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海油田」是哪國的﹖
「北海油田」所出產之石油為沿岸英國,挪威和荷蘭等國所共同享有。
北海油田(North Sea Oil Field),是歐洲大陸西北部和大不列顛島之間的北海海底油田。沿岸國中英國獲得51平方公里的面積。20世紀70年代開始產油,80年代起大規模開采,使英國成為世界重要產油國之一。挪威其次,產量除滿足本國需要外並大量出口。北海在1959年首先於荷蘭近海發現格羅寧根氣田(Groningen),此後更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先後於1969年發現埃克非思科油田(英Artsen non-Cisco),1971年發現布倫特油田(Brent),大油田的相繼發現,不僅緩解英國與挪威等西歐國家的能源短缺,而且更使挪威成為除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之外的第三大非歐佩克石油出口國。
㈡ 世界大國石油分配大體情況。。。
世界各國、各地區石油分布如下:
巴西深海油田
2007年年底以來,巴西在被稱為「鹽上層」的地層中發現了一系列大油田。所謂的「鹽上層」地區,延伸數百公里,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深海石油儲備區 域。2008年4月,巴西又在大西洋巴西海域發現了一個巨大油田,國際地質學家預計該油田的最大埋藏量為330億桶,可能成為歷史上發現的第三大油田。
南美地區的常規石油可采資源總量為254.1億噸,佔世界總量的8.2%.截至1999年底,南美地區共有剩餘石油探明儲量121億噸,佔世界總量的8.7%;1999年石油產量達3億噸,佔世界總量的9.5%.其中以委內瑞拉石油資源最為豐富,其次為巴西。
俄羅斯-中亞地區俄羅斯—中亞地區油氣資源相當豐富。2000年底的剩餘探明儲量達75億噸,佔世界的5.3%.2000年該地區石油總產量達到3.88 億噸,佔世界的10.8%.俄羅斯剩餘探明儲量67億噸,佔世界的近5%.生產石油3.2億噸,約佔世界的10%,在世界產油國中列第二位。出口原油 1.2億噸。
馬拉開波湖
馬拉開波湖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湖泊,總面積1.4344萬平方公里。馬拉開波湖也是世界上產量最高、開采歷史最悠久的石油湖,開采歷史已有90多年,委內 瑞拉的石油工業誕生在這里。在馬拉開波湖東南部500多公里,是全球有名的奧里諾科重油帶,面積約為5.5萬平方公里,委內瑞拉政府和石油專家估計該地區 蘊藏著2350億桶重油。
墨西哥灣
在美國東南角近 海地區,墨西哥灣上鑽井平台星羅棋布,717個海上平台每天生產130萬桶原油、2億立方米天然氣,佔全美國原油產量26%、天然氣產量11%。墨西哥灣 也是墨西哥石油工業的集中地。2006年,墨西哥在墨西哥灣西部尤卡坦地區坎佩切灣的坎塔雷爾巨型油田每天生產原油370萬桶,占墨西哥原油總產量 80%。
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共和國擁 有和管理的水閘型運河,經過狹窄的巴拿馬地峽,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由於巴拿馬航道的影響,只能通過載重6萬噸至8萬噸的油輪,因此,能夠順利通過巴拿馬 運河的油輪被稱為巴拿馬型油輪。巴拿馬型油輪既不是大型原油輪也不是小型成品油輪,在國際石油貿易中占據的份額雖然不大但地位卻舉足輕重,已成為國際海運 中一種標準的油輪類型。
加拿大油砂
在常規石油資源 越來越少的情況下,佔全球石油資源70%的非常規石油資源的開發利用就成為世界性的話題。世界上所探明的油砂資源有95%集中在加拿大。其已探明的油砂和 重油資源多達4000億立方米(合2.5萬億桶原油),相當於整個中東地區的石油蘊藏量。目前,加拿大在阿爾伯塔省共有26個油砂項目投入生產,總生產規 模達到每天83萬桶,佔加拿大石油產量的43%。
松遼盆地
中國最大的石油 生產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油氣資源最為豐富的非海相沉積盆地。位於此的大慶油田,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及石油化學工業基地。在喜迎新中國成立60周年 之際,大慶也即將迎來油田50歲華誕。50年間,大慶創造了我國石油工業的「三個第一」:原油產量第一,上繳利稅第一,原油採收率第一,主力油田採收率已 突破50%,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出10至15個百分點,1976年到2002年實現持續27年原油年產量5000萬噸以上。
我國石油資源賦存條件差。陸上有35.8%的石油資源分布在高原、黃土塬、山地、沙漠、沼澤和灘海等較惡劣的環境中;56%的石油資源量埋藏在 2000~3500m之間;西部埋深則以大於3500m的為主。我國非常規石油資源量佔比例較大,陸上重稠油佔16.4%(113.5億噸)。海上重油 資源的比率更高,佔33.3%.就我國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而言,低滲或特低滲油、重油、稠油和埋深大於3500米的佔50%以上。而待探明的可采資源量 中大都是埋深更大、質量更差、邊際性更強的難動用資源。
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位於 印度洋北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東連南海,西接安達曼海,是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海上橋梁,也是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之間相互往 來的海上樞紐。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海峽之一,每年經過這一航道的5萬多艘船隻,運載著佔世界運油量一半的原油,即佔世界貿易量三成的產品,而且 這些數字每年還以8%的速度遞增。馬六甲海峽是亞太許多國家或地區必經的運油航線。如日本、韓國石油供應絕大部分依賴進口,而進口的90%來自中東,需要 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目前,馬六甲海峽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安全隱患。過分依賴這條「咽喉水道」的問題,已引起相關國家的關注。
東南亞
東南亞國家盛產 石油的主要有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東南亞的原油和天然氣(以原油當量計算)出口量佔世界總出口量的5%~7%。油氣開采業是汶萊、印尼和馬來 西亞三國的經濟支柱。近幾年,東南亞國家油氣勘探獲得累累碩果,預計到2012年之前至少有170座新油氣田投產,分別位於汶萊、柬埔寨、中國南海、印度 尼西亞、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合作開發區、緬甸、菲律賓、泰國和越南。
