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生產什麼時候停止
擴展閱讀
扶貧產品哪個最貴 2025-07-05 14:57:14
項目需要哪些人力資源 2025-07-05 14:55:07

石油生產什麼時候停止

發布時間: 2023-03-31 06:30:16

❶ 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

一、世界石油儲量、產量和消費量

(一)世界石油儲量及分布

2013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末世界剩餘的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6689×108bbl,按2012年世界石油開采量,可供開采52.9年。

從表1-1可以看出,世界石油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中東、北美及中南美,這些地區的合計儲量佔世界儲量的81.3%;而亞太地區與非洲最缺石油,分別佔2.5%和7.8%。世界上前10大儲油國依次為: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俄羅斯、利比亞、奈及利亞,佔世界石油儲量的84.85%。前五大儲油國都在中東地區,佔世界儲量的53.5%,其中委內瑞拉的儲量世界第一,佔17.8%。

表1-1世界石油探明儲量及地區分布單位:108bbl

(二)石油產量

近10年世界石油產量總體上不斷增長,從2002年日產7494.8×104bbl到2012年的8615.2×104bbl,平均每年增長1.3%,其中2007年與2009年略有下降,2009年以後又呈上升趨勢,2012年石油產量增速迅猛,同比增長了2.2%。

從地區分布看,世界主要產油地區集中在中東、歐洲及歐亞大陸和北美,2012年合計日產量為6103.8×104bbl,佔世界日產量的70.85%。產量增長較快的依次是北美與非洲,分別為8.9%和7.7%。中東地區2012年的產量為2827×104bbl,比上年略增0.9%。亞太地區2012年產量為831.3×104bbl,比上年略增0.7%。2012年呈負增長的地區是中南美和歐洲及歐亞大陸,產量分別下降了1.2%和1.4%。

從國家看,2012年10大產油國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美國、中國、加拿大、伊朗、阿聯酋、科威特、伊拉克、墨西哥,總日產量5518.7×104bbl,佔世界日產量的64.1%。其中沙烏地阿拉伯日產量為1153×104bbl,佔世界日產量的13.3%;俄羅斯日產量為1064.3×104bbl,佔12.8%;美國日產量為890.5×104bbl,佔9.6%。

(三)石油消費量

2002年至2007年,世界石油消費量呈明顯的上升趨勢。2008年與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石油消費量有所下降,隨後又呈上升趨勢。2012年世界石油消費量為8977.4×104bbl,同比增長0.9%;日消費量超過2000×104bbl的地區是亞太地區與北美,分別達2978.1×104bbl和2304×104bbl。同2011年相比,北美地區石油日消費量降低了1.8%。

從國家看,2012年世界10大石油消費國依次為:美國、中國、日本、印度、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巴西、韓國、加拿大、德國,總共日消費石油5328.4×104bbl,佔世界日消費量的59.3%。其中,美國日消費量1855.5×104bbl,佔19.8%,同比降低2.3%;中國日消費量突破1000×104bbl,達1022.1×104bbl,佔11.7%,同比增長5.0%;日本日消費471.4×104bbl,佔5.3%,同比增長6.3%。

二、石油對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安全的影響

石油對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安全的影響,主要源自石油這一重要能源所具有的三個天然屬性。一是高度依賴性。石油是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化工原料,國民經濟對石油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石油佔美國整個能源需求的37%,占整個運輸部門能源需求的73%。中國運輸部門消費中,石油和天然氣佔69%。二是稀缺性。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由於技術發展的限制,石油儲量探明有限,伴隨經濟增長,石油消耗增大,世界石油的地質蘊藏總量不斷減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分布的不均衡性。石油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導致石油供需矛盾更為尖銳,現在,產油的國家和地區已有150多個,發現的油氣田已有四萬多個,但世界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北美、中南美、西歐、非洲、東南亞和中國。其中,中東和北非是石油儲量最多的地區,占探明儲量的68%和待探明儲量的30%。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加沃爾油田,可採石油儲量達104×108t。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聯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地和輸出地區,而這些地區大多政治、民族和宗教矛盾錯綜復雜。

