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天然氣行業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行業區別:
美國將天然氣作為發電的主要能源。在中國,天然氣主要用於民用。
美國天然氣供應量龐大、價格低廉;中國天然氣開采量不足,對進口依賴較大。
中國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與美國天然氣產業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也是最大的天然氣消費國。天然氣消費構成中,天然氣發電佔比為主體,其次是工業用氣,再次是居民用氣。
美國天然氣能大規模地消費和推廣,與天然氣價格優勢和管網基礎設施的優勢是分不開的。頁岩氣革命爆發之後,大量美國國內投資和國際投資流向美國,為頁岩氣革命添薪加柴。頁岩氣產量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了持續穩定增長。
❷ 美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均居世界第二,但為什麼年還要大量的依靠進口呢
這是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政策決定的,既是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是平抑油價上漲的砝碼。
石油是美國的一種重要戰略產品,其需求的一半目前靠進口。1973年巴以戰爭導致中東石油供應中斷,石油價格猛漲,引發世界性石油危機,一度造成美國石油進口中斷,給經濟帶來巨大損失。因此,為應付緊急事態和突發事件,滿足非常時期國家對石油的需求,穩定和平抑石油市場,由美國政府出面進行石油儲備。1974年11月,在美國等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倡導下,國際能源機構(簡稱IEA)成立,其主要職能是協調成員國的石油儲備行動。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和儲備法》(簡稱EPCA),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並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作機制。
石油儲備有兩種方式,一是戰略石油儲備,即由能源部負責購買並儲備原油,一是石油產地的儲備,在阿拉斯加北坡重要產油區,劃出大片含油土地儲備起來,只探不採,找到石油儲量後就地封存,以備急需。
一、戰略石油儲備
戰略石油儲備(儲備原油)是美國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美國能源保障政策的基石。
1、建立戰略石油儲備的緣由。1973-74年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使美國政府認識到對石油進行戰略儲備的必要性。1975年12月22日,福特總統正式簽發能源政策和保護法,宣布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政策中擬定的儲備目標是相當於90天的進口量。
早在1944年,時任內政部長伊克斯就鼓吹建立應急石油儲備。1952年杜魯門總統的礦產政策委員會也建議考慮戰略石油供應。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艾森豪威爾總統向國會建議建立石油儲備。1970年的內閣石油進口控制委員會也提出如是建議。但在這30年間,主要是國會討論並僅在國防部的戰略物資儲備計劃中適當考慮了儲備原油,真正大規模儲備的建立仍是福特總統任職期間的事情。
從經濟上講,美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也有其必然性。美國僅擁有世界探明石油儲量的3%,但消費量卻佔全球的28%。目前美國石油50%靠進口,預計到2010年70%將靠進口。而進入世界市場的原油,2/3來自中東和非洲這些政治軍事不安定地區。所以,儲備石油也有保障供應、平抑油價的因素在裡面。
2、儲備對象與儲存場地。儲備對象是原油而非精煉油品。原因有:原油可按要求隨時製成各類產品;原油容易保存。戰略儲備原油,均存放在墨西哥灣沿岸的鹽丘中。這里有500個大鹽丘。選擇鹽丘作為儲存場地的原因是:建設和經營成本低;不滲漏,自封閉能力強;安全可靠,對環境危害小。一個典型的鹽丘呈圓柱形,直徑200英尺,深2000英尺,可存放1000萬桶原油。
3、目前儲備數量。1998年12月31日的儲備數量為5.611億桶,相當於美國60天的凈進口量,即在非常時期,外國石油供應中斷2個月對美國經濟和國防安全不會造成明顯不利影響(儲備量最多時高達118天的進口量,1985年)。
