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非洲石油危機是什麼意思

非洲石油危機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5-05-02 09:25:30

㈠ 什麼是石油危機,全球共有幾次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根據info.news.hc360.com 2004-06-1 整理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
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世界石油資源的地區分布是不平衡的,許多國際矛盾和沖突由此引發。從石油資源來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布為,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北面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為245億噸,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為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非洲地區為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參見http://info.news.hc360.com 2004年6月2日。)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說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和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如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點的石油消費。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石油與國際政治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到,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是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其背後都存在著深刻的資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僅僅由水引發的沖突就達到500多起,其中20餘起演變為武裝沖突。隨著石油和水資源的日益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石油市場新動態
(摘自環球時報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
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 尤科斯公司解體
2004年7月,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稅款按進入司法程序。迄今為止,俄稅務部門要求尤科斯公司償還的稅款已超過了275億美元,該公司目前只償還了39億美元。
由於事關國際石油市場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決尤科斯的巨額債務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是2月19日喜,鮮為人知的神秘買家貝加爾金融集團以2,607.5億盧布(約合93億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之後僅3天,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就被證實為尤甘斯克的真正買家。俄專家認為,由於尤科斯公司解體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國有化,俄羅斯政府重新恢復了因蘇聯解體和國有企業民營化而喪失的對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場現狀綜合分析
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
由地區紛爭與戰爭引起油價波動的幅度不斷變大。歷史上曾於2004年10月22日達到油價(輕質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
參考資料:《當代經濟與政治》 華文出版社 《環球時報》2004年 若干期

㈡ 什麼是世界石油工業

1世界石油工業發展史

從石油使用的角度看,世界石油發展史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

1)煤油時代

近代石油工業是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緩慢發展起來的。當時,人們僅從石油中提煉煤油,用來點燈照明。煤油燈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時髦、最明亮的燈。至於石油中比煤油輕的汽油和比煤油重的其他組分,則被當作易燃易爆的危險品或又臟又臭的廢品,棄之唯恐不及。

2)汽油時代

1878年內燃機發明成功,1885年汽車問世。大量的汽車需要汽油;摩托車、螺旋槳飛機、汽艇等用的也是內燃機,也需要汽油。但石油中所含的汽油組分有限,於是把重質組分加熱裂化成汽油組分的裂化工藝應運而生,從而促進了石油工業的發展。1900—1940年,原油主要用來提煉汽油,因而被稱為汽油時代。

3)燃料和化工原料時代

1940年以後,化學工業的發展,需要用石油產品作為它的優質原料,逐步形成了新興的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的石油化學工業。從1951年起到1967年,美國等發達國家基本上完成了石油代替煤炭成為首要能源的歷史性變革。加之近代噴氣式飛機和航天事業的發展,要求高質量的石油產品作為燃料,石油工業就必然發展到燃料和化工原料時代。

1973年發生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大幅度上漲,結束了廉價油的時代。這也促進各國尋找新的替代能源並努力提高降耗節能水平,但石油的燃料和化工原料時代仍將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持續下去。

2世界油氣儲量

1)原油儲量

原油儲量在全球的分布極不平衡,大都集中於少數地區和國家。2013年世界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為2252.76×108t,其中委內瑞拉佔407.86×108t,佔世界總儲量的18.1%,居世界第一。整個中東地區的原油儲量接近世界總儲量的一半。

中東地區的原油產量高、投資少、成本低、效益高,是世界上其他地區無法相比的,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中東地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地區,也是最大的原油出口地區。原油主要出口到美國、日本和西歐等地。因此,中東地區原油產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國際原油的價格。三次中東戰爭、兩次世界能源危機以及1991年的海灣戰爭無不與中東的石油有關。

