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剛開采出來的石油溫度是多少
剛開采出來的石油跟井深有關,井深越大,溫度越高,一般2000-3000米深的井,溫度在60-80度居多。
2. 原油多高溫度能保證流動性,不堵塞
在原油輸送過程中,通常添加降凝劑和流動改進劑,可以有效改善原油的低溫流動性。國內外最新研究表明原油流動性的改變與原油凝固態的凝膠體系強度的改變、原油降摩阻性能的改變以及原油粘度的改變有重要關系。
通常人們認為原油的流動與原油的凝固點和粘度有關。原油凝固點主要由原油中蠟的含量和蠟分子量的大小決定,而原油的粘度主要由膠質和瀝青質決定。針對不同原油加入不同降凝劑、分散劑或降粘劑可以改善原油的低溫流動性。最新研究表明利用化學熱力學和摩擦力學理論,研究原油在各種界面吸附性以及原油微觀狀態的改變和原油化學熱力學的相關性質對宏觀改善原油低溫流變性的影響,是研究原油流動改進的關鍵。關於流體的流動源於界面化學所研究的流變性。
原油開采和管道輸送都是在一定溫度條件下開始的,隨著開采和輸送的時間溫度會逐步下降,原油加熱後再冷卻時,冷卻速度決定了原油凝固態強度和凝點以及原油的流動溫度。原油加溫至50°C後再冷卻與加溫到35°C後再冷卻結果有很大差別,從50°C冷卻時遵循牛頓流體規律,而35°C冷卻過程為塑性流體。在研究原油流變性對溫度的依賴性中,應該重視原油流動的起始溫度。樣品加熱到50 °C並以較快冷卻速度(1°C/min)冷卻時,為了避免快速冷卻使原油結晶有序化,用逐步增壓的方法,從而保證了原油的正常流動。如果冷卻速度快,又不增加原油的外加壓力,在低溫時會變成明顯的塑型體。
3. 地下石油原油的溫度多少
大部分石油形成的溫度為100-150°C
油氣藏成熟氣體中的CH,總是比H,大3-4個數星級。
這一指標已得到大量實際材料的經驗性的證實,在期論上也已得到熱力學計算的證明。在許多標准客體中作了驗證,因此建議可根據構選井、地球化學井、參數井和普査井的鑽探結果,將這一指標用於油氣地球化學普查工作中,
(何承恩摘譯自《Feonormn nebru a rasa》1988,W4,crp.12-14
作者:B..Иcaez。盧星、本刊編輯部校)
地下油氣形成的溫度
T.M.奎格利等
關於時間和溫度對地下油氣形成的影響已做了很多研究。但是,以前多數研究都是用一種很簡單的公式來計算化學反應的動力學參數(通常稱為洛帕京方法),我們認為這種方法是不正確的。其他更為復雜的計算動力學參數的方法,通常是以實驗室的實驗作為其基本校準物的。因為實驗室內的反應速度至少比自然界中的反應速度快七個數量級,所以它們與地下油氣形成的對應關系並不清楚,只能根據深孔提供的地球化學數據對它們加以評價。我們提出使用在自然和實驗室條件下經過加熱的地質樣品來計算油氣形成時動力學參數的方法。從這些方程可以看出,時間在地下的影響不大,大部分石油形成的溫度為100-150°C;而大部分天然氣的形成溫度為150-220℃。
石油和天然氣是在地下溫度升高的條件下,由細粒岩石中死亡生物的有機殘余物轉變而成的。在有機殘余物達到分解(通過化學鍵的破裂)成石油和天然氣的溫度之前,其大部分在地下條件下是固體。這些具有很高分子重量的固體,稱之為乾酪根,希臘語意即「生油物」。乾酪根按其初始分裂產物分為三個部分:亠部分分解為石油,稱之為易熱解乾酪根,一部分分解為天然氣,稱之為難熱解乾酪根,還有一部分稱之為惰性乾酪根,它既不能生成石油,也不能生成天然氣,而是脫去氫、氧、硫和氮,成為碳的最穩定形式--石墨。易熱解乾酪根和難執解乾酪相合稱活性於酪相。我們半要是根據觀測結果對於酪根做出這一劃分的。但我們推想,易熱解乾酪根主要來自海藻和細菌的類脂物質,而難熱解於酪根來自高等植物木質素中的烷基取代物。所有有機物都可造成大量惰性乾酪根。
