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蘇丹達富爾事件
就是人禍。
說中國跟蘇丹購買石油導致當地人有錢來內亂。(日本是購買最多的)
說中國出售武器導致當地局勢惡化,中國出售的武器占當地進口武器的8%。
1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因為奧運而火了1把
『貳』 中國在蘇丹有何重大利益還與非洲哪些國家關系密切
在蘇丹主要是因為石油。
除了所謂的傳統友誼外,中國基本上都是看上了人家的石油,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還有就是中國也很在乎市場,中國的那麼多產品需要出路啊。另外個就是在國際問題和台灣問題上他們能給中國聲援與支持,讓中國可以不用孤軍奮戰。
和奈及利亞,安哥拉,肯亞等一部分在非洲具有影響力的國家關系都很鐵!
『叄』 中國支持哪個蘇丹啊
中石油經營蘇丹10多年了,蘇丹供給中國石油佔中國每年進口石油的三分之一,蘇丹產油區80%在南蘇丹,北蘇丹的煉油廠多為中國所建,南北分立後中國面臨尷尬境地,中國在蘇丹的投資很多,南蘇丹之所以能獨立也是由於背後有美國的支持,中國兩頭都有利益,只能在中間和稀泥,美國如果重返南蘇丹市場,對中國威脅很大 ,目前中國是哪邊都得照顧
『肆』 國際上除了聯合國還有哪個國家對蘇丹進行了幫助啊幫助的內容是什麼時間哪國
當然是中國了,中國在對蘇丹的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了他們很大的援助,並且幫蘇丹開採石油,帶去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而且中國幫助蘇丹和南蘇丹調停了戰爭。1995年,中國石油公司應蘇丹政府的邀請,到蘇丹參與石油開發和石油工業建設。十年之後,蘇丹擁有了從石油勘探到鑽井,從原油開採到加工,直到石化產品的一整套石油工業體系。今天,不論是航空煤油還是汽油、柴油,蘇丹全部都可以生產。蘇丹的石油製成品不但可以滿足本國的所有需求,還有部分出口。作為石化工業的副產品,塑料產品正在蘇丹迅猛發展。在十年之內,蘇丹從一個幾乎沒有任何現代工業的貧窮國家,成長為一個工業迅猛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以來,蘇丹年經濟增長率超過8%,高居北非六國之首。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為13%,為發展中國家樹立了利用自有資源發展工業,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樣板。所以說中國對蘇丹以及南蘇丹的幫助是世界上任何國家望塵莫及的。咱們中國在國際上有這么好的人脈關系都是這樣無私地幫助發展中的小國,弱國得來的。
『伍』 蘇丹為什麼公投
初步給你講講,蘇丹內部可分成兩類:一類信奉伊斯蘭教,居住在北部地區;一類信奉基督教,居住在南部。人口比例大致是3200萬:800萬。之所以公投是南部的基督徒想獨立,可以說是因為信仰不同造成的。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外國勢力的介入。譬如宗教、民族問題,很多國家都有(加拿大、英國等),你也不會聽說哪個大國鬧公投,更不會像蘇丹這樣公投的參與者僅是想獨立的南部,沒北部什麼事。
蘇丹的政府也不想公投,但無能為力,弱國無外交,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也算是為一些西方國家介入非洲地區事務、增強在非洲的影響力提供了契機
蘇丹的石油資源集中在南部,而中國在蘇丹有投資,影響自己想吧
『陸』 蘇丹達富爾問題為什麼和中國撤上了關系
在內地,達爾富爾問題一直沒有被很好的宣傳。達爾富爾,蘇丹的一個地區名,多年前就有政府軍和反政府武裝的沖突,國際上一般認為是蘇丹政府支持的加寧韋德組織針對達富爾地區的非阿拉伯平民的襲擊導致的危機,稱為達爾富爾危機,幾年下來有超過20萬人喪生。聯合國希望能夠派出維和部隊,和非盟的維和部隊聯合在一起制止達爾富爾地區的種族屠殺。
但是蘇丹政府認為達爾富爾問題是內政,不同意聯合國派進駐維和部隊,此外,蘇丹政府還否認國際組織和人道主義救援機構的所有指控,僅僅承認在政府打擊叛亂武裝的過程中的確有一些平民傷亡。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投了棄權票。
