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石油是由古生物形成的嗎一個油田上億噸,古代有那麼古生物嗎
石油是從古代動物的遺骸中提取的,這是一個巨大的騙局。石油不僅不是來自遠古動物,而且是可再生的,這意味著如果使用得當,它將在一定時期內再生。舊的科學觀點認為,大約1億到2億年前,當恐龍興旺的時候。古代的水是活的,植物是死的,形成化石燃料。煤是由這些水生植物製成的,石油不可能由陸地動物製成,因為陸地動物生活在陸地上,會被氧氣分解,微小的生物體會把它們吃掉。
石油,被稱為工業時代的血液,也被稱為 "黑金",是當今驅動機器的主要能源。目前,世界上每天開采約7500萬桶石油,即每年約250億桶,以滿足人類的需要,而且這一數字正以每年2%至3%的速度增長,這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的石油被開采出來。
『貳』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嗎
作為當今世界工業第一能源要素——石油,它的來源卻一直眾說紛紜。最流行的是生物變油和石化變油兩種學說。
其實仔細想一下,石油是化石變得,有點離奇,中東那邊那麼大的油田,往往都幾十公里長寬高,那要多少恐龍和森林才能堆在一起,才能變成啊,難道恐龍會自己聚在一起,等著小新星來撞擊地球,就為了若干年後,為人類的幾次工業革命提供燃料?? 恐龍覺悟有這么高嘛?
我們先看一下石油成因的假說
生物成油理論(羅蒙諾索夫假說)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腳著自己腎要補對自己長度、蒔間不太滿意的朋友,看faa後跟數086的湓,有圈堅持個把小時不是問題!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油田開采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油田
實際上,這個假說並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轉化為石油的話,成油量與地球上探明的儲量相差過大。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石油峰值論」
1956年,美國地質學家哈伯特拋出一篇論文,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石油峰值論」。論文的主旨是,石油是化石燃料,是5億年前埋在地下的恐龍及藻類等生物經生化反應而成。但這個核心理論只是個假設,並沒有任何的科學實證,卻成了近代「生物變油」理論的主要依據。1989年,哈伯特在去世前的一次訪談中承認,自己用來估算美國石油儲量的方法與科學沒有半點關系。他創造化石燃料的說法,主要是為了對「石油峰值論」提供理論支持,即原始生成的石油總量是有限的。
他還承認在他發表石油峰值論之前,事先把論文送給某位英美石油巨頭的董事長過目,這位董事長表示:一定要和威克斯(美國當時最具權威的石油儲量專家,他當時預計美國石油儲量就有4000億桶,而且不斷調高預期) 「高估」石油儲量的觀點分庭抗禮。
石油
如果威克斯理論成為主流,石油巨頭們如何維持甚至拉高油價呢?
哈伯特心領神會,隨即提出美國儲量只有1500-2000億桶,而全球石油終極儲量只有1.25萬億桶,在1970年將達到開采峰值。而石油在廣泛使用半個多世紀後,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統計,全球原油儲量仍有1.8-2.2萬億桶。
蘇聯人對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
早在1950年代初,蘇聯就發現了石油來源的全新理論。他們的結論是,美國人所稱石油源自生物的理論純粹一派胡言。而且石油儲量也不像美國人說的那樣非常有限,事實是世界上發現的油田越來越多。1956年,宣布了團隊研究結論:「原油和天然氣與地下埋藏的生物沒有內在聯系,它們是地球深處湧出的太初物質。」
如果蘇聯人是對的,那麼地球上的石油總量只與地層深處碳氫有機物的數量有關,而這些物質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形成了,那人類能獲得石油的數量只與鑽井深度有關。而且,蘇聯人還發現廢棄的油田可以自我修復,即「自充式」油田。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殼深處的高溫高壓下自然生成的,與鑽石的生成條件相仿。是地殼深處的太初物質,在高壓下冷噴發進入地殼淺層地帶。
地球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蘇聯在西方科學家認為是晶基地質不毛之地的第聶伯-頓涅茨盆地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在那裡一共鑽井61口,其中37口具有商業開采價值,成功率高達60%(美國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而且那裡發現的油田面積可以與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冷戰時期,蘇聯科學家將自己的理論和經驗作為國家高級機密。美國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國大肆搶占石油資源的同時,蘇聯人卻在埋頭苦幹,在號稱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亞勘探出11個大油田和1個超級油田,使蘇聯在1980年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叄』 石油是由恐龍一類的古生物變化而來的嗎
