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澳洲海域有石油嗎
孕育著澳大利亞等大洋洲各國的澳洲海域,其美輪美奐的自然風光家喻戶曉,是每一個旅遊者嚮往的世外桃源,讓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們流連忘返。然而,掩藏於美麗外表之下的還有那豐富的資源儲備,特別是油氣資源極其豐富。
一、地理位置
大陸海岸線長約19000千米。全洲除少數山地海拔超過2000米外,一般海拔在600米以下,地勢低緩。一般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高原,海拔200~500米,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脈;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為大洋洲的最低點;東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山地東坡較陡,西坡緩斜。新幾內亞島、紐西蘭的北島和南島是大陸島,島上平原狹小,多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新幾內亞島上的查亞峰海拔5030米,是大洋洲的最高點。美拉尼西亞的島嶼多屬大陸型,系大陸邊緣弧狀山脈的延續部分,各列島弧之間有深海盆和深海溝,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絕大部分島嶼屬珊瑚礁型,面積小,地勢低平,不少島嶼有由珊瑚礁環繞形成的礁湖,成為天然的船隻停泊地和水上飛機場。此外還有少量由海底火山噴發物質堆積而成的火山型島嶼,如夏威夷群島、帛琉群島、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等,地形特點是山嶺高峻、形勢險要,多天然掩護的良港。
二、油氣情況
澳大利亞擁有廣闊的沉積盆地,沿海大陸架面積超過陸地面積兩倍以上,水下油氣資源儲量前景可觀。多年來,澳大利亞沿海大陸架陸續不斷地發現新的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巴斯海峽、西北大陸架和帝汶海一帶(圖13-6)。
圖13-6澳洲海域油氣區分布示意圖
澳大利亞的陸海沉積岩面積共630萬平方千米,有沉積盆地48個,其中20個盆地部分或全部位於海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西北大陸架和大陸中部的一些盆地新發現了油氣田,特別是西北大陸架,已成為澳大利亞油氣的主要產區之一。
西北大陸架屬於卡納爾文盆地的向海延伸部分,由埃克斯蒂斯次盆、巴羅次盆、丹皮爾次盆、皮達姆拉陸架、普來斯頓陸架等構造單元組成。西北大陸架已發現油田、氣田和油氣田18個。
西北大陸架鄰近的高庚地區天然氣儲藏尤其可觀。高庚天然氣田是澳大利亞尚未開發的最大的天然氣田,儲量高達0.36萬億立方米,其能源價值相當於一個儲量為數十億桶的大油田。斯科特礁(Scott)/Brecknock氣田、Bayu-Undan、Sunrise-Troubadour、Scarborough以及Jansz氣田等地蘊藏的天然氣儲量也很豐富。
澳大利亞2007年底已探明石油儲量約42億桶,佔世界總量的0.30%。石油產量約2380萬噸,佔世界總量的0.6%。澳大利亞天然氣2007年底已探明儲量為2.51萬億立方米,在全球天然氣儲量中,澳洲排在第12位。
澳大利亞豐富的能源資源中大部分蘊藏在西澳大利亞州(簡稱西澳州)西北部的海域。西澳州是全球礦物和能源的供應方,2006—2007財年礦業產值估計達534億澳元,佔全國的50%以上。石油天然氣是西澳州最大的礦產,產值達164億澳元,2006—2007年度,西澳州的生產總值估計達到1278億澳元,佔全國經濟的12.8%。各州中西澳州的人均產值增長最強勁,達到4.1%。
2004年西澳州原油生產達到7680萬桶,凝析油(海上天然氣田的副產品)產量為3700萬桶。2004年,西澳州共有42個油田產油,最大的油田為Wanaea,年產2310萬桶,該油田產量佔西澳州原油產量的31%,除原油外,西澳州有27個氣田生產凝析油,其中Goodwyn氣田是最大的凝析油田,2004年生產1190萬桶凝析油,佔西澳州凝析油總產量的32%,Echo-Yodel氣田是西澳州第二大凝析油氣田,2004年生產1060萬桶凝析油,佔西澳州凝析油總產量的28%,Perseus-Athena氣田是西澳州第三大凝析油氣田,2004年產凝析油880萬桶,佔西澳州凝析油總產量的23%。
西澳州天然氣儲量佔全澳洲80%左右,其餘20%蘊藏在北領地上方海域以及澳洲東南角海域、澳洲東部內陸(蘊藏少許)。西澳州天然氣資源分布在西北部海上的幾個區域,主要有Carnarvon盆地(包括西北大陸架和高庚氣田,該區域天然氣儲量在84萬億立方英尺)、Browes盆地(包括Scott Reef和Brecknock及Brecknock South氣田,天然氣儲量為26.5萬億立方英尺),以及在北領地上方的帝汶海Bonaparte盆地(包括Bayu Undan和Sunrise等氣田,此處天然氣儲量為21.6萬億立方英尺,其中西澳州擁有2.34萬億立方英尺,北領地擁有19.26萬億立方英尺)。
三、發展歷史
1964年後,澳大利亞才把石油勘探重點轉入東南部巴斯海峽,從此開始了澳大利亞海洋石油的發展,同時澳大利亞石油工業也開始了比較快的發展。幾年內相繼發現了吉特奇爾帕氣田、巴羅島油田、吉爾莫爾氣田、梅林尼油氣田、巴拉庫塔油氣田、王魚油田以及西北大陸架的北蘭金和斯科特礁凝析氣田。90年代澳大利亞已形成了包括西北大陸架、帝汶海、吉普斯蘭盆地和中部盆地在內的四個重要探區。並將重點放在了西北大陸架、帝汶海等海洋區域,並有了許多重大的發現。在1990—1994年,36口野貓井有重要油氣發現。但澳大利亞的勘探成本很高,陸地上每口井的費用為200萬澳元,而海上的費用為陸地的5倍,高達1000萬澳元。
現介紹歷史上幾個重要的海洋工程項目。
1.西北大陸架
1985年西北大陸架項目液化天然氣第一期建設工程開始建造。該項目由六家公司合資組成,它們是:Woodside、BP、BHP Billiton、MIMI(三菱和三井公司)、殼牌、雪佛龍,其中Woodside 公司負責項目的操作,該公司34%的股份由殼牌擁有。六家股東為LNG的銷售成立了North West Shelf Australia LNG Pty.Ltd.(簡稱NWSALNG,原名為ALNG,後為與高庚項目區別,2003年改名為NWSALNG)。截至目前,項目共投資121億澳元,目前在Burrup半島上的液化天然氣生產線有四條生產線,1989年,第一和第二條組液化天然氣生產線開始投產,首批液化天然氣開始輸往日本。西北大陸架每天生產原油11萬桶,凝析油11.5萬桶,液化石油氣(LPG)2500噸。西北大陸架已經連續運送1700多艘船液化天然氣,約1億多噸液化天然氣。現共有9艘不同國籍的船負責運輸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LNG,每艘船的運輸能力為12.5萬立方米。進入21世紀後,NWSALNG又向韓國大宇造船公司訂購了3艘運輸LNG船,其中一艘在2004年4月交貨,運輸能力為13.75萬立方米;另外兩艘2006年交貨,運輸能力為每艘14萬~14.7萬立方米,每條船價格約為1.7億美元左右。
據測算西北大陸架項目全部費用將共需160億澳元。耗資25億澳元的第四條液化天然氣生產線已經在2004年7月完工,2004年9月該線開始生產並出口LNG,2005年該生產線已完全達到設計生產能力,4條生產線共年產液化天然氣1170萬噸,第五條生產線在2008年年底投入生產,生產能力為420萬噸/年。
從1996年起,澳方就與中國有關方面開始接觸,商談向中國推銷西北大陸架所產LNG一事。2001年11月8日廣東LNG招標工作正式開始,2002年8月8日,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牽頭,廣東和香港用戶參與的液化天然氣招標委員會宣布了開標結果,澳大利亞最終從三名投標者中勝出,拿到了當時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大的單一出口訂單,合同總金額250億澳元,年供氣330萬噸,供氣期為25年。
在從澳洲西北大陸架購買LNG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3.48億美元收購了澳西北大陸架項目5.3%股份(只包括天然氣和連帶的石油,不包括西北大陸架基礎設施擁有權)以及為供應我國廣東液化天然氣項目而成立的合資公司(中國LNG)股份的25%。2006年4月下旬,第一船LNG將從西澳州運往廣東深圳,這標志著長達25年的供氣合同正式開始生效。2006年西北大陸架生產的73% LNG將出口到日本,25%出口到中國,2%出口到韓國。
2.高庚
高庚(Gorgon)項目是繼西北大陸架後澳洲發現的又一儲量巨大的天然氣田,根據分析,該氣田已探明儲量為12.9萬億立方英尺,總儲量預計為40萬億立方英尺,佔西澳州天然氣儲量35%左右;佔澳洲天然氣儲量25%。該氣田面積達280平方千米,是澳洲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天然氣田。高庚氣田發現於1980年,評估工作於1998年完成,預計在2008年開始產氣。該氣田由三家公司共同投資,其中雪佛龍德士古(澳)公司股份佔50%,是項目的作業者,殼牌(澳)公司和埃克森美孚(澳)公司各佔25%股份,該項目總共投資已達60多億澳元。據測算,加上巴若島的天然氣液化加工生產線等投資該項目總共耗資達110億元。
2003年9月8日,西澳州政府宣布批准將距西澳州西北部皮爾巴拉地區海岸70千米海上的巴若島(Barrow Island)上部分土地作為給澳洲高庚天然氣田加工廠使用,西澳州政府批准給高庚天然氣田使用的巴若島土地共300公頃,高庚項目包括將建造一條70千米長的海底管道,將天然氣輸送到巴若島上的天然氣液化工廠,先建造一座年產50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工廠,然後再建第二座年產50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工廠。首座工廠於2005年中期開始建造,第一批液化天然氣於2010年開始供應市場。
3.Bayu-Undan天然氣田
Bayu-Undan天然氣田液化天然氣項目天然氣加工廠是位於帝汶海的首個能源開發項目,它被帝汶海油氣田授權的權威管理機構——澳洲和東帝汶聯合成立的管理委員會批准由美國能源巨頭康菲公司負責承建,項目包括在已發現的帝汶海上五個油氣田之一的Bayu-Undan天然氣田與澳洲大陸西北領地首府達爾文之間建造一條天然氣輸送管道,另外在達爾文建造一液化天然氣加工廠。Bayu-Undan天然氣田位於達爾文西北方向約500千米,在澳洲與東帝汶之間,位於水下80米深。根據批準的協議規定,天然氣田90%的使用費歸東帝汶,預計在20年裡該天然氣田的使用費總共為60億澳元。
澳洲最大的天然氣生產者之一的Santos公司擁有該項目12%股份,位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全球排位第六的能源巨頭康菲公司擁有項目64%股份,日本Inpex集團和澳洲的阿吉普公司各擁有12%的股份。2006年2月初日本的第一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到達達爾文港,該船裝運著12.5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啟程前往日本。液化天然氣加工廠向日本的兩家用戶每年供應30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年限至少為17年。根據勘探,Bayu-Undan油氣田的天然氣儲量是3.4萬億立方英尺,液化石油氣儲量為4億桶。該項目據預計可開采25年,總收入將達300億澳元。建在達爾文的液化天然氣加工廠是澳洲第二個液化天然氣加工廠,第一個是西北大陸架液化天然氣加工廠。
4.Browse項目
Browse盆地包括Scott Reef和Brecknock及Brecknock South氣田,天然氣儲量共為26.5萬億立方英尺,凝析油儲量3.11億桶,澳洲公司占股份58%,其中Woodside公司占股份50%,歐美跨國公司占部分股份。該項目將是澳洲第三個液化天然氣中心,該項目計劃建造一個年產700萬噸LNG的生產線。
除上述項目外,還有一些在西澳州西北部海上的天然氣項目正在規劃中,如BHP Billiton公司的皮爾巴拉液化天然氣項目,預計總投資為50億澳元,此氣田距陸地270千米。計劃開發的項目天然氣儲量約為8萬億立方英尺,項目計劃在2009年開始運作,屆時年產LNG 500萬~600萬噸。
PlutoLNG項目是Woodside公司2005年4月發現,該項目位於西澳北部Karratha西北190千米,預計該處天然氣儲量為2.5萬億立方英尺,計劃建造的LNG工廠生產年能力為500萬~700萬噸。
Sunrise氣田,該項目位於北領地上方的帝汶海Bonaparte盆地,距達爾文西北450千米,距東帝汶80千米,據估計Sunrise氣田可開採的天然氣為7.68萬億立方英尺,2.99億桶凝析油。
澳大利亞探明石油儲量,從1997年的4億桶,猛增至目前的42億桶。2000年原油日產量達歷史較高水準,為81.1萬桶(其中72萬桶為原油)。但隨著石油消費的增加和石油產量的下跌,澳大利亞的石油凈進口量一直在增加。至2005年1月1日,澳大利亞擁有已證實的石油儲備為15億桶,這些儲備的大部分位於澳大利亞南部的巴斯海峽以及澳大利亞西部的海上Carnarvon盆地。自1980年以來,澳大利亞石油日產量已逐漸增加,於2000年達到峰值80.5萬桶。2003年澳大利亞石油日產量戲劇性地下跌至63.0522萬桶。2005年澳石油日產量估計為55.3331萬桶。澳大利亞石油產量下跌的原因很多,第一,產油盆地如Cooper-Eromanga和Gippsland已經歷自然減產;第二,盡管產油盆地如Carnarvon和Bonaparte最近幾年石油產量上升,但其增量已被澳大利亞國內穩定增長的消費所抵消;第三,澳大利亞稅收體制使得國內生產商對於投資石油生產失去吸引力。
2005年,澳大利亞石油日消費量為91.8萬桶,導致凈進口約36.4萬桶,與此相對比,2000年凈石油進口平均僅為5.4萬桶/天。2007年底石油日產量已降低為56.1萬桶。而日消費量卻達到了93.5萬桶。澳大利亞政府石油進口依賴度至2010年增至50%。澳大利亞進口原油大多數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來西亞、越南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雖然澳大利亞將繼續是一個石油和凝析油的凈進口國,但該國石油和凝析油日出口量在2008—2009年度增加14%,達到17062桶;並在2009—2010年度增加7%,達到18247桶。
② 非洲石油產量最多的國家是
非洲石油產量最多的國家是奈及利亞。
奈及利亞是非洲能源資源大國,是非洲第一大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截止2014年已探明石油儲量居非洲第二、世界第十;已探明天然氣儲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八;已探明76種礦產中有34種具備商業開采價值。
奈及利亞自然資源豐富,截止2014年已探明具有商業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包括天然氣、煤、礬土、鉭鐵礦、黃金、鐵礦石、石灰石、錫、鈮、石墨和鋅等30多種礦藏。盡管這些自然資源有很大的儲量,但該國的採掘工業還處於初級階段。
截止2014年9月已探明石油儲量372億桶,居非洲第二位,世界第十位,以開采速度可再開采30年。奈及利亞天然氣資源也很豐富,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達5.3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八和非洲第一位,已開發量僅占總儲量的12%。煤儲量約27.5億噸,為西非唯一產煤國。森林覆蓋率為17%。
(2)卡多湖石油儲量多少擴展閱讀
奈及利亞的自然資極其豐富,主要包括:
1、滑石
奈及利亞滑石儲量估計超過1億噸,主要分布在尼日、奧雄、科濟、誇拉、奧貢、塔拉巴和卡杜納等州。奈及利亞目前處於運營狀態的滑石加工廠僅有兩家,為中等規模,均位於尼日州。
2、鐵礦石