主要儲存在5個地方:得克薩斯州的Bryan mound(儲存能力2.26億桶,目前儲備2.17億桶)、Big Hill(儲存能力1.6億桶,目前儲備4100萬桶),路易斯安納州的West Hackberry(儲存能力2.19億桶,現儲備2.05億桶)、Bayou Choctaw(儲存能力7500萬桶,現存5200萬桶)、Weeks島(儲存能力7200萬桶,已滿)。總儲存能力為7.5億桶。
4、管理與預算。戰略石油儲備由能源部的一名副部長主管,副部長助理直接負責,下設的化石能源辦公室具體管理。該辦公室的首要任務是保證按總統指示迅速將儲備油拋售出去。有相對固定的承包商。能源部的工作重點之一也是在2025年前保證石油儲備的易得性,一旦有事,可迅速作出反應。能源部還負責定期審查儲備情況,並就相關問題直接向總統提出意見建議。
儲備目標、預算等,均需由總統提出,由國會批准。國會批准動用財政資金、設專門帳戶建立石油儲備。迄今為止,美國共為戰略石油儲備支出了210億美元。
5、儲備的動用情況。法律規定,只有在非常時期,緊急情況下,由總統親自簽署命令,方可動用戰略石油儲備。動用儲備要符合競爭性銷售原則。這里對「非常時期」、「緊急情況」,也有明確的定義,即:「事件的范圍和持久性具有危機的特徵;對國家安全或國家經濟可能有重大不利影響;事件可能會造成石油供應中斷」,符合這三個特徵之一就可動用儲備。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國人的所謂「沙漠風暴」行動)中,首次動用了該儲備。1991年1月16日,布希總統簽署命令,為平抑油價,動用儲備。能源部立即作出反應,拋售3375萬桶原油(後由於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油價很快趨穩,故美國實際僅動用1730萬桶儲備),供油始於2月5日,結束於3月31日。在1994年的「美國石油供應中斷政策聲明」中明確支出,通過沙漠風暴行動中拋售的實踐說明,此石油儲備是「極具價值的,有效的」。
事實上,在1979年伊朗革命及隨後的兩伊戰爭期間,美國已想動用儲備,但當時美國人自己認為,儲備數量尚嫌不足(當時全部儲備只有9170萬桶),未必能發揮關鍵作用,且會影響與石油輸出國的關系,故最終未動用儲備。
二、阿拉斯加國家油儲
阿拉斯加國家油儲(封存含油土地,只探不採,以備急需)是美國應對石油供應中斷的第二道防線,也是最後一道防線。
1、建立阿拉斯加國家油儲的緣由。1923年2月27日,時任總統哈丁的第3797A號行政命令宣布:「有鑒於阿拉斯加北冰洋沿岸有大油苗,具產出有價值油田的條件…有鑒於未來海軍的石油供應始終是國家關心的問題,因此,我,W.G.哈丁,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憑借法律授予我的權利,把目前尚未依法登記、承租或使用的下述地區……,從公有土地中劃分出來,作為海軍油儲」。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海軍油儲4號的地區,總面積近10萬平方公里,在這些地區,只探不採,僅在緊急情況下采出供海軍之用。1942年第82號公共土地法,又擴大了儲備地區的面積,將整個阿拉斯加北部地區均劃出來留給海軍,「僅供戰爭之用」。
1976年4月5日通過了海軍油儲生產法(公法94-258),將海軍油儲4號更名為阿拉斯加國家油儲,並由海軍部交由內政部負責管理(內政部的土地管理局負責管理,地調所負責勘查,仍是只探不採)。
2、勘查工作。1944-53年,海軍部對油儲4號進行了10年的勘查,圈定了一批油苗。1972-77年間,受歐佩克石油禁運的刺激,又進行了一輪勘查並取得了豐碩成果。1976年由內政部接管後,內政部的地調所又對油儲區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調查評價。
國家油儲地區內的石油儲量情況,最近未予以正式公布。但僅其東北角1/4的地區(460萬英畝),據美國地調所報道,就蘊藏有21億桶石油(內政部礦產管理局則稱石油可采儲量為30億桶、天然氣10萬億立方米)。
3、儲備地區范圍。從阿拉斯加州的Brooks嶺一直到北冰洋,總面積為2350萬英畝(一個對比的數據是,整個阿拉斯加州已授予礦業權的地區的面積總共才1600萬英畝),遠大於弗吉尼亞州、馬里蘭州地區的總和。
❸ 為什麼美國從一個石油進口國變成了石油、天然氣出口國
過去美國與中國一樣,都是國際最大的原油進口國之一。美國一直是從加拿大、委內瑞拉等國進口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但近年來,美國除了自己生產的石油、天然氣自給自足之外,還能夠出口,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目前,美國的原油供給量年均增長14%,原油日產量在1150萬桶左右,位據世界首位。
