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㈡ 石油是寶貴的財富,石油最早是什麼時候開發的
17:15:16
人類是什麼時候發現石油?
經過許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地質學家們得出了一個結論:石油作為一種能源,是由有機物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沉澱而形成的。
也就是說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理解對石油是人類生活歷史上,地球裡面的海洋生物和海洋藻類在很長一段時間後的「身體」與後淤泥沉澱成沉積岩混合後,經過一系列的化學的自然變化,成為世界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
石油工業的初期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煤油時期。一是汽油期(動力期)。煤油時代大約是1860~1900年,在此期間煤主要用於照明和作為家庭燃料。19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石油工業從勘探、生產、提煉、儲存和運輸發展到分銷。形成並快速發展了完整的產業鏈。
石油對於人類來說是人類非常寶貴的資源,人們通過勘探開發了各種各樣的石油產品。但同時石油也具有兩面性,這就需要我們合理使用積極方面,促進人類的不斷進步。
㈢ 石油的發現和利用是什麼時候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古書上載「澤中有火」即指地下流出石油到水面而燃燒。宋朝沈括所著《夢溪筆談》第一次記載石油的用途,並預言:「此物必大行於世」。早在距今2000年前的東漢初期,著名的史學家班固就在《漢書》中第一次記載了石油——「高奴有洧水可燃」,所記述的是露頭的油苗浮於水上的現象,並認識到石油的可燃性。東漢末年唐蒙著的《博物記》一書,更詳細地記述了陝北一帶石油情況,並第一次出現「石漆」這個名字。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了我國許多地方都有石油。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就已經發現石油。
把石油用作潤滑劑、防腐劑和粘合劑,以及用於醫葯。宋代科學家沈括創造性地發明了石油制炭黑技術,開辟了石油利用的新途徑。北宋時期,我國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煉油車問,開始生產初步煉制的石油產品,其易燃性遠遠超過了原油。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在石油的發現、開發和利用方面,都取得了極為突出的成就,為近代石油工業的興起奠定了早期的基礎。
㈣ 石油天然氣的利用歷史是
公元前數千年人類就開始利用地表的石油和天然氣,讓我們看看石油和天然氣是如何為古人所應用的吧。
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今伊拉克和敘利亞)距今5000年的烏爾早期廢墟,人們發現瀝青被用作建築材料。公元前700-600年古巴比倫建造的皇宮、城牆、凱旋門等建築物,廣泛利用瀝青作為粘合劑和裝飾材料。古埃及人利用溶有瀝青的香料來保存古代貴族屍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木乃伊,還將石油用於車軸作為潤滑劑使用。
公元前250年,中國戰國時期的秦國,軍隊開始在弓箭上綁上浸過「猛火油」(即石油)的麻屑作為火攻利器,守城的軍隊也向敵人攻城的雲梯上潑灑猛火油並點燃來防守城池。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寫道:「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今天陝西延長一帶。這是人類關於石油天然氣發現的最早文字記載。
在公元前6000年,中東地區發現了從地表滲出的天然氣。地表的天然氣極易燃燒,崇拜火的古代波斯人因而有了「永不熄滅的火炬」。中國利用天然氣是在約公元前900年。
185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打出了世界第一口油井,標志著石油工業的發端;19世紀末,發明了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1908年,福特研製成功了第一輛汽車。汽車、飛機、柴油機輪船、內燃機車等現代工業技術成果,將人類飛速推進到現代文明時代。進入20世紀後,石油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發重要,被譽為「工業的血液」,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沒有石油都告癱瘓。為此,我們必須了解一些石油產品及石油加工生產知識。
㈤ 石油呈第革幾次工業革命後開始成力工業的血液
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的出現。
㈥ 現代石油工業是什麼時候的誕生
