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化工物理特性是指什麼
擴展閱讀
鑽石多少公斤一個月 2024-05-21 03:41:46
天相醫美費用怎麼樣的 2024-05-21 03:41:33

石油化工物理特性是指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29 06:33:18

⑴ 液化石油氣的一般物理化學特性有哪些

物理性質:氣態、密度小於空氣、無色,視成分不同可能會有一點味道。
化學性質:主要由小分子烴類組成,具有一定的還原性,可以燃燒。

⑵ 石油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石油;petroleum

性質:有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之分。通常指天然石油,是一種化石燃料。由遠古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在地下經過漫長的地球化學演化而成。從深部地層中開采出的黑褐色或暗綠色的可燃性黏稠液體,常與天然氣並存。由各種烴類組成,含有少量硫、氮、氧的有機化合物。石油因產地不同,其理化性質有很大差異。未經加工的石油稱原油。原油經加工後可製成汽油、噴氣燃料、煤油、柴油等。還可提取潤滑油、潤滑脂等。也是發展石油化工的重要基礎原料。石油煉制工業中由原油經過一系列石油煉制過程和石油產品精製加工而得到各種產品,通常按其主要用途分為如下幾類:(1)石油燃料,如液化石油氣、汽油噴氣燃料、煤油、柴油、燃料油等;(2)石油溶劑和化工原料,如汽油型溶劑、煤油型溶劑、純芳烴和化工原料;(3)潤滑劑和有關產品,如各種潤滑油和潤滑脂等;(4)其他有關石油產品,如石油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每類產品還按應用領域再細分為若干組。1984年中國的石油產品數量即達600多個。

⑶ 原油的物理性質有哪些

石油也稱原油或黑色金子,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不過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差別。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原油中碳元素佔83%一87%,氫元素佔11%一14%,其它部分則是硫、氮、氧及金屬等雜質。
石油的發現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應用石油的國家。
900年前宋代著名學者沈括,對我國古代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知識方面提出了極其卓越的見解。他的見解比西歐學者最初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遺跡要早四百年。有一次沈括奉命察訪河北西路時,發現太行山山崖間有很多螺蚌殼及如鳥卵之石,從而推斷這里原來是太古時代的海濱,是由於海濱的介殼和淤泥堆積而形成的,並根據古生物的遺跡正確地推斷出海陸的變遷。
1080年(元豐三年),沈括出知延州(今延安)。在任上他發現和考察了鹿延境內石油礦藏與用途。他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 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恫恫而出。土人以雉尾囊之,乃采入罐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道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州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從上面記載來看,沈括不僅發現了石油並且也知道了他的用途。雖然他當時所謂用途著重於煙墨製造,但他確預料到「此物後必大行於世」,這一遠見為今天所驗證。而今天我們所說「石油」二字也是他創始使用的,並寫了我國最早的一首石油詩:「二朗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沭陽塵。」
人類正式進入石油時代是在1867年。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達到40.4%,而煤炭所佔比例下降到38.8%。石油需求的增長和石油貿易的擴大起因於石油在工業生產中的大規模使用。一戰以前,石油主要被用於照明,主要產油國美國和俄羅斯同時也是主要的消費國。在一戰中,石油的戰略價值已初步顯現出來,由於石油燃燒效能高,輕便,對於軍隊戰鬥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戰略意義。20世紀20年代,由於石油成為內燃機的動力,石油需求和貿易迅速擴大。據王亞棟的統計,到1929年石油貿易額已達到11.7億美元。該時期國際石油貨流的流向主要是從美國、委內瑞拉流向西歐。同時,蘇聯的石油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末,美、蘇成為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國際貿易開始在全球能源貿易中占據顯要位置,推動了能源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並動搖了煤炭在國際能源市場中的主體地位。二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舉足輕重。美國在二戰期間成為盟國的主要能源供應者。二戰後,美國一度掌握世界原油產量的2/3。從1859 年在賓夕法尼亞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戰之後的一段時間,世界能源版圖被稱之為「墨西哥灣時代」。王亞棟認為,「墨西哥灣時代」的形成發展期同時也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膨脹,最終在西方世界確立其霸權的時期。這一時期幾乎與美國國內的石油開發同步。美國在「墨西哥灣時代」對石油的控制,促進鞏固了美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石油成為美國建立世界霸權道路上的重要助推劑。

⑷ 液化石油氣的四大特性是什麼

液化石油氣的四大特性為易爆、易燃、易流性和毒性。詳情如下:

(1)液化石油氣的易爆特性

液化石油氣第一個特點也是最大的特點就是液化石油氣的易爆性。一般當發生液化石油氣安全事故的時候都會出現爆炸的情況,而且在燃燒之前爆炸。

(2)液化石油氣的易燃特性

液化石油氣具有石油的主要成分,這些成分包括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等,成分都是典型的烴類化合物,也具備烴類化合物最大的特點就是易燃性。

(3)液化石油氣的毒性

液化石油氣是一種有毒性的氣體,但是這種毒性的揮發是有一定條件的。

(4)液化石油氣的易流性

液化石油氣是非常容易流淌的,一旦出現泄漏的情況液化石油氣就會從儲存器里流淌出來。

(4)石油化工物理特性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液化石油氣的應用領域:

有色金屬冶煉:有色金屬冶煉中要求燃料熱質穩定,無燃爐產物,無污染,而液化石油氣都具備了這些條件。液化石油氣被加熱氣化後,可以方便地引入冶煉爐燃燒,減少了硫、磷等雜質的危害,提高了銅材質量。

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亞臨界生物技術低溫萃取的溶劑 ,也可用作燃料。液化石油氣主要用作石油化工原料,用於烴類裂解制乙烯或蒸氣轉化制合成氣,可作為工業、民用、內燃機燃料。其主要質量控制指標為蒸發殘余物和硫含量等,有時也控制烯烴含量。

⑸ 石油的物理性質

石油的化學成分將決定它的物理性質和經濟價值,而石油沒有固定的成分,因此也就沒有固定的物理常數。但通過對分布廣泛的石油大量相關資料的分析整理,還是能歸納出反映石油總特徵的物理性質或相關物理性質的變化范圍。了解這些性質對認識石油、進行石油地質研究和評價石油品質及經濟價值是很有用的。

