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美國石油產業怎麼樣
擴展閱讀
車輛車架號變更費用多少 2024-04-26 14:42:12

美國石油產業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3-05-30 00:30:12

❶ 美國石油產業的庫存

戰略儲備油
在經受了70年代初中東阿拉伯產油國家實行的石油禁運打擊後, 1975年卡特總統簽署能源政策和節能法,決定建立戰略石油儲備。1977年7月21日,大約41.2萬桶沙特輕原油作為第一批戰略庫油存注入墨西哥灣岸邊的鹽洞中。根據有關法律,只有美國總統在國內能源供應或進口受阻,或由於石油禁運引起的油價大幅上漲,並有可能嚴重威脅到國家安全或經濟運行時才有權決定並下令動用戰略儲備油。2001年11月13日,小布希總統宣布將戰略石油儲備量增加至7億桶,2008年美國的戰略石油庫存能力為7.27億桶。國際能源機構要求美國的石油儲備(戰略庫存和非戰略庫存)應達到90天的進口量,戰略石油庫存的最大提取量為430萬通/日,從提取庫存到進入美國市場大約需要13天的時間,為建立戰略石油庫存,美國共投資了210億美元,其中40億美元用於購買儲油設施,170億美元購買儲備油。儲備油將來自20個國家,其中輕原油約占總儲備油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為重原油(含硫量在2%以上的原油)。截至2004年8月24日,美國存有戰略儲備油6.67億桶,約相當於當時55天的進口量。其中輕原油2.7億桶,重油3.97億桶(1985年的戰略庫存油曾達到相當於當時118天的進口量)。主要儲油地點為瀕臨墨西哥灣的美南有關州,如路易斯安納州和得克薩斯州。美國的戰略儲備油在穩定國際油市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自從建立戰略石油儲備後,只有在1991年初伊拉克進攻科威特,並導致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大幅上升時,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分配額度,老布希總統在發起沙漠風暴行動時下令由能源部動用3375萬桶原油,以平息石油市場的價格上漲。但最終美國只動用了1730萬桶,就有效地使國際油價大幅回落。
商業石油庫存
美國石油學會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7月底,美國商業庫存原油為2.98億桶,較上年同期增4.6%,汽油庫存為2.12億桶,增5.2%,其他油品庫存為1.58億桶。7月底全國各種油品庫存(不包括戰略石油儲備)為9.596億桶,較一年前略增0.2%。

❷ 美國至9月16日當周總鑽井總數763口,前值759口,這數據說明了啥

一、美國國內的石油缺口依舊很大

美國國內的石油缺口其實依舊很大,美國的地區本身就不是產油大國,但是美國本身盯氏人口多,無論是軍事還是民用,對於石油的需求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數一數二,鑽井總數的增多更加意味著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對於不可再生資源的需求量已經達到了一種有價無市的場面。美國增加鑽井,一方面是為了緩解國內汽油等資源的價格波動幅度偏大的發生,另一種就是進行石油方面的彌補缺口。

兜兜轉轉這么長時間,美國在敘利亞的侵略已經成了詬病。但是搜好不管如何,美國的意圖就是竊取敘利亞凱漏散的石油資源。本身敘利亞的戰爭形勢就不太友好,總是有小規模的戰爭發動,美國為了能夠收縮戰圈。為了能夠快速的撤出敘利亞肯定要抓緊一切時間進行石油的竊取。擴大鑽井數就是代表著美國竊取的石油差不多了,敘利亞也快沒石油了,抓緊時間要撤退的前兆罷了。