霍爾木茲海峽
位於亞洲西南 部,介於伊朗與阿拉伯半島之間,東接阿曼灣,西連海灣,呈人字形,是往來波斯灣各港的油輪必經之地。霍爾木茲海峽素有「海灣咽喉」之稱,具有十分重要的戰 略和航運地位。海灣沿岸產油國的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這一海峽輸往西歐、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地,合計承擔著西方石油消費國60%的供應量,西方國家把霍爾 木茲海峽視為「生命線」。
波斯灣
亦稱阿拉伯灣油 區、海灣油區。這里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資源,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世界上的19個大油田中,這一帶就佔了14個。石油儲量約佔全球的58%,達 500億噸之多。石油年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38%。這里的原油約70%用於輸出,每天外運的原油達200萬噸,佔世界石油總貿易量的60%。
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是一 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從俄羅斯、南歐和阿爾及利亞的煉油廠主要 運往印度的石油必經此道,中東地區出口到西歐的石油,70%經由蘇伊士運河運送。1993年,埃及拓寬和加深蘇伊士運河,進一步增加運河深度,使25萬噸 級油輪從此能夠順利通過,以此吸引更多的大型油輪使用蘇伊士運河。
幾內亞灣
幾內亞灣是近年 來發掘的新的石油富集地區。據估測,石油儲量佔世界石油總蘊藏量的10%。這里的奈及利亞和安哥拉是非洲最大的兩個產油國。幾內亞灣的石油含硫量少,屬於 提煉成本低的高品質油,而且距美國較近,運輸成本較低。與戰亂不斷的波斯灣相比幾內亞灣相對比較平靜。幾內亞灣實際上已經逐漸變成美國能源安全供應的後勤 基地。
北非
石油發展前景十 分看好,至2008年,探明石油儲量已近630億桶。利比亞是北非重要的產油國,石油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總值的95%以上。 蘇丹1999年開始生產石油,目前日產量已達30萬桶,並計劃把日產量提高到50萬桶。突尼西亞是北非的一個很有遠景的油氣區。
非洲和南美地區截至2000年底,非洲地區共有剩餘石油探明儲量100億噸,佔世界總量的7.1%.石油年產量達3.73億噸,佔世界總量的10.4%.該地區的油田一般油層較厚,油質優良,勘探成功率很高,預計西非將很快成為歐佩克以外的世界原油主要增產地。
裏海
裏海含油氣盆地 是世界第三大油氣資源富集區。據美國能源部估計,在裏海水域面積為38.64萬平方公里的這塊土地上,石油地質儲量約為200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 18%。裏海西岸的巴庫和東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島地區,以及裏海的湖底,是重要的石油產區。裏海湖底的石油生產,已擴展到離岸數十公里的水域。隨著海洋石油 開采技術的進步以及全球石油需求的進一步擴大,裏海近年再度掀起「淘金熱」。
北海
歐洲重要石油、 天然氣產區,已知儲量石油約47億噸,天然氣約1.5萬億立方米,年產原油已超過8630萬噸。北海油氣資源豐富,海底石油儲量僅次於波斯灣和馬拉開波灣 而居世界第三位。20世紀70年代開始產油,80年代起大規模開采,使英國成為世界重要產油國之一。挪威其次,產量除滿足本國需要外並大量出口。
季曼—伯朝拉
位於俄羅斯歐洲地區東北部的高緯地區,地處能源短缺的西北區,距耗能高的中央區也比較近。原油生產主要集中於科米自治共和國,烏薩為該油田最大採油區。
伏爾加—烏拉爾斯克
伏爾加—烏拉爾 油田,位於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流域區,又稱「第二巴庫」。儲油區面積近70萬平方公里,產量佔全俄產量的1/5以上。該油田位於俄羅斯經濟發達地域,原油 加工與石油化學工業發達,區內有大型煉油廠10多座,年加工能力達1.5億噸,原油與油品管道縱橫交錯並通往外區。
西西伯利亞
俄羅斯主要油氣 產地,目前70%的俄羅斯原油開采自西西伯利亞。這里也是世界最大的油氣田之一。該油氣田位於西西伯利亞平原上,面積約350萬平方公里。這里的石油低 硫、低石蠟、汽油餾分含量高易揮發物質含量高,油品質較好。在西西伯利亞有數十個大油田,大部分油田位於秋明州。秋明州可采2.2億多噸原油,占整個西西 伯利亞開采總量的90%強,整個俄羅斯開采總量的55%強。
阿拉斯加
位於美國西北 角,是全球最大的飛地。雖然臨近北極圈,極度寒冷,但是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尤以石油、天然氣資源最為豐富。阿拉斯加僅石油的蘊藏量就在50億桶至 160億桶之間。主要產區位於普魯德霍灣油田,每天原油的運輸量高達180萬桶,通過阿拉斯加管道向外輸送。美國一直以保護環境為由限制石油公司開采阿拉 斯加州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在世界的各個地區,原油品種有很大差別。按重度分,有輕、中、重三種;按含硫量分,有低硫、含硫、高硫三種。原油品種可分為低硫輕油、含硫輕油、含硫中油 和重油、高硫中油和重油等。低硫輕油經濟價值最高,是原油中的佼佼者,主要集中在非洲、北海和東南亞。含硫輕油為數較多,主要分布在中東和俄羅斯。含硫中 油、重油和高硫中油、重油數量最多,主要分布在中東和拉美。
現在,各國和各石油公司對資源的競爭與合作在不斷加強,競爭中合作,合作中競爭,經濟與技術實力是取勝的重要條件,地緣政治與外交政策常常是重要保證。資 源的穩定供應與安全保障已成為各國的重要政治與外交政策。石油在新世紀前50年仍將不可能被大規模替代,而且仍將是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軍事裝備現代 化的動力基礎,對世界經濟運行仍將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佔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一)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三)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06年的石油產量為4.7億噸。中亞的哈薩克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產油國。