一直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我們生活中須臾不可或缺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氣是由遠古動植物的化石演變形成的,所以我們將其稱之為「化石燃料」。但是,最近一個由美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在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後,卻得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這些燃料是由礦物質形成的。
這個科研小組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的天然氣資源公司和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國立大學,他們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石油是由礦物質在極高的溫度和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在實驗中,他們模擬了地球表面100千米以下的環境,在1500攝氏度和5萬倍大氣壓的條件下對含碳的礦物質進行加熱。在實驗中,他們使用純度為99.9%的固態氧化鐵、大理石以及3倍的蒸餾水作為實驗原料,生長出了多種炭氫化合物,其中包括甲烷和辛烷,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辛烷是石油成分里的基本碳氫化合物分子。
雖然這個研究小組將實驗成果視為可以震驚世界的科學發現,但是許多地理學家和化學家對此卻不以為然。倫敦皇家科學技術醫學學院的地理學家Lidia Lonergan說:「關於石油的來源問題,許多年以前就有過爭論了。現在這些人只不過是想把冷饅頭啃一遍而已。有些碳氫化合物可能是由無機物形成的,但是大量的證據表明,石油是從有機物演變而成的。」
『肆』 石油真的是由恐龍形成的嗎
石油真的是由恐龍形成的嗎? 當然不是! 石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在岩層孔隙內,常以液體或氣態(天然氣)存在;有時部份凝結成固態。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石油在地層中一點一滴地生成,並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系,配陪叢油點在每培櫻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當此封閉內的油點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油田。 總括來說, 石油是由古生物形成, 但除了恐龍外, 更有其它古生物! P.S. 你的問題問在不同的區域, 這很多人遇見並解答。
石油的形成 石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在岩層孔隙內,常以液體或氣態(天然氣)存在;有時部份凝結成固態。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石油在地層中一點一滴地生成,並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系,油點在每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當此封閉內的油點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油田。 儲油氣構造 一個良好的亂睜儲存油氣的封閉構造,除應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及滲透率的儲油層外,此儲油層的上方必須有緻密不透油、氣、水的岩層,如頁岩、泥岩等,這就是所謂的蓋層,其作用為封蓋住進來的油氣,不讓油氣向上逃逸。 一般常見的儲油氣封閉構造依其型態可分為構造封閉如背斜、斷層等,及地層封閉,聯合封閉。 這里有其他網頁提供給你參考: ke./view/16263#4 zh. *** /wiki/%E7%9F%B3%E6%B2%B9
參考: ihouseedcity/~hm1203/eco-activities/energy-oil-formation
如果石油是由個別的大型古生物遺骸所形成
絕不可能形成今天地球上數以百億噸計的石油儲存量
你可以想像一下
難道會有數以億計的古生物同一時間死在一起嗎?其實石油並不是由大型的動物遺骸所形成
而是由最簡單、最細小的微生物所形成的。 在遠古時代
陸地上還沒有大形的生物