奈及利亞擁有30多億噸的鐵礦石,主要分布在科濟、厄努古、尼日、贊法拉和卡杜納等州。正在開採的是位於科濟州Itakpe地區的晶體狀鐵礦,主要供應給Aladja和Ajaokuta兩家大型鋼廠。而位於科濟和厄努古兩州的鮞粒岩鐵礦尚有待大規模開發。
3、黃金
奈及利亞西部地區片岩帶分布有沖積金礦和原生金礦。部分地區的沖積金礦正在開采中。在奈及利亞西北部和西南部已發現適合於大規模商業化開採的原生金礦。這些原生金礦處於淺層,等級相對較高,每盎司黃金的生產成本估計為約50美元。
4、瀝青
奈及利亞天然瀝青主要分布在翁多州,為420億噸左右,幾乎為該國原油儲量的兩倍探明儲量,僅次於委內瑞拉。如能得到充分開發,不僅能夠滿足該國道路建設的需要,還能夠創造外匯收入。技術分析顯示,奈及利亞瀝青可直接製成瀝青粘接料。
5、岩鹽
鹽泉主要分布在高原州的Awe地區、埃本伊州的Abakaliki地區和依莫州的Uburu地區,岩鹽則主要分布在貝努埃州。據統計,奈及利亞岩鹽儲量為150億噸,但其食鹽、燒鹼、氯、小蘇打、次氯酸鈉和過氧化氯等產品的國內需求量超過100萬噸。
③ 50萬原住民被暴力驅逐,美國為何要這樣對待卡多湖地區
因為美國明白這些原住居民,會嚴重影響美國對當地的控制,所以美國政府才會出此下策。
④ 誰知道中亞五國的資源分布情況(05-11年之間)
1、哈薩克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大都集中在裏海沿岸及其附近,石油儲量約100億噸,遠景儲量13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1700萬億立方米,在中亞國家中居第一位;煤炭地質儲量為1700億噸,主要分布在卡拉甘達州和東哈州等地,是世界10大產煤國之一。金屬礦藏也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90多種,其中鎢的儲量居世界第一,鉻和磷礦石居世界第二。銅、銅、鋅、鉬的儲量占亞洲第一位,因而享有「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譽。
2、 烏茲別克的能源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炭,三者目前探明儲量分別為53億噸、5萬多億立方米、20億噸,其中天然氣被列為世界十大開采國,年產氣量在300億立方米以上,在中亞僅次於土庫曼。油氣資源總估價超過1萬億美元,有160多處石油產地,可以分為5個主要的石油天然氣區域。
3、吉爾吉斯斯坦的能源中有煤炭、油頁岩、天然氣、石油,其中煤炭在中亞居重要位置,地質儲量為296億噸,有些煤不僅儲量豐富、質量好,是優質燃料,還是煤化工的重要原料,煤田主要分布在南北天山地區,部分煤田可露天開采,被稱為「中亞煤斗」。主要礦產為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其中汞和銻的儲量和產量均居原蘇聯第一位,錫產量和汞產量占獨聯體第二位,銻產量佔世界第三位;黃金儲量豐富,僅庫姆多爾金礦的預計儲量已超1000噸;鈾礦儲量居獨聯體國家首位,同時是世界主要的產鈾國;銻礦儲量居獨聯體首位,在亞洲也僅次於中國和泰國而居第三。
4、土庫曼地下蘊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石油儲量1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22萬多億立方米,佔中亞地區天然氣儲量的56%,人均儲量可與沙烏地阿拉伯相比,開采量年均達600億—800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儲量的四分之一,居中亞國家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石油探明儲量約有11億噸,居中亞國家第二位;除南部山區外,土國幾乎全境都有油氣分布。
5、塔吉克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目前探明總儲量在30億噸左右,礦床35個,石油和天然氣方面,據初步探測結果顯示,石油儲量為1.2億噸,天然氣8800億立方米,其中瓦赫什油氣區的原油是重油,蠟和硫的含量高,主要用來生產瀝青和作鍋爐燃料。鈾儲量居獨聯體首位,鉛、鋅礦佔中亞第一位。塔境內江河湖泊的水力資源極為豐富,總蘊藏量在6400萬千瓦以上,其中有經濟利用價值的達1250億千瓦時,水力資源在獨聯體國家中占第二位;人均電力資源蘊藏量居世界前列,除供應本國外,還可供應周邊的中亞國家。
⑤ 裏海的油氣開采歷史有多久
在發現中東石油之前,裏海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場的支柱。
13世紀馬可·波羅就在其書中提到,聽說巴庫附近有一個石油泉,可用來燒火。巴庫是拜火教徒崇拜的「永恆火柱」的所在地,那些火柱實際上是從石灰岩裂縫中噴出的可燃氣體形成的,而這同石油蘊藏有著莫大的關聯,在巴庫郊區,現在仍保存著完整的古老的拜火教神廟。
1901年,裏海的原油產量達到1100萬噸,占當時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0%;在當時的世界石油貿易中,裏海佔30%。1940年,僅亞塞拜然一地的石油產量就達2200萬噸,占當時的蘇聯全國產量的70%。伊朗在裏海基本沒有進行油氣勘探開發。2004年伊朗進行了第一次招標,並在2005年開始對裏海深水部分進行鑽井,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就產量分成協議和伊朗國家石油公司進行了磋商。
一、亞塞拜然
位於阿普歇倫半島上的巴庫的石油,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形成規模開采。1875年的開采量為8.3萬噸,10年以後達到187.5萬噸。石油開採在前蘇聯時期僅次於俄羅斯居第二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里開採的石油佔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08年,巴庫的石油產量失去了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優勢。1923年,為了開發比比艾巴特油田伸向海中的部分,於是向海里填土,在人工小「半島」上鑽了一口井,在井深460米處噴出了石油。這是開發裏海石油的開端。1925年,在淺海區堆築了一座人工島,用來打井。建人工島造價太高,這里採取了建造木頭棧橋的辦法,開采水深1米的淺水區的石油。
當亞塞拜然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後,巴庫的石油不再出口,國內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少。由於俄羅斯境內的烏拉爾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大量石油資源,亞塞拜然的石油逐漸被冷落,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巴庫的石油開采量不足全蘇聯石油產量的10%,亞塞拜然再也不是世界十大產油國之一了。
自1994年以來到2001年底,亞塞拜然先後與外國石油公司簽署了15個勘探開發合同,合同區面積10590平方千米,其中海上面積6860平方千米。主要的外國石油公司包括埃克森美孚、Salyan、阿吉普、中國石油和Moncrief等。
在海上對外合作方面,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塞拜然通過亞塞拜然國家石油公司(SOCAR)同外國石油公司談判簽署了一些石油合同。1994年9月,與亞塞拜然國際營業公司(AIOC)簽署了第一個大型海上投資項目。以後,1998年末和1999年初,CIPCO 和NAOC集團由於打了一批乾井而停止作業,這些銀行集團勘探Apsheron sill以北的構造,這些構造即使在前蘇聯時期也被認為沒有前景。但是,由於油價回升和原油外輸問題的解決,仍然不斷有公司前來談判項目。
陸上石油主要分布在阿普歇倫半島北部的希阿贊地區、半島西南方向的古布斯坦和希爾萬地區,以及薩良平原。20世紀90年代以後,陸上石油在阿原油年產量中的比重已下降至1/4以下。亞塞拜然最大外國石油開發商——英國石油公司(BP)曾稱,阿裏海大陸架探明石油儲量約10億噸,天然氣儲量1.37萬億立方米。最新的預測稱,阿裏海大陸架石油遠景儲量35億~40億噸,探明剩餘可采儲量30億噸。天然氣遠景儲量18萬億~20萬億立方米,探明剩餘可采儲量8500億立方米。
二、土庫曼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為600萬~700萬噸,但從80年代末期開始,由於蘇聯解體導致的經濟聯系破裂、開發中的油田的儲量逐漸耗盡,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開始大幅減少,到1996年時已減少到440萬噸。隨後,土庫曼開始有計劃地增加石油產量,採取的措施主要有:在南卡梅什雷扎礦區開發一批新油井,使一批停產井復產,用高壓氣舉法改造一批老油井,鼓勵一批外國公司參加裏海陸架及相鄰區域的開發項目等。如今,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在950萬噸左右,約佔全球產量的0.005%。
土庫曼是一個天然氣輸出國。天然氣主要出口獨聯體國家,少量輸往西歐。以1990年產氣量877億立方米為例,本國國民經濟只需要80億立方米,其餘全部出口。
最近幾十年來,土庫曼加強了在其所屬裏海區域的油氣勘探作業,實際上這里所有的水域都能引起專家們的勘探興趣。經過多年的勘探,在這一地區的陸地和陸架上共發現了至少161處石油天然氣礦,包括至少30處石油和天然氣礦,131處天然氣和天然氣凝析油礦。此外,土庫曼國家地質康采恩下屬的鑽探企業在其他優先開發的天然氣富集區也進行了大量勘探作業。
三、哈薩克
哈薩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集中在西部地區,特別是瀕臨裏海地區的石油天然氣儲備十分豐富。其中瀕臨裏海的阿特勞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79處。該州已開發的田吉茲、克羅列夫、肯拜和伊馬舍夫等四大油氣田最為有名。曼吉斯套州是瀕臨裏海的另一個富油區,其已探明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69處。2003年該州石油(包括凝析油)產量為1365噸。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卡沙甘裏海陸架油田的開發給曼吉斯套州經濟帶來了新的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據資料顯示,裏海陸架石油總儲量為130億噸,其中卡沙甘油田儲量為50億噸。曼吉斯套州從2003年11月底開始在其瀕臨圖普卡沙甘海灣的巴烏切諾鎮建設裏海石油開采保障基地,准備大規模地開采裏海石油。關於裏海陸架石油開采問題,哈薩克政府經過與國際財團激烈討價還價後,最終決定以義大利阿吉普石油公司為主,殼牌石油公司參與投資開發。
卡沙甘油田區塊位於北裏海水域。油氣勘探、開發的產量分成協議包括卡沙甘、卡拉姆卡斯和卡伊蘭3個油田。協議簽訂於1997年11月8日,1998年4月27日生效。最初的簽訂合同方為阿吉普、BG、英國石油(哈薩克)、Statoil、美孚(哈薩克)、殼牌(哈薩克)、道達爾(哈薩克)、哈薩克裏海陸架公司和哈薩克石油公司。
西哈薩克阿克賽地區的卡拉恰甘納克凝析油氣田是一個世界級的特大型油田。據評估,其石油儲量達27億噸。2003年8月1日,該油田已經通過裏海輸油管道向歐洲地區供應石油。克孜勒奧爾達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11處。此外,在較為貧窮的南哈薩克州也發現有儲備較大的天然氣井,並於2003年完成了一起建設工程。南哈薩克州天然氣田建設完成投產後,將基本滿足哈薩克南部地區,包括江布爾州奧塔爾熱電廠的天然氣供應。
阿克糾賓州是中國石油企業最早參與哈薩克石油開發的地區。該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19處,其中扎納諾爾油田的控股權為中國石油總公司所掌握。
截至2007年11月哈薩克已運營的油田共55個,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田有7個,它們依次是:田吉茲油田、烏津油田、卡拉恰干納克油田、卡拉姆卡斯油田、熱得拜依油田、讓那諾爾油田、庫姆科爾油田。2002年哈薩克產原油4700萬噸,同比增長17%;出口原油3927萬噸,同比增長21%;出口總值50.4億美元,同比增長18%。哈薩克的石油工業前景看好,特別是裏海海上油田開發有巨大潛力。石油工業已成為目前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經濟領域,至2003年3月油氣領域共吸引外資119.3億美元。
四、裏海劃界
1991年以前,裏海是平靜的,那裡沒有爭議,更沒有沖突。因為那時無論按傳統還是地理位置,裏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裏海地區不斷發現大規模的油氣田。根據西方石油公司估計,這一地區有可能繼海灣地區之後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供應地之一。因此新獨立的裏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裏海法律地位,而裏海油氣資源的開采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系在一起。
伊朗迫於壓力不得不同意對裏海進行劃分,並和土庫曼一起要求各國按各佔20%的份額平均劃分裏海。這樣便形成了目前以伊朗、土庫曼為一方要求5國均分裏海,和以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為一方要求按中心線劃分裏海的局面。
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過於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其能源供應安全存在隱患,因此它們對能源來源多樣化的願望使裏海地區成為追逐熱點。美國憑借同亞塞拜然的密切關系,一直竭力介入裏海能源開發,主張裏海是「海」,這樣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裏海油氣資源歸亞塞拜然所有,以便自己從中牟利。
五、中哈管道
1997年以前所完成的管線,都是為將前蘇聯內部間連接而設計的,都經過俄羅斯。
在事關地緣政治的油氣管線方面,有專家認為,用裏海經伊朗到海灣的管線運送石油到西方和亞洲的石油消費國最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國不願把控制權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羅斯在中亞油氣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導地位,西方國家也擔心自己能源來源多樣化受俄羅斯牽制。為與俄羅斯爭奪裏海石油控制權,美國修建了一條繞過俄羅斯的石油運輸管道。這條輸油管道從亞塞拜然的巴庫起,經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到土耳其地中海港口傑伊漢,全長1730千米,於2006年7月投入運營,年輸量為6000萬噸,成為該地區第一條避開了俄羅斯的能源輸出管線。
美國與歐盟還倡議鋪設穿過裏海海底的跨裏海管道,該項目一旦建成,就可與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魯姆管道連接,使中亞天然氣可以不受俄羅斯控制而輸往國際市場。