❸ 美國石油產業的消費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2003年消費量為2007.1萬桶/日(相當於9.143億噸),較上年增長1.9%,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25.1%。在美國的能源消費構成中,石油佔42%,煤佔24%,天然氣佔20%,核能佔8—,水能、太陽能及風能等佔4%。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 統計,在美國2003年石油消費構成中,交通運輸用油約占石油消費總量的67.5%,工業用油約佔24.2%,民用油約佔3.9%,電力用油約占 2.4%,商業用油約佔1.9%。美國在經歷了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開始注重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節能,能源強度持續下降,90年代末生產每一美元所需能源較1970年下降了44%,年人均石油消費量從1978年的31桶減少至2000年的26桶,降幅為20%。從總體看,1973年以來,美國經濟增長了 126%,而能源消費僅增30%。
為提高能源利用率,聯邦政府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制定了能源之星計劃,80年代後期又對有關行業,如汽車製造業、家用電器行業和建築照明業等制定了廠家必須達到的節能標准。一些能源密集型生產單位,如木材加工和造紙、化工、石油化工煉廠、金屬冶煉、食品加工和陶瓷、玻璃燒制等企業,或採用新型節能技術,或關停並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經濟對能源的依賴度。另外,宏觀經濟結構的調整,非能源密集型行業,如通訊信息技術、微電子、金融服務行業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也使美國的能源強度不斷下降。
從另一方面看,由於美國交通運輸業占其石油總消費的65%以上,1980-90年代低油價時期美國汽車行業快速發展,車型也越來越大,尤其是越野車和跑車等高耗油交通工具備受消費者青睞。因此以汽油為主體的石油產品需求有較大幅度的攀升,美國能源部預計,今後20年中,美國石油消費將增長33%,天然氣消費增長50%,到2020年美國石油消費量將達到2600萬-2700萬桶/日。

❹ 美國的「石油農業」它的特點是什麼,有什麼優勢

"石油農業"是指以美國為代表的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現代化模式,之所以被稱為"石油農業"是因為它大量的使用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大量使用以石油製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葯等農用化學品。

❺ 美國石油工業的誕生與發展

美國的石油勘探和開發工作從19世紀50年代萌芽,由於採油行業的高額利潤和一系列新油田的發現,促使石油工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大量的實踐,誕生了石油地質科學,它逐步地闡明了石油分布和聚集的規律,石油地質科學的成長進一步促進了石油勘探工作的進展,導致了更多類型油田的發現[15]

19世紀早期,美國在一些鹽井中,曾經鑽到過石油,但當時石油的用途沒有得到認識和開發,經濟價值不高。1854年,耶魯大學著名的席里曼教授(B.Silliman,Jr.)對石油的用途進行了研究。1855年,他提交的報告說明,從石油中蒸餾出來的物質不僅完全可以用作燈油,而且還有其他用途,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從此,石油的價值得到了肯定,石油行業很快也風靡美國。

1859年,美國第一口油井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Titusville)村開鑽,同年8月在井深21.2米處發現了石油,下泵後,日產原油4.1噸,當時售價每桶20美圓。這被認為是美國石油工業的誕生。

1862年,賓夕法尼亞州的原油產量超過41萬噸,價格降至每桶2.25~10美圓至2.25美圓之間。美國內戰開始後,油價又上升到每桶14美圓。內戰結束後,大批美國人擁向西部,石油工業也擴展到了西部,在肯塔基州、田納西州、伊利諾伊州、堪薩斯州、得克薩斯州、科羅拉多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均先後發現了不少油田。1901年,在得克薩斯州的Beaumout以南6.4千米處發現了紡錘頂油田(Spindletop),於井深347米處,獲得了日產1萬噸的原油,這口井的發現成為美國現代石油工業的開始。幾年以後,俄亥俄州、加利福尼亞州、俄克拉何馬州都先後成為重要的石油產地。

在美國,通常將1859~1900年稱為煤油時代,燈用煤油促進了石油工業早期的發展;1900年以後稱為汽油時代,內燃機的興起,促進了石油工業因需求急劇增長而帶來的大發展(表2.1)。

1954年以前,美國的原油年產量佔世界原油年產量的60%以上,1963年還佔一半以上,之後,美國原油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所佔的比例逐漸降低[24]。美國的原油產量高峰出現在1970年,為4.8億噸。然後開始緩慢下降,這個緩慢下降的過程持續了7年。1977~1985年期間,由於油價的上升,美國國內原油產量下降速度減緩,並有所回升,至1985年已接近4.5億噸。但1986年油價驟降,產量也隨之下滑,到1992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已經比1985年下降了20%。

多方面的情況表明,由於油氣資源情況的限制,美國石油工業的上游領域,已經渡過了它的鼎盛時期,正在逐步衰減的路途上前進。雖然油氣勘探和開發技術不斷發展,但仍不能阻止油氣儲量和產量不斷降低的趨勢。2004年,美國的原油剩餘探明儲量為29億噸,產量為2.7億噸[25];與1970年的原油剩餘探明儲量和產量高峰相比,儲量下降了45%,產量下降了44%。

表2.1 美國油氣勘探史上的重大事件[15]

