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石油究竟還有多少
可採石油儲量共計1211億噸,預計還可開采30~40年。
Ⅱ 全世界石油儲備還有多少還能維持多久
歐佩克的統計顯示,截至2003年底,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1376億桶,比2002年增加1%,其中歐佩克和非歐佩克國家分別佔78.3%和21.7%。從各地區來看,北美的儲量為272億桶,拉美為1164億桶,東歐為883億桶,西歐為184億桶,中東為7359億桶,非洲為1055億桶,亞太地區為459億桶。探明儲量最高的5個國家依次為:沙烏地阿拉伯,2627億桶;伊朗,1333億桶;伊拉克,1150億桶;科威特,990億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978億桶。
2003年,全球石油日平均產量為6709萬桶,比2002年增加4.9%,其中歐佩克和非歐佩克國家分別佔40.1%和59.9%。北美地區日產量為719萬桶,拉美為954萬桶,東歐為994萬桶,西歐為563萬桶,中東為2045萬桶,非洲為727萬桶,亞太地區為708萬桶。全球主要產油國(地區)包括:原蘇聯地區,日產量為977萬桶;沙特,841萬桶;美國,574萬桶;伊朗,374萬桶;中國,341萬桶;墨西哥,337萬桶。
全球石油產品日消費量去年達到7490萬桶,比2002年增長2.2%。北美地區日消費量為2233萬桶,拉美為619萬桶,東歐為506萬桶,西歐為1390萬桶,中東為420萬桶,非洲為236萬桶,亞太地區為2086萬桶。主要消費國(地區)包括:美國,日消費量為2020萬桶;中國,548萬桶;日本,514萬桶;原蘇聯地區,380萬桶;德國,259萬桶。
去年,石油進口國和地區的日進口量為4049萬桶,比2002年增加6.3%。北美地區日進口量為1124萬桶,拉美為188萬桶,東歐為99萬桶,西歐為1164萬桶,中東為50萬桶,非洲為73萬桶,亞太地區為1351萬桶。主要進口國包括:美國,日進口量為1035萬桶;日本,416萬桶;韓國,217萬桶;德國,214萬桶;法國,171萬桶。
在石油出口方面,去年全球石油日出口量達4007萬桶,比2002年增長6.7%,其中來自歐佩克的石油為1950萬桶,佔48.7%。北美地區日出口量為158萬桶,拉美為477萬桶,東歐為648萬桶,西歐為437萬桶,中東為1471萬桶,非洲為597萬桶,亞太地區為219萬桶。主要出口國(地區)包括:沙特,日出口量為652萬桶;原蘇聯地區,648萬桶;挪威,269萬桶;伊朗,240萬桶;奈及利亞,230萬桶;墨西哥,210萬桶;阿聯酋,205萬桶。
Ⅲ 美國石油儲備8600萬噸,日本石油儲備7000萬噸,那麼我國呢
如今的中東國家還處於不斷的戰亂之中,石油供應每時每刻都可能被切斷,所以每個國家都要做好石油儲備的工作。不過近些年來中國也在努力維持與中東各個國家的良好國際關系,也有很多國家願意把自己的石油出口給我們,這是無數國家領導人努力得來的結果。
中國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美好的未來,中國能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趕上世界很多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也證明了中國這些年發生的變化。只有國家強大了我們才能有美好的生活,當然國家的繁榮昌盛也離不開每個中國人,這是每個中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驕傲的。
Ⅳ 石油資源儲備量:美國9100萬噸,日本8000萬噸,中國有多少
就目前來看,美國的石油儲備毫無疑問是相當龐大的。地理面積並不大的島國日本,也有著8,000萬噸的石油儲備。那麼,中國又有多少石油儲備呢?
中國的石油儲備量:8500萬噸
相比較於美國和日本而言,中國在這一方面其實比較少。一方面,我們本土並沒有多少石油資源。即使有,也是一些品質不太好的油田。再加上我們沒有足夠成熟的開采技術,最終獲得的石油資源質量遠遠比不上進口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之所以遲遲不肯在國內開發石油資源,除了硬體條件跟不上之外,另一方面就是不想打擾廣大老百姓的生活。開採石油資源,必然會影響到周邊的老百姓,對他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
結語
為了能夠更好的保障這些老百姓的切實利益,政府部門寧願進口石油,也不願輕易進行石油資源的開發。不過相信未來伴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石油資源問題也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且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Ⅳ 求日本油田總面積
你的問題很難回答,你說的油田面積,還是油儲量?