1997年中國和哈薩克共同提出修建中哈石油管道計劃。當時中哈商定共同鋪設一條西起哈薩克裏海岸邊的阿特勞,東至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長達3000多千米的石油管道,總投資為25億~30億美元,整個石油管道分三段:第一段從阿特勞到肯基亞克;第二段從肯基亞克到阿塔蘇;第三段從哈薩克境內的阿塔蘇到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從阿特勞至肯基亞克之間的這段管道已於2003年3月由中哈雙方合資建成。2005年12月15日從哈薩克境內的阿塔蘇到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竣工投產,是中國第一條跨國輸油管道,也是戰勝美國及俄羅斯的唯一一條從裏海通往亞洲的運油通道。該管道初期年輸油能力600萬噸,2006年全線貫通,每年輸油能力為2000萬噸,該管道的建成標志著我國能源多元化戰略取得重大進展,將為我國能源的安全供應提供重要保證,2008年1季度俄羅斯Gazpromneft和TNK-BP公司允許通過該管線出口石油1.2萬桶/天,中哈輸油(阿塔蘇—阿拉山口)管線的油源來自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的Aktobe油田、CNPC和Kazmunaigaz共同投資的Kumkol油田。
2007年8月18日中國和哈薩克簽署的《中國和哈薩克聯合公報》中計劃將裏海石油管道與中國石油位於哈薩克西部的另一處油田和管道相連接,建成一條從裏海橫跨整個哈薩克直到中國的出口路線,此外該管線可連通中亞各國油氣,根據哈薩克總統表述,從哈薩克到中國的管線還將輸送來自土庫曼的石油和天然氣,它將成為中亞第一條非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路線。2008年7月,中哈天然氣管道開始建設,它是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的組成部分,全長1300千米,由中哈雙方合資建設。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西起土庫曼,穿過烏茲別克和哈薩克,通向中國的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管線總長約1萬千米。管線建成後,土庫曼將在30年內每年向中國提供300億立方米天然氣。
1994年俄羅斯提出動議,中俄合建一條輸油管道,把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蘊藏的豐富石油銷往中國。2001年兩國政府簽署協議,擬共建安加爾斯克—中國大慶石油管道(安大線),但2002年底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等突然提出建設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石油管道(安納線)以取代安大線,此後俄羅斯又推出了泰舍特—納霍德卡方案(泰納線)。
「對於俄能源資源來說,中國無疑是最大、最穩定的市場,通向中國的渠道也最安全、最便捷」。俄羅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俄羅斯境內的石油和天然氣蓄積量分別佔世界的40%和45%。而鑒於東北亞國家正在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領導力量,俄羅斯也已將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在內的東北亞市場作為戰略重點。俄羅斯希望東方市場將來要佔全俄羅斯能源出口市場的38%。從外交角度看,俄羅斯現在西部安全環境形勢嚴峻,需要以中國作為依託,發展同東北亞國家的關系。現在還不能說俄羅斯的發展重點已經東移,但至少可以說俄羅斯已將開辟東方市場、開發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油氣資源作為戰略重點,做了比較詳細的戰略部署。俄羅斯有意搭乘亞太經濟發展的快車,這對於中國來說應當是一個機遇。
六、近年新發現
1.亞塞拜然的油田
BP公司在2006年10月25日稱,由BP公司作業的亞塞拜然Azeri-Chirag-Guneshli(ACG)特大型油田群儲量由54億桶升至65億桶。AGG油田群是BP公司牽頭的Baku-Ceyhan管道的主要原油來源,該管道將從亞塞拜然向土耳其地中海沿岸每日輸送100萬桶以上原油。這將佔到全球原油需求的1%,並將成為非歐佩克國家主要的原油來源,尤其對於中國和印度等能源需求急速上漲的國家而言。
2.俄羅斯的油田
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2月報道,俄羅斯在裏海發現了一個大型石油和凝析油田,在其尤茲諾—拉庫塞廳娜雅構造上發現井的輕質、低硫石油日產量為800噸,被稱為俄羅斯近10年來最大的發現。此油田位於阿斯特拉罕南部西南方面220千米處,探明原油8.16億噸、天然氣336億立方米,初期資料表明可日產原油1.36萬噸。
3.哈薩克的油田
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截至2007年底,哈薩克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41.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在前蘇聯國家位居第2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8317億立方米,居世界第11位。哈薩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曼格拉克半島和裏海窪地。主要的油氣田有田吉茲、卡拉恰干納克和卡沙甘。
田吉茲為哈薩克最大生產油田,位於裏海北部濱海沼澤區,該油田於1979年發現,1993年投產,估計石油儲量150億~260億桶,探明石油儲量60億~90億桶,為世界第12大油田。2007年石油日產量平均為28萬桶。
卡沙甘位於裏海北部,該油田的開發者為Agip KCO公司。卡沙甘油田是自1968年以來全球發現的最大油田。Agip KCO公司估計卡沙甘油田探明儲量為130億桶,總資源量為380億桶。因為各種原因,該油田的投產時間由2005年推遲到2008年。
七、裏海油氣對中國的影響
裏海是繼波斯灣之後又一塊世界級的產油區,被譽為21世紀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之一,僅哈薩克屬裏海部分預計石油地質儲量就為134.5億噸。中國海油一直期望進入該地區。
早在2003年,中國海油就差點購買全球最大的石油開采項目——北裏海項目的部分股權。
2003年3月,英國天然氣國際有限公司(BG)同意退出裏海北部合作開采協議,並擬將其所持的股權平均出售給中國海油和中國石化兩家中國公司。此後,兩家公司分別於當月與BG簽署了意向性協議,將各自出資6.15億美元收購該項目8.33%的股權。但由於這一項目的其他兩大股東殼牌和埃克森美孚選擇行使優先購買權,使中國海油及中國石化進軍裏海的計劃最終化為泡影。北裏海項目無功而返,在當年曾被視為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去」遭受的重大挫折之一。
2005年9月9日中國海油總公司宣布,已與中國石油集團和哈薩克油氣股份公司簽署備忘錄。三家公司將共同進行達爾漢區塊的前期勘探工作。達爾汗區塊亦是北裏海項目的一部分。這是繼中國海油2003年收購北裏海項目權益未果後,中國石油公司首次進入裏海地區。
除中國海油外,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在陸上油氣開發方面與裏海地區合作也是相當緊密的,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國對裏海的重視。
裏海地區對於我國的油氣安全供應及國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我國相鄰的裏海地區理應成為我國參與海外經營活動的重點地區。裏海與我國具有傳統上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融,具有良好基礎和諸多共同利益。「上海五國」定期峰會為開展合作提供了保障機制,邊界問題的解決又推動了雙邊關系的發展,增加了相互信任。裏海的能源開發、經濟發展及政治穩定對於我國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將起到積極作用。
其二,裏海是連接俄羅斯和海灣的重要樞紐,參與裏海石油開發,不僅有利於發展我國與俄羅斯、海灣國家的關系,而且在裏海、西西伯利亞、海灣諸石油資源區連接成片以後,可以發揮我國在裏海地區的石油合作基地作用,通過裏海獲取源自伏爾加—西西伯利亞地區、海灣地區穩定的石油供應,開辟我國石油供應的陸路通道。
其三,裏海地區與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油源區相比,雖然目前的可采儲量尚不及後者,但西西伯利亞屬於俄羅斯一國所有,而裏海地區則屬於多個國家,裏海各國紛紛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石油私有化進程加快,並對國際石油資本競相出台各種優惠政策,各國家間呈競爭態勢。一旦合作實施,相對不容易因我國與某一國的關系起落而危及在該區域的整體石油利益,反而對我國進口俄羅斯西西伯利亞的原油是一個有利的籌碼。
其四,在以石油、天然氣相關能源為基礎的地緣政治中,裏海位於心臟地帶。控制了裏海油氣資源,就可能在全球能源的戰略格局中取得主動。
其五,從地區能源連接的層次分析,未來只有把新疆和裏海的油氣資源一並考慮,我國的西油、西氣東送戰略才有堅實的實現基礎。
最後,裏海經濟仍低迷,急切地期待著國際資本的參與,這為我國參與石油投資提供了機會。由於裏海各國受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油氣深加工能力薄弱的現實,我國在參與裏海石油投資時,可以強化下游企業的合作,可與之合資合營煉油廠,直接或間接加工裏海石油,上、下游合作,部分用於國內市場,部分給裏海各國或輸送到其他進口國,這對各方都有好處。由於裏海地區各國均為內陸國,急需出海口,故重建歐亞大陸橋、恢復「絲綢之路」向東的窗口是其共同的願望。我國可為裏海諸國提供任何西方國家、俄羅斯等均無法提供的資源,因為我國是裏海向東通往世界市場和出海口的必經之路,所以它們對我國參與裏海石油勘探、開發持積極態度。向東輸送,不僅符合裏海諸國能源出口渠道多元化的需要,而且有助於裏海諸國獲得能源上的獨立自主。所以就地緣政治高度而言,裏海對我國加大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總之,裏海地區由於石油資源的巨大潛在價值,對於石油消費大國、周邊國家和發達國家來說,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世界各國紛紛以戰略的眼光參與到裏海的競爭中來,裏海石油將成為21世紀國際石油政治的新熱點。我國要把握機遇,適時出擊,才能從中獲取最大收益,才能維護好國家能源安全。
裏海豐富的油氣資源必將導致其成為世界各個利益集團的爭奪之地。沿岸各國之間、美俄之間必將在此展開更加激烈的爭奪戰。而作為經濟高速發展,擁有日益增大的石油天然氣需求量的中國,能否在裏海分得一塊蛋糕,分得一塊多大的蛋糕,將對未來中國能源的供應穩定、安全產生重要影響。願「第二個波斯灣」對我國、對世界的發展起到持續積極的影響。
⑥ 非洲第一經濟體「奈及利亞」
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位於北緯06°27′,東經03°24′,處於西非東南部,非洲幾內亞西岸的頂點,鄰國包括西邊的貝南,北邊的尼日,東北方隔查德湖與查德接壤一小段國界,東和東南與喀麥隆毗連,南瀕大西洋幾內亞灣。奈及利亞國土面積92.3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00公里。
奈及利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北高南低。沿海為寬約80公里的帶狀平原;南部低山丘陵,大部地區海拔200-500米;中部為尼日—貝努埃河谷地;北部豪薩蘭高地超過全國面積面積1/4,平均海拔900米;東部邊境為山地,西北和東北分別為索科托盆地和查德湖湖西盆地。河流眾多,尼日河及其支流貝努埃河為主要河流,尼日河在境內長1400公里。
它的自然資源種類很多,截止2014年已探明具有商業開采價值的礦產資源包括天然氣、煤、礬土、鉭鐵礦、黃金、鐵礦石、石灰石、錫、鈮、石墨和鋅等30多種礦藏。盡管這些自然資源有很大的儲量,但該國的採掘工業還處於初級階段。截止2014年9月已探明石油儲量372億桶,居非洲第二位,世界第十位,以開采速度可再開采30年。奈及利亞天然氣資源也很豐富,已探明天然氣儲量達5.3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八和非洲第一位,已開發量僅占總儲量的12%。煤儲量約27.5億噸,為西非唯一產煤國。森林覆蓋率為17%。
首都阿布賈坐落在尼日州境內,是小部族格瓦里族聚居的地方,為尼日州、卡杜納州、高原州和克瓦拉州的交匯點,距離拉各斯約500公里,是全國的地理中心。它地處中央高原的西南邊緣,為熱帶大草原丘陵地帶,人口稀少,空氣新鮮,景色秀麗。
奈及利亞全國總人口1.73億(2014年),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2013年,奈及利亞人口增長率為2.54%。奈及利亞人口分布不均衡,南部雨林區和北部草原區人口較多,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帶和三角洲地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0%,卻聚集著全國近一半的人口。中部地區人口相對稀少。人口分布比較集中的城市為拉各斯、卡諾、伊巴丹和首都阿布賈等。
全國有250多個民族,其中最大的3個部族是北部的豪薩-富拉尼族(佔全國人口的29%)、西南部的約魯巴族(21%)和東部的伊博族(18%)。其他比較大的部族還有:卡努尼族、伊比比奧族、蒂夫族、伊賈族、埃多族、安南族、努佩族、羅博族、伊加拉族、伊多馬族。此外,奈及利亞還有少數的英國人、印巴人和亞裔人。
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派克)成員國之一。石油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尼原為農業國。20世紀70年代起成為非洲最大的產油國,為改變本國經濟對石油工業的過多依賴,尼政府已實施天然氣開發戰略,大力開發國內豐富的天然氣資源,以達到推動經濟發展和增加政府收入的目的。其石油天然氣資源十分豐富。自1970年代以來,石油出口逐漸成為該國最主要的經濟來源。石油出口收入占出口總收入的98%,占國家總收入的83%。奈及利亞是非洲第一大經濟體。
但是其在1992年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列為低收入國家。1995年起政府對經濟進行整頓,取得一定成效。1998年由於國際市場油價下跌和國內煉油廠停產,經濟增速減慢。1999年奧巴桑喬上台後,積極推行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嚴格限制舉借新債,大力扶持農業,加強石油、天然氣、礦業等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積極爭取外資、外援和債務減免。由於國際市場油價持續上揚這一有利的外部因素,尼經濟形勢趨於好轉。主要製造業為紡織、車輛裝配、木材加工、水泥、飲料和食品加工,大多集中在拉各斯及其周圍地區。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技術水平較低,多數工業製品仍依賴進口。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40%。全國7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農業主要產區集中在北方地區。農業生產方式仍以小農經濟為主,糧食不能自給,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奈及利亞與我國於1971年2月10日建交。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發展順利。2005年,中尼兩國元首就雙方建立戰略夥伴關系達成共識。2009年兩國舉行首次戰略對話。
除此之外,奈及利亞是世界上電影業最發達的幾個國家之一,擁有著名電影工業基地瑙萊塢,年拍攝電影數量僅次於印度寶萊塢和美國好萊塢,居世界第三位,每年出品電影數目相當於中國、日本、韓國三國電影出品數的總和,不僅在非洲本土具有絕對控制性的文化影響力,在海外市場也頗具影響力!
