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有暴發戶怎麼理解暴發戶請高手解答!
這個好像不是數學問題。
暴發戶是社會變動時期的怪胎,姑且不說「文革」時期像王洪文那樣「窮得只剩下空頭政治」的暴發戶,像過眼煙雲一樣成為歷史的匆匆過客,單就社會轉型的新舊交替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又有另一個極端的暴發戶出現。這就是「百萬元剛起步,千萬元不算富」的富翁,他們富甲一方,披金戴銀,遍體金光,揮金如土,紙醉金迷,其荒淫腐敗的程度世無所比,在精神上卻「窮」到了極點,被譏諷為「窮得只剩下錢」。
一批又一批的暴發戶,說白了就是政策造成的,一批又一批的暴發戶的出現,不過是證明了國家政策的反復無常性和投機性。 改革開放第一批人靠投機倒把倒賣商品迅速致富, 國企老總們乘著90年代國企改革的春風,大肆侵吞國有財產,迅速成為第二批暴發戶。 第三批就是跨入21世紀,在「一切與國際接軌」的號召下,進行的醫改房改教育改革,開發商,以及局長院長和校長們,這批暴發戶居然形成了一個新的階級---既得利益階級。說白了無非就是權力尋租的後果。
Ⅱ 為什麼說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美國的象徵呢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發展同時也見證了美國的雄起,而且石油是一個國家的主要資源,只有有了石油才能推動一個國家各方面的發展,他當時還是世界首富,第一個億萬富翁,他的發展就像美國的縮影,所以他是美國的象徵。
4、促進了美國科技、教育、文化、醫療等方面的發展。美國的發展很大部分也靠著洛克菲勒。雖然為了實現對美國各方面的滲透而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其中,不管目的和動機如何,但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對美國各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所以都說他是美國的象徵。
Ⅲ 沙特人都很有錢嗎
非常有錢。幾乎每家人都是石油大亨
Ⅳ 石油大亨都是暴發戶嗎
暴發戶是一夜暴富,而石油大亨不能算作暴發戶,因為他們前期投入很多
Ⅳ 中東產油國的國民都很富裕么
不是
中東產油國貧富差距很大
關於兩極分化與貧富懸殊的加劇
石油繁榮的到來,令一些阿拉伯富油國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海灣各國城市建設成績斐然,高層建築像雨後春筍般矗立在各國大地上,商店裡貨物充足,走進超級市場,能買到各國的產品,美國的罐頭、西德和日本的家用電器、義大利的時裝、法國的香水和化妝品……應有盡有;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是豪華的美國「雪佛萊」、西德「賓士」汽車;政府辦公樓、學校、醫院以及每一個家庭的住宅建築和陳設都很講究,冷氣機十分普通,使這片被熱帶沙漠氣候覆蓋的中東大地在炎炎夏季絲毫不覺酷熱難挨。
然而,同樣在這片土地上,另一個角落的人民生活卻十分困苦,生產力水平低下,失業人數增加,通貨膨脹,社會經濟文化落後。葉門的大街上沒有一輛接一輛的外國高級豪華小轎車駛過,商店裡商品匾乏,人們購物常常要排長隊,高樓大廈極少,依然可見的是被稱作「阿布布」的土房子屋,更談不上家用電器和冷氣機。多麼截然不同的對比!