因為日本石油資源極度匾乏 日本受國土地形的限制,是一個能源極度貧乏的國家,只有日本海沿岸幾個為數不多的油田(石油產量僅占日本全國石油需求量的0.2%),日本幾乎是個石油純進口國。 日本作為僅次於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對石油資源依賴程度相當高,日本石油進口來源還相當集中,89.4%來自中東地區。其中,沙烏地阿拉伯(26.2%)、阿聯酋(25.0%)、伊朗(15.0%)、卡達(9.0%)和科威特(7.40%)5個國家合計佔了82.6%(2004年)。
日本國內油田,油氣田區域分別集中在:新潟県(12個氣田,2個油田) ,秋田県(6個油田,1個氣田),山形県(2個油田),福島県(1個氣田),北海道(1個氣田)。
2006年生產量
順位油田名 道県名 生產量(千噸)
1勇払(ゆうふつ) 北海道 255
2南長岡(みなみながおか) 新潟県 174
3由利原(ゆりはら) 秋田県 117
4岩船沖(いわふねおき) 新潟県 113
5東新潟(ひがしにいがた) 新潟県 81
石油產量,在2010年國內石油消費量中所佔比率為0.4%而已!
非常非常之少。
那麼小的產量,要說油田面積。很難給你答案的。
Ⅵ 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排名
日本是僅次於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年消耗石油近3億噸,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佔70%以上),因而對石油安全特別關注。早在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有關法律就規定了企業的石油儲備義務。1974年日本加入國際能源總署,建立了政府石油儲備。1983年,位於日本青森縣的小川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建成,開始了由國家儲備基地儲藏石油的時代。日本是個平原狹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島國,又缺乏地下鹽穹或岩鹽層的地質條件,因此採取了多種儲備方式,如地面油罐、半地下油庫、海上油船和油罐、地下岩洞油庫等。到1996年,日本相繼建成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每個規模為150~665萬立方米。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21個石油儲備設施,民間儲備的石油則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廠和銷售網點。目前,日本石油儲備量的規定是90天,實際儲備91天,100%為原油儲備。而民間石油企業的義務儲備量規定為70天,其中成品油佔55%,原油佔45%。日本液化石油氣的3/4靠國外進口,為此也建立了液化石油氣國家戰略儲備,2010年建成液化石油氣國家儲備150萬噸。
Ⅶ 世界石油儲量是多少
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布為,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北面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為245億噸,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為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非洲地區為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參見http://info.news.hc360.com 2004年6月2日。)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說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和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如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點的石油消費。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Ⅷ 美國與日本戰略石油儲備方法.經驗.政策.基地數量
構想始於二戰 旨在維護經濟安全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從醞釀到最終建立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艱苦磨練」。這一構想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944年,美國當時的內政部長哈諾德·伊克斯提出了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構想。1952年,美國國家礦產資源政策委員會也提出了類似建議。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的爆發使艾森豪威爾總統認識到了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重要性,再一次提議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由於種種原因,上述建議始終未能在政府和國會間達成一致並付諸實施。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對美國和西方國家實行全面石油禁運,導致美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美國政府遂下決心建立戰略石油儲備。1975年12月22日,福特總統簽署了國會通過的《能源政策與儲備法》,該法授權美國政府建立高達10億桶的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美國政府從1977年7月21日正式開始儲備石油,後來最終形成的儲備能力為7億桶。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後,布希政府認為戰略石油儲備對維護美國經濟安全至關重要,因此提出了擴大石油戰略儲備容量的建議。2003年4月,國會正式批准了布希政府的建議,並批准撥款15億美元用於擴建儲油設施,使之達到10億桶容量的要求。
地點選在沿海 方便安全成本低廉
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地點幾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灣沿岸,主要選在得克薩斯和路易斯安那兩個州的沿海地區,其原因有三:
