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東省有什麼知名品牌
山東省入選的10個標志性品牌分別是:
青島的海爾、海信和青島(啤酒)
煙台的張裕、魯花
濟南的浪潮
威海的三角
濟寧的如意、
濰坊的濰柴、
山東工業發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機械、紡織、食品等支柱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全省有大中型工業企業2628家,省重點企業集團136個,例如山東電力集團、齊魯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浪潮集團、濟南鋼鐵集團、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海爾集團、海信集團、兗礦集團等。山東的主要工業產品有原煤、紗、機制紙、塑料製品、水泥、平板玻璃、鋼、汽車、摩托車、家用電冰箱、房間空氣調節器、電子計算機、彩色電視機等。其中,海爾、海信、澳克瑪、小鴨等家用電器、浪潮伺服器、輕騎摩托車等產品馳名中外。蓬勃發展的金融體系 山東金融與保險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央行,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發展的金融體系。中資機構中,國家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全部在山東省設有分支機構,全國性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在山東設立分支機構。此外,山東省還設有煙台住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8家,農村信用社2119個。基本形成了一個機構比較齊全、功能較為完善的金融組織體系。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4514.3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1782.8億元。全省設立分支機構的保險公司共18家,全年保費收入317.2億元。金融市場體系逐步完善。以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為主的長期資本市場發展較快。全省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90家,股票101隻。其中境內上市公司75家,股票86隻;境外上市公司18家。證券公司3家,證券營業部139家,證券服務部38家。有期貨經紀公司10家,期貨營業部10家,全年期貨交易額6786.5億元。
全面發展的農業經濟 山東省一直把農業作為發展經濟的基礎產業,農業產值居全國第一。山東省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糧食年產量連續多年超過四千萬噸。山東植棉歷史悠久,是中國重要的產棉區;山東還是中國最大的花生產區,花生出口量佔全國一半以上。近年來,山東省的蔬菜生產成為農業中第二大主導產業,被稱為全國最大的「菜籃子」,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蔬菜市場的主要供貨地之一。山東是著名的水果之鄉,主要生產高品質的蘋果、梨、桃、杏、棗、葡萄、西瓜等,產量居全國第一。山東省重視林業建設,保護與發展林業並重,形成了山區、平原、沿海、城鎮四大綠化體系和以蘋果、梨、板栗、銀杏等為主的經濟林。 山東畜牧業歷史悠久,作為中國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山東以充足的飼料、秸稈資源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多年的發展使山東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得到了不斷改善,農業機械化程度穩步提高。在村村通電的基礎上,通公共汽車、通電話、通自來水的村所佔的比重分別占村總數的96.6%、99.9%和51.3%。 不斷完善的市場體系 山東省城鄉市場日趨繁榮活躍。山東省比較大的商場有三聯家電公司、青島國貨股份有限公司、濟南銀座商城、青島東方貿易大廈、濟南大觀園商場、煙台市百貨大樓、煙台華聯商廈、山東淄博華聯商廈、棗庄百貨大樓、臨沂魯南商業大廈、濟寧市華聯商廈、威海市華聯商廈等。近幾年,超市作為一種新興的購物場所,因其便捷、價廉、商品豐富等優勢,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睞。目前,山東比較著名的超市有濟南大潤發、萬嘉隆、青島家樂福等。國外一些世界著名的貿易集團,如美國沃爾瑪、法國歐尚等也看好山東市場,已經在濟南、青島等城市投資。此外,山東還恢復和發掘了一批享有盛名的傳統老字型大小商店,像濟南的「聚豐德」飯店、「瑞蚨祥」綢布店、「亨得利」鍾錶店、「泰康」食物店、「精益」眼鏡店、「宏濟堂」中葯店、青島的「國貨公司」等。日漸崛起的民營經濟 聊城的時風。 魯菜,又叫山東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魯菜發端於春秋戰國時的齊國和魯國(今山東省),形成於秦漢。