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全國庫存石油多少天
擴展閱讀
分料器價格怎麼樣 2025-08-02 03:57:06
康卡斯為什麼價格這么高 2025-08-02 03:52:48
石油隊爆炸組是干什麼的 2025-08-02 03:48:26

全國庫存石油多少天

發布時間: 2025-08-01 20:01:27

⑴ 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和印度的戰略石油儲備各能夠維持多少天

實際上這個儲備是不好統計的.

有好幾種版本
西方國家有一些情報數據顯示,美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夠維持100天,歐洲能夠維持一個月,中國只能維持三、到四天,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數字。日本雖然是一個石油非常缺乏的國家,但是日本1973年搞了一個「戰略石油儲備法」,日本目前政府的儲備和民間的儲備加起來一共有170天,也就是超過六個月的時間。
http://www.hispeed.com.cn/Forum/ReadPost.asp?PostID=645436

歐盟各國儲備了至少可供消費111天的戰略石油儲備,比歐盟所規定的至少90天的儲備多21天
http://www.oilnews.com.cn/gb/jingji/2001-09/24/content_17154.htm

中國目前戰略石油儲備只可以供國家正常使用40天。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3/27/20071223/14569838.html

⑵ 如果中國斷油能夠支持多久美、日呢

相比美日等國戰略石油儲備天數高達200天以上,業內人士估算,目前中國石油(10.08,-0.03,-0.30%)儲備天數約在30~45天左右,與國際能源署石油儲備需要的90天標准線相距甚遠。而據官方口徑,中國需至2020年才能實現90天的儲備目標。

所謂石油儲備,即戰略石油儲備,是為應對短期石油供應沖擊(大規模減少或中斷)而建立的儲備制度,起源可追溯至在1973年中東戰爭期間,由於歐佩克石油生產國對西方發達國家搞石油禁運,發達國家聯手成立了國際能源署,成員國紛紛儲備石油,以應對石油危機。

當時國際能源署要求成員國至少要儲備60天的石油,主要是原油。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機後,國際能源署又規定增加到90天,主要包括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兩種形式。

而目前,美國、日本及歐洲等國,其國家的戰略石油儲備天數不僅有90天,甚至還超標完成,達到百天之上。

數據顯示,美國目前的戰略石油儲備高達7.27億桶,商業原油庫存也有3.5億桶。現在,美國各地的原油儲備倉庫已經接近存儲能力極限,據稱足夠滿足國內158天的需求。另外,每天航行在世界各大洋的美國各石油公司油輪儲備8000萬桶原油,相當於全世界一天的石油產量。

日本的石油需求幾乎全部來自國外,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的國家石油儲備量已達到103天的原油進口量,與民間石油企業石油儲備量相加,相當於184天的原油進口量。

而在歐洲,多數國家都制定法律,要求儲備應能滿足90天的成品油消費。已知的德國的戰略石油儲備也達到了100天以上。「如果現在伊朗打一場200天的仗,對全世界石油運輸搞制裁,美國可以堅持420天,歐盟大概是238天到250天,日本也在200天以上。」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估算道。

中國:石油儲備才幾十天相比之下,中國戰略石油儲備量不僅不足百天,而且與國際能源署規定的90天儲備目標相差甚遠。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宋智晨確認,從國內當前的石油儲備基地建設情況以及商用石油的儲備能力來看,我國確實只有30多天近40天進口量的石油儲備能力。

他進一步指出,目前我國完成的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首批四個儲油基地儲備總量約為1400萬噸,只相當於十幾天的進口量;而國內商用石油儲備能力也只有21天的進口量。

這意味著一旦伊朗危機升級,海灣地區石油出現斷供,中國單純依靠現有儲備只能支撐30餘天,而這顯然不是好消息,英國《金融時報》就指出,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雄厚的戰略石油儲備,在石油供應危機時期,中國仍然面臨著威脅。

為何中國作為僅次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戰略石油儲備竟如此「寒酸」?息旺能源分析師廖凱舜直言,是因為中國石油儲備建設相對滯後、起步較晚。