其實,美國這個國家本身就擁有豐富的油頁岩資源,只是過去因為技術有限,很難將其中富含的油氣提煉出來。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時,美國德克薩斯人喬治·米切爾的鑽探公司突破了頁岩氣開采技術,主要是用水裂法開采頁氣,於是引發了一場美國頁岩氣革命,大量資本蜂擁進入頁岩氣開發領域!比如2009年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投資410億美元購買頁岩氣份額很大的XTO能源公司等。
美國目前已經是世界頁岩氣產量第一大國;美國頁岩氣產量是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從2016年開始,美國成為天然氣凈出口國,2020年將成為全面出口國!由於前期,美國人投入巨資進行科學研究,美國在頁岩油氣方面逐步形成一整套技術,這為開發頁岩油奠定了基礎和條件。
在成功開發了頁岩氣之後,美國人又利用水力壓裂技術轉入頁岩油的開發!頁岩油是頁岩層裡面所包含的石油資源,包括泥頁岩空隙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頁岩層系中緻密碳威岩或碎屑岩中的石油資源,全世界已探明的頁岩油儲量11-13萬億噸,遠超過石油儲量!美國位居世界第二。2012年美國頁岩油單日產量達到200萬桶,預計到2020年單日產量將達281萬桶。
正是頁岩氣、頁岩油的大規模開發,讓美國在油氣產量上面躍升到世界第一,並從油氣進口國轉變成油氣出口大國。而美國近年來,恰巧是與那些盛產石油的國家有著很深的矛盾,美國經常要通過經濟手段制裁他們。比如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這樣會導致世界原油需求存在較大缺口,而美國正好通過擴大產能,來賺取豐厚的油氣利潤。
目前,美國的原油供給量年均增長14%。原油日產量在1150萬桶左右。如果能將伊朗石油出口壓低至100萬桶以下水平,同時,將委內瑞拉石油出口也能壓得可以忽略不計,美國就能進一步佔有國際石油市場份額,這就為美國償還22萬億美元的債務創造了可能性,一旦美國還清了所有國債,政府財政收入也更趨平衡,那不僅是美國政府,還有美元在國際上的信用地位也會得到顯著提升。美國的經濟實力和 科技 水平都會得到跨越式的發展。
嚴格說來,就原油上美國依然是進口國,到2016年,美國能源自給率為86-91%,只是在精製石油產品上,美國從2011年開始變成出口國。目前美國原油產量居世界第三位,煉油居世界第二位。
這是美國能源自主策略的結果,美國在20世紀初是石油出口大國,到20世紀中葉變成石油進口國,這是因為美國經濟和民用高速需求,和美國保護自己的石油儲備和環境而不開採的緣故,此舉導致1973年和1979年石油危機。
之後,美國開始了能源大戰略,一方面大量儲備原油,使得美國石油進口率從35%升高到2005年的60%,另一方面尋找各種辦法。
美國本身石油貯備極多,但聯邦法律為了保護環境不讓開采,近年來相關法規被修改或廢除,這是美國石油產量上升的原因之一。
由於前幾年油價上漲,導致頁岩開采可以盈利,進一步導致頁岩開采技術的革命,美國的頁岩儲量雄踞全球,這是美國石油產量上升的另一個原因。
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也是美國能源自主的策略。
2008年大選,總統辯論的一個話題是美國每年花幾百億美元進口石油,從2012年大選開始,這個話題不復存在了,因為美國能源大戰略成功了。
不僅進口原油減少,在十幾年內會成為真正的石油出口國,而且進口原油只有15%來自沙特之外的其他中東國家。正因為美國基本上不依賴進口石油,而且不依賴中東的石油,美國才能在中東興風作浪,同時OPEC根本無法控制油價。
能源獨立戰略是美國近年來非常成功的大戰略,是美國維持全球霸權的關鍵之一。
美國從石油進口國變成石油,天然氣出口國是因為美國開發了頁岩氣,頁岩油;
頁岩氣是非常規天然氣的一種, 主要存在於泥頁岩之中,泥頁岩埋藏比較深,所以開採的難度大,成本高,但儲量巨大,分布廣泛,
美國頁岩分布圖
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德克薩斯人喬治米切爾的鑽探公司突破了頁岩氣開采技術,主要用水裂法開采頁岩氣,引發了一場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大量資本蜂擁進入頁岩氣開發領域! 比如2009年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投資410億美元購買頁岩氣份額很大的XTO能源公司,2011年康菲石油公司也投資150億美元用在頁岩氣開發上;
美國目前已經是世界頁岩氣產量第一大國 ;美國頁岩氣產量目前美國天然氣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2016年開始,美國成為天然氣凈出口國,2020年將成為全面出口國!
