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在的石油油價一直在上漲,為何中國石油的股價卻一直在跌
博主語:看了這篇文章,在目前,在制度沒有改進之前,在貪官沒有伏法之前,你,還會買股票嗎?
股民一研究股市上漲下跌的原因,管理層就發笑。漲跌的開關掌握在他們手中,你們卻去研究技術啦、這個面那個面啦,這不是緣木求魚又是什麼?
投資中國股市的人,本來應該是非常幸福的。從股市誕生到今天的20個年頭,中國經濟一直牛氣沖天,從來沒有低於過7%的增長速度,1990年的 gdp是 1.74萬億元,到2007年已經是24.6萬億元了,20年增長了14倍之多。作為實體經濟的晴雨表,照道理來講,就是一頭彪悍的大牛才對啊,即使投資人有所謂"過度情緒",最多也就是有時候肥牛有時候瘦牛罷了。
可悲的是,20歲的中國股市從來就沒有牛過,一會兒是骨瘦如柴的小貓,一會兒是碩大無朋的大象,股票價格總在喜馬拉雅的頂峰和馬里亞納海溝之間來回蹦達著。
是中國股民有著運動員一般的體魄,熱愛登山跳海、跳海登山地來回折騰嗎?顯然不是。今天中央電視台通過對76萬投資者的調查,得出一個數據:從 2007年至今,92%的股民虧損,虧損5成以上的人竟然接近6成!須知,今年是"黃金十年"的第二年,也是言猶在耳的"增加人民財產性收入"和"防止股市大起大落" 這些庄嚴的承諾才說了6、7個月啊。而縱觀20年股市的發展歷程,至少也有92%以上的平民參與者血本無歸,幾萬甚至十幾萬億的平民資財化為灰燼。說中國股市是百姓財產的屠宰場,那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中國股市怎麼了?一個社會財富的源泉怎麼成了社會財富的黑洞?一個全體社會成員民主公平地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渠道怎麼成了加劇社會不公不義的工具?讓我們看看中國股市的結構吧。
中國股市由五個部分構成:1、代表法律權威、行使市場監管責任的國家機關;2、被投資者,也就是上市公司;3、投資者,也就是股民、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 4、在以上三者之間架設溝通橋梁的社會中介機構,如交易所、券商、會計師事務所;5、由公共知識分子和各利益集團代言人組成的公眾輿論。
照道理講,如果市場各部分各守其職,市場應該平穩發展才是啊,但是事實卻表明,18年來,中國的股市一直就是這樣要麼是貓,要麼是大象,來回折騰個不休。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要從市場上漲下跌的原因分析起來。
中國股市從誕生至今,從來都是一個受著嚴格zf管制的"政策市",其上漲和下跌完全是政策人為製造出來的,所以和實體經濟幾乎老死不相往來。
既然是人為的政策市,為什麼不將股市調控成平穩發展的市場呢?
因為漲跌得越"暴",利益的越巨大!
設想一下,假如有人能准確地在中國股市的每一個低點買入,又在股市的每一個高點賣出,有個三年五年的,他將擁有多少財富?實在難以想像。不是說成為億萬富翁很簡單嗎?只要拿十萬元前,找到10個翻番的股票就實現億萬富翁的美夢了。
試想一下,假如這個"神人"在低點買入後,他是否希望在短時間內漲得越高越好?而他在高點賣出之後,是否希望在短時間內跌得越低越好?
