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說說我國的石油的分布情況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的,然而可以直接采資源量172億噸,這個時候就是已經去佔全國的81.13%。像一些的天然氣資源的話就是主要的去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的,這個時候可以去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也是佔全國的83.64%。
中國石油
現在就是去從資源深度分布來分析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80%集中分布在淺層(<2000米)和中深層(2000米~35 00米),然而對於一些的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布還是較少的;像一些的天然氣資源就是會在淺層、中深層、深層和超深層分布卻相對來說的話也是比較均勻的。但是這個時候就是去從地理環境分布看,像我國石油可采資源就是會有76%分布在平原、淺海、戈壁以及沙漠這幾個區域的,而且的像現在的天然氣可采資源有74%分布在淺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現在的我國石油探明可以直接去采儲量67.91億噸左右的,想一些的待探明可采資源量近144億噸左右,然而石油可以直接去采資源探明程度32.03%,現在也是處在勘探的一個中期階段,不過就是在近中期儲量的時候就是已經去發現處在穩步增長階段的;像現在的天然氣探明的話也是可以去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的,現在就是待探明可采資源量19.24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可以去直接采資源探明程度僅為12.55%,而且這些也是處在勘探早期階段,近中期的儲量也是發現有望快速的增長。
大慶油田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起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到1996年已連續年產原油5000萬噸,穩產21年。1995年年產原油5600萬噸,是我國第一大油田。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地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工作范圍約4.4萬平方公里。1995年年產原油3000萬噸,是我國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1995年原油產量1552萬噸,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3.93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產能力。從199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4位。1995年年產原油790萬噸。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氣田85個,油田12個,含油氣構造55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42.2%,是我國第一大氣田,1995年年產天然氣71.8億立方米,年產原油17萬噸。
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 ,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1995年年產原油466萬噸,天然氣3.13億立方米。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9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
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 、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1995年年產原油410萬噸,天然氣11億立方米。
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余、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1995年年產原油192萬噸。
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按當量摺合原油儲量在內),1995年年產原油220萬噸,天然氣1億立方米。
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1995年年產原油85萬噸。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1995年年產原油101萬噸。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1995年年產原油122萬噸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處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原油、80100萬噸凝折油、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1995年年產原油253萬噸。
土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里、南北寬50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1995年年產原油221萬噸。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年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年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1995年年產原油40萬噸。
滇黔桂石油勘探局 負責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區)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區域面積86萬平方公里,具有大量的中古生界及眾多的第三系小盆地,可供勘探面積27.7萬平方公里。先後在百色、赤水、楚雄等地區油氣勘探有了重大突破,展示了滇黔桂地區具有廣闊的油氣發展前景。1995年年產原油10萬噸。
冀東油田 位於渤海灣北部沿海。油田勘探開發范圍覆蓋唐山、秦皇島、唐海等兩市七縣,總面積630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3600平方公里,潮間帶和極淺海面積2700平方公里。相繼發現高尚堡、柳贊、楊各庄等7個油田13套含油層系。1995年年產原油51萬噸
② 中國總共發現多少個石油田 都在什麼地方
中國油田分布-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起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 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目前,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中國油田分布-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工作范圍約4.4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油田。
中國油田分布-遼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中國油田分布-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 (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3.93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產能力。從199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4位。
中國油田分布-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氣田85個,油田12個,含油氣構造55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產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中國油田分布-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目前原油年產量約400多萬噸。
中國油田分布-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9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目前,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辟了新的油氣區。
中國油田分布-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中國油田分布-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余、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中國油田分布-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
中國油田分布-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按當量摺合原油儲量在內),目前,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並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
中國油田分布-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中國油田分布-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中國油田分布-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中國油田分布-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處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油、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中國油田分布-吐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里、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 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中國油田分布-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年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 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年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中國油田分布-滇黔桂油田
負責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區)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區域面積86萬平方公里,具有大量的中古生界及眾多的第三系小盆地,可供勘探面積27.7萬平方公里。先後在百色、赤水、楚雄等地區油氣勘探有了重大突破,展示了滇黔桂地區具有廣闊的油氣發展前景。
中國油田分布-冀東油田
位於渤海灣北部沿海。油田勘探開發范圍覆蓋唐山、秦皇島、唐海等兩市七縣,總面積630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3600平方公里,潮間帶和極淺海面積2700平方公里。相繼發現高尚堡、柳贊、楊各庄等7個油田13套含油層系。
③ 中國石油盛產地有哪些
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之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起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到1996年已連續年產原油5000萬噸,穩產21年。1995年年產原油5600萬噸,是我國第一大油田。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地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工作范圍約4.4萬平方公里。1995年年產原油3000萬噸,是我國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油田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1995年原油產量1552萬噸,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3.93億立方米天然氣生產能力。從199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4位。1995年年產原油790萬噸。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氣田85個,油田12個,含油氣構造55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42.2%,是我國第一大氣田,1995年年產天然氣71.8億立方米,年產原油17萬噸。
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 ,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1995年年產原油466萬噸,天然氣3.13億立方米。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9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
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 、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1995年年產原油410萬噸,天然氣11億立方米。
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余、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1995年年產原油192萬噸。
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按當量摺合原油儲量在內),1995年年產原油220萬噸,天然氣1億立方米。
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1995年年產原油85萬噸。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1995年年產原油101萬噸。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1995年年產原油122萬噸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處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原油、80100萬噸凝折油、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1995年年產原油253萬噸。
土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里、南北寬50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1995年年產原油221萬噸。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年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年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1995年年產原油40萬噸。
滇黔桂石油勘探局
負責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區)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區域面積86萬平方公里,具有大量的中古生界及眾多的第三系小盆地,可供勘探面積27.7萬平方公里。先後在百色、赤水、楚雄等地區油氣勘探有了重大突破,展示了滇黔桂地區具有廣闊的油氣發展前景。1995年年產原油10萬噸。
冀東油田
位於渤海灣北部沿海。油田勘探開發范圍覆蓋唐山、秦皇島、唐海等兩市七縣,總面積630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3600平方公里,潮間帶和極淺海面積2700平方公里。相繼發現高尚堡、柳贊、楊各庄等7個油田13套含油層系。1995年年產原油51萬噸。
中國海洋石油南海東部公司
成立於1983年6月,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屬的四個地區油公司之一。負責南海東部東經113°10′以東、面積約13.1萬平方公裏海域的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生產業務,授權全面執行該海域的對外合作的石油合同和協議。13年來,已有8個油田建成投產,公司每年原油產量大幅度增長,至1996年產油量超過1000萬噸,在全國陸海油田中年產量排行第四位。
④ 中石化華東石油局的情況
這位小弟!我勸你最好別去!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首先考慮啊!哥哥我在石化這塊混了這么多年算是郁悶死了!不過你自己看著辦吧!
