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偷襲珍珠港
人們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眾說紛紜。從戰後所發現的資料表明,珍珠港事件其實是一場能源戰,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日本因為美國對其實施石油禁運而採取的極端措施。
美國希望通過卡住能源供給來遏制日本
石油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能源短缺因此成為其稱霸世界的致命弱點。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末90%的國內石油需求來自於進口,而其中85%來自於當時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國——美國。
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亞洲大陸已經進行了四年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
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顯然對美國的遠東利益構成了威脅,然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也使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左右為難,孤立主義分子認為,一方面不能向世界上受戰爭威脅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對侵略國家實行經濟制裁。而且,在英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羅斯福總統被建議不能在太平洋與日本發生軍事沖突,以免今後無法向盟國提供援助,而且這也會導致公眾注意力轉移,無暇顧及希特勒的侵略腔冊計劃。
1940年7月,美國通過《出口控製法案》,這正好給羅斯福總統找到了一個報復日本在亞洲肆意擴張的借口。當日軍於1940年9月開始入侵印度支那北部時,羅斯福總統藉助該法案對日本實施廢鐵和鋼材出口禁令。不久,他又實行航空燃料和潤滑油禁運,聲稱這些物資只能出口到英國和其他西半球國家。
與此同時,日本人也在思索,並開始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日本軍方,尤其是軍隊高層,自從在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之後,對外交政策施加了很多惡劣影響。同時,軍隊高層也是支持與德國和義大利結盟的主要力量,他們主張延長在中國的戰爭,並進一步向亞洲南部進軍,從而實現其能源自給的帝國夢想。1940年夏天,公爵近衛文磨擔任日本首相。近衛內閣一方面默認軍方在亞洲進一步擴張,另一方面又致力於與美國達成和解。然而,近衛內閣授權軍方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基地,並與德、意簽署三國盟約,這使羅斯福總統和國務卿赫爾無法在談判中做出任何讓步。
1940年冬季,英國跨大西洋能源供給線遭到德國潛水艇毀滅性的打擊,美國因此越發關注事態發展。1941年4月,德國攻佔了南斯拉夫和希臘,並在克里特島和北非重創英軍。羅斯福總統不得不下令延長美國在大西洋的中立區,並將巡航線進一步向東延伸,以防止希特勒進攻。5月,羅斯福總統宣布進一步增強該地區潛艇追蹤和護航的力度,並調遣太平洋艦隊增援大西洋艦隊,美國因此宣布國伍羨宏家處於緊急狀態,華盛頓因此將支援英國置於無可爭議的重要地位。
東京方面的政策這時也開始左右搖擺。近衛內閣派親美的野村吉三郎為駐美大使,向華盛頓提出一些新的談判要點,國務卿赫爾同意探討這些計劃,然而經過50次秘密會晤,最終仍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美國拒絕就細節展開進一步探討,他們提出談判只有在日本同意「四項原則」的條件下才能繼續進行。日本則認為這四項原則無疑是美國在談判方面所設置的障礙,談判因此陷入僵局。
