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下為什麼會有石油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它占石油成分的97-99%。目前大多數人認為石油是從埋藏在地下的生物屍體變來的。
由於生物體內含有大量的碳、氫、氧等成分,在一般情況下,生物死後,它們的屍體很快就會腐爛,大量的碳和氧化合成二氧化碳散失掉了。但是,如果這些生物的屍體在淺海海灣或湖泊中沉積下來,並且隨著就被大量的泥沙掩埋住,在這種隔絕了空氣,缺乏氧氣的環境里,經過一些特殊的細菌,如厭氣性細菌的分解,生物屍體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含蛋白質的化合物被破壞了,形成有機質豐富的淤泥。隨著地殼不斷升降,沉積物不斷加厚,有機淤泥在缺氧和溫度、壓力不斷加大的條件下,加上細菌的作用,有機質發生復雜的化學變化,逐漸轉變為石油。
由生物屍體轉變為石油的這一過程,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需要幾百萬年。在相應的地質歷史時期,在那些深淺適度,水流比較平靜的海灣、河口和湖泊中,只要有豐富的生物屍體堆積,並且具有上面所說的那些條件,都能夠形成石油。
剛剛形成的石油,都是分散狀態的小油滴。這些小油滴很容易游動,它們依靠地下水,在岩層中移動。由於重力作用和由地殼運動產生的擠壓力量,這些小油滴被驅趕到上下都是比較密實的岩層,中間是多孔的砂岩或是泥灰岩,這些小油滴受到阻擋,只好停了下來。小油滴在多孔隙的岩石中越積越多,逐漸形成了油田。
『貳』 什麼是石油天然氣的地下寶庫
油氣藏是油氣在地殼中聚集的基本單位,由圈閉內聚集了一定數量的油氣後而形成。一個油氣藏存在於一個獨立的圈閉之中,具有獨立壓力系統和統一的油—水(或氣—水)界面。只有油聚集的稱油藏,只有天然氣聚集的稱氣藏。油氣藏具有工業開采價值時,稱工業性油氣藏,否則稱非工業性油氣藏。工業性和非工業性的劃分標準是相對的,它取決於一個國家的油氣資源豐富程度及工藝技術水平。
油氣藏按圈閉的成因分類,可分為以下幾類:(1)構造油氣藏,包括背斜油氣藏、斷塊油氣藏、構造裂縫油氣藏和岩體刺穿油氣藏;(2)地層油氣藏,包括地層不整合遮擋油氣藏、地層超覆油氣藏和生物礁油氣藏;(3)岩性油氣藏、包括岩性上傾尖滅油氣藏;砂岩透鏡體油氣藏;(4)水動力油氣藏,包括構造鼻型水動力油氣藏和單斜型水動力油氣藏;(5)復合油氣藏,包括構造—地層復合油氣藏、構造—岩性復合油氣藏、岩性—水動力復合油氣藏等。
除上述分類外,還有過去流傳較廣的布羅德分類。根據儲層的形態,把油氣藏分為:(1)層狀油氣藏, 包括背斜穹隆油氣藏和遮擋油氣藏;(2)塊狀油氣藏,包括構造突起油氣藏、侵蝕突起油氣藏和生物成因突起油氣藏;(3)不規則油氣藏,包括在正常沉積岩中的透鏡體油氣藏、在古地形凹處的砂岩體油氣藏、在孔隙度和滲透率增高地帶中的油氣藏以及在古地形的微小突起中的油氣藏。
形成油氣藏必須具備以下基本條件:具有充足的油氣來源;具備有利的生儲蓋組合;具備有效的圈閉;具備必要的保存條件。
油氣藏的破壞主要是由構造作用引起的。構造作用首先破壞圈閉的嚴密性,引起油氣逃逸或遭受氧化和水力沖刷,使油氣藏部分或全部被破壞。原生油氣藏破壞後,也可能形成次生油氣藏。地下深處的高溫、高壓作用也能使油氣藏遭到破壞。
『叄』 石油儲量是什麼呢
石油儲量是指對最終能開采出多少石油的估計。
石油是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的液體,在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其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世界的石油儲量是非常高的,但由於其可開采難度也很高,並不是都像中東石油一樣好開采,因此還有很多未開發的油田,只不過是人類開采難度比較大的油田。
這就導致了很多公司只開采一小部分油田後,認為開采難就放棄這塊油田,致使很多油田沒有被開采,比如中國油田的開采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石油是來自於碳循環的,有研究證明在碳循環更快的情況下,石油也會慢慢地增加。
石油與原油區別:
石油是工業名詞,是相對礦產資源而言,通常所說的石油工業,是一種礦產資源工業。在石油勘探過程中,根據勘探程度和探明情況,計算並確定石油儲量。石油儲量是地質勘探成果,是一種待開發的原始礦產資源量。
