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沈括《夢溪筆談》中《石油》的現代漢語譯文
是這個嗎??
石油 宋•沈括
原文: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
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
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予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沈括《夢溪筆談》)
解析:
本文選自沈括的《夢溪筆談》,是一篇介紹科技知識的筆記體小品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簡明地介紹鄜、延境內石油存在的基本形態,當地居民採集、利用石油的一般情況;第二部分,說明自己利用石煙制墨的盛況;第三部分,對時人不能科學合理地利用石油資源的狀況表示惋惜。文中關於「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和石油製品「必大行於世」的科學預見,今天讀來令人嘆服。
寫作手法方面:①本文行文散淡,而又極有條理。文中不論談古論今,還是預測未來,不論敘事,還是描寫,都是娓娓而談,平實簡潔,如話家常。②語言樸素凝練,不事雕琢。③文末以詩作結,情趣盎然。
謹梁碰
譯文:
鄜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過去說的高奴縣出產脂水,就是指這種東西。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燒麻炬,只是冒著很濃的煙,它所沾染過的帳幕都變成了黑色。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只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
推想那石油極多,在地中產生,無窮無盡,不像松木到一定時候就用完了。今天山東一帶大片的松林已經沒有了,逐漸地渣弊到太行山,河南、陝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區,生長松樹的山大半都已經禿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煙的好處。
石油煤煙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戲作《延州》詩說:「陝西宜川縣的七郎山與八郎山上瑞雪飄飄,立即撐起氈帳學那邊塞人過游牧的生活。衣裳全變黑了,可是冬天還沒有過去,石油煙比洛陽車馬揚起的煙塵還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注釋:
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陝西延安祥談一帶。
②高奴縣:故址在今陝西延安。脂水:油質的水,石油的一種名稱。水際:水邊。
③惘惘:涌流緩慢、時斷時續的樣子。
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當地人;雉,野雞;挹,沾,沾取。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沾取它。
⑤缶:陶瓷罐子。
⑥淳:同「純」。清漆。
⑦麻:此處指麻炬。古代用麻炬照明。
⑧松墨:我國名墨之一,用松煙製成,故稱「松煙墨」。
⑨識文:標記文字。
⑩竭:盡、完。
11.石炭:煤。
12.墨:名詞用作動詞,熏染黑。
13:旋:立即。
14:卓:豎立,支撐。
15.素衣:白衣,或未染色的衣服
Ⅱ 沈括《夢溪筆談》的「石油」古文翻譯
石 油
鄜.延①境內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②.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頗似淳⑥漆.燃之如麻⑦.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⑨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之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⑩.
(沈括<夢溪筆談>)
[注釋]
①鄜.延:鄜(f))州.延州.在今陝西延安一帶.②水際:水邊.③惘惘:涌流緩慢的樣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當地人,雉zh@.野雞,挹y@.原指舀水.此處指沾取.全句即當地人用野雞尾沾取它.⑤缶f%u:陶瓷罐子.⑥蘆顫寬淳:同[純".⑦麻:此處指麻桿.⑧松墨:我國名墨之一.用松煙製成.故稱[松煙墨".⑨識文:標上名稱.⑩竭:盡.完.
[譯文]
鄜陪亮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過去說的[高奴縣出產脂水".就是指這種東西.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慢慢地流出來.當地人用野雞尾沾取它(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純漆.燃起來像燒麻桿.只是冒著很濃的煙.它所沾染過的帳篷都變黑.我猜疑這種煙可以利用.(就)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於洞螞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名稱.叫做[延川石液"的就是這東西了.這種墨以後一定廣泛流行在世上.(不過)從我開始做它(罷了).因為石油特別多.在地中產生.無窮無盡.不像松木到一定時候就用完了.