石油儲備的下降迫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署了令世人震驚的《日蘇中立條約》,6月,德國開始攻打蘇聯。這些事態的發展最終促使日本軍方高層確信他們不會與蘇聯在偽滿洲國邊境地區發生正面沖突。美國開始停止從東海岸和其他一些港口向日本出口石油。日本政府則開始進行秘密會談,日本軍方高層與近衛首相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向日本天皇提議向亞洲南部繼續擴張,因為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天皇對此也表示同意,於是入侵馬來西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香港地區的計劃開始實施,同時日本還開始著手准備與美國、英國和荷蘭交戰。但是具體的期限並沒有定下來,與美國的談判仍在繼續。
7月24日,在法國維希政府勉強同意之下,日軍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的關鍵要塞。26日,羅斯福總統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所有的資產,同時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可通過許可證貿易方式。英國和荷蘭政府也立即仿效美國政府的做法。歷史文件並沒有說明羅斯福總統對於做出該項決定所蘊涵的內在意義。從羅斯福總統幕僚的備忘錄來看,總統只是試圖通過石油許可證貿派爛易作為外交手段,以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然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則已經使得日本無法像以前那樣支付石油美元。總之,這對於美國政府強硬派而言無疑是一場勝利,他們一直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迫使日本做出讓步。
在如此政治環境之下,日本因此只能動用其石油儲備。歷史學家赫伯特·菲思曾經這樣寫道:「日本沒有任何途徑獲取或者控制石油供給。石油儲備的下降在促使日本政府做出與美國交戰的最後決策。」
對於美軍而言,羅斯福總統在這個時機做出的決策無疑是種失敗。美國海軍一直在強調美軍在太平洋的劣勢,相對於擁有10艘航空母艦的日本海軍而言,美國航母只有區區3艘。而且美國海軍一直敦促美國應該拖延與日本交戰的時間,因為菲律賓軍事基地的空軍和地面部隊力量尚未得到加強。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也一直向華盛頓發出警告,如果將日本逼入死胡同,日軍將會做出沒有任何暗示的猛烈還擊,因為這是日本人的民族特性。然而羅斯福總統依然堅持認為,盡管有些冒險,但這不會給美國帶來嚴重後果。他的幕僚看似一致的看法更加促使總統認為戰爭依然十分遙遠。即便日本攻打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印度,也絲毫不會影響美國本土安全。
美國對日本實施財產凍結和石油禁運使日本大為震驚。戰後出版的一些歷史記錄表明,日本當時已經陷入絕望。到1941年8月為止,日本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9月份提前召開的御前會議將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10月近衛內閣倒台,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出任內閣首相。11月5日召開的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促使猶豫不決的日本天皇對美宣戰,除非在談判最後一分鍾取得外交解決的途徑。
美國割斷了日本的能源供給線,使得日本法西斯狗急跳牆,孤注一擲
日本在談判中佯裝做出讓步,表示同意立刻從印度支那撤軍,然而日本一刻也沒有放棄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戰略,因此美日談判舉步維艱,然而與美國不斷延期的談判正好幫助日軍部署完兵力。11月26日,日本又在印度支那攻佔了一些地方,國務卿赫爾對此極為憤怒,在談判中要求日軍完全從中國撤出。
而羅斯福總統與其幕僚則一直通過截取日軍無線電信號,關注日軍的一舉一動。但他們並不知道日軍將會在何時何地採取何種行動。更糟糕的是,美國始終無法破譯日本陸軍和海軍的密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成為美國歷史上最為慘痛的戰爭災難,演繹了一場人間悲劇。對於美國而言,不幸中萬幸的是,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在日軍偷襲的當天正好不在港內。然而對於日本而言,偷襲珍珠港最終表明是一場更大的失敗,它正好給主戰的羅斯福總統找到了對日宣戰的最好借口,他再也不用說服國會以保護英國和荷蘭殖民地的名義向日本宣戰,而本來對參戰與否猶豫不決的美國人民也立即團結一致加入抗日行列。
