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極有很豐富的資源,人類為啥不去開采呢
我們都知道地球表面不單單是陸地,還有海洋,畢竟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雖然現在人類的人口數量已經明顯超過地球能夠承載的數量,也就是說地球在它這個年紀承受了不該承受的重量。但仍然還有一塊地方沒有被人類佔領,並且這塊地方還擁有豐富的資源,這塊地方就是南極洲。既然南極洲擁有那麼豐富的資源,為什麼人類不去開采呢?
還有,南極洲整塊大陸都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平均厚度達到了1.9公里,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進行采礦,那是極其困難的。況且,南極洲遠離世界各地,若是開采成功,那運輸的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說,不開採的舉措是百利而無一害啊。最後,為了南極洲的生態系統安全,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抱著不破壞的心態,這樣才有利於維護南極洲生態系統。所以說不去開採的原因也是在意料之中,為此我們人類一定要控制住自己啊!
❷ 為什麼不開采南極資源
《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議定書》規定,嚴格禁止侵犯南極自然環境,嚴格控制其他大陸的來訪者,嚴格禁止向南極海域傾倒廢棄物,禁止在南極地區開發石油資源和礦產資源。該公約於1998年1月14日生效,有效期50年,將於2048年1月13日到期,包括中國在內的26個國家簽署了公約。
❸ 都說南極資源豐富,那為何現在人類沒大量去開采它
根據美國對南極的油氣資源調查,南極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南極半島大陸架地區擁有阿蒙森海陸架區和貝林斯高近海500億至1100億桶石油。天然氣儲量達30,000 ~ 50,000億立方米。隨著人類對能源需求的增加,地球上的石油越來越少,一些國家正在關注南極的石油資源。美國是其中最重要的。但是美國正在秘密開采南極石油的消息和報道還沒有找到主要媒體。
美國趁機偷了石油,但其他通家也沒辦法!污染環境是大家的,利益是美國的,這不需要追究。南極大陸地區廣闊,目前正在進行初步勘探的地區非常有限,但僅南極半島和阿蒙森海附近的大陸架地區就有超過1000億桶石油資源的保守儲量測量。據西方國家估計,長期儲量遠遠超過中東地區。南極洲的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今天,世界各國的石油資源越來越不足,因此很多國家瞄準遠離人類文明的大陸3354南極,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也是其中之一。
❹ 南極與北極有什麼不相同
南極盛世難卻,北極曠野難忘
冰山在南極,無比高大,甚至南大洋的洋面上漂泊著無數方桌般平整的冰山。
來到北極,冰似乎不願更多在高度上下文章,卻有著斑駁不斷匍匐洋面的趣味。碎冰滿目,卻絲毫沒有瘡痍,南大洋就像雪頂咖啡,北冰洋更像冰鎮啤酒。
南極沒有霸主,企鵝是它的小主人
北極有霸主,白熊卻日益為生計發愁
南極的企鵝數量龐大,南極旅遊,邂逅小企鵝的幾率肯定是100%。南極大陸深處氣候萬分惡劣,而南極最具代表性,體積最大的帝企鵝只生活在厚冰區,非常難得一窺真容。
北極熊,是名副其實的北極霸主。物以稀為貴,根據科學家的推算,全世界僅約2萬頭北極熊生活在相當於中國國土面積1.5倍的北冰洋地區。而近來,因全球氣候異常,北極冰層越來越薄,海冰急劇減少,北極熊的生存問題不止一次被提上日程,北極霸主,能輕易打敗其他動物,卻無力戰勝氣候,生存面臨紅線。
北極旅行,在海冰日益減少的情況下,想一睹白熊身姿確屬不易。只有最專業的極地旅行操作隊伍,才有實力為遊客提供最大的近距離觀熊機會。
南極大陸的人工建築離不開科學二字
北冰洋上的島嶼,卻藏著一處處風情小鎮
南極沒有人類定居,不屬於任何國家。你在南極看到的房屋,大多屬於各個國家的科學考察站,大家只有輪值工作,沒有生活居住。
北極則不同,且不說北極圈內的八個國家,就是北冰洋上的格陵蘭島、斯瓦爾巴德群島等,都有人類的社區存在。北冰洋上的島嶼地面,多為永凍土,這些北極的小城,就建在永凍土之上,一脈相承北歐純美的格調,形成了北極城市獨有的風情。