(四)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專家預測,到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產量在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奈及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目前,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五)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於委內瑞拉。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孫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六)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也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21.9億噸、7.7億噸、5.8億噸和4.1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越南也於2006年取代汶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
㈢ 世界石油資源分布情況如何
據美國《油氣雜志》2011年12月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佔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 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11年12月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2086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95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52%。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62.36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207.08億噸,居世界第四位。
● 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37.84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8.33億噸,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何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產區。美國是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3.92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七大產油國。
● 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1.73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7.3%。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產油國,2011年的石油產量為5.16億噸。中亞的哈薩克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家,分別為7.29億噸、3.87億噸和1.23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14大產油國。
● 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11年底,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70.15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
利比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奈及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目前,奈及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家的石油產量占非洲總產量的85%。
● 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11年底,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289.27億噸,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底,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9.16億噸。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產油國,境內石油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遜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布。
● 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62.14億噸,也是目前世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越南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27.88億噸、12.24億噸、6.03億噸和5.48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㈣ 北海是海洋油氣的重要產區
北海位於歐洲大陸與大不列顛群島之間,海域的盆地面積約52×104km2,分屬英國、挪威、丹麥、德國、荷蘭、比利時及法國。北海南淺(20~50m)北深(100~300m),設得蘭群島以北海域及挪威海溝水深均大於300m。北海海底之下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油氣區之一。該地區油氣主要分布在英國及挪威所屬海域內,荷蘭及丹麥次之,而德國、法國及比利時所屬的海域內迄今還沒有商業性油氣發現。