㈡ 二戰期間,美國在宣戰以前就對日本石油禁運,是什麼原因
因為美國不想在中國投降以後再對日本作戰,所以逼迫日本在未解決「支那事變」(抗日戰爭)以前對美國宣戰,因為中國戰場可以牽制大批日軍,所以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就不用承受太大的傷亡。而在1941年中國已經獨立抗戰四年,國內資源和戰略儲備、武器儲備已經消耗殆盡,很難再獨立抗爭下去了。
當時日本的目的是稱霸世界,所以必然有與美國的「最終戰爭」。而如果日本北上進攻蘇聯,蘇聯便會腹背受敵,很有可能因此戰敗。如果蘇聯戰敗,德國便會佔領全歐洲。此時美國再參戰便會受到佔領歐亞大陸的日德兩國的左右夾擊,從而局面就會變得很艱險。
㈢ 珍珠港事件是怎麼一回事它爆發的原因是什麼它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日本派出航母編隊在未宣戰的情況下對美國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造成擊沉美戰列艦5艘,擊傷3艘,毀損其他艦艇10艘;擊毀飛機188架,擊傷291架;美軍官兵死2408人,傷2000餘人的結果,最終導致美國正式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事件。
珍珠港事件爆發的原因,既有日本方面的,也有美國方面的,有著各個方面的綜合原因。
1.日本方面:日本在中國戰場久戰不下,國力逐漸被消耗。日本本國資源匱乏,缺乏橡膠,石油等天然資源,很難支持進一步擴大作戰。日本的資源大多依靠進口,而隨著二戰的逐步推進,由於日本的進一步擴張刺激到了美國的利益,以及對法屬殖民地的吞並,美國對日本採取了石油禁運和航運封鎖,使得日本的戰爭資源極度缺乏,急需尋找其他資源。當時東南亞擁有著豐富的資源,但這些資源多半都是英,荷,比等同盟國的殖民地所擁有的,是與日本的協約國德國敵對的,因此無法從美國獲得資源,也無法從東南亞通過和平方式獲得資源,使得日本的戰爭資源陷入瓶頸。
在此條件下,以及日本對美國戰爭潛力的錯誤估計下,日本認為,只要通過「突然襲擊」殲滅美國太平洋的主力「太平洋艦隊」,就可以阻止美國對日本的封鎖,同時解決了這一威脅,就使得同盟國在遠東沒有任何(能對日本造成威脅的)軍事力量(比,荷這些國家殖民地軍事實力弱,法國已淪陷,英國忙於歐非戰場無暇東顧,能抽出的軍事力量有限)。日本可以快速吞並整個東南亞,再依靠東南亞的資源對抗同盟國及美國,擴大侵略范圍。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最終戰略構想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同時攻陷美國檀香山(即夏威夷群島),對美國造成重創迫使其退出戰斗,從而獲得勝利。
2.美國方面:美國政府精英意見和民意要求向來存在著沖突。一戰以來,經歷了1929-1933年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實力遭到重創,羅斯福上台努力恢復經濟,而軍隊建設長期滯後,軍費匱乏。
二戰爆發後,由於各種原因,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想喧囂而上,反戰情緒十分高漲。這使得美國在二戰開始到珍珠港爆發前,無法向其他國家宣戰。當時的羅斯福政府確立了扶持英國對抗德國的戰略,但是許多直接的幫助計劃(諸如志願兵等等)由於美國民意的阻撓,無法從國會通過,使得美國政府只能採取有限的措施幫助英國。
日本在遠東的逐步擴張,對美國的經濟利益造成了威脅。美國遠東的殖民地菲律賓在日本的威脅范圍下,同時日本對中國的逐步侵略,對法屬越南的吞並等行為,使得美國在太平洋西岸的利益受到威脅。同時,日本與德國作為結盟關系,而德國與英國對抗,而美國扶持英國,美國對日本的對抗不可避免。
美國採取了逐步緊縮的政策,先是對日本發出警告,以經濟封鎖為由停止日本在對華,對東南亞的侵略,在日本無視後,對日本採取了石油禁運,同時派遣太平洋艦隊進駐美國太平洋前沿基地珍珠港,如同一把利劍懸在日本頭上。
(關於太平洋艦隊進入珍珠港,有分析認為此舉刺激了日本發動偷襲,乃羅斯福的苦肉計,目的是為了壓制國內反戰情緒,使得美國正式參與到二戰之內。)
