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為什麼叫可燃冰
擴展閱讀
中石油同標號油怎麼樣 2025-05-22 01:49:30

石油為什麼叫可燃冰

發布時間: 2022-05-19 10:28:25

Ⅰ 什麼是可燃冰

可燃冰又稱為甲烷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是天然氣和水結合在一起的固體化合物,在海底高壓下是天然氣的固體狀態,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和水分子。它的形成與海底石油的形成過程相似,而且它們之間還密切相關。可燃冰埋於海底地層深處的大量有機質中,處於缺氧環境中,厭氣性細菌把有機質分解之後形成石油和天然氣(石油氣)。其中許多天然氣又被包含進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溫與壓力下又形成了「可燃冰」。由於天然氣和水可以在溫度2~5℃內結晶,這個結晶體就是「可燃冰」。因為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被人們稱為「甲烷水合物」。

可燃冰從外表上看像冰霜,從微觀上看它的分子結構就像一個個由若干水分子組成的「籠子」,每個「籠子」里「關」一個氣體分子。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東、西部和大西洋的西部邊緣,是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一種新能源,但是由於其開采困難,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動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凍土層內。據科學家們估計,海底可燃冰分布范圍約佔地球海洋總面積的10%,約4000萬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海底最具價值的礦產資源,足夠人類使用1000年。

可燃冰這種寶貝資源是來之不易的,它的生成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溫度不能太高,如果溫度高於20℃,它很快就會「煙消雲散」;二是要有足夠大的壓力,海水越深壓力就越大,可燃冰的生成也就越穩定;三是要有甲烷氣源,海底古生物屍體的沉積物,被細菌分解後會產生甲烷。因此,海底的的環境最適合可燃冰的形成。

可燃冰中由於含有大量的甲烷等可燃氣體,因此很容易燃燒。在同等條件下,可燃冰燃燒後產生的能量要比煤、石油和天然氣多出數十倍,而且其燃燒後不產生任何殘渣和廢氣,避免了最讓人們頭疼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科學家們把可燃冰稱作「屬於低碳社會的能源」。

據科學家介紹,1立方米的可燃冰所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地球上可燃冰的總能量,是所有煤、石油、天然氣總和的2~3倍。此外,可燃冰還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積累,從而形成延伸數千至數萬里的「礦產資源床」。因此,專家認為,可燃冰一旦得到開采利用,就將使人類的燃料使用時間延長幾個世紀。

但是,人類要大量開采埋藏於深海的可燃冰,尚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有待解決。有專家認為,在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各個因素方面,甲烷的影響要比二氧化碳大10~20倍。因此,可燃冰礦產資源哪怕受到極小的破壞,都足以導致其中的甲烷氣體大量泄漏,破壞環境。另外,位於陸地邊緣的海域的可燃冰開采起來更是十分困難,一旦出現井噴事故,就會造成海嘯、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災害,給人類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帶來危害。由此可見,可燃冰雖然是未來的理想新能源,但它同時也是一種會給人類帶來危險的能源。因此,可燃冰的開發和利用就像一柄「雙刃刀」,需要人類小心謹慎對待。

為開發可燃冰新能源,國際上成立了由19個國家參與的地層深處,對海洋地質取樣研究的聯合機構,有幾十位科技人員組成,他們駕駛著一艘裝備著先進實驗設施的輪船從對海底可燃冰進行勘探,這艘可燃冰勘探專用輪船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艘能從深海的岩石中獲取樣品的輪船,船上裝備有用於研究的各種項目的實驗設備,相信很快,就會給人類帶來好消息。

科學家預測,可燃冰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氣,成為21世紀的新能源。加強對可燃冰的調查評價是開發21世紀新能源、改善能源結構、增強綜合國力及國際競爭力和保證經濟安全的重要途徑。

Ⅱ 為什麼是可燃冰

可燃冰的學名為「天然氣水合物」,是天然氣在0℃和30個大氣壓的作用下結晶而成的「冰塊」。「冰塊」里甲烷佔80% 99.9%,可直接點燃,燃燒後幾乎不產生任何殘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要小得多。

Ⅲ 什麼叫可燃冰有什麼作用

可燃冰是一種甲烷氣體的水合物。在深海中高壓低溫的條件下,水分子通過氫鍵緊密締合成三維網狀體,能將海底沉積的古生物遺體所分解的甲烷等氣體分子納入網狀體中形成水合甲烷。這些水合甲烷就象一個個淡灰色的冰球,故稱可燃冰。這些冰球一旦從海底升到海面就會砰然而逝。

可燃冰最初被發現,並不是在海底。早在20世紀30年代,工程技術人員就發現,一些輸氣管經常會被奇怪的冰塊堵塞。化學家對這些冰塊進行分析後得知,這是甲烷等氣體被關在冰晶體中形成的。當時,這些甲烷水合物被視為一種麻煩,而不是一種新型的能源。