( 一) 顏色

在透射光下石油顏色可以呈淡黃、褐黃、深褐、淡紅、棕、黑綠及黑等顏色。原油顏色的深淺主要取決於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其含量愈高,則顏色愈深。

( 二) 密度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石油密度一般介於 0. 75 ~ 0. 98 之間。通常把密度大於 0. 90 的稱為重質石油,小於0. 90 的稱為輕質石油。世界各國的原油大多為輕質石油,重質石油居次要地位。石油密度最大的可達 1. 00 以上,這種石油用一般方法難於開采。

石油的密度主要取決於化學組成。就烴類而言,密度隨碳數增加而增大。碳數相同的烴類,烷烴密度小些,環烷烴居中,芳烴密度較大。

密度是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一般用 g/ml 或 g/cm3表示。密度與物質本身的成分和體積變化相關。液體石油的體積,在常壓下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溫度每增加1 ℉,單位體積所增加的體積數稱為膨脹系數。它不是一個固定的常數,而是隨密度減小而增大 ( 表 1 - 4) 。壓力對石油的體積也有影響,隨壓力增大體積將因被壓縮而減小。壓力每增加 101325Pa,單位體積被壓縮的體積數稱為壓縮系數。壓縮系數也不是一個常數。

顯然,溫度和壓力是影響石油體積的兩個主要因素。考慮原油是氣、液、固三相物質的混合物,以液態烴為主體的石油中含有不同數量的溶解氣態烴、固態烴及非烴。實際上,在地下油氣藏中,溫度和壓力不僅影響石油的體積,同時還影響到石油本身的物質組成,從而影響其質量。一方面,溫度的增加有使溶解氣逸出液態石油的趨勢; 另一方面,壓力的增加,將使原油中溶解氣量增加。在地下油氣藏中,溫度、壓力同時增加,而壓力增加使溶解氣增加的效應遠大於溫度增加使溶解氣逸出的效應; 與此同時,溶解氣量增加引起體積增加的效應遠遠超過隨壓力增加而使體積減小的效應。因此出現壓力增加體積不是縮小而是增大,直至達到飽和壓力為止 ( 圖 1 -5) 。

表 1 -4 不同密度石油的膨脹系數

圖 1 -5 在有氣頂氣條件下石油體積隨壓力增大而變化的情況( 轉引自 A. I. Levorsen,1954)

由此可見,地下石油的密度不僅與溫度、壓力有關,還與溶解氣量有關,且後者才是影響石油密度的本質因素。溶解氣量增加則密度降低。地表與地下溫度、壓力條件不同,不僅影響石油體積,更主要的是由於溶解氣量的差異,導致石油物質組成的差異,實質上是改變了石油的質量。地下石油含有較多的溶解氣,這是地下石油密度比地表石油密度低的根本原因。

( 三) 黏度

黏度是反映流體流動難易程度的一個物理參數。黏度值實質上是反映流體流動時分子之間相對運動所引起內摩擦力的大小。黏度大則流動性差,反之則流動性好。石油黏度是制定石油開發方案、油井動態分析及石油儲運都必須考慮的重要參數。黏度分為動力黏度、運動黏度和相對黏度。

動力黏度又稱絕對黏度。在國際計量單位SI制中,單位為帕斯卡·秒(Pa·s)。其定義為:流體通過長度(L)為1m,橫截面積(F)為1m2,滲透率(K)為1μm2的介質,當壓差(ΔP)為1Pa,流量(Q)為1m3/s時,流體的黏度(η)為1Pa·s。其表達式為: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1Pa·s相當於C.G.S制10P,1mPa·s=10-3Pa·s。在101325Pa,20℃時,水的動力黏度為1mP·s。不同溫度下的動力黏度用ηt表示。

動力黏度/密度,稱為運動黏度。其單位為m2/s,稱二次方米每秒。不同溫度下的運動黏度用νt表示。

相對黏度又稱恩氏黏度,是在恩氏黏度計中200mL原油與20℃時同體積的蒸餾水流出時間之比。常用Et表示。根據實驗室測定的Et值,可以通過查換算表獲得運動黏度,並計算出動力黏度。

石油地質學上通常所用的黏度多指動力黏度。石油黏度大小主要取決於其化學組成,如果小分子的烷烴、環烷烴含量高,黏度就低;而如果石蠟、膠質、瀝青質含量高,黏度就高。

石油黏度隨溫度升高、溶解氣量增加而降低。因此,地下石油的黏度常低於地表。在地下1500~1700m處,石油的黏度通常僅為地表的一半。如我國克拉瑪依的原油,在地下溫度為50℃時,η50=19.2mPa·s,在地表20℃時,η20=64.11mPa·s。

(四)溶解性

石油能溶於多種有機溶劑。如氯仿、四氯化碳、苯、醚等。石油是多種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實際上各種化合物都可以看做有機溶劑,換言之,各成分之間具有互溶性。其中輕質組分對重質組分的溶解作用可能更明顯些,也更容易理解。有可能這種溶解作用正是重質組分得以實現運移的有效途徑。

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很低,通常隨分子量的增加很快變小,但隨不同烴類化學性質的差異而有很大的差別。其中芳烴的溶解度最大,可達數百到上千微克/克;環烷烴次之,一般為(14~150)微克/克;烷烴最低,僅幾個到幾十微克/克。在碳數相同時,一般芳烴的溶解度大於鏈烷。如己烷、環己烷和苯分別為9.5mg/L、60mg/L和1750mg/L,差別是非常明顯的。苯和甲苯是溶解度最大的液態烴。

當壓力不變時,烴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變大,芳烴更明顯,但其隨含鹽度和壓力的增大而變小(McAuliffe,1979)。當水中飽和CO2和烴氣時,石油的溶解度將明顯增加。

(五)凝固和液化

石油的凝固和液化溫度沒有固定的數值。在凝固和液化之間可以出現中間狀態。富含瀝青的石油在溫度降低時無明顯凝固現象。石油的凝固點與黏度和重質石蠟的含量有關,尤其與後者關系密切。富石蠟的石油在溫度下降到結蠟點時,即伴隨石蠟晶出而出現凝固現象;高黏度原油一般富含石蠟,10℃左右便會變成黏糊狀或固體狀;石油凝固點的高低與含蠟量及烷烴碳原子數具有正相關性。凝固點高的原油容易使井底及油管結蠟,這給採油增加困難。輕質石油凝固點很低,所以一般低凝固點的石油為優質石油。