3.珍珠港事件的後果: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第二天,美國即全票通過了對日宣戰,美國正式進入戰爭狀態。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迅速開始了工業轉軍工的轉型。
在太平洋戰爭初期(1941年末至1942年中),由於美太平洋艦隊幾乎全滅,日本發動了對東南亞的大規模侵略戰爭,攻佔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對緬甸發動襲擊,入侵馬來西亞。同盟國無力阻止日本的進攻。
1942年6月4日,美日爆發了中途島海戰。美國以一艘航母沉沒為代價,擊沉日本四艘航母,從而改變了太平洋戰場艦隊對比劣勢的局面。太平洋戰場局勢被扭轉。
事實上,到1942年,美國工業轉型已經接近完成。美國的軍事生產能力極為強大。在二戰中美國是主要參展國中最後加入戰爭的,但其軍工產量是日本無法媲美的(有句話說得好,美國不要其他同盟國,一個國家就可以單挑全世界)
美國的參戰,大大加速了軸心國集團的失敗。美國可以同時進行太平洋,大西洋的兩面作戰而尚有餘力,強大的軍事生產能力,源源不斷的兵員補給和豐富的資源使得同盟國實力大增。日本的計劃最終破滅
㈣ 2戰中珍珠港被偷襲的原因
細分的可以有以下的幾點:
日本佔領中國大片領土以後,野心日益膨脹,向太平洋進軍擴張的趨勢變得愈加的明顯,而日本的擴張挑戰了英含派肢美在太平洋的利益,日本和美國的矛盾加深,兩國的戰爭火種就此埋下.
(1)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在1941年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和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存款,日本遭遇到嚴重的能源危機,日本資源相當的貧乏,根本無法補充巨大的戰爭消耗,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備只能用半年的時間,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迅速的打下東南亞,奪取東南亞地區豐富的油氣資源供戰爭的需求.
(2)
以東條英機為代表的南進派勢力的上台.
日本參謀本部原來一直存在著「北進」和「南進」兩派之爭,「北進」派力主在時機成熟時進攻蘇聯,向西伯利亞方向擴張。「南進」派主張向東南亞擴張。就一般正常情況而言,蘇聯經過「十月革命」、內戰、被波蘭擊敗以及蘇芬戰爭,比英、美弱得多,談世「北進」是個相對穩妥的擴張方案,「南進」則要同西方列強「硬碰」,十分冒險。
1941年10月17日東條英機繼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同年11月初,以東條為首的日本政府,在御前會議上通過了對美國、英國和荷蘭開戰的決定。11月中旬,東條在臨時議會發表戰爭演說,譴責英、美阻礙日本進行侵略擴張,號召國民節衣縮食,叫囂一億國民齊上陣」。臨時議會根據東條的要求,通過了38億日元的臨時軍費追加預算案。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日軍根據東條英機的命令,陸續開始對泰國、馬來亞、菲律賓、關島、威克島、吉爾伯特群島及香港等地發動進攻。12月8日,美國、英國宣布同日本處於戰爭狀態。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妄圖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侵略野心.
「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近代以來實施的一系列亞洲政策的結果,是「大陸政策」在新時期的具體表現。其出發點是乘英、法等面臨德國的長驅直入自顧不暇之際,奪取西方殖民者在南亞,東南亞的殖民地,使日本的勢力實現從「東亞」向「南亞」"東南亞"的擴張,妄圖建立一個大日本帝國。但是,由於戰線太長,加上陷入了中國戰區不能自拔,為了解決擴大戰爭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問題,日本打出了「共存共榮」的旗號。這樣,一方面可以在亞洲國家抓壯丁,解決日本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可以對亞洲各國的掠奪正當化,還可以以假象蒙蔽日本人民。正如北崗伸一說的那樣「在日本決定重要政策的過程中,解放亞洲並非主要目的,『自存自衛』才是其經常性的目標。」
(3)
珍珠港是日本向太平洋擴張的」眼中釘,肉中刺」.
