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東北石油大學什麼時候建立
擴展閱讀
如何讓新版cf不載入資源 2025-07-29 16:17:11
中石油出口國外多少錢 2025-07-29 16:00:12
股票價格指數有哪些指標 2025-07-29 15:50:52

東北石油大學什麼時候建立

發布時間: 2023-07-02 16:32:32

⑴ 東北石油大學原名

1960年,第一代東北石油大學人,在松遼石油會戰指揮部所在地創建了一所新的石油高等院校 — 東北石油學院。1975 年,東北石油學院更名為大慶石油學院。 1988年大慶石油學院在沿海開放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建立分院。1998年大慶石油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秦皇島分院成立。2000年2月,大慶石油學院劃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黑龍江省管理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同年6月,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學校由安達遷往大慶市。2002年10月,學校一次性完成搬遷。2005 年7月大慶市人民政府和大慶石油學院正式簽定協議,大慶藝術學校並入大慶石油學院,9月大慶石油學院藝術學院正式揭牌。2010年4月1日更名為東北石油大學。
參考東北石油大學網站
http://www.dqpi.e.cn/lsyg.html

⑵ 東北石油大學是那年成立的

1960年,第一代學院人,在物質極其匱乏、條件極其簡陋、生活異常艱苦的情況下,靠著為國爭光、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工作激情,靠著撿糧、種地、干打壘、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松遼石油會戰指揮部所在地伴隨著大慶油田的產生創建了一所新的石油高等院校 — 東北石油學院。學校50年的辦學歷程不僅是一部艱難的創業史,更是一部從大慶精神形成到用大慶精神辦學育人的發展史。1975 年,東北石油學院更名為大慶石油學院。 1978年10月,大慶石油學院被國務 東北石油大學50周年校慶標識 院確定為88所全國重點院校之一。1988年大慶石油學院在沿海開放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建立分院。1998年大慶石油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秦皇島分院成立。2000年2月,大慶石油學院劃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黑龍江省管理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同年6月,黑龍江省政府批准學校由安達遷往大慶市。2002年10月,學校一次性完成搬遷。2005 年7月大慶市人民政府和大慶石油學院正式簽定協議,大慶藝術學校並入大慶石油學院,9月大慶石油學院藝術學院正式揭牌。2010年4月1日,學校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東北石油大學。 艱苦創業 大學誕生 (1959-1976) 60年代的校門 大慶油田的發現,點亮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希望之火。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在油田建一所培養高級石油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學校從1960 年5月開始籌建,校址選在當時的松遼會戰指揮部所在地安達,學校於1961 年9月正式開學,定名東北石油學院。建校初期,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全體師生發揚大慶精神,用「揀糧、種地、干打壘」的創業精神,形成了「三寶」和「九風」,以嚴謹的治學態度、以與油田緊密結合方式,為我國的特大油田——大慶油田和祖國的石油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初具特色 朝氣蓬勃 (1976-2000) 全國恢復高考,大慶石油學院迎來了教育的春天。在「調整、改革、整頓、提高」中,學校實現了歷史性的轉變。1978年,學校被教育部列為全國88所重點大學之一。改革開放後,學校漸漸地步入了 70年代的校門 持續、穩定、長足發展的軌道,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良好態勢。在長期的發展建設中,學校形成了 「一體兩翼」 的教學思想和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特色,形成了「嚴謹、朴實、勤奮、創新」的優良校風和「艱苦創業、嚴謹治學」的校訓。大慶石油學院用大慶精神辦學育人,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時代英才,被譽為「石油工程師的搖籃」。 跨越發展 振翅騰飛 (2000-2010) 世紀之交,大慶石油學院經歷了一次重大歷史轉折——體制劃轉。2000 年2月,大慶石油學院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劃轉為中央和省共建, 以黑龍江省管理為主。 在嚴峻的挑戰面前,學校黨委果斷做出了向大慶整體搬遷的重大決策,全校師生以「創業、科學、奉獻」的遷建精神,開創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成為我校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搬遷後的大慶石油學院,在實踐中形成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質量立校,特色創優」的辦學理念。學校繼續堅持用大慶精神辦學育人,培養「嚴謹務實、報效祖國」的優秀人才;發揮優勢,全方位多層次開展產學研合作,為東北石油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和中國石油工業提供強大的「原動力」。 科學發展 走向輝煌 (2010-現在) 圖書館 2010年4月1日,大慶石油學院更名為東北石油大學 。並與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簽署了共建東北石油大學協議。共建協議的簽訂,是東北石油大學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必將對學校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2007年, 學校通過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獲得優秀, 2008年,又被國家教育部、財政部批准為實施「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 」的高校。五十年的光輝歷程,半個世紀的如歌歲月, 完成了歷史性的華麗轉身的東北石油大學,從此走上了科學發展的發展之路、走向輝煌之旅,成為國內知名國外有影響的高水平大學。

