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目前國際原油市場的格局是怎樣的
從20世紀初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西方大國(主要是美國)通過各種政治、軍事手段基本上完成了對中東石油生產的壟斷控制。那個時期,石油的價格非常便宜,長期在2美元/桶以下,石油的供應完全由美國掌控。
20世紀60年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而整個原油市場是由美國標准石油公司拆分後的「七姐妹」——七大跨國石油公司牢牢掌控。
為了打破這種壟斷,獲得與西方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的平等談判地位,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內瑞拉5個國家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決定組團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OPEC」。之後,歐佩克總部設在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OPEC成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並穩住石油價格和收入,並為石油消費國提供足夠、經濟、長期的石油供應,其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此後,OPEC成員國不斷增加。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涵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與此同時,OPEC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1973年,OPEC宣布提價,石油價格從3美元/桶漲到了11美元/桶,從而導致西方主要石油消費國爆發了第一次能源危機。之後,歐美經濟遭受重大沖擊,這個時期OPEC已經有了很強的影響力。
最鼎盛時期,OPEC成員國多達14個,分別為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阿爾及利亞、加彭、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奈及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突尼西亞、安哥拉和厄瓜多。
在影響國際石油價格的因素中,炒作只是一時的,而供需結構的改變才是持久的。在供需結構發生大的改變時,能夠使之平衡的只有價格的調整。
(1)美國為什麼會拆分標准石油擴展閱讀
縱觀近幾年的發展,OPEC的影響力在不斷下降。先是一些OPEC的石油出口國逐漸變為了石油進口國,以及之後俄羅斯石油帝國的崛起,給石油市場的格局帶來了新的變化;
再是卡達和厄瓜多分別在2019年1月和2020年1月退出OPEC,再加上此次會議的談崩以及美國頁岩氣和清潔能源的不斷發展,一系列事件都在削弱OPEC的影響力。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目前OPEC的影響力已經下降不少。
㈡ 大國崛起第11集答案,謝謝 幫幫我!
1.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定標准石油公司壟斷違法,妨礙了自由競爭,並下令解散標准石油公司。
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石油帝國被迫拆分成若干個小公司。
2.1903年,萊特兄弟製造了4缸12馬力的汽油發動機飛機。人類歷史上第一架動力飛機誕生了。
1913年,美國政府主導的巴拿馬運河正式鑿通,兩大水域之間的最後屏障隨著一聲爆炸而土崩瓦解,大西洋和太平洋從此聯為一體。
1927年,美國影片《爵士歌手》第一次成功使用了電影技術的新系統,電影產業開始進入有聲時代。
在這期間,美國人在工業領域最富革命性的創造,是「福特式生產方式」的出現。
1913年8月一個炎熱的早晨,當工人們第一次把零件安裝在緩緩移動的汽車車身上時,標准化、流水線和科學管理融為一體的現代大規模生產就此開始了。
1924年,第一千萬輛T型汽車正式下線,售價從最初的800美元降到了290美元。汽車開始進入美國的千家萬戶。福特的生產方式很快在其他製造領域被廣泛應用,勞動生產率的空前提高使美國的經濟實現了飛躍。
3.美國借鑒了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計劃經濟的成功經驗,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幹預這只「看得見的手」聯合起來,共同影響經濟,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
不是標答哦 你自己看著修改修改昂
㈢ 壟斷為什麼是不公平的