江蘇油田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揚州,這里文人薈萃、經濟發達、景色優美、素有油井打在花園里的"水鄉油田"之稱。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 4 個地區 8 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 22 個。江蘇油田是江蘇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的各油氣田的總稱, 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本世紀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由於蘇南、蘇北相繼發現油苗和氣苗,地質工作者開始在江蘇地區進行早期的石油地質勘查。 1955年初,國務院批准了地質部第一次石油普查會議關於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戰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的建議。1956年2月,地質部第二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決定華東地質局組建隊伍,開展蘇、浙、皖三省毗鄰地區石油地質調查工作。1958年8月,石油工業部組建華東石油勘探局,負責華東地區五省一市(蘇、浙、閩、贛、魯、滬),而以江蘇為重點的石油勘探工作。從1956年到1975年的二十年中,地質部和石油部的廣大地質工作者堅持不懈,協同作戰,在江蘇省境內,主要在蘇北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區域普查勘探,並取得了鑽獲工業 油氣流的突破性勘探成果,肯定了江蘇是一個油氣分布廣闊的有利地區。 1975年7月20日,會戰的第一口井--真6井開鑽。同年9月底,10台鑽機全部投入生產。到1975年底,共開鑽探井13口,完鑽8口,初步控制了真武油田的含油麵積,並有一批油氣井投入試采。這一年,真武油田試產原油6176噸。從1975年至1990年的十六年來,參加石油會戰的全體職工,在各有關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克服困難,研究總結了江蘇油氣資源分布的地質狀況及其主要特點,為進一步勘探開發江蘇石油取得了新的成果。
江蘇油田的工區分布在大江南北,目前油田的主要工區在江蘇北部,主力油田則在揚州地區。江蘇省地處長江和淮河下游,全省人多地少,土地資源十分寶貴。江蘇經濟、科技、文化比較發達。全省工農業總產值居於全國前列。鄉鎮工業發達。全省擁有一批現代化大型骨幹企業,有數量眾多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普通高校、中等專業學校和中高級成 人學校。江蘇境內平原遼闊,河流湖泊密布,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68%,水面佔17%,水面面積比重之大居全國之首。長江自西向東橫穿省境,流程長達 391公里 ;京杭大運河縱貫省境南北,流程長途 685公里。全省大小湖泊200多個,水運航道2200多條,形成了內外銜接,河、江、湖、海相連的水運網。舟揖之利,冠於全國。江蘇的交通,呈水陸空相連態勢,全省民航共有七個機場,鐵路以南京、徐州為中心,有京滬、寧贛、隴海三條干線通過省境,沿海沿江有連雲港、南通港、南京港、鎮江港、張家港、高港、江陰港等較大港口,內河中有蘇州、無錫、常州、揚州等中、小型港口,公路交通便利,運輸四通八達。
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氣候有明顯的季風特徵,冬乾冷,夏濕熱,四季分明。這里又處在亞熱帶向暖熱帶的過渡區,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約在780~ 1160毫米 左右,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的6~8月,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
江蘇歷史悠久,景色幽美,山川平原,錯落有致,江湖河海,布局諧美。人文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故人們形容在江蘇勘探石油,猶如"油井打在花園里"。油田機關駐地江都縣邵伯鎮,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曾是京杭運河上著名的"大碼頭"。江蘇能源緊缺,1988年全省一次能源生產量只居全國第十五位,人均能源生產量只居全國第二十一位,而同期全省能源消費量居全國第六位。從七十年代開始,國家在南京等地建設大型石油化工、化纖企業。1982年11月、1983年9月,以生產成品油和石油化工產品為主的企業群體--金陵石化公司和我國八十年代最大的石油化工引進工程之一的揚子石化公司在南京相繼成立。此外,泰州、清江、無錫等地一些小型石化企業也建成投產。年加工原油總能力約達900萬噸左右。江蘇油田原油產量雖然逐年上升,但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而江蘇省委、省政府在加快電力、煤炭發展的同時,殷切希望江蘇石油勘探開發能夠取得重大的成果。江蘇地跨華北地台和下揚子准地台。省內沉積岩分布面積共8.6萬平方公里。其中下揚子地台沉積岩分布面積7.5萬余平方公里,組成了蘇北盆地和蘇南隆起區。江蘇北 部徐州豐沛銅地區屬華北地台魯西隆起區,沉積岩分布面積1.1萬平方公里。江蘇油田目前油氣勘探主要在蘇北盆地東台地陷的高郵、金湖、海安地區,以下第三系和白堊系為目的層,發現了一批構造斷塊油氣藏投入開發,蘇北盆地的地質條件非常復雜,斷塊面積小而分散,勘探開發難度較大,素有"石油地質家的考場"之稱。蘇南隆起區和徐 州豐沛銅地區的勘探,投入的工作量很少,還有待進一步工作。
江蘇石油勘探局組建於 1975年4月23日,直屬於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勘探開發一體化,油氣生產、加工與銷售配套,農、工、科、貿兼營,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性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南方最大的陸上石油工業基地。2000年1月,根據《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整體重組改制後管理體制和機構設置方案》,設立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油田分公司,經營原江蘇石油勘探局油氣勘探與生產、煉油與銷售業務,原江蘇石油勘探局相關的資產、負債和權益整體劃入。新設立的江蘇油田分公司與現江蘇石油勘探局,統稱江蘇油田,由於油田地處肥沃的蘇北里下河水網地帶,又有水鄉油田之稱。油田佔地15.62平方千米,分布在江蘇和安徽兩省的8個地區17縣76個鄉鎮,主力油區在揚州市的江都、邗江、高郵、儀征;泰州市的興化;淮陰市的金湖、盱眙、洪澤;鎮江市的句容;鹽城市的東台、射陽;安徽滁州市的天長。油田總部於2000年11月由江蘇省江都市邵伯鎮遷入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的江蘇省揚州市。