宋代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地帶,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魯菜是我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山東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以海鮮為主)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 魯菜講究調味純正,口味偏於咸鮮,具有鮮、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制,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魯菜常用的烹調技法有30種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獨特而專長。爆法講究急火快炒;扒技法為魯菜獨創,原料腌漬粘粉,油煎黃兩面,慢火盡收汁;扒法成品整齊成型,味濃質爛,汁緊稠濃。 十大經典魯菜
德州扒雞 紅燒大蝦 九轉大腸 蜜汁梨球 清湯柳葉燕菜
四喜丸子 壇子肉 糖醋鯉魚 一品豆腐 油爆雙脆
❷ 山東威海市經濟怎麼樣
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對威海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機遇,全市上下對此認識高度一致。如何藉助大勢,贏得先機?威海很快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藍色經濟區領導小組,6月8日召開的威海市委全委會提出了加快推進海洋經濟六大基地建設的戰略部署。對接全省規劃,結合威海實際,威海將著力推進海產品生產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濱海休閑旅遊、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六個涉及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海洋經濟產業發展。目前,包括發改委、海洋與漁業局等在內的「藍色經濟」辦公機構在細化籌備中。 威海,得名於海,揚名於海,海岸線長達近千公里,佔全省的三分之一,海上的藍色疆域面積幾乎是陸地的兩倍,近海生物資源豐富,建港條件優越,清潔能源開發潛力巨大,沿岸自然風光秀麗,區位優勢明顯。憑借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威海市海洋資源科學開發初見成效,海洋經濟已發展為威海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海產品生產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濱海休閑旅遊、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六大產業基礎雄厚,潛力無限。 積極融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威海正蓄勢待發…… 優勢突出,漁業經濟全力向高端產業登攀 「威海綿長的海岸線上遍布岬角和海灣,岸線曲折,岬灣交錯,負15米等深線以內淺海和灘塗面積達到300多萬畝。臨近海域位於黃渤海結合部,是兩大海區諸多經濟魚蝦產卵、越冬、索餌、洄遊的必經之地。」在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李國進的眼中,威海發展漁業經濟有著其他沿海兄弟地市無法比擬的資源、產業和技術優勢。 1991年,山東省提出了「開發半壁江山,建設海上山東」的跨世紀發展戰略,開始了向海洋進軍,開發建設藍色疆域的歷程。十幾年間成果最顯著的當屬傳統漁業經濟。去年,全市實現水產品產量205萬噸,漁業經濟主要指標佔全省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連續多年位居國內地級市首位。 威海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優越的海洋環境條件,顯著的氣候特徵孕育了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威海出產的海參、海帶、牡蠣,均取得地理標志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在國內有較高的聲譽。威海還建有全省最大的遠洋捕撈船隊,全國重要的海水養殖基地和全國最大的海產品加工基地。海參、海帶產量居全國首位。通過走規模化發展、集團化經營的道路,威海崛起一批漁業龍頭企業群體,全市年產值過億元的漁業企業超過40家。 「多年來,這些龍頭企業積極探索、大膽開拓,在發展高端漁業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下一步的發展開拓了道路,搭建了平台。這是威海發展高端漁業的最突出的優勢。」李國進掩飾不住內心的自豪和對未來的憧憬。 「藍色經濟區應該是生態型的開放經濟。作為威海海洋經濟的傳統產業,在市場這個大杠桿的平衡下,威海的漁業產業應向名優養殖、遠洋捕撈和海產品精深加工科學調整。威海漁業要續寫「稱雄省內」的輝煌,歸結點在漁業結構優化,產業層次和區域競爭力提升上。」在亮出優勢的同時,李國進也對威海漁業發展的「短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國內外高端漁業經濟比較,威海漁業總體上處於產業鏈條的末端,尤其在高效集約、產業競爭力和生態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融入藍色經濟區,威海漁業發展的關鍵在於從過去的規模擴張型向著質量效益型轉變,惟有如此,威海漁業才會繼續大有作為。」 