❻ 關於美國石油出口

美國成為石油產品凈出口國,並不一定就表明美國在走下坡路,當經濟不景氣肯定是影響這一變化的因素之一。我們還應該考慮美國國內能源形勢的新變化。

由於美國經濟是傳統的面向世界市場的開放型經濟,當自給有餘時大量出口;在國內石油不能滿足供應且總體成本越來越高時,就大規模地將投資和經營向國外轉移,以獲得利潤並滿足國內供給。這就是你所謂的下坡路。

美國成為石油產品凈出口國,直接反映了美國能源供應格局發生了變化,間接反映了美國能源消費格局的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很大程度上與經濟、技術有關。由於基礎設施完善,加上多數氣田離用戶並不太遠,美國天然氣的利用率較高。同時,美國把減少對國外石油依賴相當大的期望寄予石油替代品上。早在2006 年的國情咨文中就強調了這一點。「擺脫對石油依賴的最好方法是依靠科學技術⋯⋯通過開展乙醇、燃煤電廠、太陽能、風能技術以及核能領域的研究。這也側面說明資源不是戰略武器的唯一形式,科學技術也能提供戰略武器。

美國國內經濟發展趨勢未來仍然放慢,對石油產品需求不足,必然影響美國對石油產品的消耗,降低了石油的進口。同時,美國煉廠剩餘的煉油產能只能進一步地依賴出口市場,這樣必然會對世界能源市場供應產生影響。當然,美國目前的出口狀況僅反映了美國短期的能源市場變化。未來15年到20 年,美國的原油處於凈進口國量地位,這一根本格局仍將難以得到改變。美國的石油消費量很大,而其國內產量遠遠滿足不了國內需求量。

受影響是肯定的,但是否落空短期內還不好判斷。在伊拉克戰爭結束後,美國想通過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進而控制東石油以及中東石油運輸線。滿足自身的石油需要,還主導了國際石油價格。美國控制中東石油,就是想把歐盟、日本等盟國的能源需求操控在自己手上,然後可以抑制它們的經濟發展,以保住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利用伊拉克戰爭打擊歐元,以保持美元的強勢地位。
我國高調支持歐元低位一方面是希望歐元能與美元抗衡,同時希望加強中國同歐盟國的合作。

但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打破了美國伊拉克戰爭的利好局勢。此次危機已波及全球,並且對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影響極其嚴重,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世界影響最為廣泛的一次危機;從影響的深度來看,已造成三大經濟體相繼陷入衰退,並且預計衰退將持續。從發生的原因來看,這是第一次源自金融體系內部的危機,由於金融體系發揮市場融資的作用,此次對於金融體系的摧毀性打擊,將導致市場化融資和信用體系的重新建立;危機將重啟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全球話語權之爭,世界經濟、政治、金融、貨幣等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❼ 美國本身也是石油出口國,為什麼還要打壓油價

眾所周知,每當面臨油價疲軟時,歐佩克將開始一輪減產,使油價上漲。但是,今年油價繼續下跌。歐佩克會議不僅沒有說減產,而且即使在美國的壓力下,必須增加產量。我們必須知道,美國現在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油價下跌也對美國不利。美國為什麼要壓低油價?

最後,隨著頁岩油革命,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隨著石油美元的霸權,美國進一步加強了對國家石油價格的控制。雖然石油輸出國組織和非石油輸出國組織已聯合起來,但他們希望降低石油價格並提高石油價格,以解決日益嚴重的國內經濟危機。但是,在美國的壓制下,沙烏地阿拉伯不僅會減產,而且還會增加產量。誰控制石油就是控制所有國家。