現代石油工業誕生於100多年前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北部群山之中有一個貧瘠的小山村,叫泰特斯維爾。小村後有一條小溪,因為水面上總是浮著一層薄薄的黑油,因而被當地人稱為「油溪」。人們發現,油溪中的黑油是從山上的石頭縫中滲出來的。當地的土著人把這種黑油稱為「神油」,認為它可以治百病。因為黑油是從石頭縫中滲出來的,人們又把它稱為石油。1853年,有一個叫喬治·比爾斯的小夥子,探親途中經過油溪,看到了人們用原始方法採油。隨後,他又在自己老師的辦公室里看到了石油樣品。比爾斯是個聰明、敏銳、善於捕捉商業機會的人,當他看到石油樣品的一瞬間,頭腦中立刻閃過一個念頭:「這石油能夠燃燒,能不能用它來做照明材料呢?」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的照明方法是靠點燃浸在動物油脂或植物油中的燈芯,富人用的是抹香鯨油,因此,人們對高質量、低價格的照明材料有著強烈的需求。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大機器生產對潤滑油的需求越來越大,傳統用做潤滑油的豬油也越來越不能滿足需要。
19世紀40—50年代,人們開始從煤和其他碳氫化合物中提煉所需的油料。1854年加拿大人阿伯爾哈曼·蓋斯納在美國申請了製造「蠟油」的專利。1869年,美國紐約的蠟油工廠日產量可達5000加侖(1加侖=3.78541升),這一年美國34家公司生產的蠟油價值達500萬美元。與此同時,紐約商人改造了一種維也納人使用的帶玻璃罩的蠟油燈,並傳銷世界各地。在這種情況下,蠟油的需求越來越大,油源日益成為問題。
比爾斯產生上述想法以後,立即找人合作,組成投資集團。他們邀請耶魯大學的西利曼教授對石油作化學分析,以便了解它是否能夠用做照明材料。1855年4月16日,西利曼教授提交了一份劃時代的試驗報告。他在報告中說:「石油作為照明材料,其蒸餾產品使用價值的研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石油能夠加熱到各種程度,通過蒸餾分離成幾個部分,每部分都含有碳和氫的成分,其中一種就是高質量的用以照明發光的油。」
但是,從哪裡能夠得到大量的石油呢?石油是一滴一滴從石頭縫里滲出來的,而商業怎麼能建立在用勺子撇油或擰干吸滿石油的毯子這些原始的採集方法上呢?比爾斯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對地下的石油進行大規模開采。1856年的一天,比爾斯在紐約百老匯大道上看見了一張巨幅廣告,廣告上畫的是幾個鑽井架,並附有文字:「在1500多年以前,中國人就發明了鑽井用來取水。現在,鑽井取水的技術已經大為改進了,這井架是當今最先進的鑽井工具……」。一道靈光在比爾斯的腦中閃現——既然能夠鑽井取水,為什麼不能通過鑽井取油呢?他將這種想法告訴了投資合夥人。盡管當時沒有先例,但是投資人深信市場需要石油,機不可失,值得一試。
但是,由誰把這個狂妄的設想付諸實施呢?比爾斯和他的合夥人找到了埃德溫·德雷克上校。這件事純屬偶然。德雷克原是鐵路客車上的列車員,由於生病離職住在紐黑文市一家旅店裡。正好比爾斯的一個合夥人湯森出差也住在這家旅店。兩人相遇以後常常在一起聊天。湯森就向德雷克講起了他們的石油生意以及鑽井取油的設想,並且談到他們現在就需要一個有恆心的人去執行這個設想。德雷克非常感興趣,決定由自己來實施這個偉大的行動。為了得到當地村民的歡迎,便於開展工作,他給自己加了個「上校」的頭銜。
1858年的春天,德雷克上校作為公司的全權代理人,帶著公司給的1000美元,來到泰特斯維爾的油溪附近開始鑽井採油。他雇的鑽井工人們都認為他在發神經,因而進展很慢。拖到1859年8月,投資人開始動搖,不願意再繼續投資了。8月底,湯森給德雷克寄去了最後一筆匯款,並囑咐德雷克付清賬單就結束鑽探。1859年8月27日下午(這時德雷克還沒有接到湯森的信),當鑽頭鑽到69英尺深的時候,好像鑽到了裂縫,下滑了6英尺。由於是周末下午,就沒有繼續鑽探。第二天,當鑽井工人到工地看時,發現水面上浮著厚厚的黑色液體。這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石油!德雷克鍥而不舍的精神終於在恰到好處的時刻得到了回報。「德雷克上校打到油了!」消息迅速傳開,四面八方的人們瘋狂地湧向泰特斯維爾,開始鑽井採油。這是美國大規模商業開採石油的開始,一般認為這也是世界范圍內大規模商業性開採石油的開始。有人評價說:「1859年美國發現了石油這種新資源,標志著人類新紀元的開始」。
從這時起,一部轟轟烈烈的石油歷史開始了,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了。
㈦ 中國石油化工工業發展史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是一家上中下游一體化、石油石化主業突出、擁有比較完備銷售網路、境內外上市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是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按照「實現所有制結構多元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指導思想,遵循「主業與輔業分離、優良資產與不良資產分離、企業職能與社會職能分離」的原則,通過「業務、資產、債權債務、機構、人員」等方面的整體重組改制,以獨家發起方式於2000年2月25日設立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167.8億股H股股票於2000年10月18日、19日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三地交易所成功發行上市;2001年7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國內公眾股28億股。目前,中國石化總股本為867.02億股,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持有的國有股占總股本的67.92%,未流通的其它國有股和法人股佔9.50%,外資股佔19.35%,國內公眾股佔3.23%。
