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南極洲石油怎麼來的
擴展閱讀
哪些商業app可以互換資源 2025-07-08 00:10:54
人力資源證證書哪裡報名 2025-07-07 23:56:51

南極洲石油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3-22 03:07:39

『壹』 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阿拉伯國家有如此豐富的石油資源的原因:阿拉伯在中東,中東地區是海洋生活著許多海洋生物,石油就是這些海洋生物和這些熱帶植物的屍體所組成的。

(1)南極洲石油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

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油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

『貳』 南極洲石油資源豐富嗎

南極洲蘊藏的礦物有220餘種。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鉑、鈾、鐵、錳、銅、鎳、鈷、鉻、鉛、錫、鋅、金、銅、鋁、銻、石墨、銀、金剛石等。主要分布在東南極洲、南極半島和沿海島嶼地區。如維多利亞地有大面積煤田,南部有金、銀和石墨礦,整個西部大陸架的石油、天然氣均很豐富,查爾斯王子山發現巨大鐵礦帶,喬治五世海岸蘊藏有錫、鉛、銻、鉬、鋅、銅等,南極半島中央部分有錳和銅礦,沿海的阿斯普蘭島有鎳、鈷、鉻等礦,桑威奇島和埃里伯斯火山儲有硫磺。根據南極洲有大煤田的事實,可以推想它曾一度位於溫暖的緯度地帶,才能有茂密森林經地質作用而形成煤田,後來經過長途漂移,才來到現今的位置。

比較典型的有:東南極洲維多利亞地有大型煤田,面積達25萬km2,煤質優良,南極洲煤的總儲量約有5000億噸。面向印度洋的查爾斯王子山脈有世界上最大的鐵礦山,綿延120km,礦層厚100米,品位在35%~38%,可供全世界消費200年。在羅斯海、威德爾海和別林斯高晉海的大陸架發現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整個南極洲的石油估計有450億桶(每桶32.6kg),天然氣3200億m3。南極洲的礦產資源中,儲量最豐富的是煤

『叄』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是怎麼來的

個人認為,石油的來源是生物屍體在高溫高壓下轉變成液體碳氫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富集形成油田。

石油的化學成分是短鏈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是現代工業應用中最重要的資源。現在許多國家都在為石油而戰。比如中東戰爭和委內瑞拉局勢的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石油的利益交織在一起,這說明石油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是古代有機物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而形成的。生物油形成理論在教科書中被廣泛採用和傳播。人們認為,石油是在古生物死亡後沉積的,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屬於生物沉積,轉化為石油,不可再生。

在生物發生和非生物發生方面,在碳氫化合物“碳+氫”合成的基本化學反應機理面前,只有傾向性的過程描述或猜想。

地球上的石油呢?它們起源於地球形成之初。宇宙中的各種塵埃中積聚了大量的石油。這些塵埃和大塊岩石聚集在一起,相互碰撞形成了地球。根據相似溶解原理,分散的有機質自然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油田。這是地球上大量石油的來源!

『肆』 南極地區環境那麼惡劣,為什麼還會有豐富的煤炭資源

南極的地區環境很惡劣,但是即使是這樣的環境,仍然有很多的煤炭資源,這個煤炭資源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顯然是與歷史上所發生的大的地殼活動便簽有關系的,因為南極洲大陸曾經他是一個生物繁茂的地方,並不是現在這樣冰天雪地。

這些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它的儲量是有限的,哪怕說現在隨著人類的資源開采技術勘探能力的不斷提高,發現的儲量供人的延長,使用的時間越來越久了,但仍然會有一天的耗盡,所以這些不可再生資源不能成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能源支柱,我們未來必然要進行能源轉型的。

『伍』 地球上的石油資源是怎麼來的真的是生物構成的嗎

有些人認為石油一般是由史前的海洋生物和一些藻類的變化形成的。經過長期的地理變化之後,這些有機物和淤泥開始在地下形成厚厚的沉積岩,然後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形成油頁岩。

當然,面對這兩種理論,古生物屍體形成石油理論還是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只不過有些時候面對生物屍體形成實體的理論無法解釋,只能夠靠取非生物成有理論來支持。

『陸』 南極石油儲量相當豐富,為何卻沒有國家對它去進行開采

第一個原因就是南極這個地方目前不歸屬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是地區組織,是屬於國際公共區域,開采南極的石油會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雖然說大西洋、太平洋也屬於國際公共區域,但是在這些地方捕魚就不會受到限制。但是畢竟漁業和石油資源不能相比,石油不僅是難以再生的資源,而且對國家和國際之間的影響都比較大。所以為了不得罪國際上很多國家的利益,沒有哪個國家敢雖然的去開采。

第四個原因就是在南極開採石油會對南極的生態造成很大的破壞,而開採石油的國家最後可能會被國際社會給制裁。南極的生態非常的脆弱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如果在南極進行開採石油這樣大規模的人類活動,那工業的污染、人類的生活垃圾等因素都會給南極的生態造成難以修復的影響,從而影響其他國家在南極所從事的活動,所以最終也就沒有國家去開車南極的石油了。

『柒』 各國對南極油氣資源的開發是怎樣的

南極地區的大部分陸架,在一年的大多數時間里被海冰覆蓋著,有些海區總是有浮冰漂動,幾乎不能使用勘探船拖曳地球物理儀器工作。寒冷的氣候,危險的浮冰和冰山,長期的高強風暴,都會給運輸帶來種種危險,因此,對任何想要在南極洲大陸架勘探並進而提取石油者來說,都面臨著相當大的技術困難和經濟投資問題。