中東地區,石油開發只是加劇了這里的兩極分化,使貧富之間的差距更大。當然一方面是絕對貧困,一方面是相對貧困。中東地區存在著產油國與非產油國之間的貧富分化,也存在富油國與貧油國、少油國之間的貧富分化,同時,在一國之內還存在著上層統治者與一般老百姓之間的貧富差距。
中東的富商大廈幾乎都是在石油價格空前上升的年代裡發跡的,沙漠中的阿拉伯王公貴族也是因石油而富甲一方的。的確,石油——安拉賜予的「黑金」造就了一代富豪大款。產油國的豪門巨富基本上是由二種類型的人組成的。
(一)阿拉伯王室統治家族
現代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第一任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先後娶過300多個妻子,所生子女不計其數,僅遺下得到正式承認的兒子43人,孫子100多人,重孫500多人,連同三個旁系叔伯的子孫,王室現有男性成員即親王約5000人,整個家族在17000人以上,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王室。
沙特的巨額石油收人,大部分落人王族成員手中。根據官方資料,國家每年從預算中撥出3億美元給沙特家族開支,實際拔給的款項要比這個數字大幾十倍。5000個親王每人每月從石油收入中領取6萬美元生活津貼,還有數十億美元每年要補貼17000名王室成員。親王們做各種投機生意聚斂財富,他們在了解到國家發展計劃後,預先以低價購買土地,再以高價賣給政府或公司,牟取暴利。一位親王出售朱拜勒工業企業地皮,賺收20億美元;另一親王出售利雅得機場上地,賺取80億美元。有些親王在私營企業、銀行中握有股份,在阿拉伯國民銀行中有三位親王充當創業股東,每人各有7500股(每股100里亞爾,合29.8美元)。還有一些親王充當中間人或外國公司的代理人,坐收傭金和回扣。一個承包軍火的親王個人財產達40億美元。同時,國家對親王們經營的企業給予各種各樣的優惠,從提供無息貸款、贈款到免除稅收,使他們發財致富,飛黃騰達。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沙特王室財產已達800多億美元,有800多名親下成了百萬富翁。
巴林的統治者是哈利法家族,現在的埃米爾伊薩·本·蘇萊曼·哈利法是哈利法家族第18位統治者,該家族人數估計有400人,全國國民收入的1/ 3歸他們所有。卡達的統治者是阿勒薩尼家族(屬伯努·塔米姆部族),其家族有2000人以上,國家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歸他們所有。
伊朗前國王巴列維是億萬富翁。據估計他的財產有200多億美元。在伊朗形成了以國王為首的,包括王室成員、高級官吏和將軍、大資本家和大地主在內的豪門巨富,號稱「伊朗二千家」,他們依仗權勢,巧取豪奪,利用各種手段,聚斂了大量財富。
(二)與王室有某種關系或依靠個人奮鬥成為巨富
這部分巨富主要由承包商、建築材料和建築設備商、房地產投機商、大批發商和零售商、銀錢兌換商、股東和企業家等組成,有的人同時經營各種工商業及銀行業。他們構成了各產油國的資本家階層,其人數不太多,工商業經營的歷史也不長,但發展迅速,有不少屬於暴發戶,不僅在國內開辦各種企業,而且大量投資於國外,成為擁有百萬資產的富翁。