(六)蒸發與揮發

蒸發和揮發都是指在常溫常壓下液體表面汽化的現象。二者可視為同義詞。蒸發側重於氣化現象本身,而揮發則是側重於表述這種現象的動態過程和結果。石油蒸發時輕組分優先逸出;而通常石油的揮發性即指其輕組分以氣體形式離開石油散發掉的現象和事實;其結果使石油的密度增大。

(七)熒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產生熒光的特性稱為熒光性。石油中只有不飽和烴及其衍生物具有熒光性。這是因為它們能吸收紫外光中波長較短、能量較高的光子,隨後放出波長較長、能量較低的光子,產生熒光。飽和烴不發熒光。熒光性可能與存在雙鍵有關。

熒光色隨不飽和烴及含雙鍵的非烴濃度和分子量增加而加深。芳烴呈天藍色,膠質為黃色,瀝青質為褐色。利用石油具有熒光性,可以用紫外燈鑒定岩石中微量石油和瀝青類物質的存在。在有機溶劑中只要含有10-5瀝青類物質即可被發現。

(八)旋光性

大多數石油都具有旋光性,即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動面旋轉一定角度的性能。石油的旋光角一般是幾分之一度到幾度之間。絕大多數石油的旋光角是使偏振面向右旋移而成,僅有少數為左旋。石油的旋光性主要是與組成石油的化合物結構上存在不對稱碳原子(又稱手征碳原子或手征中心)有關。而通常存在手征碳原子的甾、萜類化合物是典型的生物成因標志化合物。因此旋光性可以作為石油有機成因的重要證據之一。

(九)導電性

石油及其產品具有極高的電阻率,石油的電阻率為109~1016Ω·m,與高礦化度的油田水(電阻率為0.02~0.1Ω·m)和沉積岩(1~104Ω·m)相比,可視為無限大。石油及其產品都是非導體。

(十)熱值

石油作為重要的能源,其主要經濟價值就在於它的熱能。石油的熱值因石油的品質差別而有所差異,密度在0.7~0.8kg/L的原油為44.5~47MJ/kg;密度為0.8~0.9kg/L的原油為43~44.5MJ/kg;密度為0.9~0.95kg/L的原油為42~43MJ/kg。與煤比較(煤的熱值為22~32MJ/kg),大約1.5t煤的熱值才相當於1t石油的熱值。

⑹ 現代石油和化學工業的特點

特點具體表現在:

1.易燃易爆

石油化工生產,從原料到產品,包括工藝過程中的半成品、中間體、溶劑、添加劑、催化劑、試劑等,絕大多數屬於易燃易爆物質,還有爆炸性物質。它們又多以氣體和液體狀態存在,極易泄漏和揮發。

尤其在生產過程中,工藝操作條件苛刻,有高溫、深冷、高壓、真空,許多加熱溫度都達到和超過了物質的自燃點,一旦操作失誤或因設備失修,便極易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另外,就目前的工藝技術水平看,在許多生產過程中,物料還必須用明火加熱;加之日常的設備檢修又要經常動火。

這樣就構成一個突出的矛盾,即怕火,又要用火,再加之各企業及裝置的易燃易爆物質儲量很大,一旦處理不好,就會發生事故,其後果不堪設想,以往所發生的事故,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2.毒害性

石油化工生產,有毒物質普遍地大量地存在於生產過程之中,其種類之多,數量之大,范圍之廣,超過其它任何行業。其中,有許多原料和產品本身即為毒物,在生產過程中添加的一些化學性物質也多屬有毒的,在生產過程中因化學反應又生成一些新的有毒性物質,如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氮氧化物及烴類毒物等。這些毒物有的屬一般性毒物,也有許多高毒和劇毒物質。

它們以氣體、液體和固體三種狀態存在,並隨生產條件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原來的狀態。此外,在生產操作環境和施工作業場所,還有一些有害的因素,如工業雜訊、高溫、粉塵、射線等。

對這些有毒有害因素,要有足夠的認識,採取相應措施,否則不但會造成急性中毒事故,還會隨著時間的增長,即便是在低濃度(劑量)條件下,也會因多種有害因素對人體的聯合作用,影響職工的身體健康,導致發生各種職業性疾病。

3.腐蝕性強

石油化工生產過程中的腐蝕性主要來源於:其一,在生產工藝過程中使用一些強腐蝕性物質,如硫酸、硝酸、鹽酸和燒鹼等,它們不但對人有很強的化學性灼傷作用,而且對金屬設備也有很強的腐蝕作用。其二,在生產過程中有些原料和產品本身具有較強的腐蝕作用,如原油中含有硫化物,常將設備管道腐蝕壞。

其三,由於生產過程中的化學反應,生成許多新的具有不同腐蝕性的物質,如硫化氫、氮氧化物等。根據腐蝕的作用機理不同,腐蝕分為化學性腐蝕、物理性腐蝕和電腐蝕三種。腐蝕的危害不但大大降低設備使用壽命,縮短開工周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可使設備減薄、變脆,承受不了原設計壓力而發生泄漏或爆炸著火事故。

4.生產的連續性

製取石油化工產品,生產的工序多,過程復雜,隨著社會對產品的品種和數量需求日益增大,迫使石油化工企業向著大型的現代化聯合企業方向發展,以提高加工深度,綜合利用資源,進一步擴大經濟效益。

其生產具有高度的連續性,不分晝夜,不分節假日,長周期的連續倒班作業。在一個聯合企業內部,廠際之間,車間之間,管道互通,原料產品互相利用,是一個組織嚴密,相互依存,高度統一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任何一個廠或一個車間,乃至一道工序發生事故,都會影響到全局。

⑺ 石油的組成和性質

1.1.1 可燃性礦物

石油及其衍生產品含可燃氣體,都屬於可燃性礦物。最早引入「可燃性礦物」這個概念的是德國古植物學家波托涅(Г.Потонье)。這個詞的詞素包含「可燃的」「石頭」「生命」等意義,即有機來源的能夠燃燒的石頭。可燃性礦物是一種有機生物岩石,在岩石中佔有一定的位置(圖1.1)。有機岩石中也有不能夠燃燒的叫做非可燃性礦物,例如石灰岩。

