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資源問題--全球一天要消耗多少升汽油
簡單分析下 有七大原因
原因一:石油枯竭論
從2002年起,油價開始有往上走的趨勢。「物以稀為貴」,這似乎被普遍認為是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石油到底什麼時候枯竭呢?這個問題的議論歷來就有。首先,石油的埋藏量和可開采年數因研究數據來源而異。2007年11月末,石油礦業聯盟發布了預告「世界上能夠生產的石油將在68年後枯竭」;而日本社團法人石油學會的有賀正夫則認為,「在來型(傳統燃料)原油還有60年可開采,而算上非在來型(新型燃料)的oil sand(含原油的砂岩)和oil shell(含原油的堆積岩)等,還能用上200多年。」其次,石油埋藏量在歷經年月後也會有增加的情況。有數據表明,2007年全世界已經探明的石油量大概為1.15億桶,這比前兩年的估計數字增長了10%。
不管石油枯竭的一天離現實還有多遠,今年國際油價在短期內飆至每桶133美元,這引發了新一輪能源恐慌,不少國家紛紛囤油,從根本上進一步推高了油價。
原因二:供需失衡論
據報道,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000萬桶(每7桶合一噸)。其中,美國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在它之後,依次為日本、中國、俄國、德國與韓國。目前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應依賴於110多座大油田,而這些大油田均經歷了五六十年開采過程,基本走過了其「生命周期」的「壯年」階段,步入了穩產和衰減階段。在國際油氣投資顧問徐小傑眼中,石油的供需關系是基本面的問題,他認為這也是「基本的、長遠的和根本的決定因素」。
造成供需失衡的原因很多,長期以來,世界石油產量增長十分緩慢,石油供應設施又十分脆弱,且鮮有特大型新油田發現。此外,在油氣上游領域投資不足、產能遞減或增長滯後、供應源衰減等,也是造成供需失衡的原因。
原因三:美元貶值論
除了資源缺稀外,人為炒作也致使油價在近期飆漲。其中,美元貶值論是最熱門的一個因素。
美國跟歐佩克有協議,用美元作為石油的結算貨幣。為保證產油國的利益不受到損害,在美元大幅度貶值的今天,只有不斷地推高油價,這樣做是符合美國的戰略意圖和利益的。
在國際油價沖破110美元時,花旗集團能源分析師蒂姆·埃文斯就說,油價飆升與供需結構無關,而是由於美元貶值及通脹壓力增大。國際市場原油期貨交易以美元計算,持有其他強勢貨幣的投資者買入原油期貨造成油價上漲。
石油輸出國組織輪值主席沙基卜·哈利勒也表示贊同。他同樣認為國際油價飛漲與石油供求無關,是美元貶值和市場投機炒作造成的。美元持續貶值為國際投機熱錢紛紛進入原油和黃金期貨市場進行炒作提供了機會,從而導致油價和黃金價格不斷攀高。
原因四:投機炒作論
華爾街策略公司高級分析師康尼·特納指出,市場投機炒作才是推動油價飆升的根本原因,而各種短期消息只不過是炒作油價的一個由頭而已。由於資金的介入,市場會把任何可能導致油價上漲的消息放大,例如今天油價上漲的原因有可能是美國原油商業庫存意外下降,明天則有可能是地緣政治問題。他的這一說法不無道理。據報道,自今年年初以來,紐約市場基準原油期貨價格大幅上漲了近40%,僅5月份紐約市場油價漲幅就達到17%。5月16日紐約油價127美元,雖為當日價格,交易的卻是7月石油期貨。這與1月2日油價「破百」的是2月的石油一樣,「期貨」這樣的投資形式顯然已對油價造成巨大影響。
美國一民主黨參議員稱,投機力量行為在期貨市場上極其放縱,期貨市場日成交量已超過實際需求的20多倍。這也是投機者翻炒期貨的有力證據之一。
原因五:季節規律論
有環境學家認為,夏季是用油高峰期,北半球逐步進入夏季,生產、生活用油都將進入增長時期。每年的5月到11月為美國的颶風多發季節,一旦有颶風到來的消息都將影響油價上漲,這已成為一個定勢。專家認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近期油價的飆漲有所影響。
原因六:地緣政治論
科威特前副石油大臣奧恩日前發表言論表示,世界主要產油區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是推動近來國際市場油價大幅飆升的主要原因。奧恩在接受科威特通訊社采訪時說,伊拉克、伊朗和奈及利亞地緣政治局勢緊張,這種局面刺激了油價上漲。