他們中的一些人發財致富是由於家庭社會地位高,本人又受過西方教育,有比較好的條件。蓋特·法拉昂的父親是費薩爾國王的首席顧問,本人畢業於哈佛大學,30多歲就成了企業家,擁有自己的一份資產。阿德南·卡紹基可謂傳奇人物,他是土耳其血統的沙烏地阿拉伯人,父親是沙特第一任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的御臣,因此他與王室有著密切的關系。他曾在亞歷山大維多利亞學院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回國後,他得到了製造灰尼板的特許權,開設了國民灰尼板公司,在這一基礎上,建立起「商業帝同」——三合一控股公司,1978年該公司已擁有4億美元的資產。70年代中期,卡紹基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經營房地產業務。同時他成功地利用他同王室的關系,擠進了龐大的軍火貿易市場,29歲時成為把沙特看作未來武器大市場的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的代理人,之後,他為世界各種軍火廠家和阿拉伯國家要人牽線搭橋做武器生意,報酬巨額,短短幾年裡卡紹基一躍成為沙特王國首富之一,40歲左右時資產便高達40億美元,過上了天方夜譚式的生活。
蘇萊曼·奧拉揚是沙特王國最負盛名的多種經營巨商,擁有相當規模的商業船隊和大約12億美元的資產。同時在對美證券投資方面享有盛名;1989年被選為他年輕時工作過的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最高董事會成員。奧拉揚商業集團是沙特許多進口商品的代理商,從事汽車、建築設備的銷售與維修等,還開展運輸、保險、房地產、車船出租等業務,與國際上大公司的合作項目也較多,有金屬加工,鑽機維修等。此外,該集團在沙特和海外擁有大量房地產,在國外的投資,包括在美國和西歐的房地產及其他有價證券,總計超過5億美元。
阿卜杜·拉迪夫·賈米爾汽車批發集團,以創始人的名字命名,是沙特第二大商業集團,苦心經營20年,建立起雄厚家業,1980年該集團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利潤約1億美元。同時賈米爾還開辟其它財源,例如房地產,海外投資。他在摩納哥蘭特卡洛建立了一家海外投資公司,由其兒子優素福負責管理,賈米爾的財產估計至少有5億美元。
在今天的海灣各國,注意保持商業信譽的著名財閥有巴林的卡努家族、沙特的蘇萊曼家族、儒法利家族和蓋賽伊比家族等等。蘇等曼家族的頭目阿卜杜勒·阿齊茲·蘇萊曼擔任吉達工商會議所的副會長,是沙特財界的頭面人物。曾經是沙特最大兌換商的拉茲希家族開設了銀行,作為民間最大的農業經營者,支撐著作為小麥出口國的沙特農業。
這些人的資產都在數億美元以上,他們不像王室成員,每年有數千萬美元的俸祿。他們依靠自己精明靈活的經商頭腦,懂得利用石油帶來的有利經商條件和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從而建立自己的家業,擴大自己的財富。當然不能否認,他們的財富中也包含著無數帶動者付出的血汗。
王公貴族、富商大賈、上層統治者驕奢淫逸,揮金如土,浪費驚人。他們買飛機、買遊艇、建別墅,吃喝嫖賭玩樂,極盡享受之能事。
一位曾在沙特親王專機上當過空姐的美國小姐敘述:當她第一次參觀親王的專機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駕駛艙內機長座椅是皮製的,包括安全帶扣子,所有金屬部件都是黃金製成的;客艙里放著花絲絨長睡椅,卧室里床上罩著紅色狐皮床罩,貂皮枕頭和鑲著貂皮邊的毛毯;盥洗室裡面有金制的淋浴器和一個金制坐池;游戲室里一面牆上掛著藝術壁毯,另一面牆上是一整塊大鏡子,整個飛機上到處顯示著富麗豪華。
在機場上到處停放著親王們成群結隊的私人噴氣客機,供他們隨時出國觀賞取樂。沙特前國王哈里德私人擁有一架波音747座機,機上備有施行心臟外科手術的設備,他的私人遊艇長達200英尺,價值1260萬美元。阿德南·卡紹基擁有飛機5架、海上遊艇3艘,其中一艘叫「那比拉」號的遊船,是一艘86米長的海上宮殿,有直升飛機升降台、夜總會、最現代的操作室。為了表明自己富有,阿德南還有把自己的一艘遊艇上原用黃金澆鑄成的船名,全部用白金重鑄。
