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東國家怎麼分配石油
擴展閱讀
美納多產品哪裡有賣 2025-05-14 09:09:48

中東國家怎麼分配石油

發布時間: 2025-05-14 06:06:08

1. 中東國家是如何分配石油資源的

(1)石油輸出國組織:( 「歐佩克」)這是一個石油生產國自願結成的政府間組織,對其成員國的石油生產進行分配,管理,計劃的組織。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的代表在巴格達開會,決定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以及反對國際石油壟斷資本的控制與剝削,維護石油收入。14日,五國宣告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總部設在維也納。1962年11月6日,歐佩克在聯合國秘書處備案,成為正式的國際組織。同時,隨著成員的增加,歐佩克發展成為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國際性石油組織。

歐佩克宗旨: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並確定以最適宜的手段來維護它們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2)石油資源是國家的財富,而在許多落後的中東國家,王公貴族取得了「大頭」而普通百姓拿得只是個「零頭」。(然而沒有石油,這些國家將更沒有前途)。

(3)普通百姓是不可能「採油」的。開採石油的啟動資本你無法承擔。(絕大部分老油田都是由西方石油財團開發的)。你沒有看到奈及利亞百姓「偷油」「搶油」被燒死的場景嗎?

2. 中東石油的輸出路線是什麼

1、第一條: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 →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和美國
2、第二條: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和美國
3、第三條: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 →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太平洋→日本

3. 中東輸出石油的路線和中東為何戰爭不斷

中東輸出石油的路線:
第一條: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 →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和美國
第二條: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和美國
第三條: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 →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太平洋→日本

中東戰爭的主要原因是:領土爭端、水資源糾紛和宗教糾紛。
中東發生過的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在英國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情況下,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81(2)號決議,關於巴勒斯坦將來治理問題:英國在1948年8月1日前結束委任統治;委任統治結束後2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鎮158平方公里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當時阿拉伯國家堅決反對聯合國的分治決議,認為猶太人離開故地近2000年,阿拉伯人生活於此已近1300年,怎麼能讓出家園,況且猶太人的苦難並非阿拉伯人造成,不能以犧牲阿拉伯人的利益讓猶太人復國。當時的沙特國王曾說:「誰迫害猶太人,就從誰的領土上劃出一塊給猶太人」。事實上阿拉伯人在二戰時對猶太人非常仗義。當時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在總人口佔少數的猶太人獲得了55%的土地,而且集中了巴勒斯坦全境絕大多數的淡水資源,並且都是肥沃的平原。而總人口佔多數的阿拉伯人只分到45%的土地,並且都是貧瘠的丘陵,而且領土首尾被分成3塊。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10分鍾後,美國承認以色列國。12小時後,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3天後,蘇聯承認以色列國。之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非正式的戰爭開始。也正是由於猶太人依靠聯合國建立自己國家的幻想破滅了,所以他們認識到只有用武力才能實現建國。1948年,猶太人開始驅逐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近30萬阿拉伯人逃離家園。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向以色列進攻,佔領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臨時首都」特拉維夫。開戰時,以色列武裝力量約3萬人,經緊急擴軍,采購武器,統一各派武裝力量,最後發展到10萬人,並於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且受帝國主義掣肘,結果戰敗。阿軍亡約1.5萬人;以軍亡約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克未與以色列簽訂)。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共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堅決抵抗侵略者,猶其在保衛塞得港戰斗中,充分發動和武裝群眾,軍民聯合,英勇作戰,並利用美、蘇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佔領6.5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表1)。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曼、以色列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各派突擊隊偷襲對方。1970年 8月停火。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阿、以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
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4. 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什麼及沿岸地區

中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石油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

石油產量通常佔世界總產量的1/4,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世界重要的產油國,中東開採的石油90%供出口,出口量約佔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3/5,主要輸往西歐以及美國、日本等國家。

經過多年艱苦創業,中東地區業務快速發展,形成了集團公司在中東地區業務發展完整的產業鏈,是中國石油甲乙方單位在全球最多的地區,也是近年來海外業務發展最快的地區。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



(4)中東國家怎麼分配石油擴展閱讀:

不斷擴大油氣投資業務,圍繞把中東建成海外最大合作區做好戰略布局,抓好項目的組織和運作,積極穩妥推進新項目和新市場開發。大力開拓中東服務支持業務市場,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增強開拓外部市場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國際化水平,探索推進合作新模式。

做大做強中東原油貿易,做好原油貿易整體規劃工作,並加強計劃性研究分析,盡快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為中東地區油氣業務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進一步發揮中東協調組組織協調作用,理順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綜合一體化優勢,樹立中國石油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