20世紀50年代末,人們對西北歐陸架的地質認識還非常有限,再加上當時對大陸架歸屬問題缺乏國際公約界定,因而阻礙了近海油氣勘探的進程。50年代後期,北海周邊國家就海底礦產資源的歸屬問題進行了商討,於1958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大陸架會議上達成了協議,該協議於1964年生效。
根據1958年日內瓦大陸架會議上達成的協議,英國、挪威、丹麥及荷蘭在1965—1966年間通過雙邊談判達成以中間線為原則劃分北海礦產資源歸屬權的協議。然而,丹麥、德國及荷蘭之間的海域爭端,直到1970年才由國際仲裁法庭解決,德國由此得到了較大的大陸架面積。
1962年,丹麥政府將其整個海域委託給一家公司進行油氣勘探。1964年5月15日,英國的大陸架法正式生效,從1964年到2007年,英國對北海的油氣勘探開發進行了25輪招標,每個區塊面積約為200km2。挪威從1965年到2008年底共進行了20輪對外招標,每個區塊面積為550km2。德國於1964年將其所屬的整個海域委託給一家集團公司,後來該集團公司將退還的區塊轉讓給其他公司,但由於缺乏油氣潛力,到目前為止石油界對其反響很小。荷蘭海域直到1968年5月才對外開放,在隨後的幾輪招標中投出了大量的區塊,每塊面積約400km2。
㈤ 英國石油工業概況什麼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經濟長期處於衰退中,患了所謂「英國病」,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下降。北海油田的開發,雖不足以治好英國經濟的痼疾,但畢竟使英國經濟增添了某些活力,對經濟的復甦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資源與儲量
英國為位於歐洲西部的島國,由大不列顛島(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國土面積24.48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24萬千米,人口6078萬(2006年7月)。英國為歐盟第二大經濟強國,2005年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2000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1.8%,2006年增長2.2%。
英國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為西歐重要的油氣資源國(圖20-2)。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截至2007年英國擁有石油探明儲量4.93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4120.12億立方米。
表20-2英國油氣儲量、產量與消費量統計
①資料來源:《油氣雜志》,2007年。
②資料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2008年6月。
據英國貿易工業部統計,2006年英國石油出口量為7815.1萬噸,其中原油出口為5819.6萬噸,油品出口為2795.5萬噸;石油進口量為8472.6萬噸,其中原油進口為5846.6萬噸,油品進口為2626萬噸。英國石油的出口對象為歐盟、加拿大、挪威和美國。
自1981年英國成為石油凈出口國,1999年北海石油產量達到高峰之後,英國石油產量每年以7.6%的速度下降,2006年英國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未來隨著英國北海石油產量下降,英國的石油進口將逐年增加。
㈥ 英國油田,正在枯竭嗎
著名的歐洲北海油田是英國掌控全球原油期貨市場的基石,也是缺油的西歐國家發展經濟與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能源保障。通過對北海油田的開采,英國與挪威等國發展起的石油工業也曾走在世界前列。
海上油田開採的技術門檻線相當高
但這對於歐洲發達國家恰恰是強項
然而,在歷經多年的油氣開采後,北海油田這一昔日歐洲能源的心臟正面臨逐漸枯竭的命運。
地處設得蘭群島、大不列顛島、荷蘭低地、日的蘭半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端之間的北海,是總面積約57.5萬平方千米的超級油田所在地。如果不是1969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孤注一擲打完最後一口井,這一超級油田的命運也許永遠都只能埋藏在不為人知的深海之下。
周邊國家都是歐洲經濟標桿
在他們之間有個大油田,真是太合適了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貧油國”的帽子一直是困擾西歐國家最大的能源問題。雖然離西歐最近的蘇聯是產油大國,但在冷戰的背景下,意識形態對立與國家安全的擔憂使得歐洲無法從蘇聯進口石油。
蘇聯近在咫尺,中東也離得不遠
但在地緣政治上,始終有很大風險
工業社會的運轉離不開石油,命脈卻抓在別人手裡▼
才能在更長的時間內維持整體的穩定供給
以傳奇油田——布倫特油田來說,曾經產量高達40萬桶每天的布倫特油田,產量在90年代後就開始急劇下跌。到了2015年,布倫特油田3個在運行的平台中,就有兩個平台停產,唯一剩餘的一個平台日產量也不足1000桶每天。
不僅如此,英國油氣新發現的數量也在銳減。按照英國能源和氣候變化部的標准,英國在2010年僅發現4個大型油氣田,不僅比2009年的13個大幅減少,同時也跌至多年來的谷底。
一座廢棄的天然氣平台
巨大的工業景觀
與鄰居英國的情況類似,挪威新探明的油氣資源也是連年走低,近十年幾乎沒有大型油氣田被發現。根據挪威石油理事會的統計,2010年挪威的石油新發現僅為16個,大大低於2009年的28個。
而且,海底油田的開發歷時漫長,從粗略的地震波物理勘探到細致的鑽井取岩芯樣本勘探,再到安裝設備、成本核算、申請開發許可等,往往耗時五至十年以上。
當然,正因為難度大,成本高
這種大型海工裝備本身也是個門檻很高的大市場
中國也正在這方面加速追趕
除了日漸枯寂的石油儲量,高稅收與高環保要求也是打擊北海油田的一大原因。
由於整體經濟不景氣,油氣行業向英國政府上繳的大量稅收愈發重要,為了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英國政府加大了對油氣行業的征稅力度。在越發嚴苛的環保條約規定下,北海的石油開發企業也不得不增加成本來滿足環保規定。
如果風電的成本能再降低再降低
歐洲可能進一步壓縮油氣的能源佔比
2011年,英國政府改變了英國大陸架石油生產活動的稅收結構和稅率,稅收新政大幅增加了英國油氣行業的稅率,因而導致英國北海地區的油氣產業越發缺乏競爭力。