石油王子們不僅在本國國內修建星羅棋布、富麗堂皇的宮殿,而且到國外去購買、修建宏大的別墅。沿著地中海西北部的芒東、摩納哥、昂蒂布、戛納直到土倫,是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巨富雲集的藍色海岸,在此購買房子已成為國際巨富的一種身份標志。卡達酋長、阿布扎比酋長、沙特國王、黎巴嫩富商安東尼·塔努里、約旦元帥等都在藍色海岸擁有豪華寓所,軍火商阿德南在世界12個地方有豪華別墅,僅藍色海岸就有好幾幢住宅屬於他。有些石油富豪在此建房甚至出於心血來潮。例如,沙特有兩兄弟、在一塊一萬平方米的土地上蓋起了兩幢居住面積1000平方米的別墅,房前是一覽無遺的戛納海海灣和昂蒂布角。房子建成後,兩兄弟突然發現自己是不會去住的,於是決定出售,毫不費力地找到主顧,對方願意出價1億法朗,並且一次付清。
昂蒂布角建有專供國際大亨使用的港口,隸屬國際遊船俱樂部管理,只停泊19艘船,1984年阿德南第一個參加投資,為此還獲得昂蒂布市頒發的榮譽市民勛章。卡達酋長的「阿爾漫沃」號一年四季停在港口內,沙特國王法赫德的遊艇是世界上最大的,長度為146米,它在碼頭上有專用的泊位。有這樣一則故事,幾年前沙特國王來海港度假,作為貴賓,他受到俱樂部的殷勤接待,國王同意穿上便服與俱樂部主任嘉米葉·萊翁合影。回去後不久,國王給俱樂部寄了1張100萬法朗的支票,以示感謝,但是支票錯寄到昂蒂布市政府。市府趕快用這筆錢給一處古跡方堡裝上了彩燈。主任萊翁知道後很不高興,要討回這筆禮錢,可市長卻回答他:「你保留照片,我保留支票,咱們兩清了」。因這100萬法朗,俱樂部和市府搞得不愉快,自此三年多過去了,法赫德國王都沒再去自己在昂蒂布的遊船上。
除了藍色海岸外,石油大亨們還在巴黎、日內瓦購建寓所。1982年,當時還是王儲的法赫德在日內瓦修建了豪華寓所,風格是新文藝復興式的,大理石的直柱、鐵製品都經過鍍金,窗門全部可以防彈,擁有27個睡房,價值2110萬美元,是王室在瑞士最豪華的寓所。
日內瓦區還有若干處王室寓所,其中包括一幢14世紀時的堡壘式建築物「貝列夫保」,它的永久主人是持伊朗護照,曾兩次角逐聯合國秘書長職位的沙魯丁·阿迦·汗。還有一所屬於沙特蘇丹親王的宅邸,1970年購置,據說花了1110萬美元進行裝修。沙特王儲阿卜杜勒親王1988年放棄他在巴黎一座面積450平方米的寓所,原因是嫌它太小了,同時,將住所中的傢俱分100攤,以800萬法朗(130萬美元)的拍賣價出售。
巨富們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他們喜歡的城市開羅和倫敦大肆揮覆,縱色恣情。據埃及旅遊部的統計材料表明,到埃及旅遊的沙特人最多。每周一、四,很多沙特人邀請數百名客人乘坐大型客機從利雅得飛往開羅,舉行各種各樣的家庭活動,譬如,在高級賓館為兒子或女兒舉行非常奢華的婚禮,有瘋狂的肚皮舞和阿拉伯通俗歌曲助興。倫敦到處都有阿拉伯人,他們大量采購物品,也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尋歡作樂的聚會。以前,阿拉伯人比較喜歡去西方國家觀光游覽,近年來,對東南亞也大感興趣,來度假旅遊的人絡繹不絕,人數不斷增長。
與豪門巨富相比,一般百姓的生活就差遠了,但是同中東其它國家相比,海灣諸國平民的生活也是較富裕的。他們家家僱用外籍勞動力做家務,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和盛行,並且以多僱人為榮、科威特人的家庭一般都雇有一至數名東南亞籍或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傭工。從廚房烹調、會客室接待、看管孩子到開車等事務全由僱工擔任,僱主什麼都不用做,不少科威特家庭的確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在中東地區表現得十分鮮明。阿拉伯產油國里干粗活、臟活、重活,比如清潔工、搬動工等都是外籍勞工,他們同其它一些低收入者構成了產油國里的貧者。貧窮者不僅生活上清貧,而且精神上、肉體上還遭受歧視和折磨,在今天阿拉伯世界,客籍勞工代替了從前的奴隸,各種僱傭合同和假婚姻掩蓋了「奴隸制」真相。石油大亨們從歐洲、非洲、亞洲進口奴隸。一名叫施瓦爾的女傭從住在倫敦的兩個科威特姐妹家逃了出來,身上有93處傷疤,類似於這樣的人在英國還存1000人之多。