不僅美國有頁岩氣革命,大量開發頁岩氣,同時利用頁岩氣革命帶來的水力壓裂技術轉入頁岩油的開發! 頁岩油是頁岩層裡面所包含的石油資源,包括泥頁岩空隙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頁岩層系中的緻密碳酸岩或碎屑岩中的石油資源;
全世界頁岩油儲量11-13萬億噸,遠遠超過石油儲量! 美國位居世界第二,由於有資本優勢,,近些年利用頁岩氣革命帶來的水力壓裂技術大規模開發頁岩油,2012年美國頁岩油單日產量達到200萬桶,預計到2020年單日產浪將達281萬桶!
這也就是為何美國一再打壓委內瑞拉,伊朗的原因!只有制裁委內瑞拉,伊朗,不讓他們出口石油,美國的頁岩氣,頁岩油才有一個廣闊的市場!
美國以往多從加拿大、委內瑞拉等國進口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但目前除了能夠供自己消費外,還能出口,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美國有著豐富的油頁岩,只是過去技術有限,很難將其中富含的油氣提煉出來。
但美國是經濟、 科技 高度發達的國家,有錢還有辦不成的事?美國投入巨資進行科學研究,並逐步形成一整套技術,這為開發頁岩油氣奠定了基礎和條件。
有了先進的技術優勢,加上美國軍事和美元霸權做後盾,美國便開始以各種借口,對傳統石油生產國進行制裁,以迫使其石油減產,從而佔有這部分原油份額。
眾所周知,美國這幾年制裁的對象多為盛產石油的國家,如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還對伊拉克、利比亞等國實施了武力侵犯,更是導致國際原油市場供不應求,而美國正好擴大產能,賺取豐厚油氣利潤。
如今,又開始在波斯灣興師動眾,欲將伊朗石油出口壓低至零,以便進一步佔有國際石油市場份額。
目前,美國的原油供給量年均增長14%,原油日產量在1150萬桶左右,據世界首位。伊朗是全球第四個石油儲量大國,儲量在1500億桶以上,受美國制裁影響,今年4月份前,日均出口在200萬桶水平,是第七大石油出口大國。
可想而知,一旦美國將伊朗拿下,美國的石油產量和銷量勢必長期獨占鰲頭,這就為美國償還22萬億美元債務創造了可能。一旦美國還清了所有國債,必然在世界上愈發耀武揚威,專橫跋扈,那時人類災難或將繼續上演。
美國一直都是石油進口國跟石油出口國,這兩者並沒有直接矛盾!簡單來說就是美國本來自己賣石油,然後順帶扮演一下中間商批發一點別人的石油加在自己的石油商品里售出賺差價,偶爾還以次充好賣勾兌油賺暴利。
美國進口石油是因為美國向那些石油儲藏國家出口商品,美國方面為了平衡跟這些國家的貿易順差採取了商品換石油的交易方式,在出口商品的時候拿石油結算貨款,這種以貨易貨的方法本來就是全球最通用的交易方式。比如美國跟委內瑞拉的關系,美國一直都是委內瑞拉的石油最大出口國,因為美國向委內瑞拉出口大米糧食以及各種日用商品,委內瑞拉拿石油出口跟美國結算。
美國向外出口石油則是因為三個原因,一個是因為美國對外出口商品數額龐大,等價交換回來的石油太多,不僅美國人自己用不完還能有結余來出口;
其次是因為美國自己也是石油儲藏大國,在美國拿商品換回石油的時候美國的石油來采公司同樣也沒閑著,他們開采出來的石油自己用不了也是拿出去賣掉。尤其是頁岩油革命以後,美國的石油產量大增,逐漸成為全球第一出口國並不奇怪;
最後一個則是因為美國在勾兌油市場賺足了暴利。同樣是石油但是各國產地的石油雜質成分不同,所以美國從全球各地進口的石油進行勾兌,把劣質油勾兌成上等油售出賺取加價暴利。
美國因為其龐大的工業生產和消費群體,早就是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國,而且是最大凈進口國。但現在,由於頁岩氣革命,美國已經開始大量出口石油,但同時也在進口石油。同時進口和出口石油,這個很容易理解。低價進口中東的石油,高價出售本土石油給東亞國家。
最近,美國的石油產量達到了約1050萬桶的日產量,接近俄羅斯和沙特的產油量。美國能源部預計。美國原油產出創1970年來新高2019年或將成為世界最大產油國,到2019年,美國石油日產量將達到1200萬桶。
盡管美國與中東許多國家有利益之爭,但是由於對中東油氣的過度依賴,美國在制定對中東的政策時仍有所保留。如今,美國、俄羅斯以及歐洲國家的關系十分微妙。北約和俄羅斯的矛盾不斷加深,但是由於歐洲大部分國家需要從俄羅斯大量進口石油、天然氣,其對俄羅斯的能源依存度極高。 (頁岩氣技術開採石油)