2013年世界原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如表6-1所示。

圖6-8雪佛龍

2)石油輸出國組織

1960年9月,來自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持石油收入。9月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後來阿爾及利亞、厄瓜多、加彭、印度尼西亞、利比亞、奈及利亞、卡達、阿聯酋等國陸續加入,成員國達到13個,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1992年1月1日,厄瓜多正式退出。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後受聯合國制裁,至今未能重返石油市場。目前,石油輸出國組織共有12個成員國,總部設在維也納。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宗旨是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以及共同的利益。歐佩克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斗爭:參股、石油國有化運動、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援助。

2013年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1644.99×108t,佔世界總儲量的73%,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國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產量為15347.7×108t,約佔世界石油產量的40.8%,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員國分別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阿聯酋。

4世界石油工業前景

石油資源究竟還能用多久?這是大家非常關注的話題。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曾出現「石油資源很快枯竭,石油工業即將走向窮途末路」的悲觀論調。而事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下資源的認識不斷深化,油氣資源量在不斷增加。20世紀40年代預測石油資源量為500×108t。1983年在倫敦召開的第十一屆世界石油大會估算的全球石油資源量為2460×108t;1994年在挪威斯塔萬格舉行的第十四屆世界石油大會預計的石油資源量為3113×108t;2000年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召開的第十六屆世界石油大會上,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公布了他們的評估結論:全球石油資源量為4138×108t,天然氣資源量435.85×1012m3。今後,隨著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對油氣資源的評估值還會增加,石油工業發展的資源基礎還會擴大。

美國《油氣雜志》(OGJ)2013年12月2日發布年終統計數據:預計2013年全球石油(包括原油和凝析油)產量略增0.8%,至37.64×108t;全球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增長0.4%,至2252.76×108t,按目前開采速度還可開采60年;全球天然氣剩餘探明儲量接近199×1012m3,同比增長3.4%,根據2012年的產量數據,全球天然氣尚可開采57年。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重油、高凝油、瀝青砂、頁岩油、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也正在被普遍地開發和利用。特別是開發利用埋藏在深海以及凍土層內的儲量異常豐富的天然氣水化物,在不遠的將來也將成為現實。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油氣資源的潛力是巨大的。在未來50年內,石油和天然氣仍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能源,仍然是維繫世界經濟、政治、軍事格局平衡的重要因素。

