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波斯是什麼時候發現石油
擴展閱讀
製造費用降本如何計算 2025-05-20 12:43:39
怎麼看房屋的登記價格 2025-05-20 12:38:30
股票資金成本率如何計算 2025-05-20 12:10:48

波斯是什麼時候發現石油

發布時間: 2022-05-22 20:59:08

⑴ 世界海洋石油發展歷程

海洋油氣的勘探開發是陸地石油勘探開發的延續,經歷了一個由淺水到深海、由簡易到復雜的發展過程。

188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數米深的海域鑽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開了海洋石油勘探的序幕。

1920年,委內瑞拉在馬拉開波湖利用木製平台鑽井,發現了一個大油田。

1922年,蘇聯在裏海巴庫油田附近用棧橋進行海上鑽探成功。

1936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的海上開始鑽第一口深井,1938年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油田。

1947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發現第一個近海油田,標志現代海洋石油開始。

1951年,沙烏地阿拉伯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

1964年,英國開發北海油田。

1967年,我國渤海海1井發現工業油流。

20世紀70年代,奈及利亞開發西非海上油氣。

20世紀80年代,巴西加大深海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發,到90年代為其油氣產量的大幅度增加奠定了基礎。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南中國海域成為開發的熱點,北極地區得到更多重視。

幾十年來,5000多億桶的海洋石油發現可大致分為以下3個勘探階段。

第一階段為1940—1972年。在此期間,美國墨西哥灣於1947年獲得第一個近海石油發現,在波斯灣發現了第一批超大型油田,在西非獲得第一個海上發現,後期在北海獲巨大石油發現。另有兩個重大發現分別在澳大利亞和中國。該階段總共發現石油1980億桶,年均發現83億桶,發現規模平均7.7億桶。

第二階段為1973—1990年。在此期間,北海、墨西哥、裏海、俄羅斯的北極地區都有重大發現,美國墨西哥灣和巴西先後於1983年和1984年發現了本區的第一個深水大油田。另外,印度和加拿大在近海各獲得一個重要發現,西非、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灣淺區繼續有所發現。在該階段,石油發現總計達1710億桶,年均95億桶,平均規模為1.35億桶。

第三階段為1991年至今。在此期間,巴西、安哥拉、奈及利亞、美國墨西哥灣4個主要地區找到深水重大發現,不過在北海、裏海、中國也有幾個重大發現,澳大利亞、西非淺水區、波斯灣的發現規模較小。在此階段,石油發現總計1210億桶,年均發現80億桶,發現平均規模1.16億桶。其中,深水和超深水發現440億桶,年均30億桶。

海洋油氣的開發與海洋鑽井是分不開的,海洋鑽井的大致歷程如下:

189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Summer 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木架平台,鑽出第一口井。

1897年,美國人H.L.Williams建造了與海岸連接的棧橋,可打多口井。

1911年,世界上第一座固定平台鑽井裝置矗立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Caddo湖上。1925年,蘇聯在裏海建造的人工島上進行石油鑽井。

1932年,美國得克薩斯公司造了一條鑽井駁船,到路易斯安那州Plaquemines地區Garden島灣打井,這是人類第一次浮船鑽井。

1933年,美國利用駁船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號井」,進尺5700英尺,成為首座坐底式鑽井平台。

1937年,由木樁插入水深4.3米泥底的、距海平面高4.6米的鑽井採油平台,首次在墨西哥灣的海上平台鑽井,獲得日產85.9立方米的海底石油。

1947年,John Hayward設計了一條「布勒道20號」平台,標志著現代海上鑽井業的誕生。

1954年,第一條自升式鑽井船「迪龍一號」問世,帶動了固定式平台的發展。

1956年,美國雪佛龍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近海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海洋採油井最深的採油紀錄,採油井深達4036米。

1962年,殼牌石油公司用世界上第一艘「碧水一號」半潛式鑽井成功,有了向深海發展的工具。

1967年,我國渤海海1井發現工業油流。1968年,一條設計完善的「格洛瑪挑戰者號」動力定位船開始在深海進行科學考察。1971年,美國Hunt石油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近海開創了採油井深度為6248米的海上深井的採油紀錄。