中國石化是中國最大的一體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主要從事石油與天然氣勘探開發、開采、銷售;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化纖、化肥及其它化工的生產與產品銷售、儲運;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石油、天然氣、石油產品、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產品和其它商品、技術的進出口、代理進出口業務;技術、信息的研究、開發、應用。中國石化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產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的批發和零售)生產商和供應商,是中國最大的主要石化產品(包括中間石化產品、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單體及聚合物、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和化肥)生產商和供應商,也是中國第二大原油生產商。截止2004年底,剩餘探明經濟可採石油儲量3267百萬桶,剩餘探明經濟可采天然氣儲量30,330億立方英尺;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552億噸,乙烯生產能力389.5萬噸;擁有加油站3.01萬座,其中自營加油站2.66萬座;總資產4600.81億元,凈資產1863.50億元。2004年,生產原油3860萬噸,天然氣58億立方米;加工原油1.33億噸,生產汽煤柴成品油8083萬噸;生產乙烯407.4萬噸,生產合成樹脂622.1萬噸、合成橡膠56萬噸、合纖單體及聚合物602萬噸、合成纖維165萬噸;銷售成品油9460萬噸,市場佔有率達到60.5%,其中零售5325萬噸。
中國石化參照國際模式,構築了公司的架構,建立了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集中決策、分級管理和專業化經營的事業部制管理體制。中國石化現有全資子公司、控股和參股子公司、分公司等共80餘家,包括油田勘探開發企業、煉油及化工企業、銷售企業及科研、外貿等單位,經營資產和主要市場集中在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東部、南部和中部地區。
中國石化秉承競爭、開放的經營理念;擴大資源、拓展市場、降本增效、嚴謹投資的發展戰略;公司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回報最大化的經營宗旨;外部市場化,內部緊密化的經營機制;規范、嚴謹、誠信的經營准則。中國石化發展的目標是真正建設成為主業突出、資產優良、股權多元、技術創新、管理科學、財務嚴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中國石化的獨家發起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國家在原中國石化總公司的基礎上於1998年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出資設立的國有公司,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英文縮寫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注冊資本1049億元,總經理為法定代表人,總部設在北京。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對其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參股企業的有關國有資產行使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出資人的權力,對國有資產依法進行經營、管理和監督,並相應承擔保值增值責任。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控股的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於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內發行H股和A股,並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和上海上市。2004年底,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總股本867億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持股佔67.92%,國家開發銀行和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持股佔9.50%,外資股佔19.36%,國內公眾股佔3.23%。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石油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發;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施工、建築安裝;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製造;技術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在《財富》2003年度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54位