㈢ 近代美國的五次危機及措施

近代美國的五次危機,包括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1973—1975年石油危機、 1987年美國股災、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2007年開始的次貸危機。面對危機,美國政府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經濟、挽救國家。
(一)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美國經濟「大蕭條」起始於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突然崩盤,10月29日被拋售的股票就達1638萬股,當月美國股市市值便有260億美元化為烏有,損失比「二戰」協約國所欠美國的戰債還多5倍。3年間,美國股市暴跌85%,失業率高企,平均為18.8%。期間,美國GDP呈下降趨勢,從1929年的3147億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億美元,5年間下降了24%。消費價格指數也一直呈下降趨勢,1933年的GPI與1929年相比下降了24.6%。
面對經濟大蕭條,1933年初,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後,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羅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一是羅斯福的新政從整頓金融入手,加強金融立法。在被稱為「百日新政」期間制訂的15項重要立法中,有關金融的法律就佔了1/3。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二是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羅斯福政府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中小企業的發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三是救濟工作。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二)1973—1975年石油危機
在美國,石油危機從1973年12月持續到1975年5月,GDP下降5.7%,工業生產下降15.1%,其中建築、汽車、鋼鐵三大支柱產業受打擊尤為嚴重。固定資本投資共縮減23.6%,企業設備投資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業和銀行倒閉均創下「二戰」後的歷史紀錄;失業率高達9.1%,失業人數達825萬;道瓊斯指數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達41.9%。與危機相伴的則是更加嚴重的通貨膨脹,1974年美國消費物價上漲11.4%,1975年上漲11%。
面對石油危機,美國政府一是大幅度地修改了國內石油政策,大大加強了對石油資源、生產、供應、銷售和市場的控制,加強對外國石油公司的管理和限制;二是國際上,美國倡議召開石油消費國會議,決定成立成立國際能源機構,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促進其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或稱戰略石油儲備;協調突發事件引起石油供應中斷時成員國之間的石油調配問題。
(三)1987年美國股災
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指出下跌508點,跌幅為22.6%,當日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日被稱為「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市值在那一天損失5600億美元,是1929年「大蕭條」時跌去市值總額的兩倍。
美國政府為抵抗「泡沫」崩潰的洪流,刺激經濟增長,一是開始實施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擴張財政政策,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刺激經濟增長。二是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大幅降低中央銀行的貼現率,使大量資金流入美國。
(四) 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
2000年3月中旬,以技術股為主的美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遭遇重挫,指出不斷下滑,網路「泡沫」危機全面爆發。當年9月21日,納指迅速跌至1088點,創下3年來的最低紀錄,與2000年3月10日的歷史高峰相比,跌幅高達78.8%,重新回到了1998年的水平。 2000年1月以來,美國已有100多家網路公司宣告倒閉,造成近萬餘人失業。就像傾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從2001年到2002年,互聯網業的危機很快波及處於產業鏈上下游的電信製造業和運營業。許多通信企業股票下跌,盈利狀況惡化,紛紛宣布裁員,整個信息通信產業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成為重災區。
為了避免網路「泡沫」危機拖累美國經濟,美財政當局和美聯儲當時採取了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製造業、房地產為龍頭的產業很快重新帶起經濟這匹「馬車」。所以,標准普爾500指數和道瓊斯工業指數並未受到太大沖擊,振盪下跌之後較快恢復了生機,2003年年初開始觸底回升,2004年年初已恢復到之前的繁榮。
(五)美國次貸危機
2007年2月13日,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面,標志著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開始。4月4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4月24日,美國3月份成屋銷量下降8.4%。由此,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開始全面爆發。截至2008年年初,美國次貸市場規模大約8500億美元。
針對次貸危機,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美聯儲2008年初推出一項預防高風險抵押貸款新規定的提案,也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所採取的最全面的補救措施。二是採取降息政策;三是採取兩項新的增加流動性措施,即定期招標工具,並決定開始一系列定期回購交;四是美聯儲聯合其它四大央行宣布繼續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租金,緩解全球貨幣市場壓力;五是對銀行資本實行更嚴格的監管;六是加強國際合作,應對金融市場動盪。

㈣ 石油價格為何一漲再漲

石油價格的猛漲,關繫到全球各個國家政治、經濟、生活、軍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問題,而石油價格的漲落牽動著世界的每一根神經,由此也演繹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的故事。

石油,被人們稱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血液」。在今天這個發達的時代,石油已經像血液一樣維系著社會生活的運轉、經濟的發展甚至政治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英國石油專家彼得稲·奧得爾曾這樣論斷:無論按什麼標准而言,石油工業都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行業,它可能是惟一牽涉到世界每一個國家的一種國際性行業。面對越來越緊缺的石油,各國都做出的積極的應對。但人們在採取措施的同時,是否真正的明白石油危機背後的真相。

全球頻頻爆發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是由於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據估計,約有1萬億桶到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採的地層中。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並未停滯,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到2010年,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採的全部石油的一半。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石油危機的出現,人類開始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其成員國阿拉伯在當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石油價格由原來的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1978年,在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伊朗的政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的情況下,再一次引發的石油危機。從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輸出石油60天,這造成了油價動盪和供應的緊張。與此同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了嚴重影響,從每天生產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這次危機成為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下跌2%。為此,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並使世界石油價格逐漸穩定下來。

