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什麼叫石油地質甜點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什麼叫石油地質甜點

發布時間: 2022-05-27 06:26:15

㈠ 請教一下,「甜點」或者「甜點」評價在石油工程或石油地質中是什麼意思謝謝!

甜點一詞是從國外油氣勘探開發界「Sweet heart」的翻譯而來的。油氣勘探開發的過程中,會揭示大面積的含油氣區及大段的含油氣層段,但是其中往往一部分是具有當前經濟、技術條件下具有較好開發效益的部分,它的分布在縱、橫向上分布可能都不成片,故將其稱為甜點,是油氣勘探開發企業不懈追求的目標。

㈡ 什麼是石油物探

石油物探
根據地下岩層物理性質的差異,通過物理量測量,對地質構造或岩層性質進行研究,以尋找石油和天然氣的地球物理勘探,簡稱石油物探。
在石油勘探中,對於被表土、沙漠和海水覆蓋沒有岩層直接出露的地區,主要依靠物探方法間接了解地質構造和岩層性質,以尋找油氣藏。目前,石油物探已成為覆蓋區勘探石油的一種不可缺少的手段。
簡史:石油物探是在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最早使用的物探方法是重力勘探。1922年,首次成功地應用扭秤在墨西哥灣沿岸探測到和鹽丘構造有關的油藏。1935年,重力儀開始用於石油物探。
1919年,德國人明特羅普 (L.Mintrop)提出了地震折射法。用此法在墨西哥灣沿岸尋找鹽丘構造,並獲得了成功。1927年,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使用地震反射法也成功地發現了毛德油田。
中國的石油物探工作,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得到發展,並取得很大成績。1959年,應用物探方法與石油地質、石油鑽探相結合,找到了大慶油田,以後又陸續發現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華北油田等油田。
勘探階段:
石油物探工作大致可劃分為區域普查和構造帶勘探兩大階段。
區域普查階段
這個階段在有含油氣遠景的沉積盆地進行重力法和磁法普查,其成果圖比例尺為1:500000~1:1000000,在油氣勘探有利的地區進一步進行重力法和磁法詳查,其成果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1:200000。配合電測深、大地電流法和少量地震法普查工作,劃分盆地內的區域構造單元,確定沉積凹陷,並進一步評價沉積凹陷和圈定二級構造帶,為進一步開展石油物探工作提供有利的地區和構造帶。
構造帶勘探階段 :
在區域普查階段提供的有利地區和構造帶上,開展地震法普查和詳查工作,確定可能的含油氣構造和油氣圈閉,為石油鑽探工作提供井位。中國已發現的油氣田中,多數是根據地震勘探資料進一步進行鑽探發現的。
勘探方法:
石油物探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電法勘探、地震反射法和地震折射法等,也可包括地球物理測井。
重力勘探
用於了解地殼深部結構和基底表面起伏,劃分區域構造單元;在有利條件下,也可用來了解沉積岩層內部構造,尋找可能的含油氣構造。重力勘探是根據地下岩層密度的差異,測量地球重力場的相對變化,了解地下地質構造的。重力勘探比較簡便、成本較低,但勘探精度較差並具有多解性,一般用於區域普查階段。
磁法勘探
用於了解基底表面起伏,估計沉積岩層的厚度,劃分區域構造單元。磁法勘探是根據地下岩石磁性的差異測量地磁場的相對變化,了解地質構造的。根據磁異常所計算出來的磁性體埋藏深度,可以了解基底表面起伏和基底內部結構,也可反映沉積岩中的火成岩侵入或噴發的情況。磁法勘探與重力勘探相似,它的勘探操作簡便,成本較低,但勘探精度較差,一般只適用於區域普查階段。
電法勘探
用於了解基底表面起伏,劃分區域構造單元;在條件有利的地區,還可了解沉積岩層內部構造;在適當條件下,也可利用它尋找石油和天然氣。電法勘探是根據地下岩層的電阻率等電學性質及電化學性質的差異,了解地質構造和尋找油氣藏。在石油勘探中,電測深法、大地電流法和大地電磁法以及激發極化法應用較多,其設備比重力法和磁法復雜,成本也較高,但探測精度優於重力法和磁法,一般也適用於區域普查階段。
地震勘探
在石油物探中是探測精度最高的一種方法,特別是地震反射法,但勘探成本高於其他石油物探方法。由於它的勘探效果較好,已成為石油物探中最有力的勘探手段,應用最廣。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分為反射法和折射法兩大類。
1 地震反射法 用此法可以了解地殼深部結構和基底表面起伏,研究地殼內部結構和劃分區域構造單元;尋找和勘探各種可能的含油氣構造,通過鑽探尋找構造,圈閉油氣藏;還可以了解沉積岩層的岩性和岩相變化,與地質和鑽探相結合,尋找岩性圈閉或岩性與構造復合圈閉油氣藏;在條件有利的地區,還可能直接找礦。
地震反射法的基礎是地下岩層的波阻抗的差異。沉積岩層的岩相變化及岩石孔隙中所含流體(油、氣、水)性質的不同,使岩層的波阻抗發生變化,影響地震反射波的振幅。根據地震反射法所記錄的反射波走時,可以計算出波的速度和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從而了解基底表面起伏和沉積岩內部構造。根據記錄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等特點,以及所計算出來的地震波速度等資料,可以了解地下岩層的岩性、岩相變化和岩石孔隙中所含流體的性質。
用地震反射法通常可以觀測到界面深度達6000米左右或更深的反射。因而,使用地震反射法可在幾公里深的整個沉積剖面中,了解各種不同深度的地質構造,尋找與背斜、斷層、斷塊和鹽丘構造等有關的構造圈閉油氣藏。地震反射法提供的地下地質構造精度很高,在理想條件下,得到的地質構造起伏的誤差在3~6米范圍內,確定斷層落差的精度可達10米左右。地震反射法雖然能作出具有明顯波阻抗差異的任何反射層的構造圖,但沒有鑽井資料和地質資料,是不能確定各反射層的地質層位的。因此在對地震反射法資料進行解釋時,必須同地質資料和鑽井資料緊密結合起來,避免出現差錯。
地震反射法還用來研究地下岩層的岩性和岩相變化情況,試驗尋找與地層遮擋、岩性尖滅、礁塊和古潛山等有關的岩性圈閉油氣藏,或構造與岩性復合圈閉油氣藏。從地震反射法資料可以得到沉積岩層變薄的趨勢,或岩性變化的顯示。但是,單純利用地震反射法資料,目前還不能解決與岩相變化有關的地層圈閉油氣藏的勘探問題,必須將地震反射法資料同測井資料、物性資料、地質資料和鑽探資料密切結合進行綜合解釋。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強及其他和油氣有關的地震波標志,可以直接尋找石油和天然氣。在新生代沉積盆地中尋找較淺的砂岩貯氣層,這種勘探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在古老的沉積盆地中尋找較深的含油層,則受到較大的限制。
2地震折射法 此法可以用來了解基底表面起伏,劃分區域構造單元,了解沉積岩層內部構造,尋找可能的含油氣構造;利用所求出的界面速度研究地層的岩性。根據所記錄下來的地震折射波走時,可以求出地下高速界面如基底、鹽丘、炭酸鹽岩的埋藏深度和起伏形態,並且可以計算出地震波沿高速岩層傳播的界面速度,了解地下高速岩層的地質構造和岩性。在有利條件下,還可用來確定高速岩層斷層的落差。但它不如反射法能同時了解地下多個岩層界面的詳細構造情況,而且勘探精度也低於反射法。

