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旱作農業分布的成因:中北部以高原、山地為主,高原周圍高山圍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高原內部乾旱少雨,因此以旱作農業為主。
熱帶種植園農業分布的成因: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地帶,地處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受赤道氣壓和東北信風影響,氣候濕熱,適宜發展熱帶種植園農業。
(2)變化:由圖、表數據可見,1994年後,墨西哥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新鮮蔬菜退出了主要出口商品行列。
原因:1994年墨西哥加入了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加拿大的農產品大量進入墨西哥,農業受到很大沖擊所致。
(3)變化: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前,商品出口
中石油占絕對優勢,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後,石油在出口商品中比重持續下降,2003年以後基本穩定在10%到13%之間;工業製成品在商品出口中的比重提高,種類增多。
推測:第二產業結構從單一逐漸向多樣化發展。
❹ 為什麼中國缺石油,卻還要出口石油
因為中國一邊進口石油,一邊出口石油,這中間是能夠獲取高額利潤的。石油如今已經成為我們必不可缺少的一種物質,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必需品。
石油的價格浮動是非常大的。我國經常會在石油價格比較低的時候大量進口原油,然後經過提純之後,在石油價格比較高的時候出售給石油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那麼就可以增加我國的財政收入了。所以我國會邊儲備石油,邊利用石油來增加財政收入。
❺ 經濟發展過度依賴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出口有弊端嗎
其一。當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外部需求時。意味著我國商品處於買方市場5 格局下。國外消費者占據著主動權。他們通過挑起國內企業的惡性競爭獲得更低的售價。導致國內...
❻ 中國每年大量進口石油,為什麼還要出口石油
中國每年大量進口石油,為什麼還要出口石油?說出來你都不信

中國是一個具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國家,但是人均石油資源擁有量卻低於國際水平。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加油難,油價貴的一些問題,我們中國人自己石油都不夠用,居然還要出口石油給其他國家,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開始了石油的開發,當時國內石油消費量特別少,所以有很多多產的石油和煤礦都可以出口給其他國家。大量的出口給中國帶來了67億美元的利潤。

這樣的石油出口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93年,由於大量出口石油,就遇到了很多油田採油量大幅下降的情況。再加上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讓我國對於石油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雖然中國石油還有很多是處於待開採的狀態,但從長遠考慮,我國開始從石油出口變成了石油進口國。

其實我國主要出口的是成品油,也就是從國外進口原油。再由國內的煉油廠加工成為成品油進行出口,賺得其中的利潤。僅2016年一年,我國就出口了2045萬噸成品油,但也會出口一些原油來援助其他國家。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我國要進口石油了嗎?
❼ 中國本身缺油,為什麼還要出口石油,並且還賣得比國內便宜
當前全球主要能源還是以石油為主,石油作為一種重要資源,戰略儲備物資,一直都受到各國關注,因為石油問題而產生的戰爭不在少數。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對於石油的依賴程度更是排在世界前列。中國的石油儲備和開采數量相對於其他產油國相對較弱,沒有辦法支撐國內生產和消費所需,每年都要從全球各國進口大量的石油,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從國際上進口的石油約5億噸,中國石油對外的依賴程度從2018年的70%增長到2019年的72%。從這就能看出來,我國本身是比較缺油的,但是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中國每年都會出口一定數量的石油,並且對外賣的價格比國內民眾使用的還便宜,這是為什麼呢?

綜上所述,國內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對外出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們總不能把這些產能過剩的石油倒掉吧,賣出去不僅能養活國內很多工人,而且還能賺取大量的外匯,這些賺回來的外匯又能從國外購買我們所需要的各種高科技產品和技術,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對於出口石油賣得比國內還便宜,你怎麼看呢?
❽ 中國本身缺油,為什麼還要往外出口石油,並且賣的比國內便宜
在新能源還未完全發展起來的情況下,全球最重要的資源還是當屬石油,中東為何會常年處於戰亂之中,原因就是中東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石油資源。中國的石油資源也算是蠻豐富的,但由於地形的原因,開采並沒有像中東地區那麼容易,而中國又有著14億人口,每年石油消耗量都非常大,所以在開采難和保護石油資源雙重考慮下,每年中國都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石油,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全年石油進口量達到了50572萬噸,石油對外的依賴程度佔比達到了72%。但是在國內石油對外依賴程度那麼高的情況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國每年還會對外出口石油,並且出口的價格比我們國內使用的還便宜,這又是為什麼呢?