中國駐聯合國代錶王光亞說,中國一直建議提案國在案文中寫明「徵得蘇丹政府同意」這一安理會固定和慣用措辭,同時敦促提案國慎重考慮表決的時機。王光亞說,遺憾的是,提案國未能認真聽取和採納中方的忠言相勸。他說,鑒於對通過決議的時機和案文措辭本身均有保留,中方只能對決議投棄權票。而外交部發言人秦剛重申,中方主張聯合國在蘇丹的維和行動應徵得蘇丹政府的同意,並且主張有關國際行動,特別是聯合國的維和行動,應徵得蘇丹政府的同意,這樣才能使維和行動真正達到預期效果。
另外有分析認為,中國是蘇丹的最大投資者,中石油佔有蘇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羅河40%股份、喀土穆煉油廠、石化廠各50%和95%股份,並修建了750公里輸油管及蘇丹港30萬噸油輪泊位。中國占蘇丹全國出口額55%,大部分為原油出口。出於保護石油利益的考慮,中國一直反對美英等大國介入達爾富爾危機,反對制裁,不贊成聯合國維和部隊介入,並多次在安理會表決制裁行動時投出棄權票。中國政府還向蘇丹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及物資援助等等。
一些非政府組織也在積極通過活動呼籲有關國家制止在達爾富爾的種族屠殺,最有影響力的是『拯救達爾富爾聯盟』,由160多個非政府組織結盟組成,目的是提高美國社會對於達富爾危機的認識程度、敦促政府採取更多的干預行動,到今年6月底,第100萬個簽名的是希拉里·柯林頓。
可喜的是,最近關於達爾富爾危機的問題露出了曙光,《亞洲時報》最近的一篇文章說:「中國對國際社會在人泉紀錄方面的批評一向甚少積極回應,但近幾個月西方人權組織顯然成功地找到了著力點:因為認定中國為『蘇丹達爾富爾屠殺的幫凶』,西方有人發起杯葛2008奧運的運動;近日,中國罕有地委出非洲事務特別代表向蘇丹政府施壓,又派遣工兵隊協助落實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國際人泉組織的行動一次比一次有影響力,達爾富爾將是一個燙手山芋,持續考驗北京的政治外交智慧。」
『柒』 達爾富爾危機的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由來
2004年4月1日,在非洲聯盟調解下,蘇丹政府與蘇丹解放軍及正義與公正運動的代表在查德首都舉行了談判,4月8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同年7月15日,雙方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第二論談判。反政府武裝提出六點要求,主要是解除達爾富爾阿拉伯民兵組織武裝、對所謂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進行國際調查、釋放戰俘、把談判地點從衣索比亞轉到中立國等要求,蘇丹政府拒絕接受這些要求。4月17日,此次談判宣告破產。同年12月,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又舉行了第三論談判,也未取得任何進展。
一年多來,經過中立國查德和非洲聯盟多次協調,阿布賈談判仍在繼續,談談停停,至今仍未解決任何實質問題。為此聯合國安理會於今年上半年曾發布1590和1593號兩項決議,要求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在非洲聯盟的協調下盡快停止武裝沖突,和平解決爭端。自去年4月8日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簽署停火協議以來,雙方之間未發生嚴重武裝沖突,但反政府武裝襲擊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人員和搶奪援助物資的事件仍然不斷發生。 中國對非洲石油的探險是從蘇丹開始的。1995年,中石油開始進入蘇丹。短短幾年時間,蘇丹已成為中國重要石油來源。目前,中石油在蘇丹擁有12家企業,佔有蘇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羅河股份公司40%、喀土穆煉油廠、石化廠各50%和95%股份,並修建了750公里輸油管和蘇丹港30萬噸油輪輸油終端。蘇丹政府對華出口額一度占總額的55%,其中大部分為原油。2004年1至4月,從蘇丹港出發的25艘油輪竟有19艘開往中國。