南極船,抬頭和翱翔信天翁作伴
北極游,親身走進數十萬只鳥兒的共同家園
展翅長達數米的信天翁,可謂是南大洋的領航者。抬頭遠眺,它們翱翔於天,自由自在。帶著自在的心情,
再走進北極,斯瓦爾巴德群島有多個鳥的峽谷,和大大小小的鳥的懸崖。身臨其境,數十萬只鳥兒就在眼前。它們也和天、地、海一起,組成了北極生命不息的美妙畫面。南極,驚嘆於自由自在,北極流連於生命磅礴。
我們形容南極壯麗豁達
卻不知如何形容北極
沒有比南極再壯麗的風景了,他更是一個讓人充滿敬畏的旅行聖地。上百米高的冰山,數千米深的冰雪層,浩瀚的純白世界無不令人流連忘返。
而北極,則不知如何形容。
你看那延綿數百公里的北極大冰川,不是壯闊么?冰川上傾瀉入海的冰瀑布也是北極最有激情的景色。
你看那肥厚的極地苔原草甸,不是唯美么?馴鹿在草場休息,歲月靜好。
你看北冰洋平靜的洋面,不是豁達么?延伸到天邊的平靜,片片浮冰,熠熠生輝。
你看那守候冰面的北極熊,不是堅強么?北極的生物,一直面臨著天敵和氣候的雙重壓力,我們和他相遇,也許並不會再見。
❺ 如果在南極下有石油,那哪個國家有權開采啊
南極洲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已是科學所證明和世界公認的,但南極洲的資源是否具有商業價值、人類能否進行開發利用、去南極開采礦產會對南極的境和生態系統造成多大影響等問題;在南極條約國中一直存在爭論。南極陸架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很有可能先期成為一些國家勘察和開發的對象,因為世界能源短缺、價格猛漲,勢必導致一些技術發達國家把其能源危機的賭注壓在南極陸架油氣資源上,而且這些國家也具備有在冰山如林的南大洋中進行深海鑽探的技術設備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直到目前為止,在南極地區,已經准商業化開發利用的資源是南大洋中的海洋生物資源--南極磷蝦。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極資源問題攪合著南極的領土要求問題,已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問題 在國際上反響很大。一些南極考察國家著眼本國的長遠利益,重新制定和調整了南極的科學考察計劃,在高舉科學研究和保護南極環境的大旗下,都心照不宣的把重點轉到了對南極的資源調查上來,並已開展了一些以調查南極的礦產資源、油氣資源和海洋生物資源為主要目標的調查活動,為2041年新一輪的南極領土歸屬和資源紛爭問題作好充分的准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盡管南極礦產資源會議先後召開了11次,又簽訂了礦源活動管理公約,但有關南極礦產資源的實質性問題還沒得到解決。這是因為,除了礦產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本身比較復雜外,其中還存在諸多錯中復雜的矛盾。例如,在南極條約體系中有領土要求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英國、智利、阿根廷、挪威)和非領土要求國,南極條約協商國和非協商國,南極條約國同非條約國,發達國家與非發達國家,以及發達國家之間利益均衡等問題。這些矛盾的深層次原因,都是與其本國在南極的根本利益和領土慾望密切相關的。對南極有領土要求的國家認為,別國要在其領土要求范圍內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活動,應按國際准則事先向該國政府提出申請並經批准才能進行。美、日、德等經濟發達國家認為,誰具有雄厚的開發實力和技術能力,誰就可率先在南極區內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活動。而一些非領土要求國家則認為,根據南極條約宗旨,在南極進行科學考察活動和人員、資料的交換是自由的,南極領土要求和資源開發應予以凍結。一些南極條約國還認為,南極礦產資源並不具有工業開發價值,因此,其經濟意義不大。考慮到礦源活動會不同成度的造成對南極環境保護的影響,因此,他們反對在南極進行礦產開發,主張將南極變成"世界公園"。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綜上所述,在《南極條約》的宗旨下,在南極開展科學考察活動和科學的和平利用南極豐富的資源造福於全人類和南極環境保護問題沒有根本性的沖突,那是因為,南極是地球留給全人類共有的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資源寶地,我們沒有理由不去認識它、擁抱它和保護它。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去科學的開發利用它富饒的資源造福於我們的子孫後代。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在南極會議上中國代表被逐出會場轉自81.china.com