㈧ 石油的歷史發展是怎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應用石油的國家,宋代著名學者沈括,對中國古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知識方面提出了極其卓越的見解。他的見解比西歐學者最初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遺跡要早。有一次沈括奉命察訪河北西路時,發現太行山山崖間有很多螺蚌殼及如鳥卵之石,從而推斷這里原來是太古時代的海濱,是由於海濱的介殼和淤泥堆積而形成的,並根據古生物的遺跡正確地推斷出海陸的變遷。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發現和考察了鹿延境內石油礦藏與用途。他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 道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同時,蘇聯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末,美、蘇成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國際貿易開始在全球能源貿易中占據顯要位置,推動了能源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並動搖了煤炭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主體地位。二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舉足輕重。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為盟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者。
二戰後,美國一度掌握世界原油產量的2/3。從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世界能源版圖被稱之為「墨西哥灣時代」。王亞棟認為,「墨西哥灣時代」的形成發展期同時也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膨脹,最終在西方世界確立其霸權的時期。這一時期幾乎與美國國內的石油開發同步。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鞏固了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石油成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劑。
㈨ 敘述世界石油工業的誕生時間、地點、標志、背景
150年前,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了!愛也石油,恨也石油。石油是什麼?一言難盡話石油——
1859年8月28日,德雷克上校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打出第一口現代工業油井。從此,石油走向現代經濟舞台。
150年過去了,從北美到非洲,從陸上到海洋,筆直林立的鑽塔、綿延萬里的管道、閃著銀光的反應塔,無不勾勒出石油版圖的壯美和雄闊。
「石油黑金」、「石油血液」,這是人們對石油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形象比喻。
「石油政治」、「石油工具」、「石油美元」、「石油戰爭」、「石油危機」、「石油風雲」、「石油外交」,反映著當代世界石油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緊密關系。因為石油,許多國家變得更加富庶;因為石油,人類更加走向文明。
滄海桑田,難以阻隔人類對光明的追求。滾滾車龍,霓裳艷影,石油帶給人類生活的變化有目共睹。我們難以想像無油社會的情景。
歷經150年,石油,成為碳化氫社會的永恆主題。
1、經濟篇
在每一朵玫瑰的後面,也有12克石油。
現代石油工業一誕生,便勢如破竹。1860年,美國賓州的石油產量為45萬桶,到1862年,便猛增到300萬桶,到1880年,更是連增8倍,達到2628萬桶,當時,全球80%以上的石油產量都在美國。
面對石油,人類的科技和工業發展卻沒有做好准備。當時,開採石油僅是為了提煉煤油用於照明。易燃易爆的汽油卻被當廢物扔掉。150年後,人們又怎會想到,等待加油的人排成長龍。每一次的汽油調價,會使開車的人心驚肉跳。
內燃機的發明,使人類對石油的使用邁上了一個大台階,汽車的誕生,更使石油從燈油時代開始進入動力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石油嶄露頭角。空戰、機動坦克戰和快速海戰初現,安全可靠而又充足的石油供應日益成為戰爭成敗的關鍵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石油作為戰略物資的價值充分體現。二戰結束時,美國的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二。石油產量和消費量,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石油化工產品在全世界廣泛使用。石油,不僅是照明燃料、動力源泉,更成為重要的化纖、化肥、化工原料。