誰能找到大盤的高點低點?製造政策的人;誰能找到個股的高點低點?操縱個股的人。
誰製造著政策?中國證監會;誰具體操縱個股?機構投資者。
中國證監會和機構投資者應該是什麼關系呢?應該是貓和老鼠的關系。但是現實是什麼關系呢?是一家親的關系。
一家親是如何形成的?1、入市靠證監會批准;2、運行靠證監會"窗口指導";3、隊伍相互融合。
僅僅查公開的資料就一目瞭然,證監會不過是一個跳板,許多證監會官員們人生的目標是到被監管單位去享受財富。
先看證監會和券商的隊伍融合:
新銀河證券的董事長李鳴曾是中國證監會稽查二局局長;新銀河證券的總裁肖時慶曾任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副主任;
安信證券總經理王彥國曾在證監會發行部、基金監管部、證監會南京特派辦、上海證管辦等部門擔任要職;
國金證券董事長雷波,是已被"雙規"的前證監會副主席王益的在證監會時的秘書;
平安證券總裁助理張文生曾經是證監會幹部;
曾任證監會副主席的汪建熙,後來搖身一變,成為合資投行中金公司的董事長;
太平洋證券總經理王超,曾任證監會法律部主任,證監會杭州特派辦主任、黨委書記、證監會稽查一局局長等職;太平洋證券獨立董事王連洲更是在業內赫赫有名,是基金法的起草組長;
再看證監會和基金公司隊伍的融合:
目前60家基金公司中,15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曾在證監會、上證所、深交所擔任過要職;此外,還有7家基金公司的董事等也在上述監管部門工作過;
甚至美國的也在招募中國證監會的官員:不久前,中投公司砸下32億美元的美國私募基金弗勞爾斯的董事總經理宣昌,就曾任證監會規劃委委員和機構監管部副主任。
好了,在這樣明目張膽的融合中,證監會對市場中兩支最重要的主力的監管已經成了左手管右手了。剩下來監管誰呢?管上市公司?
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是券商輔導、保薦、發行上市的,券商和證監會是一家人後,上市公司和證監會就有了"姑表親";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要炒作股價需要上市公司有相應的消息配合,上市公司也要基金拉升股價進行減持、再融資等活動,在市場生存過程中,上市公司通過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也和證監會有了"姨表親"。都是一家人,那麼監管誰呢?
還有兩支力量:"經濟學家"和媒體輿論。但是大多數"經濟學家"本來就是強勢利益集團包裝出來的、豢養著的,而這些強勢利益集團通過廣告購買、信息溝通早已經將大多數輿論媒體收歸麾下了;至於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假如他們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在沒有集體訴訟制度的中國,在中小股東沒有對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權的中國,能生存下來嗎?
現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道德,將證監會、券商、機構投資者、中介機構、大眾輿論焊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的時候,他們就是反市場的一致行動人!暴漲之後暴跌,暴跌之後再暴漲,就在這瘋狂的上串下跳中,一次次絞殺中小投資者的資本,一次次剮削人民的財富!
今年年初,滬深兩市的流通市值是10萬億,到6月18日已經不到6萬億了,這4萬億真金實銀,相當於去年全年國家財政收入80%財富到那裡去了?我們知道從去年到今年,印花稅、融資、再融資、大小非、基金分紅,林林總總加起來,也不過1萬億左右的規模,還有3萬億到那裡去了?
基金已經偶然暴出了"老鼠倉",證監會的官員們有嗎?假如有,那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因為能主導市場方向的人,從人性的角度,一定是希望漲了再漲,跌了再跌的啊。
但是目前我們的法律體系能阻止官員的老鼠倉嗎?答曰:不能!
《證券法》中第四十三條就是防範老鼠倉的,怎麼規定的呢?"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從業人員、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和法律、行政法規禁止參與股票交易的其他人員,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內,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贈送的股票。"這個規定等於告訴證監會以及相關的禁止交易人,買賣股票一定要用老婆、兒女的名義,不可以拿自己的身份證去開戶。簡直是"嚴苛"的"酷法"啊,它的目的好像在努力杜絕證監會官員們擁有私房錢!
但是假如就有證監會官員冒天下之大不韙,拿自己的身份證炒起來怎麼辦?第一百九十九條的"違法責任"在等著他們: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參與股票交易的人員,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義持有、買賣股票的,責令依法處理非法持有的股票,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買賣股票等值以下的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這說明,如果自己把自己揪出來,不但要將賺的錢吐出來,而且證監會還可能給個"警告" 啊,"記過" 啊什麼的處分!如此"殘暴"的懲罰,相關人員至少膽子要比米粒大才敢觸犯啊!