而在海洋或大湖泊上
卻有大量的微生物生長著
這些微生物生長十分迅速
而死亡亦十分迅速
每日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生死交替著
這些死去的微生物就沉積到海底
由於微生物生長需要大量養份
而各大河流出口就是這些養分富集的地方
結果就形成近河流出口的海洋近岸處
就是大量微生物死亡的歸宿
這些河流不單提供豐富的養份
而且河流攜帶的泥沙亦迅速埋葬了這些微生物的遺骸
這些遺骸續漸被埋到地層的深處
經地熱和壓力的演化
就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的各大油田了。 經地質學的研究
今天地球上的油田
在遠古時代都是海洋或大型的內陸湖泊
而且都是在大江大河的出口附近
這都足以證明石油是由古代微生物所形成的。
『伍』 據說石油是跟恐龍有關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是非常寶貴的礦產。石油是由碳(c)、氫(H)和少量的氧(O)、硫(S)、氮(N)等元素構成的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
人類對於石油生成的認識,是在勘探和開採石油礦藏的實踐中逐步加深的。從18世紀70年代到現在,人們對石油生成問題,先後提出了幾十種假說。按照生成石油的物質的不同,可以把許多種假說歸納為兩大學派,即無機生成學派和有機生成學派。無機學派認為石油是無機物變成的。有機學派則認為石油是有機物變成的,即由動物和植物的屍體在適當的環境下變成的。長期以來;兩大學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無機學派曾盛行一時,到了20世紀以來,有機學派則佔了優勢。目前,大體上可以說生成石油的物質既有動物也有植物;而以低等微體動、植物為主。生成石油的環境既可以是海相沉積,即石油是在海洋環境下的沉積物中生成的,也可以是陸相沉積,就是在陸地上湖泊環境下的沉積物中生成石油。
石油的生成過程大體是:生成石油的原始材料是有機物質,這種有機物質既有陸生的,也有水生的。既包括動物,也包括植物。而以繁殖量最大的低等生物為主。有機物質同泥砂和其他礦物質一起,在低窪的淺海或湖泊中沉積下來,形成了淤泥,稱為有機淤泥。這種有機淤泥被新的沉積物覆蓋,造成了氧氣不能自由進入的還原環境。隨著低窪地區的不斷沉降,沉積物的不斷加厚,有機淤泥的承受的壓力和溫度不斷地增大。同時在細菌、壓力、溫度和其他因素不斷的作用下,處在還原環境中的有機物逐漸地變成石油。這是一個漫長的復雜的變化過程,一直持續到有機淤泥經過壓實和固結作用而變成沉積岩石,形成石油岩層。在時間上往往是經過了數百萬年。
『陸』 一頭成年的雷克斯暴龍死後能變成多少桶原油呢
霸王龍無法變成原油,霸王龍生活在恐龍時代末期,不足一億年,地質埋藏深度和壓力時間都不足。石油大部分是遠古海洋生物遺骸被地質變動埋藏擠壓腐化而來,一般六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到兩億年前侏羅紀時代之間的海洋和近海生物遺骸居多。換一個熟悉的畫面:當一頭鯨死去,它的屍體會落入洋底最深處,滋養一大批的腐食者和分解者。一代代的腐食動物和分解者生長和死去,最後轉變為洋底軟泥里的分散有機質,成為未來的生烴母質。霸王龍又稱雷克斯暴龍,體長最長能達到15米,身高最高能達到6米,重量最多能達到15噸。相比之下,如今的大象最高也不過4.5米,體重至多也只有10噸。因為霸王龍高大的身形和殘暴的外貌,所以其名字在古希臘語中譯為「殘暴的蜥蜴王」。
不過,假如可以,這么一個龐然大物,在歷史上留下的石油也許只是寥寥幾桶。
1.烴源岩的總生烴潛力
油氣從富含乾酪根的烴源岩中形成。某地區單位質量的某型烴源岩理論上能夠形成多少噸的油氣、現今保存下來的烴源岩已經在理論上形成了多少噸油氣,這是石油科學界在勘探早期必須解答的問題。
2.總有機碳含量,與乾酪根生烴效率
烴源岩中的生烴成分是乾酪根。衡量乾酪根含量的指標是TOC。TOC的含量直接與烴源岩的生烴潛力掛鉤。而對於乾酪根來說,並不是所有的碳氫元素都會轉化為烴類,轉化效率是一個關鍵影響指標。
3.沉積物中的分散有機質向乾酪根的轉化效率
乾酪根來源於水底沉積的分散有機質,這些有機質與細粒沉積物一起埋葬以後,經過水底微生物的改造和熱化學變化,最終形成乾酪根。那麼,從有機質向乾酪根轉化的效率有多少?不同環境的轉化效率有何差異?這是很有意義的問題。
然而事實上動物屍體形成的石油占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柒』 一隻成年霸王龍死後能變成多少桶原油
霸王龍無法變成原油,霸王龍生活在恐龍時代末期,不足一億年,地質埋藏深度和壓力時間都不足。石油大部分是遠古海洋生物遺骸被地質變動埋藏擠壓腐化而來,一般六億年前寒武紀大爆發到兩億年前侏羅紀時代之間的海洋和近海生物遺骸居多。換一個熟悉的畫面:當一頭鯨死去,它的屍體會落入洋底最深處,滋養一大批的腐食者和分解者。一代代的腐食動物和分解者生長和死去,最後轉變為洋底軟泥里的分散有機質,成為未來的生烴母質。霸王龍又稱雷克斯暴龍,體長最長能達到15米,身高最高能達到6米,重量最多能達到15噸。相比之下,如今的大象最高也不過4.5米,體重至多也只有10噸。因為霸王龍高大的身形和殘暴的外貌,所以其名字在古希臘語中譯為「殘暴的蜥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