原油是埋藏在岩石地層里被開采出來的石油,保持著其原有的物理化學形態,是石油工業的初級產品,實現了其使用價值,是油田開發的成果,原油產量是一種已經開發的礦產資源產量。
石油一詞多用於說明油層滲透率、孔隙度及油藏品位。而原油一詞多用於國家統計的原油產量統計數字、評價原油理化性質及用於說明採收率、采出程度及採油速度。
石油作為礦產資源是指含水、含氣的油,而原油作為一種工業產品,其中的水、氣已從油中分離出來,是一種合格的工業產品。
『肆』 石油在地下是怎樣儲存的
生油岩大都是泥質岩,在一定的壓力條件下比砂岩更容易壓縮,裡面的孔孔洞洞變小了,滲透性也變差,沒有可供油氣「安家」的條件。因此,生成的油氣在外力的作用下只好離開它們的「出生地」,運移到砂質岩中(儲集岩)集中,也可以在有裂縫的泥質岩、石灰岩甚至火山岩內集中,從而形成了工業油氣藏。人們把油氣生成以後的這種「流浪」叫做「油氣運移」。
油氣搬到自己的新「家」以後,還是以非常微小的油滴或體積很小的天然氣體狀態儲存在岩石里。所以,石油在地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或者一些文學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樣是「油河」、「油湖」甚至「油海」,而是藏身在大大小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孔隙和微細裂縫里(圖7)。是這些無數的微小的油滴,在地下聚集成了油藏。
圖7岩石孔隙中的油和水
油氣從生成到形成礦藏,一般需要經過兩次「運移」才可完成。第一次是從生成的岩石中運移出來,第二次是在儲集層內運移、聚集、成藏(圖8)。由於與油氣有關的沉積岩是在水域地帶中形成的,油氣從生成到形成礦藏,總是和水密切聯系在一起。油氣是在水的「托舉」下進入油氣藏的。油比水輕,天然氣又比油輕,所以,在一個油氣藏內,往往是水在最底層,往上是油,然後是天然氣。
圖8油氣的一次運移與二次運移
『伍』 石油儲運原理
石油儲存原理,我們以地下水封洞庫儲存油的原理進行講解一下。
地下水封洞庫儲油原理:地下水封洞庫處於穩定的地下水位線以下一定的深度(5m為宜),通過人工在地下岩石中開挖出一定容積的洞室,利用穩定地下水的水封作用密封儲存在洞室內的石油。
洞室開挖前,地下水通過節理裂隙等滲透到岩層的深部並完全充滿岩層空隙。當儲油洞庫開挖形成後,周圍岩石中的裂隙水就向被挖空的洞室流動,並充滿洞室。
在洞室中注入油品後,油品周圍會存在一定的壓力差,因而在任一油麵上,水壓力都大於油壓力,使油品不能從裂隙中漏走。同時利用油比水輕,以及油水不能混合的性質,流入洞內的水則沿洞壁匯集到洞底部形成水墊層,可由水泵抽出。
地下水封儲油洞庫作為地下儲油庫的一種,可以說是目前儲存石油的最好形式,在未來的若干年裡,我國將大力建設地下水封儲油洞庫,但是對於地下水封儲油洞庫的建設,也是有很多困難的。
『陸』 怎麼樣油氣儲存與儲備保障
到達目的地的原油總是立即被送往煉油廠進行加工處理。一些發達國家通常會為自己儲備相當於三個月進口量的石油產品(石油和石油化工產品),自1968年以來,這種儲備已成為歐洲共同體的必備。各國所採用的戰略儲備方式不盡相同,既有國家層面的,也有民間組織層面的,也有兩者兼而有之進行儲備的。比如在法國,民間組織的石油儲備責任是確保各地區10天的石油消費量和15天的柴油和民用燃料用量。石油產品儲存在大小不等的罐內,它們大多深埋地下。石油儲備中心的管理者們的主要關注點就是安全和保密。防火自然是首要因素;但是也要嚴防土地和水域石油泄漏的危險,對這些儲存罐應進行有規律的監測並注意防腐。
液化天然氣的儲存與輸送。在過去的40年中,人們已經成功而安全地跨越遼闊的海域輸送了大量液化天然氣,這些雙殼結構的船都是專門為液化天然氣的輸送而設計建造的。在陸地,液化天然氣在特別設計建造的雙層儲存罐內在常壓大氣壓力是地球大氣層內任何一個給定點的壓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大氣壓力與測量點之上的空氣重量產生的水靜壓力值非常接近。低壓區域的位置上方壓力低於大氣壓,而高壓區則在其上方出現了高於大氣壓力。同樣,隨著高度增加,上覆的大氣變薄,所以氣壓將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在橫剖面上,1平方英寸的空氣柱是從海平面到大氣層頂部測定的,其重量約為14.61磅力。1平方米(11平方英尺)的空氣柱約為110千牛頓(相當於海平面處的10.2噸質量)。條件下儲存,絕大多數儲存罐的混凝土外壁可厚達3英尺,罐內壁是用鎳合金鋼製成,這種特殊設計製造都是為確保液化天然氣的低溫保存。