⑦ 新疆能源礦產資源現狀、優勢、潛力及其配置和供需平衡研究
能源礦產(主要指石油、天然氣、煤,下同)是新疆最主要的礦產資源,在全國和自治區國民經濟中都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截至2005 年底,已發現的能源礦產有8 種:石油、天然氣、煤、油頁岩、天然瀝青、鈾、泥炭、煤層氣。其中上表並開發利用的有6種:石油、天然氣、煤、油頁岩、天然瀝青、鈾。泥炭,煤層氣在新疆雖有一定資源遠景,但工作程度很低,資源儲量未上表也未開發利用。
截至 2005 年,石油剩餘可采儲量 41378 萬噸,佔全國的16.60%,采出量2408.32萬噸,佔全國的13.58%;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6023.6億立方米,佔全國的21.37%,采出量106.24 億立方米,佔全國的22.27%;煤炭保有資源儲量1008.2 億噸,佔全國的9.70%,產量3942.29 萬噸,佔全國的3.33%。天然氣居全國首位,石油、煤也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2005年,新疆能源礦業產值721.56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30.59%,其中,石油、天然氣產值694.63億元,佔全區能源礦業產值的96.27%,煤礦產值26.93億元,占能源礦業產值的3.73%。能源礦產是新疆的最重要礦產,也是新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第一節 石油、天然氣資源
一、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查開發現狀
新疆主要沉積盆地有30多個,其面積為90萬平方千米。經過地質勘探證明,油氣資源非常豐富,油氣資源總量為360億噸油當量。截至2005年,已發現油氣田87 個。其中,大型油氣田6 個,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3.68億噸,天然氣1.15 萬億立方米。2005 年全疆已有40 多個油氣田投入開發,產油2408.3 萬噸,天然氣達106.6億立方米,年儲量及產量增長居國內陸上之首,塔里木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天然氣區,將成為我國油氣資源主要接替區之一。
(一)准噶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面積達13 萬平方千米,是新疆主要大型含油氣盆地之一。截至2005 年,共發現油氣田27 個,其中大型油氣田2 個。油氣資源總量106.9 億噸,其中石油85.9 億噸,天然氣2.1 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石油儲量 18.71 億噸,可采儲量43691.9 萬噸,剩餘可采儲量21764.7 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2173.15 億立方米,可采儲量951.4 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707.18 億立方米。2005 年產油1124.34 萬噸,產天然氣28.95億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面積達56 萬平方千米。經地質勘探證明,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已發現油氣田36個,其中,大型油氣田4 個。其資源量為229 億噸,其中石油115億噸、天然氣11.4 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1.49 億噸,可采儲量2.19億噸,剩餘可采儲量1.40億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8257.49億立方米,可采儲量5262.33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5042.63億立方米。目前已有28 個油氣田相繼開發建設,其中主要有柯克亞、東河塘、雅克拉、牙哈、輪南、塔河、達里亞、塔中4、哈德遜等油氣田,2005年產油1010.81萬噸,天然氣61.9億立方米。因此,塔里木盆地成為我國第二大天然氣區和油氣儲產量快速增長的地區之一。
(三)吐哈盆地
吐哈盆地總面積為5.3 萬平方千米,已發現23 個油氣田。油氣資源總量19.4 億噸,其中石油15.8 億噸,天然氣3650 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1372 萬噸,可采儲量8170 萬噸,剩餘可采儲量4987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95.7萬億立方米,可采儲量450.74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330.26億立方米。2005年產油194.39萬噸,天然氣15.06億立方米。
(四)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面積1.3萬平方千米,已發現4個油氣田,油氣資源量4~5億噸。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239.8萬噸,可采儲量779.4萬噸,剩餘石油可采儲量606.6 萬噸。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107.66億立方米,可采儲量40.53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天然氣儲量35.96億立方米。年產油20萬噸左右。
(五)三塘湖盆地
三塘湖盆地面積2300 平方千米,已發現3 個小油田。油氣資源量為3~4億噸油當量。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50 萬噸,可采儲量36.7 萬噸,剩餘可采儲量 332.121 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13.89億立方米,可采儲量7.57 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7.57 億立方米。
二、開發利用前景分析
(一)油氣資源潛力巨大
全疆油氣預測資源總量360 億噸,約佔全國陸上油氣預測資源總量的1/3,佔中國西北地區總油氣資源量80%,其中,石油預測資源總量為222 億噸,天然氣預測資源總量 13.8 萬億立方米。
(1)塔里木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為229 億噸,其中,石油115億噸,天然氣11.4萬億立方米。
(2)准噶爾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為106.9 億噸,其中,油85.9億噸,天然氣2.1萬億立方米。
(3)吐—哈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14億~17億噸,其中,石油16億噸,天然氣3650萬億立方米。
(4)三塘湖、柴窩堡、伊寧、焉耆等諸小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12億噸(當量)。
(二)油氣資源轉化率低
1.油氣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爾、塔里木及吐哈盆地,雖然經過50 多年的油氣勘探歷程,但是總的勘探程度還相當低。
准噶爾盆地已施工探井2479口,二維地震14萬平方千米,三維地震約1.64萬平方千米。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緣、中部及東部地區,分布很不平衡,有不少地區仍屬基本空白區。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520 口,平均1000 平方千米有1 口井;二維地震32.9萬平方千米,每平方千米內只有2.0 平方千米;三維1.57萬平方千米。說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幾個有限的地區,如塔北、塔中、庫車、葉城等。況且,尚有20多個小盆地基本未開始實物工作。
2.油氣資源轉化程度低
新疆油氣資源總量為360億噸,探明石油探明儲量的33.68億噸,占石油總資源量15.17%;天然氣探明1.15 萬億立方米,占天然氣總資源量的8.33%,與全國比都低得多,特別是塔里木盆地229億噸油氣資源量,目前探明油氣儲量為15.49億噸,僅占資源量的6.76%左右。總之,塔里木盆地僅處於油氣勘探初級階段,准噶爾盆地處於油氣勘探早-中期階段,均處在大油氣田發現和開始時期。
(三)油氣勘探領域廣泛
本區雖然發現60多個油氣田,但還有很多含油氣領域亟待突破和開拓。天山山前、昆侖山前等逆掩推覆帶及斷褶帶的勘探才剛剛起步,前景廣闊;塔里木盆地寒武、石炭及古近-新近系膏鹽層之下還有大的發現。岩性、地層油氣藏、勘探前景大有可為;准噶爾盆地中部深層勘探(含高壓層)潛力較大。
三、配置和供需建議
(一)油氣勘探戰略設想
「十一五」進一步貫徹石油工業「穩定東部、發展西部」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方針,新疆處在最重要地位,根據國家和新疆經濟發展的需要,「十一五」石油儲量和產量在「十五」的水平上翻一番,天然氣翻兩番,開始形成我國石油天然氣工業接替區。
具體目標:2006~2010 年新增探明儲量石油14 億~16 億噸,天然氣5000 億立方米;2010 年產油4800 萬~5000 萬噸,天然氣330 億立方米。從油氣資源豐富程度分析,我國陸上看西北,西北看新疆,新疆看塔里木盆地。所以,必須加強加快新疆油氣資源大省區的開發力度,早日實現國家石油天然氣基地的接替。
(二)油氣勘查建議
新疆含油氣盆地雖然經過50 多年的勘探歷程,但潛力巨大,正處在大油氣田發現階段。建議在以下領域加強勘查工作:
(1)塔里木盆地台盆區的古生界,特別是古隆起古斜坡區,如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巴楚隆起、古城隆起、麥蓋提斜坡、孔雀河斜坡等。特別是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古岩溶油氣田。另外,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構造油氣藏等。
(2)准噶爾盆地中部。除了注意隆起地區—斜坡區外,對坳陷區及目前勘探程度較低地區,要加強勘探。
(3)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山前坳陷區的勘探才剛剛起步,如准噶爾南緣山前坳陷、塔里木盆地的庫車坳陷、塔西南坳陷等油氣資源豐富領域廣泛,潛力大。
(4)三大盆地中的地層—岩性油氣藏勘探剛剛開始,是今後勘探的重要領域之一。
(5)中小盆地僅在焉耆、三塘湖發現幾個中小油氣田,尚有20多個基本未開始勘探工作,建議擇選勘探亦會有新發現。
(三)加工業配置建議
新疆的油氣資源十分豐富,為發展下游工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油氣工業已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並規劃將新疆建成我國油氣及油氣化基地之一。因此,在加強發展油氣勘探開發的同時,必須加速油氣下游產品工業的大發展。
1.我國石油、天然氣供應基地建設
「西氣東輸」管道建成,哈薩克至中國獨山子的原油管線建成,烏魯木齊至蘭州的成品油管線和塔里木至蘭州的原油管線即將建成。三條石油管線的建成和西氣東輸工程投入運行,標志著新疆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和供應基地。依託油氣輸送配套建設大型原油煉制和天然氣分離裝置,將為新疆石油天然氣化工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料,科學合理地用好油氣資源,必將促進新疆石油化學工業的快速發展。
2.建設4條石化產業鏈主線
(1)大乙烯及其下游產品路線。依託獨山子石化基礎,利用哈國原油,建設1000萬噸煉油和100 萬噸乙烯生產裝置。利用大乙烯生產的合成樹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合成橡膠和有機原料(苯乙烯、丁二烯、MTBE、苯、混二甲苯、碳五、碳九等),延伸各類石化產品,發展橡塑加工業。
(2)大芳烴及其下游產品線路。擴大烏石化催化重整及配套裝置能力,利用北疆各煉廠及大芳烴的芳烴資源,形成以45 萬噸對二甲苯為主體的芳烴生產基地。以此為原料,重點發展對苯二甲酸、苯酚、丙酮、己二酸、MDI、TDI等石化原料,進一步發展聚酯、聚氨酯等合成材料。
(3)以大甲醇、大化肥為主體的天然氣化工產品路線。利用南北疆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建設大型甲醇生產基地,發展甲醛、聚甲醛、二甲醚、醋酸、碳酸二甲酯等,跟蹤甲醇汽油和甲醇制乙烯。繼續建設大型合成氨和尿素裝置,形成國家級氮肥基地。
(4)精細化工系列產品的產業鏈延伸路線。利用各類石油化工資源,發展精細化工,重點是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塑料加工助劑、膠粘劑、高檔塗料、新型工程材料等。
3.建成四大石化基地
(1)獨—克石化基地。依託獨石化和克石化,輻射烏蘇、奎屯等周邊地區,建設獨—克石化基地。在獨山子重點發展乙烯、重芳烴、碳四加工、聚異丁烯、塑料加工、新型建材與精細化工等一批中下游深度加工項目。在克拉瑪依重點發展高檔潤滑油、高檔溶劑油、高檔道路瀝青等特色油品,同時利用碳四和丁二烯抽余碳四資源,建設碳四催化制乙丙烯裝置。
(2)烏魯木齊石化基地。依託烏石化,輻射昌吉及周邊地區,建設烏魯木齊石化基地。重點發展大芳烴、大化纖、大化肥和有機原料等產品。規劃建設大型對二甲苯、對苯二甲酸、聚酯等石化裝置。利用各類有機原料,培育地方中小型特色石化企業。
(3)南疆石化基地。依託天然氣資源和庫爾勒、庫車兩個煉廠的基礎條件,建設南疆石化產業帶。阿克蘇地區形成以庫車為中心的稠油加工和天然氣化工,建設大甲醇、大氮肥、聚甲醛(POM)二甲醚裝置,發展精細化工產品。巴音郭楞州以庫爾勒、輪台為中心,建設天然氣化工基地,爭取庫爾勒250 萬噸/年煉油裝置形成生產能力,建設兩套30萬噸/年大化肥、30 萬噸/年復合肥和30萬噸/年聚氯乙烯,做大炭黑、化纖等產品。
澤普利用現有兩套合成氨和尿素裝置的良好基礎,發展復合肥及碳—精細化工產品,滿足南疆五地州對化肥的需求。
和田利用境內和田河氣田天然氣建成的產能,以及已建成的5.5億立方米/年天然氣輸氣管線,加快天然氣利用。依託天然氣和現有裝置條件,發展城市氣化、車用壓縮天然氣,進一步研究利用4億立方米天然氣建設甲醇一體化深加工聯合項目,下游發展醋酸、醋酐、醋酸纖維素系列產品,同時研究建設二甲醚的可能性。
(4)吐—哈石化基地。依託吐哈天然氣優勢及現有基礎,建設大型LNG項目,擴大甲醇和順酐規模,發展精細化工。
4.新疆石化工業行業的戰略發展目標
進一步確立新疆在我國石油和石化工業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推進新疆石化工業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進程;進一步提高新疆石油化學工業在國內外的競爭實力;進一步發揮石油化學工業在加速新疆工業化進程中的主導作用。