直到60年代,蘇聯科學家才意識到,在自然界也許存在這種水合物,並預測到它作為一種可利用的新能源的前景。1972年,在開發北極圈內的麥雅哈天然氣田時,人類第一次發現了這種以礦藏形式存在的天然氣水合物。之後,美國科學家在地震研究中證實,在海底600米處就存在這種水合物。

Ⅳ 可燃冰是石油嗎

不是,他本質是天然氣!!
天然氣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簡稱Gas
Hydrate)是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因其外觀象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或者「固體瓦斯」和「氣冰」。

Ⅳ 可燃冰是什麼東西

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化合物,其化學式為
CH4·8H2O

「可燃冰」是未來潔凈的新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與水分子。它的形成與海底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相仿,而且密切相關。埋於海底地層深處的大量有機質在缺氧環境中,厭氣性細菌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石油和天然氣(石油氣)。其中許多天然氣又被包進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溫與壓力下又形成「可燃冰」。這是因為天然氣有個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溫度2~5攝氏度內結晶,這個結晶就是「可燃冰」。因為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常稱為「甲烷水合物」。在常溫常壓下它會分解成水與甲烷,「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壓縮的固態天然氣。「可燃冰」外表上看它像冰霜,從微觀上看其分子結構就像一個一個「籠子」,由若干水分子組成一個籠子,每個籠子里「關」一個氣體分子。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東、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邊緣,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但由於開采困難,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動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凍土層內。

Ⅵ 什麼是「可燃冰」

可燃冰的學名為「天然氣水合物」,是天然氣在0℃和30個大氣壓的作用下結晶而成的「冰塊」。「冰塊」里甲烷佔80% 99.9%,可直接點燃,燃燒後幾乎不產生任何殘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要小得多。西方學者稱其為「21世紀能源」或「未來能源」。

1立方米可燃冰可轉化為164立方米的天然氣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圍約4000萬平方公里,占海洋總面積的10%,海底可燃冰的儲量夠人類使用1000年。

隨著研究和勘測調查的深入,世界海洋中發現的可燃冰逐漸增加,1993年海底發現57處,2001年增加到88處。據探查估算,美國東南海岸外的布萊克海嶺,可燃冰資源量多達180億噸,可滿足美國105年的天然氣消耗;日本海及其周圍可燃冰資源可供日本使用100年以上。

據專家估計,全世界石油總儲量在2700億噸到6500億噸之間。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資源將消耗殆盡。可燃冰的發現,讓陷入能源危機的人類看到新希望。

Ⅶ 可燃冰是怎麼回事

一.可燃冰是一種甲烷氣體的水合物。在深海中高壓低溫的條件下,水分子通過氫鍵緊密締合成三維網狀體,能將海底沉積的古生物遺體所分解的甲烷等氣體分子納入網狀體中形成水合甲烷。這些水合甲烷就象一個個淡灰色的冰球,故稱可燃冰。
二.1立方米這種可燃冰燃燒,相當於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燃燒所產生的熱值。據粗略估算,在地殼淺部,可燃冰儲層中所含的有機碳總量,大約是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兩倍。有專家認為,水合甲烷這種新型能源一旦得到開采,將使人類的燃料使用史延長幾個世紀。
三.開采可燃冰主要面臨著以下三個難題:
1、可能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污染環境。
2、特殊的存在條件極有可能引發地質災害。(「可燃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夠影響沉積物的強度,進而誘發海底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3、目前技術條件下開采成本過於高昂。
上述三個方面的難題已經成為人類大規模開發利用可燃冰的巨大障礙。不過,隨著技術進步和科學發展,相信這些問題都能得到很好解決。

Ⅷ 可燃冰是什麼

「可燃冰」是未來潔凈的新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與水分子。它的形成與海底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相仿,而且密切相關。埋於海底地層深處的大量有機質在缺氧環境中,厭氣性細菌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石油和天然氣(石油氣)。其中許多天然氣又被包進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溫與壓力下又形成「可燃冰」。這是因為天然氣有個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溫度2~5攝氏度內結晶,這個結晶就是「可燃冰」。因為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也常稱為「甲烷水合物」。在常溫常壓下它會分解成水與甲烷,「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壓縮的固態天然氣。「可燃冰」外表上看它像冰霜,從微觀上看其分子結構就像一個一個「籠子」,由若干水分子組成一個籠子,每個籠子里「關」一個氣體分子。目前,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東、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邊緣,是一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能源,但由於開采困難,海底可燃冰至今仍原封不動地保存在海底和永久凍土層內。

