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供應為什麼會發生股災
擴展閱讀
中國石油的發票怎麼查 2025-05-14 16:46:27
想買一台車怎麼查看價格 2025-05-14 16:45:46

石油供應為什麼會發生股災

發布時間: 2025-02-07 10:10:33

『壹』 近代美國的五次危機及措施

近代美國的五次危機,包括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1973—1975年石油危機、 1987年美國股災、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2007年開始的次貸危機。面對危機,美國政府均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經濟、挽救國家。
(一)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
美國經濟「大蕭條」起始於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突然崩盤,10月29日被拋售的股票就達1638萬股,當月美國股市市值便有260億美元化為烏有,損失比「二戰」協約國所欠美國的戰債還多5倍。3年間,美國股市暴跌85%,失業率高企,平均為18.8%。期間,美國GDP呈下降趨勢,從1929年的3147億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億美元,5年間下降了24%。消費價格指數也一直呈下降趨勢,1933年的GPI與1929年相比下降了24.6%。
面對經濟大蕭條,1933年初,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第32屆總統後,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羅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一是羅斯福的新政從整頓金融入手,加強金融立法。在被稱為「百日新政」期間制訂的15項重要立法中,有關金融的法律就佔了1/3。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二是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羅斯福政府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訂出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范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中小企業的發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三是救濟工作。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二)1973—1975年石油危機
在美國,石油危機從1973年12月持續到1975年5月,GDP下降5.7%,工業生產下降15.1%,其中建築、汽車、鋼鐵三大支柱產業受打擊尤為嚴重。固定資本投資共縮減23.6%,企業設備投資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業和銀行倒閉均創下「二戰」後的歷史紀錄;失業率高達9.1%,失業人數達825萬;道瓊斯指數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達41.9%。與危機相伴的則是更加嚴重的通貨膨脹,1974年美國消費物價上漲11.4%,1975年上漲11%。
面對石油危機,美國政府一是大幅度地修改了國內石油政策,大大加強了對石油資源、生產、供應、銷售和市場的控制,加強對外國石油公司的管理和限制;二是國際上,美國倡議召開石油消費國會議,決定成立成立國際能源機構,該機構的主要職能是促進其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或稱戰略石油儲備;協調突發事件引起石油供應中斷時成員國之間的石油調配問題。
(三)1987年美國股災
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指出下跌508點,跌幅為22.6%,當日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日被稱為「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市值在那一天損失5600億美元,是1929年「大蕭條」時跌去市值總額的兩倍。
美國政府為抵抗「泡沫」崩潰的洪流,刺激經濟增長,一是開始實施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擴張財政政策,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刺激經濟增長。二是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大幅降低中央銀行的貼現率,使大量資金流入美國。
(四) 本世紀初的互聯網「泡沫」
2000年3月中旬,以技術股為主的美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遭遇重挫,指出不斷下滑,網路「泡沫」危機全面爆發。當年9月21日,納指迅速跌至1088點,創下3年來的最低紀錄,與2000年3月10日的歷史高峰相比,跌幅高達78.8%,重新回到了1998年的水平。 2000年1月以來,美國已有100多家網路公司宣告倒閉,造成近萬餘人失業。就像傾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從2001年到2002年,互聯網業的危機很快波及處於產業鏈上下游的電信製造業和運營業。許多通信企業股票下跌,盈利狀況惡化,紛紛宣布裁員,整個信息通信產業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成為重災區。
為了避免網路「泡沫」危機拖累美國經濟,美財政當局和美聯儲當時採取了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以製造業、房地產為龍頭的產業很快重新帶起經濟這匹「馬車」。所以,標准普爾500指數和道瓊斯工業指數並未受到太大沖擊,振盪下跌之後較快恢復了生機,2003年年初開始觸底回升,2004年年初已恢復到之前的繁榮。
(五)美國次貸危機
2007年2月13日,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面,標志著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開始。4月4日,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4月24日,美國3月份成屋銷量下降8.4%。由此,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開始全面爆發。截至2008年年初,美國次貸市場規模大約8500億美元。
針對次貸危機,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美聯儲2008年初推出一項預防高風險抵押貸款新規定的提案,也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所採取的最全面的補救措施。二是採取降息政策;三是採取兩項新的增加流動性措施,即定期招標工具,並決定開始一系列定期回購交;四是美聯儲聯合其它四大央行宣布繼續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租金,緩解全球貨幣市場壓力;五是對銀行資本實行更嚴格的監管;六是加強國際合作,應對金融市場動盪。