圖1.1 可燃性礦物在岩石中所處的地位

可燃性礦物的分類介紹如下。

波托涅及古布金將可燃性礦物分為以下幾類:

1)瀝青質和石油系列的可燃性礦物——石油瀝青;

2)煤炭和腐殖質類可燃性礦物;

3)殘留有機岩。

屬於石油系列可燃性礦物的有各種性質的石油、可燃性碳氫化合物氣體、重質原油、瀝青、瀝青質、石蠟,以及分布於岩石中、溶化於中性有機液體中的物質(瀝青)。

可燃性煤炭系列是各種泥炭、褐色煤和石煤、硬煤等可燃性礦物。在其形成過程中,各種植物來源的物質起到了主要作用。

殘留有機質是植物來源的有機化合物——樹脂、固醇類、孢質、石蠟等。琥珀、磷瀝青屬於這一類礦物。

至今沒有形成適用於可燃性礦物的分類標准,多數是根據原始產品的成因、形成途徑、彼此間的相互轉化等制定的分類方法。

古布金把可燃性礦物分為兩個基本大類:瀝青和煤炭。其中瀝青這個類別沿用格菲爾(Г.Гефер)的觀點,包括了天然氣、石油以及硬瀝青。如地瀝青、地蠟等從成因上與石油有關的物質。

由於有古布金的研究成果,格菲爾的瀝青分類方法在俄羅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該方法以物質的物理特性為基礎。

(1)氣體

1)自然形成的,天然的;

2)石油的,伴生石油的。

(2)液態瀝青

1)石油;

2)煤焦油,樹脂,樹脂焦油等。

(3)硬瀝青

1)石蠟;

2)地瀝青;

3)瀝青。

(4)瀝青與其他物質的混合物

烏斯賓斯基(Успеинский)和拉德琴柯(Радченко)根據可燃性礦物形成條件編制的圖表是成因分類的實例(圖1.2)。

該圖由兩個分支構成:左側是煤炭類可燃性礦物(腐殖質),右側是石油類可燃性礦物(瀝青質)。每一個單類以板塊的形式表示,板塊端面是其形成期間的地球化學環境特徵。

該圖左側分支展示了形成煤炭類可燃性礦物原始物質的主要范疇,這些物質是高等植物和低等的動物有機體。

圖表的右側分支指的是石油類(瀝青類)可燃性礦物。煤炭板塊右側的箭頭指向的是海相和淡水相腐泥岩成因,展示的是石油類可燃性礦物和海水沉積物質的關系。該分支的右側板塊是石蠟類物質,是由含蠟石油風化形成的。

與這個分支相對的一側揭示的是石油芳香烴類重樹脂分支向瀝青類,繼而向瀝青、煤瀝青、碳瀝青等相應變質程度的轉變。

從圖中可以看出,可燃性礦物,不管是煤炭類還是石油類,其變質的終端產物相互靠近,這兩大類物質變質的最終產品是石墨,也就是物質總的炭化過程。

瓦索葉維奇(Вассоевич)和穆拉托夫(Муратов)根據碳在可燃性礦物組成中的作用,把兩個特徵作為把天然化合物合並為一組的分類基礎:① 化學組成中總的特性,必須含有碳,而且碳起主要作用;② 特殊的物質特性(有機化學研究的結果)。這些天然的物質見圖1.3。

圖1.2 可燃性礦物成因分類圖

對於天然的礦物煤和石油有相應的概念「天然焦」和「石油焦」。化石燃料由3大類礦物組成:煤、石油、可燃氣體。在這種圖表上把天然焦分為殼質煤、腐殖煤、腐泥岩。

卡林克(Калинко)把所有的可燃性燃料和天然有機物質(包括礦物煤)都稱作Naphtides,包括烴類氣體、凝析氣、石油、天然瀝青、天然氣水合物。萘基的概念是當代最通用的。

圖1.3 碳分類圖

1.1.2 石油化學組成特徵

石油是黏性油質液體,無色或者黑褐色,有時是黑色,是各種碳氫化合物的復合混合物。石油在黏稠度上有很大差異,有稀薄的,有黏稠的,也有樹脂狀的。

研究石油的化學成分與同位素組成對於研究石油的成因以及地殼中各種石油的轉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石油是非常復雜的有機化合物,按化學成分來說,目前可以確定的有800種碳氫化合物。

對石油組成成分的研究最充分。石油主要是由碳(83%~87%)和氫(12%~14%)組成,比例關系是1.85個氫原子對1個碳原子。這個組分在碳氫化合物中是彼此相關的,化學成分和性質而各不相同。此外,氮和硫也是石油的組成成分,見表1.1。石油被相應地分為氧化原油、含氮原油和含硫原油。

表1.1 燃氣與石油的化學成分

1.1.2.1 石油中各元素的性質

(1)碳

碳是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類,原子序數是6,原子量是12.01。碳元素四價原子表示為:

俄羅斯東部地區及中國的油氣田

原子外層的4個空位決定了它以不同方式與其他不同原子結合形成復合分子的能力。碳原子這種形成復合分子的特性取決於它可以形成無數有機物的性質。

(2)氫

氫原子在碳氫化合物中的含量占第二位。氫元素是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類,原子序數是1。由於氫具有極強的還原性,除了稀有氣體元素和稀有金屬元素以外,它可以和幾乎所有的元素生成化合物。氫是宇宙中分布最廣的元素,它以等離子的形式構成太陽和星球質量的70%。

碳元素和氫元素在石油和天然氣中彼此相關構成碳氫化合物,因此經常利用碳、氫兩種元素的比值來確定它們的成分(表1.2)。

(3)氧

氧元素在石油中的含量很少能達到1%~2%,在可燃氣體中它基本是以CО2的形式存在,含量從幾乎為零到近乎純碳酸。

(4)硫

硫元素在石油中以自由狀態和化合狀態存在。化合狀態的硫或者以H2S的形式存在,或者進入高分子的有機化合物。硫元素在石油中的總含量有時可以達到7%~8%。硫元素在天然氣中通常是呈H2S的形式,其數量有時可達20%,甚至45%(據科茲洛夫對首爾-蘇氣田可燃氣的測定)。