中國對南極的探索始於1984年。當時,中國第一支南極洲考察隊的591人乘坐中國自行製造的遠洋科考船「向陽紅10號」前往南極建立了長城站。原南極辦主任郭琨說:「我們國家第一個長城站1985年2月22號建成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咱們為什麼在那裡建站離那麼遠花那麼多錢值不值得從我十幾年以來在當時情況下南極建不建站是關於我們國家榮辱和尊嚴的事情,早在1908年,英國就對南極提出了領土要求,之後各國紛紛搶灘南極。」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劉小漢:「在1912年的時候,日本的有一個中尉叫白賴,他呢是使勁鼓吹日本也要進行南極考察,當年是英國的斯科特和挪威的阿蒙森在競爭誰先到達南極點。他呢也是然後找到募捐,因為政府沒錢然後找著募捐,弄了一個鐵船,挺破舊一個船,就是召集了一個敢死隊,一班人自己開船開到羅斯灣,然後下了船就滑雪,就往南走。但畢竟他們條件太差,比英國和挪威差得太多,也沒經驗。所以走到了沒多久就走不動了,走不動了,然後這個白賴中尉就說我這個目之所及所看到的所有地方都是大和民族的領土。所以以天皇陛下的名義命名這塊領土為大和雪原,然後他們就回來了,回來瞭然後又回到海濱邊上,又上船回到澳大利亞。回到澳大利亞,然後澳大利亞報紙上登的就是不知道從哪個叢林里鑽出來了一群野人,衣衫襤褸不會說話,因為他們日本人不會說英語,結果鬧了半天是日本的考察隊。日本的第一次考察隊。最後發現他說的大和雪原呢是海,是一片海濱,底下是海水沒有任何意義。」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為了停止這種領土紛爭,共同探索南極,1959年12月,最先到達南極的十二個國家訂立了南極條約,商定凍結已有的領土要求。為了人類的利益,南極應該永遠用於和平目的,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與目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中國於1983年以締約國身份加入了南極條約。但是第一次參加南極條約會議的經歷,對於郭琨來說,卻是一段並不愉快的回憶。郭琨:「因為當時我們沒站,雖然1983年6月份加入南極條約是締約國,不是協商國,沒有表決權,1983年9月份政府派了代表團出席南極條約第12次協商國會議,我們出席從會議從座次到文件發放都是二等公民的待遇,特別是沒有表決權,當進行表決的時候,主席把榔頭一敲,讓締約國退出會場去喝咖啡,當時每次聽到這個心裡就是一種屈辱,堂堂10億人口的國家在這里沒有發言權、表決權,被人逐出會場,這是一種最大的恥辱。原因就是你在南極沒有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南極第一站建成 中國人依然在南極問題上沒有發言權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從1981年開始,中國陸續派出科學家前往其他國家在南極的科考站進行學習,開始進軍南極的籌備工作。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1984年剛從法國留學回來,是第一批地質學博士第一個回來的,正在此時,國家開始組織第一批的南極考察隊。當時要求的條件是政治可靠,身體健康,外語好,業務好,中科院地質所就把劉小漢給選上了。劉小漢回憶說:「認為我好像比較符合這個條件,當時徵求我的意見呢。我當時的心裡是,因為我這個人好奇心比較強,也好動,所以說南極你敢不敢去,所以我根本就沒做什麼考慮,當然敢去了。你要讓我去我肯定很高興。後來就參加了咱們第一次南極考察隊的集訓。」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84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批南極科考隊員從上海黃浦江起航,開始前往南極未知世界的征程。