1979年,世界海洋石油鑽井工作水深接近1500米。

1983年,由歐洲經濟共同體財政支持建造的第一座張力腿平台(TLP)於1984年在北海Hutton油田安裝投產。

1989年,在美國墨西哥灣587米水深TLP平台投入使用。

1998年,中國東海平湖油氣田向上海供氣,結束了中國東海不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歷史。

2001年,海洋採油井最深紀錄達7088米。2001年,墨西哥灣鑽井水深達2964米。2002年,雪佛龍公司鑽井垂深達9210米。2003年,雪佛龍德士古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鑽井工作水深突破3000米。

2004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園丁灣水深1425米投產採油。

圖2-8世界主要海洋油田數目的分布

如圖2-8所示,目前,在世界海洋中已找到了581處油田。其中,歐洲和地中海25個,北海110個,義大利、北亞得里亞海20個,黑海和裏海17個,南美洲43個,非洲近海27個,西非近海85個,波斯灣60個,印度次大陸沿岸海域2個,遠東近海23個,印度和馬來西亞近海15個,澳大利亞東部和紐西蘭近海3個,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12個,南部吉普斯蘭德海盆19個,北海近海44個,美國墨西哥灣16個。

⑵ 石油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西晉人司馬彪(公元?~306年)著《後漢書·郡國志》,對延壽縣(現今甘肅酒泉一帶)有如下記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莒,注池為溝,其水有肥,如煮肉洎,永永,如不凝膏,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說明當時古人已經開始對石油表徵有所認識,並巳取之利用.這大概是最早利用石油的開始吧!
早在公元1 800多年前,漢代史學家班固著《漢書·地理志》,記有「高奴有洧水可燃」。描述了現今陝西延安一帶的延河支流洧水水面上見到的可燃物質。這也應該是最早發現石油的記載了!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雜志一》:「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最初用於照明。

當然,我們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項東西,但文字記載最早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鑽探出來的。人們把鑽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鹽水並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於制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來鋪設街道的,這些柏油是從該地域天然易採的石油中獲取的。公元9世紀,人們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開發油田來生產石腦油。公元10世紀時地理學家Masudi和13世紀時馬克·波羅都曾記載了這些油田的情況,後者曾描述這些油井的產量可以裝數百隻船。

石油近代史始於1853年石油蒸餾工藝的發明。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⑶ 波斯灣的油氣開采歷史是怎樣的

波斯灣地區的石油開發歷史比裏海地區晚得多,但發展很快。
1891年,英國石油公司在伊朗鑽了第一口井。
1908年在伊朗的馬斯傑德蘇來曼地區發現石油後,首先供給英國海軍使用,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勝利。英國在伊朗開採石油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國家把目光集中到這里來。特別是美國,於1932年在巴林打出了第一口油井,1938年又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達曼地區開始採油,1946年第一般滿載原油的輪船從科威特駛出。
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加緊開采阿曼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石油資源,逐步替代以英法為首的歐洲霸主地位,成為波斯灣新的石油霸主。
1951年發現沙烏地阿拉伯的薩法尼亞油田是世界最大的海底油田,之後隨著技術進步及勘探強度增大,預測油氣資源量佔中東地區的1/4;海底探明石油儲量為120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7.1萬億立方米,分別佔中東整個地區的12%和10%。目前已發現約80個海底油田,其產量亦扶搖直上,自1971年超過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後,即一直居世界首位。1989年全區產海洋石油1.3億噸,占總產量17%,在世界海洋石油總產量中佔20%。
1960年9月14日,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5國家在巴格達開會,宣布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1983年成員國增至13個,新成員包括阿爾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厄瓜多、加彭、卡達、利比亞、奈及利亞和印度尼西亞。2003年該組織成員石油總儲量為1191.125億噸,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69%,開采量的50%,出口量的85%以上。
「誰控制了波斯灣石油的流量,誰就擁有了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經濟的鉗制力。」波斯灣雖是石油寶庫,但它給該地區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戰亂和苦難,如兩伊戰爭、伊拉克吞並科威特、伊拉克戰爭、巴以戰爭、伊朗核問題等。外來勢力的滲透和爭奪,加上波斯灣內部由歷史和現實原因造成的諸多矛盾交織在一起,使波斯灣局勢長期動盪,並多次燃起戰火,不僅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對整個國際形勢也有著重大影響。

