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溫度上升,氣體黏度上升,而液體黏度下降
因為
是熱脹冷縮原理
溫度升高會造成液體疏鬆衡蠢搭
導致液體的張力降咐拿低
從而造成了液體的黏度下降
那麼
黏度的升高或下降
同樣也是受到熱脹檔搜冷縮原理的影響
而溫度
則是影響黏度最根本的因素
㈡ 為什麼溫度越高液體的黏度越小
溫度越高液體的黏度越小的原因:
溫度越高,分子的內能增加,分子相互之間作用力約束不足以限制越來知啟租越強的分子運動,分子間間距增大,分子間吸引力減小。
粘度取決於分子間的內摩擦力,對於液體來說,其內摩擦力由分子間吸引力決定。所以當溫度升高時,液體分子間間距增大,使得分子間吸引力減小,於是內摩擦力減小,結果就導致了液體的粘度值變小。
黏度 (Viscosity),也寫作「粘度「。將兩塊面積為1m²的板浸於液體中,兩板距離為1米,若加1N的切應力,使兩板之間的相對速率為1m/s,則此液體的粘度為1Pa.s。將流動著的液搭兆體看作許多相互平行移動的液層,各層速度不同,形成速度梯度(dv/dx),這是流動的基本特徵。
由於速度梯度的存在,流動較慢的液層阻滯較快液層的流動,因此,液體產生運動阻力旁猜。為使液層維持一定的速度梯度運動,必須對液層施加一個與阻力相反的反向力。
㈢ 原油粘度對石油開採的影響
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動時所引起的內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決於溫度、壓力、溶解氣量及其化學組成。溫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壓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氣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輕質油組分增加,粘度降低。原油粘度變化較大,一般在1~100mPa�6�1s之間,粘度大的原油俗稱稠油,稠油由於流動性差而開發難度增大。 凝固點:原油冷卻到由液體變為固體時的溫度稱為凝固點。原油的凝固點大約在-50℃~35℃之間。凝固點的高低與石油中的組分含量有關,輕質組分含量高,凝固點低,重質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蠟含量高,凝固點就高。
溶解性:原油很難溶於水中,但卻能溶於普通的有機溶劑,如苯、氯仿、酒精、乙醚、四氯化碳等。雖然原油幾乎完全不能和水相溶解,但仍有少量水分會「包溶」於原油中,一定條件下可自然析出。
含蠟量:含蠟量是指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蠟和地蠟的百分比。石蠟是一種白色或淡黃色固體,由高級烷烴組成,熔點為37℃~76℃。石蠟在地下以膠體狀溶於石油中,當壓力和溫度降低時,可從石油中析出。地層原油中的石蠟開始結晶析出的溫度叫析蠟溫度,含蠟量越高,析蠟溫度越高。
析蠟溫度高,油井容易結蠟,對油井管理不利。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單質硫分)的百分數。原油中含硫量較小,一般小於1%,但對原油性質的影響很大,對管線有腐蝕作用,對人體健康有害。根據硫含量不同,可以分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膠量:含膠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膠質的百分數。原油的含膠量一般在5%~20%之間。膠質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呈半固態分散狀溶解於原油中。膠質易溶於石油醚、潤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機溶劑中。
含鹽量:原油從油井采出,其中含有大量的鹽分,最高可達1000ppm(百萬分之一千),它們多為鈉、鈣、鎂和氯化物的混合物。通常原油含鹽量在0.02%~0.055%之間。
其他:原油中瀝青質的含量較少,一般小於1%。瀝青質是一種高分子量(大於1000以上)具有多環結構的黑色固體物質,不溶於酒精和石油醚,易溶於苯、氯仿、二硫化碳。瀝青質含量增高時,原油質量變壞。
㈣ 什麼原因會導致白油粘度降低
導致白油粘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溫度變襲虧化。
白油粘度隨著溫度的升高做李快速下降。小分子的烴類,例如加拍胡神了少量汽油,粘度也會迅速下降。
㈤ 原油大漲原因
一、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國內油價不斷浮動,上漲下跌讓人們眼花繚亂。不過作為一種能源,油價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保持上漲的趨勢,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按照升進行計算的話,柴油的價格均進入到了7元時代,並且未來還會上漲,而汽油也在不斷突破,部分類型打破8元已經是指日可待。