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駐扎在珍珠港,是日本南下的最大阻礙,要取得太平洋的海空優勢,必須除之而後快:
戰列艦 加利福尼亞號、俄克拉何馬號、西弗吉尼亞號、亞利桑那號 馬里蘭號、田納西號、內華達號、賓夕法尼亞號 8艘,2艘航空母艦 另有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以及3艘其它艦只,
10餘艘其他大型艦只、20餘艘中小型艦艇,美機約400多架.
(4)
日本的國力決定必須孤注一擲的對美國進行偷襲,給予美軍重創,才能奪取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羨嘩權.
美日兩國的國力和軍事力量的對比。
1941年太平洋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90億美元,美國是2000多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年產彈葯可達50萬噸,美國產鋼3300多萬噸,工業潛力再開展前卻沒有激活.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近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㈤ 珍珠港事件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日本企圖建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
㈥ 珍珠港事件的真正原因
美國為了遏制日本擴張勢頭對日本實行了貿易封鎖與石油禁運,這對日本來說是無法接受的。日本要麼停止全部戰爭行為,要麼就只能和美國翻臉。日軍計算過和美國開戰的勝算,非常小,但越晚開戰勝算越小……所以日本乾脆孤注一擲,企絕啟圖先發制人地偷襲珍珠港、搞垮美並肢如國太平洋艦隊,為佔領東南亞贏得時間,最好能把美國人打怕,實在不行最終也可以靠著大東亞地區的豐富資源與美國抗衡飢租……但日本的不宣而戰(這是個意外)激怒了美國,再加上中國英國等盟國的抵抗,日本最終沒能擺脫資源劣勢。
㈦ 日本偷襲珍珠港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偷襲珍珠港
目錄·背景
·事件過程
·直接結果
·長期影響
·歷史意義
·有關偷襲珍珠港電影的介紹
珍珠港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偷襲珍珠港或奇襲珍珠港。
背景
日本從1941年中開始向東南亞的發展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安,十年來這些國家對日本的對外擴張的不滿頂多局限於遞交外交抗議書,但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對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運輸戰略物資,尤其是鋼和石油。這一步對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威脅,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東南亞的活動,回到談判桌邊。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扎在珍珠港(由於它離日本比美國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對日本是一個直接威脅)也是這個目的。羅斯福認為這個決定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當理查遜上將對這個決定提出抗議時,他將理查遜解職。但美國和其它國家的反應似乎只是加強了日本軍方的決定,佔領和利用這個地區。日本的石油產量很小,而提煉的石油的儲藏更少,因此禁運對日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日本政府決定占據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禁運的回答。他們不能假設,假如他們開始行動了,美國會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是山本五十六考慮事前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襲擊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的計劃是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中的一個戰術步驟。日本資料顯示山本於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後,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後,他被批准開始准備這個行動。日本海軍內部有強烈的反對這樣一個行動的力量。