江蘇油田分公司,是集石油勘探開發一體化,油氣生產、加工與銷售相配套,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性大型石油企業。
分公司機關設在江蘇省揚州市,油區主要分布於江蘇、安徽兩省的6市12縣境內,包括江蘇揚州市的江都、邗江、高郵、儀征,泰州市的興化,淮陰市的金湖、盱眙、洪澤、鎮江市的句容,鹽城市的東台、射陽,安徽滁州市的天長等。
分公司勘探開發成效顯著、前景可觀。2001年,新增三級儲量3254萬噸油當量,連續5年提交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過1000萬噸;生產原油157萬噸。到目前為止,已先後發現了34個油氣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4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74億立方米,探明含油麵積 161km 2,建成年產原油150萬噸以上生產能力。從整體發展態勢上看,油氣生產目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仍處於興盛期。特別是作為勘探接替領域的下揚子和南華北中古生界資源總量測算約20-30億噸,包含了石油、天然氣、煤層氣等多種資源,目前尚處在前期評價研究和早期勘探評價突破階段,蘊藏著巨大潛力。
分公司勘探開發技術領先,獨樹一幟。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在地上水網密布、地下構造復雜,素有"地質家考場"之稱的長江金三角地帶,從事復雜小斷塊群油氣藏滾動勘探開發的成功經驗和技術;擁有全行業第一套全三維處理軟體以及用於油藏早期描述評價的無井LOG反演技術;發展配套了以全三維地震、油藏描述等四項技術為核心的復雜斷塊地區滾動勘探開發綜合配套技術,建立起一套高速、高效增儲上產的技術系列,百萬噸產能建設投資水平為同行業先進。分公司現已建成FDDI光纖計算機網路並與全國和網際網路連結,勘探開發生產、科研、經營、管理全部實現計算機化,新技術的使用在全國中小油田處於領先水平。
"當年鏖戰急"、"今朝更好看"。江蘇石油事業不僅已經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而且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江蘇境內沉積岩分布面積達8.6萬平方公里,有兩大勘探目 的層系,一是中新生界陸相碎屑岩,二是中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岩,此外還有豐沛銅地區的煤成氣。如果再從整個下揚子地台來看,前景就更大。下揚子地台包括了蘇南、浙江,乃至安徽東部一蘇浙皖20多萬平方公里,由下古生界到上古生界的地層組成,各個歷史時期的地層都有,對於這個大戰場,現在還是一個沒有起步的地方。
⑤ 石油的資源分布
我國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准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佔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從資源深度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80%集中分布在淺層(<2000米)和中深層(2000米~35 00米),而深層(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層(<4500米)分布較少;天然氣資源在淺層、中深層、深層和超深層分布卻相對比較均勻。
從地理環境分布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有76%分布在平原、淺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氣可采資源有74%分布在淺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從資源品位看,我國石油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63%,低滲透資源佔28%,重油佔9%;天然氣可采資源中優質資源佔76%,低滲透資源佔24%。
截至2004年底,我國石油探明可采儲量67.91億噸,待探明可采資源量近144億噸,石油可采資源探明程度32.03%,處在勘探中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處在穩步增長階段;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2.76萬億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資源量19.24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可采資源探明程度僅為12.55%,處在勘探早期階段,近中期儲量發現有望快速增長。
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以下是我國主要的陸上石油產地。 大慶油田: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這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因為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4000萬噸以上。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布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開采范圍約4.4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遼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沈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吉林油田:
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是隸屬於中國石油(PetroChina)的大型地區公司。是一個有著50年奮斗歷史的國有大型企業。同時又是一個在新世紀里展現出新的希望、處於快速發展上升期的年輕油田。是中國石油四大上產油田之一。 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鹽岩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量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2012年原油產量約400多萬噸。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8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還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辟了新的油氣區。