目前,威海正加快推進海上養殖由傳統品種向海珍品轉變,捕撈業由近海向遠洋轉變,海產品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依託各類漁業經濟區,威海正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品牌漁業,引導各地進行產品質量認證標志注冊,發展遠洋漁業以確立遠洋漁業的優勢地位,力爭到2012年精深加工產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 蓄勢勃發,以自有特色打造現代港口物流區 威海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西與內地京津相連,東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南下可直抵長三角,陸域海域輻射面廣。這一獨特的區位優勢,為威海港口物流的蓬勃發展展現了美好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威海的港口資源豐富,三面環海,港灣岬角不凍不淤,岸線地質條件穩定,適於建設大型專用碼頭和萬噸級位。 港口物流業的發展注重陸域腹地。威海曾經陸域腹地狹小的劣勢和制約港口發展的「末梢交通」瓶頸,正悄悄地發生著改變。隨著外向型經濟的迅速發展,威海逐漸形成了以運輸設備、電子信息等產業群為支柱的產業體系,並打造了全國最大的漁具、輪胎、醫用高分子等生產基地,這一切都為港口物流發展開拓了強有力的承載體系。 「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威海作為陸路末端的劣勢正逐步演化為中國面對世界的前沿優勢,構建全球范圍的大物流格局,威海大有可為。」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唐宗嶺對威海港口物流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中的作用非常肯定。 「『藍色經濟區』戰略的實施,讓我們站在更高層面和更廣闊視野來審視威海港口物流產業的發展。毋庸置疑,由於受歷史原因、國際環境變化等復雜因素的制約,我們在承載設施建設、貨源市場開發和現代服務意識方面,還需大力挖潛。」唐宗嶺表示,尤其是現在,海上物流逐漸呈現出運輸船舶大型化,集裝箱化的趨勢,對港口物流的綜合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威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契機。 過去幾年,隨著「興港強市」戰略的實施,威海港口建設飛速發展,現有商港達到17個。目前,威海正著重建設以威海港為中心,石島港、龍眼港為兩翼,文登南海新港、乳山口港為補充的港口體系。在各個港口的建設中,威海注重自有特色,力爭實現錯位競爭。作為區域中心港,威海港將以集裝箱、能源運輸、油品中轉、客貨滾裝、整車物流等功能為主,建成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大型現代化綜合港區。 依託港口基礎,威海還充分發揮毗鄰韓日、已開辟21條國際國內航線的優勢,堅持客貨運並舉、近海與遠洋並舉、綜合運輸與專業運輸並舉,大力發展海上運輸業。目前,威海整合港口資源的步伐加快,正重點建設威海港新區、石島港、龍眼港,爭取「十二五」期間,港口等級達到30萬噸,貨物吞吐量達到億噸以上,並建立一支以遠洋大型船舶為主的現代海運船隊。 強勢隆起,船舶修造業構建東北亞重要船舶基地 在國際造船業界,有一種說法為大家所公認:世界最佳的造船區域是北緯36°附近區域,威海恰好處在這一區域。不僅如此,從地質條件來講,威海有著綿長的深水岸線,沿海多是花崗岩結構,這些都是威海發展造船業的優勢所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吸引了國內外船企前來投資。環視威海沿海,皂埠灣、龍眼灣、俚島灣、石島灣……在近千公裏海岸線上,一個生機勃勃的造船帶已強勢隆起。 與此同時,船舶配套產業乘勢緊跟,發展迅猛。榮成、文登南海新區、經區和工業新區船舶配套產業園區建設蓬勃發展,未來威海將重點發展船段、船用板材、風機等配套設備,加快船用主機電站、機艙輔機、通信導航等高科技產品研發。引導市場競爭力較弱的船舶修造企業向船舶配套轉型,形成船舶產業鏈條和配套產業集群。 「經過幾年的高速增長,威海船舶修造業實現了長足發展,但是產業配套集群需完善,市場競爭力普遍較弱。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下,威海船舶修造業的突破點在於自主創新,實踐證明,科技創新才是船舶修造業的生命力和助推力。」談到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戰略,黃海造船廠副總經濟師、市船舶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周安昌告訴記者。 依託已形成的產業基礎,威海規劃在俚島灣、皂埠灣和石島灣建設三大船舶工業聚集區,構建沿皂埠灣、龍眼灣、俚島灣、石島灣、靖海灣、埠口灣、前島灣、乳山口灣的沿海造船工業帶。威海將重點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為動力,依託省船舶行業技術中心,加快建立以設計為先導、總裝船為核心、中間產品為導向的現代造船模式。著重發展布局合理、結構優化、體系完備、環保節能的新型船舶工業體系,打造國內乃至東北亞地區重要的造修船基地。 在這一過程中,威海將重點扶持新船重工、黃海造船等十大造船企業,突出發展客滾船製造、汽車運輸船等五大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船型。