壟斷妨礙了自由競爭,因為行業壟斷很容易消滅競爭對手,等消滅了對手之後就可以隨意的漲價,那時就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了。沒有了對手,即使產品沒有提高和進步,也依然不擔心賣不出去。
對補充的回答:
拆分壟斷企業沒有不公平的說法,表面上覺得不公平,其實很公平的。因為拆分本來就是為公平競爭提供機會,有點以暴制暴的味道,但這就是政府的強勢的地方,可能你又會問,憑什麼政府有這么大權利,真不公平。這個想法很危險哦。
記得美國剛開始反特拉斯時,就有謝爾曼反托拉撕法案。你去查一查,好像基本沒有公平可談,我覺得他們以前一直享著福,打壓一下也是相對公平的。
下面是引文,反壟斷第一案的故事:
世界上第一起反壟斷案發生在20世紀初的美國,在當時造成了巨大轟動,影響深遠,首開政府幹預經濟,限制壟斷的先河。
1839年約翰·洛克菲勒出生於美國紐約州西部一個農場,19歲時創辦了自己的商行。後來開始涉足煉油業。這時的美國經濟發展迅速,大企業開始崛起,洛克菲勒預感到小商人時代結束,大企業時代來臨。他設計出了托拉斯制度。並於1879年成立了標准石油托拉斯。
所謂「托拉斯」就是生產同類產品的多家企業,以高度聯合的形式組成一個綜合性企業集團。這種形式壟斷性很強,在托拉斯名義下,標准石油公司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兼並了100多家石油廠商,控制了美國90%的煉油企業,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壟斷石油公司。
洛克菲勒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經常為節省每1分錢而絞盡腦汁。原來每封裝一個油罐需要點40滴電焊。但他要求工人減少電焊滴,結果用39滴電焊,也可保證油罐不漏油,於是洛克菲勒下令,以後封裝油罐只能用39滴電焊,並將其列為一項公司的明文規定。托拉斯公司成立後,洛克菲勒就可以利用壟斷經營進一步降低成本,他迫使鐵路公司降低石油的運費,同時提高競爭對手的石油運費。
壟斷經營,使標准石油公司賺取了超額利潤,財富也在短時間內聚集。在洛克菲勒40歲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10億美元的財富,這在當時無異於天文數字。與此同時,其他壟斷性巨頭如鋼鐵大王、電訊大王、鐵路大王、金融大王等也紛紛出現。以至於當時美國國家財富的60%都掌握在這些行業巨頭手裡。
財富的高度集中,使貧困的美國普通人感到無比憤怒,他們認為這些人的財富是通過侵佔別人的利益和機會,使用巧取豪奪的手段得來的。同時,產業的高度壟斷,使一大批中小企業失去了生存空間,紛紛破產倒閉,失業人口大量增加。從19世紀末開始,美國各地爆發了抵制托拉斯的大規模群眾運動,1890年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法》誕生,它被稱為世界各國反壟斷法之母。
到20世紀初,有一個名叫塔貝爾的記者,她的父親是一個小石油生產商,在洛克菲勒的壟斷面前,不堪競爭,遭受排擠,最終傾家盪產。她用親眼目睹的事實發表了長篇系列報道,引起了美國社會的廣泛共鳴。美國聯邦政府也認識到,經濟的高速發展不能以犧牲社會公正和民眾利益為代價。於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對壟斷資本進行調查。
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定標准石油公司壟斷違法,妨礙了自由競爭,並下令解散標准石油公司,拆分成40個小公司。今天的埃克森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都是由當時分拆後的小公司發展而來。
壟斷之所以不能被人接受,是因為一個壟斷企業在市場中占據強勢主導地位,無形中排除了他人進入這個領域的機會。而平等的機會是市場公平競爭的重要前提。從分拆標准石油公司開始,美國政府先後對40多家壟斷公司提起訴訟。分拆了其中大部分公司。今天,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都制訂了反壟斷法,以此來限制大公司大財團的壟斷行為,保證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公平。
㈣ 拆分標准石油公司成幾個小公司對公平的影響
影響不大,拆分過後便與資源共享。
1890年,標准石油公司被美國俄亥俄州政府起訴,導致洛克菲勒的托拉斯在1892年被迫解散。其實,標准石油只是將俄亥俄州的業務拆分控制了。後來,新澤西州修改了當地公司的注冊法案,允許一個公司可以持有全美國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份。
到了1899年,美國紐約標准石油公司重組為一家控股公司,美國新澤西標准石油業務可以持有41間公司的股份,而這些公司又控制了更多的公司,實際上只改變了控制公司的方法。
㈤ 使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催生出FICC業務的因素是什麼
有三個主要因素使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催生出ficc業務,1、順應美國實業興盛的風潮。2、股票市場的萎靡。3、大資本家的積極響應。