為此,2006~2010 年新疆石化工業加快發展和提高競爭力的戰略目標是:以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在疆企業為龍頭,加大石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支持多種經濟成分對石化領域投資的步伐,建成獨山子100萬噸/年乙烯和45 萬噸/年烏石化大芳烴項目,使新疆擁有世界級規模和高技術水平的合成樹脂、合成橡膠、有機原料裝置,包括建設世界級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PTA、丙烯腈等,支持疆內10 個左右在國內有競爭能力的大中型石化企業快速發展,建設五大產品系列,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一體化產品鏈,帶動下游紡織、建材、塑料加工等相關行業發展。2010年新疆石化行業的總產值達到1248.09 億元,是2000 年的2.45倍。工業增加值達到600億元,是2000年的2.45倍,占自治區工業總增加值的50%以上。
第二節 煤炭資源
一、資源現狀
(一)煤炭資源地域分布
新疆煤炭資源分布廣泛,全疆14 個地(州、市)中有13 個都有煤的分布,只有博爾塔拉州為無煤區。但儲量十分集中,天山及其南北坡煤豐,南、北邊遠地區煤貧,和田、喀什、克孜勒蘇州和阿勒泰地區缺煤。哈密地區、烏魯木齊、吐魯番地區、昌吉州、塔城地區、伊犁地區和阿克蘇7 地區佔全區保有儲量的98.30%,其中,哈密大南湖煤田查明保有儲量為143.81 億噸,沙爾湖煤田224.57億噸,准南煤田西段157.5 億噸,奇台窩頭泉煤田132.68億噸,都是百億噸以上的特大煤田。而南疆的和田、喀什和克孜勒蘇州3地(州)只有全區煤炭保有儲量的0.15%,阿勒泰也只有全區保有儲量的0.05%。
(二)資源儲量
1.查明資源儲量
新疆煤炭資源儲量豐富,截至2005 年底,累計查明資源儲量1023.04億噸,其中基礎儲量133.79 億噸,資源量889.25 億噸,約佔全國煤炭資源10%,在全國各省(區、市)中排第4位。
在已查明資源儲量中,長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為主,約占已查明資源儲量的91%,其次為氣煤、肥煤和焦煤約佔8%,高變質的瘦煤、貧煤和無煙煤儲量很少。
2005年全區上儲量表的煤產地 319 處,其中,大型礦區45處,中型15處,小型259 處。查明資源儲量中大於100 億噸的煤田有準南煤田西段、准東窯頭泉、大南湖和沙爾湖4 個,50~100噸的煤田7個,5~10億噸煤礦區6個。
2.保有資源儲量
截至2005年底,新疆煤炭保有資源儲量1008.2億噸,其中儲量55.29億噸,基礎儲量122.39億噸,資源量885.82億噸。
保有儲量中,主要煤炭種類是長焰煤佔71.74%,其次是不粘煤佔18%,氣煤6.5%,這三種煤佔了總量的96.2%,剩餘的其他煤種總共只佔3.8%,其中肥煤0.69%、焦煤0.68%。
二、開發利用現狀
新疆煤炭開發利用長期處於穩定增長狀態,從1995 年的煤炭生產量2545.2萬噸,發展到2005年的3942.29 萬噸。而經過產業結構調整,淘汰9萬噸/年以下礦井,礦山企業從1995年的973個減少到2005年的586個。
煤炭是自治區固體礦石產量最多的礦種,2005 年生產煤炭3942.29萬噸,佔全區固體礦石產量45.51%;實現工業產值26.93億元。煤炭產品13 種,有焦煤、1/3 焦煤、肥煤、氣煤、瘦煤、貧煤、弱粘煤、不粘煤、長焰煤、風化煤、未分牌號煤等。
自治區3個國有重點煤礦:烏魯木齊礦務局、哈密礦務局、艾維爾溝煤礦,2003 年分別生產原煤 412.48 萬噸、382.8 萬噸、97.94 萬噸。總產量為 893.22 萬噸,占自治區原煤產量的31.56%,再加上其他國有煤礦,共計生產原煤1364.36 萬噸,佔到全區原煤產量的48.21%。
三、資源優勢及開發潛力與發展前景
(一)資源優勢
(1)煤炭是新疆的優勢資源,儲量豐富、遠景可觀、開發潛力大、發展前景廣闊。已查明保有資源儲量1008.2 億噸,居全國第4位,2000米以淺的煤炭資源預測量2.19 萬億噸,佔全國資源預測量的40.5%,居全國之首。准噶爾煤盆地煤炭資源量7600 億噸,吐哈煤盆地資源量5100億噸,都屬世界級資源量5000億噸以上的10個大型煤盆地之列。
(2)煤炭種類齊全,配套程度高。有褐煤、長焰煤、不粘煤、中粘煤、不粘煤、氣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以中灰—特低灰、低硫—特低硫、低磷—特低磷的長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為主,其次為中變質的氣煤、肥煤和焦煤。高變質的瘦煤、貧煤和無煙煤少。
中灰—特低灰、低硫—特低硫、低磷—特低磷是優良煤質、淺變質煤是煤炭液化和地下氣化,實施煤炭潔凈技術的理想煤質。
(3)大型煤田多,儲量集中,有利於大規模開發利用,如哈密的煤變電工程,就是依託大南湖大型煤田而建設的。
(4)煤層多,煤層穩定,煤層厚度大,幾個主要煤田的煤層總厚度一般都有幾十米、100米,最大的可到182.24米。
(5)地質構造簡單,地質變動小,煤層產狀平緩,有利開發利用。
(6)水文地質條件和工程地質條件相對比較簡單。
(7)煤炭資源集中分布於蘭新、北疆、南疆三條鐵路沿線,交通方便,經濟比較發達,外部建設條件好。
(二)開發潛力及發展前景
新疆是全國煤炭資源最豐富的省區,遠景資源量居全國第1位。煤種齊全,配套性好,開發潛力大,發展前景好。
1.准東煤田
具煤層數多、厚度大、間距小,結構較簡單、產狀較緩、埋藏淺、屬穩定—較穩定型等特點,煤質較好,低灰—特低灰,低磷—特低磷,高發熱量,是良好的動力、化工和民用煤。預測資源量3747.6億噸,其中探明保有資源儲量達13.84 億噸。區內交通方便,地形平坦,易於開發。
2.准南煤田
區內煤炭資源豐富,具煤層多、厚度大較穩定、結構較簡單、層間距小等特點,煤質較多,煤種齊全,配套性好。預測資源量1831.45億噸,其中探明保有資源儲量達274.30 億噸。這一地區又是新疆工農業,經濟較發達地區,交通方便,煤炭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尤其是今後環保型潔凈煤開發的優選基地。
3.和什托洛蓋煤田
是新疆北部地區煤炭的主產區,預測資源量1019.43億噸,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60.54億噸。是塔城、克拉瑪依、阿勒泰等地煤炭供應基地。開發以民用和動力為主。
4.吐哈煤田
煤炭豐富,探明資源儲量較多,煤層多,厚度大而穩定,結構較簡單,煤質較好,埋藏淺,易采,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預測資源量為5305億噸,其中已探明保有資源儲量440.16億噸。該煤田交通方便,是新疆進入內地的門戶,為以後環保型潔凈煤的良好開發基地。
5.伊犁煤田
煤層多,厚度大,儲量豐富,煤質較好,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屬優質動力、民用煤更適宜開發環保型潔凈煤。預測遠景資源量4773億噸,其中已探明保有資源儲量23.24 億噸。伊寧地區與哈薩克相鄰,在煤炭開發上除滿足本地區工農業的需求外還可西出國境走向國際市場。開發利用前景看好。
6.庫拜煤田
區內煤炭資源較豐富,煤質好,煤種較全,低灰、低硫、高發熱量,有氣、肥、焦瘦等各種煤類型,最適宜做煉焦及動力、化工、民用等多種用途。預測遠景資源量358.7億噸,其中已探明保有儲量16.37億噸。
區內交通便利,煤炭開發利用前景較好。
7.焉耆煤田
煤層多,煤層厚度較薄,可采層數較少,屬低灰特低硫,高發熱量煤,煤種以長焰煤、氣煤為主。預測遠景資源量達594.1 億噸,其中已探明保有資源儲量為8.36 萬噸。該煤田位於新興石油工業城庫爾勒市的北側,具有交通便利的優勢,是開發環保型潔凈煤的有利地區。
8.其他煤田
除了以上7處主要煤田外,在南疆的塔里木盆地西緣和南緣還分布有一些構造盆地型的聚煤小盆地,如烏恰縣托雲盆地,阿克陶縣—葉城縣零星小盆地,和田地區的杜瓦—布雅盆地和甫魯—吾魯克賽、且末縣—若羌縣江格沙依—艾西山間小盆地等。但這些小盆地成煤環境差,煤層少,極不穩定,含煤程度很低均屬缺煤地區,可採煤量很小,形不成規模,是煤炭開發利用困難地區。
四、煤炭供需形勢與資源配置
新疆是我國原煤生產的重要省區之一,排名在第10 位上下。原煤產量以3.5%的增長率穩定增長。2003 年生產原煤3482.9 萬噸,工業產值278632.0萬元。
(一)煤炭需求情況
目前,我區煤炭需求主要是火力發電煤消費量大,其次是民用煤和一般工業用煤。「十一五」時期,隨著自治區積極推進哈密大南湖、准東北塔山、庫車—拜城、伊犁、阜康等五大煤電、煤焦化、煤化工基地建設,逐步形成煤電一體化、煤液化、煤焦化、煤化工等多產業融合發展的聯動體系,對煤炭的需求量將大幅度增長
(二)自治區煤炭消費量與產量預測
根據多年來我區煤炭產需平衡的狀況,這里只對煤炭的產量作了預測,同時對各時段的煤炭儲量需求也進行了預測。
2005年新疆煤炭產量3898.81 萬噸,以此為基數,按煤炭增長指標6.7%測算,對煤炭儲量的需求,以可采系數0.4測算。
(三)煤炭資源配置
依據上述煤炭產量預測結果,以2003 年礦產儲量表中的煤炭基礎儲量為依據進行配置,以減量法計算剩餘儲量和保證年限。
自治區「十一五」煤炭預測產量是19633.4 萬噸,對煤炭儲量的需求量是49084萬噸。以此進行資源配置後,還有剩餘煤炭儲量867747萬噸。剩餘儲量還能保證2010年之後有150年以上服務年限,這說明新疆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可持續發展潛力大。
五、煤層氣資源
(一)資源現狀
煤層氣是一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是一種高效潔凈資源,開發利用煤層氣資源不僅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改善能源狀況,而且能從根本上防止煤礦瓦斯事故,改善煤礦安全條件。我國煤層氣甲烷含量大於等於4立方米/噸,據預測,全國埋深2000米以淺的煤層氣總資源量為14.34 萬億立方米。新疆煤層氣資源2202 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1位。
煤層氣在煤層中的儲存狀態,可分3種形式即吸附氣、游離氣和溶解氣。吸附氣是其最主要的存儲狀態,約占煤層氣總量的80%以上,其次為游離氣,而溶解氣只佔煤層氣總量的1%左右。
煤層氣含氣性一般用含氣量,甲烷濃度,資源豐度和含氣飽和度加以評價。全國平均含氣量介於4.0~27.1 立方米/噸之間,平均9.76 立方米/噸,煤層平均甲烷濃度 83.3%~97.0%,平均90.6%,資源豐度為0.06 億~8.77 億立方米/噸,平均為1.15 億立方米/噸,含氣飽和度平均為45%。
新疆主要煤田和煤礦區,主要由侏羅紀的低—中變質階段煙煤為主,總含氣量較低。
(二)煤層氣資源勘查開發前景
煤層氣資源在全國來說都還處於起步階段,不管是對資源的研究程度還是礦區的工程程度都很低,還需要做大量基礎地質勘查工作後,才能對煤層氣的開發利用前景作出全國客觀的評價。
對我們新疆來說,煤層氣資源的勘查研究程度同樣也是很低的,所以要想作好新疆煤層氣資源的開發工作,首先就要加強煤層氣的基礎地質研究工作,深入研究煤層氣的控氣地質因素,選擇較有利的生、儲聚氣區開展煤層氣的資源評價,重點對煤儲層特徵、滲透率、含氣量及其開發利用前景進行分析評價,開展低滲透率煤儲層煤層氣的開發工藝研究,選擇最有利地段,做煤層氣地面開採的試驗研究工作,取得經驗後在全區推廣。
椐國內外煤層氣勘探開發選區評價參數,比較有利於開發的地區應具備如下條件:
(1)區內煤炭資源豐富,煤層分布面積大,煤層總厚度達8米以上,單層厚度2米以上,厚度穩定。
(2)煤層含氣量達到 8 立方米/噸以上,滲透率 0.1 米/日以上。
(3)煤層埋深以300~1000 米為宜,煤層產狀平緩,地質構造簡單,存儲條件好。
(4)距城市較近,便於利用。
根據以上條件,綜合分析新疆主要煤田煤層氣的賦存條件後認為:新疆的准南煤田、吐哈煤田、伊寧煤田、庫拜煤田等4大煤田以及規模較小的准西北和什托洛蓋盆地、焉耆盆地都是有著比較好的生、儲煤層氣條件的地區。這些煤盆地內煤炭資源儲量豐富,煤層多,單層厚度大,煤層穩定和較穩定,且分布范圍廣闊,面積達數萬平方千米以上,在這樣廣大范圍的煤盆地中一定會存在一個乃至數個氣量豐富、儲存較好,適宜煤層氣開發的有利區段,這些煤盆地的煤變質程度較低屬中—低變質階段,鏡質組最大平均反射率RoX在0.5%左右,顯微煤岩組分以鏡質組和惰質組為主,生氣能力較差,但吸附能力較強,地質構造多數較簡單,斷層少,產狀較平緩,易於煤層氣的保存而不易散失等有利煤層氣生、儲的客觀因素。
⑧ 誰能幫忙介紹下新疆吐魯番地區礦產資源狀況
吐魯番地區位於天山東段,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經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頻繁的岩漿活動,成礦作用普遍,從而形成了本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北部為博格達銅礦成礦區;中部為吐魯番盆地,是石油、天然氣、煤和鹽類礦產的重要產區。
國家對吐魯番地區的地質工作極為重視,為了查明本地區的地質礦產特徵,為礦業開發提供可靠的地質礦產依據,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了大量的地質工作。1/20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已經覆蓋全地區,底格爾、奧拉圖的部分地段開展了1/20萬區域化探掃面工作。在庫米什—底格爾一帶的部分地段還進行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對有一定成礦遠景的礦床(點)進行了礦產勘查工作。
經過廣大地質工作者幾十年的辛勤工作,在吐魯番地區發現並評價了大批礦產,特別是近幾年,又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截止2000年底,全地區已發現65個礦種,300多個有意義的礦產地。目前開發利用的有38個礦種,250多個礦產地。燃料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黑色金屬礦產有鐵、鉻、錳;有色金屬礦產有銅、鉛、鈷—多金屬、鋅、鎢、錫;貴金屬有金及伴生銀;稀有金屬礦產有鈹、鈮、鉭、鍶;冶金輔助原料礦產有菱鎂礦、白雲岩、螢石;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有磷、硫鐵礦、自然硫、湖鹽、芒硝、鉀硝石、鈉硝石、蛇紋岩、重晶石、皂石;建材及其它非金屬礦產有石棉、石墨、滑石、石灰石、石英岩、膨潤土、珍珠岩、沙礫岩、泥岩、大理岩、花崗岩、沸石、雲母、水晶、冰洲石;地下水礦產有礦泉水、溫泉。其中鉀硝石、鈉硝石、皂石儲量居全國之首,煤、鐵、金、銅、湖鹽、蛇紋岩、石灰石、膨潤土、芒硝等礦產在新疆佔到前列。現擇其重要礦產分敘如下:
一、能源礦產
(一)石油、天然氣