中原油田:
中原油田: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禹州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禹州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麵積117.9平方公里。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2012年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9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外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和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吐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油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產10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長慶油田:
長慶油田: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了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並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長慶油田已成為我國重要能源基地和油氣上產主戰場。2009年長慶油田油氣當量將達到3000萬噸。2015年長慶油田油氣當量將達到5000萬噸。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油田12個。 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境內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麵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⑥ 中國盛產石油的地方有哪些
大慶油田、勝利油田 、長慶油田、遼河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四川油田、華北油田、大港油田、中原油田、河南油田、江漢油田。
⑦ 蘇北盆地
蘇北盆地目前已發現50多個中小型復雜斷塊油氣田,探明儲量約1.7×108t,探明與控制儲量累計達2.1×108t。該盆地具有典型的斷陷盆地的構造-沉積特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復雜斷塊盆地含油氣系統。
1.蘇北盆地生油層
蘇北盆地內主力烴源岩發育在上白堊統上部至古近系中,而在中生界其他地層中也一定程度地發育了烴源岩。
(1)新生界及上白堊統泰州組
在蘇北盆地上白堊統上部至古近系中共發育有6套生油岩系(圖4-13),自下向上依次為泰二段、阜一段、阜二段、阜三段、阜四段和戴一段。
圖4-13 蘇北盆地內各生油層有機質含量及類型頻率圖
泰二段形成於湖盆強烈擴張與潮濕氣候疊加時期,由於湖盆淡水的注入量大於蒸發量,導致水體淡化,發育一套較純的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建造,泥岩中碳酸鹽含量低於10%。生油岩厚度為80~150m。有機碳含量1%~1.5%,平均為1.2%;氯仿瀝青「A」為0.07%~0.2%,平均為0.12%;總烴含量為300~500mg/L,平均為360mg/L。乾酪根類型以Ⅱ型為主(附圖54),成熟門限為2400~2600m。
阜一段為一套淡水湖相生油岩,生油層厚度為100~300m,形成於淡水、弱酸、弱鹼性,弱氧化-弱還原環境。母質類型以腐殖型為主,有機碳含量主要介於0.4-1.2%之間,平均約為1%。氯仿瀝青「A」為0.02-0.1%之間,平均為0.08%。總烴含量平均為200mg/L左右,為較差生油岩。生油門限為2600~2800m。
阜二段中下部為一套較高鹽度的半咸化深水-半深水湖相烴源岩。暗色泥岩、泥灰岩、碳酸鹽岩總厚度100-150m,其中高郵凹陷最大可達240m,泥灰岩、碳酸鹽岩占總厚度的25%~50%。有機碳含量主要集中於1.43%~2.08%,平均1.6%。氯仿瀝青「A」最高含量達0.35%~0.47%,平均為0.2%左右。總烴含量最高可達1588~1983mg/L,平均為500~600mg/L;有機質類型較好,主要為腐泥型及混合A型。生油門限在金湖凹陷為1600~1800m,高郵凹陷為1800~2200m,其他凹陷為2000~2400m。該套生油岩具有有機質豐度高,母質類型好,生排烴早的特點,為一套良好的生油層。該套烴源岩的生物有機地球化學相區存在明顯的東西差異,盆地東部的金湖凹陷、高郵凹陷內該套烴源岩品質好,低等水生物豐度高,鹹水藻類豐度高,生烴潛力大,成熟門限小,而東部地區的各凹陷內該套烴源岩品質遜於西部地區,成熟門限高於西部地區。
阜二段上部發育一套較純的深湖-半深湖相泥岩建造。該套泥岩形成於弱鹼性、還原-強還原的半鹹水-淡水環境。生油岩厚度為50~90m,沉積厚度穩定。有機碳含量1%~1.5%,平均為1.2%;氯仿瀝青「A」為0.07%~0.2%,平均為0.12%;總烴含量為300~500mg/L,平均為360mg/L。乾酪根類型以Ⅱ型為主,成熟門限為2400~2600m。
阜三段為一套淡水湖相生油岩,生油層厚度為100~300m,形成於淡水、弱酸、弱鹼性,弱氧化-弱還原環境。母質類型以腐殖型為主,有機碳含量主要介於0.2%~1.0%之間,平均為0.8%。氯仿瀝青「A」在0.01%~0.08%之間,平均為0.05%。總烴含量平均為50mg/L左右,屬於一套較差生油岩。生油門限為2600~2800m。阜四段下部為一套微鹹水湖相烴源岩,發育一套較純的深-半深湖相泥岩建造。該套泥岩建造的生物有機地球化學特徵與阜二段基本類似,同樣形成於弱鹼性、還原-強還原環境。生油岩厚度為150~200m,沉積厚度穩定。有機碳含量1-1.5%;氯仿瀝青「A」為0.07%~0.2%;總烴含量為300~500mg/L。乾酪根類型以Ⅱ型為主(附圖54),成熟門限為2400~2600m。
阜四段中上部為一套低鹽度半鹹水半深-深水湖相烴源岩,岩性為暗色泥岩頻夾泥灰岩段,泥灰岩約占總厚度的5%~15%,局部達25%。它們形成於還原-強還原、弱鹼-鹼性的半鹹水深湖相環境。生油岩厚度200-350m,以高郵凹陷厚度最大。有機碳含量達1%~2%,平均1.19%,氯仿瀝青「A」高值達0.2%~0.25%,平均0.17%,總烴含量最高可達800~1000mg/L,平均為450~550mg/L。母質類型以Ⅰ-Ⅱ過渡型為主,部分為Ⅰ型、Ⅱ型(附圖54)。成熟門限較低,盆地中西部的金湖凹陷、高郵凹陷成熟門限為2000-2200m,其他地區成熟門限為2200~2400m。
戴一段同樣為一套淡水湖相生油岩,生油層平均厚度為100~300m,形成於淡水、弱酸、弱鹼性,弱氧化-弱還原環境。母質類型以腐殖型為主,有機碳含量主要介於0.4%~1.6%之間,平均約為1.0%~1.2%。氯仿瀝青「A」為0.01%~0.16%之間,平均為0.1%。總烴含量平均為100mg/L,為一套較差生油岩。生油門限為2600~2800m。
(2)上白堊統浦口組