3、大資本家的加入。
貪婪的美國大資本家們肯定不會放過這次發財的機會,通過投資ficc業務,進一步完善了ficc業務中的信貸,理財產品和外匯衍生品。ficc也慢慢成長成熟起來。
以上從反壟斷法的頒布,拆分洛克菲勒家族公司,股票市場的萎頓等方面具體解釋了催生出ficc業務的因素。
㈥ 反壟斷法和托拉斯巨頭之爭,美國政府怎樣拆解了壟斷企業
對於美國企業來說,最擔心觸碰到的紅線是什麼?那毫無疑問絕對是反托拉斯法。在三十多年前,英特爾幾乎獨佔了晶元市場的時候,英特爾的高層反而擔心要觸發反托拉斯法的調查,最終決定將相關專利授權給了AMD,養活了一個對手才逃過一劫。
而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也幾乎沒有任何一家美國互聯網公司可以算得上“壟斷”,就算真的快壟斷市場了,還得學著英特爾扶持個同領域對手才行。
為什麼美國企業那麼擔心反壟斷法的調查呢?因為美國的反壟斷法要麼不出手,但只要發起調查了,基本上距離企業被拆分的命運就不遠了,沒有任何一個美國企業敢試探反壟斷法的紅線。
美國政府是如何擁有拆分托拉斯巨頭的權力的?接下來我們來聊聊美國政府和托拉斯企業間的斗爭。
1,托拉斯巨頭的成長
十九世紀的世界屬於歐洲,但當進入二十世紀後,這就是屬於美國的世紀。在經過南北戰爭、西進運動後,美國進入了資本的快速發展時期,而後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中,美國成為趕超了整個歐洲,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工業和資本的發展,讓美國快速的富裕了起來。但吃到了美國經濟發展紅利最大蛋糕的,不是普通的美國工人或廣大的中產階級,而是占據美國頂層的一小撮人。
美國高速發展的經濟紅利,並沒有惠及到普通的老百姓,但反倒是高漲的物價倒是普及到了社會每個階層。
以世界上第一個,乃至人類史上第一個壟斷集團——標准石油公司為例。標准石油掌控了全美國超過80%的石油開發到運輸,當時的標准石油集團的掌門人可以驕傲的說一句,美國賣出的八盞油燈中有七盞是來自標准石油。
最終這種非法搶占市場的行為觸怒了美國政府,AT&T通訊公司觸發了反壟斷調查,最終到了1982年這個壟斷了接近整個美國通訊市場的巨頭,也難逃被拆解的命運。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對於反托拉斯法的定義同樣有著一套“雙標”的定義。
當像AT&T通訊公司以及標准石油這類以非法的形式壟斷了整個市場,幾乎沒有給民眾半點選擇,並且妨礙社會發展的托拉斯公司,對付它們的從來都是反托拉斯的鐵拳。但像波音公司這種能和歐洲的空客公司形成良性競爭,能推進相關產業進步的公司甚至會加以鼓勵。
像波音和麥道的並購案,如果按照美國反托拉斯法的標准,不僅應該阻止還應該拆解波音公司才對。但你意想不到的是,美國政府為了推進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和歐洲空客的競爭力,反而在其中促成了波音和麥道的並購案,奠定了波音公司的壟斷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算是反托拉斯法美國也有著兩套標准,如果能促進行業發展提升美國整體競爭力的,不僅不會阻止反而會暗中促成。但類似標准石油這種,想要躺著賺錢的托拉斯企業,則逃避不了反托拉斯法的制裁。但無論如何,在反托拉斯壟斷的道路上,美國應該是世界上做的最好的一個了。
㈦ 請講講標准石油和摩根財團是如何被拆分的。洛克菲勒和摩根的後人們現在怎麼樣
標准石油公司後來成為美國政府反托拉斯的頭號目標,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依據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標准石油公司是一個壟斷機構,應予拆散。根據這一判決,標准石油帝國被拆分為約37家地區性石油公司。 標准石油公司被拆分後,原俄亥俄標准石油成為了現在英國石油公司的一部分;原印第安納標准石油改名為阿莫科石油(Amoco),後來成為現在英國石油公司的一部分;原紐約標准石油改名為美孚石油(Mobil),現在是艾克森美孚公司的一部分;原新澤西標准石油改名為艾克森石油(Exxon),是現在艾克森美孚公司的一部分;原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改名為雪佛龍石油(Chevron),現在是雪佛龍德士古公司的一部分;原肯塔基標准石油被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並購,現在是雪佛龍德士古公司的一部分。
中國有句老話,說「富不過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獨「富」天下。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續寫著輝煌的歷史,約翰"D"洛克菲勒的後代們沒有整天躲在房間里計劃如何守住自己的財富,不讓金錢落入別人口袋,而是積極的參與文化、衛生與慈善事業,懷著富有的負罪感將大量的資金用來建立各種基金,投資大學,醫院,讓整個社會分享他們的財富。 在今天的美國,要完全躲避這個家族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毫不誇張地說,洛克菲勒家族在過去150年的發展史就是整個美國歷史的一個精確的縮影,並且已經成為美國國家精神的傑出代表,影響著世界各地的人們。
