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清朝為什麼放棄石油
擴展閱讀
石油多少度就蒸發了 2025-07-29 19:32:36
新大洲成本多少 2025-07-29 19:22:26

清朝為什麼放棄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6-06 12:58:52

⑴ 什麼地方曾被清朝放棄,面積是全國的六分之一,現勘探到200億噸石油

新疆曾被清朝放棄,面積是湖南的六個,先日進勘測到200億噸石油。

說起新疆和石油,我們就不得不提起清朝時期的左宗棠,在新疆的收腹問題上,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現在新疆對於我們來說,意義重大。新疆的面積不僅遼闊,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這給我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處。當我們去新疆遊玩時,我們一定不能忘記當時為收復新疆做出貢獻的左宗棠,因為了有了他的付出,才有了現在的新疆。

在左宗棠率領的清軍大破敵軍,而且絕不給敵人任何喘氣的機會,經過殘酷的戰爭之後,左宗棠終於收復了新疆法,所以,左宗棠之功,利在千秋。時至如今新疆對於我們的意義也是很深遠的。這不僅僅是新疆面積很大(相當於六個湖南或四個日本),而且還有許多自然資源(寶貴的石油及天然氣等),倘若不是左宗棠親自收復了新疆,讓這個曾被清朝放棄的地方重新回到中華的版塊當中,也許這些寶貴的資源還未被我國利用。

⑵ 清朝差點遺棄什麼地方,有人預言,若任其發展,五年內必趕超迪拜

新疆,僅僅石油資源就有209億噸,令人驚訝。
天然氣資源也是10.3億立方米,除此之外,還有數不清的各種資源。

⑶ 明朝已有火器,為什麼清朝不繼續發揚火器呢

原因很簡單,現在的論調就是吹明貶清自我膨脹,然而其根本問題在於明清時代中國地區的近代科學根本就沒有萌芽,技術停留在古法上沒有進步,當然不可能自己研發和改進近現代武器。不管是清還是明都是如此。
什麼發明火葯,宋、明的火器吹自研吹久了自己都信,然而古人比現代人實誠,進口武器都給加了外文名字,在中國地區數學沒有和物理結合運用,工程和機械設計是一大短板,從春秋戰國時期起重武器基本都靠進口,有時是成品有時是設計,後來也出了一些仿品和特化改造品,不過因為機械不及格,這些仿品的基本尺寸和比例幾乎就沒有改動過。
說到火葯,首先用於軍事的火葯從一開始就不是中國記載的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是波斯人的1硝8碳,還混生石灰和高錳酸鉀,遇水發火,實際上世界上廣泛流傳用於軍事的火葯起源波斯,是石油武器希臘火的固態版本,主要用於投石機進行火攻,後來在突厥人手上改良成了爆破武器和發射葯,這火葯呈黑紅色,被稱作「龍焰粉」,而中國版的配方主要用於煉丹,也就是所謂的三味真火,配方中硫磺對燃燒沒有任何實際作用,是作為「仙丹」的原料加入的,用來製造煙霧以造煉丹之仙氣繚繞的效果,木炭還不是精製焦炭,這火葯的性能特點是燃燒慢時間長(其實你想想就明白了,燒爐子的東西,能啪一下就把鍋掀了還煉個蛋丹),火焰和硝煙很大,主要用來增加氣氛,無法用作發射和爆破,實際上,就現代放爆竹用的黑火葯都是碳硝和其他增氧催化劑的配方,不然連啪的一聲都沒有。再者,火葯的重要氧化劑硝酸鉀和硝酸銨,主要產出地在中亞的戈壁灘,南方地區全都是深埋的礦脈,往往伴生可燃氣體,一碰就爆,在近代通風設備投入以前都沒有開采條件。我國歷史教材里說的硝被稱作「中國雪」,純屬玩文字游戲,原文是「契丹雪」,在當時的西方契丹和宋是明確區分的兩個地區,人種文化都跟宋八桿子打不著的契丹算不算中國我想大家心裡都有數。並且中葯里用的硝酸鹽是硝酸鈣,催化爆破效果都沒有硝酸鉀好,進一步降低了國粹火葯的燃燒速度。而在宋志里,我們也可以看到上面如實記載了遼金蒙古部隊使用火器的情況,也明確提到了宋曾試圖仿製這些武器,然而最後就只搞了個線香花火突火槍(這個槍是扎人的槍)出來,看那樣子用的就是中國自己的發煙火葯,相當於一把火屬性附魔的長槍,而需要爆速的震天雷等爆炸武器只能通過西域的小路子進口。可以說中國地區一開始就沒有掌握火葯技術。
其次,火槍和火炮均為歐洲發明,眾所周知明代的外交和航海都比較廣泛,常常跟歐洲人在海上打交道,加上歐洲大航海時代剛剛開始,都還在舊大陸互相來往,明朝自然會經常見識到當時還算很先進的火繩槍和剛剛進入黃金時期的火炮,而這些都是當時的最新裝備,相較於當時的步兵戰術和弓箭而言威力巨大,沒有不要的道理。