㈢ 什麼叫做石油地質

石油地質,主要強調的是油氣資源形成、運聚及保存等地質的條件。目前在油氣勘探領域作為一個比較大的學科,它所涉的幾個關鍵內容包括:烴源岩(油氣的來源)、儲層(油氣賦存介質)、蓋層(阻止油氣因地層壓力向上泄漏的大鍋蓋)、圈閉(油氣聚集的場所)、運移(油氣從烴源岩生排之後的運輸路徑及動力)、保存(顧名思義,就是保存的條件了)。

㈣ 石油是什麼

石油是以液態形式存在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態可燃有機礦產,從地下開采出來的石油,在加工提煉之前稱為原油。

石油是種成分十分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成分為液態烴,含有數量不等的非烴化合物及多種微量元素。在地下液態石油中常溶有大量的天然氣,並溶有固態烴及非烴,多具芳香氣味,呈油脂狀,比水輕,多呈黑褐色、棕色、綠色及淺黃色。

是什麼形成了石油?

石油和天然氣來源於有機物質。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生物,隨著地史的進展,生物亦廣泛地發育和繁殖起來。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雖多,數量很大,化學成分又異常復雜。近年來在許多活著的有機體中發現了石油烴類及其有關烴的化合物,更加深了人們對生成油、氣原始物質的認識。但是,就生成油、氣的主要原始物質而言,仍然是以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物質為主。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有機生油說認為,油、氣的生成過程是在沉積岩形成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過程可以簡要的概述如下:

水體中和陸地上搬運來的有機質同其它礦物質混雜在一起,沉積在水盆底部,在還原條件下保存下來。由於地殼不斷地下沉,沉積物一層一層不斷地加厚。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溫度和壓力不斷增大,有機物質在各種因素作用下,逐漸向石油和天然氣轉化。近年來,根據有機地球化學的研究,人們逐漸認識到,石油的生成具有其發生、發展和衰亡的全過程,雖然有早期生油和晚期生油之爭,但晚期生油占優勢。

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因素有多少?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引起油、氣藏破壞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剝蝕作用、水動力沖刷、氧化作用和擴散作用等等。

(1)剝蝕作用:地殼的構造運動可使地殼相對抬升,將已經形成的地下油、氣藏上升到地表遭受剝蝕而被破壞。

(2)水動力沖刷: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使背斜油、氣藏的一翼相對抬升,導致原閉合高度減小,打破了原來油、氣、水的平衡,致使水動力沖刷破壞了原來的油、氣藏。

(3)氧化作用:由於構造運動的發生,打破了原油、氣藏的平衡狀態,使地下油氣或與地下水接觸,或沿斷裂上升到地表,都會因氧化作用而分別形成水、二氧化碳和其他高分子含氧化合物(如瀝青類)導致油、氣藏的破壞。

(4)擴散作用:天然氣通過蓋層擴散也能造成散失。

石油在地下是怎樣儲存的?

