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化纖什麼時候開始的
擴展閱讀
扶貧產品哪個最貴 2025-07-05 14:57:14
項目需要哪些人力資源 2025-07-05 14:55:07

石油化纖什麼時候開始的

發布時間: 2023-03-26 14:42:56

❶ 敘述世界石油工業的誕生時間、地點、標志、背景

150年前,現代石油工業誕生了!愛也石油,恨也石油。石油是什麼?一言難盡話石油——

1859年8月28日,德雷克上校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打出第一口現代工業油井。從此,石油走向現代經濟舞台。

150年過去了,從北美到非洲,從陸上到海洋,筆直林立的鑽塔、綿延萬里的管道、閃著銀光的反應塔,無不勾勒出石油版圖的壯美和雄闊。

「石油黑金」、「石油血液」,這是人們對石油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形象比喻。

「石油政治」、「石油工具」、「石油美元」、「石油戰爭」、「石油危機」、「石油風雲」、「石油外交」,反映著當代世界石油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緊密關系。因為石油,許多國家變得更加富庶;因為石油,人類更加走向文明。

滄海桑田,難以阻隔人類對光明的追求。滾滾車龍,霓裳艷影,石油帶給人類生活的變化有目共睹。我們難以想像無油社會的情景。

歷經150年,石油,成為碳化氫社會的永恆主題。

1、經濟篇

在每一朵玫瑰的後面,也有12克石油。

現代石油工業一誕生,便勢如破竹。1860年,美國賓州的石油產量為45萬桶,到1862年,便猛增到300萬桶,到1880年,更是連增8倍,達到2628萬桶,當時,全球80%以上的石油產量都在美國。

面對石油,人類的科技和工業發展卻沒有做好准備。當時,開採石油僅是為了提煉煤油用於照明。易燃易爆的汽油卻被當廢物扔掉。150年後,人們又怎會想到,等待加油的人排成長龍。每一次的汽油調價,會使開車的人心驚肉跳。

內燃機的發明,使人類對石油的使用邁上了一個大台階,汽車的誕生,更使石油從燈油時代開始進入動力時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石油嶄露頭角。空戰、機動坦克戰和快速海戰初現,安全可靠而又充足的石油供應日益成為戰爭成敗的關鍵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石油作為戰略物資的價值充分體現。二戰結束時,美國的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二。石油產量和消費量,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志。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石油化工產品在全世界廣泛使用。石油,不僅是照明燃料、動力源泉,更成為重要的化纖、化肥、化工原料。

「盡管只有150年的時間,但石油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之深遠,可與幾千年前的農業革命相比。」有專家說。

如今,全球6億輛汽車依賴著石油。過去50年內,歷次世界糧食產量的提高,都歸功於石油添加劑,如化肥、農葯、殺蟲劑的使用和大型農業機械的應用;合成纖維降低了服裝造價;飛機方便了洲際旅行;而電視機、鍵盤、香料等石油製品,極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難怪有人說,就連一朵玫瑰的後面也有12克石油。因為栽培玫瑰的溫室需要取暖,肥料和噴灑的農葯也由石油製成。

滾滾車龍,霓裳艷影,沒有石油,就沒有我們現在這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就沒有現代文明。

因為我們,生活在石油時代。

2、政治篇

誰能控制石油,誰就能控制世界。

石油杠桿影響全球政治。有了石油,在上世紀70年代,前蘇聯主要靠出口石油建立了穩定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體系。北海石油的開發,極大刺激了英國和挪威經濟的發展。石油富礦,讓中東產油國的經濟在近幾十年來突飛猛進。中東國家一躍在當今國際社會舉足輕重……

石油,已經牢固地與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國家實力的標志。

格林斯潘說:美國發動伊戰的主要目的是石油。

當俄羅斯和烏克蘭因天然氣氣價發生糾紛時,法國《歐洲時報》刊文說,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一度沸沸揚揚的天然氣糾紛終於平息。事實上,當能源問題遭遇政治沖突,以天然氣作為談判籌碼並不出人意料,甚至可說是俄羅斯做出的「自然選擇」。當能源遭遇政治,缺少能源的歐盟在政治上難免「氣短」。