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當時確實很困難,因為當時向陽紅10號也不是很好的船,不是破冰船也不是抗冰船,就是普通的科考船,當航行到赤道附近時帶的淡水也沒有了,一天連喝帶刷牙帶洗臉就一缸子水。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武大教授鄂棟臣:「出發的時候,不知道出去到長江拋錨,船長告訴我們說這是首次南極考察,沒有經驗准備了一些大的塑料袋准備裝死人的,誰犧牲了就往袋裡裝,然後放在船底下冰凍起來,從那以後才知道有這么個准備,以防萬一,當時我們也簽了生死狀。」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84年12月26號喬治王島。劉小漢說:「真正到的那一天,我們簡直是心裡頭高興極了,雖然天很冷,但我們都站在甲板上船舷邊上看著,就是遠遠的從海平線上霧蒙蒙的然後顯出陸地來,顯出岩石礁石,心裡特別的興奮。。。。我們中華民族呢,總算也踏上南極這塊土地了。」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鄂棟臣:「12月26號這天早上,全船艙的人幾乎都涌到向陽紅10號的甲板上,到處站著人對著南極高喊,南極南極中國人來了中國人來了!」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南極一登陸以後,什麼都沒有,一片荒灘,一片荒海灘,後邊就是雪山。我們選定的站址又被別人搶佔了,然後我們臨時又找新的站址。所以當時在那種感覺就是,南極這塊土地我們倒是踏上了,但是從踏上的第一腳就不太容易。就是一直是一種國際競爭,所以從上去的第一天,神經就綳的非常緊非常緊。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原南極辦主任郭琨:「當時就感到,我們要在這里立足扎住腳跟,我們要在這兒建立我們國家第一個考察站,都憋了一股勁。」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回憶當時建站的艱辛:「就完全可以和保爾柯察金那個修小鐵路的時候,就完全就那樣一樣的情況,一樣的吃一樣的住一樣的那種勞動的強度,同時呢也是一樣的激情。」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原南極辦主任郭琨:「每天早晨五點左右我就開始挨著各個賬篷吹哨子叫大家起床,有時候我心裡也不忍啊,一進這個賬篷里頭大家呼呼地睡的正香,一吹哨,起床,大家就坐起來了,我說今天天氣好,趕快吃飯干,坐起來了,當我一離開,不由地又躺下,回來再叫一遍。」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就是在第一批南極人的努力下,1985年2月20日,南極科考隊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用自己的手經過45天日日夜夜的這么干,最後建成了長城站,大家非常激動也非常興奮有隊員說了現在我體會到了為什麼女排得冠軍的時候大家抱頭痛哭長城站建成了大家也是抱頭痛哭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在長城站樓前,隊員們樹立了一塊路標牌,標明了長城站與北京的距離為17501.949公里。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85年4月,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所有隊員平安回到北京。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長城站建成當年,中國成為了南極條約的協商國。但是有些國家對長城站的位置提出了質疑。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在南極,我們中國是後來者,而且建站選在南極圈以外的喬治王島上。當然大家也理解,第一個站為了保險一點,但是在科學考察上盡管我們在那個地區算最好,但實際上與國際相差還是很大。整個喬治王島又都是冰雪覆蓋,不覆蓋的就那麼一小塊地方,所以在那兒也確實做不出什麼太驚天動地的成果來。當時進行南極科考,我們還沒有破冰船,也沒有抗冰船,只有遠洋科學考察船,這樣的船進不了東南極,因為東南極是冰雪比較厲害,在暴風雪的時候,在浮冰當中會沖撞,會把船撞壞,我們不具備去東南極深入冰雪天氣進行考察的能力。