大量油氣勘探及開發實踐,改變了人們最初以為地下有石油湖、石油河之類的錯誤認識。逐漸知道石油和天然氣在地下不是什麼「油湖」、「油河」,而是儲存在那些具有互相連通的孔隙、裂隙的岩層內,好象水充滿於海綿里一樣。能夠儲存和滲濾流體的岩層,稱為儲集層。這是因為它具備了兩個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滲透性

㈤ 石油地質特徵概述

如前所述,景谷盆地內部可以劃分出四個二級構造單元,目前已經勘探、開發的油田位於盆地東部斷階的大牛圈斷鼻構造上,故名大牛圈油田(圖2-7)。

圖2-8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斷塊展布及主要井位分布圖

大牛圈油田的地層特徵已在前文中介紹過,其生油層、儲層主要集中在三號溝組第三段的水下扇砂體中。回環組50~200m厚的泥岩夾砂岩層段及三號溝組第四段構成蓋層,與斷層形成良好的遮擋層。三號溝組的第二、三段中暗色泥岩為本油區的烴源岩,累積厚度可達300m以上(圖2-9)。

圖2-9景谷盆地大牛圈油田石油地質綜合柱狀對比圖

㈥ 疊合盆地的石油地質特徵

疊合盆地具有獨特的石油地質特徵,這不僅僅是指眾多學者已經指出的諸如生烴層系多、生烴凹陷多、成藏期次多、油氣資源潛力大與油氣分布具多樣性等方面。實際上,盆地的疊合過程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數套沉積層系在垂向上的堆疊,或多套生儲蓋組合的集中發育。疊合過程使盆地一些層系的生排烴機理與成藏、油氣的運聚與分布都出現了與經典石油地質理論認識相悖的現象,相關油氣資源的經濟性乃至勘探思路與技術選擇和使用,都發生了與以往認識不同的變化。

(一)不同層系油氣成藏主控因素不同,油氣分布存在差異性

就疊合盆地中的海相盆地和陸相盆地而言,它們形成於兩個世代、兩種不同的構造環境下,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氣藏分布特點差異十分顯著。而就海相與陸相兩大類沉積而言,不同演化階段,由於盆地結構、沉積組合、後續埋藏與變動歷史、熱體制以及層系間構造變格運動性質與強度等不同,油氣的成藏與分布也有很大差異。正確地分析和認識這些差異,有益於有效發現疊合盆地中的油氣資源,減少勘探的風險。

1.海、陸相層系油氣分布的差異性

古生代海相剋拉通盆地與中、新生代陸相盆地疊合後,海相與陸相層系中油氣分布存在很大差異。我國海相層系時代古老,多處在沉積層的最底層。有利烴源岩的發育受沉積相帶控制。在大陸邊緣陸架沉積區和克拉通內閉塞環境,有利於烴源岩的發育,主要的烴源岩為泥質岩及含泥質的碳酸鹽岩。而處在大陸邊緣外側的優質烴源岩,部分由於後來的擠壓碰撞作用而遭破壞,只有上斜坡部分以及伸入克拉通內部的坳拉槽中有較好的烴源岩被保存下來;克拉通內坳陷盆地中烴源岩的發育與陸相湖盆相似,水體較深的深凹陷烴源岩發育最好。海相層系中,分布最廣的烴源岩是台地相,有機質豐度總體上偏低。烴源岩有機質演化程度高,演化歷史長,相對於中、新生代陸相盆地來說,天然氣資源多於石油資源。海相層系中碳酸鹽岩儲層較發育,但缺乏礁灘相儲層,台地相碳酸鹽岩儲層物性又普遍不好。這些儲層由於時代老,成岩作用強烈,普遍以次生型為主,儲層類型包括風化殼岩溶儲層、表生岩溶儲層、深部岩溶儲層以及白雲岩儲層,且碳酸鹽岩儲層中灰岩所佔的比例較大。因此,孔隙性儲層較不發育,裂縫性儲層佔有較大的比例,儲層的非均質性很強。海相層序中缺乏良好的砂岩儲層發育,這一方面與海相層序沉積時克拉通內部構造分異差、岩相變化小,碎屑岩與顆粒灰岩所佔比例小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儲層時代較老且被中、新生代盆地疊置而深埋地下、成岩作用強烈有關。所以已發現的一些海相砂岩儲層除塔里木盆地石炭系東河砂岩物性良好外,多數海相砂岩儲層物性較差,如塔里木盆地的志留系砂岩、鄂爾多斯盆地的石炭—二疊系砂岩等,其中的次生孔隙佔有較大的比例。海相沉積層序的地質結構多以大隆、大坳、大斷裂帶和大斜坡格局為主,油氣富集的有利部位主要是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如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隆起是油氣最為富集的地區;鄂爾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帶上,分布有靖邊奧陶系大氣田;四川盆地天然氣藏分布與樂山-龍女寺、開江及瀘州古隆起相關。實際上,海相層序中構造圈閉不發育,地層、岩性及其與構造背景的結合形成的復合圈閉是油氣賦存的主要場所。因此圈閉的隱蔽性很強,在勘探技術上應主要發展以儲層預測為主導的配套技術,包括地震採集、處理和測井-地質-地震聯合反演儲層預測技術等。