山本威脅,假如這個行動被中止的話,他將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准。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出兵太平洋的決定被批准。在11月的會議上還決定,只有在美國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況下才放棄這次行動。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襲擊珍珠港計劃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只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此前日本佔領了滿洲。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劃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從年中開始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日本計劃的一部分是在襲擊前(而且必須在襲擊前)中止與美國的協商。到12月7日為止,日本駐華盛頓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與美國外交部進行很廣泛的討論,包括美國對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東南亞的反應。襲擊前日本大使從日本外交部獲得了一封很長的電報,並受令在襲擊前(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將它遞交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但大使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列印這篇很長的國書。最後這篇宣戰書在襲擊後才遞交給美國。這個延遲增加了美國對這次襲擊的憤怒,它是羅斯福總統將這天稱為「一個無恥的日子」的主要原因。山本上將似乎同意這個觀點。在日美合拍的電影《虎!虎!虎!》中他被引用說:「我恐怕我們將一個沉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這句話山本本人可能從未說過,即使如此他似乎的確如此感覺)。
實際上這篇國書在日本遞交美國前就已經被美國解碼了。喬治·馬歇爾在讀過這篇國書後立刻向夏威夷發送了一張緊急警告,但由於美軍內基族部傳送系統的混亂這篇電報不得不通過民用電信局來傳達。在路上它失去了它的「緊急」標志。襲擊數小時後一個年輕的日裔美國郵遞員將這張電報送到美軍司令部。
事件過程
11月26日,日本海軍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在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的指揮下離開日本開往珍珠港。途中艦隊保持徹底的電波靜默。除這六叢做艘航空母艦外日本艦隊還包括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九艘驅逐艦和三艘潛艇。此外還有八艘油輪和兩艘驅逐艦只開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7日早晨,該艦隊的飛機轟炸了歐胡島上所有的美軍機場和許多在珍珠港內停泊的艦艇,包括那裡的戰列艦。地面上幾乎所有飛機被摧毀,只有少數飛機得以起飛和還擊。12艘戰列滲鋒衡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國人喪亡。僅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爆炸沉沒時就有上千人死亡。
這次戰斗的第一炮和第一個犧牲者是美國一條驅逐艦對日本的一艘微型潛艇的攻擊。那艘微型潛艇被擊沉。日本一共出動了五艘微型潛艇,它們打算在空襲開始後對美國船隻施放魚雷,五艘船後來都被沉,其中只有四艘後來被找到。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只有一人倖存,酒卷和男被俘,他是美國在二戰中的第一個俘虜。
日本參加這次襲擊的航空母艦是赤城號(旗艦)、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翔鶴號和瑞鶴號。這六艘航空母艦一共可以裝載441架飛機,其中包括戰斗機、魚雷轟炸機、俯沖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其中55架被毀。這些飛機分兩波攻擊。南雲中將決定放棄第三波攻擊而將主力撤回。
根據當事人報道和後來美國和日本軍方發表的軍事文件襲擊珍珠港的過程如下:
3:42:一美國掃雷艇在檀香山港前發現一個潛望鏡。
6:00:距珍珠港370海里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從370海里外派出18架偵察機飛往珍珠港。
6:10:南雲中將得到攻擊的命令後下令第一波起飛。日本艦隊此時位於歐胡島北220海里。
6:20:第一波的183架轟炸機和戰斗機起飛飛向珍珠港。