在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中,保障石油安全,已經成為各國的共識。

經合組織聯合建立的國際能源署(IEA),其主要職能就是促進其成員國建立應急石油儲備,並協調突發事件引起石油供應中斷時成員國之間的石油調配問題。

而培育本國的「殼牌」、「埃克森」也成為許多國家的追求。因為,大公司有大作用。屬於自己的石油跨國公司,是國家實力的標志,代表著國家利益,對世界石油資源有著巨大的掌控力,也是真正保證國家石油安全的基石。

對於石油的依存度,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指標。而邁入產油國行列,則意味著擺脫貧窮。

1997年,在中國石油等合作夥伴的幫助下,蘇丹一躍從石油進口國成為石油出口國,這個當年極為貧困、飽受戰爭摧殘的國家,經濟連年快速增長,和平也降臨到國內。蘇丹總統巴希爾由衷地說:「中國石油不但為我們帶來了石油,也為我們帶來了和平。」

3、版圖篇

石油生產地和消費地的分離,使石油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如果石油像空氣、水一樣隨處可以得到,那麼,石油即使再重要也不會引起人們的痴迷。石油生產地和消費地的分離,使石油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

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的65%集中在中東地區,而佔世界石油總消費量63%的「發達國傢俱樂部」——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美國、日本、德國等30個國家的儲量僅佔世界的8.3%。西歐和北美石油消費的44%依賴於國際供應,日本、德國、法國等經濟大國消費的石油幾乎100%依賴國際供應,而中東地區國家80%的石油生產直接為了出口,石油出口收益是其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2008年,美國消費石油8.845億噸,占當年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2.5%。

人類對石油巨大的需求,讓「石油衰竭論」的聲音有了市場。然而,全球石油人的努力,讓石油站立得更加偉岸。

人們已不再奢望從陸上發現露出油苗的油砂山,不再奢望到風景如畫,甚至平坦如砥的平原去發現常規油田。隨著勘探開發行業走向更加偏遠和復雜的國家及地區,人類的目光已瞄準難以開採的低滲透油氣藏、稠油及油砂油藏,甚至深海油藏。

科技,讓人類成為「萬能的上帝」。人類科技的進步,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而石油工業,如今正在創造這樣的神話。

海洋,台風巨浪、潮汐海流等,讓這里成為石油勘探的禁區,而搬遷拖航、油氣集輸、後勤補給等困難,讓投資浩大,石油公司望而生畏。但如今,在全球獲得的重大勘探發現中,有一半來自海上,特別是深水區域。

北冰洋的寒冷也不能擋住石油開發的步伐。去年,美國地質勘探局公布了一份關於北極地區的石油報告,北極圈內可利用石油儲量預計為900億桶,相當於世界未探明儲量13%的石油,未完全探明的、可獲取的天然氣儲量估計為47萬億立方米,相當於俄羅斯已知全部儲量相當的天然氣。

北極,一方凈土,也是人類的又一福音。

4、油價篇

石油價格,操縱全球經濟。

據亞太經合組織估計,石油價格一桶每上升10美元,就會使全球通貨膨脹率上升0.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下降0.25個百分點。2008年6月,國際油價跨過143美元一桶。此後不久,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誕生了。世界經濟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石油價格,操縱著全球經濟的作用可見一斑。

許多人有所不知,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上世紀70年代,世界油價長期徘徊在每桶1.8美元上下。廉價的、源源不斷的石油供應,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強大動力。這也導致了產油國與西方的矛盾。於是,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此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全面掌握了油價的主動權,油價節節攀升。

如何為石油這一關繫到國家命脈的商品科學合理地定價,許多經濟學家絞盡腦汁,先後創立了豪泰林理論、成本分析理論、市場博弈理論、計量經濟理論等多種定價理論。

但市場是最為活躍的。價格,有時並不能起到普通商品意義上的保持供需均衡的作用。石油輸出國單一的石油經濟結構容易造成油價的暴漲和暴跌。政治形勢和軍事斗爭也在左右著國際油價。