⑶ 東北石油大學在哪個城市

黑龍江省大慶市

東北石油大學(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簡稱東油(NEPU),坐落於中國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黑龍江省大慶市,是伴隨中國最大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而誕生的一所全國重點大學,是黑龍江省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共建高校,

截至2022年7月,學校設有一校三地:大慶、秦皇島、三亞,佔地169.12萬平方米,其中秦皇島校區佔地33.28萬平方米,學校有67個本科專業,23個高職專業,有2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有教職工2173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7048人,其中本科生18950人、專科生3941人、碩士研究生3648人、博士研究生505人。

⑷ 東北石油大學佔地面積

東北石油大學佔地面積169.14萬平方米,其中秦皇島校區佔地33.30萬平方米。

東北石油大學,簡稱東油、NEPU,坐落於中國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黑龍江省大慶市,是伴隨中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的發現而誕生的一所全國重點大學。我的學校離東北石油大學很近,經常去東石油學校裡面轉轉,對這所學校還算了解。

東北石油大學既然叫「石油大學」,石油專業當然是很強的,在全國來說都是很有權威的,甚至可以說是國家前沿。這所大學之所以不是非常的有名氣,也正是因為他的主攻方向是石油專業,而且以前招收學生很多都是油田子女,對外招生並不是很多,所以顯得有點低調。看看現在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領導層,你就知道這所學校有多牛了,這幾個大型國企中有多位總裁,副總裁都是畢業於東北石油大學。所以這所大學被譽為石油界的「黃埔軍校「。

⑸ 東北石油大學代碼是多少

東北石油大學代碼是10220,東北石油大學源於清華大學石油煉制系,孕育於北京石油學院,誕生發展於大慶油田,是大慶油田大會戰的重要成果之一。學校前身東北石油學院創建於1960年5月,1975年7月更名為大慶石油學院,2010年4月正式更名為東北石油大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多位總裁、副總裁畢業於此,被譽為石油界的「黃埔軍校」。

科研平台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黑龍江省非常規油氣成藏與開發重點實驗室(2010年獲批)。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提高油氣採收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5年獲批)、陸相頁岩油氣成藏及高效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9年獲批)。

國家能源研發中心(1個):國家能源陸相砂岩老油田持續開采研發中心(2019年獲批)。

國家工程實驗室下設研究室(1個):油氣鑽井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高效鑽井破岩技術研究室(2010年獲批)。

省重點實驗室(12個):黑龍江省提高油氣採收率重點實驗室(2004年獲批)、黑龍江省油氣藏形成機理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2005年獲批)、黑龍江省石油與天然氣化工重點實驗室(2006年獲批)、黑龍江省油氣田控制與動態監測重點實驗室(2007年獲批)、黑龍江省網路化與智能控制重點實驗室(2017年獲批)、黑龍江省石油石化多相介質處理及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2017年獲批)、黑龍江省石油機械工程重點實驗室(2017年獲批)、黑龍江省油氣藏壓裂改造與評價重點實驗室(2019年獲批)、黑龍江省石油大數據與智能分析重點實驗室(2019年獲批)、黑龍江省天然氣水合物高效開發重點實驗室(2019年獲批)、黑龍江省油氣藏及地下儲庫完整性評價重點實驗室(2019年獲批)、黑龍江省聚烯烴新材料重點實驗室(2021年獲批)。

科研成果

學校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15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此外,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中國專利金獎各1項。「十二五」後,獲批國家973計劃課題4項,863計劃課題4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6項(其中,主持重點項目5項,參與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項,教育部科技項目6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7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82項,其中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技術發明一等獎3項,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獲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26項,其中一等獎5項;獲專利授權3556件。「十三五」期間,學校教師發表高水平論文總數為3597篇,其中,SCIE論文1275篇,EI論文1415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907篇;學校教師出版專著65部,出版教材63部,出版譯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