(5)氮

氮在石油中的含量不超過1%,以自由狀態存在,含量波動很大:從濃度接近於零到幾乎是純凈的氮氣。在比較石油與其他可燃性礦物時通常利用的關系是C/(O+N+S)(表1.2)。

表1.2 可燃性礦物的元素組成

此外,還有維爾納茨基(В.И.Вернадский)確定了磷元素在石油中的存在。在天然氣中存在有很少量的氦元素(He含量為1%~2%,有時可達10%)、氬元素(Ar含量不超過1%,很少達到2%)、氖元素以及其他惰性氣體元素。

在石油中還可以發現很多濃度不高的元素(通常是沉積岩中的元素),例如Si,Al,Fe,Ca,Mg,往往還有 V,Ni,Cu,Sr,Ba,Mn,Cr,Co,B及一些其他元素。

1.1.2.2 同位素

除了研究各種元素在碳氫化合物中的分布以外,為了弄清石油的地球化學史,也非常重視對同位素成分的研究。

(1)碳元素同位素

碳元素有3個同位素12C,13C,14C。在天然化合物中,12C的克拉克值是98.89%,13C的克拉克值是1.108%。這兩個同位素非常穩定,在石油中12C與13C的數量比是91%~94%。同位素14C放射性很強,半衰期是5568±30 a,可以用來確定3萬年以下的各種木質出土文物的年齡。

不同種類的石油中,碳的同位素組成是不同的。低沸點餾分的特點是「輕型碳同位素組成」,沸騰溫度有時超過100 ℃,重度穩定碳同位素的含量隨著餾分干點的進一步升高而降低,但是高於450 ℃時13C/14C的值重新升高。

石油中碳元素總量的同位素組成決定著其他各組分碳同位素的組成以及相互之間的數量關系。對於確定石油的相關性來說,碳同位素組成比其他參數更加可靠。

穩定的重同位素13C的最高濃度出現在含碳的碳酸鹽和二氧化物中,最低濃度則出現在石油中。與碳酸鹽和內生岩中的碳相比,有機物及其衍生品(煤、石油、天然氣)實際上都富含輕同位素12C。

(2)氫元素同位素

氫元素有4個同位素:1H——氕(P),2H——氘(D)和人工合成的3H——氚(T),還有非常不穩定的4H。氚具有放射性,半衰期是12年。氫元素穩定同位素的分布是氕為99.9844,氘為0.0156。P/D的值在3895到4436間波動。

格林貝爾克(И.В.Гринберг)指出,伴生在石油和天然氣中的水含有很高的氘,是由於石油和水中的氫原子發生了同位素置換。

(3)硫元素同位素

硫元素有4個穩定的同位素:32S,33S,34S和36S,同位素豐度(%)(據 Ранкам的資料整理)32S為95.1,33S為0.74,34S為4.2,36S為0.016。32S/34S的值通常在22~22.5之間波動。只是可以根據年齡相同的沉積物質中硫的同位素組成大概地判斷石油品種的相近度及其不同年齡沉積物質的石油的差異性。此外,一些學者指出,相同層位的石油和瀝青通常有著相似的32S/34S值。

(4)氧元素同位素

氧元素有3個穩定同位素。在水中和空氣中的平均豐度(據 Ранкам資料整理)分別是(%)16О為99.760~99.759,17О為0.042~0.0374,18О為0.198~0.2039。通常研究 16О/18О的值用來確定古盆地的水溫。

氮元素有兩個穩定的同位素,平均豐度(據霍葉林克(Хоеринг)資料整理)是(%)14N為99.635,15N為0.365,14N/15N的值為273~277。霍葉林克和穆爾(Г.Мур)確定了含氮天然氣在經過砂岩富集的過程中氮同位素的分餾級別。

上述方法被廣泛地用於可燃性礦物的比較特性、對比與揭示其成因特徵方面。

1.1.2.3 石油及其衍生物中的碳氫化合物

碳元素和氫元素是碳氫化合物的基礎,碳氫化合物的分子結構和大小各異,因此其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也各不相同。在石油及其衍生物中有3個碳氫化合物的基本族類。

(1)鏈烷烴

鏈烷烴或者石蠟(甲烷烴)有著通用的分子式CnH2n+2,式中的n可以是從1到60的任意數,隨烴族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這是完全飽和化合物。由戊烷C5H12、己烷 C6H14、庚烷C7H16、辛烷C8H18等組成,分為正辛烷(無支鏈)和異烷烴(有支鏈)。結構中無支鏈的鏈烷烴當n=1~4時呈現為氣體,化合物中n=5~16時是液體,當n>16時是固體。無支鏈的鏈烷烴被稱作正鏈烷烴或者n鏈烷烴(例如CH3—CH2—CH2—CH3)。它們構成同類系列,在分子鏈上每一項都比前一項相差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氫原子。在石油中n鏈烷烴數量被限制,通常低於60,多數情況是從C1到C40,構成石油的 15%~20%。

除了無支鏈的鏈烷烴還有有支鏈的鏈烷烴。例如,有兩個碳原子時(異構烷烴、異鏈烷烴),

俄羅斯東部地區及中國的油氣田

這些同分異構體的組合數量實際上是可以超過百萬的。

上述石油甲烷烴基本是標准形式,比異構化合物相對穩定,因此可以在石油中呈現。

每一種同分異構體都有自己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因為石油中鏈烷烴和其他種類碳氫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呈現出不同的比例關系,所以不同礦床的石油都有自己特有的性質和組成。

一般情況下,石油由二三十種標準的和同分異構體的碳氫化合物組成,其他的則是以微量的形式存在。

(2)環烷烴

環烷CnH2n是含有封閉環狀結構碳原子的碳氫化合物。環烷的環狀結構含有5個或6個碳原子,即環戊烷和環己烷。

俄羅斯東部地區及中國的油氣田

幾乎50%的石油是由環烷碳氫化合物構成的。環戊烷和環己烷結構中的氫原子可能被烴基甲基(CH3)、乙基(C2H5)等取代。這種情況下就得到衍生物(甲基環戊烷、甲基環己烷等),它們構成近2%的石油。

