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什麼污染最為突出
擴展閱讀
包裝產品多少錢合理 2025-05-06 22:16:33
口袋珍珠鑽石選哪個 2025-05-06 22:02:02

石油什麼污染最為突出

發布時間: 2025-05-06 19:55:04

『壹』 石油污染是怎麼造成的石油污染對人類會產生什麼危害

1978年3月16日,英國超級油輪「阿莫科·卡迪茲號」在荷蘭布列塔尼拋錨,船里22萬噸級石油傾流海洋,污染沙灘160餘千米。那麼,為何水上石油污染傷害極大呢?

石油,可提煉多種類型的然料,可作瀝青、可建香皂等日用具,它是當代日常生活至關重要的化學物質,對人們奉獻極大。可是,石油一旦泄露到地面或深海里它會給地理環境,尤其是深海產生極大污染。

海平面被石油污染,以上傷害會迅速產生。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會繼續長期性危害污染水域,比較嚴重的可持續數十年。海平面大規模的漂油,將減少表面海面太陽的接納量,進而浮游植物植物光合作用變弱、總數降低。那樣,以之為食的浮游動物總數也相對應降低,全部深海生物的多樣性被毀壞,比較嚴重危害水產業和養殖行業。此外,石油中的有害物會長期性儲留於海洋小動物身體,如人吃完這種海鮮產品,將危害人們身心健康。

由此可見,石油污染的確傷害極大。但當今一些石油輸出國因運送和存儲屢出難題,導致注入深海的石油總數大、頻次多,比如水上油氣井石油泄漏、運油船隻不幸遇難、船隻和貨輪洗艙的含油量廢水、沿海地區化工廠和輸油管線產生泄露安全事故等,都將產生大規模的深海石油污染。1991年1月產生的伊拉克戰爭,導致了迄今為止最比較嚴重的石油污染,其損害和傷害水平迄今難以估計。

『貳』 石油對環境的污染分為哪幾個方面

石油對環境的污染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油氣污染大氣環境。表現為油氣揮發物與其他有害氣體被太陽紫外線照射後,發生物理化學反應,生成光化學煙霧,產生致癌物和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等。

二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地下油罐和輸油管線發生腐蝕和滲漏,就會造成此類污染,不僅使土壤鹽鹼化、毒化,導致土壤破壞和廢毀,而且一些有毒物還能通過農作物尤其是地下水進入食物鏈系統,最終直接危害到人類自身。

三是油膜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擴散形成油膜,然後油膜再通過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方式進行遷移和轉化。

漂浮的油膜會黏附在魚鰓上,使大批魚類窒息死亡;油膜還會抑制水鳥進行產卵和孵化,破壞海島羽毛的不透水性。

『叄』 煤·石油·天然氣各自有什麼作用,造成哪些污染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化石能源,起主要作用是,為生活生產提供能量.另外,它們還都是化工的原料. 煤·石油·天然氣,燃燒可能造成大氣污染,水污染.其中煤的污染程度最大,其次是石油,天然氣最小.煤除了以上的污染外,煤渣還可能造成固體廢氣物污染.

『肆』  油氣聚集區水土體石油污染的總體調查結論及建議

黃河三角洲地區由於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因此區內經濟具有非常典型的二元特徵,即石油經濟比較發達,而非石油經濟比較落後。

石油工業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對地方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是造成區內水土體污染的主要因素。

在全局採油、煉化、鑽井、機加工、發電、井下作業、其他8大部門中,採油與煉化兩大部門是最主要的工業污染行業。

區內最主要的工業廢水污染企業為現河、東辛、孤島、孤東四個採油廠和石油開發總公司。

揮發酚、石油類和化學需氧量是工業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區內的挑河、神仙溝、支脈河、廣利河、溢洪河、小清河、渤海灣等7個主要水系的11條河流是主要的納污水系,佔全局工業廢水外排總量的69.96%。其中又以支脈河水系接納工業廢水量為最大,是第一大納污水體。

水體的污染主要是石油工業廢水的排放。

土壤污染源由鑽井污染、採油污染及採油廢水污染三部分構成。在試油、修井、洗井過程中進入土壤環境及油井噴溢、管道泄漏等落地之原油,是油氣田開發建設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7.4.1水體質量總體結論

(1)地表河流:黃河水質尚好。其他納污河流都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污染,污染尤其嚴重的是神仙溝的五號樁斷面和仙河鎮斷面,分別屬嚴重污染和重污染;各河流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神仙溝、廣利河、溢洪河、挑河、支脈河、武家大溝和廣蒲河。

根據前面的敘述,揮發酚是區內地表水體第一位污染物,其餘依次是石油類、化學需氧量。從地面分析資料看,各河流主要污染物是化學需氧量、石油類。但實際上揮發酚雖然由排污口外排是含量很高,但進入地面水後,由於稀釋揮發物化等作用,在較短一段流程中削減較大,從而達到地面水國家標准。故應該把化學需氧量、石油類定為地面水控制的污染物。因此治理時主要應該以這兩項目標,削減化學需氧量和石油類的排放量。

(2)淺海海水:通過對淺海海水水質及底質進行分析、並進行年度資料對比後的結論是,自1986年以來,油田淺海海水污染有所加重,污染區域也有擴大的趨勢,神仙溝口及廣利河口的潮間帶污染較嚴重。應盡快採取措施控制入海河流及排澇站的水質,防止淺海海水的進一步惡化。

(3)地下水:局部地區淺層地下水污染元素含量超過家飲用水標准。據監測,主要污染物是大腸菌群、細菌總數、石油類、COD和氨氮,其中以大腸菌群、石油類和總磷最為嚴重。污染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排污河道沿岸、城鎮和工業集中區,其他地區污染輕微。控制污染的根本途徑還是減少企業的排污量。