隨著石油金融化的進程,投機資本參與炒作,使石油價格更多的來源於投機價格。加強交易監管,避免過度投機,穩定國際油價,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

過高和過低的石油價格,猶如雙刃劍,對石油生產者和消費者都造成很大的傷害。能源供應國和消費國之間加強對話,不斷增加依存度,增加合作,利益更加密切。

5、企業篇

從石油托拉斯到跨國公司,石油企業正變得更大更強。

早期的石油生產者如過江之鯽,而只有擁有巨額資金、先進技術的石油公司,才能成為競爭的優勝者。

1863年,約翰·洛克菲勒通過合資創辦「精進煉油廠」以及標准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美國的煉油業。他步步為營,最終建立起自己的石油托拉斯,讓他和摩根、卡耐基等億萬富翁齊名。

為了扼制壟斷,1911年美國政府將洛克菲勒標准石油公司強拆為34個小公司。

這些新的實體在各自的地盤內迅速發展。與歐洲等其他國家的石油公司一同競爭,形成「石油七姊妹」,分別是埃克森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BP公司、雪佛龍公司、海灣公司。

而歐佩克的興起,將世界石油秩序引入新的階段。

減產、提價、禁運,歐佩克成為國際石油秩序的主導者。跨國公司逐漸淡出石油上游產業。石油,變成了阿拉伯國家的「軟黃金」。

世紀之交,大刮大型石油企業重組風。BP公司收購阿莫科,埃克森與美孚公司合並,道達爾與菲納公司、埃爾夫公司合並,雪佛龍和德士古、優尼科公司合並……

變得更強更大的石油公司富可敵國,埃克森美孚公司,2008年銷售額達到4428.51億美元,相當於2008年全球排名第17、18位的比利時和瑞典國民生產總值。而在財富500強企業排名中,大型石油公司均排在了前列。

國家石油公司的崛起,也成為一大特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等,完全走上了市場化道路,並展示出強大的競爭實力。

它們對世界原油市場原來的「四姐妹」,即埃克森美孚、皇家荷蘭殼牌、英國石油公司與雪佛龍形成了巨大挑戰。

6、未來篇

走向綠色、注重環保,講求責任,石油邁向新紀元。

2007年2月28日,中國石油首度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向公眾展示「奉獻能源、創造和諧」,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形象。

「BP」本來是英國石油公司的英文縮寫,隨著BP向全球100多個國家拓展業務,BP將其公司的意義解釋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

殼牌對綠色的表達是分享殼牌。嚴格的HSE管理,注重環保,注重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實現可持續發展,帶給人們更多的綠色希望。

在去年召開的第19屆世界石油大會上,以「世界在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能源」作為會議主題,技術發展與社會責任成為大會的中心議題。

大會還頒布了「世界石油大會卓越貢獻獎」,頒發給技術與社會責任兩個領域里的傑出貢獻者。

世界石油大會主席蘭道·高森指出,如今石油石化企業已經不能孤立經營了,履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石油石化企業運營的「社會許可證」,是企業成功的必備條件。獲得第19屆世界石油大會社會責任卓越貢獻獎的雪佛龍公司,則是因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突出成績。

為了擴大責任投資的社會效益,在蘇丹,中國石油熱心公益,真誠幫助當地人民,蘇丹的受益人群超過了200萬;BP公司開展的太陽能發電技術援助項目,可以解決菲律賓南部100多萬居民的生活用電問題;埃克森美孚公司開展安哥拉教育、健康投資項目,以解決安哥拉南寬扎省婦女和孩子的教育及健康問題……

石油,不再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高科技、大工業、走向綠色、注重環保、講求責任、走向和諧,讓石油更加庄嚴神聖。

——摘自《中國石油報》

❷ 中國石油化工工業發展史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是一家上中下游一體化、石油石化主業突出、擁有比較完備銷售網路、境內外上市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是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按照「實現所有制結構多元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指導思想,遵循「主業與輔業分離、優良資產與不良資產分離、企業職能與社會職能分離」的原則,通過「業務、資產、債權債務、機構、人員」等方面的整體重組改制,以獨家發起方式於2000年2月25日設立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167.8億股H股股票於2000年10月18日、19日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三地交易所成功發行上市;2001年7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國內公眾股28億股。目前,中國石化總股本為867.02億股,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持有的國有股占總股本的67.92%,未流通的其它國有股和法人股佔9.50%,外資股佔19.35%,國內公眾股佔3.23%。