其中,以黃海船廠為龍頭打造全國遠洋漁船生產基地。爭取到2012年,實現船舶修造銷售收入400億元千公裏海岸線是威海發展旅遊的天賜良「源」,這里有海,有島,有泉,有山,處處皆風景。威海旅遊資源獨特,既有豐富的古代文化,又有獨特的現代海濱氣息。千公里的海岸線上,自然與人文景觀兼備,包括劉公島風景區、成山頭旅遊區、石島旅遊區等在內的「大旅遊」發展格局已具雛形。威海旅遊業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連續多年遠遠高於全省平均水平,這個產業成為經濟中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威海也由原來的濱海小城發展為在國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遊城市。 在高旭光心中,與這些優勢條件相比較,他覺得更珍貴的是,威海發展旅遊的政策和社會環境好。從各級黨委政府到部門,發展旅遊這個綠色產業已成為了「威海共識」。僅從2007年以來,威海就啟動了大乳山休閑度假區等8個市級重點旅遊項目。幾天前,首屆「威海杯·國際帆船邀請賽」簽約儀式的舉辦更是為威海發展高端旅遊項目———帆船休閑產業的發展開題。 「總體上,威海旅遊業在保護與繼承中探尋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與藍色經濟區的『藍色』理念相切合。隨著旅遊產業的高速發展,我們也不能忽視威海旅遊產業發展中存在城市配套設施完善度不高,休閑設施規模小、休閑娛樂品種單一,缺少地方特色等問題。這也是未來藍色經濟區建設中,我們的著重發力點。」高旭光表示。 以休閑度假目的地為目標,威海將進一步完善劉公島、赤山等重點景區,加快華夏生態園等景點建設。威海還將提升環翠、銀灘等四處省級旅遊度假區功能,建設中心城市、海濱生態等六大旅遊板塊。濱海旅遊與沿線產業的相互銜接很重要,高旭光表示,威海將打造旅遊業與工業、農業等行業的聯動發展。同時,積極發展海上旅遊,開發適合遊客參與的帆船等高端旅遊項目,建設集經濟、文化、品牌、消費等為一體的國際沙灘帆船基地。 依託溫泉資源,威海正以寶泉路溫泉一條街為基礎,加快溫泉大世界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天沐、湯泊等溫泉項目,加大對「中國溫泉之鄉」品牌的宣傳力度,努力打造中國一流的溫泉休閑療養基地。 威海是發展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的理想之城。這裏海灣遍布、地質穩定、季風特點顯著。以石島灣核電站、國華瑞豐、中海油風電海上工程等為代表的新能源項目發展勢頭良好。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新能源的扶持力度,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步入春天。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能源興市』戰略的實施,為威海發揮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風電、核電、水電、太陽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石島灣核電站、國華風電項目等在威海落地並順利推進。目前,威海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正逐步走向正軌,這就對相關配套設施及服務提出了要求,相關產業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市發改委副主任劉樹偉表示。 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威海將重點規劃建設核電、風電,其中石島灣核電站的一台20萬千瓦機組,爭取2013年建成投產。全力推進文登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國華瑞豐二、三期,歌美颯文登等風電項目。 在有條件的區域,威海將因地制宜地推進一批太陽能發電和余熱綜合利用發電項目建設,加快地熱能、潮汐能、農村沼氣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步伐,建成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清潔能源項目。 石化產業不僅具有提供能源的優勢,還構建有精細化工產業鏈,其輻射帶動作用不可小覷,對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威海規劃建設的鏌鋣島石化基地項目是一個綜合型化工基地。中石油集團確定鏌鋣島石化項目總體規劃按年處理委內瑞拉重質原油2000萬噸標准建設。目前,配套碼頭項目已列入威海及山東港口總體規劃,大部分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已完工。基地建成後,將形成從煉油到合成材料、有機原料、精細化學品的產業鏈和優勢產品系列。這些項目的建設和投產,不僅可為威海乃至全省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同時也將成為全新的地方經濟增長板塊。 以此為依託,威海還將大力引進發展高端石化產品,重點發展新型合成材料、有機原料、精細化學品等附加值高、產業關聯度強、填補國內空白的石油深加工產品,力爭建成山東省乃至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