(4)水庫:區內水庫的水質總體上良好,基本未受到石油開發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一定程度上受到居民生活及放牧的影響。

7.4.2土體影響總體結論

區內土壤污染較大的地區為東營市東側和南側一帶、濱洲北側、河口西側、北側一帶,均達到輕度污染,污染面積約佔全區24%。石油類是最大的污染指標,嚴重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達40mg/kg以上,一般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20mg/kg左右,輕度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10mg/kg左右,而非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0.04mg/kg左右。從污染的深度上看:落地原油的70%~90%處於0~40cm的土壤深度上。

黃河三角洲地區灑落於井場附近的原油,在自然狀況下,很難移動和消失,經風吹日曬,往往留下一片片灰黑色的塊狀油污,不易回收,直接污染土壤。由於技術原因,落地油尚不能全部回收,應強化生產中的管理和積極探索應用生物、化學等方法治理落地石油的有效途徑。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考慮到資料的完整性、全面性、序列性及可對比性,以上水土體調查結論主要是依據1993年為主體數據得出的,結合近幾年最新的數據資料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總的來看本地區的污染物排放種類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對於土壤影響程度較大的固體廢棄物(包括泥漿、岩屑、含油污水、落地原油等)而言,1989年為42.25萬t,1993年39.34萬t,1997年15.12萬t,其變化呈下降趨勢;從工業廢水變化趨勢來看,1989年為1069.06萬t,至1993年為1537.19萬t,1998年為2753.32萬t,工業廢水排放有所增加。同時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有所增加,如1993年工業廢水中污染物的總量為8315.24t,而1998年污染物總量為14378.19t。但是污染物中石油類、懸浮物、揮發酚、硫化物都有所減少,1993年工業廢水中石油類總量為575.8t,1998年排放石油類總量為414.52t。化學耗氧量COD有較大增加,1993年COD排放總量為8089t,1998年則為12239.38t。但無論怎樣變化,石油類、揮發酚、COD這幾項仍然是工業廢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這一結論不會變。從地區分布的變化趨勢上看,勝利油田的主要陸上污染無論是目前還是將來,都不會超出濟陽凹陷區的幾個構造凹陷的范圍。

『伍』 為什麼石油污染是海洋最普遍也是最嚴重的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來自:第一,陸地上的各種內燃機和車輛。它們排放的含油廢氣經由大氣最終沉降入海,估計全世界僅汽車排出的廢氣每年就將180萬噸石油帶入海中。第二,港口、碼頭石油和石油產品的泄漏。沿海城市的工廠,尤其是煉油廠,也將大量石油帶入海中。近年來,儲油設施有所發展,目前有的國家已建成高60米、直徑82米、儲油能力達7萬噸的海底油庫。一旦發生事故,將給海洋帶來災難性的污染。第三,海上石油勘探、開采。全球石油最終儲量約2954億噸,其中約有1/3在海底。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在海上進行石油勘探,其中約23個國家開采海上油田。海上的鑽井、試油、井噴、事故性漏油,都會造成污染。據不完全統計,1955—1980年間,世界上共發生較大的海上鑽井事故131起。平均1000口油井要發生1次少量溢油事故,平均10000口油井發生1次油井事故。第四,海上石油運輸。現在世界每年石油產量約30多億噸,其中約5億噸來自海底油田,約10億噸從產地到消費地是通過海上運輸,並且運輸量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目前,世界上共有油輪4000多艘,其中20萬噸級以上的超級油輪約700艘。油輪在營運期間會排放出廢油和艙底油污水、油泥、燃油艙的壓艙水、油船的貨油艙壓艙水及洗艙水,輸油管及連接部位也會漏油。據估計,每年因人類活動進入海洋的石油約達1000萬噸。
在黑海,由於有5萬多艘海輪航行,每年因事故在海上泄漏的石油達到11萬噸,一些海域甚至漂浮著成片的油污,並形成油膜,對黑海環境造成很大的威脅。由於注入黑海的淡水較少,有專家警告,如再不採取措施控制污染,幾十年後這里將可能變成死海。
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重的是溢油污染。溢油量有時可達幾十萬噸,大量的石油瞬間溢散入海洋,危害嚴重。溢油主要來自船舶作業和船舶事故,以及石油平台、儲油和輸油設施的偶發性事故。油船事故溢油每年約40萬噸,占入海石油總量的10%~15%。其中約75%的事故發生於港口船舶正常作業,如裝卸油。但這類事故溢油量較小,其中92%以上小於7噸,每年的總溢出量不到2萬噸。而油輪碰撞與擱淺事故所造成的溢油,其中約有1/4都在700噸以上。1956—1980年,全世界發生100噸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約101起。我國在1974—1984年期間發生的100噸以上的溢油事故為19起。
目前海洋石油污染最多的來源是油船海難事件。船舶,主要是油輪在航行途中因觸礁、碰撞、擱淺和失火等意外情況而遇難,所載石油全部或一部分流入海洋。在一般情況下,一旦油船沉入海中,油艙或油槽里的油料便通過甲板上的漏洞或裂縫源源不斷地流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海岸警備隊查明有61艘油船,總載油量84萬噸沉沒在美國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並不斷冒出油來。另外,船舶沉沒後,即使當時船舶油槽中的油品沒有泄漏,但在甲板被海水腐蝕穿孔之後仍然會泄漏出來。如1940年4月,一艘德國巡洋艦在挪威奧斯陸峽灣沉沒,到1969年才開始漏出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