伊朗工資差別十分巨大,國家石油公司總經理月薪為15萬里亞爾,大約相當於工人最低工資的的100倍,國會議員月收入11.5萬里亞爾,省長月薪4~9萬里亞爾,都高出工人最低工資的好幾十倍。眾多工人住在貧民窟,他們微薄的工資收入,難以養家糊口,農民收入則更低。
埃及窮人成千上萬,住在棚戶區,擁擠、臟亂、不堪形容,許多人沒有工作,沒有希望不知道明天會怎樣,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月薪才80埃鎊,還有一些畢業生甚至處於失業狀態。窮人的生活水準很低。
沙烏地阿拉伯的人均收入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沙特農民,占人口總數1/ 4的農民的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僅佔1%。
由上述可見,石油繁榮使中東地區貧富分化日趨嚴重,一方面是王公貴族、豪門巨富、上層人物過著花天酒地、窮奢極侈、荒淫無恥的生活;一方面是窮苦者為填飽肚子而奔忙,為艱難生活而煩惱。這就是當今中東地區的社會現實。
Ⅵ 石油暴發戶俄羅斯:有錢不知怎麼花
石油暴發戶俄羅斯:有錢不知怎麼花
人們對俄羅斯的傳統看法是餓得打晃的巨人戴著金錶四處招搖。當然,它的金子是黑色的。作為排在沙特之後的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俄羅斯坐在快速增值的資源聚寶盆上。當油價上周達到70美元一桶時,克里姆林宮卻面臨著棘手問題:這么多錢該怎麼花。
石油已經轉變了俄羅斯的面貌,起碼是莫斯科的面貌。從火暴的股市到泛濫的豪華餐廳和廣告牌,繁榮的跡象到處都是。克里姆林宮周圍到處是工地,左一家五星級酒店,右一
家商業中心。英國豪華轎車廠商本特利在莫斯科的展示中心賣出的本特利轎車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多。過去5年中,房價漲了3倍,部分是被來自石油產區一擲千金的豪客們炒高的。
盡管這些表象,克里姆林宮保險箱中涌動的石油美元並未沖向街頭。因為這筆石油橫財中的大部分進入了政府「穩定基金」。這個基金是俄政府去年設立的,用以應付未來的金融動盪。俄羅斯貿易和經濟發展部稱,該基金7月1日的總值為210億美元,到年底可能超過520億美元,約為俄GDP的7%。假如油價如某些預測所稱的飆升至100美元,這一基金規模的增速還將加快。
就這么一大筆錢該如何花已經引發了瘋狂爭奪。政府已經開始償還蘇聯時期的外債。目前已經還了巴黎俱樂部(經合組織)的債主們150億美元,俄官員稱他們將很快還清剩下的250億美元。全球化研究所的政治分析師鮑里斯·卡加里斯基說:「除此之外,政府不知該如何花其餘的錢。天上掉餡兒餅也有煩惱。」
俄羅斯的各路統治精英心癢難搔,都想染指這塊餡兒餅,吵得不亦樂乎。Profil周刊的編輯喬奇·鮑夫特寫道:「有人說『把這筆錢花到悲慘貧窮的老人身上』。另一些人說『花在基礎建設上』。還有人說『花在國防上』」。國會發言人鮑里斯·格雷茲廖夫就建議,將部分錢用來建設一個全球衛星監視系統,作為俄羅斯對美國「
星球大戰」計劃的回應。最不可能的局面就是將這筆錢分發給每個俄羅斯公民。全球研究中心的分析員帕維爾·艾羅什金建議提高兒童福利,應對俄羅斯人口不斷萎縮的局面。
同時,這一基金的設計者
