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做外貿的什麼時候是旺季呢
這個外貿的淡旺季,還真的很難界定,主要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
一是產品性質:
有些產品常年不衰,比如生活物資,比如石油;
而有些產品季節性很強,比如電風扇。
二是進口國生活習俗,節假日安排:
比如歐美國家,還有澳洲及非洲,都流行過聖誕節,這個節日對他們來說相當於我們過年,過年必然要置辦「年貨」,於是通常下半年出口到這些地方的外貿都很紅火,離聖誕越近,越紅火。年中這段時間通常一些歐洲國家都進入了休假期,比如西班牙,他們有悠長假期,商家都度假去了,很少人還會那麼敬業的工作,他們可不是為了生存而工作,和咱不一樣。
還有伊斯蘭世界,八九月份是齋月,連東西都不吃,更別說做生意了。
亞洲國家,尤其東亞,基本上要受些中國春節的影響,淡旺季跟咱步調差不多。
大體上講,外貿的黃金期還是在下半年,尤其是接近聖誕節這幾個月。
上半年生意還行,但是比不上聖誕前。
年中基本上很多行業生意很淡。
『貳』 為什麼同樣是中國石油加油站有的便宜很多
這個肯定有地域差異啊,很正常不過了,而且現在很多加油站會根據自身地點位置,和油品質量相應推出各種優惠或者促銷,總的說吧,一分價錢一分貨,你想用低價買好油是不太可能的。
一個加油站內部也分為好幾種質量的油品,所以價格也不一樣,中石化中石油也一樣,同樣的油賣不同的價格,那肯定是質量不同,或者不達標,淡季為了賣油就降低價格,那這個油品肯定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同的。
『叄』 冬季石油是銷售淡季嗎
是的。
需求雖季節有所不同,對成品油和天然氣市場來說,都是拐點,但方向相反,冬季是石油市場的淡季、天然氣的旺季。
石油是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具有天然的產狀。石油又分為原油、天然氣、天然氣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習慣上仍將「石油」作為「原油」的定義用。
『肆』 中國石油加油站油價不一樣,為什麼
成品油是一種商品,它有固定的價值,也就有圍繞價值上下浮動的價格曲線。而加油站作為經銷成品油的場所,自然要面臨市場競爭,確保它的定價能夠盈利。
而國家發改委的成品油價格,其實只是一個最高限制。在這個限制下,加油站可以自己確定每升油的價格。加油站綜合考慮運營成本、成品油批發成本、地理位置等因素,只要價格不高於發改委最高價格,不低於成本價造成虧損,就可以設立自己的價格。
不同的加油站之間相互競爭,也會導致同一種類型的成品油價格存在差異。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品油的批發成本不同。
(4)為什麼石油有銷售淡季擴展閱讀
2018年到現在為止,共進行了15次的油價調整,共累計上漲汽油680元/噸,柴油665元/噸。換算成升計算,上漲汽油0.52元/升-0.58元/升,柴油0.52元/升-0.56元/升。加滿一箱50升的油箱,現在比2017年底多花26元-29元。
中國的加油站魚龍混雜,除中石油、中石化這「兩桶油」外,還有很多地方品牌加油站,以及合資、外資加油站。不同的加油站之間相互競爭,也會導致同一種類型的成品油價格存在差異。
『伍』 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歷史因素
1998年以前的長時期內,中國的成品油用戶享受著低油價的待遇,那時石油價格的調整,一直由國家確定,往往是一次調整,長時期內不變。但隨著1993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完全由政府定價已經不合時宜,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趨勢。到了1998年,隨著中國石油、 中國石化兩大集團重組,油價改革也拉開了序幕。
1998年以來國內原油、成品油價格管理體制改革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一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價格初步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階段,1998年6月3日,原國家計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規定國內原油、成品油價格按照新加坡市場油價相應確定,原油價格自1998年6月1日起執行,成品油價格自1998年6月5日起執行;二是2000年6月份開始的國內成品油價格完全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階段,即國內成品油價格隨國際市場油價變化相應調整;三是2001年11月份開始的國內成品油價格接軌機制進一步完善階段,主要內容是由單純依照新加坡市場油價確定國內成品油價格改為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石油市場價格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與以上3個階段相應,中國的成品油價格經歷了幾番引人矚目的波動。1998年出台油價改革方案規定,原油基準價由國家計委根據國際市場原油上月平均價格確定,每月一調。而汽油和柴油則實行國家指導價,中國石油、 中國石化集團在此基礎上可上下浮動5%。那時國際石油市場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打擊下,一片低迷,成品油價格實際上未作明顯調整。直到1999年4月,國際油價開始上漲,國內油價也常常突破限制,國內煉油企業更是面臨生產經營困難。這輪漲勢期間,2000年6月的改革使國內油價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成品油價格開始每月一調。
從2000年5月至2001年11月,國內成品油價格隨國際市場油價變化累計調整了17次。到2001年11月,成品油定價機制又有新的變化,改每月調整為按照國際市場油價波幅不定期調整。2001年11月和12月成品油價格兩次調低,2002年國內成品油價格又經歷了幾次漲價。到2003年,成品油價格再次成為熱點,後半年國內一些地區開始出現「油荒」的呼聲。在國際油價的推動下,2003年一季度國內市場一反淡季的冷清局面,特別是2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將汽、柴油零售中准價每噸分別上調190元和170元後,進一步加熱了國內市場。3月1日國家收回了提價通知,5月10日大幅度降低了成品油價格(受SARS影響),但國內成品油市場經短暫的沉寂後,又逐漸加熱。12月6日國家最終提高了成品油價格,壓抑的國內油價才有所釋放,市場價格順勢升高。 調價時間滯後,未能及時靈敏地反映市場變化。現行國家確定的成品油銷售中准價,是要在國際市場三地價格加權平均變動超過一定幅度時才作調整,每次調整至少也在一個月以上,有時幾個月不動。特別是國際市場變化並不完全反映國內市場,按其確定國內油價則難以反映國內市場的真正需求,既誤導生產也影響銷售。 機械接軌,扭曲了市場的正常需求。一是定價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調價噸油在200元上下並不鮮見,致使提價要麼過高,實際價格達不到,所定價格形同虛設;要麼降價過低,達不到促進生產的目的;要麼調價滯後,所調價格時過境遷,使得國家指導價起不到指導作用。二是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費結構、習慣及季節變化等,與國內市場不盡相同,而且國內各地市場的需求情況也不盡相同,按照國際市場油價制定國內價格,同國內市場的實際狀況必然有出入。 透明滯後的定價機制,刺激投機,干擾正常的經營和市場秩序,使政府定價異化,沒有達到穩定市場的目的,帶來經營者不平等的市場機遇。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與國際市場變化滯後一個月,給投機經營預留了較大空間,刺激囤積居奇等投機行為。 原油價格與成品油價格接軌不對稱,影響了成品油生產經營的正常安排。原油完全按照國際油價變動情況,每月1日進行調整,而成品油價格調整則有一個穩定的區間。因此,往往形成原油大幅度提價,成品油價格不提,原油降價,成品油不降,生產企業原油進價與成品油銷價不匹配,不利於產銷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