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判斷山谷里有石油
要判斷哪個山谷里有石油,這需要有專門的石油物探部門進行探測。
② 石油是油嗎為什麼
石油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油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下面就這四個環節來追溯一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
「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有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路,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至於「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煉制工藝。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
具有不同結構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和物為主要成份的一種褐色。暗綠色或黑色液體
③ 什麼樣的地表特徵可以確定地下有沒有石油請高手回答,
石油和天然氣聚集於背斜構造中,石油、天然氣和地層水按其比重分異,油氣的密度低,占據背斜的頂部,而水占據底部
地下的石油跟地表特徵的關系,就是李四光的濕毛巾理論:擰濕毛巾,不滴水了,但水都藏在褶皺里,所以要找岩脈和斷層,並且最准確的方法是地震,淺層地震
④ 如何一秒鍾分辨柴油和汽油
1.聞氣味:汽油的揮發性比較強,味道較為刺鼻,柴油的味道較淡;
2.觀察燃油的狀態:汽油較輕,因此比較稀,而柴油會較為濃稠;
3.看顏色:汽油的顏色比較淡,柴油的顏色比較深。
⑤ 如何知道地下有石油
反射地震方法在地表用於岩石結構的成像,以及估計可能形成地下石油和天然氣儲集庫的岩石類型。
反射地震方法基於測量聲波從地震源(例如認為開采)穿越地球到達將聲音反射回記錄設備的岩石層所需的時間。
這在原則上類似於醫學成像方法,使用該方法可以使人體內部成像,如 NMR 和超聲波掃描。
地震數據並不直接確定岩石的年齡或類型。因此,將地震反射與來自鑽井的數據,以及可以從表面看到的岩石信息相匹配是很有必要的。標記帶有特定岩石的地震反射的過程稱為「數據分析」。這個過程在執行過程中使用彩色筆在地震圖紙上繪制線條。如今通常在計算機屏幕或 3D 可視系統上完成。
⑥ 油氣勘探之二—怎樣判斷盆地的含油性
在一個盆地進行了大量的勘探與分析工作以後,既了解了盆地基底的概況,又認識了沉積蓋層的主要特點。這樣,盆地的秘密被初步揭開了。但是,在這個盆地里是不是能找到油氣田呢?這就要把已經得到的大量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和研究,這樣才能大體上肯定盆地里有沒有石油。
怎樣去推斷一個盆地有沒有石油呢?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分析。
第一,有沒有生油層?
沉積岩層中有一種能夠生成石油的岩層,一般就叫生油層。找油實踐證明,黑色、灰綠色泥岩就是一種生油岩成層,它原來是在湖泊中沉積的淤泥。這種淤泥中埋藏了大量的生物遺骸,它們在淤泥變成泥岩過程中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與地球化學作用,逐漸變成了石油和天然氣。通過對取出的生油岩層的岩心分析,可以看到這種生油的泥岩有機物質含量高;有的在其裂縫部分還保留有原始的一些石油。除了泥岩以外,暗色石灰岩等也可以構成生油層,這種灰岩主要是在淺海區形成的。
生油層有好有差。那些有機物質含量高、成油條件(有機物質轉化成石油的條件,如地溫高等等)好的,生油能力就強。這些可以通過對岩心中的有機碳、烴類含量等指標進行分析。
生油層還有厚薄、分布面積大小的差別。
無疑,生油層越好,厚度和面積越大,生油量也就越大。現在,就可以通過一個盆地的生油層體積大小來估算過去可能生出過多少油?
生油層是形成油氣田的物質基礎。對一個盆地的生油層有了初步認識就可以推斷盆地有沒有石油。一般來說,在一個盆地里發現有能夠生成足夠量石油的生油層就能夠在這個盆地里找到油氣田。
第二,有沒有儲油層?
能夠儲存石油與天然氣的岩層叫做儲油層,也叫做儲層。除了具孔隙的砂岩與礫岩等以外,含有孔洞的石灰岩和各種含有裂縫岩石都可以形成儲油層。
在一個盆地里找油,就要了解儲油層的分布情況怎樣,性質如何,厚度多大。特別要注意儲油層與生油層的關系,儲油層是在生油層附近,還是遠離生油層。那些在生油層附近的儲油層是主要的鑽探目的層。
由於儲存油氣的岩石類型很多,因此,在找尋砂岩儲油層的同時也要注意尋找石灰岩甚至火山岩等儲油岩層。
第三,有沒有儲油的「圈閉」?