盡管如此,從20世紀50年代起,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對南極資源的調查活動卻有增無減。美國、蘇聯、日本、德國、英國、挪威、澳大利亞、法國、巴西、波蘭等國都先後在南極洲大陸架開展了旨在查明油氣資源的地球物理調查行動。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已派船對羅斯海、威德爾海和別林斯高晉海的大陸架進行了地球物理調查,並於1973~1974年,南極石油的勘探派深海鑽探船「格洛瑪·挑戰者」號前往南極部分陸架區實施深海鑽探計劃。在1980~1981年的南極夏季,美國南極計劃中最主要的項目是對別林斯高晉海沿岸地質可能的含油氣構造進行詳細調查。

蘇聯的調查船也主要活動在羅斯海與威德爾海海區。蘇美已於1983年完成了環南極的考察航行。

在對南極洲大陸架油氣資源的調查活動中,日本和德國也不示弱。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就耗巨額資金建造了設備先進的第三代南極考察船——「白獺」號,並以其在南極大陸的考察站為基地,大力開展資源考察。其調查的項目不僅全面而且詳細,包括海底取樣、深部探測、地震反射、浮標無線電聲的折射、海洋磁測、海洋重力以及在別林斯高晉海域的3個點上進行大地熱流值測量等工作。1980年,日本政府還投資18億日元,委託日本國家石油公司對南極洲大陸架油氣資源進行為期3年的調查。之後,日本政府又繼續追加撥款,決定再進行3年的調查,以期弄清南極洲大陸架石油天然氣的遠景區。同時,1981年3月,日本七大造船公司和機械公司在東京開始了一個為期5年的龐大研究計劃——研究冰區運油船和鑽探設備。日本旨在油氣資源考察的區域包括東南極洲的油氣遠景區,就是說從東南極的普里茲灣海盆—羅斯海盆—別林斯高晉海盆—威德爾海盆都有它的調查航線。

20世紀80年代初,聯邦德國建造了一艘萬噸級的破冰、科學考察和物資運輸三位一體的南極考察船——「北極星」號,儀器裝備十分先進,破冰能力非常強,特別是裝備有先進的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考察設備,旨在對南極洲大陸架油氣資源和海洋生物資源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前些年,其已同美國人在羅斯海盆合作進行了大量的地球物理調查工作。澳大利亞對東南極洲普里茲灣海盆的油氣資源調查十分重視,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組織了對普里茲灣海盆的海洋地質、地磁、地震和水深測量等多學科調查,旨在查明該海盆的地質構造和沉積層厚度,並由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局的科學家專門負責此項研究工作。此外,挪威、英國、巴西等國主要是在南極半島外的斯科舍海盆開展了油氣資源的前期調查工作。

裝備先進的破冰船雖然許多國家在南極地區沿海進行著多種調查工作,但多數還處在普查和詳查階段。如果要進行鑽探,還有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需要解決。

1979年,一些國家在義大利召開了一次科學討論會。在會上,大家就在南極洲海域勘探和開發石油的可能性交換意見,當時的結論性意見是:「很清楚,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在南極洲沿海的許多地區進行石油勘探鑽孔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5年之內將可以在更多的地區進行鑽探。」這個結論主要是根據一些國家在北極地區所取得的進展得出來的。例如,加拿大已經成功地在其北極地區冰厚200米、水深1500米的地方完成了鑽孔。多米石油公司已經取得了一年四季在北極地區鑽孔的經驗。由破冰船作後盾,它使用專門的鑽探船完成了5個鑽孔,每孔費用5000萬加元。其中M13孔已經打到了商業油流,每天可生產12000桶原油。在未來的幾年內,多米公司准備投入2億加元在加拿大的北極地區繼續進行鑽探。

同樣,在芬蘭島漂著冰山的海域里,迄今為止,這個公司已經鑽了70多個勘探鑽孔。其中,P15號鑽井打到了一個總儲量約15億桶的高質量油田。這是自20世紀60年代在阿拉斯加的普魯德霍灣發現油田以來,在北美洲地區由單口鑽孔所發現的最大的油田。

1979年,美國的得克薩卡石油公司,在離芬蘭海岸290千米、水深為1800米的地方鑽了一口6000米的深井,一共用了4個月的時間,耗資3500萬美元,但沒有打出油來。美國人採用了這樣一種新技術,即當冰山漂來時,鑽井平台可以暫時移開,等冰山漂走後再繼續工作。但是,與北極地區大不相同的是,南極洲的情況要困難得多。因為南極大陸沿海不僅水深冰厚,而且開封時間很短,每年只有2~3個月,巨大的冰塊在風力的驅動下每天可移動60~70千米,這對任何類型的鑽井平台都是一種嚴重威脅。因此,在現在的技術條件下,要在南極洲大陸架上進行鑽探仍然是非常艱難而危險的。另外,如果在南極洲沿海進行鑽探和開發,不可避免地將會引起周圍的環境污染,這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也是人們十分關心的一個話題。

『捌』 南極洲發現石油,說明以前是森林。但南極洲冰雪融化,也就是說南極洲是森林的時候,各大洲都被淹沒掉了

你的觀點不對。第一,石油慧茄根本不是由森林生成的,是由海洋或大型湖泊的浮游生物死亡後生成的。所以生成石油的環境當時一定或宏是海洋或大型湖泊,在水下。森林的樹木生成煤,煤才是陸地上生成的。第二,地球上的陸地也在一直沒有停止演化,經常衫碧冊淹沒在海水之下。但各大陸情況不一樣,位置也不總在當前的位置,所以不可能同時被淹沒。

『玖』 地球上的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一種粘稠深褐色的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是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

石油的由來: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再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石油。

『拾』 南極大陸有石油嗎

南極是有石油的,但由於聯合國規定南極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加上氣候條件難以開發,故目前各國對其各種資源處於勘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