「盡管只有150年的時間,但石油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之深遠,可與幾千年前的農業革命相比。」有專家說。
如今,全球6億輛汽車依賴著石油。過去50年內,歷次世界糧食產量的提高,都歸功於石油添加劑,如化肥、農葯、殺蟲劑的使用和大型農業機械的應用;合成纖維降低了服裝造價;飛機方便了洲際旅行;而電視機、鍵盤、香料等石油製品,極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難怪有人說,就連一朵玫瑰的後面也有12克石油。因為栽培玫瑰的溫室需要取暖,肥料和噴灑的農葯也由石油製成。
滾滾車龍,霓裳艷影,沒有石油,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就沒有現代文明。
因為我們,生活在石油時代。
2、政治篇
誰能控制石油,誰就能控制世界。
石油杠桿影響全球政治。有了石油,在上世紀70年代,前蘇聯主要靠出口石油建立了穩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體系。北海石油的開發,極大刺激了英國和挪威經濟的發展。石油富礦,讓中東產油國的經濟在近幾十年來突飛猛進。中東國家一躍在當今國際社會舉足輕重……
石油,已經牢固地與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國家實力的標志。
格林斯潘說:美國發動伊戰的主要目的是石油。
當俄羅斯和烏克蘭因天然氣氣價發生糾紛時,法國《歐洲時報》刊文說,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一度沸沸揚揚的天然氣糾紛終於平息。事實上,當能源問題遭遇政治沖突,以天然氣作為談判籌碼並不出人意料,甚至可說是俄羅斯做出的「自然選擇」。當能源遭遇政治,缺少能源的歐盟在政治上難免「氣短」。
在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中,保障石油安全,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
經合組織聯合建立的國際能源署(IEA),其主要職能就是促進其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並協調突發事件引起石油供應中斷時成員國之間的石油調配問題。
而培育本國的「殼牌」、「埃克森」也成為許多國家的追求。因為,大公司有大作用。屬於自己的石油跨國公司,是國家實力的標志,代表著國家利益,對世界石油資源有著巨大的掌控力,也是真正保證國家石油安全的基石。
對於石油的依存度,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指標。而邁入產油國行列,則意味著擺脫貧窮。
1997年,在中國石油等合作夥伴的幫助下,蘇丹一躍從石油進口國成為石油出口國,這個當年極為貧困、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經濟連年快速增長,和平也降臨到國內。蘇丹總統巴希爾由衷地說:「中國石油不但為我們帶來了石油,也為我們帶來了和平。」
3、版圖篇
石油生產地和消費地的分離,使石油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如果石油像空氣、水一樣隨處可以得到,那麼,石油即使再重要也不會引起人們的痴迷。石油生產地和消費地的分離,使石油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的65%集中在中東地區,而佔世界石油總消費量63%的「發達國傢俱樂部」——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美國、日本、德國等30個國家的儲量僅佔世界的8.3%。西歐和北美石油消費的44%依賴於國際供應,日本、德國、法國等經濟大國消費的石油幾乎100%依賴國際供應,而中東地區國家80%的石油生產直接為了出口,石油出口收益是其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2008年,美國消費石油8.845億噸,占當年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2.5%。
人類對石油巨大的需求,讓「石油衰竭論」的聲音有了市場。然而,全球石油人的努力,讓石油站立得更加偉岸。
人們已不再奢望從陸上發現露出油苗的油砂山,不再奢望到風景如畫,甚至平坦如砥的平原去發現常規油田。隨著勘探開發行業走向更加偏遠和復雜的國家及地區,人類的目光已瞄準難以開採的低滲透油氣藏、稠油及油砂油藏,甚至深海油藏。
科技,讓人類成為「萬能的上帝」。人類科技的進步,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而石油工業,如今正在創造這樣的神話。
海洋,台風巨浪、潮汐海流等,讓這里成為石油勘探的禁區,而搬遷拖航、油氣集輸、後勤補給等困難,讓投資浩大,石油公司望而生畏。但如今,在全球獲得的重大勘探發現中,有一半來自海上,特別是深水區域。
北冰洋的寒冷也不能擋住石油開發的步伐。去年,美國地質勘探局公布了一份關於北極地區的石油報告,北極圈內可利用石油儲量預計為900億桶,相當於世界未探明儲量13%的石油,未完全探明的、可獲取的天然氣儲量估計為47萬億立方米,相當於俄羅斯已知全部儲量相當的天然氣。
北極,一方凈土,也是人類的又一福音。
4、油價篇
石油價格,操縱全球經濟。
據亞太經合組織估計,石油價格一桶每上升10美元,就會使全球通貨膨脹率上升0.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下降0.25個百分點。2008年6月,國際油價跨過143美元一桶。此後不久,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誕生了。世界經濟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石油價格,操縱著全球經濟的作用可見一斑。