所以,在有關南極的會議上,仍然沒有充足的發言權。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很多國家因此攻擊我們,說中國在這兒建站,不是為了科學。如果為了科學就不應該到這兒建站,應該在南極大陸去建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原南極辦主任郭琨說:「《南極條約》是1959年簽訂的,1961年生效的,當時定的有效期是30年。到30年以後要進行修改,如果在會議上有人提出來要修改,我們一??國際南極會議上中國人發言不硬,人家會說你連南極大陸都沒有去過,你們了解多少。你發言不硬,所以必須要在南極有一個站,南極圈以內有一個站。所以當時向中央請示建第二個站就中山站。」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中國用了13年終於登上了「不可接近之極」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2004年11月底,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隊到達拉斯曼丘陵。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他們此行的最大使命就是前往南極內陸深處一片叫DomeA的冰丘,尋找冰蓋最高點。這是中國自1984年開始南極考察以來又一次里程碑的行動。冰蓋隊前往的DomeA地區就是人類從未到達過的內陸深處,被稱為人類不可接近之極。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這一天,第21次隊卸送物資的雪地車被面前的一條冰縫擋住了去路。冰縫在一天時間內就發生了變化。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為了保證安全,他們開始尋找一條可以繞開冰縫的路線。但是一個小時之後,他們才只找到一條稍窄一點的冰縫。搭上木板之後,雪地車才得以通過。通往南極冰蓋的道路從一開始就不平坦。13年前,中國拿到沖擊DomeA項目的時候就是如此。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91年,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科學大會在德國不萊梅召開。會上,美國科學家保爾·馬耶夫斯基提出了一個國際橫穿南極科學計劃,把南極冰蓋按照大致網格的形式劃分成17條路線,每條路線由一個考察隊去考察。當時,代表中國參加會議的有中科院研究員劉小漢和院士秦大河。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劉小漢:「他這個計劃一提出來,圖在幻燈上一打出來,這么多的路線,各國科學家就自告奮勇,法國說我可以承擔那條路線,日本說日本可以承擔那條路線。當然基本上各國科學家他提出的承擔的路線都是離他站比較近,或者是經過他站的這種路線。」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所有路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條東西走向橫穿南極半島的線路。西側從南極半島西南極最尖上一直到南極點,由美國承擔了。東側從中山站所在的位置到 DomeA,再到南極點的線路則引起各國的爭搶。根據南極奉行的實際存在原則,誰首先對一個區域進行考察,誰就擁有在這個區域建站的優先權。而在南極大陸上,這幾乎是留給中國的最後一塊可以首次獨立考察的地方。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美國說他們要做這個,德國說他們也要做這個,俄羅斯說他們也要做這個,澳大利亞也說他們也要做這個,很多國家都在爭這個。秦大河院士我們倆坐著就坐不住了,受不了這種冷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再不吭氣,這條路線就是中山站到DomeA這條路線肯定也丟了。」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在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就有俄羅斯的進步站和澳大利亞的勞基地,他們都有能力承擔這條路線。而當時的中國,中山站剛剛建成3年,只在中山站附近進行過考察,還沒有任何內陸考察的經驗。