海相盆地油氣分布的「源控」特點不是很明顯,特別是古隆起經過多期調整改造後,油氣分布與烴源岩區之間關系就更不密切。

2.陸相油氣藏圍繞生烴中心分布,具「源控」特點

與海相層系相比,中、新生代陸相層系中油氣分布的總體規律遵從「源控論」。每一個湖盆都構成一個生烴和成藏中心,所不同的是質量和潛力。在生烴凹陷的周圍,發育河流-三角洲相沉積體系,生油岩與儲集岩可形成較好的側接組合,有利於油氣近距離運移、聚集。在盆地或凹陷的邊緣,也是各類構造帶集中發育的地區,形成的二級構造帶包括斷階帶、滾動背斜帶、斷塊潛山帶,也包括擠壓斷裂帶、背斜帶。油氣圍繞著生烴中心成環帶狀分布。已有的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完全可用於對陸相層序中油氣藏形成與分布的預測。但是需要特別指出三點:一是疊合盆地中深層油氣的早成藏,可使深層油氣聚集的經濟性變好;二是深層超壓的存在使生烴過程延長,「液態石油窗」的下限將大大下延,增大了深層成藏的機會,同時伴隨排烴對儲層產生的溶蝕作用也可改善深層儲層的質量;三是多期運動復合作用形成的區帶已經部分改變了我們基於二級構造帶的概念所建立起來的找油思想。這些都是在疊合盆地陸相層序勘探找油氣時所應注意到的。

海、陸相層序在疊合盆地中的疊置可以分為3種情況:一是早期被動陸緣與後期前陸盆地的疊合;二是早期克拉通內坳陷與陸內坳陷盆地的疊合;三是海相層序在陸相盆地中的殘存。三種情況導致海、陸相層序疊置後所形成的油氣資源潛力、分布與找油的思想和使用技術差異很大。對於諸如早期被動大陸邊緣與後期前陸盆地的疊合(圖6-5),像鄂爾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屬之,前者是賀蘭-祁連-秦嶺海槽與華北大陸間的被動陸緣與石炭紀以來的前陸盆地的疊置,後者則是古生代長期的被動陸緣與中生代以來的前陸盆地的疊合。這類疊合盆地上、下兩套海、陸相層系中,油氣聚集類型與分布主控因素變化較大,但空間吻合性還是比較好的,即早期海相層序中形成的油氣多分布在大陸向大洋的樞紐帶上。這個帶在空間上與後續前陸盆地的前緣隆起吻合較好,也是油氣聚集的主要部位,如塔西南坳陷的麥蓋提斜坡與巴楚凸起、鄂爾多斯盆地的中央隆起及西斜坡等。形成的油氣藏應以地層、岩性和復合型為主。而在靠近造山帶一側,強烈的褶皺-沖斷作用可能使早期已聚集的油氣遭受破壞,晚期由於普遍抬升以及褶皺-沖斷作用造成的變質作用使之不具備二次生烴條件,因而就海相層系而言,褶皺-沖斷帶的勘探前景較差。而在前陸階段,斷裂-背斜帶可疊覆於生烴灶之上,構成很好的生儲蓋與圈閉的三位一體,也是主要的油氣聚集單元。

圖6-12 鄂爾多斯盆地石油儲量增長預測圖

隨著認識的深化,鄂爾多斯盆地還會有新領域的出現。對古生界來說,慶陽古隆起的西翼下古生界,與祁連海和華北海兩個海灣有關的上古生界岩性氣藏。中、下三疊統紅層也有接受來自石炭—二疊系次生氣藏的可能性。對中生界來說,新的含油砂體與油氣越過湖岸線向北在水上沉積體系中也有形成新聚集的可能性,上述領域一旦突破,都會給儲量帶來新的增長高峰。

塔里木盆地大規模油氣勘探歷史較鄂爾多斯盆地要晚得多。同樣是由於對不同層系油氣分布特點尚未完全掌握,盆地勘探的主攻層系有待進一步落實。1989 年會戰開始時,主要針對奧陶系風化殼的勘探,一直效果不佳,只是到近期隨塔河億噸級油田發現而出現第一個增儲高潮,並初步認識到這類油氣藏是受碳酸鹽岩縫洞型儲層控制的非均質性很強的「網路狀」油藏,勘探需要相應的組合配套技術。作為主要勘探層系之一的東河砂岩,又具有獨特的油氣分布特點,初步總結為受地層岩性和構造背景控制的油氣藏,分布受古隆起斜坡控制,地層尖滅線附近發育圈閉,其底部不整合面為主要油氣輸導通道。而更具勘探潛力的寒武—奧陶系內幕以及志留系油氣藏的分布我們還知之甚少。運用疊合盆地的勘探理論和配套技術,塔里木盆地的勘探將會在多個層系與領域上獲得突破。

㈦ 石油地質特徵

一、生油條件

江漢盆地構造發育的兩個斷陷階段的中、晚期和兩個坳陷階段的早、中期,分別發育了各具特點的生油層系,即上白堊統漁洋組、古新統沙市組上段、下始新統新溝嘴組下段及上始新統至漸新統下部潛江組等生油層系。現僅就新溝嘴組下段和潛江組兩生油層作簡要介紹。

