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石油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資源,那麼石油到底是怎麼誕生的
石油被稱作黑色的金子,也是現在人類最主要的動力來源。科學家對石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有兩種關於石油形成的方法是被大眾認可的,一種是有機成油說,另一種是無機成油說,其中最被人們認可的是有機成油說,因為很多人都認為石油是從古代生物演變而來的。
現在人類已經在開發新能源,比如說潮汐能或者風能或者太陽能,以此來彌補石油的空缺,讓石油不至於消逝。
❷ 渤海獲億噸級油氣大發現,為什麼渤海的石油儲量這么高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宣布,我國渤海再獲大型油氣發現——渤中13-2油氣田,探明地質儲量億噸級油氣當量。為什麼渤海的石油儲量這么高?
一、為什麼渤海的石油儲量這么高?
目前的主流理論認為,無論是陸地上的石油,還是海洋中的石油,都是由史前生物的遺骸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的。與陸相生油相比,海相生油更具優勢。其次,石油的形成還需要盆地,一些淺海有這樣的條件。在這種地質條件下,海洋動植物死亡之後可以不斷沉積起來。而且在海水下方,由於隔絕了大部分的氧氣,這有利於有機物的存儲。淺海盆地的構造活動沒有陸地上那麼活躍,這也有助於有機物的積累。另外,如果有河流注入淺海,這也有利於石油的形成。河流可以帶來豐富的泥沙,它們不斷在淺海盆地中沉積,把有機物不斷掩埋起來,厚度能夠逐漸增加到上萬米。在遠古時期,陸地附近的淺海中生活著大量的海洋生物,它們主要是一些浮游動植物,其類脂含量較高,這是產生石油的關鍵條件之一。經過長時間的高溫高壓作用,史前海洋生物的遺骸將會產生復雜的有機變化,逐漸演變成了海洋石油。
❸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自然過程,主要由深埋地下的生物屍體經過一系列變化轉化而來。具體來說:
原料來源:石油的原料主要源自深埋地下的生物屍體,這些生物包括遠古的動植物。
地質變動:當地震、山體滑坡等地質變動發生時,一些生物遺骸會被埋入地下,這是石油形成的第一步。
沉積過程:在數百萬乃至上億年的沉積過程中,這些生物殘骸在缺氧環境下,細菌作用逐漸消耗其中的氧。同時,地殼運動使得這些遺骸越埋越深,溫度也隨之升高。
熱分解作用:在高溫高壓的地下環境中,生物殘骸經歷了熱分解作用,逐漸轉化為石油這一特殊狀態的物質。
綜上所述,石油的形成是大自然經過漫長歲月和復雜過程作用的結果,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來源,更揭示了地球歷史的豐富信息。
❹ 石油到底能用多少年,如今的石油為什麼越來越多
為什麼石油越來越多?第一,石油勘測、開采技術的提高。
經過發展之後,全球的石油勘探和開采技術都有所提高,發現了很多以前沒有被發現過的超大油田,而且以前我們開采不了,現在也已經能開采了,尤其是美國開采頁岩油技術的突破。
全球頁岩油儲量大約在11萬億~13萬億噸之間,遠遠超過傳統石油儲量,未來隨著頁岩油開采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開采成本的不斷下降,而頁岩油也有可能成為人類的主要能源來源之一。
其實不管石油資源到底會不會枯竭,不能否認的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確實存在著許多自然資源,而這些可以說是大自然給我們人類的一種饋贈,但是有時候這種饋贈並不是持續源源不斷的,是需要我們的珍惜才會「持續」下去的。
總之,石油資源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枯竭的,不過我們也要對其進行合理的開采、合理的利用,與此同時也還要保護我們的環境。
❺ 中國發現一塊罕見油田,價值多少呢
石油被人們稱為工業的血液,在人類社會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石油等資源,它們產生的能量正驅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掌握了石油就掌握了工業發展的基石。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中東地區有很多國家國土面積狹小,國境內資源匱乏大部分都是沙漠,但他們的經濟發展程度卻非常的高,就是因為他們在國內發現了巨大的油田,通過售賣開採的石油就能讓他們發展得非常好,由此可見石油多麼重要。
結語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有很多國家的資源開采技術並不成熟,這導致他們即使在國內發現了儲量豐富的油田,也只能依靠邀請國外的專家去他們國內進行開采,這樣不可避免地會遭受一些損失。新中國成立之後,雖然當時我們並沒有在國內發現油田,但國家已經敏銳地意識到資源開采技術必須要盡快掌握,因此等到我們發現資源時,我們早已經掌握了相關的開采技術,不需要向國外求援,這無形間給我們節省了許多開支,由此可見新中國的每一個決定都具備了非常長遠的眼光,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強大,並腳踏實地地向著未來邁進。