吐哈盆地的石油勘探工作早在50年代就已開始,先後找到勝金口和七克台兩個小油田,探明近200萬噸石油地質儲量,其後勘探工作中斷。1983年底,原石油部西部勘探會議決定重上吐哈,陸續開展了地震和綜合研究工作。1989年1月第一口科學探索井—台參1井喜獲工業油流,從而發現了鄯善油田。1989年8月又發現了伊拉湖油田。1990年、1991年以來先後發現了丘陵油田、溫吉桑、米登、巴喀油田和丘東凝析氣田。截止2000年底,共發現了鄯善、丘陵、巴喀、溫吉桑、米登、丘東、葡北、神泉、吐魯番、鄯勒、紅南、恰勒坎、勝金、伊拉湖等14個油氣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吐哈盆地石油總資源量為15.75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為3650億立方米。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30.2萬噸(含凝析氣),探明天然氣儲量741.98億立方米(含油解氣),油氣當量累計探明28250萬噸。
吐哈發現的油氣田主要儲油地層為侏羅系,在三疊系、白堊系也發現有油氣,還有更多更廣的領域需要探索。
(二)煤炭
吐魯番地區煤炭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吐魯番市七泉湖、艾丁湖、鄯善縣柯可亞、七克台、沙爾湖、托克遜縣克爾鹼等地。現有煤產地70餘處,其中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27處,其餘為煤礦點。
全地區煤炭資源遠景儲量1340.97億噸,其中C級以上工業儲量9.4億噸,D級儲量60億噸。
吐魯番地區煤礦成煤時期為早、中侏羅世,成因類型為山間盆地型。煤質絕大部分為低磷、低硫、低灰分及高發熱量的優質煤,煤種主要為長焰煤、氣煤。礦體埋藏淺,厚度大,交通方便。各主要煤產地可採煤層10—20層,厚度30—50米,煤層延伸數百米至數千米。
全地區大部分煤礦為土法開采,6萬噸以上的煤礦規模占總規模到28%,6萬噸以下的煤礦規模占總規模的72%,大部分煤礦生產規模在3萬噸以下。
1、七泉湖煤礦區
分布在吐魯番市境內蘭新鐵路以北七泉湖—煤窯溝一帶。礦床成因屬湖沼沉積型。礦體產於下侏羅統砂、礫岩中,可採煤層9—12層,厚度40.9—53.8米,屬長焰煤。1959年和1986年做過初勘和詳查,探明儲量1.77億噸(其中C級儲量9362萬噸,D級儲量8339萬噸),為目前吐魯番市國有、集體煤礦的主要採煤區。
2、艾丁湖煤礦區
分布在吐魯番市、鄯善縣以南,東西走向的廣大區域內,煤層產於下侏羅統,可採煤層20層,總厚度33.9米,煤炭分類為長焰煤,探明A+B+C+D級儲量31.76億噸,遠景儲量659.01億噸,勘查階段為找煤,可進一步工作。
3、克爾鹼煤礦區
位於托克遜縣西北55公里處。礦床成因為湖沼沉積型。煤層產於下中侏羅統,礦區可採煤層4層,總厚度12.8米,屬長焰煤。克爾鹼煤礦區先後於1959年和1981年做過普查,部分地段做過詳查和精查,煤層分布面積240平方公里,探明煤礦A+B+C級儲量8.2億噸,A+B+C+D級儲量18.27億噸。
4、七克台煤礦區
該礦區位於鄯善縣城北東33公里處,北距312國道4公里,距蘭新鐵路鄯善站27公里,交通方便。該礦區東西長28千米,南北寬9千米,面積約258平方千米。礦區內共發現9層煤,煤層總厚度8.75米,其中可採煤層2層,可采總厚度5.08米。煤的工業牌號為長焰煤。礦床成因屬湖沼沉積型。探明A+B+C+D級儲量1160.7萬噸,遠景儲量7648.4萬噸。
5、柯可亞煤礦區
該礦區位於鄯善縣西北約45公里,交通方便。1953年—1969年由新疆地礦局進行了地質普查,共探明B+C+D級儲量2632萬噸,其中B+C級儲量1932.6萬噸,工業牌號為長焰煤—氣煤之間。
6、沙爾湖煤礦區
礦區分布在鄯善縣以南,煤層東西走向。1984年—1988年對該礦區進行了遠景調查,估算遠景儲量647.46萬噸。
7、桃樹園子煤礦區
礦區位於吐魯番火車站以北,遠景儲量6.13億噸,目前有小型煤礦開采。
二、黑色金屬礦產
(一)鐵礦
全地區共有鐵礦產地100餘處,主要分布在鄯善縣南部,幾個規模較大的鐵礦均經過了勘探或詳查,地質工作程度相對較高,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4處,小型礦床15處,其餘均為礦點。全地區鐵礦探明儲量3.5億噸,富鐵礦約有1.5億噸,佔全疆鐵礦總儲量的近30%。
鐵礦成礦多受斷裂破碎帶的控制,礦體圍岩多為中石炭統中—酸性火山噴發—沉積岩組成,圍岩有輕微的蝕變現象和矽卡岩化。礦石礦物以磁鐵礦、赤鐵礦為主,菱鐵礦、褐鐵礦次之,伴生元素有錳、鋁、鋅,可以綜合利用。
1、梧桐溝鐵礦床
該礦床位於鄯善縣西南直距130米,有簡易公路通行,交通較為方便。礦區東西長5.3千米,南北寬2千米。地表共發現鐵礦體105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6個,深部共發現盲礦體6個。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一致,厚度較穩定,礦層結構簡單。礦床成因類型為沉積變質熱液改造型。
原生礦石以富錳半自熔煉鐵用菱鐵礦為主,具有粗晶及粒狀結構,塊狀構造。氧化礦石為富錳、低硫的酸性煉鐵用褐鐵礦、赤鐵礦為主,需選礦石次之,具葉片狀、隱晶質結構,塊狀、蜂窩狀、網格狀構造。
前部氧化礦TFe平均品位50.22--51.18%,原生礦盲礦體TFe平均品位40.30%,Mn一般為1.01—1.88%。該礦床探明B+C+D級儲量5989.37萬噸,其中B級儲量102.71萬噸,C級儲量585.93萬噸,D級儲量4598.5萬噸。富鐵礦儲量達5155.59萬噸。
2、尖山第一鐵礦床
該礦床位於鄯善縣城南西直距120公里,交通方便。礦區東西長6千米,南北寬3.6千米,由南北兩個礦帶組成,其中以北礦帶為主,北礦帶長3950米,寬20—100米,傾角70°—85°,由40多個礦體組成,礦體厚度11.89—21.58米,形態呈不規則狀、透鏡狀或脈狀等。南礦帶斷續長2024米,分東西兩段,各由3個礦體組成,西段長570米,寬4—5米,東段長230米,寬3—4米。產狀187°∠70°。
礦石礦物以磁鐵礦為主,次為赤鐵礦、磁黃鐵礦,條帶狀和塊狀構造。礦床成因類型為矽卡岩—高溫熱液交代型磁鐵礦床,礦石品位TF44.79%,Mn2%,S0.26%,屬富錳、低硫易選磁鐵礦石。探明D+E級儲量3419萬噸,其中D級儲量2357.9萬噸。現由地方小規模開采。
3、尖山第二鐵礦床
該礦床位於尖山第一鐵礦床東5公里,交通方便。礦區長3.2千米,寬0.8千米,發現礦體117個,其中有工業價值的15個(含3個盲礦體)。單個礦體長56—230米,厚度2.06—16.77米,控制最大斜深215米。受大理岩層位控制,產狀與圍岩一致。
礦石礦物以磁鐵礦為主,次為褐鐵礦、赤鐵礦、黃鐵礦、水錳礦等。呈緻密塊狀和稠密或稀疏浸染狀。礦床類型為高溫熱液交代型,工業類型為低硅、低硫、低磷鹼性煉鐵用鐵礦石。礦石品位為TTe50.79%,累計探明C+D級儲量603.56萬噸,C級儲量35.79萬噸,富鐵礦537.5萬噸。該礦由鄯善縣礦業公司開采。
4、紅雲灘鐵礦床
該礦床位於鄯善縣正南直距120公里,有簡易公路通行,交通較方便。礦區長2千米,寬1.1—1.5千米,共有大小礦體115個,其中具有開采價值的有23個。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產出。主要礦體有5個占總儲量的90%以上。礦體傾角20°—35°。
礦石礦物以磁鐵礦為主,次為磁黃鐵礦、赤鐵礦、鏡鐵礦等。礦床成因類型為產於中酸性侵入體外接觸帶與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有關的熱液交代—充填型磁鐵礦床。礦石平均品位TTe45.59%,1976—1993年由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開展了詳查和勘探,探明B+C級儲量3224.58萬噸,其中C級儲量237.48萬噸,富鐵礦儲量1573.14萬噸。該礦由地質一大隊和新疆鋼鐵公司進行開采。
5、帕爾崗鐵礦床
該礦床位於鄯善縣南直距152公里。礦床分布東西長9千米,南北寬5千米,可分成4個礦段,12個礦體和40餘個塊段。礦體總長度8298米,單個礦體長一般70—2280米,厚度4—20米。礦石礦物以磁鐵礦或赤鐵礦為主,礦體中一般有夾層,占礦體厚度的14%,屬結構較復雜的礦層。礦床類型為沉積變質型大型工業礦床。平均品位TFe33.07%,最高達51%,P0.35%。屬高磷低硫需選赤磁鐵礦石。1961—1962年由新疆地質局第一勘探隊進行普查和勘探,提交C+D+E級鐵礦儲量1.01億噸,其中C級儲量3258.61萬噸,占總儲量的31.84%。由於品位偏低,目前尚未開發利用。
6、赤龍峰鐵礦床
該礦床位於鄯善縣城南東直距180公里,有簡易公路相通,交通較方便。礦區共發現礦體6個,較大規模3個,最大礦體長2200米,厚度3.6—33.6米,控制最大斜深280米。其它礦體一般長160—340米,厚度4—14米。均呈似層狀產出。
礦床成因類型為火山沉積熱液改造型鐵礦床,礦石品位一般30—35%,最高可達54.96%。礦石自然類型有碧玉—赤鐵礦、鏡鐵—赤鐵礦、磁鐵礦—赤鐵礦。1978—1979年由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進行了詳查,提交D級鐵礦儲量1162.5萬噸。
7、大河沿鐵礦
該礦區位於吐魯番城北西直距56公里,自礦區向南由簡易公路與吐魯番火車站相通,交通方便。礦床成因類型為高溫熱液型,礦石品位Tfe35.9—61.9%,平均50%。主要礦物為磁鐵礦,含少量赤鐵礦,屬高磷高硅磁鐵富礦,探明D級儲量11萬噸,目前暫未開發利用。
8、黑溝鐵礦
礦區位於吐魯番市北,直距54公里,高山峽谷,交通不便。該礦成因類型為熱液充填交代型,礦石品位Tfe平均41.12%。地質普查求得地質儲量169萬噸。
(二)錳礦
全地區共發現錳礦點4處,探明儲量的有2處,即托克遜縣烏宗布拉克鐵錳礦和托克遜縣庫米什甘草湖錳礦,吐魯番市亦格爾錳鋅礦點和鄯善縣阿齊山錳礦點儲量不清。
1、烏宗布拉克鐵錳礦
該礦位於縣城東南直距110公里,交通方便,該礦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充填型。1957年新疆地質局區調隊求得錳礦地質儲量2016噸。
2、甘草湖錳礦
礦區位於庫米什南甘草湖,距庫米什50公里。礦床成因類型為沉積型。產於侏羅系帕爾布拉青組砂礫岩中靠近北部不整合接觸帶,礦石地質儲量4800噸。
3、黑山錳礦點
位於縣城東南直距120千米。礦體延伸長10—15米,最大厚度3米。以軟錳礦為主,硬錳礦次之。品位一般為27.54—41.56%,平均29%。根據礦床成因和成礦地質特徵,認為深部可能有隱伏盲礦體,可進一步開展地質普查工作。
(三)鉻礦
目前僅發現小型鉻礦床1處,即鄯善縣卡瓦不拉克鉻鐵礦區,此處有3個小礦點,都在卡瓦不拉克附近。礦床成因類型為受原生裂隙控制的晚期岩漿貫入式礦床。1966年新疆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求得D級儲量1.16萬噸,現已基本采完,但該區是尋找鉻鐵礦有遠景的地區。
三、有色金屬礦產
(一)銅礦
本地區已發現銅礦產地25處,其中中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7處,其餘均為銅礦點。
1、小熱泉子銅礦
礦區位於吐魯番市南東方向直距80公里,至吐魯番市有簡易公路相通。運距120公里,交通方便。礦床成因類型為火山噴氣後期熱液改造型。礦石品位大部分在0.2—2%,少量富礦在3—25%。新疆地勘局第十一地質大隊進行了普查,局部進行了詳查。探明D級礦石儲量87.5萬噸,銅金屬量10萬噸。現由北京工企礦冶有限責任公司開采。
2、孔雀山銅礦
礦區位於大河沿火車站以北30公里,有簡易公路與大河沿火車站相通。礦石品位在0.5—2%,局部大於5%,銅金屬儲量2.2萬噸。現由吐魯番市銅冶煉廠開采。
另外,還有梧桐溝銅礦、鮑溫不拉克銅礦、瓊檯布開塔格銅礦等小型銅礦,含銅品位均較高。
(二)鉛鋅礦
目前已發現鉛鋅礦產地11處,其中小型礦床5處,其餘均為礦點。經新疆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進行地質勘查工作,求得鉛金屬量95.6萬噸(目前尚保有16.2萬噸),鋅金屬量1.46萬噸,其中硫磺山鉛礦中伴生金儲量2.5噸,銀儲量42噸,鉛礦主要分布在托克遜縣庫米什和黑山一帶。礦床成因與加里東晚期及華力西期岩漿活動有關。礦體受構造裂隙控制,品位在3.47—22%。
(三)鈷—多金屬礦
本地區已發現小型礦床1處(托克遜縣庫米什銅花山鈷—多金屬礦)。礦床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型,礦體產於蛇紋石化橄欖岩及輝石橄欖岩中。六十年代新疆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對該區進行過綜合性的普查評價工作,求得鈷金屬儲量384.08噸,礦石平均品位為0.06%。
(四)錫礦
本地區僅發現錫礦點1處(撲爾沙布拉克錫礦點),位於托克遜縣甘草湖東約30公里處。礦床成因類型為矽卡岩型。礦體產於上石炭統灰岩和花崗岩接觸帶中。礦石品位在0.1—0.98%,平均品位0.42%,估算錫金屬儲量391.7噸。
(五)鉬礦
本地區僅發現小型礦床1處(卡贊布拉克鉬礦),位於托克遜縣與吐魯番市南部交界處,礦體處於下石炭統灰岩與華力西期花崗岩接觸帶附近的矽卡岩中。礦石礦物以輝鉬礦為主,平均品位0.08%,經勘查求得D級鉬金屬儲量26噸。
四、貴金屬礦產(金礦)
吐魯番地區金礦主要分布在鄯善縣南部康古爾—石英灘一帶,吐魯番市和托克遜縣也有零星分布。目前已知金礦產地11處,其中中型金礦3處、小型金礦4處,其餘均為礦點。探明黃金金屬儲量30餘噸,礦石品位在2—10克/噸。礦床成因主要為受韌性剪切帶控制的中低溫火山—變質熱液型金礦。
礦床分布在下石炭統雅滿蘇組火山岩系中,礦石類型多為含金蝕變岩型和含金石英脈型。另在托克遜縣硫磺山鉛礦和可可乃克含銅硫鐵礦中伴生產出。
在本區范圍內還發現金礦異常區多處,金礦找礦還有很大前景。
1、石英灘金礦床
位於鄯善縣城南直距90公里,距最近居民點底坎爾60公里,有簡易公路相通,交通方便。礦床成因類型為受火山機構控制的火山期後低溫熱液石英脈型金礦床。金平均品位8.68克/噸,探明D級金礦石量16.56萬噸,金金屬量1203千克。淺部正在進行邊探邊采。
2、康古爾金及多金屬礦床
該礦床位於鄯善縣城南東119公里處,至七克台鎮166公里,有簡易公路通行,交通方便。礦床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剪切帶型金礦床,礦石品位Au7.96克/噸,Ag11.16克/噸,Cu0.91%,Zn2.64%。該礦床於1988年檢查化探異常過程中發現,估算金金屬遠景儲量1518千克,銅金屬儲量3.89萬噸,鉛鋅7.02萬噸。該礦由鄯善縣金礦開采。
3、馬頭灘金礦床
該礦床位於鄯善縣城南東120公里,西距康古爾金礦僅4公里,交通方便。礦床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糜棱岩型金礦床。礦石品位Au5—14.66克/噸,Cu0.35—1.77%。1988年新疆地勘局第一地質大隊進行了普查評價,探明金金屬儲量1766千克,銅金屬儲量3440噸。目前淺部正在進行開采。
4、眼形山金礦床
該礦位於鄯善縣城南直距140公里,交通較方便。礦床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石英脈型金礦,礦石品位一般在2.18—11.20克/噸,厚度1.20—11.10米,長90—440米。1996年新疆地勘局第一地質大隊開始對深部進行地質評價。
5、黑白山金礦點
位於鄯善縣城南直距140公里,東距眼形山金礦10公里,交通方便。礦床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蝕變岩型金礦。金平均品位6.38克/噸,礦脈長140米,平均厚度2.46米,1995年新疆地勘局第一地質大隊發現,1996年進行了普查評價工作。
6、鹽鹼坡金礦點
位於鄯善縣七克台鎮南約240公里,礦床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火山岩型金礦,含金蝕變帶長300米,單個金礦體長僅幾十米,厚度0.8—3.6米,金品位在3—9.7克/噸,最高金品位達22.8克/噸,估算金地質儲量123千克.