Ⅸ 海底「可燃冰」是什麼

冰是透明的水凍結而成的,很常見。然而世界上還有一種冰,人們對它所知甚少,它就是「可燃冰」。可燃冰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天然氣水合物」。

可燃冰的發現早在20世紀30年代

「可燃冰」三個字道破了它的用途——可以燃燒,它是繼煤、石油和天然氣後,人類發現的又一種新型的能源。就外表而言,它酷似冰,是一種透明的結晶。中國科學院汪品先院士曾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的采訪時介紹,可燃冰的發現早在20世紀30年代。當年,人們發現天然氣輸氣管道內形成白色冰狀固體填積物,這種天然氣水合物給天然氣輸送帶來很大麻煩,石油地質學家和化學家便對如何消除這種天然氣水合物進行了研究。20世紀60年代前,前蘇聯在開發麥索亞哈氣田時,在地層中也發現了這種氣體水合物,這時人們才開始把氣體水合物作為一種燃料能源來研究。此後不久,西伯利亞、北斯洛普、墨西哥灣、日本海和印度灣等地方相繼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人們意識到,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全球分布的潛在能源,於是掀起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熱潮。這種天然氣水合物就是可燃冰。

可燃冰的形成有三個條件,首先是溫度不能太高;第二是壓力要夠,但不需太大,0℃時,30個大氣壓以上就可能生成;第三是要有氣源。據估計,陸地上20.7%和大洋底90%的地區具有形成可燃冰的有利條件。絕大部分的可燃冰分布在海洋里,其資源量是陸地上的100倍以上。可燃冰中的甲烷大多數是當地生物活動而產生的。海底的有機物沉澱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後,死的魚蝦、藻類體內都含有碳,經過生物轉化,可形成充足的甲烷氣源。另外,海底的地層是多孔介質,在溫度、壓力和氣源三項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會在介質的空隙中生成甲烷水合物的晶體。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甲烷是一種無色、無味的可燃氣體。它的形成與海底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相仿,而且密切相關。埋於海底地層深處的大量有機質處於缺氧環境中,厭氣性細菌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石油和天然氣(石油氣)。其中許多天然氣又被包進水分子中,和水在溫度2℃~5℃內結晶,在海底的低溫與壓力下形成可燃冰。

在不同的海域,環境條件各異,因此,可燃冰存儲的水深也各不相同。在赤道海區,可燃冰存儲在400~650米水深的海域,但在南、北兩極,可燃冰存儲在100~250米海深的沉積岩中。顯而易見,這是極區與赤道的水溫條件不同所致。

可燃冰極易燃燒,燃燒產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產生的都多得多,而且燃燒以後幾乎不產生任何殘渣或廢棄物。不難想像,當人們解決了可燃冰的開發技術後,可燃冰就可以取代其他日益減少的化工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氣等),成為一種主要的能源。我國海洋開發方面的研究人員已經開始關注可燃冰,有的已開始對這一能源進行研究。然而,可燃冰的開采談何容易,時至今日,石油天然氣的開發技術已經比較成熟,而可燃冰的開發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如果將可燃冰從深海簡單地提升,那麼在升出海水的過程中,隨著水深變淺,水的壓力降低,水的溫度升高,可燃冰會融化,可燃冰中的甲烷會釋放出來,而可燃冰中的甲烷含量要超過自身體積的100多倍,有可能引起可燃冰災害,還可能造成溫室效應,影響大氣溫度。然而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人類總是會向可燃冰的藏身之地進軍,並終將解決開采可燃冰的技術問題。

舉世關注可燃冰

據估計,全球可燃冰的儲量是現有石油天然氣儲量的兩倍。目前,在世界各大洋中已經查明的可燃冰存儲區已有60多處。據測算,僅在我國的南海,可燃冰資源量就達相當700億噸石油,約相當於我國目前陸上油氣資源量總數的二分之一。在世界油氣資源逐漸枯竭的情況下,可燃冰的出現燃起了人類對新能源的無限渴望。美國、俄羅斯、日本甚至還有印度都先後投巨資對可燃冰進行研究。美國總統科學技術委員會專門提出建議研究開發可燃冰,參議院、眾議院有上千人提出議案,支持可燃冰的開發研究。目前美國每年用於可燃冰研究的財政撥款達上千萬美元。

Ⅹ 什麼是可燃冰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與水分子(CH4·H2O)。它的形成與海底石油、天然氣的形成過程相仿,而且密切相關。埋於海底地層深處的大量有機質在缺氧環境中,厭氣性細菌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石油和天然氣(石油氣)。其中許多天然氣又被包進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溫與壓力下又形成「可燃冰」。這是因為天然氣有個特殊性能,它和水可以在溫度2~5攝氏度內結晶,這個結晶就是「可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