Ⅲ 石油在古代叫什麼
在古代西方人還不知道石油是什麼東西時,中國老百姓已經用這種黑色液體燒飯點燈了。這要歸功於我國古代的一位讀書人,是他經過反復研究,弄清了這種東西的性質和用途,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這位讀書人還給它起了一個名字:「石油」,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這位讀書人就是北宋時期的沈括(1031—1095)。
沈括是北宋年間錢塘(今杭州市)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改革家和科學家,在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地質、氣象、生物、醫學等學科中都有重大成就。西方人稱他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沈括33歲到京城開封研究天文歷法。王安石變法期間,被任命為負責觀測天象、制訂歷法的司天監長官。他用自己制定的《奉元歷》代替舊歷,提出《十二氣歷》代替農歷,《十二氣歷》比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歷——格里高利歷還要合理,可惜未被採納。
沈括在物理學方面建樹很多。他通過實驗找到了使用指南針的辦法,使針總是精確的指向南方。這是世界上關於如何使用指南針的最早記錄。此後,他在用指南針定向時,發現磁針常向東偏,不指正南,在歷史上第一個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這比歐洲人要早400年。他對凹面鏡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說明,對聲音振動的實驗,都處在世界領先地位。
沈括在地學方面也有不少貢獻。他到浙江東部地區考察,提出雁盪山群峰是經過千萬年流水的沖刷而成。他經過太行山麓,見山壁中間有一條由卵石螺殼組成的堆積層時,斷定這里是古時的海邊,並推論出「大陸都是混濁泥沙沖積形成」的。這些獨到的見解,與現代科學結論有許多相通之處。
沈括晚年居住在潤州(今鎮江)的夢溪園,專門從事著述,為後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成為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庫。像活字印刷、磁針裝置四法、水法練鋼等重要成果,就是由這本書記錄留傳下來的。
Ⅳ 古代人把石油稱什麼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已經用「石油」一詞了
《夢溪筆談》卷二十四 雜志一,原文:「……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
Ⅳ 石油在古代又被稱為什麼,至少5個名稱
石油在古代曾被稱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等。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先使用了「石油」的名稱,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並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
Ⅵ 石油在古代又被稱為什麼,至少5個名稱
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石油、雄黃油、硫黃油、地脂、泥油、石燭、火井油、火油、鄜延脂
http://www.tcmlib.com/zy/html47/showdetail-.html
Ⅶ 魯迅 《好的故事》 第一自然段是什麼意思怎麼裡面有石油還有什麼老牌
交代了時代背景,營造了窒息,昏沉的意境,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影射,凸顯了主旨。石油即燈油,老牌的燈油質量好,用起來煙少。
魯迅寫的《好的故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寫出了魯迅就是在在寫文章的時候累了,然後在躺椅上就是休息了一下。然後在朦朧中進入了夢想,然後在這個夢想當中構造出了一個好的故事。
第二部分的內容就是這個好的故事當中有那些江南水鄉生活是作者嚮往的,希望能夠得以光明,第三部分就是作者回到現實當中繼續寫作。
(7)石油在詩里叫什麼擴展閱讀
《好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
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全文景物寫得真實、細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Ⅷ 化盡素衣冬不老,石油多似洛陽塵。這是什麼詩
石油詩
(北宋)沈括
二郎山下凳譽雪紛紛,
旋卓穹廬學塞人。
化盡素衣冬不老,
石油多似棗李段洛擾穗陽塵。
Ⅸ 石油在北宋時叫什麼
北宋沈括寫的《夢溪筆談》中就已經把石油稱作石油了。
不過一般都把石油稱作火油,因為當時石油主要作用就是提煉出來用作軍用的猛火油,用於放火或猛火油櫃。
Ⅹ 《石油》文言文
1. 《石油》文言文翻譯
【原文】
鄜延①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②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③,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④而出,土人以雉⑤裛⑥之,用⑦采入缶⑧中。頗似淳漆⑨,然⑩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余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注釋】
①鄜(fū)延:路名,宋代康定二年(1041)從陝西路分出一部分置為鄜延路,治所在延州(後升為延安府),即今陝西省延安市。
②高奴縣:古縣名,秦代設置,治所在正虛正今陝西延安東北延河北岸,東漢末年廢。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卷十·物異》中載:「石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文中「舊說『高奴縣出脂水』」疑即據此。
③水際:水邊。
④惘(wǎnɡ)惘:心中若有所失的樣子,文中用來描寫石油與地下水混雜湧出的樣子。惘:在文中可以理解為通「汪」,形容液體聚積的樣子。
⑤雉(zhì):鳥名,通稱為野雞。
⑥裛(yì):通「澠」(yì),沾濕,濕潤,文中是「用羽毛去沾取石油」的意思。
⑦用:連詞,相當於「而」。
⑧缶:古代瓦器,泛指瓦罐一類的器具。
⑨淳漆:純漆。淳:通「純」。
⑩然:「燃」的古字,指燃燒。
麻:麻類植物的總稱,古代專指麻的一種,即大麻,在本文中可以理解為麻燭。麻燭即用麻籽所榨的油做成的燭,燭就是「火炬」的意思。古代沒有蠟燭,把火炬叫做燭。
幄幕:帳篷。
煤:煙熏所積的黑灰,即煙塵。
松墨:即松煙墨,是墨的一種,用松煙塵和膠搗捶製成。
識(zhì)文:這里指墨上所標注的文字。識:標記,標注。
至多:很多。至:極,最。
齊:周代諸侯國名,故地在今山東北部和河北東南部。
魯:周代諸侯國名,故地在今山東省兗州市東南至江蘇省沛縣、安徽省泗縣一帶,秦漢以後仍沿稱這些地區為魯,今山東省簡稱為魯。
童:禿頂,不長頭發,也指山上不長草木,文中是指山上的樹木被砍伐殆盡。
造煤人:文中指用松煙灰製作黑墨的人。
【譯文】