❻ 北海的油氣狀況怎麼樣
北海油田是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參與開發的有英國、挪威、荷蘭等國家。北海油氣田是歐洲重要石油、天然氣產區。位於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海域,大部分是英國和挪威的專屬經濟區,東南部為丹麥、德國和荷蘭專屬經濟區。由於周圍陸地均為基岩出露,加上海洋條件惡劣,所以長時期沒有被油氣勘探工作者注意,直到1959年在荷蘭沿海發現格羅寧根大氣田以後才被重視,1965年首先在北海南部發現氣田群,1969年在中部的中央地塹區發現埃科菲斯克大油田,1971年在北部的維京地塹發現布倫特大油田,從此出現了勘探開發北海油氣田群的高潮,現已成為世界大油氣產區之一。如圖7-2所示,北海油區是指中部和北部以地塹構造為基礎的油氣田群,已知石油儲量約47億噸,天然氣儲量約1.5萬億立方米。
表7-3北海油氣剩餘可采儲量
從上述表中可看出,英國在北海油田初始開發之際產量增長很快,進入21世紀後,產量遞減明顯增大,其後續的發展石油比不上挪威,天然氣比不上挪威和荷蘭。而挪威和荷蘭有望在以後發揮更大的能源供給的作用。
北海油田一直以來都是歐洲能源的主要來源地之一,但目前儲量已臨近枯竭。1999年油田的開采量達到峰值,之後產量和儲量都在逐年下降。地質學家Colin Campbell博士認為北海油田到2020年將完全枯竭。20世紀70年代初專家曾預測,北海油田到2000年將會「壽終正寢」。相信「石油峰值理論」的人們持悲觀態度,認為全世界不會再發現多少新的油田,而所剩資源將無法承受人類生存的重荷。但目前一部分專家學者卻持樂觀態度,認為油田壽命會比預期長。「隨著技術的進步,北海油田的開采期限可以延長一倍。」美國埃克森石油新聞及信息處處長Karl-Heinz Schult-Bornemann先生如是說。而石油採收率不再只是35%,有些油井可以達到70%。
2009年英國在北海原油的開采量降低了12%至8300噸,挪威也減少了8%至1.36億噸。而挪威同期石油儲量下降了8.3%為10.4億噸,英國下降了11.8%為5.38億噸。從儲量上看,北海油田壽命已長於原來預期值。德國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Konrad-Adenauer-Stiftung)所做的一個分析報告顯示:「歐洲對原油和天然氣進口需求將在中長期內大幅增長。」到2020年,歐洲原油用量的90%和天然氣用量的70%都將依靠進口。
北海油氣資源開發延續了近代以來歐洲建構的以海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在北海開發過程中,那種國家的、封閉的、有疆界的空間觀念進一步得到改變。人們在重視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的同時,開始從傳統的控制海洋通道逐漸轉向海洋資源佔有與開發,甚至開始把海洋作為基點來從海洋看陸地。在北海油氣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保護海洋環境的觀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僅在北海拆除石油鑽井平台就是一項勞力費財的活動,據預測,今後15~20年北海有450個平台要拆除。更不用說北海開發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環境問題和不時發生的環境災難。在北海油氣開發高峰過後,一些石油公司相繼撤出北海,轉向其他地方淘金,這是它們在國際化進程上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促進了全球其他地方油氣資源的開發。
就目前而言,北海所有較大的油田都已經被發現,因此,進一步勘查和開發的對象主要是較小型的油田,即可采儲量5000萬~1億桶(800萬~1600萬立方米)的油田。從這類較小型油田採收每桶石油的單位成本,要比從前較大油田中開採石油高3~4倍。然而,新的技術和技術改進將有助於維持這類新油田有關的費用。
能源問題是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一大難題,有些區域有些能源已經出現相對枯竭,位於其他區域的資源開發已經成為人們覬覦的目標,人類希望充分利用大自然為自己服務。石油、天然氣被稱為「工業的血液」,這兩種重要能源對北海周邊國家來說更是如此。海洋本來使人完全受大自然的支配,成為大自然的奴隸,但歐洲人最初利用海洋作為舟楫之便,在近代構建以海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這其中起到不可或缺作用的就是那西歐的加油站——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