即使想要通過制裁等手段阻止俄羅斯在歐亞勢力的不斷擴大,也必須要顧忌歐洲國家內部石油和天然氣的供應。由於能源的大量進口而在政治上受到牽制的還有與俄羅斯沖突嚴重的烏克蘭。能源的過度依賴使烏克蘭及相關歐洲國家在與俄羅斯的談判中嚴重喪失話語權。
然而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將會顛覆原本的世界格局。頁岩氣開采前,美國其實已經開始向外出口部分加工過的石油;頁岩氣革命後,美國將有更多的石油可供對外出口。如果這些石油的輸出對象是西歐國家,那麼必將削弱能源對歐洲國家在對俄問題上的限制,深刻影響俄歐關系。
這要講美國的頁岩氣革命了。
在08年底,頁岩氣的水力壓裂技術有了突破,這個技術革新最早就是發生在美國本土。
一時之間,加上了金融危機的助推,大量投資帶著海量中小企業進入頁岩氣領域,進一步將水力壓裂技術的可行性推到極致。
傳統油氣,你可以想像為一個罐子,我們可以直接打開,插吸管喝水。特點是分布集中,單井儲量高,投資需求大,門檻高,利益大。
而頁岩油氣,你可以想像成一本書,書頁里夾雜著一些油氣,不集中,沒法插吸管。我們需要先把書頁壓碎,再抽出逃逸的油氣。特點是分布廣泛,單井儲量低,投資需求小,門檻低,利益小。
然而美國的經濟環境卻太適合開發這種技術了。無數企業倒閉,更多企業生存了下來,把頁岩氣的開采量一下加大到美國能源獨立,把本來全球最高的石油期貨wti倒掛,成為全球石油期貨最低點,也把石油價格壓死在了頁岩油出井價70美元一桶。
因此,美國不需要進口能源了,還需要為國內傳統油氣企業減壓,出口石油和天然氣。
回來看我國,這種模式就很難成功。
一個是兩國的頁岩構成不同,我國的開采難度大,污染高,成本大。
一個是我國沒有那麼發達的經濟體系,國企為主的能源市場不擅長開發頁岩油氣。
第三點是,我們的可開發儲量也沒有美國那麼多。
所以,我們還是老老實實買油吧。
1、美國對於原油的需求非常的大,長久以來,美國都是全球原油進口量最大的國家,作為非常依賴進口原油的美國來說,在原油的進口上也是吃過虧的。
早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而當時的美國因為向以色列不斷提供援助,惹怒了中東產油國,這使得產油國對美國實施了原油全面禁運,當時的美國可謂損失慘重,從1975年開始,美國出台《能源政策和節能法》,嚴格限制本國原油出口,一禁就是40年,直到2015年12月奧巴馬才解除了美國的原油出口禁令。這才是美國幾十年來沒有大規模出口原油的原因。
2、隨著近年來美國的原油產量不斷的飆升,這在更大的程度上彌補了美國的原油空缺,2018年11月30日當周,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顯示,美國原油和成品油凈出口總量為21.1萬桶/天,75年來首次成為原油和成品油凈出口國,可以說,美國大量飆升的原油產量致使美國有能力大量出口。
3、即使在去年年底國際原油價格跌至低點的時候,美國至今依舊在不斷增產原油,如今正值OPEC和俄羅斯減產提價,但是美國對此一心一意的增產,其目的也是為了搶占國際原油市場份額,畢竟美國如今在能源上已經極大層度的實現了自給自足,外加不斷擴大的原油出口,這讓美國可以在原油市場占據更大的主動權。
最後,歸根結底來說,美國從原油進口國變成如今的出口國,不僅是為了為了賺取原油的外匯,更是為了搶占是市場份額,其最終的目的是掌握原油市場的話語權。
在奧巴馬時代,共和黨持續施壓,讓他改變了基本國策,解禁國內石油出口。還有一個背景就是,當時的美國頁岩油革命。
當時的油價有多麼高?100美元,不是現在70美元這個概念,在資本主義的美國,這種利益刺激了海量的資金進入頁岩油開發,結果就是一方面美國從1000萬桶/天的進口迅速縮小至900萬桶左右,出口則逐步增加,出口增加就是侵蝕OPEC+俄羅斯的市場份額。
於是,沙特為首的傳統油產油國准備將美國頁岩油扼殺,沙特持續增加供應,出脫庫存,使得國際油價迅速暴跌,半年後,美國頁岩油商接連關停倒閉。
但是,沙特這種搞法也是一種自殺的搞法,雖然海灣國家的每桶原油成本基本上在10美元左右,但是,他們的財政是跟石油收入捆綁的,按照沙特的財政預算盤子,他們平衡的油價是70美元以上,沙特上一代執政及油長的搞法讓OPEC已經到了無法容忍的狀態。
隨後,2016年年中OPEC大會,所有產油國敦促減產以提振油價,但是沙特和伊朗反對。最終,迫於極大的內政及經濟壓力,2016年年底的OPEC大會達成了減產協議,沙特老油長也下了台,隨後油價展開反彈。
上述過程揭示的是,美國頁岩油的成本極低(危機後已經達到40美元/桶以下),而且在國內GDP比重很低,所以OPEC給了他們喘息之機,他們就可以迅速振作。
加上川普,這個希望振興美國製造的總統上台,也增加了動力。