『貳』 2005-2007年,中國股票市場暴漲暴跌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暴漲原因:

1、2005年中央政府與證監會聯合出台股權分置改革,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為股市的上漲騰出大幅空間,為暴漲提供了前手行提條件。

2、2008年的奧運會為人民提供了信息保障,減少了流動性風險。

3、由於有進入股市的前提條件,也有退出的保障,券商,老基金,保險基金第一波湧入股市,推動了股市第一步上漲。

4、人民幣升值,外資進入中國金融市場可獲得巨大的人民幣升值的利益,大量外資湧入房市和當時只有1000點左右的股市,等待人民幣升值。

5、QFII持有大量國內有價證券資產,大量境外資本湧入中國推動了股市的上漲。

6、國內基金規模的擴大,大量新基金發行,基金發行募集到的資金大量投資於股市

7、民間儲蓄力量也湧入股市,推動了股市的上升。

暴跌原因:

1、 經濟價值規律的作用,暴漲後股票價格嚴重高於股票實際價值,股市下跌是價值規律

2、 股指期貨的推出,重大利空消息,因為股指期貨是個看空機制

3、 2007年4月起開始顯現通脹壓力,政府不斷調高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利率和存貸款利率,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打壓股市勢頭過猛上漲

4、 大小非解禁,緊隨其後IPO解禁開始流通,再加上新股大量發行,使市場上股票嚴重供大於求,擴容壓力之大對股市來說難以承受

5、 5.30事件後,外資紛紛撤資,轉入房市或退出中國金融市場

6、 台灣大選,外聯公投等政治因素的影響

7、 受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海嘯影響和拖累,造成持續下跌

(2)石油供應為什麼會發生股災擴展閱讀

證券市場發展的道路不完全一樣,但一般都要經歷5個階段。

休眠階段:

此階段了解證券市場的人並不多,股票公開上市的公司也少,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投資者發現,即便不算潛在的資本增值,獲得的股利都超過其它投資形式得到的收益,於是他們就買進股票,但開始還是小心謹慎。

操縱階段:

一些證券經紀商和交易商發現,由於股票不多,流動性有限,只要買進一小部分股票就能哄抬價格。只要價格持續高漲,就會吸引其他人購買,這時操縱者拋售股票就能獲取暴利。因此,他們開始哄壓市價,操縱市場,獲取暴利。

投資階段:

有些人通過買賣股票得到了大量的資本增值,不管已經實現了的或還只是帳面上的,這些暴利的示範作用都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投機行列,投機階段就開始了,股價大大超過實際的價值,交易量扶搖直上。新發行的股票往往被超額急購,吸引了許多公司都來發行股票,原來惜售的持股者也出售股票以獲利,於是擴大了上市股票的供應。

崩潰階段:

到一定時機,用來投機的資金來源會枯竭,認購新發的股票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頭腦靜下來,開始認識到股票的價格被抬得太高了,與本來的價值脫節得太厲害。這時只要外界一有風吹草動,股價就會動搖,然後價格開始下降。

成熟階段:

在股市下跌之後,需雀棚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使公眾對股票市場重新恢復信心。這個時間的長短視價格跌落的幅度,購買新股票的刺激,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等因素而定。跌市使有這些人虧了大本。他們只留著作長期投資,寄望於將來價格的回升,機構投資者的隊伍也擴畢歲嘩大了。