環烷和鏈烷烴一樣被稱作飽和碳氫化合物,因為它們烴鏈中的碳原子是飽和的。

(3)芳烴

芳烴(芳香烴)Cn H2n-6——環狀烴,有1個到4個或者5個芳香環,每個芳香環由6個碳原子和少量的短鏈組成。最普通的代表是苯C6H6,由6組CH組成:

俄羅斯東部地區及中國的油氣田

分離出單周期的芳香烴———本系列裡的單芳烴,二環的 Cn H2n-12 (兩個環),萘系列,以及烴系列,在分子Cn H2n-p中含有3個、4 個或更多的環,其中p隨著環的數量變化而改變。

每一組CH中的氧原子都可以由甲基和其他自由基代替。這樣就構成一系列的碳氫化合物,其中苯環與一個或者幾個直鏈或者支鏈的烴基結合。

石油中芳烴的含量很少超過15%,而且集中在石油的重餾分中。與易溶的烷烴和環烴相比,芳烴非常穩定,具有飽和的特點,主要特徵是置換反應,而不是化合反應。

石油中含有混合的環烴-芳香烴化合物,在石油組分的顯著性上與芳烴一起位居第二。含量占餾分物質(沸點高於210 ℃)的比重在20%~45%之間波動。

此外,在石油中還可以發現開鏈烯烴,通式為CnH2n-2。由於它們具有一個雙鍵,因此可以進行化合反應和聚合反應。屬於這一類型的有乙烯(C2H4)、丙烯(C3H6)、丁烯(C4H8)等。與幾個雙鍵化合物化合叫做聚烯烴。

石油中不存在烯烴,它們存在於石油化工產品中。

1.1.2.4 石油中非碳組分

硫氧氮化合物是石油中的非碳組分,分子式含有氮、硫、氧。在石油中的含量差異巨大:硫佔0.01%~1%(在含硫石油和高含硫石油中達8%),氮佔0.04%~0.6%(在純石油中達1.7%),氧佔0.2%~7%。隨著烴類分子質量的增長,異質原子化合物的含量也在增長,因此異質化合物在輕質原油中很少,而在重質原油中則很多。

1.1.2.5 石油的相似組分

樹脂物質、瀝青烯是石油中一組異質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即樹脂-瀝青物質。它們由碳、氫、氧及幾乎一貫存在的硫、氮和金屬組成。樹脂中包括少量的自由酸和樹脂醚,而瀝青烯中含有大量的芳香化合物。含油岩石瀝青中的樹脂和瀝青烯接近石油的相應組分,但不相同。樹脂和瀝青烯在石油中的含量在0到40%之間擺動,取決於石油的成因類型和熱成熟度。

這樣,石油的組分是烷烴和環烴——飽和烴,而芳烴、樹脂和瀝青是不飽和烴。

1.1.2.6 石油分類

石油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石蠟(烷烴)和環烴,如果飽和烴的總含量超過50%。石油含有超過40%的烷烴和環烷烴,這些界限就區分出石蠟石油和混合石蠟-環烴和環烴石油。如果飽和烴的總含量低於50%,而芳香化合物、樹脂和瀝青的總量高於50%,這一類石油就屬於芳香類。在實踐中這一級別分為兩個小類:環烴含量低於25%的芳香-瀝青石油和環烴含量高於25%的芳香-環烴石油。

彼得羅夫以重要殘留烴——標准類異戊二烯結構的烷烴分配時氣液相色譜數據的排列為基礎,制定石油化學標准將石油分為4種基本類型:А1,А2和Б1,Б2

А1型石油屬於甲烷類石油,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廣,俄羅斯各大油氣田都有。屬於高產工業石油,主要礦床有羅曼什金諾、薩摩特洛爾。

А2型石油按組分是環烴-石蠟型和石蠟-環烴類。烷烴含量在25%~40%之間。特點是含有1%~6%的異戊二烯型烷烴,而正常的異戊二烯型烷烴含量是0.5%~5%。這種類型石油產於裏海南部(蘇拉汗)、西西伯利亞(薩莫特洛爾、索列寧斯克)、近裏海(卡拉-丘貝)等地。含有這類石油的底部地層很少,基本是在新生代沉積層中;中生代1500~2000 m深處的沉積層中也有少量存在。

Б1型石油按照族的組成屬於環烴型或者環烴-芳香烴基類。特點是不含標准型烷烴和異戊二烯烷烴,含有少量的支鏈型烷烴(4%~10%)。這一類型的石油往往賦存在新生代沉積層500~1000 m的深處。裏海南部和西伯利亞的北部、南部蘊藏的石油屬於這一類型。

Б2型石油的成分是石蠟環烴和環烴,特點是環烷烴含量高,可達60%~75%。藏量比А2型的石油豐富,主要產在新生代1000~1500 m深處的沉積層中。產地主要在喬治亞、北高加索(斯塔羅格羅茲涅斯克、阿納斯塔西葉夫斯克-特羅伊茨克)。

表1.3 天然瀝青分類

卡靈科認為,屬於環烴的還有天然瀝青——天然有機化合物的一個大類,和石油構成一個連續系列,從中可以看出物質從稀薄、黏稠到固態的過渡。根據天然瀝青的油質含量及某些物理性質,將其進行分類(表1.3)。

烏斯賓斯基(Успенский)和穆拉托夫(Муратов)給天然瀝青分類增加了酸瀝青、彈性瀝青和高氮瀝青。酸瀝青是地瀝青風化的產物,彈性瀝青是脂族烴類物質的一個特殊變種,高氮瀝青是利用現代細菌加工技術對石蠟烴進行加工得到的產物,詳見表1.4。

表1.4 天然瀝青的分類

天然瀝青分布廣泛。在每一個產油區都有埋藏瀝青的地層,主要存在於含油層之間,而且在每一個凝析氣層都有。巴基羅夫(Бакиров,1993)指出,從全球范圍來看,天然瀝青與普通石油的儲藏總量大致相同,天然瀝青儲量有可能會超過石油儲量。