一旦在內壁出現破裂,則內壁與外壁之間的空間都會被液化天然氣充填,人們用精密的監測系統對任何內部裂隙進行不間斷的監測。用泵將液體從儲存罐中抽出,並加熱使其氣化,液化天然氣就可以轉為天然氣,然後,通過天然氣管線把這些氣體輸往民用和商業用戶。但在一些情況下,在技術上難以完成天然氣管線的鋪設,或者投資過於巨大,比如從奈及利亞向歐洲送氣,或從卡達向日本送氣。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人們採用了在海上運輸液化天然氣的方法。天然氣會占據大量空間,在它裝船運輸之前就必須進行濃縮處理。兩個基本的方式為:(1)將天然氣轉變為液態化工產物,如氨水或甲苯,或者復合型液態烴類物質;(2)將其低溫冷卻液化(在-160℃狀態下),並用液化天然氣罐進行運輸。由於已經新建了大量的液化加工廠,所以液化天然氣罐的數量也相應地迅速增加。液化天然氣罐的製造使用了先進技術,但也要極其昂貴的材料(如特種鋼材)來製造,這些材料需要耐極低的溫度,這些罐還需要極佳的保溫性能,這意味著液化天然氣罐的運輸費用是同樣體積石油運輸費用的4~5倍之多。
然而,即使這么高的投資,液化天然氣工業出色的經濟靈活性和地緣政治優點使其在當今世界大獲成功。一個需要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國家必須修建一些特殊的港口,稱為液化天然氣終端站液化天然氣被用於天然氣的遠程運輸,通常是跨海運輸。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液化天然氣終端是為液化天然氣的進口或出口專門建造的港口。,在那裡從船上卸下液化天然氣罐。這些終端站有三種設備:(1)液化天然氣卸載設備(尤其是液化天然氣罐的噴射加防凍保暖層,可以用泵壓通過管線將液化天然氣從罐內抽提到陸上的裝置);(2)液化天然氣儲存罐;(3)液化天然氣的再氣化裝置,將氣化後的液化天然氣通過管線輸往進口國的天然氣管線配送系統或直接輸往主要的消費處(比如發電廠)。在氣化加工過程中,1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在大氣壓力下可以氣化為600立方米的天然氣。與石油不同,天然氣在常溫常壓下為氣態,這意味著,就相同質量的能量而言,它所佔的體積是石油體積的600倍。所以,毫無疑問,輸送氣態天然氣租用交通工具的費用將是石油的600倍之多。
液化天然氣是怎樣運輸的?液化天然氣的運輸需要大型的、特殊設計的船,這些船是雙殼的,裝載能力為138000立方米或更大。這種船上固定著一套特殊的罐裝儲存系統,可以在裡面以大氣壓和-160℃狀態儲存天然氣。全球目前有130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還有50多艘的購船訂單。
液化天然氣罐的類型。造船者們可以選擇兩種技術方式:具獨立分隔艙的液化天然氣罐,更常見的是球形罐,可以安裝在船殼內。在船殼內的液化天然氣罐具有特殊的內層,它由鎳或特種鋼製成,用特殊鋼材將船艙分隔開來,以保證它們彼此不滲漏,並能耐受-160℃的低溫,確保船殼內部的保溫。一艘標準的液化天然氣油罐船卡達擁有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船。第一艘Q-Max(266000立方米)的船名為「Mozah」。(135000立方米)的運載能力僅僅是運輸相當能量的油輪體積的一半,但前者的造價卻是後者的3倍之多。在過去的40年中,人們已經跨海6000萬英里安全地輸送大量液化天然氣。這些雙殼船體的罐裝船是為運輸液化天然氣專門設計建造的。在陸地,液化天然氣儲存在大氣壓條件下特殊施工建造的雙層壁的儲存罐內。
絕大多數這種運輸船的外壁厚達3英尺,內壁用鎳合金鋼特殊設計建造,可以保證液化天然氣的低溫狀態。一旦內壁出現裂隙,所有的液化天然氣都會灌入內壁與外壁之間的空間。精確的監測系統可以對內部裂隙實施全天候監控。可以用泵將液化天然氣從儲存罐抽出,然後加熱使液體氣化。這些天然氣就可以通過管線輸往民用與商業用戶。
「實際上,一艘標準的液化天然氣罐裝船的長度足有3個足球場那麼大!」
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裝載能力:一艘標準的液化天然氣罐裝船裝載量可以超過3300萬加侖液化天然氣,它相當於200億加侖的天然氣。一艘液化天然氣罐裝船釋放出來的天然氣將是1944年把美國俄亥俄州東北部港口城市克利夫蘭1平方英裡面積燒成灰燼的燃料量的20倍!