資料顯示,早在2000年中國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石油進口國,但真正開始石油儲備,則是在2007年,而那時,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就達到了50%。

不過,好在中國石油儲備工作起步晚發展快,去年1月,國家能源局首任局長張國寶在首屆中國經濟年會上就表示,我國已經順利完成石油戰略儲備一期工程。首批四個儲油基地鎮海、舟山、黃島、大連已投入使用,儲備總量約1400萬噸。同時,二期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建設目前進展順利,預計今年全面完工,屆時中國總石油儲備能力可達2.74億桶(約合3753萬噸)。此外,中國計劃到2020年完成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全部工作,總共將建成約5億桶儲備,大致相當於90天的石油進口量,屆時中國的石油儲備規模將位居世界第二。

德意志銀行駐新加坡的石油分析師表示,中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行動,「很可能將成為今年乃至10年內國際石油市場的一大特徵」。

⑶ 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和印度的戰略石油儲備各能夠維持多少天

1. 戰略石油儲備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平抑油價波動的重要手段,各國的儲備能力直接關聯到其能源安全水平和市場穩定能力。
2.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戰略石油儲備,其儲備能力可以支撐約100天的國內消費,這在美國能源戰略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3. 俄羅斯作為石油生產大國,目前並未公開報道其擁有戰略石油儲備,主要因為其自身石油產量豐富,對外出口量也較大,因此並不需要大規模的戰略儲備。
4. 中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建設始於2014年,目前已可支持約9天的國內石油消費。鑒於中國龐大的石油消費量,這一儲備量凸顯了其能源安全保障的緊迫性。
5. 日本由於自然資源匱乏,對能源安全極為重視,自1973年起就開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加上政府和民間儲備,其儲備能力可以支撐約6個月的國內消費,這在發達國家中屬於較高水平。
6. 印度的戰略石油儲備能力目前可支持約50天的國內消費,這一數字反映了印度在能源安全和石油供應穩定性方面的需求與挑戰。
7. 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自1973年起源於應對石油危機,要求成員國儲備足夠的石油以應對可能的供應中斷。目前,只有少數國家的戰略石油儲備達到了90天以上的標准。
8. 戰略石油儲備與平準庫存是兩種不同的石油儲備形式,前者主要以保障國家石油供應安全為目的,後者則著眼於平抑市場油價波動。
9. 戰略石油儲備不僅是國家能源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維護市場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措施。盡管戰略儲備體系主要服務於國家利益而非盈利,但其市場化因素也不容忽視。

⑷ 國際油價都負數了,兩桶油一季度還虧損360億,怎麼看

虧損有兩個方面原因,

第一是肺炎,大家用油減少,導致儲存油周期更長,成本增高,銷量下滑。

第二是,會計口徑的問題, 這個是主要因素,例如中石油存了2億桶油,原理是45一桶,現在是11一桶,核算資產時候,這個就是虧損,資產貶值了嘛。所以虧損很正常。

一季度,「兩桶油」合計虧損超過350億元。為何在政策「保護」、國內成品油價格連續三次未作調整的情況下還會出現巨虧?

虧損有多方面的原因,具體如下。

其一,一季度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是油價暴跌前進口的高價原油。為了保證生產穩定,石油公司必須事先消耗一定時期加工量的原油庫存。從原油采購到加工成產品銷售的周期約為2-3個月。

3月初,沙特和俄羅斯就減產協議談判失敗,國際油價暴跌。3月7日收盤,WTI原油價格跌至41.28美元/桶,布倫特原油價格跌至45.27美元/桶,此後一段時間維持在40美元/桶。

3月17日,到了國內成品油調價窗口期,按照現有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成品油價格根據國際市場原油近10個工作日的價格變化做出調整。

換句話說,這時石油公司賣出的成品油價格掛鉤的是40美元/桶的國際油價。為此,石油公司損失了約30美元/桶。

其二,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成品油和化工產品的銷售量大幅下滑,不僅影響了營業收入,且延長了高價油的庫存周期,這進一步影響了石油公司的經營業績。