石油的這些重要屬性,使石油成為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1973年10月6日,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在戰爭爆發幾天後取得了優勢,從地面、空中和海上向埃及和敘利亞發起進攻。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立即做出反應,大幅度提高油價,糾正長期以來被人為壓低的油價。1974年1月1日將石油標價從每桶3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標志著「廉價石油時代」結束(西方稱「第一次石油危機」)。中東石油是對世界經濟影響最為敏感的神經,石油提價使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開始消退,接著經歷了1974年至197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最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導致美國、日本、英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平均負增長率為1.23%。1979年初,由於伊朗政局的變化,石油出口停止。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導致石油供應量突然減少,油價從1978年底的平均每桶12.86美元暴漲到現貨市場的每桶40~41美元(西方稱「第二次石油危機」)。1980年至1982年的經濟危機,使美國、英國的GDP負增長率分別為0.2%和2.4%。兩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損失達4萬億美元。

1980年後,世界經濟不景氣,石油進口國開展節油運動,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替代能源,減少石油消費;另一方面,中東以外地區大力發展石油工業,造成石油供過於求,油價疲軟,一度降至每桶10美元以下。經石油輸出國組織多方努力,1987年油價又逐步回升到每桶16~18美元的水平。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石油價格大起大落。1990年8月1日,中東原油價格每桶為18.10美元;10月9日,每桶油價上漲到35.40美元;10月11日,國際油價飆升到了每桶41.07美元的歷史高位;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每桶油價又下降到14.90美元,低於海灣危機前的水平。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連續轟炸伊拉克及其在科威特的軍事目標,直至伊拉克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海灣戰爭結束。這是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主要目的就是爭奪海灣地區的石油控制權。正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所說:「美國進行海灣戰爭,既不是為了民主,也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石油。」

到1994年,世界石油市場供大於求的形勢仍未扭轉,油價仍在每桶16~18美元左右徘徊。2002年,國際油價每桶僅20美元。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2004年、2005年、2006年世界每天對原油的需求分別為8220×104bbl、8330×104bbl和8470×104bbl。2006年比2005年每天需求增加140×104bbl,即使所有石油供應國都開足馬力全力生產,全球石油供應仍然有1500×104bbl左右的缺口。由於原油需求快速增長,同時受美國「新經濟」泡沫和傳統資本市場泡沫相繼破裂、房地產市場泡沫瀕臨崩潰,國際資本的運作主要集中在能源領域,以及主要產油國政治局勢不穩定(如伊朗核問題)的影響,2005年8月30日,國際油價每桶高達69.81美元,9月2日達到67.72美元。2006年7月14日,國際原油價格突破每桶75美元(達到76.8美元),創造歷史新高。和發達國家相比,這次油價上漲將使更多依賴進口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上升,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2007年歐洲各國的原油庫存普遍下滑,國際石油供應的緊張局勢沒有緩解的趨勢,原油價格突破90美元的歷史高位,達每桶91.86美元。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機爆發和逐步蔓延的影響,全球經濟急劇下滑,石油需求嚴重萎縮,國際石油價格自2008年7月中旬達到歷史高點(每桶147.27美元)後持續快速回落,並一直延續到2009年初。2009年全年,盡管全球石油需求始終呈負增長,但隨著歐佩克成員國嚴格執行減產協議,效果逐步顯現,市場信心開始回暖,加之美元貶值和國際投機資本重倉介入,國際石油價格從2月初的每桶34美元上升至超過80美元,並維持在70~80美元區間震盪。