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說:「後來秦大河說,小漢呀這事咱們可來不及請示了,咱們必須得上去爭呀,要不然的話就會再被冷落10年,所以秦大河,我說上,秦大河騰就整起來,人家那還正在辯論呢,他就把那個麥克風給搶過來了。說我代表中國要承擔中山站到DomeA的這條路線。我們有什麼什麼樣的條件,我們有什麼樣的考察站。我們剛剛蓋好的考察站,我們什麼規模什麼水平,我們有什麼樣的科學家,我們做過什麼什麼樣的成果……」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90年秦大河完成人類第一次徒步橫穿南極。當時秦大河橫穿南極大陸,名聲非常響亮,所有外國的南極科學家看他都是用一種敬佩眼光看他的,所以他上去一說,大家就說那好吧同意同意。實際上大家也心裡也明白,中國在那兒建了個中山站,最強大的一站,在那個拉斯曼丘陵是最大的站了,比俄羅斯、澳大利亞的大。再加上中國這么大一個國家,承擔這條路線應不成問題。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項目雖然拿下來了,但是這種對南極內陸的大規模科考,全世界也只有七八個國家可以做到。對於剛剛踏足南極大陸的中國來說,還沒有任何條件和經驗來完成這種遠程的南極內陸考察。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說:「當時我們承擔了這項任務之後,究竟能不能做成,我們心裡還真是沒底,我們都沒見過什麼叫雪地車,秦大河知道。我們這些所有其他人都不知道,只有幾個在外國考察站的遇過冬幾個考察家見過。」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此後,中國購買雪地車,開始陸續挺進DomeA。1995年,准備不足的第一支DomeA冰蓋隊前進80公里即被迫返回;第二年,卷土重來的冰蓋隊往前推進了200公里,第三年推進500公里。直到1998年,第15次科考隊開始有了意外的收獲。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六年前劉小漢寫下南極考察日記的時候,他正在位於中山站和DomeA之間的格羅夫山進行考察。劉小漢20年前就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至今已經六次深入南極,格羅夫山是他的南極夢想。格羅夫山是由茫茫冰蓋中露出的64座山尖所組成,也是中山站和DomeA之間惟一一個還沒有被人類考察過的冰源島峰群。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98年中國科考隊沖擊DomeA的時候,劉小漢終於得到一個機會。當時冰蓋隊兵分兩路,一路沖擊DomeA,另一路則由他帶隊前往格羅拉夫山。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當時領導給劉小漢三項任務,一是找著格魯福山在哪兒,沒有地圖,只有一張美國衛星照片,有個大概方向,然後冰蓋上是什麼樣,路是什麼樣不知道,要能找到那兒,就算勝利。但是到那兒以後,第二條任務就是要想辦法在那兒活下去,不能剛到那兒就回來,看到了,摸一摸,敲塊石頭就回來也算勝利,如果第二條任務完成了更好,就算立功。如果能在那兒活下去,第三條一定要好好看看在那兒能開展什麼樣的工作,為今後搞科學考察來做一個准備。當時劉小漢只帶了3名隊員,第一次來到南極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劉曉春就是其中之一。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就在他們准備出發的前一天,意外發生了。他們僅有的兩輛雪地車中有一輛出了故障。按照南極的規矩就是說單車絕對不可以進冰蓋,因為太危險了,這是犯冰蓋的大忌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大家就傻了,這可怎麼辦,一輛車只要一出故障,他們四個人就必死無疑了,不可能回來了。這下該怎麼辦呢?第二天劉小漢他們連打馬虎眼帶磕頭作揖,總算讓第四輛車跟著那三輛雄赳赳氣昂昂的大雪地車走了。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有一天,走到一個比較高的一個地方,一看遠遠的地平線茫茫一片白,那都是一片白還有一個小小的小黑點。最後爬到車頂上用望遠鏡看,這時候看到稍微清點一個小山尖。