到了清,現在一般對清的印象是閉關鎖國,誠然這確實影響了對海外先進技術思想的吸收,但實際上當時世界爭霸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非洲和美洲,作為「終點」的東亞本身就很冷清,甚至連傳教士都來的不勤,而在東方既有殖民地的歐洲人也基本用著祖輩的火繩槍——夠用了,不需要換。因此在大航海時代和殖民戰爭時期,直到1840年為止清幾乎就沒有接觸過更新式的火器,以至於鴉片戰爭時期王爺們還開心地以為紅衣大炮塊頭大能碾壓英國的4磅艦炮,結果射程連英國炮的四分之一都不到。即便如此,清的火器裝備水平也遠高於明,由於清的生產技術本身就比明要高,已經可以量產火繩槍,在明代屬於御林軍精銳的火繩槍部隊到了清已經成為標准建制,而明代完全依賴進口的荷蘭火炮也可以自己鑄造中小尺寸的版本(大口徑依然必須進口),也成了清軍火力支援的重要武器。並且,清軍還對火器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和嘗試,例如加長身管和大型化,但由於基礎科學幾乎為零,始終在一些關鍵節點例如定裝火葯、標准化製造、彈頭設計上找不到北,甚至一直都沒有火炮瞄準用的四分儀,大部分火炮的炮架都不能調整仰俯角,打人打鳥全聽天命,同期的歐洲和中東在同方向的嘗試上均開花結果,從840mm口徑的巨炮到單兵40mm的阿巴斯炮均有不錯的戰績和口碑,甚至連同為閉關鎖國的日本也發展出了世界最高水平的火繩槍,這也說明知識不僅改變命運,更是和一切發展相關,哪怕要飯的不懂心理學也上不了道。古代的中國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科學,鴉片戰爭的慘敗在中華文化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
另外,清軍的騎兵戰術尤其是重騎兵運用水平很高,射程短射速慢對天氣敏感的火繩槍和火繩炮和重騎兵相比意義並沒有大到能替換的地步,這個特點在騎兵強國普魯士和法國也一樣存在,即便全天候使用的火帽槍燧發槍和拉發式火炮已經大規模運用,胸甲騎兵也依然是當仁不讓的絕對主力。事實上,在世界范圍內騎兵退出歷史舞台,只有一個共通的事件標志,那就是自動武器的大規模裝備,歐洲是加特林機槍終結了騎炮的時代,而在發展較慢的我國,輕騎兵和龍騎兵(卡賓槍騎兵)退出現役的標志性事件,正是20世紀70年代末56式自動步槍全面替代56式半自動步槍列裝部隊。槍炮部隊的局限性,加上中國地區科學技術水平的停滯,使得從歐洲火葯戰術傳入明朝到清末洋務運動接近400年的時間里,中國地區的火器幾乎沒有更新過,尤其清中期燧發槍基礎上的後裝槍炮,對加工精度和材料要求都很高,是不可能脫離基於化學的近代冶金技術和機加工的支持的。清末曾有留洋美國學習機械工程的官二代回國仿造阿姆斯特朗迴旋噴氣阿姆斯特朗炮,然而他並沒有連冶金一起學會,拿著清國祖傳的砂模柴爐手灌鑄鐵法來造需要合金鋼滾軋旋轉切削熱處理工藝的美國炮,試射第一發就炸膛殉國了。
另外一個影響火槍普及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由槍管和槍身強度提升前提的步槍刺刀和刺刀架的發明,前者使得步槍重新獲得了等同於長槍的格鬥能力,使火槍兵不再懼怕騎兵和白刃戰,後者的發明使得火槍能夠在裝備刺刀的狀態下進行射擊,步兵的裝備從持槍佩刀簡化到了一槍遠近通吃,大大提高了遠近戰切換的反應速度,在能夠裝填多發子彈到彈匣發明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並且,由於火槍兵的全能化,原本用於掩護火槍部隊的近戰散兵被取消,火槍手統一成了一個全新的兵種——戰列步兵,開啟了拉線對轟排隊槍斃的火槍方陣時代,而缺少這一決定性裝備的清軍,依然需要為火槍配備刀斧手和長槍兵來填補白刃戰,火槍手還必須佩刀防身,甚至還需要用弓箭手來彌補火槍的發射空白,而火槍本身精度射程極差使得其運用必須在最前線且不能在混戰中使用——既要白刃戰部隊保護,還不能協助白刃戰部隊殺敵,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矛盾,使得清軍的火槍始終處於一個相當雞肋的地位,僅用於替代弩手,無形中又增加了發展它的阻力。
所以從來就沒有「明比清重視火器」,而是「同一水平的火器從明用到清」,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地區對科學的漠視,這鍋甩不到別人頭上。