前一段時間市場高呼"救市了!"的時候,我冷眼旁觀,哧哧冷笑:證監會肯定心裡想,你們鬧得這么凶,說大小非使股票下跌,說印花稅讓股票下跌,好,我大小非規范!我印花稅降下來!你們能耐大,看能將股票漲到哪裡去!一個眼色基金就明白了,瘋狂地賣;證監會也不閑著,新股拚命地發;"經濟學家"也行動起來,說恐怖啊,越南危機了!美國危機了!印度危機了!看你們那個敢買!等回落幾天傻瓜們猶豫彷徨的時候,給你們最後痛擊:特批特大的ipo!冷不防提高存款准備金!國資委說國有企業炒股損失要追究......嘩啦啦兮大廈傾......
暴漲有暴漲的受益者,暴跌有暴跌的受益者,在這場世界罕見的股災中,有人哭紅了眼,有人笑彎了腰!誰是暴跌的受益者?能預知市場方向的人;在目前的市場主體中,誰能預知市場方向?以證監會為核心的龐大的利益集團!
假如證監會真心救市,能將股市穩住或者拉上去嗎?小意思!
去年年底以來中國股市的運行軌跡,就是中國石油的運行軌跡。這個怪胎,到今天依然有2.46萬億的總市值,佔大盤的權重13%還多。中國石油漲,則大盤漲,中國石油穩,則大盤穩,中國石油跌,則大盤跌。那麼要花多少錢才能讓它漲起來呢?今天最多隻要花3億!今天它的價格在15左右,換手率不到1%,全部交易額不足6億元,用3億拉升,另外至少有3億跟風,價格就上去了。
其實要穩或者升,只要機構不拋就行了,因為目前這個價格,不存在獲利盤,套牢的股民是不會洶涌地割肉的,但是為什麼它就跌了下去,帶動大盤狂跌6.5%,以至於800家跌停呢?只有一個解釋,根本不想救市,反而想打壓股市,製造恐慌,以期獲得更廉價的籌碼!
機構有錢嗎?嚇死你!不說每次都能成功逃頂的社保基金、瘋狂砸盤的保險基金,就說從基民手中收來的公募基金,有多少呢?7千億!拿出區區0.05%來,中國石油就穩住了,大盤也就穩住了,但是不但不拿,還拚命地砸!要的是什麼?暴跌再暴跌!
不是說證監會開會要講政治嗎?哈哈,念文件一本正經,下台時稍微眨一下眼睛不是就能會心一笑了嗎?
那麼暴跌復暴跌,誰最開心?
1、老鼠倉。可以得到更便宜的籌碼;
2、外資。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收購中國的核心資產;
3、被老百姓熱議的賤買國產的人。說建設銀行賣2.45元/股給友邦是賣國,那麼二級市場跌到1.45元/股,不是就成了愛國英雄了嗎?再說農行正在股份制改造,什麼價格友邦才會開心地舉起水晶杯呢?
4、仇華的敵對勢力。你經濟增長不是快嗎?你不是要和諧嗎?你不是要風光地搞奧運嗎?看看,你民不聊生了吧?民眾和zf有對立情緒了吧?
那麼暴跌復暴跌,誰最傷心?
1、中國老百姓。理由地球人都明白。
2、黨。"增加人民群眾財產性收入"這個庄嚴的政治承諾,居然成了忽悠百姓進套的事實,一言九鼎的政治威嚴在遭受空前的侵蝕,1號肯定痛心疾首!
3、zf。"防止大起大落"的施政宣言,居然得到截然相反的現實結果,zf的能力和誠信遭受空前質疑,3號焉不憂憤交加?