4. 有木有石油相關專業的,我想問下油井溫度一般是多少
跟井深相關,井深越大,溫度越高,一般2000-3000米深的井,溫度在60-80度居多,
5. 石油形成的條件
地質科學沒有什麼絕對正確,至少現在是,因為人們始終無法直觀認識地質現象,所以只有主流觀點一說。
石油成因,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有機成因,一種是無機成因說。一般來說,我們通常所科普的都是有機成因中的晚期成因說。
如你所說,大量生物有機沉積物富集,經過沉積、成岩的作用,一部分轉化為乾酪根,在溫度、時間、壓力、催化劑、微生物等的作用下地下的環境中,大量轉化成為石油。
其中,溫度和時間比較關鍵。
溫度在促使有機質發生熱降解並生成石油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關溫度的幾個概念:門限溫度:生油數量開始顯著增長時的溫度叫做門限溫度。門限深度:與門限溫度對應的深度叫做門限深度。主要生油階段的起始溫度(門限溫度)不低於50℃,而終止溫度很少高於175℃。也就是說地殼中的生油過程只出現於有限的溫度和深度范圍。門限溫度高低主要與有機質受熱持續時間或地質時代有關, 此外還與有機質類型和催化作用有關。
時間本身不能單獨起作用,但在有機質的熱降解演化過程中,時間卻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與溫度相比,時間居於次要地位;溫度與時間可以互補(溫度不足可以用時間來補償)。
大量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不僅是烴類的富集過程,更主要的是烴類的新生過程。在有機質改造過程中,只有達到一定溫度或埋藏深度,有機質才能大量轉化成石油。
6. 石油在管線中流動油溫多少度最佳
要根據油品物性來定,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是高凝原油,一般選擇凝點以上3~5℃,如果凝點很低流動性較好,常溫即可(國內很少有這種原油)
高凝原油可能會加熱到50~80℃
另外如果含水比較高也不用很高的溫度
所以你要輸送什麼原油?
7. 原油加熱後一般溫度多少為宜
一般在60度左右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8. 液化石油氣溫度
液化天然氣(LNG)常壓-162℃,液化石油氣(LPG)一般就是常溫、高壓,液化氨氣常壓-33℃。
液化石油氣是多種烴類的混合物,基本上是碳三和碳四的混合物,還有少量的碳五,按照產品標准,液化石油氣中碳三的含量不應該超過80%,所以,常壓下的液化溫度應該以最難液化的碳三為准,也就是按照丙烷的液化溫度來測算,是-30℃。
來源和組成
液化石油氣與石油和天然氣一樣,是化石燃料。液化氣是在石油煉制過程中由多種低沸點氣體組成的混合物,沒有固定的組成。主要成分是丁烯、丙烯、丁烷和丙烷。盡管大多數能源企業都不專門生產液化石油氣,但由於它是其他燃料提煉過程中的副產品,所以含有一定產量。
9. 為什麼石油氣主要成分的臨界溫度都在零下90攝氏度以下,卻可以在常溫下加壓液化
氣體經過壓縮是可以液化的,但是這種液化不是無限制的,只有當氣體的溫度低於某一個特定的點之後,經過壓縮的氣體才能夠液化,如果氣體的溫度高於這個臨界點,那麼無論怎樣加壓氣體始終是氣體,永遠也不會液化,而這個溫度就叫做一個氣體的臨界溫度。
液化石油氣之所以在常溫下能夠液化是因為它的臨界溫度高於常溫。這樣的話在常溫下加壓到一定成都以上,氣體就野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