通過中國的投資,蘇丹在1999年成為石油出口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通過在蘇丹的石油開發,中國開始逐步擺脫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正因如此,中國需要蘇丹政府保持對國家的控制,以確保自己的能源利益;而蘇丹方面也需要中國的扶持,從而能在日益孤立的國際舞台上繼續周旋。 中國是蘇丹最大的貿易夥伴。據商務部提供的信息,1997年以來,在石油開發項目帶動下,雙邊貿易量猛增。2001年,蘇對華貿易占其外貿總額的35%,其中對華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55%,從中國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14%。2003年1月到12月,中蘇進出口總額達到19.2億美元,其中中國從蘇丹進口14.4億美元。中國從蘇丹進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
目前大部分西方國家的投資已從蘇丹撤走,只有中國公司仍繼續活躍,其中以中石油的規模最大,占蘇丹最大的石油財團40%股份。中石油擁有4個蘇丹油田的開采權,其中3個已經投產,年產量超過2600萬噸。中國還投資興建煉油廠及鋪設輸油管道,協助蘇丹出口石油,現時原油出口占蘇丹外貿收入的70%,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國。
1996年11月,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標獲得蘇丹穆格萊德油田1、2、4區塊開發權,並負責組建作業集團———大尼羅河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最大股份(40%)。該項目由3個區塊和一條原油外輸管線組成,1999年6月完工,8月底出口了第一船原油,目前日產原油25萬桶。該項目自運營以來效益顯著,對促進中蘇兩國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
另外,中國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還有煉油廠、石油化工廠。中油集團和蘇丹政府各占喀土穆煉油廠50%的股份,項目於2000年5月正式投產,年加工能力為250萬噸原油,目前運行良好。中油集團占喀土穆石油化工廠股份的95%,蘇丹政府佔5%。2002年3月5日正式投產,設計年產1.5萬噸聚丙烯。
除了投資,中國早在1981年就開始在蘇丹進行勞務承包。中國在蘇丹的承建項目包括石油化工、港口、電站、房建、路橋等。外交部西亞非洲司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在蘇丹大約有3000人。據了解,中方人員主要是公司代表和承包工程的勞務人員,但中國公司主要集中在蘇丹中南部地區,而達爾富爾地區位於蘇丹西部。
因為在蘇丹擁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若蘇丹局勢太過波動,也會影響中國的利益,所以中國對蘇丹採取中庸政策,不向其施壓,也不贊成制裁,游說蘇丹政府接受聯合國派駐維持和平部隊,自己也積極參與了維和行動,先後派遣430名軍人進駐蘇丹,除協助維和任務外,也間接保護中國在當地的石油利益。
維和部隊數千名成員以非洲聯盟為主,中國是少數參與蘇丹維和部隊的非盟以外國家,可見蘇丹如何信賴中國。美國去年要求擴大維和部隊至兩萬人,幷要求派遣聯合國其他國家的軍人,該建議被蘇丹拒絕,中國起初也反對建議,但近月態度轉變,分析估計胡錦濤在會見蘇丹總統巴希爾時會協助聯合國進行游說。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在非洲的外交工作一向以國家利益先行,石油及礦產等天然資源是首要目的,其次就是非洲國家的票源。自2003年至今,胡錦濤先後三次出訪非洲,三次訪問的國家鮮有重復,幾乎48個非洲邦交國都親自探訪過。雖然非洲國家都是窮國小國,但在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卻擁有實實在在的投票權,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推動利益攸關的議題時,需要其他成員國的支持,而香港前衛生署長陳馮富珍得以當選為世衛總幹事,已證明了非洲票源的實力。