⑷ 15-19世紀,黑人為什麼會被販賣到紅海,波斯灣沿岸呢那個時候就開始開採石油了嗎

15~19世紀黑奴貿易的主要「市場」是美洲特別是中南美的種植園,因為奴隸制種植園需要大量勞動力,而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歐洲開拓者的擴張過程中損失了大量人口,出現了「勞動力缺口」,從非洲擄掠和販運黑奴變得有利可圖,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途徑。
石油雖然早在千年前就已被發現,但當時的科技條件下不可能得到工業上的大規模利用。直到19世紀中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大大刺激了能源需求,同時期化學技術的進步催生了石油化工行業,至此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才受到重視,並在隨後的20世紀成為世界各大國的命脈所系。但19世紀世界油氣資源開發的中心是美國西部(洛克菲勒就是那陣子起家的)和沙俄控制下的高加索(巴庫油田),而現在世界油氣資源的中心——中東波斯灣地區還要到20世紀初才逐漸進入歐美各大石油公司的視野,這時候黑奴貿易早就結束了。其實工業革命恰恰就是黑奴貿易結束的重要原因——資本原始積累的時代結束了,歐洲工業國現在需要的是作為原料產地、產品傾銷市場、廉價勞動力提供地和資本輸出地的非洲。

⑸ 中東地區地區的石油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1908年5月26日。

這一天在現代石油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一個隸屬英國人的勘探隊在伊朗和伊拉克交界處,打出了伊朗現代史上的第一口油井,改變了整個中東的歷史軌跡,也開啟了世界石油史上的新篇章。一百年後的今天,中東地區探明的石油儲量,佔到世界總儲量的60%以上。

19世紀中後期,西方開始對中東地區進行地質勘探。勘探結果顯示,在中東地區,尤其是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可能蘊藏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可能就意味著不確定性,付出高昂的勘探費後,極有可能徒勞無功。

如此高風險的投入,讓不少人望而卻步。但是,終於有人抵擋不住「黑色金子」的誘惑,願意堵上一把。這個人就是威廉·諾克斯·達西,英國礦業巨頭。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個人對古代波斯光明神在祭祀場所點燃「火柱」的傳說深信不疑。

在傳說中提到了某種「油」,一種從當地的某些岩石中滲出來的物質,所以達西堅信波斯灣石油地區有石油。當上級要求停止勘探打包走人時,他沒有聽上級指令,決議要將鑽探進行到底,就在5月26日,威廉·諾克斯·達西驚喜的看到井架上流出了黑色的油流。正驗證了那就話,有志者事竟成。

(5)波斯是什麼時候發現石油擴展閱讀

中東石油分布:

波斯灣沿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克威克,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是重要的產油國家。

中東這個石油庫到底有多大呢,據1977年的統計已探明的儲量達500多億噸,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58%,石油年產量達11.13億噸,約佔世界石油總產量38%以上。

在中東地區無論在沙漠下或海底下大大小小的油田星羅棋布,伶俐的井架,銀光閃耀的大油罐,進進去去出出的超級油輪,到處是一派繁榮希望的景象。

西亞地區的石油儲存條件良好,儲油層厚,油質優,大部分的油礦都可以自噴井的方式開采,所以啊在世界的19個大油田中,中東就佔了14個。

⑹ 石油的首次發現時間,地點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印度等文明古國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制葯,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楔形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



(6)波斯是什麼時候發現石油擴展閱讀:

近代石油的歷史大周期:

1、20世紀70年代:1960年第三世界產油國聯合成立了OPEC,陸續對石油實行國有化。期間借兩次石油危機之機提高石油價格。一次是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OPEC成員國陸續提出減量提價方案。另一次是伊朗首先爆發政權革命,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中斷,油價大漲。

2、20世紀80~90年代:受兩次石油危機影響,國際原油需求出現萎縮,同時以俄羅斯、委內瑞拉為代表的非OPEC原油生產國採用新技術和產量的持續增長來應對高油價,原油價格開始大幅下降至25-35美元,國際油價步入20年低迷階段。

3、10年「黃金期」: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印度等新經濟體的高速發展,其對原油的需求也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國際油價迎來10年「黃金期」,並於2008年7月達到歷史峰值147美元/桶。