從以上幾個方面就能看得出來,出口石油對於我們來講是利大於弊,不僅能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還能賺取大量的外匯,靠著賺來的外匯,我們又能換取到我國所需要的各種資源,比如晶元等高科技產品,換回來的這些產品或者技術,又能促進國內經濟的發展或者科技的進步,所以一個國家經濟每一個環節都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
❾ 俄羅斯過度依賴石油出口,一旦石油價格暴跌,其國內外匯儲備增長速度幾乎為零。為什麼會這樣,外匯儲備
因為他除了賣石油還要從別的國家用外匯買其他東西,收入少了,開銷沒變,就只有用以前存的錢了,就是外匯儲備
❿ 為什麼現今世界如此依賴石油和天然氣
一、世界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在較長時期內仍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能源基礎
目前全世界能源年總消費量約為134億噸標准煤,其中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能源佔85%,大部分電力也是依賴化石能源生產的,核能、太陽能、水力、風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熱等能源僅佔15%.化石能源價格比較低廉,開發利用的技術也比較成熟,並且已經系統化和標准化.雖然發達國家遭受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打擊後,千方百計擺脫對石油的過度依賴,但是今後20多年裡,石油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全球需求量將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長;煤仍然是電力生產的主要燃料,全球需求量將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可見化石能源仍然是我們在這個星球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能源基礎.
有統計表明,2020年全世界能源消費量將是目前的3倍.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世界各國能源消費量與GDP的增長程度有密切的相關性.從發達國家走過的道路來看,人均GDP在1000至10000美元之間,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較快,GDP超過10000美元之後,人均能源消費量放緩.我國正處在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較快的起步階段,石油需求增勢強勁,預計今年原油消費量為2.7億噸,2020年將達到4.0-4.5億噸;而我國是一個人均能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人均石油、天然氣、煤炭可采儲量分別佔世界平均值的20.1%、5.1%和86.2%,尤其是原油,目前對外依存度是1/3,2020年將超過1/2,供需矛盾相當尖銳.
二、化石能源枯竭問題和能源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困擾人類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結構特徵,使得化石能源走向枯竭和化石能源利用對環境的污染這兩個老問題,依然困擾人類.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結構特徵,使得化石能源枯竭的日子離我們越來越近.因為作為能源主體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點,就少一點,總有枯竭的那一天.日前《2004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測算世界石油總儲量為1.15萬億桶,以目前的開采速度計算,可供生產41年.作為世界石油龍頭的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儲量達2500億桶,日產量800多萬桶,分別佔世界石油總儲量和總需求量近1/4和近1/10.這個國家以「我們每天為世界提供石油」作為使命,在過去30多年間確實起到世界石油供應穩定器的作用.但是,沙特石油公司高級職員私下表示:「我不知道這種情況能夠持續多久.」因為沙特老油田已經接近產油高峰期,而開采新油田的難度非常大.世界各大產油國也都大致如此,阿曼目前的產量僅是其高峰時的1/5,美國石油開采量每年下降3%,傳統的石油出口國印度尼西亞甚至一度需要進口石油應急.全球再找到大型油田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寄希望於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帶、加拿大油砂和幾處深海大陸架.這種狀況加劇了人們對不可再生能源走向枯竭的危機感.近年來國際市場油價持續走高,很大程度是這種危機感的直接反應.
目前以煤炭、石油為主的世界能源結構帶來全球性能源環境問題的主要表現為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氣體排放等.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城市大氣污染已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在歐洲和北美也出現了超越國界的大氣污染,形成了廣泛的環境酸化,上千個湖泊的湖水酸度達到了不能支持魚類生存的程度,酸性氣體所造成的腐蝕損失,每年高達10億美元.我國以煤炭、石油為主的能源結構也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全球變暖,2003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炎熱的一年,因此聯合國呼籲各國簽署《京都協議書》,以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做出積極響應,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國,出於自身經濟擴張的考慮,拒絕簽署《京都協議書》,使國際社會同溫室效應問題的斗爭舉步維艱.
三、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呈現多元化態勢,世界石油市場結構新一輪大調整拉開序幕
化石能源除了必將枯竭和環境污染這兩個老問題受到全人類的特別關注以外,近些年世界石油市場結構新一輪大調整也格外引人注目.
世界石油工業歷經近150年的發展,到20世紀末形成了從西北非經中東、裏海、中亞、西伯利亞到遠東的石油儲產區域和以北美、西歐、東亞為主的世界石油消費區域,兩者供需關系嚴重錯位和失衡,導致以最大石油消費國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與以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中東產油國家的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突出,「強強抗衡」成為上世紀後30年石油地緣政治的主旋律.以往歷次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都是石油地質大發現帶動的,美國油田、巴庫油田、中東油田、北海和墨西哥灣油田的相繼發現,都使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為之一變,世界石油市場結構隨之做出相應的大調整;然而進入本世紀,特別是伊拉克戰爭之後,世界石油地緣政治「多元化」初露端倪,並引發世界石油市場結構的大調整.
這次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涉及需求結構調整、供應結構調整、資本結構調整和新石油儲產中心開辟等石油領域的方方面面,其時間持續之長,波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遠,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現在:
石油需求多元化.雖然發達國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導世界石油需求市場,但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石油消費量將追超發達國家.
石油供應多元化.歐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場仍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其控制國際油價的局面正在打破,非歐佩克產油國發展勢頭強勁,俄羅斯的能源大國地位得以確立,挪威、加拿大等國的傳統地位仍然保持,伊拉克的特殊地位將逐漸突出,石油供應國形成「群雄並立」的格局.
石油資本多元化.世界石油產業被西方幾大石油公司所壟斷的局面將被打破,發展中的地區大國全力支持本國石油公司在全球爭取石油開發、生產和銷售的份額,招商引資將是各產油國迅速提高石油效益的必然選擇,聯合開發將是各石油公司規避海外投資風險的最佳策略,區域合作將是各石油需求國趨利避害的當務之急.
這樣的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需求激增的拉動.人類在過去150年已經消耗了9500億桶石油,佔全球已探明化石能源總量的44%,其中大部分是近50多年在現代工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消耗的.進入本世紀,隨著工業的新一輪增長、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能源消耗量也出現「加速度」的趨勢,歐佩克預計今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將比去年增加200萬桶.可以說需求激增拉動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供應風險的激勵.在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生產能力略有節余的表象下面,孕育著種種危機,包括世界石油產量將越過頂峰而呈下降趨勢;全球石油地質儲量連年增加,但是可開採的商業油源卻呈下降趨勢;新油田的開發需要大投資、長周期和高風險等等,導致世界石油供應不確定的風險凸顯.加上石油所特有的地緣政治風險,諸如巴以沖突加劇、伊拉克局勢動盪和恐怖襲擊對石油設施的破壞,都促使各國加強石油生產、運輸、貯存的安全措施,爭取多渠道的穩定油源,並且建立石油戰略儲備,以確保石油供應.可以說石油供應風險意識激勵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美國石油霸權戰略的催化.美國將控制石油資源作為其全球霸權戰略的核心內容,將控制伊拉克作為制服中東產油國家的「石油王牌」,遏制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地區大國獲取石油資源.為此,美國採取的石油戰略是:搶佔中東石油地緣戰略支點,控制裏海和中亞石油區,搶灘非洲石油區,削弱歐佩克,插手俄羅斯石油公司,控制國際輸油管線,以確立新的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並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這樣的石油霸權戰略,使各產油國、石油需求國甚至美國的盟國都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迫使他們制定並實施自己的石油安全戰略,確保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場的應有地位.可以說美國石油霸權戰略催化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各國政府的推動.各國政府為了應對世界石油供需不平衡矛盾和規避石油地緣政治風險,尤其為了應對美國的石油霸權戰略,都將石油保障納入國家發展安全戰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形成的需求方急需開辟新油源,新老產油國形成的供應方積極開發新產能,新供需關系和新運輸保障也都應運而生.各國政府支持本國石油公司爭取境外石油資源份額和參與世界石油市場競爭.可以說各國政府推動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新技術的保障.新技術使開發深海油田和復雜地質構造的陸地油田成為可能,使液化天然氣便於儲運和利用,使輸油管線成為供需雙方的聯系紐帶.可以說新技術保障了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
世界石油市場結構新一輪大調整為新一輪長期投資浪潮創造了條件.新一輪長期投資浪潮需要大投資、長周期和高風險,在數年甚至十幾年才能贏利,這就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國際油價將持續走高的深層原因.
四、世界各國紛紛制定能源安全發展戰略
如今,依然困擾人類的以化石能源為主的世界能源結構帶來的化石能源枯竭和能源環境污染問題以及隨著世界石油地緣政治格局呈多元化態勢和世界石油市場結構大調整的展開,使能源問題已經上升為一個國家能否安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社會經濟的重大戰略問題,各國都從安全和發展兩個方面制定了國家能源戰略.
首先,各國將石油保障納入國家安全戰略.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了減輕對歐佩克石油的依賴,轉而開辟西非、中亞和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的新油源;中國、印度、東盟、韓國、巴西等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集團積極尋求多渠道石油來源;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老、新產油國都把石油作為本國經濟騰飛的「金鑰匙」,紛紛制定了「石油興國」、「石油強國」的戰略;世界各國都對石油運輸保障和戰略儲備予以高度重視,例如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日本、美國等國都在建設長距離輸油管線,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聯合維護馬六甲海峽安全,中國和印度籌建石油戰略儲備設施,等等.
其次,世界各國都制定能源發展戰略,將合理利用和節約常規能源、研發清潔的新能源和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基本國策,以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資源有效利用、環境不斷改善的目標,從而形成如下發展趨勢:
高新技術成果在能源工業迅速推廣應用.能源工業正在由低技術向高技術過渡,新技術已迅速地滲透到能源勘探、開發、加工、轉換、輸送、利用的各個環節,例如自動化生產設備使煤礦開采效率成倍提高,新工藝和新技術促進了深海油田的開發.
化石燃料正在向高效節能、潔凈環保的方向發展.全球范圍的節能技術革命已經展開,各國都在通過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來降低能源需求量,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耗下降了30%以上,機動車的燃油效能提高了近一倍.清潔能源技術迅速提高,各國紛紛推進清潔煤計劃.
天然氣的開發利用迅速增長並且前景廣闊.天然氣儲量豐富,迄今僅開采了全球總儲量的16%,而且污染較小,可以作為石油的替代品,消費量將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有望超越煤炭成為第二大能源載體.天然氣水合物是深藏海底的固體天然氣,測算儲量是化石能源儲量的2倍,而且雜質少,無污染,是一種新型的清潔能源.日、美等國已經獲取了天然氣水合物的樣品,我國已經建立了專門的實驗室,天然氣水合物有望繼石油之後成為人類的又一支柱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