關於洛克菲勒後人的現狀可以參看網頁http://ke..com/view/1366465.htm
㈧ 拆分中石油為何成為熱門話題
緊接著,曾擔任中石油董事長、現任國資委主任、黨委副書記的蔣潔敏也被查。 隨著中石油「窩案」的曝光,中石油的壟斷體制及其所帶來的諸多問題也成為眾矢之的。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堡壘,無論多麼堅固,結局都是被攻破。國內能源體制弊端重重之下,中石油很難逃脫這一安排。 雖然中央一直以來對國有企業領導人的監督,包括各種規章制度和文件可謂車載斗量。但事實與結果說明,國有企業與壟斷行業的結合,尤其是非市場的政策性壟斷,越來越成為腐敗的培養基,也突顯了目前經濟運行的兩大弊端,即腐敗與壟斷,更不說由此帶來效率的降低。 然而,國內一份具有較大影響的紙媒近日發表《中石油腐敗案不能全歸咎壟斷》的文章認為,最近5年來,其中的32個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將本國原有的兩到三家石油公司合並成一家。因為全球石油業競爭空前慘烈,只有把企業做大,才有可能做強,獲得更多話語權、主動權。對照此背景,我們應該把中石油拆分成十幾家更小的企業嗎? 作者在對「中石油窩案與『壟斷』無關」的闡述後作了上述設問。雖然文章作者極力否定「中石油窩案與「壟斷」無關,稱建立在中石油屬於自然壟斷的前提之下,但中石油恰恰屬於行政壟斷,它的「一把手」與政府機構的「一把手」是可以直接「交流」的,國企高管從政歷來都是幹部交流的「正常現象」。 其實,「拆分中石油」這個問題與當前坊間熱議的同樣話題不謀而合。在中石油「窩案」被「一鍋端」後,一些專家或網友發出呼籲,「拆分中石油」已是當務之急。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消滅市場壟斷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消滅壟斷者。「拆分中石油」就成為徹底清除石油市場的壟斷最有效的途徑。 由於某個行業或企業形成壟斷,對政治生態和消費市場形成不利局面時,就必須進行分拆。這在國外是有其先例的。 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諸多著名的托拉斯,除標准石油公司外,還有美國鋼鐵公司、美國煙草公司等。標准石油公司是美國最早的托拉斯之一。1870年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創建標准石油公司,到1879年底已控制了全美90%的煉油業,1882年創建了世界第一家托拉斯——標准石油托拉斯,1890年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石油產量。 1890年,美國參議員謝爾曼促成國會通過了旨在反對威脅市場自由競爭的法案,即《謝爾曼法》。1892年,標准石油公司被俄亥俄州法院下令解散,洛克菲勒將公司重心轉移到新澤西州。1906年,美國聯邦政府起訴標准石油公司。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判定標准石油公司存在壟斷,最終標准石油公司被下令解散,分解成30多家分公司。 美國100多年前治理公司壟斷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目前,許多國家已立法反壟斷,由政府承擔防止壟斷的出現以及在壟斷不可避免時對其加以約制的責任。 這就要求,政府作為市場競爭機制的提供者,要維護的是公共利益,要扮演的是超然的裁判者角色。因此,要阻止中石油對國內能源的高度壟斷,以及產生的高官腐敗,政府決策層要做的事就是「分拆中石油」,使之形成多家石油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格局。 中石油發生如此嚴重腐敗問題,決不是偶然的,而是體制機制存在巨大漏洞的必然結果。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打破壟斷,攪活國有企業這團「死水」。事實上,此前傅成玉執掌中海油時在體制改革方面早已經先行一步,例如中海油將油服業務拆分出去,並且已經發展成為世界有名的油服公司。 「分拆中石油」之所以成為熱門話題,至少讓大家相信,中石油已到了非分拆不可的時候了。 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這么一句話指出,要深入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體制方面的改革。
㈨ 石油的屬性
石油是現代工業文明的血液。石油的大規模使用影響了一個半世紀以來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石油具有多重屬性。