6:30:一艘美國供給船在珍珠港外發現一艘潛艇。這個發現被傳遞給一艘美國沃德號驅逐艦,一架偵查機被遣往當地。
6:45:沃德號驅逐艦向潛艇發動攻擊。潛艇被擊沉。
6:53:沃德號驅逐艦報告攻擊潛艇。
7:02:位於歐胡島北部的一個雷達站在島被132海里處發現不明飛機。
7:10:雷達站向空防司令部報告發現不明飛機的消息。
7:15:攻擊潛艇的報告到達美軍司令部。與此同時167架第二波日本飛機起飛。
7:20:美軍空防司令部認為不明飛機是從大陸來的B-17轟炸機,他下令雷達站關閉。
7:40:第一波到達歐胡島北岸。
7:49:第一波指揮官下達攻擊令。
7:53:第一波指揮官向南雲發送「虎!虎!虎!」的消息報告偷襲成功。
7:55—8:25:由魚雷轟炸機和俯沖轟炸機進行的第一波攻擊。
7:58:美國海軍向所有船隻發出警告:「珍珠港受空襲,這不是演習!」
8:00:從美國大陸來的B-17轟炸機和從企業號起飛的偵察機同時到達珍珠港,但他們毫無准備,因此無法插手。
8:02:內華達號戰列艦開始對從右舷攻擊的飛機開火。兩架飛機被擊落。內華達號在尾部受一條魚雷。內華達號是唯一試圖逃出珍珠港的戰列艦,但它多次中彈後不得不在沙灘上擱淺以防止船沉沒。
8:08:KGMB電台中止其節目號召所有軍人回到他們的崗位上去。
8:10: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前部彈葯庫中彈爆炸,亞利桑那號在9分鍾內沉沒,80%船員陣亡。
8:12:夏威夷最高指揮官沃爾特·肖特向整個太平洋艦隊和華盛頓報告:「與日本的戰斗由一次向珍珠港的襲擊開始。」
8:17:美國驅逐艦海爾姆號是第一艘開始對珍珠港內潛艇攻擊的美國船隻。
8:26:檀香山的救火隊報告三人死亡和六人受傷(可能是被防空炮的子彈擊中)。
8:39:一架水上飛機在港內發現一艘潛艇和對它開火。
8:40—9:15:轟炸機的攻擊。
8:40:一艘美國驅逐艦與一艘日本潛艇相撞並開始投深水炸彈。潛艇受傷後上浮。一個地方電台報道日本空襲。
8:50:第二波攻擊指揮官下攻擊令。
8:54:第二波攻擊開始。54架轟炸機和78架俯沖轟炸機進行攻擊,36架戰斗機保護制空權。
9:00:一艘荷蘭的遠洋輪是第一個參加戰爭的同盟者。
9:15—9:45:俯沖轟炸機進攻。
9:30:港外和島北的船隻受到攻擊。
從9:45開始:進攻減弱。
10:00:第一波飛機回到停在島北180海里的艦隊。
11:15:夏威夷總督在電台中宣布整個夏威夷領地進入戒嚴狀態。
11:46:有人報告日軍在歐胡島登陸。
12:10:美國偵察機飛向島北但未能發現任何敵機或敵艦。
12:40:夏威夷總督和美國總統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戰時法並建立軍政府統治。
13:00:日軍飛行隊隊長與南雲中將討論進行第三波攻擊的可能性。
13:30:南雲下令返航。
16:25:夏威夷總督簽署戰時法。
直接結果
就其戰略目的而言,對珍珠港的襲擊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它的結果遠遠超過了它的計劃者最遠的設想,在整個戰爭史上,這樣的成果也是很罕見的。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它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長期影響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徹底的災難。事實上,計劃珍珠港的山本上將本人預言即使對美國海軍的襲擊成功,它不會,也不能贏得一場對美國的戰爭,因為美國的生產力實在太高了。日本的主目標之一是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沒有一艘在港內:企業號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托加號正在聖地亞哥維修。世界各地的海軍和其他觀察家都認為,將美國大多數戰列艦創傷作廢是這個戰役的最大的成果。沒有了這些戰列艦,美國海軍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艦和潛艇,實際上當時美國海軍只有這些艦船了,而這些艦船也是抵抗和後來反擊日本的主要力量。後來證明將戰列艦摧毀的作用遠比預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家動員起來了。它將美國團結起來,一起要戰勝日本,它可能也是後來盟軍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不論當時日本只是擊中了修理蓬還是擊中了航空母艦,對珍珠港的襲擊本身就已經決定了日本戰敗的命運。
歷史意義
這場戰役是有歷史決定性意義的。由於日本未能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它只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但即使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看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這次襲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對珍珠港的襲擊標志著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的轉折點。但世界海軍強國對這一點一直到後來珊瑚島戰役和中途島戰役後才明白過來。