1.1.3 石油的物理性質和物化性質

研究石油的性質和組成可以運用各種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物化方法。物理方法用來確定密度、黏稠度、凝固點及石油的含水量。化學方法用來研究催化過程、異構過程等。物化方法採用氣液色譜法、質譜分析法等。

1.1.3.1 密度

密度是描述石油和石油製品的一個重要性質。密度的絕對值取決於樹脂-瀝青組分的含量、石油的化學成分、溶解氣體的含量等。不同種類的石油密度不同,處於0.77~1 g/cm3之間。

1.1.3.2 黏度和流度

黏度和流度是液體受力影響彼此間的摩擦阻力。石油中芳烴和環烴含量越高,黏度就越高。石油的黏度隨著其中輕餾分和溶解氣體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正常壓力下,溫度升高,石油的黏度會降低,而氣體的黏度會升高。

石油的絕對黏度單位是泊,泊值為

俄羅斯東部地區及中國的油氣田

在研究石油時,通常需要確定的不是其絕對值,而是運動黏度(ν),相當於石油的絕對黏度除以其密度(ρ),即ν=η/ρ。

流度是相對黏度的倒數。

1.1.3.3 張力面

張力面是液體對抗自身表面擴張的力。其單位是達因(dyn),引算的是表層密度單位、壓力表層單位。

因為壓力表層是在各種介質交界處測量所得出的數據,其大小與空氣和水有關。相對於空氣來說,各個礦床所產石油的數值也不盡相同,從25.8~31.0 dyn/cm2,相對於水來說,是17.3~27.8 dyn/cm2

1.1.3.4 沸點

沸點取決於烴的成分:烴類分子組成中碳原子的數量越多,烴的沸點就越高。烴的沸點見表1.5。

表1.5 烴類的沸點(℃)

從表1.6可以看出,前5個烴族在一般的大氣條件下處於氣態。研究沸點溫度用於分餾石油。根據沸點分離出下列餾分:

1)原油~60 ℃;

2)汽油~200 ℃;

3)煤油~300 ℃;

4)氣體~300-400 ℃;

5)潤滑油>400 ℃;

6)地瀝青>500 ℃。

1.1.3.5 燃燒值

燃燒值指1 kg石油完全燃燒時釋放出的卡路里數量。其中,完全燃燒是指產生出二氧化碳和水。表1.6列出了一些礦床的石油燃燒值。

表1.6 石油的密度及燃燒值

1.1.3.6 顏色

石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無色(產自蘇拉哈內油田上新世中期上部地層)、淺黃色(產自馬爾科夫斯基油田的寒武紀地層)、黃色(艾木貝的侏羅紀沉積層)、黑褐色(羅麻什金斯克油田的泥盆紀沉積層)及接近黑色(古謝夫斯基油田的奧陶紀沉積層),還有的在日光下呈現淺綠色(格羅茲寧斯克),也有的呈現淺藍色(巴京斯克)。

1.1.3.7 光澤

各種因素導致的冷發光,分為熒光和磷光。熒光是物質在受激發停止不超過10-7秒的時間內直接發出的光。如果發光持續時間較長就是通常所說的磷光。在紫外光照射下輕質原油發出強烈的藍色光,重質原油發黃褐色和褐色光。為了比較不同種類石油發光的顏色和亮度,往往採用質量發光分析法。

1.1.3.8 旋光性

指當偏光通過石油時能使偏光面的位置產生小角度偏轉的特性。石油一般多為右旋,少數為左旋。旋轉的角度從幾度到零度不等。光旋轉的大小隨著石油年齡的減小而減小。

1.1.3.9 導電性

石油及石油製品是電介質,不能導電。

1.1.3.10 分子量

表1.7 石油餾分分子量

石油的分子量是它的餾分分子量的算術平均數,從240到290不等。最重的石油餾分是樹脂和瀝青,分子量是700~2000。表1.7列舉了各種石油餾分的分子量。

1.1.3.11 熱擴散系數

石油具有在加熱條件下膨脹的性質,與其組成成分有關。在自然條件下,石油並不總是完全被天然氣充填。石油分解出所含天然氣時受到的壓力(常溫條件下)叫做飽和壓力。

1.1.3.12 逆行溶解

指石油融化在天然氣中。液態的碳氫化合物在壓力增加的條件下能夠溶解在天然氣中,轉化為氣態,形成天然氣凝析混合氣(礦床)。極少情況下石油溶解在甲烷中。極限碳氫化合物充盈進甲烷時,其溶解能力增強。隨著碳氫化合物分子量的增大石油的溶解力下降。最不易溶解的是樹脂和瀝青。

1.1.3.13 石油的氣體飽和度

它決定著石油礦床中天然氣的含量,用m3表示。溶解在石油中的天然氣數量取決於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分以及溫度與壓力。根據薩維那婭(Cавиная)和維利霍夫斯基(Велиховский)的資料,在同樣條件下,液態碳氫化合物的分子中如果含有相同數量的碳原子,最易溶解烴氣的是烷烴,其次是環烷烴,最難溶解的是芳香烴。

1.1.3.14 石油的地球化學演變

地下石油的組成和性質具有強烈的多變性,這取決於一系列的因素:① 組成石油的有機物退化的成分和程度;② 聚集過程的特點;③ 地下石油的賦存條件(溫度和壓力),也就是地質因素(埋藏層深度、石油年齡、水文地質條件、圍岩沉積岩石學)。

眾所周知,石油的組成和性質與其年齡無關,而是取決於圍岩礦層的深度(Бакиров,1993)。早在1934年,美國科學家巴爾托(Бартон)就指出,很多油田的輕質烷烴石油埋藏於比較深的古老儲油層中。隨著深度的增加,石油的密度和黏稠度在減小,成分中碳氫化合物的濃度在升高,熱動力條件更加穩定,烷烴和環烷烴的含量升高,芳香烴的含量明顯降低。正如多林諾(Долинко,1990)所指出的:同一岩層的油層,如果埋藏深度不同,那麼環烷總量中環戊烷的數量隨著岩層溫度的升高而減少,同時環烷的總量也在減少。同樣隨埋藏深度發生變化的還有相同年齡中n-乙烷的含量(參見表1.8)。