一季度,中國石油(601857.SH/0857.HK)虧損162.3億元,中國石化(600028.SH/0386HK)虧損191.45億元。兩家公司的煉油、銷售板塊均現巨虧。

其中,中國石化煉油板塊經營虧損257.94億元;營銷及分銷板塊經營虧損15.36億元;化工板塊虧損15.68億元。

中國石油煉油與化工板塊虧損額為87.0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利潤117.72億元。

「兩桶油」業務板塊略有不同,受油價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中國石油以上游勘探開發為主,由於國內油氣生產成本較高,當原油價格處於低位時,其上游業績會受到較大沖擊,中下游會有盈利;油價高時,上游則受益較大。

作為全球最大煉油商,中國石化則以煉油和成品油銷售為主,90%的原油依靠進口。油價低時,其原料成本降低,中下游會因此受益;油價高時,業績受損較大。

除了上述原因,還有兩種極端情況會令石油央企出現政策性虧損。

近期,國際原油價格徘徊在20美元/桶附近,甚至一度出現「負油價」,但國內成品油價格連續三次未作下調。

不調價的依據來自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當國際原油價格低於40美元/桶調控下限時,成品油價格不調整,金額以風險准備金的形式上繳國庫。

當國際油價高於130美元/桶的「天花板價」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少提——同樣導致「兩桶油」出現政策性虧損。

2008年7月,國際原油價格創下 歷史 最高點147美元/桶。WTI和倫特原油全年平均價格分別為100.06美元/桶和97.26美元/桶,比上年同期上漲了38.66%和34.37%。

彼時為了穩定物價,成品油價格並未同步進行大幅上調,導致國內成品油價格和原油價格倒掛,石油公司出現政策性虧損。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彭紹宗曾表示,成品油價調整設定上下限,主要是考慮中國既是石油進口和消費大國,也是石油生產大國,油價過高、過低都會帶來不利影響。

2008年,在國際油價均價在100美元上下,國內成品油價格6.3元/升左右。中國政府和三家石油央企為此「補貼」1652億元。

國際油價在2008年登頂 歷史 峰值,中國石油利潤卻同比下降22%;中國石化煉油業務虧損615億元,利潤同比下降47.34%。

因此,石油央企的盈虧並未和國際油價的漲跌完全同步。只有當國際油價運行在40美元/桶-130美元/桶之間時,石油央企的盈虧和市場表現較為一致,當國際油價低於40美元/桶、或者高於130美元/桶時,政策端的影響便會顯現。

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油企也投資了海外的企業,並且大部分的海外投資的石油也在國際市場銷售,建議你可以看看這個視頻

https://www.ixigua.com/i6820317340387770893/

油價和兩桶油的業績長期以來是很的人所詬病的,特別是有車一族和炒股的,兩桶油作為央企背負了很多的任務,維持穩定、稅收、戰略儲備、能源安全等,我國定了一個地板價,每桶原油跌到40美元時國內油價不再調整指在保護石化油服、石油開踩等國內相關產業鏈公司,當然作為央企它的缺點是客觀存在的,比如前幾年出現的各種油老虎讓國人對它們的印象差到了極點,潛意識里認為兩桶油里還有很多老虎、蒼蠅,造成了信任感缺失。

國際油價跌到了負數並不是現在去拉油別人倒給你錢,負油價的產生是資本的博弈,是美國資本挖韭菜根的一件事,利用油輪稀缺,儲存已滿,時差,規則等,對參與石油期貨資本的收割,兩桶油的成本對油價變化是不敏感的,因為石油不能長期大量無損化的儲存,所以都有庫存,中國的石油儲備在60天左右,所以原油的價格變化要持續60天以上才能體現出成本的變化,如果油價在20美元左右持續到年底,兩桶油的業績就不會虧,石油、煙草、銀行、電力、是國家支柱性產業,他們稅高點、利潤多點,其實是國家的須要,關乎國家大事我們不應該抱怨,而是多一點支持!