2010年年初,庫存過剩和需求疲弱的供需基本面使得油價短暫跌破每桶70美元;年末,歐美寒冷天氣和樂觀的經濟數據將布倫特油價推至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達每桶94.75美元。2011年,WTI油價(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總體先升後降,在利比亞動亂導致石油供應中斷,以及歐債危機惡化等一系列利空經濟事件和日本地震後續影響的作用下,國際油價震盪下滑,WTI油價由年內最高點的每桶113.7美元降至75.3美元,降幅為33.4%。

2012年國際油價總體經歷了前高後低、大起大落的態勢。受伊朗和敘利亞局勢動盪的影響,國際石油價格呈現大幅上揚態勢,歐佩克原油參考價格在3月份曾超過每桶124美元,倫敦布倫特和紐約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也出現了新高。

❷ 為什麼在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要限制石油的生產

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限制石油生產主要是要運用供求杠桿調節石油價格。由於石油為各國的重要能源,其需求缺乏彈性,所以,當降低產量時,石油價格就會上漲。這從短期來看會增加該組織成員國的收益,從長遠上來看也有利於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若該組織不限制石油的生產,則各成員國將因價格下跌而減少其收益

❸ 地球上石油何時開采完呢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專家認為地球上的石油僅夠三四十年,有專家則認為可使用一二百年。1998年6月7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題為《即將來臨的石油危機——真正的危機》的文章認為,今後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應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後20年左右的時間,全球石油產量可能開始持續下降。雖然市場力量和石油生產技術的改進可能使石油供應繼續保持到21世紀,但是石油危機的到來可能比一般人的設想早得多。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到2010年,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採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盡管地質勘探技術有了驚人的進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儲量明顯減少,因為現有石油消費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到2003年,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終都會面臨石油危機。在本世紀內,世界主要靠豐富的低價石油推動了經濟車輪的前進,如果石油枯竭,那麼世界經濟將面臨嚴峻挑戰。《中東報》認為,到1997年底,開採石油已達8070億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動盪的70年代開採的。根據一些保守的估計,石油儲量不會超過8300億桶。還有一些報告指出,世界石油總儲量約達9950億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費石油240億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來越少,每年只有50億桶。中東地區以外的石油儲量正在下降。石油資源是有限的。

據美國石油業協會估計,地球上尚未開採的原油儲藏量已不足兩萬億桶,可供人類開采時間不超過95年。在2050年到來之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煤炭。其後在2250到2500年之間,煤炭也將消耗殆盡,礦物燃料供應枯竭。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全世界認識到必須採取開源節流的戰略,即一方面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開發新能源。
參考資料:http://sd-ep.cei.gov.cn/envir_sub/source/ca20000930201.htm

❹ 請問石油會被開采完呢

我的回答是——石油不會抽干。肯定有人會說我胡說八道,眾所周知,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既然不可再生,早晚就會有用盡的一天,怎麼可能不會抽干呢?

類比一下,假如有個很大的倉庫,裡面全是好吃的松子(拿松子舉例是因為我愛吃,哈哈),可以免費吃,但吃完後得把殼直接扔到倉庫裡面,問松子多久可以吃完。表面看來松子有限,終究有一天會吃完的,實際則不然。剛開始殼少松子多,很容易找到能吃的,後來殼越來越多,松子越來越少,找免費的松子太費勁,有那個時間精力還不如直接買呢。這樣下去,肯定有漏網之魚,這就是松子永遠不會吃完的秘密,石油同理。

石油開采是有成本的,一開始的時候成本很低,人們可以較為方便地開采很多石油。隨著石油逐漸被使用,剩下的石油越來越少,開采難度愈加擴大,成本也越來越高,終究會面臨一個臨界點,開採石油的成本超過了收益,這時候人們就會停止使用石油。甚至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人們就會使用替代資源,從而放棄對石油的開采。

有人說,石油沒了經濟是不是完蛋了,多少設備靠石油運轉啊。這你可就想多了,造紙術發明之前,說不定人們還擔心書籍越來越多,竹子不夠用怎麼辦呢。科技日新月異,可開發的資源也越來越多,不用擔心找不到替代資源。