二、供應和需求
受到疫情的影響,全球在原油方面的供應和需求變化幅度很大。像是疫情剛出現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它的危險性,基本沒什麼人願意出門。這個時候對原油的需求就減少了,為了減少影響和損失原油供應也在減少。可是現在部分國家已經漸漸恢復正常,需求量大大提高,供應方面一時追不上來。供應不足,就導致了原油價格的上漲。尤其是一些本身沒有或者需求量大的國家,進口難度提高,國內油價也就上漲了。
三、運輸問題
除了供應和需求的變化外,運輸也是一大難題。在疫情的影響下,各國的物流速度緩慢,相互之間可能還存在一定的限制。在相關的報道中,部分國家的加油站還出現了缺油的情況,可見現如今的局勢有多麼不穩。而為了刺激疫情後的發展,各國還有一定的通貨膨脹,各方面的成本提高,價格就開始了上漲。韓國的牛肉每公斤上千元,就是最好的例子。
【拓展資料】
原油主要成分是碳和氫兩種元素,分別佔83~87%和 11~14%;還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鉀、鈉、鈣、鎂、鎳、鐵、釩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點-50~24℃。原油經煉制加工可以獲得各種燃料油、溶劑油、潤滑油、潤滑脂、石 蠟、瀝青以及液化氣、芳烴等產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產品。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原油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
性質:
原油的性質包含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兩個方面。物理性質包括顏色、密度、粘度、凝固點、溶解性、發熱量、熒光性、旋光性等;化學性質包括化學組成、組分組成和雜質含量等。
物理性質:
原油相對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間,少數大於0.95或小於0.75,相對密度在0.9-1.0的稱為重質原油,小於0.9的稱為輕質原油。
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動時所引起的內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決於溫度、壓力、溶解氣量及其化學組成。溫度增高其粘度降低,壓力增高其粘度增大,溶解氣量增加其粘度降低,輕質油組分增加,粘度降低。原油粘度變化較大,一般在1-100mPa·s之間,粘度大的原油俗稱稠油,稠油由於流動性差而開發難度增大。一般來說,粘度大的原油密度也較大。
原油冷卻到由液體變為固體時的溫度稱為凝固點。 原油的凝固點大約在-50℃-35℃之間。凝固點的高低與石油中的組分含量有關,輕質組分含量高,凝固點低,重質組分含量高,尤其是石蠟含量高,凝固點就高。
化學性質:
原油是烷烴、環烷烴、 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碳和氫兩種元素,分別佔83~87%和 11~14%;還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鉀、鈉、鈣、鎂、鎳、鐵、釩等元素。
含蠟量是指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原油中所含石蠟和地蠟的百分比。石蠟是一種白色或淡黃色固體,由高級烷烴組成,熔點為37℃-76℃。石蠟在地下以膠體狀溶於石油中,當壓力和溫度降低時,可從石油中析出。地層原油中的石蠟開始結晶析出的溫度叫析蠟溫度,含蠟量越高,析蠟溫度越高。
析蠟溫度高,油井容易結蠟,對油井管理不利。
含硫量是指原油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單質硫分)的百分數。原油中含硫量較小,一般小於1%,但對原油性質的影響很大,對管線有腐蝕作用,對人體健康有害。根據硫含量不同,可以分為低硫或含硫石油。
含膠量是指原油中所含膠質的百分數。原油的含膠量一般在5%-20%之間。膠質是指原油中分子量較大(300-1000)的含有氧、氮、硫等元素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呈半固態分散狀溶解於原油中。膠質易溶於石油醚、潤滑油、汽油、氯仿等有機溶劑中。
原油中瀝青質的含量較少,一般小於1%。瀝青質是一種高分子量(大於1000以上)具有多環結構的黑色固體物質,不溶於酒精和石油醚,易溶於苯、氯仿、二硫化碳。瀝青質含量增高時,原油質量變壞。