除了這三次大的石油危機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這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沖擊。可見,石油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也正是由於石油在人類社會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對全球能源資源的爭奪,正在塑造著新的戰略聯盟,而舊有力量也將被重新洗牌。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出,石油資源已經成為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等,在這些問題背後無不存在著深刻的能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由石油引發的沖突已經有無數起,並且大多數還演變為武裝沖突。伴隨著石油資源的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也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不斷上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在2004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這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會使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個百分點。不斷攀升的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使家庭在能源支出方面大大增加,而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增加,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受之影響更大。在居高不下的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首次爆發石油危機後,民眾第一次意識到石油短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今天的中國同樣遭遇了史無前例的「石油危機」。

2004年,高昂的油價問題似乎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石油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威脅絕非危言聳聽。在200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的3個月中,中國僅進口石油一項的外匯損失就高達3億美元。甚至有專家預言,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將因能源短缺而被迫中斷。石油儲備將是一個昂貴的過程。為維護國家石油安全,中國正在有計劃地建立石油儲備制度,逐步發展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中國四大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已經開建,分別為浙江鎮海、杭州灣附近、山東黃島、廣東大亞灣。整體體系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建立石油儲備基地的硬儲備;另一個是通過參與國際原油市場操作,達到套期保值的軟儲備。

美國能源信息部發布的「2007年12月份短期能源前景」報告顯示,預計全球兩年原油的平均需求量將達到創紀錄的8716萬桶/天,在兩年的水平上增加138萬桶/天,增幅為1.6%。此前一月預期為增加146萬桶/天,預期增幅為1.7%。

報告還預計,美國2月原油需求為2100萬桶/天,比以前原油需求高24萬桶/天,增幅為1.2%。預計美國兩年原油需求增幅為0.3%。全球兩年第一季度原油需求預期平均將達到8744萬桶/天,比兩年同期增長2.1%,美國兩年第一季度原油需求預期比一月之前的預期增加3萬桶/天,比去年同期增長1%,達到2099萬桶/天。這些驚人的數字,無不在向人們警告,人類將會面臨能源危機。

人類對能源的爭奪戰,使世界面臨著能源危機。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縱觀全球,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世界能源危機是人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的蘊藏量也並不是無限的,容易開采和利用的儲量已經不多,剩餘儲量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到一定限度就會失去繼續開採的價值。在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為主導的條件下,如果能源消費結構不改變,就可能會引發能源危機。

石油價格的上漲,最後都將影響到終端消費品上,通貨膨脹的上升將會抬高中央銀行的利率,從而使企業的財務成本增加,加劇經濟蕭條。石油價格上漲是一場陰謀,從國際方面來看,油荒被人為誇大。隨著美元的持續下跌,世界范圍的貨幣泛濫,導致以石油為代表的實物資產接連跳空上漲。

在人類對石油能源的無休止的掠奪下,在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終都會面臨石油危機。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危機的接連爆發,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並開始引起國際輿論對世界「能源危機」問題的關注。因此,地球是「不平」的,石油能源危機是不爭的事實。許多人甚至預言:世界石油資源將要枯竭,能源危機將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危機,我們人類如果再不做出重大努力去合理地利用和開發各種能源資源,那麼人類在不久的未來將會面臨能源短缺的嚴重問題。

㈤ 史上歷次金融危機分別是

1、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

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2、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3、國際金融危機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