所以,我們知道了,目前中國資本市場上形成的利益集團有多麼龐大,有多麼囂張,有多麼貪婪,有多麼殘酷,有多麼危險!他們就是要在中國股市上先買一隻貓,然後以大象的價格賣給老百姓,然後再無所不用其極地讓百姓以貓的價格再賣給他......顛來倒去,反反復復地從事著這個骯臟的游戲,其結果是國家發展再快,經濟發展再好,老百姓和資本市場也牛不起來。最終,中國將為他們這個骯臟的游戲付出巨大的代價!
目前證監會的官員"出事"的已經有好幾個了。前發審委工作處副處長王小石被判九年;前中國證監會貴陽特派辦負責人高勇死緩;前證監會副主席王益也已經被"雙規"。他們都是因為其他事情牽連出來的,被發現純屬偶然。
還有沒有"王小石""高勇""王益"在大樓里依然神現活現地"保護投資者利益"?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目前薄弱的法律體系是無法保證大樓里沒有他們的。
為獲得一己之私或者一個小團體的利益,使億萬百姓的利益受損,使國民經濟的發展受阻礙,使黨和國家的威信受侵蝕,使民族復興大業成泡影,這樣的事情確實有發生的可能。
怎麼辦?必須將目前這種證券監管的法律框架、執行機構、制衡方法全盤推倒重來,重新建立一個受中小投資者有效監督、和市場利益相關各方完全隔離、獨立行使資本市場法律監管職能的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才能保證資本市場為社會的公平正義、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❷ 中國出口石油非常便宜,為何自己人用這么「貴」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中國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石油,2017年達到4.2億噸。因此,中國的石油缺口非常大。然而,中國顯然有原油勘探地點,為什麼它總是表現出這樣的「石油短缺」?
油價年年上漲,「兩桶油」年年虧損。很難彌補技術差距。當然,在石油產品的質量和供應方面,「兩桶油」是眾所周知的,也是車主們所喜愛和憎恨的。令人驚訝的是,在油價一個接一個上漲的時期,在全國擁有5萬多個加油站的「兩桶」石油從未停止虧損。根據官方數據,中石油和中石化去年的總收入為740.42億,而另一方面,國家在10年內對這兩大巨頭的補貼超過1000億。外國石油更便宜也是有原因的。正如白菜比韓國白菜便宜得多,俗話說得對。東西比薄更貴。石油出口國的石油可能比水便宜。因此,在他們看來,石油的價值可能仍然不如水。但是在中國,石油是稀有的東西,水是不同的,幾乎無處不在。因此,中國石油價格相對較高是可以理解的。
❸ 中國成品油市場之怪現象:油荒是壟斷造成的嗎
有一部分是的
成品油價格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倒置,由於零售價格限制,油站限制供油減少損失,造成加油困難。
「十一五」規劃中關於節能減排的壓力,導致各地拉閘限電,然後導致柴油發電增加,導致柴油供應緊張。
應對策略
編輯
出台更為合理的油價調控機制與石化企業利潤監管機制,限制私有車輛增長量,發展公共交通事業。從長遠看,還需國家加大對汽車相關行業科技研發的支持,降低車輛油耗的同時開發多種綠色動力驅動車。
相關報道
編輯
石化雙雄表態:柴油荒下月底結束
在連續8個月柴油庫存下滑之後,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世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石化柴油庫存已於上周末開始止跌回升。他預計,1個月後,中石化的柴油庫存應該能達到正常水平,12月底柴油緊張的局面就會結束。
對此,中石油有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作出了類似表述。
分析人士表示,原油連日下挫引發國內市場觀望,國內柴油資源日漸寬松,沿海重點城市兩大巨頭旗下加油站對外銷售控量從緊變松,零售環節資源緊張有望進一步緩解。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中石化的預計過於樂觀,年底企業用電、煤炭運輸用柴油需求還將增長,油荒緩解有可能,結束還看不到跡象。
庫存首次止跌回升