下始新統新溝嘴組下段為構造拗陷階段的沉積,生油層分布面積廣,為8649km2,但厚度薄,一般150~300m,最厚350m。平面上,生油層厚度具有北薄南厚,東薄西厚的特點,缺乏明顯的生油深窪陷,相對以江陵凹陷的梅愧橋-虎渡河-資福寺向斜帶,潛江凹陷的周磯-總口向斜帶及沔陽凹陷的峰口地區,生油層較厚。

上始新統至漸新統下部潛江組生油層屬第二個斷陷-坳陷構造旋迴沉積,由於差異沉降,發育了鹹淡水介質兩種環境沉積的生油層。據統計,潛江組暗色泥岩分布面積8590km2,總體積為4415Gm3。由於盆地後期回返抬升作用不均衡,平面上形成7個孤立的成熟生油岩分布區,總面積1459km2,體積為610Gm3

以潛江凹陷為例,潛江組和新溝嘴組生油層地球化學特徵仍有一定的差別,比較而言,潛江組有機質豐度高,達到較好-好生油岩級別,母質類型主要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新溝嘴組有機質豐度雖不及潛江組,多達到較好-較差生油岩級別,母質類型以腐殖型和腐泥-腐殖型為主。

由於剖面岩性不一,潛江凹陷不同層系生油岩的有機質熱演化特徵有別。新溝嘴組主要為砂、泥岩剖面,地溫梯度較高,平均每100m為3.1~3.5℃;潛江組鹽韻律發育,地溫梯度較低,平均每100m為2.7℃。

江漢鹽湖環境,水介質含鹽度高,易於形成強還原條件,十分有利於有機質的保存,而且鹽系沉積速率大(達0.32mm/a),使生油層迅速掩埋,烴類轉化率很高。因此,仍能生成較豐富的石油。

二、儲油條件

江漢盆地儲集層以砂岩為主,還有泥灰岩、白雲質泥岩、玄武岩及緻密砂岩等次要儲集層。

新溝嘴組儲集層:砂岩分布面積11000km2,主要分布於江陵、潛江、沔陽3個凹陷。平面上,砂岩具有北厚南薄、西厚東薄的特點。縱向上,砂岩中分布於新溝嘴組下段,可劃分為Ⅰ、Ⅱ、Ⅲ三個油組。總的看來,沉積相帶控制了砂岩的發育,並對物性好壞有一定影響。江陵凹陷北部磚橋、後港一帶,為三角洲平原相區,分流河道砂岩發育,是好的儲集岩分布區;沙市—李埠一線以北地區,屬三角洲前緣相,發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壩、天然堤及遠岸沙壩等,屬較好儲集岩分布區。潛江凹陷的澤口、漁薪地區,屬濱湖灘砂相,是較差儲集岩分布區;老新、拖謝一帶及新溝地區屬遠岸湖灘砂相區,為差儲集岩分布區。

潛江組儲集層:砂岩主要分布在潛江、江陵、小板3個凹陷,面積約6078km2,砂岩一般厚度50~400m,其中具滲透性的砂岩30~300m,以近物源的大路口、鍾市兩地區砂岩較發育,厚度達500m 以上。主要岩性以粉、細砂岩為主,僅近物源區有少量中粒砂岩。

潛江組縱向上,自上而下從潛一段至潛四段,砂岩分布面積越來越大。且物性逐漸變差。潛江組縱向上可劃分為24個油組,39個砂組,由於沉積時水動力條件的差異,各砂組發育程度不一,分布面積有大有小,其中以潛12砂組分布面積最大,為1206km2,從平面上看,以近物源的凹陷北部的鍾市、潭口、漁薪等地砂岩較發育,自北而南各砂組、砂層依次減薄、尖滅。

三、圈閉條件

1.構造圈閉少

區域拉張應力環境,斷裂活動控制了盆地構造的形成、發育,局部構造多與斷層有關;此外,由於鹽系地層發育,因其塑性上拱,也形成了部分構造。總的看來,盆地局部構造不發育,構造圈閉數量少。已發現的構造圈閉有背斜、斷鼻、斷塊三種類型,又以後兩種類型為主,如潛江組全盆地共發現60個構造圈閉,其中斷鼻佔72%;新溝嘴組全盆地共發現113個構造圈閉,其中斷鼻佔65%,斷塊佔28%。平面上,背斜構造多分布於各凹陷的中部,且多與鹽系地層上拱有關;斷鼻多見於盆地邊緣,呈花邊狀分布。

盆地構造圈閉雖然數量少,但聚油能力較高,如潛江凹陷已探明的70%石油地質儲量位於構造圈閉內,其原因是:構造圈閉內往往是多油組多層含油,含油井段長,油層厚度大,且常具多種油藏類型等優越的聚油條件。

2.非構造圈閉眾多

江漢鹽湖沉積岩性岩相變化大。砂層總的變化規律是厚砂層比薄砂層變化快,而砂層越厚變化越快,一般以厚度1~2m砂岩分布較穩定。縱向上同一砂組往往是下部砂層變化快,上部砂層較穩定。