❽ 美國石油產業的油價影響

(紐約市場原油期貨價格高位震盪)
2003年以來,尤其是今年8月以來的油價大幅快速上漲使國際石油市場再次陷入恐慌之中。紐約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割的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價在短短數周內先後突破每桶40美元和45美元心理防線,並直逼50美元大關。最終於8月20日在沖高至49.40美元後才有所回落。與年初相比油價上漲了約50%。
業界人士對油價不斷上漲的原因看法較為一致,主要是1、相對於其他商品,石油的壟斷性仍較強。為維護售價,石油輸出國組織近年來一直採取限產保價的銷售戰略,只是供應減少。2、國際市場需求呈緩慢增長態勢,新興化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等國的石油進口需求大幅上升。3、地緣政治局勢動盪,伊拉克國內反政府勢力揚言炸毀石油生產設施,綁架外國公司作為人質,進行恐怖活動。委內瑞拉國內大選引發政治動盪影響其石油產量和出口,俄羅斯由科斯石油公司偷漏稅案久拖不決等事件引發市場恐慌心理。4、石油期貨市場上投機交易活動加劇,交易商一遇風吹草動,便乘機大炒一把,對油價的漲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5、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生產能力幾近極限,調節石油供應的能力下降。
至於本次油價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由於油價波動對經濟的影響具有滯後性,從70年代以來發生的幾次石油危機看,每次危機過後總是伴隨著高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的到來。如阿拉伯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在1973-1975年間出現嚴重衰退,1979年因兩伊戰爭觸發的石油危機導致全球范圍內1981年至1982年的衰退,海灣戰爭引發的油價沖擊則使西方工業發達國家陷入1990-1991年的相對溫和的經濟衰退。因此有經濟學家認為,本次石油價格大幅上漲勢必也會給世界經濟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以美國為例,2004年其第一季度GDP增幅為4.5%,第二季度則降至3%。受油價沖擊影響,不少美經濟學家紛紛調低下半年的經濟增幅預測,認為高油價將影響消費者開支,投資縮減,國民實際收入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外貿逆差擴大,並有可能引發通貨膨脹。更有甚者認為美國經濟可能會出現滯脹,或在2005年重新陷入經濟衰退。但也有一些機構,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則樂觀地認為此次油價沖擊對美國經濟影響力有限,更不會導致新的經濟危機出現,理由是,從宏觀層面看,國際油市供求關系未出現根本性變化,石油供應量是充足的,美國對石油的需求並未明顯增加,而且有相當大的石油庫存作為後盾,更為主要的是對油價上漲的承受力較以往大為增強,因此在短期內足以應付國際石油市場出現的價格波動。一俟投機活動平息,石油市場即會恢復原有的格局。
石油屬於戰略性稀缺資源,盡管長期以來主要石油進口國厲行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但石油作為主要能源的地位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無法被有效替代。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等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市場對石油的需求必將會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國際地緣政治格局動盪,特別是中東等主要產油國家內恐怖活動此起彼伏,將始終是國際石油市場供應鏈中的不穩定環節。因此從較長期間看,油價將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引發的需求增加而不斷上漲。不排除受臨時性因素影響和投機炒作而出現的短期內油價大幅攀升的可能性。從美國看,由於它在經歷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機後及時調整宏觀能源政策,注重能源構成多樣化,加大對天然氣資源和核能及其他替代能源的開發力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注重節能,進口渠道多元化,再加上龐大的戰略石油儲備,因此整體而言抵禦能源短缺危機的應變能力較過去大為增強,短期油價波動對經濟的影響力也相對較小。因此雖然本次油價沖擊肯定會影響其2004年下半年的經濟增幅,但估計尚不至於對其經濟活動構成逆轉性影響,至於具體影響程度將有待進一步密切關注。

❾ 美國石油產業的進口

美國會議員提議向石油公司徵收橫財稅
美國自上世紀50年代起成為能源凈進口國,1985年以後,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明顯加大,2003年進口量從80年代中期的430萬桶/日增至1220萬桶 /日(相當於6.051億噸),較上年增長7.9%,占其國內石油總需求的62%,佔世界總進口量的26.8%。其中原油進口量為964.5萬桶/日、油品260.9萬桶/日。主要進口來源地為加拿大(210萬桶/日)、沙烏地阿拉伯(180萬桶/日)、墨西哥(160萬桶/日)和委內瑞拉(140萬桶 /日)。在美國石油進口來源地中,超過五分之二的石油進口來自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1973年至2000年,美國國內市場對進口油的依賴度從35%增值 52%,天然氣從5%增至15%,能源進口在其總進口額中的比率已超過10%。為滿足國內日益增加的石油需求和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美國在能源政策中制定了多方位的全球供應體系戰略,實行油氣進口來源多元化政策。除了將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等中東產油國作為主導供應來源地外,還充分利用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便利條件,鞏固與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間已有的能源生產和合作,加大對委內瑞拉、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玻利維亞、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等拉丁美洲和中南美洲國家的陸上和海上油氣田投資,確保美國在該地區的石油供應來源。並成立美俄油氣工作組、美國-哈薩克油氣和商業能源工作組,加大對愛琴海和非洲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還利用技術優勢,在從加拿大到加勒比、巴西和西非之間的大西洋盆地開展深海油氣勘探和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