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生產需要什麼條件
擴展閱讀
ins怎麼挖鑽石 2025-07-19 03:46:58
拍淘寶產品大概多少錢 2025-07-19 03:06:05
怎麼調電腦資源 2025-07-19 03:06:05

石油生產需要什麼條件

發布時間: 2023-02-09 01:21:18

⑴ 石油是如何提煉出來的

提煉方法

石油的煉制的基本方法較多,這里只介紹幾種主要的煉制方法。

1、蒸餾:利用氣化和冷凝的原理,將石油分割成沸點范圍不同的各個組分,這種加工過程叫做石油的蒸餾。

蒸餾通常分為常壓蒸餾和減壓蒸餾。在常壓下進行的蒸餾叫常壓蒸餾,在減壓下進行的蒸餾叫減壓蒸餾,減壓蒸可降低碳氫化合物的沸點,以防重質組分在高溫下的裂解。

2、裂化:在一定條件下,使重質油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以增加輕質成分比例的加工過程叫裂化。 

裂化通常分為熱裂化、減粘裂化、催化裂化、加氫裂化等。

3、重整:用加熱或催化的方法,使輕餾分中的烴類分子改變結構的過程叫做重整。它分為熱重整和催化重整,催化重整又因催化劑不同,分為鉑重整、鉑錸重整、多金屬重整等。

4、異構化:是提高汽油辛烷值的重要手段。即將直餾汽油、氣體汽油中的戊烷、已烷轉化成異構烷烴。也可將正丁烷轉變為異丁烷,用作烷基化原料。

經過石油煉制的基本方法得到的,只是成品油的餾分,還要通過精製和調合等程序,加入添加劑,改善其性能,以達到產品的指標要求,才能得到最後的成品油料,出廠供使用。

(1)石油生產需要什麼條件擴展閱讀:

煉制特點

(1)煉油生產是裝置流程生產,石油沿著工藝順序流經各裝置,在不同的溫度、壓力、流量、時間條件下,分解為不同餾分,完成產品生產的各個階段。

一套裝置可同時生產幾種不同的產品,而同一產品又可以由不同的裝置來生產,產品品種多。因此,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在管理上需採用先進的組織管理方法,恰當安排不同裝置的生產。

(2) 煉油裝置一般是聯動裝置,加工對象為液體或氣體,需要在密閉的管道中輸送,生產過程連續性強,工序間連接緊密。在管理上需按照要求保持平穩連續作業,均衡生產。

(3) 煉油生產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腐蝕等特點,安全上要求特別嚴格。在管理上,要防止油氣泄漏,保持良好通風,嚴格控制火源,保證安全生產。

(4) 煉油生產過程基本上密閉的,直觀性差,且不同原料的加工要求和工藝條件也不同。在管理上需要正確確定產品加工方案,優選工藝條件和工藝過程。

(5) 煉油生產過程通過高溫加熱使石油分離,經冷卻後調合為不同油品或進一步加工為其它產品。在管理上必須保持整個生產過程的物料平衡,按工藝規定比例配料生產,同時還要組織好企業的熱平衡,以不斷降低能耗。

⑵ 石油形成的各個條件

石油的形成條件非常復雜。目前有兩種觀點。
一是無機論,認為石油和天然氣是來自地球內部無機物質,或者是來自宇宙炭、氫元素,結果復雜的化學作用形成的。
二是有機論,認為石油是在一定的壓力、溫度下,地層中的大量生物經過復雜的缺氧還原環境發生細菌作用、溫度作用、壓力作用、催化作用,而形成的。
目前公認的是有機生成論。
其主要生成條件是:具有能夠大量繁殖的微生物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並有大量的微生物生成,沉積岩中的大量古生物,就是石油生成的物質基礎;具有合適的壓力、溫度,長期處於還原環境;長期處於穩定的下降地區,沉積厚度大;具有完好的生、儲、蓋組合。