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

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

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5、環球金融危機

2007-2008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

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㈥ 什麼是石油的政治色彩

(1)石油的政治說。
石油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現代工業社會的「血液」,其安全供應關系著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石油不僅具有商品屬性,實際上也具有政治屬性,是「戰略政治商品」。近代以來,在西方世界的全球資源掠奪戰中,石油雖是後來者,但對其爭奪的激烈程度遠遠超過了對其他資源的爭奪。一些戰略家甚至宣稱:誰佔有了石油,誰就擁有了世界。
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石油實際上一直是和金錢、政治、戰爭纏繞在一起的,與國際政治緊密相關。石油和政治是一對雙胞胎,不含政治的石油幾乎是不存在的。近現代歷史中,石油更是直接與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相連。正因如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問題就開始跨越了經濟問題的范疇,對國際政治和安全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爭奪勢力范圍的斗爭,甚至國家之間的戰爭都與石油問題有著密切聯系。正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這種特殊屬性,使得在國際舞台上,還沒有哪種商品能夠像石油和天然氣這樣牽動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關系的調整。有專家甚至稱,在某種意義上說,石油和天然氣就是政治。
(2)石油武器銳不可當。
石油被政治化的最高體現是石油作為政治武器的廣泛使用。在冷戰期間,石油作為政治武器被頻繁使用。最初石油武器是被西方用來對付第三世界國家的。20世紀50年代,由於西方實行石油禁運,禁止伊朗石油進入世界市場,因此導致伊朗的石油國有化運動夭折,民族主義的摩薩台政府垮台。這一歷史事件日後也成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與美國長期結怨的主要原因之一。後來,石油則被資源國廣泛用來作為反霸、反殖和反帝的武器。埃及前總統納賽爾將石油視為「阿拉伯力量的三要素」之一。阿拉伯國家在阿以沖突中廣泛使用石油武器:如果你敵視我們,你就得不到石油;如果你中立,就可以得到石油,但不能像以前那樣多;如果你持友好態度,就可以得到和以前一樣多的石油。1948年,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伊拉克切斷了通向以色列海法港的輸油管線。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中,蘇伊士運河石油運輸被切斷,沙烏地阿拉伯對英、法實行禁運,導致歐洲出現油荒。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伊拉克、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宣布停止石油生產,並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禁運。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敘利亞、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阿拉伯國家以及其他OPEC成員國如伊朗以減產、禁運為手段,給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以痛擊,由此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這是阿拉伯國家成功地第一次大規模集體使用石油武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石油武器的使用在經濟上給美國等西方國家以沉重打擊,在政治上有力配合了埃及、敘利亞等國的軍事斗爭。
在石油危機的打擊之下,西方被迫調整中東政策。歐盟不再一味追隨美國,歐共體9國外長會議通過《布魯塞爾宣言》,要求以色列結束1967年戰爭以來佔領的阿拉伯領土,要求保證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不允許通過武力獲得領土。極度依賴中東石油的日本也脫離了美國的中東政策軌道。日本政府明確提出「以色列必須從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全部領土上撤走」,並主張「承認和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權利」。1973年11月22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二階堂進宣布的「新中東政策」表明了日本從親美、親以轉為親阿拉伯國家的重大政策轉變。這是戰後「惟美是從」的日本外交第一次在重大地區政策上的「自主決斷」。此後,日本開始在中東實行親阿拉伯的「石油外交」政策。美國在戰後也開始被迫調整中東政策,1975年首次承認巴勒斯坦問題是阿以沖突的核心問題。石油武器的使用是阿拉伯國家反以斗爭的一個創舉,不僅重創了西方,促使其內部出現分化和分裂,而且大大促進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崛起,極大推動了第三世界國家反對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斗爭,而第三世界的崛起標志著傳統的兩極格局開始出現瓦解。在此之後,石油武器被更加頻繁地使用,石油武器的威力一次次地展現出來,並一再引發石油危機和世界經濟危機。冷戰後,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亞等國也頻繁使用石油武器來應對美國的制裁和封鎖。