⑨ 阿富漢的地理環境,國旗,自然條件,人文特色和宗教文化有什麼
阿 富 汗 概 況
國名: 阿富汗 (Afghanistan)
獨立日:8月19日(1919年)
阿富汗新年(阿歷):3月21日
獨立紀念日:8月19日
開齋節:(每年日期不定,隨伊斯蘭陰歷而變)
古爾邦節:(每年日期不定,隨伊斯蘭陰歷而變)
國旗:2002年2月5日,阿富汗採用新國旗。新國旗是根據1964年的阿富汗憲法設計的,由黑、紅、綠三色長條圖案和阿富汗國徽構成。
國家政要:總統哈米德·卡爾扎伊 (Hamid Karzai) ,2001年12月22日任阿臨時政府主席,2002年6月13日在阿富汗緊急支爾格大會上當選為過渡政府總統,任期至2004年大選。2004年11月當選阿富汗總統,任期5年,12月宣誓就職。議會上院議長西卜加圖拉·穆賈迪迪,下院議長尤努斯·加努尼,2005年12月當選。 前國王查希爾
自然地理: 面積652300平方公里。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扼南北交通要沖,地理位置重要。北接土庫曼、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境內多山,高原和山地佔全國面積的4/5,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平均海拔1000米。全國最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斜貫西南。主要河流有阿姆河、赫爾曼德河、喀布爾河和哈里魯德河。大陸性的氣候使全國乾燥少雨,年溫差和日溫差均較大,季節明顯,冬季嚴寒,夏季酷熱。
人口: 2775萬(2002年7月),普什圖族佔40%,塔吉克族佔25%,此外還有烏茲別克族、哈扎拉族、土庫曼族、俾路支族和努里斯坦族等二十幾個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普什圖語和達里語(即波斯語),其它地方語言有烏茲別克、俾路支、土耳其語等。98%以上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0%屬遜尼派,其餘為什葉派。
一名科奇人牽著駱駝走在喀布爾北部的草原上。科奇人世世代代以游牧為生,每年冬季從阿富汗北部地區遷移到相對溫暖的南方
阿富汗的三大民族
普什圖族有人口1100萬,約占阿富汗總人口的40%。普什圖人對國家斷斷續續統治了兩個世紀。被推翻的國王查希爾、塔利班領袖奧馬爾、前總理希克馬蒂亞爾都是普什圖人。絕大多數普什圖人是穆斯林遜尼派。普什圖人主要居住在興都庫什山以南。從19世紀下半葉起,普什圖人開始從興都庫什山脈向北遷移,因而那裡留下幾個普什圖人的飛地(在昆都士、邁馬納和馬扎里沙里夫地區)。在阿富汗北部,普什圖人不到15%。
坐落在興都庫什山深處的巴米揚鎮
第二大民族塔吉克族有人口500萬,佔全國人口25%。塔吉克人屬穆斯林遜尼派,是阿富汗歷史上人才輩出的民族,在國家中有很強的影響力。大多數部長、銀行家和大商人都來自這個民族。他們主要居住在巴達赫尚、塔哈爾、赫拉特、朱茲詹、薩曼甘、巴爾赫、昆都士等省份以及潘傑希爾谷地。大多數喀布爾人也是塔吉克人。如果不把拉巴尼短暫的執政算進去的話,塔吉克人總共統治過阿富汗兩次——14世紀、20世紀20年代末。阿富汗塔吉克人的主要語言是達里語。而東北部地區的塔吉克人講塔吉克語。塔吉克人是北方聯盟的骨幹。已故的馬蘇德將軍、拉巴尼總統、法希姆將軍、伊斯梅爾汗將軍都是塔吉克人。
第三大民族烏茲別克族有人口230萬。烏茲別克人相當稠密地居住在靠近獨聯體的省份。阿富汗的烏茲別克人是穆斯林遜尼派,主要講兩種語言——烏茲別克語和達里語。
馬背上的「叼羊」比賽
首都: 喀布爾(Kabul) ,人口約215萬(2003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13℃左右。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33個省,省下設縣、區、鄉、村。各省名稱:喀布爾、巴達赫尚、塔哈爾、昆都士、巴爾赫、朱茲詹、法利亞布、巴德吉斯、赫拉特、古爾、薩爾普勒、薩曼甘、巴格蘭、巴米揚、帕爾旺、瓦爾達克、卡比薩、拉格曼、努爾斯坦、庫納爾、楠格哈爾、洛加爾、加茲尼、烏魯茲甘、法拉、尼姆魯茲、赫爾曼德、坎大哈、扎布爾、帕克蒂亞、帕克蒂卡、霍斯特、代孔迪。
簡史:15世紀以前是歐洲、中東對印度和遠東貿易、文化交流的中心。15世紀末歐洲至印度的海路開辟後,阿變得閉塞。1747年,阿人民趕走外國侵略者,建立起獨立的一度強盛阿富汗王國,成為僅次於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國家。19世紀後,阿成為英國和沙俄角逐的場所。1838—1842年英國發動第一次侵阿戰爭失敗;1878年英第二次侵阿並與阿簽訂甘達馬克條約,阿喪失外交權。1885年沙俄強占阿領地「彭迪」綠洲。1893年阿國王阿卜杜爾·拉赫曼和英國簽訂阿富汗和英屬印度間的「杜蘭線」新國界協定。1895年英俄締結協定,私分帕米爾地區,並將瓦汗地區劃為英俄緩沖地區。1919年阿富汗人民打敗英國的第三次入侵後獲得獨立,並定8月19日為阿富汗獨立日。1929年1月阿右翼宗教勢力和部族武裝在英唆使下暴動,推翻了阿曼努拉王朝。同年,出身王族的納第爾自法國返阿,擊敗部族武裝,自立為王。1933年11月,納第爾國王被刺,其子查希爾繼位。
2004年2月,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兩名女子從一個服裝店前走過。塔利班政權已經倒台兩年多,一度被禁止的服裝店重新出現在喀布爾街頭,但在阿富汗一些邊遠省份,保守勢力相當強大,女子服裝店仍然被禁止開張。
1973年前首相達烏德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查希爾王朝,成立阿富汗共和國,達烏德掌權。1978年4月,阿人民民主黨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政府,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塔拉基執政。次年9月,人民民主黨內訌,哈菲佐拉·阿明殺死塔拉基取而代之。1979年12月蘇軍武裝入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權,扶植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傀儡政權。阿富汗人民為了維護民族獨立,掀起了反對外國侵略的武裝斗爭,建立了許多武裝抵抗組織。1987年11月,阿富汗大支爾格會議做出決定,將阿富汗民主共和國正式改名為阿富汗共和國。1989年2月15日,蘇聯被迫從阿全部撤軍。蘇聯撤軍後,由於各派在權力分配上無法取得一致,阿富汗爆發內戰。1992年4月16日,納吉布拉總統宣布辭去一切職務。1992年4月28日,改國名為阿富汗伊斯蘭國。同年12月,伊斯蘭促進會主席拉巴尼當選為阿富汗過渡政府總統,任期二年,但由於拉逾期拒不交權,阿國內各派權爭加劇,軍事沖突愈演愈烈。1994年學生武裝「塔利班」異軍突起。1996年塔利班將拉巴尼政權逐出喀布爾,建立政權。1997年10月改國名為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9·11」事件後,美國迅速在阿富汗境內開展軍事行動,塔利班及「基地」組織被基本肅清。2001年12月5日阿臨時政府成立,卡爾扎伊被推舉任臨時政府主席。2002年6月11日至19日,阿富汗緊急支爾格大會在喀布爾召開,選舉產生了以卡爾扎伊為總統的阿富汗過渡政府內閣,任期至2004年大選。2004年11月,卡爾扎伊以絕對優勢當選阿富汗歷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任期5年,12月宣誓就職。
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的馬力出租
車。在赫拉特,這種馬車價格比普
通的計程車便宜,拉車的馬也被打
扮的「花枝招展」,成為城市的一景
政治:2004年1月,阿富汗制憲大支爾格會議(大國民會議)通過新憲法。根據新憲法,阿富汗實行總統共和制。議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下院和上院組成。下院議員總數在220-250人之間,各省至少有1名女性議員。下院議員由人民以自由、普遍、不記名和直選的方式產生,任期5年。上院議員則分別由各省議會選出1名,任期4年;各省之區議會選出1名,任期3年。上院其他三分之一議員,由總統在專家和閱歷豐富的人中任命,其中兩名為殘疾人代表。同時,總統任命的人中50%須為女性。伊斯蘭教為國教、軍隊國家化、男女平等、各民族平等、國家統一等,均作為國家政治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原則寫入了新憲法。2005年12月19日,阿富汗首屆民選議會召開首次會議,標志著阿富汗三十年來首屆民選議會正式開始工作。
阿富汗政治進程大事記 阿富汗的主要政黨 阿富汗政治體制的演變 阿富汗大選
在喀布爾一家珠寶首飾店內,店員(右)在等待買青金石首飾的顧客。青金石是一種非常獨特而稀少的岩石,由藍色礦物、不定量的黃鐵礦、方解石及其他礦物組成,呈獨特的深藍、淡藍及純青色。它既可做雕刻擺件,又可制首飾。上等青金石每公斤價值約300美元,最差的也不低於40美元。青金石被阿拉伯國家稱為「瑰寶」。阿富汗是世界上最主要和最著名的青金石產地,青金石被譽為該國的「國石」。
經濟:阿富汗是個落後的農牧業國家,1971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阿礦藏資源較為豐富,但未得到充分開發。目前已探明的資源主要有天然氣、煤、鹽、鉻、鐵、銅、雲母及綠寶石等。阿可能擁有世界上蘊藏量最豐富的銅礦、全球第五大鐵礦脈,7300萬噸煤。此外,天然氣儲藏量約為1852億立方米,石油儲量約為9500萬桶。阿富汗的河流大部分是內陸河,多注入沙漠和湖泊。主要河流有阿姆河、喀布爾河、赫爾曼德河和哈里魯河等。多年戰亂使阿工業基礎幾陷崩潰。輕工業和手工業為主,主要有紡織、化肥、水泥、皮革、地毯、電力、製糖和農產品加工等。手工業約占工業產值的42%。農牧業是阿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農牧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80%。耕地不到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0%。主要農作物包括小麥、棉花、甜菜、乾果及各種水果。主要畜牧產品是肥尾羊、牛、山羊等。主要出口商品有天然氣、地毯、干鮮果品、羊毛、棉花等。主要進口商品有各種食品、機動車輛、石油產品和紡織品等。二十多年戰亂,使阿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交通、通訊系統、輕重工業、教育和農業基礎設施遭到的破壞最為嚴重,生產生活物資短缺,曾有6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阿富汗過渡政府成立以來,採取了諸多舉措刺激國內經濟重建。阿政府積極利用國際援助,恢復國內經濟造血功能,大力進行交通、能源、水利灌溉等關繫到國計民生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頒布了投資法,鼓勵國外商企赴阿投資。阿經歷了多年凋敝後已逐漸開始戰後經濟重建進程。貨幣名稱:阿富汗尼(Afghani),簡稱阿尼。2002年10月7日,阿過渡政府發行新幣阿尼,與舊幣比值為1:1000。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喀布爾時報》(阿官方報紙)、《喀布爾周報》(阿唯一一份英文報紙)、《祖國報》、《阿尼斯報》等。阿富汗廣播電台成立於1925年,對外用9種語言廣播。阿富汗電視台於1978年建立,用波斯語、普什圖語播放。
外交:阿富汗政府歷來奉行獨立、中立和不結盟政策,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國之一。阿過渡政府成立後,奉行積極的外交政策,堅持與各國交好原則,努力融入國際社會。
與中國關系:阿富汗於1955年1月20日與中國建交。在1979年以前,兩國一直保持友好關系,兩國領導人多次互訪。蘇聯侵阿期間,中國政府不承認阿政府。1992年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2005年4月阿富汗副總統哈利利訪華。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2/content_437219.htm
上面有很多關於阿富漢的資料圖片
⑩ 新疆石油天然氣資源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幅員遼闊,面積達166.49 萬平方千米,其中主要沉積盆地有30多個,詳見表4-2-1。其面積為90萬平方千米。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經過地質勘探,證明油氣資源非常豐富,油氣資源總量為360億噸油當量。截至2005年,在准噶爾、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已發現油氣田87個。其中,大型油氣田6個,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3.68億噸,天然氣1.15萬億立方米。
表4-2-1 新疆主要中新生代盆地一覽表
近年來,年儲量及產量增長居國內陸上之首,塔里木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天然氣區。新疆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尤其2001 年以來,中國石油及中國石化兩大公司都把新疆作為油氣勘探開發的重點地區,促進了油氣勘探開發迅速發展。因此,新疆即將成為我國油氣資源主要接替區之一。
第一節 資源概況
一、准噶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南為天山,東北為阿爾泰山,西北為准噶爾界山,略呈三角形,面積達13 萬平方千米,是新疆主要大型含油氣盆地之一。經過50多年的勘探歷程。1937 年發現獨山子油氣田,1955年發現克拉瑪依油氣田,1958年發現奇齊古油田,之後從80 年代以來,在准東、准中、准南發現多個油氣田,截至2005 年,共發現油氣田27個,其中大型油氣田2 個(克拉瑪依及呼圖壁),油氣資源總量為106.9億噸。是一個油氣資源豐度較高的盆地。