就拿大量使用石油較多的汽車來說,目前新能源汽車正在推廣中,很多國家甚至推出了燃油車退出時間表。目前新能源汽車以鋰電池為主,用電來替代石油。搭載氫燃料電池的新能源汽車現已研發成功,但還沒有量產,技術成熟並推廣後,由於氫燃料能源利用效率高,無污染,排泄物只有熱量和水,有望成為新一代新能源汽車。另外還有固態電池等充電迅速,安全性好的電池正在處於研發階段,可以說,汽車方面石油的可替代資源還是很多的。

❺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❻ 石油開采一旦開始,就必須一直進行,不能臨時停止一段時間嗎

當然可以停止。
只不過石油的開采、加工、運輸需要大量人力,同時石油開采可以帶動其它工業行業,形成工業區。停止一段時間會導致大量人員無工可做,產生其它社會問題。

❼ 當今世界上的石油要多長時間會用完

石油和天然氣還能維持很長的時間。從現在開始,我們還能夠使用 100 年,但是很快它就會成為稀有資源。

按照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4(世界能源 2004 年 BP 統計回顧)統計,我們自 1965 年以來已經使用了大約 8600 億桶石油,而已探明的儲量還剩 11480 億桶。全球能源研究中心估計,我們每年要使用大約 290 億桶石油(每天 7900 萬桶)。如果我們保持這樣的用量,那麼已知的石油儲量只能維持 40 年左右。

美國地質調查 (USGS) 估計至少還有 1 萬億桶可開採石油有待發掘。如果這是事實的話,那麼按照我們現在的用量,還能供我們消耗 73 年。

OPEC 預計,到 2010 年,世界需求將提高到每天 9000 萬桶石油 (mbpd),而到 2020 年將達到 1.07 億桶。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我們的石油資源很快就會枯竭。

自 1960 年成立 OPEC 以來,很多 OPEC 成員都限制其石油生產的水平,以保持價格上漲。不久以後,石油的全球需求將超過已經足夠快速的全球石油產出能力。USGS 將此成為「滾雪球(The Big Rollover」,這將導致石油價格迅速上漲。

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從小油田產出石油或使用「提高採集率」法從舊油田提取更多石油將成為非常經濟的方式。世界上還有重油、瀝青砂和瀝青的已知儲量。通過這些資源產出石油雖然非常昂貴,但是在石油價格高低不下時,它們也將成為經濟的方式。

天然氣不會維持太長時間。BP 的回顧估計,我們自 1980 年以來已經使用了大約 60 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而儲量還剩大約 176 萬億立方米。按照國際氣體工業聯合會 (IGU) 統計,我們在 2000 年使用了 24.42 億立方米天然氣。以這個使用速度,我們已探明的儲量只能維持 70 年。雖然還會勘測出更多的儲量,但是需求同樣是與日俱增。IGU 預計到 2030 年,我們將使用 43.81 億立方米天然氣。

雖然我們永遠不會使世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遺原殆盡,但是我們需要開始提倡節約資源。

❽ 德國稱年底禁俄羅斯石油,禁止進口石油都會帶來哪些影響

德國禁止石油進口之後將會帶來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製造行業的發展速度將會減緩、以更高的成本購買石油以及俄羅斯的失業問題會更嚴重。

當今時代,每一個國家和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都是非常密切的德國,任何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的,不僅僅會影響到國內的製造業的發展,而且也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就業問題。

製造業的發展將會面臨著挑戰。

對德國的製造業的發展將會造成非常大的打擊,因為德國的製造業的發展必須要依靠石油的,而德國的很多行業都是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在停止進口石油之後,製造業的成本將會增加,從而會讓德國的製造業的產品在國際上缺少競爭力。

世界經濟的格局是非常容易被改變的,德國所做出來的決策並不利於其他國家,而且德國也不可能完全的擺脫俄羅斯的石油能源供給的。

❾ 歷史上有幾次石油危機

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