這樣成熟階段就開始了這里股票供應增加,流動性更大,投資者更有經驗,交易量更穩定,雖然股價還是會波動,但不像以前那樣激烈了,而是隨著經濟和企業的發展上下波動。

『叄』 1910年的股災是怎麼影響大清國的

回顧發生在1910年的那場股災,根源於極度的監管缺失,讓市場上充斥著各種做局和投機,最終演繹成了金融危機的一地雞毛,與此同時,它推倒了大清滅亡的多米諾骨牌。

1910年,先是正元、兆康、謙餘三家錢庄在7月22日同時關門停業了。它們是第一撥倒下的錢庄,卻牽連9家錢庄倒閉。就連葉澄衷家族的升大、余大、瑞大、承大也宣告歇業清理,被稱為「四大皆空」。與此同時,嚴信厚所創的源豐潤以及李鴻章家族經營的義善源也元氣大傷,源豐潤屬下德源錢庄損失約有200萬兩。
導致這樣一場金融風波的,是橡膠股票泡沫的破碎。
說起橡膠股票,顧名思義,就是與橡膠相關的股票。大家都知道,橡膠在今天儼然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因為滿大街跑的汽車都需要用它來做輪胎。20世紀初,也正因為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導致橡膠生產成為朝陽行業,很多沒見過橡膠樹長成什麼樣的人,都忙不迭地投資橡膠行業,開辦公司,發行股票。在1909年底,這股熱潮波及到了中國,上海首當其沖。當時上海人稱橡膠為橡皮,所以也將橡膠公司發行的股票稱為「橡皮股票」。其中,最早發行橡皮股票的是英商渣華橡膠公司,每股為9兩,但開市不久就漲到了30兩……如此的高收益,顯然沖昏了很多人的頭腦。他們瘋狂地投入到其中,推動了股票價格的瘋長。這是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誰也不知道,這花最後落在誰人之手。但誰都知道,誰不參加,誰就不是時尚中人,到時候聊天都找不到共同話題,更重要的是,誰就跟錢過不去。可以說,橡膠股票見證了人性的貪婪,以及舊上海對財富的狂熱追逐。
正是利用這種盲目和跟風,一些外商趁機做局,大肆圈錢。英商麥邊就開設了一家蘭格志橡皮股份有限公司,這是一家皮包公司,為了向上海市民招股,他採取了一系列輿論宣傳攻勢,「首先,在上海幾家著名報紙上刊登一篇題為《今後的橡膠世界》的文章,先介紹橡膠的性能和用途,再分析世界上橡膠市場在今後30年內的供求趨勢,給讀者造成橡膠產品身價百倍的印象。
「其次,在報上刊登整版廣告,宣傳蘭格志公司除在海外擁有許多橡膠種植園之外,還從事木材、石油等行業,資金充足,實力強盛。
「再次,拼湊一個董事會,聲稱該公司在新加坡的橡膠種植園獲得豐收,在英國倫敦股市,該公司的股票不斷上漲。另外,將新加坡一家橡膠種植園的外景攝製成電影,招待上海市民觀看,並宣稱該公司股票每年分紅可達45%。
「最後,採取提早發紅利的辦法來抬高股票聲譽。該公司宣稱,蘭格志比其他公司業績顯著,其發行的股票在3個月後即發行股息,每股可得12.5兩。通過這種宣傳造成該公司股票勢必大漲的轟動效應,一時間人們趨之如鶩。」
為了吸引一時缺少資金的購買者入股,不少洋商與外國銀行互相串通,凡購買洋商橡膠股票的,可向匯豐銀行、麥加利銀行、花旗銀行押款。