⑶ 石油生成主要跟什麼條件和什麼條件有關系

石油的形成條件除了需要充足的沉積有機質,還需要適當的溫度、時間、細菌、催化劑等物理和化學及生物化學條件。其中,溫度和時間是油氣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

(1)溫度和時間:當烴源岩(生油岩)達到一定溫度(門限溫度)時,有機質才開始成熟,從而形成油氣(生烴)。與門限溫度對應的深度叫門限深度,溫度與深度的關系取決於某地區的地溫梯度(地溫梯度指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溫度數),即相同的門限溫度,在地溫梯度較大的地方出現得較淺,而在地溫梯度小的地方出現得較深。生烴門限溫度通常在50攝氏度至130攝氏度之間。其中,生油主要階段的起始溫度一般不低於50攝氏度,終止溫度不高於175攝氏度,而生成氣的溫度一般不高於230攝氏度。換言之,油氣的生成只出現於有限的溫度和深度范圍,溫度過低或過高都不利於油氣形成。

時間本身在很低的溫度下不能起作用。例如,有機質處於低溫條件下,不管經歷多長時間也不能生烴。門限溫度的高低與有機質持續受熱的時間長度有關,即烴源岩時代老(受熱時間長),其門限溫度低,而時代新(受熱時間短),其門限溫度高。概括地說,時間可以補償溫度,但溫度占據首要地位,是有機質生成油氣的決定性因素。

(2)細菌:細菌對有機質的成岩作用和油氣的生成及降解過程起著重要作用,例如產甲烷菌能「吃掉」有機質,然後以排氣的方式把甲烷排出。

⑷ 形成石油需要哪幾個條件

形成石油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大量的生物遺體;二是要有儲集石油的地層和保護石油不跑掉的蓋層;三是還要有有利於石油富集的地質構造。

一些石油地質學家認為,大陸架海底通常是厚度很大的中生代和第三紀與第三紀以後的海相沉積,這種地質構造是石油生成與儲蓄的良好的場所。大陸架與近海緊相連,近海有著大量的藻類,魚類以及其他浮游生物,這些都是形成石油的原料。當這些生物迅速被河流帶來的沉積物掩埋後,這些被埋藏的生物遺體與空氣隔絕,長期處在缺氧的環境里,再加上厚的岩石的壓力,高溫及細菌作用,便開始分解。再經過長期的地質時期,這些生物遺體逐漸變成了分散的石油。在淺海,特別是在島嶼岬角阻隔的海灣中,水域處於平靜的半封閉狀態,最利於有機物的堆積,隨著大量泥沙的沉積,這就為石油的儲集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石油儲集在砂岩的孔隙中,就好像水充滿在海綿里一樣,不致石油流失而長期緩慢地沉降在大陸架淺海區。那些沉降幅度大、沉降地層厚的盆地,往往是形成石油最有利的地區。在這些大型沉積盆地中,因受擠壓而突出的一些構造,又往往是儲積石油最多的地方。因此在海上找石油,就要找那些既有生油地層和儲油地層,又有很好的蓋層保護的儲油構造地區。

