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地下石油是什麼油
擴展閱讀
物業費計入費用什麼明細 2025-07-29 19:53:03

地下石油是什麼油

發布時間: 2022-06-06 12:52:06

① 地下出產的原油為什麼叫做「石油」

原油:就是從地下或海底直接開採的未經處理、分硫、提純的石油.

石油:是天然氣和人造石油及其成品油總稱。地下開采出來和石油未加工前,叫原油,也叫天然石油;用煤和油母頁岩,經干餾,高壓加氫和合成反應獲得的石油叫人造石油。原油經過蒸餾和精製,加工成各種燃料、潤滑油,總稱為石油產品。而加工原油提煉各種石油產品的過程叫石油煉制。

② 石油是什麼

石油是以液態形式存在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態可燃有機礦產,從地下開采出來的石油,在加工提煉之前稱為原油。

石油是種成分十分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液態烴,含有數量不等的非烴化合物及多種微量元素。在地下液態石油中常溶有大量的天然氣,並溶有固態烴及非烴,多具芳香氣味,呈油脂狀,比水輕,多呈黑褐色、棕色、綠色及淺黃色。

是什麼形成了石油?

石油和天然氣來源於有機物質。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生物,隨著地史的進展,生物亦廣泛地發育和繁殖起來。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雖多,數量很大,化學成分又異常復雜。近年來在許多活著的有機體中發現了石油烴類及其有關烴的化合物,更加深了人們對生成油、氣原始物質的認識。但是,就生成油、氣的主要原始物質而言,仍然是以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物質為主。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有機生油說認為,油、氣的生成過程是在沉積岩形成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過程可以簡要的概述如下:

水體中和陸地上搬運來的有機質同其它礦物質混雜在一起,沉積在水盆底部,在還原條件下保存下來。由於地殼不斷地下沉,沉積物一層一層不斷地加厚。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溫度和壓力不斷增大,有機物質在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向石油和天然氣轉化。近年來,根據有機地球化學的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石油的生成具有其發生、發展和衰亡的全過程,雖然有早期生油和晚期生油之爭,但晚期生油占優勢。

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因素有多少?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剝蝕作用、水動力沖刷、氧化作用和擴散作用等等。

(1)剝蝕作用:地殼的構造運動可使地殼相對抬升,將已經形成的地下油、氣藏上升到地表遭受剝蝕而被破壞。

(2)水動力沖刷: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使背斜油、氣藏的一翼相對抬升,導致原閉合高度減小,打破了原來油、氣、水的平衡,致使水動力沖刷破壞了原來的油、氣藏。

(3)氧化作用: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打破了原油、氣藏的平衡狀態,使地下油氣或與地下水接觸,或沿斷裂上升到地表,都會因氧化作用而分別形成水、二氧化碳和其他高分子含氧化合物(如瀝青類)導致油、氣藏的破壞。

(4)擴散作用:天然氣通過蓋層擴散也能造成散失。

石油在地下是怎樣儲存的?

大量油氣勘探及開發實踐,改變了人們最初以為地下有石油湖、石油河之類的錯誤認識。逐漸知道石油和天然氣在地下不是什麼「油湖」、「油河」,而是儲存在那些具有互相連通的孔隙、裂隙的岩層內,好象水充滿於海綿里一樣。能夠儲存和滲濾流體的岩層,稱為儲集層。這是因為它具備了兩個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滲透性

③ 石油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去過油田,你會看到從地下采出來的石油是一種粘稠的,顏色很深的液體,人們叫它原油。

原油的顏色雖然很深,但各地產的石油並不是同一個色。大慶出的原油是黑色的,王門出的原油是綠色的、克拉瑪依出的石油是褐色的。為什麼顏色不一樣,原來裡面含的膠質和瀝青多少不一樣,含量越多顏色越深。

原油帶有各種特殊的氣味,這是由於裡面含有一些有奇味的成分。比如有一種原油有股臭雞蛋味,這是因為裡面含有硫化氫。

原油的「體重」比較輕,密度大約是水的0.75或多一點,只有極少數的比水重。所以,大多的原油都可以浮在水上。

上面說好這些是原油的「外表」狀況,那麼它的「內心本質」是由碳和氫構成。其中碳佔84%~87%左右,氫佔12%~14%左右。餘下的百分之一是極微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碳和氫可以形成多種化合物,按它們的原子數從少到多排列,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等等。石油就是由這些化合物組成的。