中國石化是中國最大的一體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主要從事石油與天然氣勘探開發、開采、銷售;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化纖、化肥及其它化工的生產與產品銷售、儲運;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石油、天然氣、石油產品、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產品和其它商品、技術的進出口、代理進出口業務;技術、信息的研究、開發、應用。中國石化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產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的批發和零售)生產商和供應商,是中國最大的主要石化產品(包括中間石化產品、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單體及聚合物、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和化肥)生產商和供應商,也是中國第二大原油生產商。截止2004年底,剩餘探明經濟可採石油儲量3267百萬桶,剩餘探明經濟可采天然氣儲量30,330億立方英尺;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552億噸,乙烯生產能力389.5萬噸;擁有加油站3.01萬座,其中自營加油站2.66萬座;總資產4600.81億元,凈資產1863.50億元。2004年,生產原油3860萬噸,天然氣58億立方米;加工原油1.33億噸,生產汽煤柴成品油8083萬噸;生產乙烯407.4萬噸,生產合成樹脂622.1萬噸、合成橡膠56萬噸、合纖單體及聚合物602萬噸、合成纖維165萬噸;銷售成品油9460萬噸,市場佔有率達到60.5%,其中零售5325萬噸。

中國石化參照國際模式,構築了公司的架構,建立了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集中決策、分級管理和專業化經營的事業部制管理體制。中國石化現有全資子公司、控股和參股子公司、分公司等共80餘家,包括油田勘探開發企業、煉油及化工企業、銷售企業及科研、外貿等單位,經營資產和主要市場集中在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東部、南部和中部地區。

中國石化秉承競爭、開放的經營理念;擴大資源、拓展市場、降本增效、嚴謹投資的發展戰略;公司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回報最大化的經營宗旨;外部市場化,內部緊密化的經營機制;規范、嚴謹、誠信的經營准則。中國石化發展的目標是真正建設成為主業突出、資產優良、股權多元、技術創新、管理科學、財務嚴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中國石化的獨家發起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國家在原中國石化總公司的基礎上於1998年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出資設立的國有公司,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英文縮寫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注冊資本1049億元,總經理為法定代表人,總部設在北京。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對其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參股企業的有關國有資產行使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出資人的權力,對國有資產依法進行經營、管理和監督,並相應承擔保值增值責任。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控股的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於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內發行H股和A股,並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和上海上市。2004年底,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總股本867億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持股佔67.92%,國家開發銀行和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持股佔9.50%,外資股佔19.36%,國內公眾股佔3.23%。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石油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發;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施工、建築安裝;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製造;技術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在《財富》2003年度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54位

❸ 具體 石油是怎樣做成化纖的

以丙綸為例、講-下石油是怎樣做成化纖的:石油首先進入是石油煉制工業中的化工型煉油廠,煉油廠將原油利用催化裂化,延遲焦化、催化重整、芳烴抽提、氣體分離等裝置生產出制化纖的笫一種石油化工原料就是煉廠氣,然後煉廠氣經過氣體分離裝置,利用吸收和解吸的方法得出裂化氣中的丙烯,丙烯再以金屬有機有規立構催化劑(Ziegler-Natta型),使丙烯單體在控制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合成樹聚丙烯脂、也有用淤漿法。在稀釋劑(如己烷)中聚合成為聚丙烯的(簡稱PP), 將PP加入立式或卧式螺桿擠出機加熱熔融,通過計量泵由噴絲頭擠出,在空氣中冷卻成纖。這就成等規聚丙烯纖維即丙綸這種化學纖維了。

❹ 石油是怎樣煉出纖維來的

石油是初級產品,這里說的纖維是化學纖維,也稱合成纖維。中間經過多次加工,裂化、聚合,添加劑一系列復雜過程,形成高分子材料,最後有高分子材料製造合成纖維。如丙綸絲、滌綸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