「最近,特別是近2個月以來,公司柴油庫存下跌得很厲害。」夏世祥說道。自8月份開始,國內成品油庫存顯著下降。據新華社發布中國石油庫存數據,9月份,柴油庫存環比下降8.6%;10月份,柴油庫存環比下降10.7%。
息旺能源的分析師廖凱舜稱,3月份,國內成品油庫存處於正常水平,估計在1700萬噸左右。但到10月末,成品油庫存跌到1400萬噸,柴油大概在900萬噸左右,柴油庫存只有625萬噸。
記者從兩石油巨頭處獲悉,柴油庫存首次出現止跌回升情況。中石油有關人士表示,公司柴油日加工量保持在40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後期隨冬季需求回落,柴油庫存將上漲。
夏世祥稱,柴油庫存止跌回升主要是柴油增產、進口增加、推遲煉油廠檢修等一系列措施的結果。
據統計,截至11月16日,國內主營48家煉廠開工率為87.06%,較去年同期的年內高點86.43%略高。兩巨頭還將進口近50萬噸柴油。
對於有媒體提出的兩大公司零庫存機制,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左興權表示,「中石化成品油供應只有40%由管道輸送,不需要周轉,不用庫存,但是大部分的成品油是通過水運、鐵路、汽車配送的,沒有庫存無法實現周轉。」國家要求庫存油能滿足1個月的周轉,各石油公司可以視具體情況掌握,國際上慣例是2個星期或22天。
專家稱:預期或過於樂觀
夏世祥透露,兩大公司將向市場新增加100萬噸的柴油供給,實際消費需求沒有這么多,沿海、沿江、華東、華南柴油緊張正在緩解。據息旺能源的監測,沿海重點城市加油站基本敞開供油,如廣東、上海、山東、江浙以及河北中石化已基本放開銷售。但華中等內陸地區僅有湖北中石化等少數城市放開;西南地區則只有廣西放開,其他各地主營加油站仍限量。
「加油站排隊的情況現在越來越少,之前每輛車一次限供200元~300元的柴油,現在增加到限供500元~600元。」夏世祥說道。
據廣東中石化內部人士透露,每個銷售公司的零售量都明顯較上周增加約5%~10%不等。
中石油有關人士稱,公司在東北、西北大部分地區的加油站已敞開供應,並將根據各地供需情況陸續擴大到全國。
廖凱舜說:「國際油價連續下挫,兩大公司釋放出資源增加的利空信號,投機囤油者受挫,減少購進,柴油資源已從緊張困局走出來。」
夏世祥認為,如果國際原油價格不再上漲,恐慌性需求下降,12月底柴油荒或將結束。
不過,中國能源網CEO韓曉平說:「年底節能減排壓力大,對企業拉閘限電會繼續;12月也是企業交貨的高峰期,用電量大,只能增加柴油發電;加之,今年新增上億噸的煤炭,外運柴油需求很大,因此,緩解有可能,結束還看不到跡象。」
油荒並未緩解
編輯
盡管「兩桶油」在紛紛表態加大柴油供給,不過,民營石油商們並不買賬。繼上個月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炮轟」兩桶油斷供後,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也站出來,大倒經營苦水,指責「兩桶油」蓄意製造油荒混亂,並呼籲國家有條件放開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壟斷局面不改觀,油荒會持續蔓延。」該商會執行會長齊放說。 一邊是兩桶油指責民營加油站囤油惜售,一邊是民營石油商反擊兩桶油借壟斷控制市場。雙方各執一詞,而柴油荒的困局何時能解?[1]
5萬家民營加油站很飢渴
「現在高價油也買不到了」
「又無奈地談油荒,又不情願地表達,又艱難地維計生存,又很不體面地面對消費者。」同樣是商會執行會長的錢其連用了這個排比句表達自己糾結的心態,「如果你們是搞石油的,現在會跟我心情一樣。」他同時是南京藍燕石化儲運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旗下有多個加油站。據其介紹,其下屬的加油站有的仍在賣柴油,但是「賣一升虧兩三塊錢」,有的乾脆停供了。「現在高價油也買不到了,我只能保證在南京市裡的兩三個加油站對外供油。」
齊放則指出,「兩桶油」乾脆不給油了,民營石油商基本上「買不到油」,他們只能從中介機構和利得財富高價買油。其加油站採取柴油限量供應,每次只給加幾十升,「給點油把司機哄走」。而據張躍會長介紹,全國約5萬家民營加油站「柴油基本上全部供應緊張」。