小小的一個小芝麻粒那麼大一個小山尖。他們就歡呼起來了,總算看見了眾里尋他千網路的格羅夫山。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劉小漢:「當時一踏上格羅夫山,就覺得我自己像美國登月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似的。這是人類的第一步,登上它的山坡的時候,覺得挺光榮挺自豪的,當然不能和登月比,但是也覺得也有那麼點類似,覺得非常自豪非常光榮。」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有一個隊員說,在格羅夫山工作,你邁出的每一步可能都是人類的第一步,但是也可能是你生命的最後一步。他們克服了冰縫的危險之後,開始了對格羅夫山的考察。1999年1月3日這天,他們有了意外的收獲。當時,劉小漢正騎著雪地摩托帶著隊友劉曉春往山下滑行,發現了一塊隕石,非常漂亮,很典型的標準的隕石。這塊隕石是中國南極考察第一塊隕石。從那以後,中國揭開了在格羅夫山尋找回收隕石的新篇章。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1999年1月28號,由於要和返回的DomeA冰蓋隊會合,劉小漢和他的隊員只能提前結束他們在格羅夫山的考察。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這一次格羅夫山之行,中國人第一次對格羅夫山進行了系統地考察,並且意外地發現了四塊隕石。此後,中國的南極冰蓋考察把重點從DomeA轉移到了格羅夫山。1999年劉小漢再次進入格羅夫山,回收了28塊隕石。到2002年,中國組織了專門回收隕石的隕石獵人隊前往格羅夫山,一舉收回4000多塊隕石。中國成為僅次於日本和美國的隕石大國,也打算在格羅夫山建立一個度夏科研基地。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就在劉小漢發現隕石之後的第三天,也就是1999年1月6日,與他們同時出發的DomeA冰蓋隊也行進到了距離DomeA只剩最後300公里的地方。但是因為一個隊員病重,糧草耗盡,被迫飲恨而歸。臨行前,他們把那裡命名為DomeA前進基地,用10個廢油桶捍起一個紀念碑,插上一面國旗,並且用中英文寫下碑文。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整整6年之後,2005年1月6日,第21次隊的DomeA冰蓋隊在行進了20多天之後,在冰面上發現了6年前留下的紅旗。看著當年自己親手插在這里的紅旗,5名參加上次隊的老隊員百感交集。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2005年1月18日3點16分,中國南極冰蓋科考隊成功抵達南極內陸冰蓋(DOME-A)的最高點。冰穹A是冰蓋上距海岸線最遙遠的一個冰穹,也是南極內陸冰蓋海拔最高的地區,氣候條件極端惡劣,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現在,這一億萬年來寒冷孤獨的地球「不可接近之極」,終於有了人類的足跡。轉
❻ 南極大陸有石油嗎
南極是有石油的,但由於聯合國規定南極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加上氣候條件難以開發,故目前各國對其各種資源處於勘察階段。
❼ 南極地區煤鐵和石油儲量世界第一,有國家科考人員前去開采嗎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星球,地球的陸地面積雖然比海洋面積要少得多,但陸地面積之巨也是不可描述的。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地球很大,而人類的足跡更是遍布地球的任一角落。其中不乏很多人跡罕至的戈壁和小島都有了各自的國家和屬民,就連寸草不生的撒哈拉沙漠,都被插上十多個非洲國家的國旗。
但考慮到南極這片真正的處女地的環境保護問題,諸國早在1959年就簽訂了《南極條約》,規定自簽訂日期起50年內禁止在南極進行開采礦物和資源活動。但這些文件的簽訂都治標不治本,各國已在就南極礦產資源的問題上先後召開了11次會議,各國又簽訂了《礦源活動管理公約》,但有關實質性解決南極礦產資源的問題並未得到真正決斷。
❽ 南極洲有大量的能源,為何沒人前往南極洲開采
引言:南極洲曾與南美洲和非洲接連?它其實蘊藏著大量礦物質元素?作為一塊巨大的資源寶地,為何鮮少人踏足?人類為何不開采南極洲上的資源?