然而中國雖然付出很多,卻沒有收到預想的回報。由於擔心中國的壟斷地位,近年來蘇丹政府通過種種手段打壓中國石油公司。作為最大股東的中石油,卻屢屢在當地各項招標中失敗,或被迫以高價簽標。
西方對蘇丹實行經濟制裁導致在當地控股的中石油麵臨國際困局。中國政府堅持「不幹涉」原則,對蘇丹政府使用中國資金、武器支持阿拉伯民兵不聞不問。當地大使館又對中資企業和中國經濟利益保護不力,對中國企業間的協調問題熟視無睹,一味將問題往國內推諉,造成中石化、中石油惡性競爭,結果被蘇丹利用而兩敗俱傷。 由於達爾富爾人道危機愈演愈烈,中國出於構建國際戰略的考量,不可能公然反對聯合國相關決議。另一方面,顧及中國在蘇丹石油利益,又勢難轉而支持國際社會對達爾富爾的干預,真可謂向前失分,向後也失分。蘇丹拿著中國提供的武器在達爾富爾大打出手,給中國造成巨大外交麻煩,同時又毫不客氣地打壓中資石油公司,使其經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面對這種兩頭不討好的困局,一些中國觀察家認為是「美國力圖打壓中國的企圖」,主張加大對蘇丹政府的支持力度。但有識之士指出,必須檢討中國在蘇丹的外交策略和經營理念,用更理性、更負責的政策來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和經濟利益。
『捌』 石油為何沒有給蘇丹帶來繁榮,反而帶來了戰亂
因為蘇丹一直都忙於內亂,既沒有計劃也沒有能力去開採石油。蘇丹在二戰後就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在建國伊始,蘇丹的經濟狀況非常落後,隨著石油產業的發展,它成為了當時非洲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但由於過度依賴石油產業,蘇丹的經濟基礎尤其薄弱,直到2011年,南蘇丹宣布獨立後,大部分的石油歸屬於南方,蘇丹的經濟就受到了沖擊。
從蘇丹獨立開始,內亂就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南蘇丹分裂不過是其中影響最大一次。蘇丹分裂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北部是阿拉伯人聚居地,他們信仰伊斯蘭教,而南部多為土著黑人,信仰原始宗教和基督教。南部人因為不願意與北部人共同成立獨立國家,在蘇丹還在獨立的時候,南部軍官和士兵就集合到一起組成了一支軍隊,用以反抗北方軍隊,這是第一次內亂,從此後一直到現在,內亂都從未停止,在這60餘年的時間內,蘇丹人有200萬人喪失生命,有400多萬人背井離鄉,這樣的蘇丹,怎麼可能還有時間發展經濟呢?
『玖』 中國政府與蘇丹的能源合作具體包括哪些方面
石油產業的迅猛發展,首先帶動了蘇丹國民經濟的發展。近5年來,蘇丹國民經濟增長率每年都達到百分之八以上。而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推動了蘇丹的政治和解進程。在過去兩年中,蘇丹政府先後同蘇丹南部、西部和東部地區的反政府組織簽署了和平協議,使國內形勢基本穩定下來。
中蘇能源合作還擴展到其他領域。中國幫助建設的吉利電廠一期工程已經完成,裝機容量為20萬千瓦,占蘇丹現有總裝機容量的四分之一。正在建設中的二期工程,其裝機容量也將達到20萬千瓦,將完全解決蘇丹首都喀土穆的電力需求。由中國承建的麥洛維大壩工程,水電設備裝機容量為125萬千瓦,2008年底建成後,不僅將解決蘇丹全國的供電不足問題,而且還有部分電力出口。
第三,中蘇能源合作大幅度增加了當地就業機會,其中直接就業人員超過10萬人。在中蘇石油合作公司甲方單位中,中方工作人員僅佔百分之十,而蘇方工作人員多達百分之九十。在乙方單位中,蘇方工作人員所佔比率也高達百分之六十五。而石油產業發展所產生的間接就業機會則更加可觀。
中國在幫助蘇丹開發能源和礦業的同時,也幫助培訓當地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為蘇丹的能源和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人員基礎。另外,中國公司還在當地修建公路、醫院和供水等配套設施,使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中國幫助蘇丹發展經濟,不附加任何條件,也不借機干涉蘇丹內政,為建立新型國際關系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