石油資源儲量分布極為不平衡,目前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等中東地區國家石油儲量佔到全球總儲量的60%以上,而亞太地區石油儲量則不足2%。從歷史上三次石油危機的情況來看,高油價將進一步加重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如1978年的兩伊戰爭和1990的海灣戰爭,其根本目標依然是對石油資源的爭奪。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是地緣政治不穩定,越是迫使各方哄抬油價。
原因七:長短陰謀論
此外,西方學界出現了一種陰謀論,也成為了對油價高漲的一種解釋。據分析,陰謀論有兩種,一個是長期陰謀論,一個是短期陰謀論。長期陰謀論是指美國石油巨頭實際上已經有很成熟的能源替代技術,量產後該技術也十分廉價。事實上,當油價在50美元一桶的時候,該技術就可以完成產業化了,但為了維護既得利益,美國石油巨頭並不著急推出新技術。
短期陰謀論就是指美國總統布希本人就是美國石油集團推出來的寵兒,布希為了「報恩」,因此美國政府有意推動油價上漲。該論點分析師認為,到目前為止,石油並沒有出現絕對的短缺,但油價卻成倍上漲,這與近年來很奇怪的「美國現象」有關:在石油價格高漲的時候,美國政府一定擴大石油儲備,石油價格低的時候卻出售儲備。而且,在石油價格高漲之時,美國石油公司封存了一些油井,這些逆向操作都指向了布希政府
② 中國一天消耗多少桶石油
截至2020年,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中國每天的石油消耗是550萬桶,其中220萬桶來自進口。
中國的相關報告預計,中國今年原油進口將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達到創紀錄的1.1億噸,將比上年增長21%,成品油進口4000萬噸,增長40%左右。雖然中國地大物博但是石油資源主要還是依賴於進口。進口的國家主要來自於沙特、俄羅斯、伊拉克、安哥拉等等國家,而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石油消耗也隨著增長。
(2)印度一天可以消耗多少石油擴展閱讀
1997年,中國石油簽訂了哈薩克阿克糾賓大型油氣合作項目,在「一帶一路」油氣合作上邁出第一步,時稱中亞俄羅斯合作區。
20年來,中國石油秉持「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原則,與俄羅斯、哈薩克、土庫曼、伊拉克、伊朗、印尼、新加坡等19個國家進行50個項目的合作,2016年油氣權益產量近6000萬噸,約占公司海外權益總產量的80%;
20年來,中國石油積極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建設油氣運輸通道,從西北、東北、西南和海上,建成了中亞天然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緬油氣管道等四大油氣運輸通道,初步形成了一張連通中外、惠及多國的油氣供應網路。
③ 印度有石油資源嗎
有石油資源,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3)印度一天可以消耗多少石油擴展閱讀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④ 印度每年生產幾億噸石油
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1990年,印度的石油產量不斷上升。1971—1993年的平均產量為每年1900萬噸。1990年之後,產量開始下降。1994年產量為1540萬噸,這是連續第3年下降,1992年和1993年分別下降11%和16%,但孟買高地的產量仍占原油總產量的近60%。
⑤ 中國美國一天消耗石油
美國1800萬桶、中國1400萬桶。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中國美國一天消耗石油:美國每天消耗石油1800萬桶第一,中國1400萬桶第二,印度和日本每天都是消耗400萬桶第三第四。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⑥ 世界上那一個國家每年消耗石油最多
根據2009年的數據來看,世界上石油消耗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其次是中國。
以下是數值。
排名 國家 日耗油量(桶) 人均(升/年) Date
1 美國 18,690,000 3,530.4 2009 est.