其實Trump是對的,石油,天然氣很寶貴,但是替代能源非常多(不必列舉),川普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既然已經是夕陽產業,何不更多地換回資金,轉移財富——美國的公開儲量數據至少可以開發50+年以上。
2019年以後,2條二疊紀的輸油管道建成,我們將可以看到,美國將輕松地超越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國——這是毫無疑問的。
總結來說,美國的國策改變是正確的,他們在攫取70年石油資源枯竭前的最後一桶黃金。而對於資源匱乏的其他國家來說,必須要尋求更多的供應,以及多元化的能源結構,而且這個事將越來越急迫。
❹ 美國的石油天然氣產能高嗎在世界上是什麼水平
美國因為頁岩油氣的開發,油氣當量和沙特、俄羅斯差不多,本來今年有望超過這兩個國家,成為世界第一,但是油價下跌這么厲害,美國頁岩油氣減產,可能不一定超過。估計產量也在全球二三位。
❺ 北美地區典型國家的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和石油在世界油氣資源分布的比例分別是19%和18%。2002年(估計值)北美地區的石油產量為55725萬噸,佔世界產量的16.88%,天然氣產量為8234.98億立方米,佔世界總產量的32.96%。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加拿大的油氣資源較豐富,是美國油氣的最大供應國。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又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現已成為美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之一。
一、美國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美國油氣的產儲量
美國是世界油氣資源大國,到目前為止,美國探明的石油儲量大體佔世界總量的2.8%,天然氣探明儲量佔3.2%。2003年1月1日美國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為5.19萬億立方米,比2002年同期的估計探明儲量5.02萬億立方米增加了3.39%。2002年底石油的剩餘探明儲量為30.75億噸,比2001年底的剩餘探明儲量30.07億噸增加了2.26%。2002年其石油產量為2.89億噸(實際值),比上年的2.90億噸減少了0.34%。2002年天然氣的產量為5703.87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5758.48億立方米下降了0.95%。
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變化趨勢為:從1950年到1999年水電在能源生產中所佔的比例逐漸增加,天然氣從1950年到1980年在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佔的比重逐年增加,但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天然氣所佔比重先是忽然急劇減少,然後在90年代之後基本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石油在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中所佔比重從1950年到1999年穩中有降(見圖6-1)。
圖6-1美國一次能源生產結構變化
2.美國的油氣貿易
美國不但是油氣資源大國,而且也是油氣消費大國。其國內的油氣生產不能滿足消費,需要進口大量的油氣。據英國BP《2003年6月世界能源統計述評》統計,美國2002年石油進口為11357千桶/日,比2001年減少了2.2%。天然氣的進口量為1089.1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為6675億立方米,比2001年增長3.9%。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巨大,其進口量佔世界總進口量的26%。油氣對外依賴程度非常大。
隨著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據預測,美國的石油進口量在未來將穩步增長(見圖6-2)。