除有條約規定外,冰雪覆蓋也是阻擋人類開采南極洲資源的另一道關卡。南極洲異常寒冷,全年平均溫度約零下25攝氏度,大陸被厚度近2千米的冰雪覆蓋。即便能順利登上南極洲,在南極洲上的生存與作業也是異常困難。所以,就目前情況來看,登陸南極洲的多為科考人員,商人、百姓鮮少踏足南極洲。
❾ 南極洲為什麼沒有國家
南極洲沒有國家的原因是:
1、南極是地球上唯一一個至今沒有人居住的大陸,因為這個地方常年溫度在-80℃~-60℃,經常有風力高達12級的暴風雪在這片大陸上肆虐。
2、南極洲整個大陸只有2%的地方無長年冰雪覆蓋,全洲年平均降水量為55毫米,極點附近幾乎無降水,空氣非常乾燥,有「白色荒漠」之稱。全洲無定居居民,只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
(9)南極為什麼沒有國家開採石油擴展閱讀:
1、南極大陸的總面積為139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中國和印巴次大陸面積的總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個南極大陸被一個巨大的冰蓋所覆蓋,平均海拔為23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陸。
2、南極洲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圍島嶼,總面積約1400萬平方千米,其中大陸面積為1239萬平方千米,島嶼面積約7.6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達2.47萬千米。
3、南極洲腹地幾乎是一片不毛之地。那裡僅有的生物就是一些簡單的植物和一兩種昆蟲。但是,海洋里卻充滿了生機,那裡有海藻、珊瑚、海星和海綿,大海里還有許許多多叫做磷蝦的微小生物。
4、南極洲是個巨大的天然「冷庫」,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儲藏地,擁有地球70%左右的淡水資源。南極洲原是古岡瓦納大陸的核心部分。大約在1.85億年前古岡瓦那大陸先後分裂為非洲南美洲板塊、印度板
❿ 南極資源為什麼沒國家開發利用
可以開發,但是面臨諸多問題。 在南極礦物開采問題上還隱藏著一個政治因素,也就是說,南極的政治態勢會助長對南極資源的勘探和開發,而不是象常人所說,「經濟」是決定因素。某些國家將勘探和開發南極資源作為加強其在南極政治地位的手段,它們不會等到經濟上獲利而進行采礦或石油鑽探活動。另一方面,某些資源魔乏國,士口日本,希望得到其所需的石油和其他資源供給的保證,也對南極資源懷著極大的興趣。無論是確保供給還是加強領土要求,都將促進有關政府對其財團或公司在南極開采資源給予財政補貼。從這個意義上看,南極資源開發的政治因素會壓倒經濟因素。 從南極探險與發現時代開始,就潛在著對南極洲的領土主權要求危機。1908一1947年間,先後有英國、新西竺、澳大利亞、法國、智利、娜威、阿根廷等7個國家正式宣布對部分南極洲的領土主權要求。而美國和前蘇聯則再三聲明其保留對南極有領土主權要求的依據和權利。從而使這塊萬年冰封的平靜大陸籠罩在七國南極領土主權要求治爭端與疆域瓜分的陰影,成為國際南極事務中的焦點和棘手間題。 為確定南極洲的政治前景和試圖解決其領土主權要求問題,1959年12月1日.山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新西竺、娜威、南非、前蘇聯、英國和美國等1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並於1961年6月23日開始生效(有效期30年)。 《南極條約》的主要宗旨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南極應永遠專為和平日的而使用.不應成為國際紛爭的場所和對象,「凍結」南極洲領土主權要求,倡導科學研究與合作。1991年,《南極條約》協商會議作出決定,《南極條約》的有效期無限延長。自《南極條約》生效至今,簽署南極條約的共有 46 個國家,其中 28 國在南極有實質性科學研究活動,為南極條約協商國,每年舉行一次協商國會議。無科考貢獻的簽約國 1983 年以後可以列席年度例會但無表決權。 近些年來,《南極條約》體系又取得了新的進展:對南極洲領土主權和資源開發問題達成了繼續擱置50年的共識,在1991年促成了《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的簽訂(1998年正式生效)。這些新進展和面貌,對在21世紀中,人們以新的觀念和視角來探究南極洲政治前景問題贏得了時間、新的機遇與挑戰、看到了南極應永遠專為和平目的而使用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