上白堊統浦口組在蘇北盆地內分布最為廣泛,以紅色碎屑岩建造為主。部分凹陷曾階段性地出現了淺湖-半深湖相環境,發育了鹹水-鹽湖相暗色泥岩。淮安-阜寧地區為蘇北盆地內浦口組沉積中心,其中浦口組三、四段厚層膏鹽岩段及暗色泥岩發育段的暗色泥岩累計厚度達200~400m,占該段厚20%~35%,形成於弱氧化-弱還原環境下的乾旱鹽湖相環境。有機碳含量為0.29%~1.23%,大多為0.43%~0.7%,屬中等-偏低有機質豐度,有機質類型以Ⅲ型為主,部分為Ⅱ型。氯仿瀝青「A」含量為0.014%~0.04%,總烴含量為40~146mg/L。暗色泥岩基本已達到中等-較差烴源岩標准,以生氣母岩為主。生油門限小於1600m。
(3)下白堊統葛村組
下白堊統葛村組烴源岩形成於弱氧化-弱還原的淺水沉積環境,主要分布於下白堊統殘留盆地,分布范圍局限,面積小。蘇北盆地內葛村組烴源岩中有機碳含量為0.5%,氯仿瀝青「A」和總烴含量極低,屬非-差生油岩。總體來說,該套暗色泥岩普遍生烴能力較差,僅在保存完整、埋深大的區域,可作為生氣母岩。
(4)中—下侏羅統象山組
象山組是一套形成於弱氧化-弱還原環境的淺湖相暗色泥岩與碎屑岩互層建造。暗色泥岩分布於該組段中上部,廣泛分布於象山組的各個殘留斷陷區。各殘留斷陷區該組段生油岩厚度、有機質豐度、品質差異懸殊。大部分殘留斷陷內暗色泥岩沉積厚度100~300m,占總段厚20%~50%。該套烴源岩有機碳含量為0.5%~0.65%,氯仿瀝青「A」含量為300~600mg/L,總烴含量為200~300mg/L,屬中等烴源岩。
2.蘇北盆地儲層
下揚子地區中生代發育整體擠壓隆升背景下的中小型斷陷及火山-沉積斷陷,物源供給極為充裕,斷陷中發育粗碎屑岩為主,僅短暫出現湖相環境。因而,蘇北盆地內中生界碎屑岩儲層極為發育,包括象山組群、葛村組、浦口組和赤山組。而蘇北盆地新生界主要以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及濱湖相儲層為主,共發育有9套儲層:泰州組、阜一段、阜二段中下部、阜三段、戴一段、戴二段、垛一段、垛二段、鹽一段。
受中生代地層的沉積特徵以及所經歷的成岩作用由強變弱控制,中生界儲層的物性具有明顯的層位性,由侏羅系向上白堊統逐漸變好。其中赤山組儲層物性最好,一般孔隙度為15%~25%,滲透率為(100~300)×10-3μm2,為高孔滲性儲層。上白堊統葛村組、浦口組物性中等-較差,孔隙度5%~12%,滲透率一般小於50×10-3μm2,為中-低孔滲性儲層。象山群儲層物性最差,孔隙度5%~10%,滲透率一般小於10×10-3μm2,為低-特低孔滲性儲層。
泰州組儲集層主要為發育於泰州組中下部的砂礫岩段,砂體廣泛分布於全盆地,砂岩厚度一般為30~100m,最大厚度可達200m,單層厚度一般為3~5m,最大單層厚度50m。泰州組儲層以Ⅱ2、Ⅲ、Ⅳ類為主,部分為Ⅱ1類,屬於中低滲-特低滲儲層。
阜一段儲集岩主要集中於下部和上部,厚度一般為50~150m,最大累計厚度可達450m。單層厚度一般為2.5~4m,最大可達15m。阜一段下部砂體廣泛分布於全盆地,阜一段上部砂體則主要分布於盆地西部地區。阜一段儲集層主要以Ⅲ、Ⅳ類為主,部分為Ⅱ2類,屬於中低滲-特低滲儲層。
阜二段中下部碎屑岩儲集層主要分布於金湖凹陷的西部天長-馬壩三角洲,砂岩累計厚度10~30m,平均單層厚度為1.5m。阜二段儲集層主要以Ⅳ類為主,部分為Ⅲ類,屬於低滲-特低滲儲層。
阜三段儲集層集中於該段上部和下部。砂體主要分布在盆地內的5個三角洲。砂岩總厚一般為30~200m,單層厚度一般為1.5~8.5m。阜三段儲集層主要以Ⅲ、Ⅳ類為主,部分為Ⅱ類,屬於中低滲-特低滲儲層。
戴一段儲集層主要集中在下部。砂體主要發育於盆地的3個三角洲及溱潼凹陷東部水下沖積扇。砂岩總厚度一般為50~200m,單層厚度一般為3~4m,最厚可達18.5m。戴一段儲集層主要以Ⅱ類為主,部分為Ⅰ2或Ⅲ1類,屬於中滲-低滲儲層。
戴二段儲集層總厚度一般為50~200m,單層厚度為2.5~3.5m,最厚可達20m。砂體分布繼承了戴一段的格局。戴二段儲集層主要以Ⅱ類為主,部分為Ⅰ2或Ⅲ1類,屬於中滲-低滲儲層。
垛一段儲集岩分布面積很廣,約占垛一段沉積分布區的70%以上,砂岩總厚度100~200m,最大厚度可達320m,主要集中在下部,呈厚層塊狀,單層厚度一般為10~20m,最大單層厚度可達54m。砂體主要分布在盆地內5個河流-三角洲體系。垛一段儲集層主要以Ⅰ、Ⅱ類為主,部分為Ⅲ類,屬於高滲-中滲儲層。
垛二段儲集岩常以砂岩為主的砂、泥岩互層出現,砂岩總厚20~500m,單層厚度一般為5~10m,最大14m。砂體分布繼承了垛一段沉積期格局。垛二段儲集層主要以Ⅰ、Ⅱ類為主,部分為Ⅲ類,屬於高滲-中滲儲層。
鹽一段儲集層分布廣,厚度大。單層厚度一般為5~15m,最厚為25m,砂岩總厚度為100~300m。鹽一段儲集層以Ⅰ類為主,部分為Ⅱ1類,屬高孔滲儲集岩。
3.蘇北盆地蓋層
蘇北盆地內陸相中—新生界主要發育有上白堊統浦口組區域性蓋層、新生界(含泰州組)地區性蓋層和下白堊統—中下侏羅統局部蓋層。
(1)上白堊統浦口組區域性蓋層
上白堊統浦口組中上部為一套巨厚層淺湖-半深湖相泥岩、膏質泥岩、膏鹽岩層,最大厚度可達1500m,廣泛分布於下揚子區的各殘留盆地內。岩石物性測定表明,該套泥岩經歷過強烈的壓實,為蘇北盆地內一套良好的區域性蓋層。
(2)新生界(含泰州組)地區性蓋層
蘇北盆地內新生界地區性蓋層主要有6套,分別為泰二段、阜一段中部、阜二段、阜四段、垛一段中上部及垛二段上部。除此之外,盆地內還發育有戴一段上部和戴二段上部2套局部性蓋層(表4-6)。
表4-6 蘇北盆地泥質岩微孔隙結構特徵參數表
(據王金渝等,2000)
泰二段、阜一段中部、阜二段、阜四段蓋層基本為泥岩或泥岩夾泥石灰岩段,各泥岩段厚度分別為50~250m、200~400m、200~300m和100~500m,全盆地分布穩定,僅個別凹陷或構造帶內相變為粗碎屑岩。
垛一段中上部區域性蓋層形成於強烈拉張塊斷及強烈火山噴發後,盆地快速沉降,形成欠補償環境,除邊緣臨近物源區河流相粗碎屑較發育外,盆地大部分地區發育一套雜色濱淺湖相泥質沉積,橫向穩定,厚度150~250m。垛二段上部區域性蓋層形成於古近紀拉張裂陷作用末期,為一套泛濫平原-間歇性湖泊淺灰綠色、雜色泥岩夾砂岩,橫向分布穩定,厚度80~150m。盆地西部的凸起、外斜坡帶上遭受三垛運動擠壓隆升剝蝕作用影響,缺失該套區域性蓋層。
戴一段上部和戴二段中上部局部性蓋層形成於吳堡運動擠壓殘留斷陷的湖侵階段。戴一段上部為一套淺湖-半深湖相泥岩建造,以暗色泥岩為主,厚度50~200m。戴二段中上部為一套濱淺湖-泛濫平原相紅色泥質岩建造,厚度50~150m。這2套局部性蓋層的特點是分布不穩定,對沉積體系影響明顯。
另外,鹽城組也發育分布穩定、范圍較廣的泥質岩段,泥岩累計厚度達100m以上,但單層厚度僅為7~15m。由於鹽城組內斷層少且規模小,因而這種蓋層也能起到良好的封蓋作用。
(3)下白堊統—中、下侏羅統局部蓋層
蘇北盆地內發育2套局部性蓋層,分別為中、下侏羅統象山組和下白堊統葛村組的泥岩發育段。其特點是分布不穩定,厚度薄,砂岩夾層多,泥岩品質不純。
4.郯廬斷裂帶對蘇北盆地生儲蓋組合的控制和影響
(1)生儲蓋組合