再加上美國低成本頁岩油和國際低油價的沖擊,開采成本原本就高的北海油田更是陷入了開采一桶虧損一桶的無解境地。
作為同行的海灣國家有著更低的開采成本
但是油氣在歐洲只是一個產業,而在中東是國家支柱
他們的壓力更大,轉型也更難
若不能加大石油勘探力度並發現新油田,步入暮年的北海油田將難逃枯竭的命運。屆時,有著50年歷史的北海石油工業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退出歷史舞台,而西歐國家自身的能源保障,可能又要看俄羅斯和中東的臉色行事了。
㈦ 世界七大產油區分布在哪裡
世界上探明的石油資源分布非常不平衡,一般地講,世界有八大儲油區。
1.西亞
探明儲量佔世界探明儲量的一半以上。集中分布於波斯灣沿岸到土耳其的東南部,以儲量大、分布連片、易開采、油質好為其特徵。這里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地區,產量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3以上,主要產油國是沙特、伊朗等國。
2.俄羅斯
烏拉爾山西側的第二巴庫和東側的西西伯利亞平原(秋明)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都是聞名世界的大型油田。
3.美國
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德克薩斯和俄克拉何馬最為著名,阿拉斯加也是美國重要的石油產區。石油產量美國雖位居世界前列,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
4.加勒比海地區
即拉丁美洲地區,墨西哥和委內瑞拉是其主要產油國,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盆地是主要的產油區。該地區所產的石油主要供美洲地區消費。
5.非洲北部地區
主要包括地中海沿岸和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主要產油國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其中奈及利亞石油產量占非洲第一位。它們是歐洲國家石油的主要供應地區之一。
6.東南亞地區
東南亞石油儲量較大。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的東部、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及緬甸的中南部。石油為主的采礦業是印尼的重要經濟部門。近年印尼石油工業發展很快,是東方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石油也是印尼居首位的出口商品,印尼對外出口的液化天然氣居世界首位。印尼地理位置優越,具有鄰近遠東石油銷售市場的有利條件,且油質優良,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較強。
7.中國
屬石油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石油總產量居世界前列。但由於領土面積大,工業發展需要量大,目前本國所產石油不能滿足需要。
8.西歐
西歐油田主要分布在北海等海域,目前開采已具規模,其中主要產油國是英國和挪威。
西亞波斯灣沿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地區,也是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區,出口量佔世界石油出口量的60%,主要輸往西歐、北美及日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沿岸國家的石油產量近幾年來增長很快,主要供應西半球,前蘇聯石油產量也較大,除供本國外,主要供應東歐一些國家。東南亞和我國石油產量,主要輸往日本、菲律賓等。
㈧ 西歐地區油氣工業概況
由前面世界油氣地緣政治格局分析已經知道,西歐屬於油氣消費大區,但其區內油氣資源非常少,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油氣資源主要靠進口解決。當然,西歐本土部分國家也有一些油氣資源,如英國、挪威、荷蘭、法國、義大利等。
一、西歐地區的石油工業
西歐是後起的大產油區。1970年以前,西歐還是一個貧油區,採油業只限於陸上若干小油田,原油產量微不足道。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北海沿岸國家已經發現近海豐富的油氣顯示,但由於自然與經濟方面的原因,開發利用被推遲了。到了20世紀70年代,尤其是1973年以後,高漲的油價才賦予開發利用北海石油的巨大經濟意義。隨著北海原油產量的增長,西歐甩掉了「貧油」的帽子,成為一個新興的原油產區。
西歐採油業的主要產區分布於北海海域。北海海域分屬沿岸七國,其中英國、挪威分得面積最大,分別佔46%與25%,北海的採油業就集中在這兩國海域。荷蘭、丹麥、前西德、比利時、法國共獲得其餘的29%,但這些海域的原油產量不具有重要地位。
英國是隨著北海石油開發而崛起的第一產油國。1975年下半年,英國北海海域的阿蓋爾和福蒂斯油田開始出油,從此,英國採油業突飛猛進。1980年起,英國成了西歐主要石油消費國中唯一一個能夠自給並能輸出原油的國家。到1998年,英國的石油產量為1.33億噸,同期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7.08億噸(王金洲,1999)。
挪威是西歐第一石油儲量國。1998年,挪威的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4.89億噸。挪威北海海域的採油業早於英國,1971年埃克菲斯克油田出油為其起點。1975年生產原油900萬噸,成為西歐第一個石油自給有餘的國家。爾後,原油產量穩步上升,1992年達1.64億噸,超過英國成為西歐地區最大產油國,1998年,其石油產量為1.52億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產油國之一。2003年5月,挪威駐委內瑞拉大使達格·默克宣布,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將在委內瑞拉德爾塔拉天然氣項目中投資30~50億美元。這是挪威迄今為止涉及金額最大的國外投資計劃,它意味著挪威石油工業開始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國際石油經濟編輯部,2003)。