原油中的烴類成分主要分為烷烴、環烷烴、芳香烴。根據烴類成分的不同,可分為的石蠟基石油、環烷基石油和中間基石油三類。石蠟基石油含烷烴較多;環烷基石油含環烷烴、芳香烴較多;中間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中國已開採的原油以低硫石蠟基居多。大慶等地原油均屬此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慶原油,硫含量低,蠟含量高,凝點高,能生產出優質煤油、柴油、溶劑油、潤滑油和商品石蠟。勝利原油膠質含量高(29%),比重較大(0.91左右),含蠟量高(約15-21%),屬含硫中間基。汽油餾分感鉛性好,且富有環烷烴和芳香烴,故是重整的良好原料。
㈥ 潤滑油的黏度是指的什麼,為什麼它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下降
分類: 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 工程技術科學
解析:
潤滑劑是一類很重要的石油產品,可以說所有帶有運動部件的機器都需要潤滑劑,否則就無法正常運行。潤滑劑包括潤滑油和潤滑脂,這里我們就潤滑油進行討論。
潤滑油的分類
國際化標准化組織制定了ISO 3448-92 標准,將工業潤滑油按其40℃時的運動黏度(mm2/s)分為20個等級,內燃機油和車輛齒輪油則仍按100℃時的運動黏度和低溫下的黏 度劃分。位於國際標准一致,我國工業潤滑油黏度分類標准也採用了這種黏度分級,並在黏度號前面加上「N"字母,以資與舊的用50℃黏度劃分牌號相區別。
潤滑油的品種雖然很多,但都是以基礎油為主體並加入適宜的各種添加劑而製成。基礎油又可分為礦運鎮物油和合成油兩大類。所謂礦物油,就是以原油的減壓餾分或減壓渣油為原料,並根據需要經過脫瀝青、脫蠟和精製等過程而製得的潤滑基礎油,礦物油是目前生產各種潤滑油的主要原料。但是,礦物油有時還不具備航空、航天和國防等特殊場合所要求的耐低溫、耐高溫、高真空旁慶粗、抗燃、抗輻射等性能。因此,還需要通過合成的途徑製取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合成潤滑油。合成潤滑油包括聚а-烯烴類、硅油類、聚乙二醇類、雙酯類、磷酸酯類、硅酸酯類、醛氟烴類、氟氯碳油類、聚醚類等等。
習慣上為了方便起見,將潤滑油按其使用場合分為以下六類:
1) 內燃機潤滑油,包括氣機油和柴機油等;
2) 齒輪油,其特點是他在機件所受的壓力可高達600-4000MPa;
3) 電器機用油,這類油在使用中並不起潤滑作用,而是起絕緣等作用;
4) 液壓油,是在傳動、制動裝置及減震器中用來傳遞能量的液體介質,它同時也潤滑及冷卻作用。
5) 機械油 這是在條件不太苛刻的一般機械上使用的潤滑油,其數量僅次於發動機潤滑油。
6) 工藝用油 包括各種金屬切削液、熱處理液及成型液(軋鋼液、軋鋁液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汽輪機油、冷差州凍機油、汽缸油、壓縮機油、儀表油、真空泵油等等具有特定用途的潤滑油。
潤滑油的運動粘度的測定,是使用一種玻璃的專用儀器,測定一定量的潤滑油在規定溫度下,流過一段毛細管需要的時間,來定級潤滑油的標號。同樣的級的潤滑油,溫度越高 粘度就越低,這是由於溫度的升高,分子之間的引力降低,一般液體都有這個特性。
㈦ 溫度和壓力對液壓油的粘度有什麼影響
造成的影響:當溫度升高時,油的粘度下降。油液粘度的變化直接影響液壓系統的性能和泄漏量。正常溫度在開機生產一段時間後,油泵響。處理方法:
1):吸油管質量不好或喉碼未收緊。拆濾網檢查是否變形。吸油管是否分層。更換油管,濾網。
2):濾網不幹凈。液壓油雜質是否過多。清洗濾網。
3):油泵磨損:檢查油泵配油盤及轉子端面磨損情況。更換油泵。
液壓油粘度的坦旦選擇主要取決於液壓泵的類型、工作壓力、啟動溫度、工作溫度及環讓褲擾境溫度等。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使用的液壓油,粘度要求有所不同。若粘度過大,管路阻力損失大,液壓泵吸入性能差,易產生氣蝕現象。
甚至會使液壓純嘩泵受到損壞;同時也降低了系統效率和元件動作的靈活性。若粘度過小,則泄漏增多,使容積效率降低;同時潤滑性能差,造成磨損加劇,甚至發生燒結現象。中、低壓液壓系統的工作溫度一般較環境溫度高40~50℃。
在此溫度下液壓油的粘度應為13~16mm2/s,為了避免磨損,液壓油的粘度不得低於10mm2/s。高壓液壓系統,其工作溫度比低壓系統約高10℃,為減少與壓力有關的高漏失率,工作粘度應選大一點約為25mm2/s。
㈧ 溫度升高,潤滑油粘度怎麼變化
溫度和粘度是反比關系,但是潤滑油有一定的耐溫范圍,例如礦物CLP220齒輪油在-20度到70度ISO粘度沒有太大變化,可以保證潤滑要求。但是一旦超出這個范圍粘度發生較大變化,超出正負15%就不能滿足設備要求。
通常講溫度越高粘度下降,溫度越低粘度上升。
合成油要比礦物油耐溫性好很多,主要原因是分子鏈不同,分子結構不同。
對溫度沒有要求的潤滑油是大家追求的目標,可惜到目前還沒有。
另外不要指望添加劑對油品溫度有太多幫助,過量使用會導致嚴重後果。
還有每個廠家同粘度油品溫度有所不同,主要是基礎油、配方不同。
希望能給您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