表1.8 相同年齡的石油中n-乙烷含量與埋藏深度的關系

卡爾采夫(Карцев,1978)以大量礦床為例,指出剖面底部石油的密度在減小,輕質餾分的逃逸在增加,樹脂和硫的數量在減少。總的來說,石油年齡越古老,其中的輕質餾分就越多。的確應該考慮礦床的構造狀況:地台的古老沉積層的石油埋藏越淺,年輕的地向斜區域越廣,因為沒有經歷高溫高壓的作用。

石油的熱動力轉化是在高溫高壓下進行的。由於溫度和壓力的影響,石油的深度變質在地球內部的深處進行,輕餾分的穩定化合物不斷聚集和豐富。烷基碳氫化合物中最穩定的是甲烷;液態和固態的碳氫化合物中是芳香烴(苯、萘)和混合稠環烴。因此,在大約200 ℃的條件下,大多積聚的是甲烷和稠環烴。

最後,石油的熱動力轉化導致碳氫化合物的石蠟化以及環烷烴的被破壞,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石油消失,只殘留著甲烷和固態的碳氫化合物。自然界中的所有石油都經歷過這個過程。

石油的氧化有兩條途徑:① 自由氧條件下的多氧氧化;② 有氧化合物條件下的乏氧氧化(Бакиров,1993)。

多氧氧化發生在近地表的礦層,石油與各種富氧水的接觸帶,也就是表生作用帶。表生作用帶的厚度和表生變質的程度不固定,取決於礦層的深度和石油積聚的范圍、地質及水文地質特性,以及一系列其他因素。

乏氧氧化是在含有氧及細菌的化合物作用下發生的。含有細菌的化合物是使碳氫化合物組分氧化的石油。在這種情況下,石油的氧化只發生在局部,因為細菌只能在80 ℃~90 ℃的溫度條件下存在,出現在礦化度不超過200 g/L的層間水中。實際上,甲烷在乏氧條件下沒有經歷氧化。

石油的微生物轉化發生在有來自於表層的滲透水穿透的礦層,這些滲透水可以攜帶氧和微生物機體,它們利用氧以及在物質交換中吸收某種碳氫化合物。

在無氧條件下,某些細菌為了保證自己的需要恢復為硫酸物,往往生成單體硫。有時在鹽洞存在著單體硫,這種鹽洞是生物退化形成的原油。

礦層中石油成分形成的一個因素是其在聚集過程中的物理分餾作用(Бакиров,1993)。

在橫向運移的過程中,石油變得更加緻密黏稠,其中的環烷含量增高,而在汽油餾分中的石蠟烴含量減少。

在石油的垂直運移過程中,尤其是處於射流狀的情況下,在沿著通向地球表面的裂隙里密度也可能加大。如果從最底部的油層往上運移過程中發生局部溢流,石油的密度就會降低,同時在運移過程中石油不僅可能失去碳氫化合物餾分,而且非碳氫化合物的組分也會散失,這取決於岩石的吸附作用。石油的芳香烴可能會失去其原始質量的48%~53%,石蠟烴被岩石吸附的數量不超過20%~30%。

石油分異時在礦層內部密度往往隨著深度增加而加大。

可以證實的是,石油的組成、特性及其演化程度取決於下列因素:① 有機物質原始組成的特性;② 油田的地質構造特點;③ 熱動力及表生變化;④ 運移過程。

⑻ 石油成品油的特性是什麼啊

一、易燃性

石油產品是碳氫化合物,遇火或受熱很容易發生燃燒反應。油品的燃燒危險性大小可以用閃點、燃點和自燃點進行判斷。

閃點:在規定的實驗條件下,油品蒸汽與空氣混合物接近火焰閃出火花便立即熄滅的最低溫度。燃點:可燃物開始持續燃燒的最低溫度。一般來說比閃點略高1—5度。

油品的閃點與燃點的產生需要外部火花,如果繼續增加油品的溫度,即使沒有火花,也會發生自燃。油品的閃點越低,油品的著火危險性越大。汽油和柴油均屬於遇到明火就會燃燒的油品。

二、易爆性

當石油蒸汽與空氣混合,達到一定混合比范圍時遇火即發生爆炸,混合比范圍稱為爆炸極限。最低混合比稱為爆炸下限,最高混合比稱為上限。低於下限遇火不會爆炸,也不會燃燒。高於上限遇火燃燒,石油火災中往往爆炸和燃燒交替出現。

三、易蒸發

1Kg汽油大約可蒸發0.4立方米的汽油蒸汽。油蒸汽比重一般在1.59—4之間,常常滯留在空氣不流通的低部位或聚集在低窪處。

四、易產生靜電

石油產品的電阻率一般在107~1013Ω.m之間。加油站經營油品的電阻率都很高,電阻率越高,導電率越小,積累電荷的能力越強。4V以上靜電壓產生的電火花就已達到汽油蒸汽點燃能量。 影響靜電聚集的因素:周圍空氣的濕度、油料流動速度、油料承受壓力、導電率。

五、流動性與膨脹性

油品是流體,具有流動性。同時油品與所有物質一樣,具有熱脹冷縮的特性。溫度升高,油品體積膨脹,壓力增高;溫度降低,體積收縮,壓力下降。

(8)石油化工物理特性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成品油是經過原油的生產加工而成,可分為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6類。 其中,石油燃料產量最大,約占總產量的90%;各種潤滑劑品種最多,產量約佔5%。各國都制定了產品標准,以適應生產和使用的需要。

從2013年2月25日零時起.25元。自2013年3月27日零時起,汽、柴油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降低0.23元和0.26元,這是國內成品油價格2013年以來首次下調。

2013年11月1日零時起汽、柴油價格每噸均降低75元,測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均降低0.06元,這一降幅創年內新低,也是十年新低。

⑼ 石油產品的五大特性是什麼

  1. 易燃性

  2. 易爆性

  3. 易揮發

  4. 易產生靜電

  5. 易膨脹

⑽ 石油化工中煉制方法中什麼是物理方法什麼是化學方法

物理方法就是沒有改變物質的性質,沒有新物質生成!化學方法就是參加反應有新物質生成的方法!物理方法,包括,過濾,沉澱,離心,蒸餾,精餾!化學方法包括,分解,裂解,加氫催化,等等!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