蘇北盆地內發育6個新生界內部生儲蓋組合(宋建國等,1997):①泰州組、阜一段下部生儲蓋組合:泰二段為生油層兼蓋層,泰一段及阜一段下部發育生油氣層,阜一段上部為生油氣層及蓋層,儲集岩層為砂岩。該套生儲蓋組合既可以捕獲自生自儲油氣,也可以捕獲次生油氣。②阜一段、阜二段生儲蓋組合:阜二段中下部、阜一段頂部為生油層兼蓋層,阜二段上部亦為生油層兼蓋層,阜一段上部、阜二段中下部為儲層。儲集岩除碎屑岩外,還有生物石灰岩及火山岩儲集層。由於阜二段中下部咸化湖富含碳酸鹽岩生油岩,具有高效生油能力,乾酪根類型好,成熟門限低,並直接與下伏阜二段中下部或阜一段上部儲層接觸。因此,該套組合形成了大量埋藏較淺的自生自儲型油氣藏,是勘探成功率最高的地層。③阜二段、阜三段、阜四段生儲蓋組合:阜二段、阜四段為生油層,阜三段中部泥岩為次要生油岩,阜三段為儲油層,阜三段中部泥岩及阜四段為蓋層,儲集岩為砂岩,具自生自儲、下生上儲及上生下儲的原生成油組合。此外,侵入阜三段、阜四段下部的輝綠岩的裂隙中也獲得一定數量的油流。該套組合夾持於盆地兩套區域性蓋層和主力生油岩之間,具有良好的成藏條件。在盆地的大部分塊區,受阜三段中部泥岩段蓋層分割,又形成以上、下砂岩組為儲層的兩個次級生儲蓋組合,下砂岩組以捕獲阜二段油氣為主,上砂岩組以捕獲阜四段油氣為主。④戴南組生儲蓋組合:可形成自生自儲及次生油氣藏。自生自儲油氣藏以阜四段、戴一段生油,戴一段儲油,戴南組上部為蓋層,儲集岩為砂岩。次生油氣藏以泰州組、阜寧組為生油層,油氣沿同生斷層和不整合面運移到戴南組內聚集。⑤三垛組生儲蓋組合:生油層為阜寧組、泰州組,通過不整合面和斷層運移到三垛組中聚集,蓋層為垛一段中上部泥岩段、垛二段中上部泥岩段,儲集岩為砂岩,屬次生組合。⑥下鹽城組生儲蓋組合:生油氣層為泰州組、阜寧組,沿斷層作垂相運移至下鹽城組砂岩儲集,鹽城群泥岩為蓋層,在周庄地區已試獲工業氣流。
蘇北盆地中生界生儲蓋組合(田在藝等,1996;宋建國等,1997)包括浦口組膏鹽岩段/浦口組暗色泥岩段/浦口組砂泥岩互層段、砂礫岩段組合,葛村組中上部暗色泥岩/葛村組下部砂岩組合,象山群中上部暗色泥岩/象山群下部砂岩組合、上侏羅統-下白堊統火山岩蓋層/象山群儲層等多個生儲蓋組合。其中,浦口組為分布最廣的一套區域性蓋層,廣泛分布於蘇北盆地內。浦口組中上部為巨厚層淺湖-半深湖相泥岩、膏質泥岩、膏鹽岩段,最大厚度達1500m。
由蘇北盆地沉積相發育可知,泰州組和阜一段沉積時,起沉積中心走向為近東西向,指示該時段盆地沉積主要受近EW向斷裂控制。自阜二段沉積開始,盆地沉積中心走向轉變為NE-NNE走向,指示盆地沉積轉變為受郯廬斷裂系的影響。並且沉積中心均位於NE向斷裂周邊,因而阜二段以來的生儲蓋組合主要受郯廬斷裂系控制。
5.蘇北盆地油氣分布規律
蘇北盆地已發現的油氣田基本分布在南部的東台坳陷,約97%以上的油氣儲量分布在高郵、金湖、溱潼凹陷,其中又以金湖、高郵兩個凹陷油氣最為富集。不同含油氣斷陷的主力產層、油氣成藏特徵有明顯差異。盆地內各凹陷的含油氣性受盆地沉積中心遷移、沉積體系演變及構造和熱力作用等因素的綜合控制。
蘇北中、新生代盆地的形成演化,經歷了盆地形成期、盆地斷陷期和盆地坳陷期3個階段。而主要的地層沉積、油氣生成、運移聚集和圈閉成藏都形成於盆地斷陷期。目前盆地的區域構造格局也主要反映了盆地斷陷期的特點。由於中、新生代盆地基底多為中古生界破碎的沉積地層,而非剛性基底,因此,在斷陷發育過程中,受基底影響,盆地內部構造非常破碎,所形成的構造圈閉主要為復雜小斷塊。蘇北盆地構造圈閉的復雜性和成藏類型的多樣性,使得構造圈閉的成因、分布和油氣藏形成規律等方面的研究至關重要。
晚白堊世—古近紀,蘇北盆地發生強烈的斷陷活動。蘇北盆地絕大多數構造圈閉形成於該背景下。這些構造圈閉從成因上可以分為凹陷及斜坡地區的斷鼻斷塊群、主控斷裂兩側的斷塊圈閉、主控斷層扭動轉換部位的斷鼻斷塊圈閉以及斷階帶之間的復雜斷塊圈閉4種類型。
(1)油氣藏分布規律
蘇北盆地兩個主力凹陷——高郵凹陷、金湖凹陷的主要構造圈閉和油氣藏的分布具有明顯的規律。
金湖凹陷內存在凹陷及斜坡地區的斷鼻斷塊群、主控斷裂兩側的斷塊圈閉2類構造圈閉。在凹陷及斜坡地區的斷鼻斷塊群中大量發現油氣藏,主要油田有崔庄油田、南湖-范庄-安樂油田、王龍庄油田、楊家壩-卞東-李庄油田、閔橋油田阜寧組一段。主控斷裂兩側的斷塊圈閉主要發育在三河次凹邊界主控斷裂兩側,目前在其上升盤發現油氣藏,下降盤由於斷層主要處於地層下傾方向,難以形成圈閉,沒有發現油氣藏。
高郵凹陷斜坡地區凹陷及斜坡地區的斷鼻斷塊群大量發現油氣藏,如沙埝油田阜寧組一段,碼頭庄油田、赤岸油田,瓦2塊油田等在凹陷東部的吳堡斷裂帶圈閉類型為主控斷裂兩側的斷塊圈閉、主控斷層扭動轉換部位的斷鼻斷塊圈閉。位於吳①、吳②斷層轉換部位的陳堡油田是目前江蘇油田儲量、產量最大的油田,其構造圈閉特徵和成藏樣式極具特殊性和代表性。在吳①斷層的兩側發育有多個斷塊圈閉,在下降盤形成了戴南組油氣藏,屬於主控斷層扭動轉換部位的斷鼻斷塊圈閉油氣藏;在上升盤形成了泰州組圈閉和油氣藏,屬於主控斷裂兩側的斷塊圈閉油氣藏。在該凹陷的南部斷階帶內部也分布有許多復雜的斷塊和油氣藏,如:許庄油田、許淺1塊,真43塊、中港1塊等,屬於主控斷層兩側的羽狀斷塊;在深凹帶的三垛組、戴南組發育有真武、富民、黃珏、曹庄、徐家莊、永安等油氣藏,屬於凹陷及斜坡地區的斷鼻斷塊群油氣藏。另外,海安凹陷所發現的安豐油田和梁垛油田,其油氣的初次排烴和二次運移聚集的方式與凹陷及斜坡地區的斷鼻斷塊群油氣藏成藏樣式一致,只是整個層位下移至泰州組。所以,其油氣分布規律也類似於金湖凹陷和高郵凹陷。
6.郯廬斷裂帶對蘇北盆地油氣分布的影響
(1)郯廬斷裂帶走滑伸展作用有利於形成高效生儲蓋組合
郯廬斷裂帶構成盆地西部邊界。由於深斷陷周邊為盆緣大型隆起,強烈的地形高差,使該區帶發育大型物源系,一般是盆地最重要、規模最大的物源,能夠形成繼承性大型河流—三角洲—深水湖盆沉積體系,儲集體規模較大,且多套儲層疊合。因此,該區帶具良好的儲集條件,有利於油氣長距離側向運移,易形成大面積的輸導系統;同時,該區帶優質烴源岩較發育,阜二段和阜四段是蘇北盆地的兩套高效烴源岩,常與大型的砂岩輸導系統配置,形成高效成藏組合。
蘇北盆地阜二段中下部烴源岩生烴能力強,成熟門限深度小,在全盆地各區塊廣泛進入成熟門限。該套烴源岩上部全盆地廣泛披蓋著阜二段純泥岩,厚50~80m,因此,阜二段中下部主要與下伏阜二段底部及阜一段上部構成生儲組合。但阜二段下部及阜一段上部儲層發育區分布受西部盆緣大型物源系控制,決定著該套烴源岩與阜二段下部、阜一段上部儲層的有利配置區主要分布在金湖、高郵、溱潼凹陷的西部。目前已發現由此配置形成的原生油氣藏儲量占總量的30%以上。
(2)郯廬斷裂帶造成的多期次斷裂活動有利於油氣運移
蘇北盆地靠近郯廬斷裂帶的斷陷中,控制斷陷的同生斷裂持續活動,直到新近紀中期,同生斷裂帶可長期保證油氣垂向運移;而遠離郯廬斷裂帶的斷陷,控制斷陷的同生斷裂在古近紀末即已停止活動,無法長期保證油氣垂向運移。同時,靠近郯廬裂帶區域,一般繼承性活動的深斷陷較發育,因此,在古近末或新近紀末同生斷裂停止活動之前,已有大量烴源岩達成熟階段,這為油氣垂向運移聚集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靠近郯廬斷裂帶的斷陷,一般在古近紀烴源岩之上披覆沉積了巨厚的新近系—第四系,為烴類轉化、運移提供了溫度、壓力條件,對油氣向構造圈閉進一步運移、聚集和保存起著重要作用。
(3)郯廬斷裂帶活動造成的岩漿作用使相鄰凹陷資源豐度較高
郯廬斷裂帶在晚白堊世—古近紀的走滑伸展作用,使蘇北盆地西部的金湖、高郵凹陷火山活動較為強烈。由於火山活動是凹陷拉張強度及受熱程度的標志,火山活動強度與凹陷油氣豐度明顯相關。盆地的含油氣性呈明顯的分帶性,首先表現為南北分帶,盆地南部的東台坳陷油氣資源豐度明顯高於北部的鹽阜坳陷;其次,在東台坳陷內,各凹陷油氣資源豐度及油氣富集特徵又明顯表現出西、中、東分帶。
泰州組—阜寧組烴源岩沉積期,在盆地西部金湖凹陷西緣柳堡—閔橋構造帶一線的玄武岩噴發帶繼承性活動,形成金湖凹陷在阜二段、阜四段沉積期相對隔絕的半咸化湖沉積環境,這種沉積環境既與火山作用形成的正地貌分隔有關,也與火山作用形成的局部地表熱力環境有關。在這種環境中,有利於生物發育,且以低等藻類為主,有機質的保存條件較好,加上可能存在的無機加氫作用,形成了優質烴源岩。此類烴源岩具有有機質豐度高、母質類型好、成熟門限低(1500~1800m)的特徵。在玄武岩噴發帶,形成火山岩淺水台地,發育玄武岩及生物灰岩、鮞粒灰岩儲層,與優質烴源岩一起構成良好的生儲蓋組合。在金湖凹陷,玄武岩及生物灰岩、鮞粒灰岩均成為重要的儲層。