(3)石油與國際政治形勢緊密互動。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石油的戰略物資地位得到空前的肯定。戰後,石油作為特殊商品,更成為國際政治爭奪的焦點之一,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因而國際政治中的石油色彩日益濃厚。正如我國一位研究中東問題的專家所言:「國際石油經濟總是與國際政治,特別是世界霸權主義政治和地區霸權主義政治及反霸權主義政治緊密地糾纏在一起。」
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在中東及其周邊地區進行了激烈的爭奪,蘇聯入侵臨近波斯灣的阿富汗就是其中一例。美國前總統卡特針對蘇聯企圖控制海灣發出警告:「外部力量企圖控制波斯灣地區的任何嘗試,都將被視為對美國利益的進攻。美國將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軍事力量在內——打退這種進攻。」1991年的海灣危機則由伊拉克企圖建立海灣和中東霸權,薩達姆夢想成為「當代阿拉伯世界的撒拉丁」有關。如果伊拉克並吞了科威特,那麼伊拉克將直接控制世界石油儲量的20%,如再進一步入侵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將控制全世界1/3以上的石油供應。因而1991年美國發動第一次海灣戰爭,名義上是為了將伊拉克驅逐出科威特,實際上是為了實現進軍海灣,謀取控制海灣石油,建立中東新秩序,進而謀求建立美國領導的世界新秩序的夢想。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為發動海灣戰爭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裡,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
縱觀世界石油發展歷史,國際石油市場與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呈現明顯的互動關系。一方面,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會帶來國際能源外交活動,而國際能源外交活動通常又會引起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進一步變化;另一方面,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動也會引起國際石油市場的變化,引發新一輪的國際能源外交活動。
(4)地緣政治凸現石油色彩。
進入21世紀以來,石油與國際政治的關系更加密切,對石油的爭奪與控製成為國際沖突與矛盾的一個重要根源,並成為國際關系變動的新因素。
石油與地緣政治的關系表現被稱為「石油地緣政治」。石油地緣政治的形成具體又表現在石油儲量與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和石油貿易的「地緣政治」等若干方面。
石油儲量或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資源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到2005年止,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為1380億噸,天然氣140萬億立方米。其中,中東和中亞及俄羅斯地區是世界油氣資源最為豐富而集中的地區,佔全球石油已探明儲量的71%。因此,這兩大地區的石油資源不僅有重要的國際意義,而且具有更加重要的地緣政治意義。這兩大地區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在國際地緣政治中仍將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兩大地區內部是否穩定,國家之間是否友好、團結,協作狀況如何,不僅制約著本地區的安全和經濟發展,而且也會影響整個世界的安全和經濟發展。
具體地說,從世界范圍來看,少數國家和地區集中了該地區的主要石油資源。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伊朗等五國,佔中東地區石油儲量的96%,天然氣儲量的80%;中亞、俄羅斯及沿裏海國家占歐洲石油儲量的76%,天然氣的91%;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奈及利亞三國占非洲石油儲量的81%,天然氣的85%;委內瑞拉、墨西哥、美國三國佔美洲石油儲量的88%,天然氣儲量的74%;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四國占亞洲石油儲量的89%,天然氣儲量的67%。石油資源的這種集中分布格局,就加深了這些地區或國家的「地緣政治」特色,使這種地緣政治帶有明顯的「石油地緣政治」色彩。加上這些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和優勢,更加深了它們的地緣政治作用和意義。
這里不能不著重提一下中亞地區這一新的地緣政治問題。中亞地區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相當特殊和重要,也是歷史、民族、宗教等遺留問題較多的地區。這是因為,一是中亞國家多是從原蘇聯分離出來的民族國家,同時又是世界上新的石油資源豐富的地區。這些國家的經濟比較落後,政府都寄望於利用本國豐富的石油資源來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中亞地區成為新的「石油地緣政治」地區,主要是指裏海周圍國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根據美國能源部和國務院的樂觀估計,該地區最終可供開採的石油儲藏量高達2000億桶(約等於273億噸),僅次於中東地區,可開采100年;這里的天然氣儲量達8萬億立方米,排在俄羅斯和中東之後,位居世界第三位,比美國和墨西哥兩國儲量加起來還要多。如果按照美國官方的這種估計,裏海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價值超過4萬億美元。裏海地區在19世紀曾經是世界列強爭奪勢力范圍的角斗場,但那時的爭奪偏重於地理位置的戰略重要性。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和各加盟共和國轉變為獨立的民族國家,特別是隨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的勘探開采,它的「地緣政治」地位又增添了濃厚的石油色彩。因此,俄羅斯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在這個地區的爭奪,就帶來了濃厚的「石油地緣政治」的因素。