潛江凹陷潛江組39個砂組,上百個砂層的平面分布不一,形態多種多樣,有舌狀、指狀、樹枝狀、席狀、帶狀、透鏡狀等,造成砂岩分區內各砂組、砂層的尖滅線錯綜復雜,在構造條件的配合下,形成了廣泛分布的岩性圈閉,成群成帶分布,如凹陷北部靠近物源的鍾市、潭口地區,發育鹽湖陡坡三角洲、沿岸壩等砂體形成的地層、岩性圈閉;凹陷中部的王、廣、浩斷裂構造帶,發育砂岩舌狀體、透鏡體與構造、斷層配合形成的構造-岩性圈閉和與鹽丘有關的地層圈閉及裂隙圈閉;凹陷東南斜坡的張港、潛江、熊口一帶是區域性砂岩尖滅帶,在斜坡上形成眾多的岩性圈閉。

四、保存條件

潛江凹陷潛江組鹽湖沉積,膏鹽發育,油氣保存條件好,表現在:①鹽岩分布區內普遍具數米厚的油浸泥岩,非滲透性強。②鹽岩分隔作用,造成潛江組縱向上含油層位多(已發現22個油組含油),井段長(油層埋深最淺為738.6m,最深為3518.4m),油氣較分散。③已發現的上百條大大小小正斷層,不論落差大小,只要形成圈閉,對油氣都具較好的封堵、遮擋作用,僅個別大斷層(如潛北)由於斷層的後期活動,出現少量的油氣調整。

新溝嘴組屬砂泥岩剖面,保存條件亦好,油氣受到破壞、散失的現象少見。

五、油藏形成條件及分布規律

江漢鹽湖盆地油藏除具備一般盆地油藏形成的地質條件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油源條件上,鹽湖沉積的生油層和儲集層,縱向上被多個鹽岩層所分隔,平面上又被斷層分割成若干區塊,造成油氣運移聚集縱向受鹽層所阻,橫向受斷層所限,油氣是以分層系分區進行運移聚集的。砂岩體與生油岩體的配置關系、砂岩體的輸導能力及圈閉的聚油能力決定了油藏的規模和含油豐度。一般以以下兩種情況疊置較好:①砂體主體部位疊置於生油岩體之上,砂體分布區內具構造圈閉或側翼上傾尖滅形成岩性圈閉,形成較豐富油藏。②生油深窪陷內的濁積體-透鏡體,具良好供油條件。

在油氣分布規律上,江漢鹽湖盆地與一般淡水盆地基本一致,表現在:①生油深窪陷(有利區)控制油氣分布。如蚌湖向斜是江漢盆地潛江組生油深窪陷,其生成石油量佔全盆地潛江組生油量的90%以上。②有利相帶內繼承性發育的二級構造帶具有多種多樣的油藏類型,常常整體含油,是油氣聚集的最有利地帶。如位於蚌湖生油窪陷南緣的王、廣、浩斷裂構造帶,已發現10 多種油藏類型,縱向多油組(13個),平面上疊合連片(>30km2),含油豐度較大(平均37萬t/km2)。

總之,江漢鹽湖盆地的石油地質條件可歸納為如下特點:生多(總生油量多)排少(排烴量少);構造圈閉不發育,岩性及其他非構造圈閉眾多;油氣保存條件好,以生油深窪陷周緣油氣最豐富;油氣分布具「廣、多、薄、散、雜、碎」的特點(即「廣」,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區內均有油氣顯示;「多」,含油油組多,油藏類型多;「薄」,油層薄,一般1~3m;「散」,縱向上分散,井段長;「雜」,油田內層系復雜;「碎」,構造上斷層多,以致塊小,油藏規模亦小)。

㈧ 什麼是石油地質綜合研究技術

石油地質綜合研究水平,關系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速度和效益。現代油氣勘探是從石油地質綜合研究開始的。就是說,應用新技術、新理論和創新思維的石油地質研究人員,對有勘探前景的沉積盆地進行綜合評價,計算油氣資源量;研究盆地、凹陷油氣藏成藏條件,指出富油氣凹陷的有利區帶和勘探目標,制訂鑽探計劃,力爭用較小的投入、較短的時間取得勘探突破,特別是找到大油氣田。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為取得高額利潤,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十分重視石油地質綜合研究,不惜投入巨額資金,開展基礎性或生產性研究。石油公司與科研院所和大學實施產學研一體化,使科研成果迅速應用到勘探生產活動中,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油氣田首先是在地質家的頭腦里」,是一句至理名言。其實質是:富有創造精神的地質家,對各種方法獲得的資料、信息深入研究和體察,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改造製作,對沉積盆地的油氣聚集規律有了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並運籌帷幄、制訂勘探方案,迅速找到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油氣田。地質家頭腦里的「油氣田」,變成現實的油氣田。石油地質綜合研究,包括各門類各專業的研究,可概括為以下八類:
(1)板塊構造研究,包括區域構造、二級構造帶、斷裂、古構造研究等。
(2)地震地層學、層序地層學研究,包括沉積相、儲集體、旋迴、韻律、生儲蓋組合研究等。
(3)生油岩(烴源岩)與生油條件研究,包括海相、陸相生油母質、有機質熱演化、生烴機理、煤成油、低熟油、生物氣、油氣運移機理研究等。
(4)地球物理勘探技術方法研究,包括地震、重力、磁力、電法、遙感、測井等各種勘探方法的開拓創新,在各種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應用。
(5)含油氣體系、成藏動力學研究,包括對各種類型盆地的油氣生成、運移、聚集全過程地質動力條件、物理化學變化等進行地質模擬或分析,力求能較准確地預測各層系油氣聚集特點和規律。
(6)盆地分析與資源評價研究,包括盆地演化史、成藏史、單元評價、油氣聚集規律等。
(7)油氣勘探規劃部署研究,包括近期、中長期勘探方向,儲量、產量增長預測,油氣田周圍的滾動勘探與甩開勘探部署等。
(8)油氣勘探經驗研究,包括中國和世界各國油氣勘探歷程、經驗教訓、勘探的戰略戰術、勘探效益分析等。
總之,石油地質綜合研究內容十分豐富,需要科研生產人員殫思竭慮、鍥而不舍,付出極大的艱辛,才能取得真知灼見,有效地指導勘探實踐,提高勘探效益。