最近有人在問,為什麼國際油價都那麼低了,最新公布的季報顯示中國的兩桶油一季度還虧了360億元,差不多以每天4億元的速度在「燒錢」?其實答案很簡單,兩桶油作為我們國家的超大型國企,其經營范圍除了煉油、賣油之外,還有其他業務,這中間包括石油開采、石油鑽井,石油工程建設等,可以說包圓了整個石油行業的上、下游;而這些業務很多都是重資本,高技術密集、高勞動密集的產業,這些產業需要相對合理的油價作為支撐,才能獲得利潤。我們可以對比下美國的頁岩油企業,他們目前的採油成本和兩桶油差不多,都是40-50美元/桶。自從油價跌到40美元以下之後,美國頁岩油企業是虧得厲害,很多都陷入破產的境地。

那麼兩桶油為什麼虧損那麼多呢?老易特意找了下他們各自發布的一季度季報,其實裡面說得很清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官網或者證券軟體上去查詢。為了便於大家理解,老易花3分鍾時間簡單幫大家梳理下兩桶油虧在了哪裡――

先說中石油的季報,季報顯示中石油按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計算總共虧了 133.49 億元,,歸屬母公司利潤凈虧損162.30億元,虧損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1,一季度由於疫情嚴重,部分產能轉為噴絨布等防疫物資生產,導致煉油和化工板塊經營虧損87,02億元,其中煉油業務虧損62.92億元,化工業務虧損24.1億元。

2,受到成本品價格下跌和市場需求下降影響,成品油銷售虧損165.93億元

3,銷售進口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虧損39.33億元。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最主要的虧損集中在油氣營收減少和成品油銷售額下降,光這兩塊就虧損超過300億元。(當然也有盈利的業務板塊,為了方便大家理解,為全部列出)

我們再來看中石化虧在了哪裡――

⑸ 什麼叫石油戰略儲備

人們常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若人體中血液不夠,輕則致病,重則有生命危險。對於石油進口較多的國家,如果沒有石油戰略儲備,那麼一旦石油進口中斷,在缺乏石油供應的地區必然會對各行各業產生災難性打擊,飛機不能飛,汽車不能跑,交通癱瘓,生產停滯。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能源的不斷供給來保證。 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所佔的比重約為40%,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是主要的能源。近期在美國某報上有幅漫畫,畫了「9.11」3個豎立的大字,投射在地面上的陰影卻形成了「oil(石油)」三個字母,生動地揭示了美國「反恐倒薩」是為石油而戰。中東石油佔世界石油儲量的2/3,號稱「世界油庫」,誰能控制中東石油,誰就能支配世界經濟。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能源結構的改變,我國對石油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而國內原油產量增長近期明顯放慢,使得石油的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家計委統計表明,20世紀9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7%,石油消費年均增長5.77%,而石油供應年均增長只有1.67%。1993年我國已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2000年共進口石油7000 萬噸,2003年進口石油已超過8000萬噸,成為美國、日本之後的第3大石油進口國。據統計,1995年國內所需石油的6.6%靠進口,2000年已升至25%,2005年這個比例提高到32.5%。 在大量進口石油的情況下,必須採取有效措施穩定石油進口,保障石油供給。為此就不能像過去那樣被動地接受「國際油價」,必須居安思危,有備無患,以應付突發事件。積極參與國際石油資源的開發和進口石油多元化,可以緩解石油危機和調節石油供需平衡,然而最直接、最及時、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由21個原油進口國組成的國際能源機構(IEA)建議,至少儲備90天的原油進口量。美國20世紀末的石油儲備量高達1.6億噸,日本石油消費的99.6%依靠進口,因此石油儲備更多,達到160天的原油進口量。儲備石油的措施就是建設大型油庫。 水庫在雨季多水時儲水,在旱季缺水時放水,以調節江河水量和穩定發電。石油儲備庫的作用類似,當產油地區動亂或運輸通道不暢而無法正常供油時,可動用儲備石油滿足國內需要,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當國際油價波動較大時,可低買高賣,謀求國家經濟利益。 在全世界主要石油進口大國中,我國基本上沒有石油戰略儲備,因此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庫,既是未雨綢繆,也是當務之急。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已在「十五」期間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制度,從2003年開始,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建設陸地石油儲備基地,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