⑸ 石油形成需要什麼樣的「大環境」

經過近百年的科學探索與大量的生產實踐,在已經發現的石油中,含有極其豐富的有機質和組成生命的分子,如卟啉等「生物標志化合物」;大量的碳、氧、氫等元素與動植物的生物元素組成很接近。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石油是遠古時期的生物形成的」這一「有機成因學說」。與之相對的還有「無機成因學說」。這種觀點認為,石油是遠古時期地球形成時從宇宙中俘獲的大量碳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不斷地從地殼深處運移到地球的淺層聚集,形成了大的油氣田。但是迄今為止,石油地質界還沒有根據這種理論找到過大型油田。所以,「有機成因學說」在當今的石油地質界佔主導地位,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理論發現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型油氣田。
石油和天然氣是生物有機體在沉積過程中,在缺氧的還原環境和一定的壓力及溫度條件下生成的。那麼,這些有機質是怎樣轉化成石油的呢?
地殼表層長期與大氣和水接觸,遭受各種地質作用的破壞,將岩石破碎或溶蝕,搬運到低窪的地方沉積下來,形成沉積層,其體積約佔地球岩石圈總體積的1/5。它們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盆地,如我國的松遼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灣盆地等。
盆地中的沉積物取決於盆地的位置,如果盆地位於陸地內,則會有湖泊、河流等帶來的沉積物堆積;如果位於海洋中,就是海洋沉積;如果接近海洋,就會有海、陸兩類沉積物的混合堆積。一個沉積盆地從發育到最後萎縮,通常要經歷幾百萬年到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在如此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沉積物的性質和特徵都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盆地中的沉積層記錄了這些演變,研究這些地層,就可以了解盆地的變遷史。這對於石油、天然氣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在地球的歷史中,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尤其是那些低等生物的繁殖力是非常驚人的。有人曾經計算過,一個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硅藻在不受任何限制的理想條件下,8天之內就可繁殖出像地球那樣大的體積(圖5)。當然,很大一部分生物有機體由於沒有適宜的環境被氧化腐爛而不能轉化變成石油,但保存下來的即使只有很少一部分也是很可觀的。

圖5生成油氣的生物來源藍藻:①微囊藻;②膠刺藻;③念珠藻甲藻:④三角角藻;⑤金褐球鱗藻;⑥夜光藻綠藻:⑦刺松藻;⑧滸苔;⑨海白菜硅藻:⑩紡錘狀硅藻;?角刺藻;?三角硅藻

⑹ 石油安全生產許可證辦理條件

石油安全生產許可證辦理條件是建全負責人,符合安全生產制度,具體條件如下:
1、建立健全主要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職能部門。
2、制定安全檢查制度、職業危害預防制度、安全教育培訓制度。
3、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產要求,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足額,提取安全生產費用。
4、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5、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經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資格證書。

⑺ 什麼樣的地質條件有利於石油的生成

要使沉積物中的有機質能夠保存下來,需要有特定的地質條件。大家都知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泥沙和有機質是在水的攜帶下,在一個低窪的地區沉積下來。因此,首要的地質條件就是要有一個低窪的地形。這種低窪地形,根據它的規模大小,分別稱為盆地、坳陷、凹陷、窪槽等,並在各個地質歷史時期中是不斷變化的。若隨著地殼的運動繼續下沉,它就能繼續保持低窪的地形,可以繼續接受沉積物,使地層厚度不斷增大。若隨著地殼運動上升,則低窪幅度就逐漸變小,

接受沉積物就少,使沉積的地層厚度變薄。如果升到水面以上,則失去了低窪的形態,不但不接受沉積物了,反而使早先沉積的東西會被風化剝蝕掉。由此可見,不斷下沉的盆地或坳陷對有機質的聚集才是有利的。這里提到了兩個因素,一個是地層沉積,另一個是盆地下沉。它們在進行過程中都有一個快慢問題,前者叫「沉積速度」,這與沉積物來源的充足與否有關系;後者叫「沉降速度」,這與地殼運動的強弱有關系。二者要有恰當的配合是最為理想的。如果沉積速度小於沉降速度,就會使窪地內水體的深度相對增大,使有機質的下沉到底的距離加長。這樣沉積物受水中氧的作用時間也就長了,對有機質會起到破壞作甩。如果沉積速度大於沉降速度,則窪地的水體會變淺,甚至乾枯成為陸地,使有機質暴露在大氣中受氧的作用,以致遭到更大的破壞。因此,有利於有機質保存的另一個地質條件,就是兩種速度要大體相當,即沉降多少,沉積物就補充多少。這被稱為「補償性的沉積速度」。

要生成石油還有一個必須具備的地質條件,就是缺氧的「還原環境」。這就是要求接受沉積物後的窪地水體能保持封閉或半封閉,或富含有機質的沉積物能迅速被後來的沉積物所覆蓋,使之與氧隔絕,防止有機質的氧化和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