圖6-2美國未來石油生產與進口趨勢
(美國石油消費,百萬桶/日)
美國進口石油的地區主要是西半球(指美洲地區)、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見下圖)由於地緣政治和一體化管網的自由貿易協定、能源部門相互投資、分擔的安全義務以及可靠的供應關系等原因,2000年美國石油總進口的55%集中來自四個國家:加拿大(15%)、沙烏地阿拉伯(14%)、委內瑞拉(14%)和墨西哥(12%)(見圖6-3和圖6-4)。
圖6-32000年美國石油進口的地區分布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圖6-42000年美國石油進口的10大供應國(單位:千桶/日)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1)
除了繼續鞏固與美洲國家的關系外,中東將首先成為美國全球能源政策的焦點。
3.油氣消費
(1)美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預測
美國近20多年的經濟增長,使美國消費的石油就佔全世界石油總消費量的25%強。從1973~1998年間,美國的能源消費量增長了22.42%,而1998年美國的GDP是1973年的1.93倍。
美國是世界上的頭號經濟大國,雖然近期美國經濟增長有趨緩的態勢,但美國的經濟在未來將繼續緩慢增長,因此,其能源消費在未來也將繼續增長,見圖6-5。
圖6-5美國石油總需求量趨勢(百萬桶/日)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2)美國油氣消費量
美國每年平均消費石油8.97億噸,天然氣6544億立方米。見表6-1和表6-2。
表6-1美國1987~2000年石油消費(單位:億噸)
(據BP.2001)
表6-2美國1985~1998年世界天然氣消費(單位:億立方米)
(據BP,2001)
(3)美國油氣消費結構
從總體上看,美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趨勢基本相同,從1950年到1980年,美國的煤炭消費量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逐漸下降。而石油所佔比重變化不大,天然氣消費量所佔比重卻不斷上升。1980年後,石油所佔消費比重還是基本未變,而天然氣所佔消費比重在突然下降後逐步回升,煤炭所佔比重在1980年之後穩中有升。
美國1999年能源消費總量為8533.6百萬噸油當量,其中石油所佔比重為40.6%,天然氣所佔比重為25.2%,二者合計佔美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64.8%。
二、加拿大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加拿大油氣的產儲量
加拿大的油氣資源量也比較豐富。2002年加拿大的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246.60億噸,比2001年的石油探明儲量6.63億噸增加了3619%。2003年報道天然氣的估計探明儲量1.70萬億立方米,比2002年1月1日的天然氣估計探明儲量1.69萬億立方米增加了0.59%。
加拿大2002年底的石油產量為10975.0萬噸,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5%。2002年的天然氣產量為2074.20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產量2057.72億立方米增加了0.80%。
2.加拿大的油氣貿易
加拿大是石油凈出口國,1998年其進口原油為3830萬噸,進口油品為860萬噸,出口原油6350萬噸,出口油品為1570萬噸。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氣商品量為1780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1695億立方米增加了5%,其中輸往美國的天然氣上升8.5%,達到了947億立方米,佔美國天然氣消費總量的15%,這主要是1998年末投入運營的管輸能力擴容工程已開始發揮作用。
加拿大是美國天然氣、石油和電力最大的供應國。2000年加拿大石油貿易增長了4%,對美增長了10%。2000年加拿大出口天然氣1016.6億立方米。