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原油生產的地區分布和天然氣生產的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同石油資源的「地緣政治」基本上相對應。石油生產的「地緣政治」又主要表現為石油生產和天然氣開採的「地緣政治」,不包括煉油工業的「地緣政治」問題。目前,原油生產仍以中東地區為核心,天然氣生產以北美和中亞及俄羅斯為核心。中東地區原油產量佔世界原油總產量的31%,北美和中亞及俄羅斯天然氣產量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33%。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的這種地區上的合一,更加重了「石油地緣政治」的分量。同時,如前所指,中亞裏海地區石油生產正在加快發展,這樣也將會加重中亞地區「石油地緣政治」的分量。
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消費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目前,北美、西歐和亞太地區是世界石油消費的三大中心。2005年,世界石油消費總量中,北美、亞太和西歐地區分別佔29%、25%和20%。自20世紀末以來,世界石油消費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其中亞太地區尤為突出,年均增長率為8.8%,北美為3.9%,西歐為2.4%。在未來的較長時間內,世界石油消費的三大中心地位不會有什麼大的改變,石油消費增長速度仍將是亞太地區增長最快。
值得注意的是,石油消費的「地緣政治」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石油資源的絕大部分。
石油貿易的「地緣政治」主要是指石油貿易的地區分布相對集中的格局。與世界石油三大消費市場相對應,形成了世界三大石油進口市場——美國、西歐和東亞。這三大石油進口市場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區內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石油消費的增加。目前,這三大地區石油進口佔世界石油總進口量的80%以上。與目前世界石油生產格局相關,形成了中東、非洲和中亞及俄羅斯三大主要的國際石油出口市場。世界三大出口市場都是以本國資源的高「稟賦」和石油的低消費為基礎的。目前,這三大出口市場約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70%左右,其中又以中東地區所佔比例最大,它在世界石油出口貿易中佔有40%的市場份額。世界石油的三大進口市場和三大出口市場,大大增加了「石油地緣政治」的力度,使由石油資源、石油生產、石油消費和石油貿易共同構成的全球「石油地緣政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石油糾紛」,具有更為豐富、復雜的內涵,也把「石油地緣政治」的外延大大地擴展了,它不僅包括經濟問題,而且包括政治、外交和軍事等問題。
在國際關系中,不同國家或國家聯盟都在利用地緣政治因素來開展「石油外交」。在發達國家,「石油地緣政治」外交是建立在五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投資、開發、加工、運輸、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便控制主要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地區,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中東地區的「石油地緣政治」外交建立在兩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生產和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抵消發達國家對它們的石油控制,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石油地緣政治」建立在三個環節的基礎之上,即通過開采、運輸、銷售來構建它們的對外關系,以保持它們的獨立性,實現它們的國家戰略利益。
依照阿拉伯學者的看法,美國的能源需求是形成21世紀地緣政治的主要因素。而美國巨大的石油利益已成為美國政府地緣政治戰略的核心。美國新戰略的新視點是把戰略重點從歐亞大陸的東部地區轉移到包括擁有世界石油2/3儲量的海灣地區和石油儲量豐富的裏海地區在內的歐亞大陸中南部地區。美國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直接控制這一地區,為加強其在整個歐亞大陸的霸權鋪平道路。鑒於海灣地區和裏海地區擁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儲量,以及中國、歐洲、日本和韓國未來都需要依賴這兩個地區,因此,海灣和裏海是美、俄這些世界大國利益發生沖突的重點地區。
而中亞各國也乘機開展能源外交,謀取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中亞位於亞洲大陸的「心臟」地位,「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因此,各國對裏海能源競爭的背後更多隱藏的是戰略上的地緣政治角逐。美、歐、俄、日以及土耳其、伊朗等國政府及能源企業大舉進軍中亞,在勘探開發、生產、運輸等各個領域全線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