許多人有所不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上世紀70年代,世界油價長期徘徊在每桶1.8美元上下。廉價的、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強大動力。這也導致了產油國與西方的矛盾。於是,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此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全面掌握了油價的主動權,油價節節攀升。
如何為石油這一關繫到國家命脈的商品科學合理地定價,許多經濟學家絞盡腦汁,先後創立了豪泰林理論、成本分析理論、市場博弈理論、計量經濟理論等多種定價理論。
但市場是最為活躍的。價格,有時並不能起到普通商品意義上的保持供需均衡的作用。石油輸出國單一的石油經濟結構容易造成油價的暴漲和暴跌。政治形勢和軍事斗爭也在左右著國際油價。
隨著石油金融化的進程,投機資本參與炒作,使石油價格更多的來源於投機價格。加強交易監管,避免過度投機,穩定國際油價,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
過高和過低的石油價格,猶如雙刃劍,對石油生產者和消費者都造成很大的傷害。能源供應國和消費國之間加強對話,不斷增加依存度,增加合作,利益更加密切。
5、企業篇
從石油托拉斯到跨國公司,石油企業正變得更大更強。
早期的石油生產者如過江之鯽,而只有擁有巨額資金、先進技術的石油公司,才能成為競爭的優勝者。
1863年,約翰·洛克菲勒通過合資創辦「精進煉油廠」以及標准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美國的煉油業。他步步為營,最終建立起自己的石油托拉斯,讓他和摩根、卡耐基等億萬富翁齊名。
為了扼制壟斷,1911年美國政府將洛克菲勒標准石油公司強拆為34個小公司。
這些新的實體在各自的地盤內迅速發展。與歐洲等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一同競爭,形成「石油七姊妹」,分別是埃克森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BP公司、雪佛龍公司、海灣公司。
而歐佩克的興起,將世界石油秩序引入新的階段。
減產、提價、禁運,歐佩克成為國際石油秩序的主導者。跨國公司逐漸淡出石油上游產業。石油,變成了阿拉伯國家的「軟黃金」。
世紀之交,大刮大型石油企業重組風。BP公司收購阿莫科,埃克森與美孚公司合並,道達爾與菲納公司、埃爾夫公司合並,雪佛龍和德士古、優尼科公司合並……
變得更強更大的石油公司富可敵國,埃克森美孚公司,2008年銷售額達到4428.51億美元,相當於2008年全球排名第17、18位的比利時和瑞典國民生產總值。而在財富500強企業排名中,大型石油公司均排在了前列。
國家石油公司的崛起,也成為一大特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等,完全走上了市場化道路,並展示出強大的競爭實力。
它們對世界原油市場原來的「四姐妹」,即埃克森美孚、皇家荷蘭殼牌、英國石油公司與雪佛龍形成了巨大挑戰。
6、未來篇
走向綠色、注重環保,講求責任,石油邁向新紀元。
2007年2月28日,中國石油首度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向公眾展示「奉獻能源、創造和諧」,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形象。
「BP」本來是英國石油公司的英文縮寫,隨著BP向全球100多個國家拓展業務,BP將其公司的意義解釋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
殼牌對綠色的表達是分享殼牌。嚴格的HSE管理,注重環保,注重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實現可持續發展,帶給人們更多的綠色希望。
在去年召開的第19屆世界石油大會上,以「世界在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能源」作為會議主題,技術發展與社會責任成為大會的中心議題。
大會還頒布了「世界石油大會卓越貢獻獎」,頒發給技術與社會責任兩個領域里的傑出貢獻者。
世界石油大會主席蘭道·高森指出,如今石油石化企業已經不能孤立經營了,履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石油石化企業運營的「社會許可證」,是企業成功的必備條件。獲得第19屆世界石油大會社會責任卓越貢獻獎的雪佛龍公司,則是因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突出成績。
為了擴大責任投資的社會效益,在蘇丹,中國石油熱心公益,真誠幫助當地人民,蘇丹的受益人群超過了200萬;BP公司開展的太陽能發電技術援助項目,可以解決菲律賓南部100多萬居民的生活用電問題;埃克森美孚公司開展安哥拉教育、健康投資項目,以解決安哥拉南寬扎省婦女和孩子的教育及健康問題……
石油,不再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高科技、大工業、走向綠色、注重環保、講求責任、走向和諧,讓石油更加庄嚴神聖。
——摘自《中國石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