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的形成: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天然氣的形成:
分散的沉積有機質或可燃有機礦產(油、煤和油頁岩),在其成岩成熟過程中,由微生物降解和熱解作用形成的以烴氣為主的天然氣。
❷ 石油在我國古代又被稱為什麼,至少4個名稱
石油在古代曾被稱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等。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先使用了「石油」的名稱,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並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
❸ 石油真的是由恐龍形成的嗎
石油真的是由恐龍形成的嗎? 當然不是! 石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在岩層孔隙內,常以液體或氣態(天然氣)存在;有時部份凝結成固態。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石油在地層中一點一滴地生成,並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系,配陪叢油點在每培櫻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當此封閉內的油點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油田。 總括來說, 石油是由古生物形成, 但除了恐龍外, 更有其它古生物! P.S. 你的問題問在不同的區域, 這很多人遇見並解答。
石油的形成 石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組成。在岩層孔隙內,常以液體或氣態(天然氣)存在;有時部份凝結成固態。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堆積在湖裡、海里,或是陸地上,經高溫、高壓的作用,由復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 石油在地層中一點一滴地生成,並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系,油點在每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當此封閉內的油點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油田。 儲油氣構造 一個良好的亂睜儲存油氣的封閉構造,除應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及滲透率的儲油層外,此儲油層的上方必須有緻密不透油、氣、水的岩層,如頁岩、泥岩等,這就是所謂的蓋層,其作用為封蓋住進來的油氣,不讓油氣向上逃逸。 一般常見的儲油氣封閉構造依其型態可分為構造封閉如背斜、斷層等,及地層封閉,聯合封閉。 這里有其他網頁提供給你參考: ke./view/16263#4 zh. *** /wiki/%E7%9F%B3%E6%B2%B9
參考: ihouseedcity/~hm1203/eco-activities/energy-oil-formation
如果石油是由個別的大型古生物遺骸所形成
絕不可能形成今天地球上數以百億噸計的石油儲存量
你可以想像一下
難道會有數以億計的古生物同一時間死在一起嗎?其實石油並不是由大型的動物遺骸所形成
而是由最簡單、最細小的微生物所形成的。 在遠古時代
陸地上還沒有大形的生物
而在海洋或大湖泊上
卻有大量的微生物生長著
這些微生物生長十分迅速
而死亡亦十分迅速
每日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生死交替著
這些死去的微生物就沉積到海底
由於微生物生長需要大量養份
而各大河流出口就是這些養分富集的地方
結果就形成近河流出口的海洋近岸處
就是大量微生物死亡的歸宿
這些河流不單提供豐富的養份
而且河流攜帶的泥沙亦迅速埋葬了這些微生物的遺骸
這些遺骸續漸被埋到地層的深處
經地熱和壓力的演化
就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的各大油田了。 經地質學的研究
今天地球上的油田
在遠古時代都是海洋或大型的內陸湖泊
而且都是在大江大河的出口附近
這都足以證明石油是由古代微生物所形成的。
❹ 石油是怎樣生產出來的,有什麼用處。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石油主要由碳(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組成。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
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尋找石油時,物探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鑽井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採油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油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集輸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從紅、金黃、墨綠、黑、褐紅到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
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無機論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有機論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