同時,岩漿作用反映了各凹陷的受熱狀況。烴源岩沉積後,岩漿作用較強的凹陷,其地溫梯度較高,烴源岩成熟門限明顯下降。如火山作用較強的金湖、高郵、溱潼凹陷,其古地溫梯度約3.7℃/100m,Ⅰ、Ⅱ型乾酪根成熟門限為1500~2200m,Ⅲ型乾酪根成熟門限為2500m;而火山活動較弱的鹽城凹陷,其地溫梯度約為3.1℃/100m,Ⅰ、Ⅱ型乾酪根成熟門限為2800m,Ⅲ型乾酪根成熟門限為3000m;介於上述火山作用強度之間的海安凹陷,其古地溫梯度約3.3℃/100m,Ⅰ、Ⅱ型乾酪根成熟門限為2500m,Ⅲ型乾酪根成熟門限為2800m。由於凹陷受熱作用的差異,導致凹陷的油氣豐度有明顯的差異。溱潼、高郵、金湖凹陷火山作用較強,是蘇北盆地的主要油氣富集區;海安凹陷目前僅發現三個小型油氣田,儲量較少;而鹽城凹陷盡管新生界厚度超過5000m,但絕大多數深探井未見油氣顯示。
(4)郯廬斷裂帶對局部構造的控製作用及其與油氣聚集的關系
受郯廬斷裂帶走滑伸展作用的控制,靠近郯廬斷裂的金湖凹陷發育了多排呈NE—NNE向雁行排列的繼承性斷鼻、背斜,而遠離郯廬斷裂帶一側局部構造規模較小,以斷塊為主。
蘇北盆地NE—NNE向鼻狀構造帶對油氣分布起著嚴格控製作用。在金湖凹陷,存在呈NE—NNE向展布的多排鼻狀構造帶,所有油氣田均分布在鼻狀構造帶上,已發現油田15個;高郵凹陷也存在NE向展布的多排鼻狀構造帶,所有主力油田均分布在這些構造帶上,已發現油田21個,其中在靠近斷裂帶主深凹兩側的油田規模最大,最大儲量可達2000×104t;同樣,在溱潼凹陷構造高帶也呈NE向展布,已發現油田15個。
總之,發育於郯廬斷裂帶東側的蘇北盆地,在鄰近岩石圈斷裂的區帶具有以下特徵:拉張強度大,斷陷規模較大,沉降速率高,沉降持續性好,發育多套優質高效烴源岩;地溫梯度高,烴源岩成熟門限淺;鄰近盆緣大型物源系,發育多套優質儲層,且斷裂作用強,油氣運聚效率高;發育大型繼承性隆起構造帶和箕狀斷陷,是巨大的油氣聚集場所。因此,緊鄰郯廬斷裂帶的高郵、金湖等西部深凹陷的油氣資源豐度遠高於其他區帶。
⑧ 中國石油產地在哪
中國五大油田如下:
1、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於1959年發現,1960年投入開發,是我國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型陸相砂岩油田之一。油田位於黑龍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北部,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海拉爾等油氣田組成。國內勘探范圍包括松遼盆地北部、依舒等外圍盆地、內蒙古海拉爾盆地、新疆塔東區塊、四川重慶礦權流轉區塊等領域,海外業務覆蓋中東、中亞、亞太、非洲和美洲等區域。
2、勝利油田
勝利油田是勝利石油管理局、勝利油田分公司和勝利石油工程公司的統稱,包括勘探開發、石油工程、公用工程、礦區服務四個業務板塊。工作區域主要分布在山東省東營、濱州、德州、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市的28個縣(區)內,以及新疆、內蒙古等5個省、自治區。勝利石油管理局、現勝利油田的開采及運營工作由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公司管理。
3、遼河油田
遼河油田總部位於遼河下游、渤海灣畔,被沈陽、遼陽、鞍山、營口、大連環抱,交通便利,物產豐富,氣候宜人,人文和地理環境十分優越。1998年探明石油地質新增儲量8374萬噸,可采儲量1635.9萬噸,探明天然氣地質新增儲量5.32億立方米,實現了當年採油量與新增可采儲量的平衡。在持續、穩定、高效發展油氣生產的同時,遼河油田實施「一業為主,多元發展」戰略,石油化工、建材、機械製造、現代農業、第三產業五大支柱產業初具規模。
4、華北油田
華北油田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華北油田分公司的簡稱,主要從事石油天然氣勘探和生產、石油天然氣集輸及儲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工藝研究及規劃研究等石油勘探開發核心業務。資產價值:擁有油氣資產原值201.29億元,凈值84.65億元。注冊油氣勘探區域:主要集中在冀中地區、內蒙古中部地區和冀南—南華北地區等三大探區、山西沁水盆地。
5、中原油田
中原油田,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屬的第二大油氣田,總部位於河南省濮陽市,主要勘探開發區域包括東濮凹陷、普光氣田和內蒙探區。中原油田發現於1975年,經過30多年的開發建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具有油氣勘探開發、工程技術服務、石油天然氣化工等綜合優勢的國有特大型企業,成為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
⑨ 江蘇油田怎麼樣
江蘇油田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揚州,這里文人薈萃、經濟發達、景色優美、素有油井打在花園里的"水鄉油田"之稱。 油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省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 4 個地區 8 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 22 個。 江蘇油田是江蘇石油勘探局勘探開發的各油氣田的總稱, 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本世紀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由於蘇南、蘇北相繼發現油苗和氣苗,地質工作者 開始在江蘇地區進行早期的石油地質勘查。 1955年初,國務院批准了地質部第一次石油普查會議關於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戰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的建議。1956年2月,地質部第二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決定華東地質局組建隊伍,開展蘇、浙、皖三省毗鄰地區石油地質調查工作。1958年8月,石油工業部組建華東石油勘探局,負責華東地區五省一市(蘇、浙、閩、贛、魯、滬),而以江蘇為重點的石油勘探工作。 從1956年到1975年的二十年中,地質部和石油部的廣大地質工作者堅持不懈,協同作戰,在江蘇省境內,主要在蘇北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區域普查勘探,並取得了鑽獲工業 油氣流的突破性勘探成果,肯定了江蘇是一個油氣分布廣闊的有利地區。 1975年7月20日 ,會戰的第一口井--真6井開鑽。同年9月底,10台鑽機全部投入 生產。到1975年底,共開鑽探井13口,完鑽8口,初步控制了真武油田的含油麵積,並有一批油氣井投入試采。這一年,真武油田試產原油6176噸。 