鄜、延境內有一種石油,過去說的「高奴縣出產脂水」,就是指這種東西。石油產生在水邊,與沙石和泉水相混雜,慢慢地流出來,當地人用野雞羽毛沾取它(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純漆,燃起來像燒麻桿,只是冒著很濃的煙,它所沾染過的帳篷都變黑。我猜疑這種煙可以利用,(就)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名稱,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廣泛流行在世上,(不過)從我開始做它(罷了)。因為石油特別多,在地中產生,無窮無盡,不像松木譽鄭到一定時候就用完了。現在山東一帶的松林已經采完,就連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帶有松樹的山,現在大都也都光禿禿的了。制墨的人還都不知道石油燃燒時產生的油煙對制墨有很大好處。石炭(一種煙煤)燃燒時發出的煙也很大,會把衣服熏黑。我高興地開玩笑作了一首《延州》詩:「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2. 文言文《石油》全文翻譯
原文: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
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
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
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石炭煙亦大,墨人衣。
予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譯文:鄜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過去說的高奴縣出產脂水,就是指這種東西。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
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舉悔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燒麻炬,只是冒著很濃的煙,它所沾染過的帳幕都變成了黑色。
譯文: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
這種墨以後一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只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 推想那石油極多,在地中產生,無窮無盡,不像松木到一定時候就用完了。
今天山東一帶大片的松林已經沒有了,逐漸地到太行山,河南、陝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區,生長松樹的山大半都已經禿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煙的好處。
石油煤煙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戲作《延州》詩說:「陝西宜川縣的七郎山與八郎山上瑞雪飄飄,立即撐起氈帳學那邊塞人過游牧的生活。
衣裳全變黑了,可是冬天還沒有過去,石油煙比洛陽車馬揚起的煙塵還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10)石油在詩里叫什麼擴展閱讀: 來源 本文來自《夢溪筆談》,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寫,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
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
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
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夢溪筆談。
3. 石油 文言文翻譯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
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
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造煤人蓋知石煙之利也。石炭煙亦大,墨人衣。
余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鄜、延境內有石油,從前說延水東岸有石脂水,指的就是這個.石油產 於水邊,與沙石,泉水混雜在一起,緩緩地從地里冒出來.當地人用野雞的 尾羽把它沾起來,採集後放進瓦罐里,很象純漆.它燃燒的時候象麻一樣, 但煙很濃,把帳篷都熏黑了.我想它的煙也許可以利用,就試著把它燃燒後附在物體上的煙煤掃起來,集中到一起用來制墨.沒想到用它制出的墨又黑又亮,象漆一樣,連松木煙灰製作的墨也趕不上它,於是就用它做了許多墨,在墨錠上以"延州石液"四個字作為標記.石油製品在今後一定會大大推廣的,現在就從我做起吧.我認為,石油數量非常多,蘊藏在地下沒有窮盡,不會象松木那樣有時會枯竭.現在山東一帶的松林已經采完,就連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帶有松樹的山,現在大都也都光禿禿的了.制墨的人還都不知道石油燃燒時產生的油煙對制墨有很大好處.石炭(一種煙煤)燃燒時發出的煙也很大,會把衣服熏黑.我高興地開玩笑做了一首《延州》詩:"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4. 文言文《石油》全文翻譯
原文: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
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予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譯文:鄜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過去說的高奴縣出產脂水,就是指這種東西。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燒麻炬,只是冒著很濃的煙,它所沾染過的帳幕都變成了黑色。
譯文: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只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
推想那石油極多,在地中產生,無窮無盡,不像松木到一定時候就用完了。今天山東一帶大片的松林已經沒有了,逐漸地到太行山,河南、陝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區,生長松樹的山大半都已經禿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煙的好處。石油煤煙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戲作《延州》詩說:「陝西宜川縣的七郎山與八郎山上瑞雪飄飄,立即撐起氈帳學那邊塞人過游牧的生活。衣裳全變黑了,可是冬天還沒有過去,石油煙比洛陽車馬揚起的煙塵還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10)石油在詩里叫什麼擴展閱讀:
來源
本文來自《夢溪筆談》,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寫,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夢溪筆談
5. 文言文 石油 作者 及翻譯
石油 宋•沈括??