由於組成石油的各種化合物「脾氣」不一樣,所以直接用它不方便。這就像各種性格的人攪在一起,發揮不出正常的作用一樣。為此,科學家決定給石油「分家」。「分家」的辦法就是加熱,也就是蒸餾。

由於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在常溫下呈氣體狀態,所以一蒸餾,它們就從蒸餾塔頂跑出來。

當加溫到40~150攝氏度時,就會從蒸餾塔上部流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等化合物來,它們在這個溫度下呈液態。這部分液體油就是汽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大。

再加溫150攝氏度以上,至300攝氏度時,在蒸餾塔中部會流出癸烷、十一烷至十五烷等化合物的混合物。這部分化合物也是液態,叫煤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二。

再繼續加溫,從200攝氏度加到350攝氏度時,則會在蒸餾塔下部流出另一種液體——柴油來。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三。老三的成分包括十一烷至二十烷等。

再加溫,從300攝氏度開始,則會在蒸餾塔底部流出沸點很高的重油來,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四。它是由十六烷至四十五烷等化合物組成的。

由於重油的沸點很高,到400攝氏度也不蒸發,所以不能再用一般加熱的方法來給石油「分家」了。科學家採用減壓加熱法,使重油又「分家」了,又得到了柴油,還有潤滑油、石蠟、瀝青等許多有用的東西。

這樣,我們基本上把石油的里里外外都看清了,把它們一家的大小兄弟都找出來了。

④ 什麼是石油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剛開採的石油不用加工能不能使用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石油的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伴隨各種地質作用,沉積盆地中的沉積物持續不斷地堆積。當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沉積物中動植物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終生成石油和天然氣。

⑤ 地下油田開采出來的是【石油】還是【原油】

原油

⑥ 地下為什麼有石油

石油是由古代有機物變來的。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海洋里繁殖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它們死亡後的遺體隨著泥沙一起沉到海底,長年累月地一層層堆積起來,跟外界空氣隔絕著,經過細菌的分解,以及地層內的高溫、高壓作用,生物遺體逐漸分解、轉化成石油和天然氣。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⑦ 什麼是石油,根據其在地下存在的相態,可以把石油分為哪幾種以及各自特徵

摘要 二、按石油的相對密度可分為:輕質石油、中質石油、重質石油、超重質石油四種。輕質原油的相對密度小於0.830,中質原油的相對密度在0.830~0.904之間,重質原油的相對密度在0.904~0.966之間,超重質原油的相對密度大於0.966。

⑧ 地下為什麼會有石油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它占石油成分的97-99%。目前大多數人認為石油是從埋藏在地下的生物屍體變來的。
由於生物體內含有大量的碳、氫、氧等成分,在一般情況下,生物死後,它們的屍體很快就會腐爛,大量的碳和氧化合成二氧化碳散失掉了。但是,如果這些生物的屍體在淺海海灣或湖泊中沉積下來,並且隨著就被大量的泥沙掩埋住,在這種隔絕了空氣,缺乏氧氣的環境里,經過一些特殊的細菌,如厭氣性細菌的分解,生物屍體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含蛋白質的化合物被破壞了,形成有機質豐富的淤泥。隨著地殼不斷升降,沉積物不斷加厚,有機淤泥在缺氧和溫度、壓力不斷加大的條件下,加上細菌的作用,有機質發生復雜的化學變化,逐漸轉變為石油。
由生物屍體轉變為石油的這一過程,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需要幾百萬年。在相應的地質歷史時期,在那些深淺適度,水流比較平靜的海灣、河口和湖泊中,只要有豐富的生物屍體堆積,並且具有上面所說的那些條件,都能夠形成石油。
剛剛形成的石油,都是分散狀態的小油滴。這些小油滴很容易游動,它們依靠地下水,在岩層中移動。由於重力作用和由地殼運動產生的擠壓力量,這些小油滴被驅趕到上下都是比較密實的岩層,中間是多孔的砂岩或是泥灰岩,這些小油滴受到阻擋,只好停了下來。小油滴在多孔隙的岩石中越積越多,逐漸形成了油田。

⑨ 石油是什麼東西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

石油的起源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輸送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形貌與成分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