一是運輸和加工方便。墨西哥灣是美國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加工基地。由於緊靠油品生產和加工企業,不僅大大提高了戰略石油儲備的快速反應能力,同時還降低了釋放儲備時的運輸成本。
二是安全性較高。美國的戰略石油均儲藏在該地區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鹽礦洞穴中,這些鹽洞足夠容下原來的紐約世貿雙塔。如此深度幾乎可以防禦任何人為和戰爭的破壞。
三是有利於儲藏,且成本較低。墨西哥灣沿岸有500多個鹽質洞穴,採用簡單的「水溶技術」,即用清水將鹽溶解便可將鹽洞加工成巨型圓柱狀「地下儲油罐」。由於鹽洞很深,地層壓力將封閉任何裂縫。此外,鹽洞的上下幾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溫差,可使原油保持循環流動,有利於保持油品質量。據能源部介紹,採用鹽洞儲油,建造和維護費用很低,平均每桶容積建造成本只有1.5美元,每桶儲備石油每年的日常運行和維護費用為25美分,是採用地上罐儲方式的1/10,是採用岩石礦洞儲存方式的1/20。
政策多次調整 惟有總統有權動用
從1977年開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持續增加。此後,柯林頓政府的戰略石油儲備政策發生了一些改變,幾次動用這一儲備以調控石油市場油價。到2000年底,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降至5.41億桶,為1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布希總統上台以來,特別是「9·11」恐怖襲擊後,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政策又明顯調整。2001年11月中旬,布希下令能源部迅速增加戰略石油儲備,目標是2005年增加到7億桶。到2002年底,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升到5.99億桶,2004年3月又增至6.59億桶,創歷史最高水平。
目前,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約相當於美國目前60天的石油凈進口量。如果加上商業石油儲備,可以替代160天的進口量。戰略石油儲備的最大釋放能力為每天430萬桶,可以連續提取155天左右。
當然,要動用這些深藏地下的戰略石油儲備,只有美國總統一人說了算。一旦總統決定動用,能源部將採取招標方式向市場公布投放數量,通過競標最終決定中標購買石油的公司。從開始決策到投放市場只需13天。
美國國會1990年在重新修訂《能源政策與儲備法》時,放鬆了動用戰略石油儲備的條件,理由是「戰略石油儲備對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重要性有所降低」。根據新規定,除了「進口石油出現嚴重供應中斷」的情況外,在國內石油產品供應出現中斷或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總統也可決定動用戰略石油儲備。此外,在企業因突發事件導致其石油供應中斷的情況下,能源部可有償向這些企業借貸戰略石油,但借貸期不能超過6個月,借貸總量不能超過500萬桶。這樣做既可解企業的燃眉之急,也給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帶來一定收益。顯然,布希政府此次動用戰略石油儲備,並不屬於「進口石油出現嚴重供應中斷」的情況。
5月28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俄羅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簽署了興建中俄原油管道的協議和600萬噸原油的鐵路購銷合同。消息傳出,日本朝野大為震動,雖然俄羅斯已經表示將暫時擱置日本提出的安加爾斯克至納霍德卡港的管道建設方案,但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仍不放棄努力,利用參加聖彼得堡建城300周年慶典的機會再次向普京游說。日本媒體評價,「從中可以看出日本尋求穩定石油供給的心情是多麼急切」。
日本將石油戰略定為國策
記者親身感受到日本社會對石油的重視程度:每天的經濟新聞都會對美國道瓊斯工業品中原油價格的變化進行詳細報道,伊拉克戰爭期間,對世界原油價格的分析更是日本各大經濟類報章的主題。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日本僅在日本海沿岸擁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油田,產量僅佔全國石油供給量的0.2%,日本石油基本上依賴進口。
對於進口石油的高度依賴使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吃了大虧,此後,日本政府便將石油戰略定為國策,一方面在中東以外的其他地區尋求穩定的石油供給,另一方面積極加強石油儲備。
20世紀70年代,石油主要消費國對石油重要性的認識明顯提高,為此創建了國際能源機構,各加盟國從一開始就被賦予了90天石油儲備和必要時互通有無的義務。在此框架下,日本全面推進民間石油儲備,1975年制定了《石油儲備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從事石油進口、精煉和銷售業務的公司的責任義務關系。1978年,日本石油公團又開始推進國家儲備,確立了日本現行的國家和民間兩極儲備體制的雛形。1981年,日本民間儲備達到了90天的目標值,1988年,國家儲備數量也達到了50天的使用量。在1994年之後,政府為降低相關石油企業的壓力,將民間儲備的義務額降至70天,同時將國家儲備調高至5000萬KL(千升)。
到1996年,日本相繼建成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日本政府還從民間租借了21個石油儲備設施,民間儲備的石油則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廠和銷售網點。日本的國家儲備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間儲備中原油和成品油各佔一半。根據日本政府最新的統計,今年4月的石油儲備為8899萬KL,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國家儲備4844萬KL,可用92天,民間儲備4055萬KL,可用77天。
儲備庫建在海上地下
國家石油儲備基地要建設在儲備費用低、安全程度高、地質條件適宜、運輸方便的地方。日本是一個平原狹小、地形破碎、多火山地震的島國,根據本國的石化工業布局,日本採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海上油罐方式和地下岩洞油庫的多樣化儲備方式。