第一,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現代社會對石油高度依賴。作為可耗竭資源,石油無法被製造,並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動力,讓人類對這種商品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按照傳統的霍特林定理,對於不可再生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的資源,它的價格由其稀缺性和替代資源的成本來決定。
第二,石油也是一種商品,並且是一種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生產與大規模消費的工業產品。作為商品,按照經濟學的商品定價理論,石油的價格應該由其邊際生產成本來決定,即滿足全球石油需求的最後一桶油的生產成本決定石油的價格。
第三,石油是世界上最大宗的國際貿易商品。2008年,全球的石油產量為40億噸,其中一半即20億噸被用作國際貿易。相比之下,全球的鐵礦石貿易量僅為8億噸,煤炭的全球貿易量為8億噸左右。作為大宗貿易的商品,石油的定價由供需平衡來決定。在緊張的供需平衡中,邊際需求與邊際供應都對油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四,石油的地緣政治屬性。石油資源的分布極不平衡。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委內瑞拉、俄羅斯、利比亞、奈及利亞等9個主要產油國擁有全球80%的石油儲量,中東地區就擁有全球2/3的剩餘探明儲量。而在世界前十大能源消費國中,最主要的石油資源在大部分國家都存在缺口,只有俄羅斯、加拿大和英國的石油能夠滿足本國需要,其他能源消費國同時也是石油凈進口大國。由於石油產量與出口比較集中,發生在產油國的、影響石油生產的事件也就對石油的價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另外對於許多產油國來說,石油是整個國家的國民收入與政府預算的主要來源,因此石油價格不光要考慮到在這些國家生產的成本,還要考慮到滿足這些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要求所需要的價格水平。高度的依賴性和分布的不平衡使得石油具有明顯的政治屬性,並成為國家之間博弈的工具和武器。政治屬性表明,石油作為商品,並不完全遵循市場規則,有時甚至背離價格。因此,石油天然地與國家經濟安全聯系在了一起,從一種普通的燃料演化為最重要的戰略商品,進而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際格局的形成,乃至國家之間的沖突與結盟。法國學者菲利普?賽比耶-洛佩茲在談及石油與地緣政治時也指出,「在華盛頓主宰美國事務的部分政治家眼裡,石油是與國防同等敏感的要害領域。正是在這種思維邏輯的指導下,一些本應主宰石油市場運行規律的經濟和財政因素,有時不得不讓位於地緣政治的考量。」
第五,國際石油市場具有壟斷與半壟斷的屬性。從1859年第一口油井在賓夕法尼亞州開始生產以來,世界石油行業(主要是美國石油市場)在經歷了短暫的競爭之後馬上被洛克菲勒集團的標准石油公司所壟斷。1911年,美國根據1890年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拆分了標准石油公司,但沒過幾年就形成了由西方七大石油公司組成的「七姐妹」寡頭壟斷。自1971年起,由13個石油輸出國組成的歐佩克代替了「七姐妹」,對全球石油供應實行了寡頭集團壟斷。這一寡頭集團的壟斷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被實質性地打破,石油市場進入了非常有競爭性的全球化市場,歐佩克曾經在1986年和1998年兩度陷入瀕臨崩潰的邊緣。但是,作為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里唯一的一個卡特爾組織,歐佩克還是對石油市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歐佩克佔全球石油產量的40%和貿易量的60%,它為應對油價暴漲或暴跌所採取的集體增產或減產計劃和國際油價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㈩ 發改委發文「引導外賣等平台下調商戶服務費」,會給該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隨著疫情的爆發,很多城市的經濟也出現下滑。到目前為止,大家都很擔心實體經濟。尤其是在如今的電商時代,走在街上隨處可見關門的店鋪,讓整條街都蕭條了不少。以前擁擠的街道消費者少,開店需要的資本巨大。在經濟無法帶動的情況下,很多人都選擇了停留在觀望階段,很多店鋪都表示只能維持日常開銷,商品銷量也沒有以前大,這也使得很多商家只能維持日常開銷的平衡。
按照發改委這次發布的政策,實際上是引導網上各大平台企業降低餐飲商戶的服務費標准,可以降低餐飲企業的經營成本,讓餐飲商戶繼續經營下去。這種引導平台降低商家服務費的政策,對餐飲行業的影響很大,意味著可以有更大的商品價格調控空間,讓商家根據各種優惠條件調整價格。降低服務費後,不僅商家喜聞樂見,還把降價的部分回饋給了消費者。在各種平台變得嚴重的情況下,商家的經營問題也是舉步維艱,而這一次,商家服務費的下調也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