⑷ 清朝施行海禁、閉關鎖國,算是清政府放棄南海九段線不

就斷線是新中國成立後劃的,且禁海政策只是清朝初期針對東部沿海抗清勢力,而閉關鎖國政策也不影響東南沿海人民出海捕魚活動,只是不允許與外國進行商業貿易。

⑸ 清代產石油嗎

產了,我們國家在北宋時就有用是有的記載了,見沈括《夢溪筆談》

⑹ 石油帶不來富裕

石油儲藏量和產量高的國家似乎都應該生活得非常富足,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為什麼呢?

在如今油價居高不下的時代,像沙特、科威特那樣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自然是富得流油,不僅王室大臣們揮金如土,普通百姓的日子也是有滋有味,人均收入排在世界前列,醫療、教育等等支出全部由國家負擔。

可是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同樣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並沒有變得更加富裕,反而與貧窮、落後和環境的嚴重污染如影相隨。這是怎麼回事呢?


石油沒有帶來富裕

非洲的奈及利亞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生產國,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日產250萬桶原油,目前石油出口量是世界第六位。過去幾十年,「黑金」為奈及利亞帶來超過4500億美元的收入。按理說,這樣一個國家,在全世界石油價格暴漲的情況下,它的人民應該過著不錯的生活。但現實是,它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公共基礎設極度不完善,失業率高達50%,70%的人生活在每天1美元以下的水平。而且還政府不穩定、權力腐敗,常常導致軍閥混戰。

奈及利亞雖然每天都在產出大量原油,但它卻是全世界汽油短缺最嚴重的國家,自身的石油產業非常落後,煉油廠破敗不堪,運輸管道年久失修,儲運成本高昂。在奈及利亞,加油站沒有汽油可賣只能早早關門,幾千輛失去動力的摩托車堵塞了交通,這樣的場景天天都在上演。

這種現象並不是只非洲有,南美的委內瑞拉也是一個例子。委內瑞拉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原油產量居南美洲的前列,每天出產近300萬桶原油,但委內瑞拉的經濟狀況卻不大樂觀,委內瑞拉國民收入的80%以上要靠石油,其他的工商業極度萎縮。1970年,委內瑞拉正因為發現石油而突然暴富,當時委內瑞拉的石油部長似乎有先見之明,他當時就作出這樣的預測:「我們將因石油而傾家盪產」。他還給石油取了一個難聽的外號「惡魔的糞便」。果不其然,到2001年,80%的委內瑞拉人生活在貧困中。後來,新的總統查韋斯上台之後,委內瑞拉的經濟狀況有多好轉,但仍不樂觀。

經濟不樂觀的根源

為什麼有些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沒有強大起來,反而很貧窮呢?經濟學家用「依存性」的概念來說明這一問題。石油等自然資源只要拿到國際市場上就能輕易地賣出,不需要進行提高產量的開發,也不需要為了吸引消費者而展開競爭。賺錢既然如此容易,就會產生依賴自然資源的傾向,舉國上下自然也就不再去勤奮創業、創造更大的價值了。