財政部長阿列克謝·庫德林和經濟部長格爾曼·格列夫正在奮力保護這一基金的童貞。他們說,最佳策略是繼續用來支付俄羅斯1070億美元的外債並將其餘部分儲備起來以防油價下落或產量縮減的不景氣時期。現在開閘放水只會阻礙經濟改革,推高通脹率並破壞宏觀經濟穩定。
事實上,俄國已經出現了「荷蘭病」的兆頭。上世紀70年代,大量來自北海的石油出口收入湧入荷蘭,大幅推高了荷蘭貨幣的
匯率,損傷了傳統製造業的貿易。經濟學家們擔心俄羅斯經濟對石油的依賴會繼續提高(目前佔GDP20%以上)。實際上,穩定基金似乎對俄羅斯的石油業傷害多於幫助。盡管收入上升了,生產正在下降,石油公司抱怨高額稅收導致難以投資新油田。
腐敗則明顯惡化了。在「透明國際」的腐敗指數排名中,俄羅斯從2002年的71位降到2004年的90位。Profil的鮑夫特說:「暴富引發惡行。」他補充說,從俄羅斯人對外國潛在投資者越來越高的調門中可以明顯聽出:「我們不需要你。」在政府的各個層面,人們都想在新增的石油財富中分一杯羹。經濟部的康斯坦丁·里姆楚科夫說,這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機構擁有足夠的經驗和誠信來處理新湧入政府的收入。「如果我們給某個地區1億美元,這筆錢馬上就會被偷光。」
前副總理鮑里斯·涅姆佐夫說,從政治上,似乎油價與民主呈逆相關關系。石油繁榮令神經越來越緊張的政府慌慌張張地試圖將自然資源市場抓到自己手中。如果油價還在8美元,石油大亨霍多爾科夫斯基可能早就從監獄里放出來了。畢竟,摧毀尤科斯石油公司是政治行動,目的是剝奪政府討厭的石油寡頭手中的權力,並將尤科斯的資產轉移到克里姆林宮寵愛的國有的羅斯石油公司。
俄羅斯老百姓卻沒看到新石油收入帶來什麼好處。「目前在俄羅斯,普遍認為石油利潤將被偷走或由官僚們分享。」列瓦達調查中心的伊利娜·帕里洛娃說。在今天的俄羅斯,石油帶來了財富,但只是給了一小撮人。
Ⅶ 一個石油大亨被扒光了衣服扔到沙漠里,他說只要經過一個商駝隊,他就又可以成為百萬富翁,為什麼
石油大亨嘛,有的是錢,有的是石油。
只要遇到商隊,就能被救回去,他就一切可以從頭開始嘛。
活命最重要,所謂:好死不如賴活著。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呀,只要他能被商駝隊救回去,就可以在繼續他的事業嗎。
人只有活著,才會有希望的。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Ⅷ 暴發戶是什麼意思
暴發戶的釋義:新近突然發了財得了勢的人(貶義)
暴發戶
[ bào fā hù ]
詳細解釋
突然發財得勢的人家。
《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也是那些暴發戶人家,若是我家,他怎敢大膽!」《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城裡的大官大府,翰林、尚書,咱伺候過多少,沒瞧過他這囚攮的暴發戶,在咱面上混充老爺!」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隔壁那個暴發戶 杜 家天天逼我們的債。」
拓展資料
造句
1、真想不到做事草率的他一夜之間居然成了暴發戶。
2、暴發戶可能揮金如土來提升形象,自吹自擂。而一個國家大概也會面臨同樣的誘惑。
3、雖然高檔卻不媚俗,超凡脫俗的,沒有絲毫暴發戶的炫耀與不可一世。
4、幾年的工夫,張老漢就成了暴發戶。
5、這種鄙吝勢利的暴發戶,咱們不希罕和他們做親家。
Ⅸ 阿布拉莫維奇是干什麼的,
著名石油大亨,鋁業和鋼鐵巨頭,俄羅斯二號富豪。英國切爾西足球俱樂部老闆。
1966年10月24日,阿布拉莫維奇出生於伏爾加河畔的撒拉托市,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烏克蘭人,他的童年充滿了痛苦的回憶,1歲半時,母親在一次事故中不幸身亡,4年後父親也撒手人寰,在叔叔的撫養下和資助下,阿布拉莫維奇考入古不金石油天然氣學院。 在莫斯科生活了很長時間,此後他又跟隨外祖父母在俄羅斯北部的科米地區(Komi)生活了一段時間,在那裡,阿布拉莫維奇度過了自己的大學生涯,他所學的專業是高速公路建築。