原文:??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
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
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予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沈括《夢溪筆談》)????
解析:??
本文選自沈括的《夢溪筆談》,是一篇介紹科技知識的筆記體小品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簡明地介紹鄜、延境內石油存在的基本形態,當地居民採集、利用石油的一般情況;第二部分,說明自己利用石煙制墨的盛況;第三部分,對時人不能科學合理地利用石油資源的狀況表示惋惜。文中關於「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和石油製品「必大行於世」的科學預見,今天讀來令人嘆服。??
作手法方面:①本文行文散淡,而又極有條理。文中不論談古論今,還是預測未來,不論敘事,還是描寫,都是娓娓而談,平實簡潔,如話家常。②語言樸素凝練,不事雕琢。③文末以詩作結,情趣盎然。????
譯文:??
鄜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過去說的高奴縣出產脂水,就是指這種東西。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燒麻炬,只是冒著很濃的煙,它所沾染過的帳幕都變成了黑色。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只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
推想那石油極多,在地中產生,無窮無盡,不像松木到一定時候就用完了。今天山東一帶大片的松林已經沒有了,逐漸地到太行山,河南、陝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區,生長松樹的山大半都已經禿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煙的好處。??
石油煤煙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戲作《延州》詩說:「陝西宜川縣的七郎山與八郎山上瑞雪飄飄,立即撐起氈帳學那邊塞人過游牧的生活。衣裳全變黑了,可是冬天還沒有過去,石油煙比洛陽車馬揚起的煙塵還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注釋:??
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陝西延安一帶。??②高奴縣:故址在今陝西延安。脂水:油質的水,石油的一種名稱。水際:水邊。??③惘惘:涌流緩慢、時斷時續的樣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當地人;雉,野雞;挹,沾,沾取。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沾取它。??⑤缶:陶瓷罐子。??⑥淳:同「純」。清漆。??⑦麻:此處指麻炬。古代用麻炬照明。??⑧松墨:我國名墨之一,用松煙製成,故稱「松煙墨」。??⑨識文:標記文字。??⑩竭:盡、完。??11.石炭:煤。??12.墨:名詞用作動詞,熏染黑。??13:旋:立即。??14:卓:豎立,支撐。??15.素衣:白衣,或未染色的衣服。??
6. 石油 文言文翻譯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蓋知石煙之利也。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余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鄜、延境內有石油,從前說延水東岸有石脂水,指的就是這個.石油產
於水邊,與沙石,泉水混雜在一起,緩緩地從地里冒出來.當地人用野雞的
尾羽把它沾起來,採集後放進瓦罐里,很象純漆.它燃燒的時候象麻一樣,
但煙很濃,把帳篷都熏黑了.我想它的煙也許可以利用,就試著把它燃燒後附在物體上的煙煤掃起來,集中到一起用來制墨.沒想到用它制出的墨又黑又亮,象漆一樣,連松木煙灰製作的墨也趕不上它,於是就用它做了許多墨,在墨錠上以"延州石液"四個字作為標記.石油製品在今後一定會大大推廣的,現在就從我做起吧.我認為,石油數量非常多,蘊藏在地下沒有窮盡,不會象松木那樣有時會枯竭.現在山東一帶的松林已經采完,就連太行山,京西,江南一帶有松樹的山,現在大都也都光禿禿的了.制墨的人還都不知道石油燃燒時產生的油煙對制墨有很大好處.石炭(一種煙煤)燃燒時發出的煙也很大,會把衣服熏黑.我高興地開玩笑做了一首《延州》詩:"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