2000年西歐地區石油儲采比為7,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3.4億噸,佔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的1.67%,比1999年的石油剩餘探明儲量25.38億噸減少了7.7%。2000年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4.5萬億立方米,比1999年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4.43億立方米增加了1.5%,佔世界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的3.01%。2000年西歐石油生產量為3.21億噸,比上年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佔全世界石油產量的9.58%(其中英國2000年的產量為12684.5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3624.5萬噸減少了6.9%;挪威2000年的產量為16081.0萬噸,比上年的實際產量15088.0萬噸增長了6.6%。),而1999年西歐石油消費佔世界石油消費的22%。西歐1999年的天然氣產量為2892.37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2665.7億立方米增加了8.5%,佔世界產量的12.31%,而其天然氣消費量1999年為4173億立方米,佔全世界天然氣消費量的17.38%。天然氣在歐盟15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將近24%,相對世界其他地區而言,歐盟天然氣儲量有限,產量不高,但消費量和進口量很大,輸氣管網發達。截止到2001年底,歐盟天然氣探明儲量3.21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的2.1%,主要分布於荷蘭(1.77萬億立方米)和英國(0.73萬億立方米)。歐盟2001年產氣量2129億立方米,佔世界的8.6%,主要生產國是英國(1058億立方米)和荷蘭(614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3433億立方米,佔世界的15.9%,主要消費國是英國(954億立方米)、德國(829億立方米)、義大利(645億立方米)、法國(407億立方米)、荷蘭(393億立方米)和西班牙(182億立方米)(劉岩,2003)。
二、西歐的油氣貿易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西歐石油進口量已達4000多萬噸,超過了美、日兩國進口量的總和,相當於世界總進口量的30%。進入60年代以後,西歐實施了能源從煤炭到石油的轉換,石油消費量激增,至1973年石油進口量佔世界石油總進口量的45.6%,那時,西歐是一個貧油區,原油產量僅約1800萬噸,對於區內龐大的消費需求不過是杯水車薪,以至形成了石油消費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隨著挪威、英國北海石油的開采,提高了區內原油的自給率。同時,重視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壓縮石油消費量『提高天然氣、煤炭和核能的消費比例,石油進口量顯著下降。但因北海原油生產受資源儲量規模的限制,西歐仍是世界重要的石油進口國。中東和非洲是西歐石油進口的基本來源,此外,來自原蘇聯與拉美的石油亦佔有一定的比例。義大利、法國、原聯邦德國是西歐三大石油進口國。
北美和歐洲是世界管道天然氣消費的主要市場。在北美主要天然氣的出口國是加拿大,其主要通過管道向美國出售天然氣,2000年的管道天然氣貿易量為1034.4億立方米;歐盟天然氣消費的39.2%來自進口,而且進口來源多,半數成員國完全依賴進口(劉岩,2003)。在歐洲天然氣的主要出口國是俄羅斯、荷蘭、挪威、英國等,出口到義大利、土耳其、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因此,加拿大、俄羅斯、挪威、荷蘭和英國是保證北美和歐洲這兩大消費區天然氣供應的最重要國家,在地區天然氣貿易中具有很強的地緣政治優勢。
俄羅斯在中歐和西歐的天然氣供應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對歐洲其他國家來說,如果沒有俄羅斯的油氣供應,特別是天然氣的供應,歐洲的能源安全就面臨著很大的威脅。2001年,歐盟管道進口天然氣1542億立方米,其中,來自俄羅斯752.3億立方米(劉岩,2003)。但俄羅斯在站穩歐洲市場的同時,准備利用其強大的油氣優勢,東向開發東北亞和中國市場,以防其油氣出口的單一性而帶來的劣勢。
挪威2000年的天然氣儲量為1.2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產量為449.6億立方米。1999年挪威出口到歐洲大陸和英國的天然氣比1998年增加了6.8%,達到455億立方米。法國燃氣公司是挪威天然氣的最大買家,共購進112億立方米。德國的魯爾天然氣公司購買了95億立方米,比利時配氣公司購買了56億立方米。挪威出口到捷克共和國的天然氣增加到13億立方米。1999年10月,挪威輸氣管網完成擴容改造,連接Kollsnes與Emden終端的歐洲輸氣管道二期工程開始投入運營。2001年,歐盟進口天然氣的1542億立方米中483.8億立方米來自挪威(劉岩,2003)。
2000年荷蘭的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77萬億立方米,產量為628億立方米,出口量為366.2億立方米。1999年荷蘭的管輸天然氣出口量由於向德國的出口減少,1998年下降至350億立方米,同時因Trans-Europa-Naturgas管線擴建工程的影響,出口到義大利的天然氣也有所下降。2000年出口的管輸天然氣量為366.2億立方米。
2000年歐洲還是液化天然氣(LNG)進口第二大戶,進口量為326.8億立方米,僅次於亞太地區(其進口達980.4億立方米)。2001年進口LNG為287億立方米,其中來自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卡達、阿曼、利比亞、阿聯酋的LNG分別為200.7、55.5、9.3、9.1、7.7、0.2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出口量1429.5億立方米的20%(劉岩,2003)。
三、西歐的油氣運輸