㈧ 美國在二戰時期為什麼對日本石油禁運
原因:①美國同日本在遠東利益沖突很早就爆發了。尤其在一戰後,兩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都很「默契」地以對方為假想敵。
②二戰爆發時,日本與德國建立盟約,這就刺激了當時已確定扶英抗德的美國。
③導火索事件:1941年4月日美談判開始前後,日本陸續佔領整個印度支那,發生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因為法國淪陷與德國後,日本認為法國原來在亞洲的殖民地都應該屬於他們的。就悍然入侵了印度支那。
④日本的這一舉動不但讓英國人感到憤怒,說日本人這是從背後下刀子,同時也加劇了美國對日本的態度,使美國對日本的擴張野心有了明確的認識。美英等國強烈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並停止擴張,並以限制廢鋼鐵和石油出口對日本進行要挾,迫使日本就範。
㈨ 二戰時,美國為什麼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
早在1934年,美國國務院和外務部就抗議日本不遵守「門戶開放」政策,在中國的東北搞石油壟斷,但那時,美國政府不贊同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後來戰爭的擴大化,使美國和日本的矛盾越來越大,雙方不時地進行談判。
由於雙方爭執不下,美國開始考慮對日本貿易禁運和大范圍的經濟制裁的可能性,日本受到了壓力,尤其在石油領域。日本佔有的石油產地很少,只好用頁岩油作為補充,這些占石油需求量的7%,其餘的全靠進口,在1939年,80%的進口石油來源於美國,另外一部分來源於和屬東印度群島。荷屬東印度群島是東亞最重要的產油地,如果日本能夠控制這個地方,那麼它就能夠得到充足的石油供應。
然而,荷屬東印度的石油產量完全控制在外國石油公司的手中,尤其是皇家殼牌公司。因此,如果日本想毫無阻力的獲得該地區的石油,就必須控制該地區。但是,所有與該地區有密切關系的國家都意識到了日本潛在的危險性。
1940年7月20日,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和陸軍部長史汀生試圖說服政府對日進行全面禁運,但是國務院卻發表了一份道義禁運的聲明。聲明將禁運物品僅限於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鐵礦、廢鐵。
但是,道義禁運並不是不禁運。如果日本野心勃勃的擴張慾望,沖破了美國所能忍受的底線,美國是不會讓日本滿意的。1941年6月25日到7月2日,日本做出了決定命運的選擇,暫時不動蘇聯一根毫毛,集中精力向南進攻,特別是爭取控制整個印度支那,奪取荷屬印度群島,這恰恰觸犯了美國忍受的底線。
1941年7月28日,當日本佔領戰領法屬印度支那時,美國宣布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英國切斷了婆羅洲向日本的石油供應;美國說服荷蘭東印度公司暫停向橫濱和長崎運送石油。在日本國會中,首相宣稱這種情勢無法忍受,全國的陸海軍即將缺油。
1941年12月7日,為了入侵荷屬東印度群島都和東南亞,攝取那裡的石油。也為了保護海上通路,特別是為了保證從蘇門達臘及婆羅洲返回日本的油輪暢通無阻,日本襲擊了美國在太平洋珍珠港的海上艦隊。珍珠港戰爭的爆發,使美國人團結一致,徹底全面的切斷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金,不允許日本用這些錢購買石油,毀壞東印度群島上的石油設施,襲擊從海上開往日本的油輪。
(9)珍珠港事件為什麼禁運石油擴展閱讀
日本石油進口的數量在1943年的第一個季度曾經達到頂峰,但是到1944年日本進口的石油量已經不到1943年石油進口量的一半,1945年日本已經進口不到一滴油了。某日本船長說:「到快停戰那段時間,事情發展到油輪只要離港,大家就肯定它有去無回的地步。我們誰也不懷疑油輪回不了日本"。
日益嚴重的石油短缺越發明顯地約束著日本的軍事能力,影響到日本的戰略考慮。在1944年6月的馬利亞納群島戰役中,日本戰艦因為缺少石油而未能參加戰斗。石油的短缺還限制了日本空軍的能力。1944年,日本飛行員的訓練從認為必須完成的60小時減少到30小時。
隨著時石油短缺情況的進一步惡化,航空訓練乾脆免了。航空油的原料只剩下松脂,而且煉成的燃油越來越多的摻雜酒精。劣質性的燃料,缺乏訓練的飛行員,未經核驗的飛機,使日軍飛機從一個基地轉向另一個基地就損失其中的40%。
日本石油短缺的綜合結果是,正當日軍需要海軍、空軍聯合抗擊盟軍時,卻由於嚴重缺油而又不得不分散兵力。總之,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給日本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加速了日本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