1983年建成的小川原國家石油儲備基地是日本第一個石油儲備基地,採取了地上半地上油罐方式儲備。上五島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位於九州長崎縣,是世界上第一個海上油罐儲蓄基地。在防波堤包圍下並列放置了5條儲藏船。每條儲藏船長390米、寬97米、高27.6米,可以儲藏440萬KL原油。串木野石油儲備基地位於鹿兒島縣,採取地下岩洞油庫方式儲存,基地內現有3個儲油設施,一個寬18米、高22米、長1100米,另兩個寬度高度與上一個相同,但長度為2200米,這三個設施總共儲存著175萬KL石油。地下岩洞油庫儲油的優點是,能夠穩定保持約9攝氏度的溫度,具有較強的抗地震、抗雷擊等防災性能,藉助地下水的壓力可阻止石油外泄的危險。
願意把儲備基地借給中國
在激烈的國際石油市場變化中,日本政府認為本國的石油安全將越來越與亞洲石油供需休戚相關。在不久前的國際能源機構大會上,日本還提出了建立亞洲共同儲備基地和東亞能源安全保障機制的建議。
日本提出,東盟10國除擁有少量民間儲備外均未建立國家儲備;中國雖已著手建立國家儲備,但儲備能力還跟不上進口的增速。東亞這13個國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均高達50%以上,中東地區局勢動盪,亞洲各國石油供應都面臨較高風險。而日本的儲油設施尚有一定空閑,為此日本提議,首先將沖繩兩處儲油基地借給離其較近並願意進行合作的東盟各國和中國,隨後在經東盟同意的基礎上,選擇諸如菲律賓和泰國的合適地點,由日本提供技術,合作建設新儲油基地。▲
Ⅸ 物質匱乏的日本,為何庫存石油量居世界第一
在當今這個時代里,石油依舊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自然資源,無論是工廠機器的運作,還是人們的日常出行,石油的使用都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在石油資源方面是極度缺乏的,但就是這樣一個島國卻是世界上石油儲備量最多的國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日本人對石油的使用極其小心,一般不會動用自身的庫存,對於進口的石油也是用一點存一點。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日本的石油庫存已經超過了6億桶,這還只是官方統計的數量,不包含民間的儲備量。這個數據是極其嚇人的,目前日本的石油庫存穩居世界頭把交椅,無人可撼動,龐大的石油儲備量使得日本在各方面的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其對於購買的石油的處理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Ⅹ 日本位居世界儲油量榜首,中國"功不可沒
原文在這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前段日子裡訪問了中東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埃及。那麼此行明確提議向沙特構建「石油共同儲備構想」,通過提供巨額資金以及展開技術合作等措施,從而獲取沙特的石油優先購買權、阿聯酋的長期石油供應合同、科威特的能源穩定供應承諾。
同時,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的石油存儲量竟然達到了158天。美國比日本竟然還少了20天。這讓很多人感覺到始料未及。那麼我們回頭看一看中國的是多少呢?僅僅是30天。雖然中國地大物博,雖然中國每天進口的石油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但是在石油存儲方面,中國都達不到日本的一個零頭。
一直以來,伊朗因為受到美歐的制裁,國民經濟痛苦難堪,中國作為一個陌生人卻不斷接濟它走出危機。而日本作為伊朗石油戰略的上面的合作夥伴,確實落井下石,積極參與美國對於伊朗的制裁。猶如背後小人,可恨至極!伊朗經濟制裁解除後,就算不斷增加石油天然氣的出口量,也絕對不會向日本出口石油。一國執政好比做人一樣恩怨分明,要報復就得狠心!如此看來,伊朗停止出口石油,是日本是自食其果。日本要想再次挽回伊朗的信任,恐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可是萬萬沒想到,就在伊朗制裁解除後,積極與中國展開合作,不但將其原屬日本的開採油田權轉給中國,與中石油、中石化共同開發兩大油田,而且還是以日本所花價格的1/3。今年上半年,又將日本最後一塊大型油田的55%的產量劃歸中國使用。
之前日本的石油進口來源於哪些地區?日本是當前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前兩個是中國和美國),但自己幾乎不生產石油,也沒有石油資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進口。日本的石油主要來自於中東地區,阿聯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達分列前五位,佔到了日本進口石油的70%以上,在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近來,俄羅斯向日本輸出石油的比例也在上升,泰納線(從泰舍特到納霍得卡)的石油管線建成後,日本每年從俄羅斯獲得700萬噸石油。
中國也是日本石油的來源之一,過去中國是為了換匯,現在主要是為了平衡雙方的貿易。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經過幾十年的運作,目前已頗具規模。截至2015年底,日本擁有10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和17個民間石油儲備基地,其中2個是官民共用儲備基地。
日本國家儲備在日本全國10個地方的國家石油儲備基地以及從民間石油公司租借的油罐中,儲備了大約4782萬千升(約合2.97億桶)的原油。日本民間大約儲備了3288萬千升(約合2.04億桶)原油。據估計,假如日本石油進口中斷,這些原油能維持197天。
中國似乎早已忘記了當年日本人給予中國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災難,善良的中華民族是根本就不善於將仇恨銘記永遠,不過,好了傷疤就忘記疼也不應當成為中華民族輕易放過仇敵的理由借口,牢記歷史,牢記教訓不忘恥辱,自強不息奮發圖強,與其去資助昔日的仇敵,不如發展壯大自我,廣大中國百姓應當覺悟警醒,國產產品的發展壯大,必須是要依靠中華民族每個分子的全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才能發展壯大,一味崇洋媚外只能是自絕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