徐小傑根據研究認為,未來的亞歐陸上油氣管道運輸網路主要由「石油心臟地帶」向歐洲、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這個需求月形地帶流通,具體有西向、南向和東向三個方向的跨國管網系統。其中,西向的管網系統有兩個部分,一是從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到歐洲。這里有俄羅斯的友誼管道和新建的亞馬爾管道。二是中亞向西針對歐洲市場的運輸線路,包括北線和西線。北線指亞塞拜然和哈薩克的石油往北進入俄羅斯領土,利用現有的管線輸送到俄羅斯的黑海港口諾瓦羅伊斯克。西線指裏海的石油經巴庫到喬治亞或土耳其進入黑海或地中海。同時,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天然氣已經貫穿馬格裡布,北上供應南歐市場,這就是著名的馬格裡布—歐洲管線(徐小傑,1998)。具體來說,連接西歐的石油輸送航線主要有(王金洲,1999):波斯灣—好望角—西歐、北美線。這條航線從波斯灣各油港經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沿非洲東海岸穿行莫三比克海峽繞道好望角,再沿非洲西海岸直達西歐、北美。此航線主要由超級油輪經營,它擔負著輸往西歐石油總量的70%和輸往美國石油的45%,它是西歐、北美主要的供油運輸線,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運輸線。
北美、西歐和前蘇聯地區又是油氣管輸最發達的地區(圖5-1、圖5-2見書後彩圖)。那裡的天然氣管道星羅棋布並已實現了國際聯網。歐盟內部現有天然氣長輸管道里程18.7萬公里,是1970年7.1萬公里的2.63倍。歐盟內部跨國管輸量613.9億立方米,佔世界跨國管輸量4083.2億立方米的15%。歐盟60%的天然氣消費量至少跨越一個國家輸送(劉岩,2003)。天然氣干線密度在美國為185米/千米2,在荷蘭為265米/千米2,法國為48米/千米2。西歐天然氣供應最初是區域性的,但從荷蘭發現格寧根氣田後,西歐開始了天然氣管網系統的建設。東歐也在積極擴建其輸氣管道。就參與國的數量而言,歐洲的天然氣市場是全世界最復雜的天然氣管網,天然氣用戶有2億。
近幾年來,隨著天然氣需求的增長,輸氣管道的建設穩定增長。全歐對清潔燃料需求的增長,正推動著由前蘇聯地區、北非以及北海外輸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實施。歐洲目前在建和計劃建設的項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爾及利亞的Zeepipe II管線、「歐洲管線」、霍爾騰管線以及歐洲—馬格裡布管線正成為關注的焦點。
四、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
從以上分析可見,歐盟成員國之間天然氣消費部分靠成員國之間的進出口解決,但很大部分還需要依靠從歐盟外部市場進口解決。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歐盟天然氣安全穩定供應,歐盟形成了天然氣統一市場。
歐盟各國天然氣行業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宦國渝,李曉東,孫劍,2003),即起步期、成長期、成型期和成熟期。目前這些國家已進入了氣源多元化、市場需求穩定、基礎設施完善的成熟期,這為歐盟形成統一的天然氣市場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建立統一的天然氣市場是歐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必然結果,也是歐盟各國推動本國天然氣行業發展、促進高效清潔能源利用的需要。
早在1990年,歐盟委員會就已經開始促進歐盟內部天然氣市場的建立。1990年6月和1991年5月,歐盟委員會相繼發布了90/377/EEC指令《關於提高工業最終用戶天然氣和電力價格透明度的程序》和91/296/EEC指令《關於通過管網輸送天然氣》,邁開了發展內部天然氣市場的第一步。1996年,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以1254/96/EC指令的形式,公布了跨歐洲能源網路建設的一系列指導方針,這些方針有力地促進了歐洲天然氣一體化基礎設施的建設。1998年7月,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又發布了98/30/EC指令,闡明了內部天然氣市場的共同規則和各成員國天然氣部門的組織原則,提出了為確保內部天然氣市場得以建立並有效運營,各成員國政府在輸送、儲存、配送領域必須承擔的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義務,還規定了強制性條款。
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的主導思想在於促使區域內資源的自由流動、為構建和完善區域內統一的能源市場作準備,但是,在不妨礙內部大市場的前提下,允許各國具有一些豁免權,並制定各國管理制度。在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內,要堅持公平原則、透明原則和採取許可證為主要手段的監管方式。
從歐盟天然氣統一市場的形成,及其主導思想和執行原則來看,歐盟在天然氣乃至能源市場的管理上已開始了統一的管理,其各國的油氣安全戰略必然受其統一規則的支持與約束。
㈨ 北海的油氣狀況怎麼樣
北海油田是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參與開發的有英國、挪威、荷蘭等國家。北海油氣田是歐洲重要石油、天然氣產區。位於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海域,大部分是英國和挪威的專屬經濟區,東南部為丹麥、德國和荷蘭專屬經濟區。由於周圍陸地均為基岩出露,加上海洋條件惡劣,所以長時期沒有被油氣勘探工作者注意,直到1959年在荷蘭沿海發現格羅寧根大氣田以後才被重視,1965年首先在北海南部發現氣田群,1969年在中部的中央地塹區發現埃科菲斯克大油田,1971年在北部的維京地塹發現布倫特大油田,從此出現了勘探開發北海油氣田群的高潮,現已成為世界大油氣產區之一。如圖7-2所示,北海油區是指中部和北部以地塹構造為基礎的油氣田群,已知石油儲量約47億噸,天然氣儲量約1.5萬億立方米。
表7-3北海油氣剩餘可采儲量
從上述表中可看出,英國在北海油田初始開發之際產量增長很快,進入21世紀後,產量遞減明顯增大,其後續的發展石油比不上挪威,天然氣比不上挪威和荷蘭。而挪威和荷蘭有望在以後發揮更大的能源供給的作用。
北海油田一直以來都是歐洲能源的主要來源地之一,但目前儲量已臨近枯竭。1999年油田的開采量達到峰值,之後產量和儲量都在逐年下降。地質學家Colin Campbell博士認為北海油田到2020年將完全枯竭。20世紀70年代初專家曾預測,北海油田到2000年將會「壽終正寢」。相信「石油峰值理論」的人們持悲觀態度,認為全世界不會再發現多少新的油田,而所剩資源將無法承受人類生存的重荷。但目前一部分專家學者卻持樂觀態度,認為油田壽命會比預期長。「隨著技術的進步,北海油田的開采期限可以延長一倍。」美國埃克森石油新聞及信息處處長Karl-Heinz Schult-Bornemann先生如是說。而石油採收率不再只是35%,有些油井可以達到70%。