2 中國 8,200,000 355.5 2009 est.
3 日本 4,363,000 1,992.4 2009 est.
4 印度 2,980,000 148.3 2009 est.
5 俄羅斯 2,850,000 1,181.0 2009 est.
6 巴西 2,460,000 718.3 2009 est.
7 德國 2,437,000 1,717.7 2009 est.
8 沙烏地阿拉伯 2,430,000 4,915.7 2009 est.
9 韓國 2,216,000 2,651.0 2009 est.
10 加拿大 2,151,000 3,727.5 2009 est.
⑦ 全世界一天要用多少石油美國是多少中國是多少
就目前而言全球每天消耗的石油量高達7500萬桶,幾乎每年以2.5%的比例在增漲。是原油。
按照現有已勘探的原油儲量用不了40-50年就會耗盡。中國做為全球最高的原油消耗大國,為了能解決能源問題大力發展核電。不過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之後我國原則上凍結了「十二五」規劃中的核電站新建計劃,對核電的發展也停滯了一斷時間.不過今年我國已決定在2016年開始的第十三個五年計劃中大力發展核電。預計在2030年核電數量有望超越美帝。
⑧ 地球的石油資源夠人類揮霍多少年啊
不同數據來源對世界上的石油儲藏量的估算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計世界的總儲藏量為1.26兆(萬億)桶(1717億噸),同年英國石油公司的估計為1.15兆桶(1566億噸),《科學》雜志甚至估計世界總儲藏量為3兆桶。
平均每人石油消費量(顏色愈深愈多)
現在雖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同時存在爭議。
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
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⑨ 什麼是石油消耗率
石油消耗率——工業化工業化是社會與經濟轉變的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人類社會完成了從前工業化社會進入工業化社會的轉變。這是更廣義上的現代化進程的一部分構成,在此進程中,社會轉型、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密切相關,特別是大規模的能源與冶金學生產的發展。工業化也會引起一些哲學觀念的改變,那些國家的人民所獲得的自然資源比例也不同。已有許多文獻描述了進入工業化的相關因素。由研究人員所確定的關鍵性正面因素有合適的、針對工業與商業的政治—法律環境,豐富的各種自然資源,相對低廉而充足的供應以及技術嫻熟且適應性強的勞動力。與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是擁有已經發展了的和正在發展的工業基礎的國家,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和人均收入不斷變化,但所有這些都處在經濟發展的階段。應認識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發達程度與發達國家相差無幾,所以並不能將所有國家歸類於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名下。一些發展中國家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經濟的持續增長並展現出良好的經濟潛力,它們被定義為大型新興的市場(Big Emerging Market,BEM),它們包括:阿根廷、秘魯、中國、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波蘭、俄羅斯、南非、韓國和土耳其。
人們在消費石油時,一直在關注著石油需求的峰值以及這種需求的增長情況。1994—2006年間,全球石油需求的平均增長率為每年1.76%,2003—2004年出現需求高峰,達到3.4%。需求量增加最大的地區是發展中國家。據預計,到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長率將在2006年的水平上增加37%,石油需求量會從2006年的8600萬桶/日(1370萬立方米)增至2030年的1.18億桶/日1880萬,需求量增加主要在交通運輸行業。隨著國家的發展、工業化進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對更高的生活標準的追求,都加速了能源的消費,其中絕大部分所需能源為石油,中國和印度這些經濟高速發展的國家正在迅速成為石油消費大國。預計到2020年,印度的原油進口量將在2005年的水平上增加三倍之多,達到每天500萬桶。