准噶爾盆地經歷了晚古生代的類克拉通盆地演化和中新生代前陸盆地演化階段,發育多種類型的沉積體系和構造變形樣式;構造條件較復雜,總體受天山東西向構造帶、阿爾泰—克拉美里北西構造帶及准噶爾界山構造帶控制,使盆地呈三角形,區內斷裂發育主要有三組。即:近東西向、北西向和北東向,這三組斷裂控制了盆內大型隆坳相間的構造格局,為油氣的生成運移、聚集提供了良好條件;盆內烴源岩很發育。主要有上石炭統、二疊系、上三疊統、中下侏羅統及古近系安集海組(南部)。其中,最優質烴源岩是上二疊統的紅雁池組及蘆草溝組,最大厚度可達700~1000米,有機豐度高,屬國內外罕見的烴源岩。全盆地油氣資源量106.9 億噸,是西北地區油氣資源豐度較高的盆地;多時代成油組合。該盆地不但有多時代烴源岩,而且有多時代多層段的儲集層,如石炭系火山岩、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古近系及新近系等。但主要為侏羅系、白堊系及三疊系,主要區域性蓋層有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及白堊系,古近系及新近系中的泥質岩及膏泥岩等。主要成油組合有上二疊統與三疊系;上三疊及侏羅系,侏羅系與白堊系,古近系與新近系等。
資源及儲量:油氣資源總量106.9億噸,其中石油85.9億噸,天然氣2.1萬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9301.5萬噸,可采儲量43691.9萬噸,剩餘可采儲量21764.7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2173.15 億立方米,可采儲量951.4 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707.18億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面積達56 萬平方千米。經過50多年地質勘探,證明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其資源量為229億噸。其中,石油115億噸、天然氣11.4萬億立方米。1958年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1977 年發現了柯克亞油田。特別是1984年9月塔北雅克拉構造上設計的沙參2 井,實現了古生界海相油氣重大突破後,迎來了地礦、石油和科教部門到塔里木進行油氣勘探大會戰的新局面。到目前為止,共發現油氣田36個。其中,大型油氣田4個(塔河、克拉2、迪那2、和田河)。2005 年產油1010.81萬噸,產天然氣61.9 億立方米。因此,塔里木盆地成為我國第二大天然氣區和油氣儲產量快速增長的地區之一。
塔里木盆地經過了多次開合運動,造就了多類型盆地疊加復合,形成了相類型多、齊全、厚度巨大的沉積體系,成為該盆地油氣資源潛力巨大的物質基礎;豐富的油氣資源具有多時代、多層系烴源岩,主要為寒武—奧陶系、石炭系—下二疊統、三疊—侏羅系。既有古生界海相碳酸鹽岩,又有陸相泥質岩,且分布廣,厚度大,有機體豐度較高,古生界烴源岩亦具有多期生烴特點。構造運動的多期性和復雜性,導致地層不整合十分發育。主要有6大構造運動形成的區域性不整合,即:前震旦系與震旦系、奧陶系與志留系、泥盆系與石炭系、二疊系與三疊系、侏羅系與白堊系、古近系與新近系等。這些不整合是油氣藏形成的重要條件;塔里木盆地儲蓋組合十分發育,主要有6大組合,即:震旦—奧陶系、志留—泥盆系,石炭—二疊系、三疊—侏羅系、白堊—古近、新近等含油氣體系。根據烴源岩、儲層特徵、運移網路及圈閉系統,將塔里木盆地劃分為7大含油氣體系:庫車、滿加爾、孔雀河、阿瓦提、唐古巴茲、塔西南、塔東南。
經過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特別是台盆區有4個成藏期:晚加里東—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在油氣演化的地質歷史過程中也出現多期生油、多期成藏、多期充注特徵。
油氣資源及儲量: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油氣資源量為229 億噸,其中石油115 億噸,天然氣11.4 萬億立方米。該盆地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1.49 億噸,可采儲量2.19 億噸,剩餘可采儲量1.40億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8257.49 億立方米,可采儲量5262.33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5042.63億立方米。
三、吐哈盆地
該盆地位於新疆東部的吐魯番—哈密,盆地總面積為5.3萬平方千米。它是在晚古生代基礎上發育起來的中新生代山間盆地,沉積地層包括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及新生界,最大厚度約9000米。1958年發現勝金山和七克台小油田後一度間斷勘探工作,1983年開始新一輪勘探,1989年以來共發現23個油氣田。
吐哈盆地油氣資源總量19.4億噸。其中石油15.8億噸,天然氣3650億立方米。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1372 萬噸,可采儲量8170萬噸,剩餘可采儲量4987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957046億立方米,可采儲量 450.74 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 330.26 億立方米。
四、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位於南天山中段南坡,面積1.3 萬平方千米,1994年8月中石油河南石油勘探局於焉參1 井侏羅系試獲工業油氣流,後又發現3個油氣田,1996 年寶浪油田投入開發,目前,年產油20萬噸左右。該盆地是中新生代山間盆地。基底為前海西褶皺基底。沉積蓋層有三疊系、侏羅系。古近—新近系直接超覆其上。
油氣資源及儲量:焉耆盆地油氣資源量4億~5 億噸。累計探明石油儲量3239.8 萬噸,累計探明石油可采儲量779.4 萬噸,剩餘石油可采儲量606.6 萬噸。天然氣累計探明儲量107.66 億立方米,累計探明天然氣可采儲量40.53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天然氣儲量35.96億立方米。
五、三塘湖盆地
三塘湖盆地位於新疆的東北部,為一北西向展布的中新生代山前盆地,面積為2300平方千米。1993年塘參1井於井深2082~2087米經酸壓後侏羅系獲得油氣突破,日產油19噸。共發現3個小油田。
該盆地以下石炭統為基底,其上沉積上石炭統、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及古近—新近系,形成西南厚東北薄的不對稱箕狀,總厚度達5000 米。可劃分為三個構造單元,即北部隆起、中央坳陷、及南部斜坡。盆內主要烴源岩為二疊系及侏羅系。
油氣資源及儲量:該盆地油氣資源量為3~4 億噸油當量。目前,已累計探明石油儲量150 萬噸,可采儲量36.7 萬噸,剩餘可采儲量332.121萬噸;累計探明天然氣儲量13.89億立方米,可采儲量7.57億立方米,剩餘可采儲量7.57億立方米。
第二節 開發利用現狀
新疆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已有40 多年的歷史,最早是准噶爾盆地1936年獨山子的發現,1955 年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和開發;1958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緣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和開發;20 世紀80年代後各主要盆地均發現多個油氣田。從而油氣開發業快速發展。截至2005 年,全疆已有40 多個油氣田投入開發。2005 年產油2408.3萬噸,天然氣達106.6億立方米。
一、准噶爾盆地
准噶爾盆地開發始於20世紀30年代,原蘇聯和新疆合作在南緣盆地獨山子發現油田,並建立了獨山子煉油廠,當時最高原油年產量110噸,新中國成立前共生產原油11497噸。
2001年產油960 萬噸,產天然氣20 億立方米;2005 年產油1124.34萬噸,產天然氣28.95億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自1958年發現依奇克里克油田,次年5 月投入開發。目前已有28個油氣田相繼開發建設,其中主要有柯克亞、東河塘、雅克拉、牙哈、輪南、塔河、達里亞、塔中4、哈德遜等油氣田,使塔里木盆地油氣產量快速增長,詳見表4-2-2。
表4-2-2 2000~2005年塔里木盆地原油、天然氣產量
三、吐哈盆地
該盆地於1992年底配套建成,年產80萬噸原油生產能力,到1999年底共施工採油井192 口,注水井145 口。2000 年產油280萬噸,天然氣10.8億立方米;2001年產油260萬噸,天然氣11.5億立方米;2003年產油258萬噸,天然氣15億立方米;2005年產油194.39萬噸,天然氣15.06億立方米。
第三節 開發利用前景分析
一、油氣資源潛力巨大
全疆油氣預測資源總量360億噸,約佔全國陸上油氣預測資源總量的1/3,佔中國西北地區總油氣資源量80%,其中,石油預測資源總量為222億噸,天然氣預測資源總量13.8萬億立方米。
(1)塔里木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為229 億噸,其中,石油115億噸,天然氣11.4萬億立方米。
(2)准噶爾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為106.9 億噸,其中,油85.9億噸,天然氣2.1萬億立方米。
(3)吐—哈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14億~17億噸,其中,石油16億噸,天然氣3650萬億立方米。
(4)三塘湖、柴窩堡、伊寧、焉耆等諸小盆地預測油氣資源量12億噸(當量)。
二、油氣資源轉化率低
(一)油氣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爾、塔里木及吐哈盆地,雖然經過50 多年的油氣勘探歷程,但是總的勘探程度還相當低。到2003 年底,已施工探井2479口,二維地震14 萬平方千米,三維地震約1.64 萬平方千米。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緣、中部及東部地區,分布很不平衡,有不少地區仍屬基本空白區。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520口,平均1000平方千米有1口井;二維地震32.9 萬千米,每平方千米內只有2.0 千米;三維地震1.57萬平方千米,說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幾個有限的地區,如塔北、塔中、庫車、葉城等。況且,尚有20多個小盆地基本未開始實物工作。
(二)油氣資源轉化程度低
新疆油氣資源總量為360億噸,探明石油探明儲量的33.68億噸,占石油總資源量15.17%,天然氣探明1.15 萬億立方米,占天然氣總資源量的8.33%,與全國比都低得多,特別是塔里木盆地229億噸油氣資源量,目前探明油氣儲量為15.49億噸,僅占資源量的6.76%左右。總之,塔里木盆地僅處於油氣勘探初級階段,准噶爾盆地處於油氣勘探早—中期階段,均處在大油氣田發現和開始時期。
三、油氣勘探領域廣泛
本區雖然發現60多個油氣田,但還有很多含油氣領域亟待突破和開拓:天山山前、昆侖山前等逆掩推覆帶及斷褶帶的勘探,才剛剛起步前景廣闊;岩性、地層油氣藏、勘探前景大有可為;塔里木盆地寒武、石炭及古近—新近系膏鹽層之下含有大的發現;准噶爾盆地中部深層勘探(含高壓層)潛力較大。
第四節 配置和供需建議
一、油氣勘查建議
塔里木盆地台盆區的古生界,特別是古隆起古斜坡區,如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巴楚隆起、古城隆起、麥蓋提斜坡、孔雀河斜坡等。特別是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古岩溶油氣田大有可為,另外,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構造油氣藏等。
准噶爾盆地中部。除了注意隆起地區的斜坡區外,對坳陷區及目前勘探程度較小地區,要加強勘探定會發現油氣田。
塔里木和准噶爾盆地山前坳陷區的勘探才剛剛起步,如准噶爾南緣山前坳陷、塔里木盆地的庫車坳陷、塔西南坳陷等油氣資源豐富領域廣泛,潛力大。
新疆三大盆地中的地層—岩性油氣藏勘探剛剛開始,是今後勘探的重要領域之一。
三大盆地以外的中小盆地僅在焉耆、三塘湖發現幾個中小油氣田,尚有20多個中小盆地基本未開始勘探工作,建議擇選勘探亦會有新發現。
二、加工業配置建議
在加強發展油氣勘探開發的同時,必須加速油氣下游產品工業的大發展。實現「新油新用、新氣新用」為新疆經濟騰飛作貢獻。建議:天然氣利用;石油化工產品;發展精細石油化工產品;高分子化學與材料: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塗料、粘合劑等。
新疆2005~2010年油氣化工發展重點項目
隨著新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快速發展,必須大力延伸油氣化工產業鏈,使上中下油氣產業協調發展。根據我區油氣工業發展的現狀和戰略需要,油氣化工重點項目如下:
(1)獨山子擴建工程,成為我區重點烯烴及合成材料生產基地;
(2)烏一蘭成品油管道工程,輸送能力1000 萬噸/年,我區2004年石油已達2270 萬噸但原油加工品為1850 萬噸,其餘運往內地,成本費用高,該項目建設將極大緩解這一問題,提高我區成品油市場競爭力(已開工總投資55.9億元);
(3)克拉瑪依稠油改造,處理能力達300萬噸;
(4)烏石化大芳烴工程,建設45萬噸PX和70萬噸PTA裝置成為西部最大芳烴基地;
(5)新建45萬噸乙稀工程;
(6)庫車中石化塔里木公司稠油處理,已達到 250 萬噸,2015年達到500萬噸;
(7)庫車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工程;
(8)新疆廣匯150萬方/日液化天然氣(LNG)項目;
(9)建設80 萬噸甲醇配套建設大型醋酸、醋酐、二甲醚裝置等;
(10)西氣東輸:2004 年3 億立方米,2005 年50 億立方米,2010年120億立方米;
(11)中亞石油管道工程:2005年開工建設,2006年投產,一期輸入量1000萬噸,最大輸入量2000萬噸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