㈨ 石油勘探有幾種方法。

(1)地震勘探:是根據地質學和物理學的原理,利用電子學和資訊理論等領域的新技術,採用人工方法引起地殼振動,如利用炸葯爆炸產生人工地震。再用精密儀器記錄下爆炸後地面上各點的震動情況,把記錄下來的資料經過處理、解釋。推斷地下地質構造的特點,尋找可能的儲油構造。目前,地震勘探是石油勘探中一種最常見和最重要的方法。
(2)重力勘探:各種岩石和礦物的密度是不同的,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同。椐此研究出重力測量儀器,測量地面上各個部位的重力,排除區域性重力場的影響,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發現異常區,稱做重力勘探。它就是利用岩石和礦物的密度與重力場值之間,的內在聯系來研究地下的地質構造。
(3)磁力勘探:各種岩石和礦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測定地面各部位的磁力強弱來研究地下岩石礦物的分布和地質構造,稱做磁力勘探。在油氣田區。由於烴類向地面滲漏而形成還原環境,可把岩石或土壤中的氧化鐵還原成磁鐵礦,用磁力儀可以測出這種異常,並與其它勘探手段配合,發現油氣田。
(4)電法勘探:它實質是利用岩石和礦物(包括其中的流體)的電阻率不同,在地面測量地下不同深度地層介質電性差異,以研究各層地質構造的方法,對高電阻率岩層如石灰岩等效果明顯。
(5)地球化學勘探:根據大多數油氣藏的上方都存在著烴類擴散的「蝕變暈」的特點,用化學的方法尋找這類異常區,就是油氣地球化學勘探。

㈩ 「富油氣凹陷」分析方法

從生烴角度先找富烴凹陷的實質就是在那些烴源岩發育、資源豐度高、油氣十分富集的凹陷,也就是在「富油氣凹陷」中,以凹陷為整體尋找多種類型油氣藏,這些油氣藏不僅包括正向構造帶中的油氣藏,更重要的是尋找負向構造帶中的油氣藏,特別是各種地層岩性油氣藏,如砂礫岩體、火成岩、潛山和地層油氣藏等。而對於非「富油氣凹陷」,油氣勘探的指導思想是「下窪找油」。

1.「富油氣凹陷」的概念及特徵

(1)「富油氣凹陷」概念的提出:早在20世紀50~60年代,在我國東部地區油氣勘探實踐中提出了生油凹陷控制油氣分布的認識,即後來的「源控論」(胡朝元,1986)。隨著勘探程度提高以及地質認識的深入,油氣地質工作者認識到不同凹陷中的油氣資源分布是不均衡的,於是1997年龔再升提出了「富生烴凹陷」。「富生烴凹陷」強調生油氣凹陷成因和生烴量,指出富生烴凹陷是被動熱事件初期形成的半地塹,一般為陸相沉積,湖相生油,烴源岩生烴強度大於50×104t/km3,油氣資源豐度一般大於15×104t/km2

(2)「富油氣凹陷」定義:袁選俊、譙漢生(2002)指出「富油氣凹陷」是指那些面積較大,曾經發生過持續沉降並接受和保存了較厚暗色泥岩,具有良好地化指標,已經發生大規模油氣生成、運移、聚集並且具有較高勘探程度和已經探明較多油氣儲量而仍有較大勘探潛力的凹陷。並且在研究渤海灣盆地油氣資源分布的基礎上,將資源豐度大於20×104t/km2、資源規模在3×108t以上的凹陷稱為「富油氣凹陷」,強調資源豐度以及勘探潛力。趙文智等(2004)指出,從廣義上講,富油氣凹陷是指陸相沉積盆地中那種烴源岩質量好、規模大、熱演化適度與生烴量和聚集量都位居前列的一類含油氣凹陷。

富油氣凹陷是從一個凹陷的生烴總量出發,表述凹陷資源豐富程度的概念。其內涵強調凹陷的烴源岩質量、規模、熱演化程度及生、排烴總量,衡量富油氣凹陷的優劣,除生烴強度、資源豐度和資源總量外,還應考慮在整個凹陷范圍內發現油氣藏的機會與單體油氣藏的豐度和規模。這一概念指出了資源空間分布的不均衡性,對陸相沉積盆地中一系列凹陷進行了分級評價,對指導選擇重點勘探靶區有重要意義。