兩大石油集團,並要求「兩桶油」加大敏感及庫存薄弱地區的資源投放,保障農業「三秋」生產等重點用油需求。「兩桶油」隨即披露在採取多項舉措保供。不過,近一周來,民營石油商們並沒有感覺到柴油荒有所緩解。「還沒明顯好轉。」錢其連認為,如果能買到比零售價低的油才意味著好轉,但還買不到。據其描述,過去一段時間來批發價已經超過零售價,價格倒掛現象嚴重。本來按照相關規定,成品油批發價要比零售價低至少300元。
否認囤油惜售
「賺的差價不夠付利息,況且哪有油源可囤。」
自上個月開始,山東、河南、江浙、兩湖、安徽、江西、廣西、貴州等局部地區陸續出現柴油供應緊張局面,部分民營加油站抱怨限供、停供,甚至有城市出現排隊加油現象。在兩大石油集團看來,本輪柴油供應緊張的原因主要有國際油價強勁反彈、信託網建設不均季節性消費需求回升以及部分社會加油站出現「惜售」,甚至囤積居奇。對此,會長們集體否認。
「沒有這回事兒,現在囤油不是傻了嗎。」錢其連指出,一噸油8000多元,油價這么高沒必要囤油。況且根據他多年的經驗,囤油一般會選擇在聖誕節到春節期間,賭來年春天開工行情,時機不對。他自己的庫里基本上沒有存油。張躍也表示,存一萬噸油光資金就要壓近億元,而且也不合算,賺的差價不夠支付利息,況且哪有油源可囤。
參考資料
1. 發改委約談後柴油荒未緩解 5萬家民營油站很飢渴
❹ 為什麼國內成品油價和國際油價不同步
中國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頗為復雜。主要是以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成品油交易價格為基礎,參考運雜費、保險費及國內關稅及由國家確定的成品油流通費用,最終形成由發展改革委頒布的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中石油與中石化再在此基準價的基礎上上下浮動8%的范圍,最終制定出終端的零售價格。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價格機制存在兩大弊端:首先是滯後定價。由於此定價機制是和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的成品油而非原油市場價格掛鉤,考慮到原油加工成成品油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即使國際原油價格平穩,一般而言國內成品油價格也會滯後於國際油價一個月的時間。
另一個弊端是油價倒掛。所謂油價倒掛,是指成品油與原油價格倒掛。中國原油價格已經與國際市場接軌,而成品油價格仍然受到國家調控,採取的是區間定價。即只有當國際成品油價格波動大於一定幅度時,發展改革委才會對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整。這個機制在國際市場油價大幅度波動、國內50%左右的原油依靠進口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原成油價倒掛」現象。
這種定價機制的弊端造成經常發生的一種情況是,發展改革委出於調節通貨膨脹的考慮,即使國際成品油價格上漲超過了這一既定區間,國內成品油價格也未必會上調,即使上調,幅度也較小。另一種情況是,當國際成品油價格隨著原油價格回落時,出於保護國內煉油企業的目的,國內成品油價格並不隨之回落。這就造成了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及成品油價格相關性較弱的情況。
能源專家、上海科學院研究員沈躍棟認為,由於原油與成品油價格接軌的不對稱,不論是生產者還是經銷商,往往不看市場而緊盯政府調價,既不利於產銷銜接,也不利於成品油生產經營的正常安排,影響了市場的正常運行。因此,目前要求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
另一方面,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關系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改革要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必須統籌規劃,配套推行。無論採取哪一種接軌方式,都要有步驟地出台限制高耗能的約束性政策,如開征燃油稅,調整資源稅率,改進資源稅的徵收管理辦法等。同時還需完善市場,建立風險防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