各種宣傳,加上銀行的助紂為虐,不難想像上海為什麼為橡膠股票如此瘋狂。不要說升斗小民,就連高高在上的官老爺,這次也不顧身份一起加入了大合唱。「據時人描述,自1910年春起,『此風披靡上海,各官商競向錢庄及外國銀行調用款項,投機若狂』,而各大錢庄『亦以此項股票遠勝現金,爭先收積』。至於一般中小商人和殷實市民,投入多年積蓄,甚至變賣家中衣物、首飾以換購股票者,不可勝數。」
據上海商務總會估計,只有兩成橡膠股票為在滬外國人購得,其餘八成全都進了華人的口袋。又據統計,華商在1909—1910年初投入橡膠股票交易市場的金額約為4000萬兩。於是上海錢庄的可流通資金,幾乎全部被橡膠股票套牢。
上海道台蔡乃煌自然不會放棄這家門口的機會。他動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將道庫存入錢庄的資金不斷透支,購進大量橡膠股票。
而另外一位候補道台施典章同樣力度不小,動用了川漢鐵路公司的公款,購進蘭格志股票達485股,每股市價1400兩到1500兩之間。這些公款是川漢鐵路公司從民間募集到的修路資金。只是這些錢怎麼到了施典章的手裡?這跟他的身份有關。其時他就任商辦川漢鐵路公司的CFO(總收支),正是管錢的。那麼,他不在西南,卻跑到上海炒股,又是為何?這也跟川漢鐵路公司想在上海這個金融中心做投資有關。
說起來,自商辦以來,川漢鐵路公司要想修路,必須要募集資金。但它比不上蘇路,以及湯壽潛所在的浙路公司,靠近沿海發達城市,可以靠商界投資就能過好日子,它卻只能仰賴於名目繁雜的種種捐稅——靠著向全省農民強行攤派徵收的「租股」,才在幾年之內籌集到了1000多萬兩。自1904年1月起,「清廷批准川漢鐵路公司在成都岳府街成立,明文規定排斥外資,資金來源即『田畝加賦』,在田租的基礎上將鐵路建設費用作為附加稅,攤派到每一畝田地,稅率為3%。四川是個農業省份,這種做法無疑讓幾乎每個四川人都和這條鐵路利益攸關」 。這一年,趙家蕃與沈縵雲等人出資支持於右任在上海創辦的《民立報》,就直指這都是「川人一點一滴之膏血,類由傾家盪產,敲肌吸髓而來」。饒是如此,這強募起來的1000多萬兩,和它認造的成都至宜昌鐵路就需款9000萬兩相比起來,依舊杯水車薪。反正鐵路是一時半會修不起來了,這些錢再少也是巨款。這讓管理層動起了靠錢生錢的主意,以便為這些資產「保值增值」,於是施典章便手握著350萬兩,闖盪起上海灘來。當橡膠股票掀起全城熱戀之際,這位CFO於公於私都要搏上一搏。
何況買股票的錢,還不是自己的。
正是在無數只推手的推動下,橡皮股票的價格扶搖直上。像蘭格志的股票,到1910年3月底,已漲到每股1650兩,為原票面的275倍。當巨大的泡沫破碎之際,就是萬民跳樓之時。戳破這一泡沫的,是全球最大的橡膠買主美國。它突然宣布,限制橡膠進口和消費,國際橡膠價格應聲急跌,相關的股票交易隨之停頓,人們手裡昨天還價值千金的股票,轉眼成為一堆廢紙。
倒霉的還有商務印刷館的夏瑞芳。
因為張元濟的入主,商務印刷館的業務蒸蒸日上。他本人也落得一身輕閑。只是,餘暇時間多了,他也迷上了股票。很不幸地,就迎頭撞上了這一年的股災。「股災中,夏瑞芳損失極大,以至於資不抵債,不得不變賣房產。他還用股票抵押,向書館借款10萬,但抵押的股票論價值已一文不值。並且,他解僱了部分編輯人員,轉嫁成本。夏瑞芳投機冒險,殃及公司,雖尚未牽動大局,卻為培養最可怕的競爭對手留下隱患。武昌起義爆發,書館禍起蕭牆,內部職員陸費逵自立門戶,成立中華書局。」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開設沒幾年的四明銀行也跟著吃了苦頭。因為第一批倒閉的正元、兆康、謙余這「哥兒仨」,是四明的主要往來戶,倒欠庄票22萬兩。受此影響,四明的股票大跌,同時營業衰退,竟瀕臨破產。這樣的局面,顯然是虞洽卿當年所沒料想到的,他更是無力回天。1911年4月,總、協理一幹人等被迫辭職。時任浙江銀行上海分行經理的孫衡甫乘機抄底,盤進該行,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好在肥水流的不是外人田。這位孫先生還是寧波慈溪人。
施典章更是徹底凌亂了。
除了自己被股票給套牢之外,他還有個不敢言說的痛。那就是這倒霉催的正元、兆康、謙余,雖然名義上的老闆分別是陳逸卿、戴家寶以及陸達生,但他才是這三家錢庄的真正靠山。按照川路公司內部風險防範的要求,公款在上海錢庄存放生息,每一錢庄的存款上限不得超過15萬兩。但他身為CFO,卻知法犯法,在正元存款50萬兩,在兆康存38萬兩,在謙餘存25.5萬兩,合計113.5萬兩。
誰也不知道三家錢庄私下裡給了他多少好處,也不知道陳逸卿對他施以了什麼魔法,反正除了大量的存款,他還將一筆95萬兩的巨款,通過陳逸卿任買辦的利華銀行放款。但毫不例外的是,這些錢都被老闆們拿去炒了橡膠股票。
它們的停業,意味著施典章所有的投資,都成了壞賬。
「自從正元在股災中倒閉後,施典章就一直惴惴不安,擔心陳逸卿會出事。為了防範萬一,施典章已經拍電報將小妾和兒子都召到了上海,他悄悄地提了8萬兩銀子,到處放風說自己將到香港去售出被套的股票,以便彌補虧空。」
精明的麥邊一點損失都沒有。因為他早已趁高出手,跑回了國外。
一同攜帶回去的自然是巨款。
留下來的,是一地雞毛。
上海股市一片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