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期間,美國在宣戰以前就對日本石油禁運,是什麼原因
美國在遠東沒有殖民地,在任何國家都沒有。當時美國國內奉行孤立主義,認為美國被兩個大洋隔開,歐亞大陸發生什麼事兒都跟美國沒關系。後來羅斯福總統力排眾議,與英國接觸,一直到後來跟丘吉爾簽署大西洋憲章,才半公開的給英國輸送各種物資。
所以珍珠港事變以前,日本在太平洋橫沖直撞,英國人節節敗退,潰不成軍了。菲律賓、新加坡、香港、還有印度支那等地相繼失守。美國人制裁日本(石油禁運是其中一種方式),主要是為了英國這個盟友在遠東的利益。
2. 為什麼美國攻打伊拉克後不把伊拉克石油占為己有
美國不僅僅是為了石油而佔領伊拉克,而是為了更大的利益。首先,世界上最普遍的觀點是,薩達姆不應該繞過美元,用歐元結算石油出口。根據這個版本的傳說,美國入侵伊拉克的主要目的是維持美元的霸權。

與此同時,美帝國並不需要擁有油田來賺錢: 有一家公司叫“石油服務公司” ,我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美國副總統切,是一家大石油公司的前董事長。為鑽探油井的公司提供技術支持的石油服務公司(oil services) ,據悉曾為高通設計晶元,並要求台積電生產這些晶元。
高通,就像那個賺錢的石油服務公司。台積電相當於從地下開採石油,與中石油類似,從事體力勞動,雖然也賺了很多錢,但速度沒有石油服務公司快。因此,入侵伊拉克,油田不一定是他們自己的,美國帝國有很多賺錢的方法。這就是美國的偉大之處。當然,這也是大流氓的風格: 既能賺大錢,又能留下好名聲。當然,未能清理伊拉克的名聲受損,但那是另一回事了。
3. 美國人沒什麼不開采自己的石油呢
美國本土石油開采情況復雜。
過去,美國曾大量開采本土石油,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初,掀起過開發高潮。然而,自上世紀中葉起,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對環境問題重視程度的提升,本國開採的礦產資源逐漸減少。這並非因為美國人不開采,而是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
首先,美國本土石油含硫量較高,開采提煉成本相對較高。這導致了開采效率和經濟效益的雙重挑戰。盡管存在成本問題,但美國人並未停止開采,而是通過技術創新等方式,努力降低開采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
其次,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是促使美國減少本土石油開採的關鍵因素。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和環保政策的加強,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採取措施限制本國的資源開采活動。這不僅是為了保護環境,也是為了應對國際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期望。
此外,政治因素也是影響美國本土石油開採的重要因素。政府在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採取「留一手」的策略,以確保國家的長遠利益。但這種做法並非單一原因的結果,而是綜合考量經濟、環境和政治等多種因素後的選擇。
綜上所述,美國本土石油開采情況復雜多變,受到經濟成本、環境保護意識以及政治考量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美國並非沒有開采本國石油,而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適應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期望。在面對資源與環境的挑戰時,美國展現出了在平衡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方面的靈活性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