(3)「富油氣凹陷」特徵:「富油氣凹陷」不僅強調了烴源岩質量好,規模大,也強調其排烴量和聚集量,其主要特徵有以下幾點:①凹陷中發育多套(一般2~3套)受構造、沉積控制的生油層;②發育多種類型儲層和圈閉,如同生或後生的構造圈閉,自生自儲的地層岩性圈閉,基岩潛山圈閉等;③多種類型油氣藏圍繞主力生烴窪陷疊合連片;④油氣藏分布復雜隱蔽,勘探難度比較大。

原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通過對渤海灣盆地陸上及灘海43各凹陷的最新資源狀況、勘探程度及成果詳細摸底調查,根據富油氣凹陷定義及資源豐度(>20×104t/km2)、資源規模(>3×108t)指標,在43個凹陷中確定了14個凹陷為富油氣凹陷。14個富油氣凹陷為:①遼河坳陷的遼西、遼東及大民屯凹陷;②黃驊坳陷的南堡、板橋、歧口及滄南凹陷;③冀中坳陷的饒陽、霸州凹陷;④濟陽坳陷的東營、沾化、車鎮及惠民凹陷;⑤臨清坳陷的東濮凹陷。

資源豐度高、資源量大的富油氣凹陷油氣富集,具有良好的地層岩性油氣藏有利發育區帶,常常形成大規模的油氣田。

2.「富油氣凹陷」的勘探意義

在勘探思路中,首先從生油角度找富油凹陷,並且樹立「滿凹含油」的思想,這種勘探新思路的提出,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以往「定凹選帶」的勘探理念,而且對未知資源的勘探具有指導意義。這些新的勘探思路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優選最有利的生烴凹陷:「富油氣凹陷」的勘探思路在於強調勘探理念的轉變,即在富油氣凹陷的有效烴源灶范圍內,尋找富集的油氣藏,特別是地層岩性油氣藏。這一理念的提出突破了以往「定凹選帶」的認識,可改變以往油氣勘探多集中於正向二級構造帶范圍內的做法,實現滿凹勘探。這一認識對拓展勘探范圍、推動地層岩性油氣藏儲量的發現節奏和規模都有積極作用。

(2)堅持滿凹勘探,重點尋找有利區帶:在富油氣凹陷中,並非所有的油氣聚集都有經濟性,油氣相對富集於斜坡背景上的主砂帶以及有裂縫系統和鼻狀隆起背景的「富塊」,亦稱「甜點」。富油氣凹陷應該在堅持滿凹勘探的基礎上,重點尋找有利區帶,以實現油藏勘探的高回報。

3.「富油氣凹陷」有利勘探方向預測

(1)陡坡帶砂礫岩體和窪陷帶濁積岩體是岩性油氣藏勘探主要方向:陡坡帶低位和高位體系域中廣泛分布著三角洲、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窪陷帶廣泛分布湖底扇濁積岩體,由於它們近油源,直接與生油岩接觸或被生油岩包裹,具有優越的成藏條件和生儲蓋組合,因此,隨著砂體描述精度的提高,必將成為重要的勘探領域和目標。

(2)緩坡帶水進超覆三角洲砂體是地層岩性油氣藏勘探主要方向:緩坡帶在水進期形成的水退型三角洲砂體,具有形成岩性、地層超覆油氣藏的良好地質條件。因此,在緩坡帶分布的三角洲砂體將是尋找地層岩性油氣藏的主要方向。如遼河西部凹陷、歧口凹陷、饒陽凹陷、東營凹陷等緩坡帶都發現了以三角洲砂體為儲集層的地層岩性油氣藏。

(3)深潛山是地層油氣藏勘探主要方向和目標:渤海灣盆地潛山,目前中、淺潛山勘探程度較高,而埋藏更深、更隱蔽的潛山無疑將成為地層油氣藏下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標,亦即富油氣凹陷的中央隆起帶、窪陷帶、緩坡帶分布的深潛山將是今後的主要方向和目標。

4.優選非「富油氣凹陷」的有利窪陷

我國裂谷盆地內的凹陷並非都為「富油氣凹陷」,以二連盆地為例,其內分布眾多的凹陷均達不到「富油氣凹陷」的標准。對於非「富油氣凹陷」在整體油氣資源並不豐富的前提下,應該優選其有利的窪槽,即凹陷內油氣資源豐度相對高、資源量相對大的主力窪陷。因為並非所有窪槽的油氣成藏條件都很好,而只有位居沉積生烴中心的主窪槽油氣資源潛力最大,勘探成效最高,勘探前景最好,這是通過勘探實踐已經被證明了的地質規律。

非「富油氣凹陷」應該在「下窪找油」思路指導下,細劃研究單元,以油氣聚集的基本單元—「窪槽」為單元進行分類評價,在主力窪槽內臨近烴源岩灶處尋找重點有利區帶,逐級優選,優中選優,發現發育地層岩性圈閉、油氣相對富集的構造部位,以主力油層組和儲油層為研究目標。這樣才能不斷適應目前新的勘探思路,真正體現「下窪找油」的指導思想,不斷有大發現和大突破,保證油氣探明儲量穩中有升。

非「富油氣凹陷」主窪陷靠近生油窪槽的陡坡帶和緩坡帶砂礫岩體是地層岩性油氣藏勘探的主要方向,同時窪槽帶及窪槽帶附近的湖底扇或濁積砂體也是地層油氣藏勘探的重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