4、2014-2016年油價下跌:伊朗禁運解除:15年伊朗禁運解除後,其大量拋售浮倉。

5、2017顯著反彈的邏輯:世界經濟對原油需求減少,而本輪油價下跌反而刺激了OECD對原油的需求,且亞太地區對原油消費拉動依然強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石油

⑺ 波斯灣因為石油豐富又叫什麼呢

波斯灣因為石油豐富又叫世界石油寶庫。

不能簡化為「油庫」。

⑻ 石油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中東波斯彎沿岸盛產石油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

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描述此種關系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地球內部的狀況。

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400公里,覆蓋地球表面的地殼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達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則是由金屬形成的「地核」,並以大約 5100公里深處分界,分為「外核」與「內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態金屬鐵組成,內核則主要是固態鐵。 地球表面鋪滿堅硬的「板塊」,厚度約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噴出的「洋脊」產生的,』在 緩緩移動到「海溝」後就沉降於 另一板塊下方。 80年代後期,人們學會捕捉地震波傳遞到地球內部時的立體圖,於是發現令人驚訝的地慢活動狀況。高溫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級卷流」由地底湧上後,以蘑菇形態分別存在於夏威夷和非洲大陸正下方。此外,低溫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則以水滴形態占據亞洲大陸及南美洲大陸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們現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內部落熱對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級卷注移動的形態而形成的。此種運動不僅影響板塊運動,似乎也對整個地球的地質和環境的變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超級卷流是石油製造者?

現在全球生產的石沒之中,有60%是產生了恐龍稱霸地球時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頁岩」則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頁岩主要是由未經氧化的藻類等浮游植物遺骸堆積而成。由此可知當時必須有可讓浮游植物繁殖又不會產生氧化的缺氧環境條件,大量的黑色頁岩才會形成。

最近發現,石油源岩在此時代的形成似乎與超級卷流運動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湧出的地幔物質所形成的洋脊體積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較低的陸地變成淺海,而淺海則具有可當石油原料的藻類等浮游植物極易繁殖的環境。

淺海地區的藻類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現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現象,周圍的細菌為分解其殘骸而消耗氧氣,於是出現了缺氧環境。

地球溫暖化也會改變深層海水的流動狀況,由於高緯度地區與低緯度地區海水的溫度高低不同,較低溫但含有豐富氧氣的高緯度地區深層海水會流向低緯度地區海洋。但地球溫暖化的現象減少。氧氣較少的海域因而擴大,無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堆積,所留下的大量有機物則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變了石油的性質

由於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遺骸,因此調查石油的性質便可以得知古老時期的生物演化過程和地球環境歷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過程。生命是於38億年前誕生,並逐漸地進行演化,到了距今5億5000萬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紀時期,爆發性的演化才開始,大約4億4500萬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陸地。

4億4000萬年至4億年前時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當時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氫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齒類植物在此時期繁瑣盛於海岸近處,因此以陸上植物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現了。

2億9000萬年前,廣大的陸地普遍出現由裸子植物組成的森林,並到處形成被沼澤地包圍的湖沼,藻類便在湖沼中開始繁殖。由此也產生了以藻類為原料的新種石油源岩,這也是陸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質石油源岩誕生的一例。

9000萬年前時期,被子植物和針葉樹林開始逐漸擴張到高緯度地區和高地,因而出現以陸地木材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樹木的樹脂成為輕質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針葉樹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類,成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質的分析技術有長足的進步,我們已逐漸可以取得有關石油原料性質,以及由熱能引起的變化過程等的詳細資料。由此種資料即能進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遺骸逐漸堆積時的環境狀況。

大約1億7000萬年到200萬年前所發生的全球性規模「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時期,分布於廣大范圍的1億年前前後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沒入地中。現有的石油和天然氣有大約3分之2就是此時期形成的。

⑼ 中東的石油是如何被發現的

大家都知道中東是世界上如今石油儲存量最多,而且開在規模最大出口量最高的地區。中東最早的石油開采位於如今的伊朗境內,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國家都比較看重中東這個地方?與此同時,為什麼中東這個國家總是戰爭不斷?主要還是因為石油惹的禍?

