及D3二種形式存在,最初會溶在一種可做麵包用的植物油中。烤焙過後,維他命D仍舊存留下。如二磅面團中本來含280單位維他命D,在製成麵包後仍含有247單位。 有一時期,曾利用此紫外線來照射面團,但所增加的維他命D量極微,只是能確保D2之有效性。 由兒童飲食之觀點來看,食用含這種維他命的麵包是極有利的,但無論用那種維他命都要有限制。 E.維他命E--在胚芽麵包中含有。
麵包發展史
麵包是一種把麵粉加水和其它輔助原料等調勻,發酵後烤制而成的食品。早在1萬多年前,西亞一帶的古代民族就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那時是利用石板將穀物碾壓成粉,與水調和後在燒熱的石板上烘烤。這就是麵包的起源,但它還是未發酵的「死面」,也許叫做「烤餅」更為合適。大約與此同時,北美的古代印地安人也用橡實和某些植物的籽實磨粉製作「烤餅」。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古埃及人最先掌握了製作發酵麵包的技術。最初的發酵方法可能是偶然發現的:和好的面團在溫暖處放久了,受到空氣中酵母菌的侵入,導致發酵、膨脹、變酸,再經烤制便得到了遠比「烤餅」松軟的一種新麵食,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麵包。古埃及的麵包師最初是用酸面團發酵,後來改進為使用經過培養的酵母。 現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麵包坊誕生於公元前2500多年前的古埃及。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摩西帶領希伯來人大遷徙,將麵包製作技術帶出了埃及。至今,在猶太人的「逾越節」時,仍製作一種那裡叫做「馬佐(matzo)」的膨脹餅狀麵包,以紀念猶太人從埃及出走。公元2世紀末,羅馬的麵包師行會統一了製作麵包的技術和酵母菌種。他們經過實踐比較,選用釀酒的酵母液作為標准酵母。 在古代漫長的歲月里,白麵包是上層權貴們的奢侈品,普通大眾只能以裸麥製作的黑麵包為食。直到19世紀,麵粉加工機械得到很大發展,小麥品種也得到改良,麵包才變的軟滑潔白了。 今天的麵包大多數是由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線生產的。由於在麵粉的精加工研磨過程中維生素損失較多,所以美國等國家在生產麵包時經常添加維生素、礦物質等。另外,近年來不少人認為保留麩皮和麥芽對健康更有好處,因此粗麵包又再度流行。
⑼ 重油麵包是什麼意思
重油麵包的意思是比普通麵包的含黃油多,通常1000的麵粉,100克左右的黃油,哪么重油的,就達到200
⑽ 做麵包用的白油是什麼啊
做麵包使用的白油是「食品級白油」。食品級白油採用獨特的HT高壓加氫裂解工藝生產而成,是專為食品加工業、制葯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生產研製的可食性白油。
是一種無色半透明油狀液體,無或幾乎無熒光,冷時無臭、無味,加熱時略有石油樣氣味,不溶於水、乙醇,溶於揮發油,混溶於多數非揮發性油。對光、熱、酸等穩定,但長時間接觸光和熱會慢慢氧化,本品允許含有食用級抗氧化劑 。
(10)石油麵包是什麼擴展閱讀
「食品級白油」的相關應用:
1、葯品生產
在制葯工業中主要用於輕泄劑、葯片、膠囊加工的黏合劑。青黴素、抗生素用防泡劑,內服潤滑劑、軟膏、軟化劑、麻醉劑以及醫用膠帶和葯品生產用防潮劑等。
2、食品加工
用於食品包裝紙、糖業生產的消泡劑,造粒食品生產用防潮劑,麵包烘烤油、攪面機油燈食品加工機油,水果、蔬菜、雞蛋等塗敷保鮮劑,熱食品表面塗層,食用色素,麵包、糖果、通心粉、巧克力加工的脫模劑、防粘劑。
3、纖維和紡織
在化學纖維加工過程,要提高加工效率、質量及服務性能,就必須使用化纖油劑。白油作為開發較早而廉價易得的一種原料,在化纖油劑中主要做平滑劑。
4、儀表和電力
用作精密儀器儀表的潤滑、變壓器及電纜填充用油,航空和星際航行做液壓油和潤滑油、如電子元件和計算機的潤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