「一艘標準的液化天然氣罐裝船(12.5萬立方米)所裝載天然氣爆炸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70萬噸TNT當量,或者相當於55顆投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的爆炸能量。」
『柒』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有的國家要把石油埋回去
世界上有很多埋藏於地底下的寶貴資源,除了我們將長看到的煤炭以外還有大量的天然氣和石油,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也經常由於對地下自然資源的爭奪而拉下臉來爭鋒相對,為世界和平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現在出現的一個奇葩現象就是有的國家將石油又埋到地下去,那石油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有的國家要把石油埋回去?石油是由地殼運動被埋葬在地底下的很多生物和其他一些本來就生活在地下的生物的屍體長年累月地經過一些化學反應而形成的,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一些國家之所以將石油又埋回地下,最大的目的就是以備不時之需。
而那些國家之所以會將原本已經出土的石油又埋回去,就是想讓自己的國家有更大的石油儲備,用於不時之需。有的國家甚至從國外將石油買回來埋在本國的地下,讓自己的國家有更大的安全感,也為他們的後代子孫留下更多寶貴的自然資源。所以說這些國家這么做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是給自己的國家留一條後路。
『捌』 中國地下有多少石油儲存
我國石油資源量約為10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約47萬億立方米。通過對不同類型盆地油氣勘查,新增儲量規律和各種方法的分析,測算出我國石油可采資源量為150億~160億噸,天然氣可采資源為10萬~14萬立方米 。按照國際上(油氣富集程度)通常的分類標准,我國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屬於油氣資源「比 較豐富」的國家.石油儲量,中國石油儲藏量增加了25%。
至去年年底,中國已發現石油儲藏量達到40億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石油公司。該公司去年據報發現了五億二千萬噸石油儲藏量。
中國國家媒體周五(2月11日)報道說,中國兩家最大石油公司在2004年又發現了八億五千萬噸另一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發現了三億二千八百萬噸石油儲藏量。
官方媒體新華社報道說,這兩家公司去年還探明4220億立方米天然氣儲藏量。
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率達9.5%, 為1996年來增幅最大一次。由於經濟發展,中國三分之二省份缺電,能源短缺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
中國原油消耗量去年為二億八千八百萬噸,今年將達到三億二千萬噸,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
由於對原油需求猛漲,中國石油公司從塔里木盆地,東至渤海灣,到處勘探石油儲藏。
中國一直在爭取從俄羅斯進口更多的石油,目前為止,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還已經與20個國家簽署了48項投資合作協議。去年該公司在海外獲得了一千六百萬噸石油的權益。
該公司最大的一個海外舉動就是鋪建一條1000公里的哈薩克-中國石油管道,耗資七億美元。這條管道建成後年輸送量為一千萬噸。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還在委內瑞拉建設一個石油提煉廠,每年可提煉650萬噸石油.
『玖』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在地下是如何儲藏(聚集)的
簡單點回答就是億萬年前湖底,海底等沉積環境不斷沉積的微生物、藻類及動物遺骸被不斷掩埋、沉積;隨著時間的流逝地殼的變遷被深埋地下;在地下封閉缺氧的環境下這些微生物脂肪,遺骸經過數萬年的反應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石油,反應中形成的那些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為天然氣;
石油可以隨著周圍壓力作用沿著岩石孔隙,裂縫運移;遇到圈閉後便被封閉在圈閉中的石油;圈閉如同一隻倒扣在水中的碗,石油和天然氣比水輕,在運移過程中會向上運動;並首先聚集在圈閉的「碗底」位置;天然氣最上,石油中,水下;當聚集滿後石油或天然氣便從「碗口」出溢出,再次運移直到遇到下一個圈閉;
也許這樣說夠直白了……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