早在1908年,英國的石油公司在伊朗靠近伊拉克地區發現了非常豐富的石油資源,這也是石油第一次在中東地區被發現,從此以後中東的荒漠之下不可能有石油。這句話也就變成了一句笑話,而中東石油開始在世界上嶄露頭角。

因為他是一個比較虔誠的基督徒,他個人對於古代波斯光明神在祭祀場所點燃火炬的傳說是深信不疑的,而在傳說當中就提到了某種由一種從當地的某些岩石中滲出來的物質,所以在當時他可是堅信波斯灣石油地區有石油。所以當上級要求停止勘探打包走人的時候,他個人並沒有聽從這個命令,而是毅然決然的走下去,因此也就出現了奇跡。

⑽ 波斯灣的石油是何時被發現的

波斯灣集中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資源,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美國現任副總統切尼1990年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說:「誰控制了波斯灣石油的流量,誰就有了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的鉗制力。」
波斯灣介於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島之間,是阿拉伯海西北伸入大陸的一個海灣,因此也簡稱海灣。波斯灣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東南到霍爾木茲海峽,長970多公里,寬56公里至338公里,面積24.1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約40米,最大深度104米。
自古以來,波斯灣就是連接中東和亞洲其他地區的重要通道,中國明代船隊就曾遠航到阿曼、巴林、波斯等地港口。中世紀阿拉伯商人活躍於阿拉伯半島、西域、波斯灣、東非和北非等地之間,貿易頻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波斯灣地區成為外來勢力爭相角逐的焦點。一次次淪為殖民地,直到二戰後波斯灣各國才相繼完全獨立。
然而,真正體現波斯灣巨大戰略價值的,就是這里蘊含著異常豐富的石油資源。1891年,英國石油公司在伊朗鑽了第一口井,此後,波斯灣巨型油田不斷被發現。目前,波斯灣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約為490多億噸,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該地區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和卡達等都是盛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這里的原油約70%用於輸出,每天外運的原油達200萬噸,佔世界石油總貿易量的60%。
波斯灣地區不僅油藏異常豐富,而且還有得天獨厚的開發條件。首先,波斯灣的石油不但蘊藏量大,而且集中,多為巨型油田。平均每個油田的現有儲量高達5.5億噸,比亞、非、拉其他產油國的油田大幾十倍。據統計,波斯灣地區儲量在6.8億噸(50億桶)以上的巨型油田共有27個,合計佔全區石油總儲量的75%。巨型油田使得波斯灣地區的石油開采能夠高效率、低成本和長期穩定地進行;其次,波斯灣地區的油質特別好,以經濟價值較高的中、輕質油為主;第三,這里的石油運輸條件也非常好。由於絕大部分油田都分布在波斯灣海岸附近的海上或陸上,距油港最遠的一般也不超過100公里,因此原油外運十分方便;第四,波斯灣的氣候條件非常有利。這里終年晴朗,陸地平坦乾燥,海域水淺,幾乎沒有風暴。氣候條件比世界上其他一些大產油區有利得多。
波斯灣這一世界石油寶庫的海上航運只有一個出口,這就是世界聞名的石油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從上世紀6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初,波斯灣地區石油總出口量的90%至95%均經由霍爾木茲海峽,峰值時每天通過海峽的油船和其他商船達300餘艘。霍爾木茲海峽也因此成了一條關系許多國家興衰的戰略要地。
為減少對霍爾木茲海峽的依賴並縮短前往歐洲的航程,海灣各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向外修建石油管道。雖然現在霍爾木茲海峽的重要性已遠不如以前了,但是如果封閉它,對世界石油市場依然會有重大影響。目前,中國進口的60%石油來自海灣,而且基本上都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
波斯灣雖是石油寶庫,但它給該地區帶來金錢的同時,也帶來了戰亂和苦難。外來勢力的滲透和爭奪,加上波斯灣內部由種種歷史和現實原因造成的矛盾交織在一起,使波斯灣局勢長期動盪,並多次燃起戰火,不僅給當地人民帶來災難,對整個國際形勢也有著很大影響。
美國一直把波斯灣當作其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積極通過各種手段向這一地區滲透。支持伊拉克打兩伊戰爭,為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出兵海灣,再到打伊拉克戰爭,都是為了維護其在波斯灣的戰略和經濟利益。目前,美國已基本控制了波斯灣這一世界石油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