2009年英國在北海原油的開采量降低了12%至8300噸,挪威也減少了8%至1.36億噸。而挪威同期石油儲量下降了8.3%為10.4億噸,英國下降了11.8%為5.38億噸。從儲量上看,北海油田壽命已長於原來預期值。德國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Konrad-Adenauer-Stiftung)所做的一個分析報告顯示:「歐洲對原油和天然氣進口需求將在中長期內大幅增長。」到2020年,歐洲原油用量的90%和天然氣用量的70%都將依靠進口。
北海油氣資源開發延續了近代以來歐洲建構的以海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北海開發過程中,那種國家的、封閉的、有疆界的空間觀念進一步得到改變。人們在重視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的同時,開始從傳統的控制海洋通道逐漸轉向海洋資源佔有與開發,甚至開始把海洋作為基點來從海洋看陸地。在北海油氣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保護海洋環境的觀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僅在北海拆除石油鑽井平台就是一項勞力費財的活動,據預測,今後15~20年北海有450個平台要拆除。更不用說北海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環境問題和不時發生的環境災難。在北海油氣開發高峰過後,一些石油公司相繼撤出北海,轉向其他地方淘金,這是它們在國際化進程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促進了全球其他地方油氣資源的開發。
就目前而言,北海所有較大的油田都已經被發現,因此,進一步勘查和開發的對象主要是較小型的油田,即可采儲量5000萬~1億桶(800萬~1600萬立方米)的油田。從這類較小型油田採收每桶石油的單位成本,要比從前較大油田中開採石油高3~4倍。然而,新的技術和技術改進將有助於維持這類新油田有關的費用。
能源問題是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大難題,有些區域有些能源已經出現相對枯竭,位於其他區域的資源開發已經成為人們覬覦的目標,人類希望充分利用大自然為自己服務。石油、天然氣被稱為「工業的血液」,這兩種重要能源對北海周邊國家來說更是如此。海洋本來使人完全受大自然的支配,成為大自然的奴隸,但歐洲人最初利用海洋作為舟楫之便,在近代構建以海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這其中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就是那西歐的加油站——北海。
㈩ 世界上的石油自由主要分布在哪裡
一般地講,世界有八大儲油區。
1.西亞
探明儲量佔世界探明儲量的一半以上。集中分布於波斯灣沿岸到土耳其的東南部,以儲量大、分布連片、易開采、油質好為其特徵。這里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輸出地區,產量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3以上,主要產油國是沙特、伊朗等國。該地區所產石油90%以上供出口,主要輸往美國、日本和西歐。
2.俄羅斯
烏拉爾山西側的第二巴庫和東側的西西伯利亞平原(秋明)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都是聞名世界的大型油田。
3.美國
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德克薩斯和俄克拉何馬最為著名,阿拉斯加也是美國重要的石油產區。石油產量美國雖位居世界前列,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
4.加勒比海地區
即拉丁美洲地區,墨西哥和委內瑞拉是其主要產油國,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盆地是主要的產油區。該地區所產的石油主要供美洲地區消費。
5.非洲北部地區
主要包括地中海沿岸和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主要產油國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其中奈及利亞石油產量占非洲第一位。它們是歐洲國家石油的主要供應地區之一。
6.東南亞地區
東南亞石油儲量較大。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的東部、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及緬甸的中南部。石油為主的采礦業是印尼的重要經濟部門。近年印尼石油工業發展很快,是東方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石油也是印尼居首位的出口商品,印尼對外出口的液化天然氣居世界首位。印尼地理位置優越,具有鄰近遠東石油銷售市場的有利條件,且油質優良,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較強。
7.中國
屬石油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石油總產量居世界前列。但由於領土面積大,工業發展需要量大,目前本國所產石油不能滿足需要。
8.西歐
西歐油田主要分布在北海等海域,目前開采已具規模,其中主要產油國是英國和挪威。
西亞波斯灣沿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地區,也是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區,出口量佔世界石油出口量的60%,主要輸往西歐、北美及日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沿岸國家的石油產量近幾年來增長很快,主要供應西半球,前蘇聯石油產量也較大,除供本國外,主要供應東歐一些國家。東南亞和我國石油產量,主要輸往日本、菲律賓等。
世界上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不但資源分布不平衡,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分布也不平衡。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的石油生產量大於消費量,多向國外輸出。經濟發達國家,除前蘇聯、加拿大、英國等外,石油都不能自給,需要進口。目前美、日兩國是世界上進口能源最多的國家,全世界約有2/3的國家能源不能自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