阿布拉莫維奇一向出言謹慎,行事低調,不過他的財富在俄羅斯卻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僅次於霍多爾科夫斯基。 2005年以133億美元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1位。同時,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富豪榜,將其排為第一名。這位年輕人成為了英國首富。
走私香煙和香水起家
年輕的阿布拉莫維奇具有超乎尋常的成熟和處事方面的冷靜。早在上學期間,阿布拉莫維奇就經常到黑市上去倒賣萬寶路香煙、香奈爾香水和酒等奢侈品,盡管一旦他被發現將面臨5年的監禁,不過阿布拉莫維奇還是樂此不疲,並完成了自己創業初期的原始積累,然後進入商貿界。
靠葉利欽發跡
阿布拉莫維奇的人生轉折發生在1992年。那年,他遇到了一個重要人物———俄羅斯最有影響力的大亨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鮑里斯將他引進了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的圈子,他成為了前總統葉利欽政府的一員。29歲的時候,他憑借著和葉利欽家族的良好關系,成功地買下了俄羅斯第五大石油公司西伯利亞石油公司80%的股份,只花了這個公司實際價值8%的價錢。而石油資產在他的龐大金庫里僅僅只是冰山一角,他擁有世界上第二大鋁生產廠———俄羅斯鋁業公司(Rusal)50%的股份,甚至還擁有俄羅斯國家航空公司「俄羅斯民用航空(Aeroflot)」26%的股份。2001年,當別列佐夫斯基失寵於普京,因為涉嫌詐騙逃亡到英國之後,阿布拉莫維奇堅決站在普京一邊,並順理成章地接手了別列佐夫斯基的位置。此後因為與普京的密切關系,他甚至被稱為是「克里姆林宮看不見的手」。但是別列佐夫斯基的前車之鑒也讓阿布拉莫維奇深悟了俄羅斯政壇的險惡,於是他移居倫敦,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躲避來自俄羅斯政壇的巨大壓力。現在阿布拉莫維奇以30億美元(20億英鎊)購買全球第五大鋼廠Evraz 的40%股份。
構築足球帝國
2003年夏天,阿布拉莫維奇出手1.5億英鎊購買了債台高築的英國足球勁旅切爾西隊,並一次性還清了球隊所欠的8000萬英鎊債務以後,阿布拉莫維奇強勁的經濟實力便頻頻成為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他的名字開始傳遍全世界。阿布拉莫維奇自己也說:「從來沒想到有這么多媒體關注我,簡直難以想像。」投資收購切爾西的那筆錢對阿布拉莫維奇來說根本就是九牛一毛。他為切爾西奪取冠軍聯賽冠軍懸賞的獎金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120萬歐元/人。英國媒體曾經把阿布拉莫維奇的財產形象化:足夠自己舉辦一次奧運會,然後用剩下的錢再把溫布利大球場翻新9次。阿布拉莫維奇僅僅靠石油一項年進賬就能達到90億歐元,他所到之處永遠是私人飛機,金發美女和沒有上限的信用卡。
Ⅹ 資本主義國家 為什麼都是 有錢人競爭總統 當總統呢比如 布希 整個家族都是石油大亨,特朗普也是
因為競選總統需要很大很大的一筆花費,要麼自己有錢,要麼有大財閥支持。但是大財閥不會免費幫忙的,總是會有所求的,而且他的所求你不一定能滿足,所以乾脆自己競爭總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