以委內瑞拉為例。自從石油成為委內瑞拉的主要出口產品後,委內瑞拉經濟就被打上了石油的烙印,整個經濟生活都是以石油為軸心而運轉。委內瑞拉的工業發展嚴重依賴石油美元。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走高時,委內瑞拉獲得大量的石油收入,從而政府得以推行龐大的發展計劃;而當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下跌時,經濟就可能受資金緊張的瓶頸制約,導致發展計劃擱淺,甚至使經濟發展陷入危機。

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安定的政治環境也很難實現。當所有的人都對石油資源的支配權虎視眈眈時,內戰一觸一發。雖然委內瑞拉多年來沒有爆發過戰爭,但非洲的奈及利亞就沒那麼幸運了,長期陷入內戰和混亂之中,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根據牛津大學的一項調查,在非洲,擁有石油的國家發生內戰的幾率達25%,反觀無石油的國家只有1%。同時,西方大國對產油國的過分關注也增加了產油國政治不安定的因素。如果伊拉克沒有石油,那麼美伊戰爭可能也就不會發生了。

此外,西方石油公司開採石油,根本不顧及環保,造成土地和水源的嚴重污染。原先沒有石油沒開採的時候,奈及利亞百姓還可以種地、捕魚,現在,環境污染,地里長不好莊稼、河裡抓不到魚,黑人的生活眼看著每況愈下。更不要說,石油資源被大企業壟斷,統治者靠油錢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而下層百姓卻過著食不果腹的窮困生活。而且為了搶奪石油資源,國家內部內戰頻仍、種族沖突不斷。

這也被稱為「石油的波及效果」。因為石油產業是高度的加工工業,工廠絕大部分依靠機器運轉,並不需要很多勞動力,而石油的生產和流通所必須的機械又大都在美國和西歐國家製造,因此產油國的勞動者基本沒有機會從國家的石油大企業學到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這樣下去,產油國家想要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提高其他產業的競爭力也就很難實現。

在此舉個反例,耐克如果在中國設立工廠,就會僱傭中國人來經營。雖然大部分的中國職員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勞動,但是耐克的先進管理經驗也會被傳授給部分中國職員,這些學習了耐克先進管理經驗的中國職員,有人就會走出耐克成立新的公司,並最終發展壯大為耐克的競爭對手。這就是耐克工廠為中國經濟帶來的波及效果。

資源不是致富良葯

不僅如此,一個國家其他的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十分有限。南非共和國的鑽石、印度尼西亞的原木、巴西的咖啡,長期以來都沒有為國民收入的提高做出太大的貢獻。煤炭資源最豐富的中國山西就是一個例子。

山西各種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分布廣泛,煤質優良,品種齊全,埋藏淺,易開采,累計探明儲量2500多億噸,佔全國探明保有儲量的26%,素有「煤海」之稱。然而山西富裕嗎?山西老百姓富裕嗎?山西無論在經濟總量、抑或人均收入都排在後面。

並且山西環境污染極其嚴重。山西省每平方公里的污染負荷是全國的3倍多,人均煙塵、二氧化硫、工業粉塵等污染負荷指標高居全國之首;全省大小1000多條河流,80%受到污染,70%失去使用功能。山西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省內黃河流域年均輸沙量佔到整個黃河流域年均輸沙量的23%,土地鹽漬化和荒漠化面積逐年擴大,採煤造成的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坐火車路過山西,透過車窗,車窗外的景象足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現在山西的狀況甚至不如煤炭開發之前,再遙想沒有煤炭資源的「晉商時代」,更是讓人唏噓一個依靠過度開采自然能源的省份,最終卻沒有把老百姓帶上富裕之路,恰恰相反,山西陷入了難堪的困頓之中。

清朝的時候,山西可謂地瘠民窮,可是「窮則思變」,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一代代晉商反而茁壯成長,把錢庄生意做到全中國,成為中國最早的銀行家,整個山西富可敵國——沒有煤炭資源他們才是真富裕。

在今天的世界上,這樣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一些幾乎沒有任何自然資源的國家,例如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經濟卻飛速增長。天然資源匱乏的國家,其政治和經濟體制往往比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來的更好。這樣的對比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