從1975年至1990年的十六年來,參加石油會戰的全體職工,在各有關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克服困難,研究總結了江蘇油氣資源分布的地質狀況及其主要特點,為進一步勘探開發江蘇石油取得了新的成果江蘇石油勘探局組建於 1975年4月23日 ,直屬於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勘探開發一體化,油氣生產、加工與銷售配套,農、工、科、貿兼營,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性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南方最大的陸上石油工業基地。2000年1月,根據《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整體重組改制後管理體制和機構設置方案》,設立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油田分公司,經營原江蘇石油勘探局油氣勘探與生產、煉油與銷售業務,原江蘇石油勘探局相關的資產、負債和權益整體劃入。新設立的江蘇油田分公司與現江蘇石油勘探局,統稱江蘇油田,由於油田地處肥沃的蘇北里下河水網地帶,又有水鄉油田之稱。油田佔地15.62平方千米,分布在江蘇和安徽兩省的8個地區17縣76個鄉鎮,主力油區在揚州市的江都、邗江、高郵、儀征;泰州市的興化;淮陰市的金湖、盱眙、洪澤;鎮江市的句容;鹽城市的東台、射陽;安徽滁州市的天長。油田總部於2000年11月由江蘇省江都市邵伯鎮遷入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的江蘇省揚州市江蘇油田分公司,是集石油勘探開發一體化,油氣生產、加工與銷售相配套,跨地區、跨行業的綜合性大型石油企業。分公司機關設在江蘇省揚州市,油區主要分布於江蘇、安徽兩省的6市12縣境內,包括江蘇揚州市的江都、邗江、高郵、儀征,泰州市的興化,淮陰市的金湖、盱眙、洪澤、鎮江市的句容,鹽城市的東台、射陽,安徽滁州市分公司勘探開發成效顯著、前景可觀。2001年,新增三級儲量3254萬噸油當量,連續5年提交探明石油地質儲量超過1000萬噸;生產原油157萬噸。到目前為止,已先後發現了34個油氣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4億噸,天然氣地質儲量74億立方米,探明含油麵積 161km 2,建成年產原油150萬噸以上生產能力。從整體發展態勢上看,油氣生產目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仍處於興盛期。特別是作為勘探接替領域的下揚子和南華北中古生界資源總量測算約20-30億噸,包含了石油、天然氣、煤層氣等多種資源,目前尚處在前期評價研究和早期勘探評價突破階段,蘊藏著巨大潛力分公司勘探開發技術領先,獨樹一幟。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具有在地上水網密布、地下構造復雜,素有"地質家考場"之稱的長江金三角地帶,從事復雜小斷塊群油氣藏滾動勘探開發的成功經驗和技術;擁有全行業第一套全三維處理軟體以及用於油藏早期描述評價的無井LOG反演技術;發展配套了以全三維地震、油藏描述等四項技術為核心的復雜斷塊地區滾動勘探開發綜合配套技術,建立起一套高速、高效增儲上產的技術系列,百萬噸產能建設投資水平為同行業先進。分公司現已建成FDDI光纖計算機網路並與全國和網際網路連結,勘探開發生產、科研、經營、管理全部實現計算機化,新技術的使用在全國中小油田處於領先水平。"當年鏖戰急"、"今朝更好看"。江蘇石油事業不僅已經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而且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
如果不是石油大學的 估計成為正式工會很難的 不過現在其他油田正式工都蠻難進的 如果當勞務工 還是別來了 待遇很一般的 而且沒什麼前途 正式工估計有3萬多吧
⑩ 江蘇油田的基本概況
本世紀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由於蘇南、蘇北相繼發現油苗和氣苗,地質工作者開始在江蘇地區進行早期的石油地質勘查。1955年初,國務院批准了地質部第一次石油普查會議關於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戰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的建議。1956年2月,地質部第二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決定華東地質局組建隊伍,開展蘇、浙、皖三省毗鄰地區石油地質調查工作。1958年8月,石油工業部組建華東石油勘探局,負責華東地區五省一市(蘇、浙、閩、贛、魯、滬),而以江蘇為重點的石油勘探工作。從1956年到1975年的二十年中,地質部和石油部的廣大地質工作者堅持不懈,協同作戰,在江蘇省境內,主要在蘇北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區域普查勘探,並取得了鑽獲工業油氣流的突破性勘探成果,肯定了江蘇是一個油氣分布廣闊的有利地區。1975年7月20日,會戰的第一口井--真6井開鑽。同年9月底,10台鑽機全部投入生
產。到1975年底,共開鑽探井13口,完鑽8口,初步控制了真武油田的含油麵積,並有一批油氣井投入試采。這一年,真武油田試產原油6176噸。從1975年至1990年的十六年來,參加石油會戰的全體職工,在各有關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克服困難,研究總結了江蘇油氣資源分布的地質狀況及其主要特點,為進一步勘探開發江蘇石油取得了新的成果。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氣候有明顯的季風特徵,冬乾冷,夏濕熱,四季分明。這里又處在亞熱帶向暖熱帶的過渡區,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約在780~1160毫米左右,降水量集中在夏季的6~8月,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左右。 「當年鏖戰急」、「今朝更好看」。江蘇石油事業不僅已經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而且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江蘇境內沉積岩分布面積達8.6萬平方公里,有兩大勘探目的層系,一是中新生界陸相碎屑岩,二是中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岩,此外還有豐沛銅地區的煤成氣。如果再從整個下揚子地台來看,前景就更大。下揚子地台包括了蘇南、浙江,乃至安徽東部一蘇浙皖20多萬平方公里,由下古生界到上古生界的地層組成,各個歷史時期的地層都有,對於這個大戰場,還是一個沒有起步的地方。
望未來,江蘇油田全體職工堅信,隨著勘探開發經驗的積累,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外合作的加強,江蘇石油事業必將不斷取得新的突破,更加美好的前景必將出現在江淮大地和東海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