3.油氣消費
加拿大1998年的石油消費量為8320萬噸,比1997年的消費量8210萬噸增加了1.3%(見表6-3),1999年加拿大的天然氣消費量為842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833億立方米增加了1.1%(表6-4)。
表6-31990~1998年加拿大的石油消費量(單位:百萬噸)
(據BP,2001)
表6-41985~1999年加拿大天然氣消費量(單位:億立方米)
(據BP,2001)
在加拿大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1999年石油所佔比重為36.4%,天然氣所佔比重為28.2%。
三、墨西哥油氣工業發展概況
1.墨西哥的油氣產量和儲量
截止到2001年底,墨西哥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17.29億噸,比上年同期的36.75億噸減少了52.95%。墨西哥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原油產量年平均約為1.55億噸。2002年墨西哥的石油產量為1.59億噸(估計值),比2001年的1.56億噸(實際值)增加了1.69%。
截止到2003年1月1日,墨西哥的天然氣證實儲量為2485.10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的8354.93億立方米減少了70.26%。2002年墨西哥的天然氣產量為456.91億立方米,比上年同期減少了約1.94%。墨西哥的天然氣儲量在拉美僅次於委內瑞拉,在美洲居第四位。墨西哥開採的天然氣大部分是伴生氣,只有不足25%的天然氣產自非伴生氣田。由於墨西哥在天然氣勘探開發上投資很少,所以產量近5年一直不高。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估計,今後十年墨西哥對天然氣的需求將增長9%,而天然氣產量卻會不斷下降(王錫華、焦震衡,2003)。
2.墨西哥的油氣貿易和油氣消費
墨西哥國土面積為192萬平方公里,人口有9860萬,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4000億美元,人均GDP為4000美元,石油消費量為178萬桶/日,人均石油消費量6.6桶/年,成品油需求量為165.1萬桶/日,其中汽油佔三分之一。1998年汽油消費量為50.7萬桶/日,其中國內煉廠供應量為45.3萬桶/日。目前該國每日進口的13.5萬桶高辛烷值汽油大部分來自殼牌的帝爾帕克合資煉廠,同時也從歐洲進口汽油。該國汽油出口量為8.1萬桶/日,通常銷往美國。另外該國天然氣的消費量也有所增加。一些以燃料油為動力的電廠已經改用天然氣為燃料,新建電廠全部採用天然氣為燃料。
1999年墨西哥的天然氣商品量為35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了2.3%。2000年墨西哥向美國出口石油為1359千桶/日。1999年墨西哥出口天然氣16億立方米,比1998年的出口量4億立方米增加了300%。2000年墨西哥向美國出口1.7億立方米,而從美國進口31.1億立方米。
❻ 美國和俄羅斯的天然氣究竟誰貴原因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用想也可以知道,肯定是美國的天然氣更貴。原因也非常簡單,首先俄羅斯主要的經濟行業就是能源出口,美國則不同,美國並不依靠天然氣行業獲得外匯。其次就是因為俄羅斯的天然氣儲量是非常豐富的,所以俄羅斯的天然氣就不可能特別貴,但是美國的天然氣儲量並不豐富。最後就是兩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由較大差距的,俄羅斯近幾年已經非常落魄了,經濟實力更是一落千丈。
最後就是兩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相差太大。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力越差,其購買同樣物品需要的金錢就越少,所以俄羅斯的經濟水平這幾年在不斷的下滑,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俄羅斯的天然氣更加便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