能源需求主要分布在四個領域中:交通運輸業、民用、商用和工業部門。一般來說,石油需求的最高年增長量出現在交通運輸業,即由內燃式發動機驅動的私人小汽車的新增長點。在中國和印度,從2001年到2025年間,小汽車與卡車的增加將導致石油的消費增長率高達75%。隨著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對石油的需求量就會更多,而交通領域的石油消耗率也會達到最高值,這一比值佔到了2006年美國的石油總消耗量的68.9%和全球石油消費量的55%。因此,交通領域對於緩解用油高峰就表現出特別的興趣。近年來,消費者的能源消耗量迅速增加,而他們的稅後收入在過去的25年中也得到了明顯的增加。2007年第三季度,消費者在能源方面的花費約占自己稅後收入中的5.7%。
2007年,平均而言,消費者花費在能源需求方面的費用(稅後)比1981年的8.2%減少了2.5%。而正是1981年,消費者在能源消費中的花費達到了近50年以來的最大值。除了受到石油價格與稅後收入改變的影響之外,消費者對石油的需求改變也反映著其他因素,包括為房間供熱油料需求量的下降、房間取暖設施與汽車燃料利用率改變。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後期,上述領域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主要表現在汽車行駛里程的變化。
2007年度統計意義上的全球人均GDP。本書根據人均GDP值(名義上的)列出了全球三類國家的名單,每個國家按照一個給定的年份列出了所有最終產品及所相關的服務,然後,按人均進行統計。下圖並沒有描述不同國家之間的人均生活成本,因此,每年的統計結果就會發生巨大變動,這取決於各國的貨幣兌換的匯率波動。這些波動可能使一個國家的地位發生變化,即使這些國家的居民生活標准並沒有或僅僅發生了較小的改變。所以,對此應謹慎使用國家財富的比較方法,人們常用平均購買力(指價格、匯率、工資等方面的平均值,縮寫PPP)為基礎進行比較,用來評估不同國家的生活成本[參見根據人均GDP(PPP)所列出的國家名單]。PPP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匯率轉化問題,但它本身也有缺陷。它沒能反映國際交易中的經濟產出價值,而且與人均GDP相比,PPP的估計成分更多一些。一幅完整的人均PPP圖遠不如人均GDP圖傳閱得廣泛。在用這兩種圖進行兩個國家的財富比較時,須格外謹慎。人們往往希望根據此圖標出全球最佳狀況來表示對某個國家的崇尚,並以此鄙視甚至詆毀其他國家。這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但兩個經濟體之間令人信服的比較就應該用兩國的分類等級進行,即用經濟數據進行比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欄包括了其成員(加上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2007—2008年的預算數據。這些數據是可以獲得的。「WB」列包括來自世界銀行的關於2006—2007年的數據。「CIA」列包括World FactbookWorld Factbook(ISSN1553-8133;又名CIA World Factbook)是《CIA世界各國概況》,其中提供了關於世界各國的概況資料。World Factbook用2~3頁總結了266個得到美國承認的國家、附屬國和世界一些地區的人口統計、地理、通信、政府、經濟與軍事信息。World Factbook是由CIA為美國政府的官方機構准備的,它的報道範圍和內容都是為適合美國官員而設計的。然而,本書也常常會被用作學生論文、網路和非政府出版物的信息來源。提供的2007—2008年間的數據,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在2008年3月6日提供。
⑩ 印度是石油大國嗎
是。
印度國土面積很大,但是是石油進口大國。在雙邊貿易中,印度購買價格高的美國工業產品,估計發展前景有限,農產品價格低,美國也扭轉不了多少逆差,況且印度也是個農產品出口大國,進口幅度有限。
印度人口多,經濟發展也迅猛,它現在是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2020年,雖然疫情嚴重,各種封鎖隔離,影響石油消耗,印度石油消費總量下降了10%以上,最終達到1.934億噸。
美國現在是石油凈出口國,2020年凈出口量為平均75.1萬桶/日。如果按照9月22日美國紐約原油交易所價格72.23美元/桶算,一年出口額剛好平抑逆差。
石油消費伴隨印度經濟發展,不斷增加。美國能說服烏克蘭,波蘭進口自己的液化天然氣,而減少進口旁邊俄羅斯廉價油氣,如今印美貿易逆差過大,這將是美國減少逆差很重要的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