勘探初期還不可能對盆地內部的構造情況搞得很清楚,但有盆地內部基本輪廓還是可以有一個基本認識的。無論是重力還是磁力勘探結果都會指出可能的構造帶,特別是地震勘探大剖面往往會發現一些構造(形態可能不夠清楚)。這些儲油圈閉就是我們鑽探的對象。對那些已經發現的圈閉和可能的圈閉,要認真進行分析,了解其構造發展史,研究它與生、儲油層的關系。
地震反射波勘探
數據採集在了解儲油圈閉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構造圈閉,還要注意其他類型的圈閉。除背斜構造圈閉外,還有岩性圈閉、地層圈閉,但在自然界中儲油構造往往以復合圈閉形式出現。
雖然一個油氣田的形成還需要一些其他條件,比如油氣藏上部的緻密蓋層,但主要的是上面講到的三個方面的問題。
只要一個盆地具備了生油層、儲油層蓋層,又有圈閉存在,就可以認為,在這個盆地內可能找到油氣田。
⑦ 往油罐里加油時如何量測油量
通常來說如果僅僅用油表來決定抽油量是不夠准確的,因為表的顯示都是擋位的,顯示的不夠精確,還是需要通過一些儀器來輔助判斷對方加油量的准確性,通常來說有如下幾種方式做參考。
第一種方式:採用磁致伸縮液位感測器,這種液位感測器需要深入到罐體裡面,安裝上和成本上都需要較高一些,但是測量的精度和準度比較高;
第二種方式:採用外貼安裝的超聲波液位感測器,只需要外貼在罐車的底部就可以測量罐體內的油位高度了,這種安裝簡單也不需要開孔安裝,簡單方便,測量的精度也可以達到1mm以內,整體的性價比比較高,目前國內主要是廈門忻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做這塊的應用需求;
第三種方式:採用地磅的方式,再加油前先測量油罐車的重量,加完油後再測量下重量,然後計算下這次加油的總重量,除於油的密度後,即可得到加油的容積,這個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但是地磅的費用投入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⑧ 科學家是怎麼判斷出該處是否有石油的
石油以及其他礦產的發現的辦法相同,首先是經過地質工作者進行小比例尺踏勘,劃分出地層,這種工作比較粗糙,只是對整個地區的大致了解,然後在小比例尺的地形圖上做出地質圖來(通常是用1:5萬的地形圖作為底圖),全國各省都做這樣的工作,然後在把各省的地質圖合並到一起,成為中國構造地質圖。
這是最初步的全國性的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了許多礦產。分析各種礦產賦存的形式和各個地層主要賦存的礦產。做了這些工作後,奠定以後尋找各種礦產的基礎,便於指揮和安排野外地質人員的去向。
從地質的普查資料中可以得知,石油的生成賦存形式主要在古老地層中的岩石——油頁岩,凡是找到這種岩石,都會有石油的沉積,經過地表揭露後,把資料收集匯總,然後根據這些資料設計勘探鑽孔(根據地層的傾角,利用三角函數算出鑽孔的孔深)。
根據勘探的精度布置鑽孔,收集鑽探資料,測孔等工作,勘探的過程大楷就是如此。
至於有些地區石油賦存多,有些地區賦存少,這主要決定於石油成礦後的後期構造的作用和含油地層的出露。
從整個中國地質圖上可以分析含油構造,含油盆地等地質特徵。
做這些工作都需要專業學校畢業的人才能勝任。如地質專業,物探、水文地質、化探、勘探等。
⑨ 怎麼分辨柴油和汽油
1、汽油刺鼻,柴油味淡。
2、汽油較稀 .柴油較濃。
3、它們的顏色不一樣,汽油淡色,柴油深色。
4、汽油具有很強的揮發性,而柴油很難揮發。
(9)在石油中怎麼判斷有沒有油擴展閱讀:
汽油的英文名為Gasoline(美)/Petrol(英),外觀為透明液體,可燃,餾程為30℃至220℃,主要成分為C5~C12脂肪烴和環烷烴類,以及一定量芳香烴,汽油具有較高的辛烷值(抗爆震燃燒性能),並按辛烷值的高低分為90號、93號、95號、97號等牌號。
汽油由石油煉製得到的直餾汽油組分、催化裂化汽油組分、催化重整汽油組分等不同汽油組分經精製後與高辛烷值組分經調和製得,主要用作汽車點燃式內燃機的燃料。
柴油是輕質石油產品,復雜烴類(碳原子數約10~22)混合物。為柴油機燃料。主要由原油蒸餾、催化裂化、熱裂化、加氫裂化、石油焦化等過程生產的柴油餾分調配而成;也可由頁岩油加工和煤液化製取。分為輕柴油(沸點范圍約180~370℃)和重柴油(沸點范圍約350~410℃)兩大類。廣泛用於大型車輛、鐵路機車、船艦。
⑩ 怎樣分辨哪裡有石油,哪裡有礦
石油勘探,就是考證地質歷史,研究地質規律,尋找石油天然氣田。主要要經過四大步驟,即:確定古代的湖泊和海洋(古盆地)的范圍;然後從中查出可能生成石油的深凹陷來;第三步是在可能生油的凹陷周圍尋找有利於油氣聚集的地質圈閉;最後對評價最好的圈閉進行鑽探,查證是否有石油或天然氣,並搞清它有多少儲量。下面對這四個步驟的工作內容作一介紹。(具體的石油勘探技術方法後面有專題論述)
(一)確定古湖泊古海洋的范圍
前面已經講到了,石油是在古代的湖泊或海洋的沉積物中生成的,油田也是在這里形成的。因此,確定古湖古海(即古盆地)所在及其范圍當屬是首要的。
確定古湖古海的地質依據,主要是研究岩石和化石(古代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遺體或印模、痕跡等)。通過地質家們的研究,現在地球上的岩石種類極多,但最基本的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火成岩(亦叫岩漿岩),它是由地球深部的岩漿噴發到淺處或地面後,凝固而成的。電視中曾多次報導過現代火山噴發的壯觀場面,因此對這種岩石的來源與形成是好理解的。二是沉積岩,前面在油氣形成問題時,已談到了它的來源與形成過程了,它就是確定古湖古海最主要的物質依據。也就是說,哪裡有沉積岩,哪裡就是古代湖泊或海洋,這是毫無疑問的。三是變質岩,這主要是各種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積岩),在地殼的變遷過程中因經受高溫高壓而改變了原來的性質變成了既堅硬又緻密的另一類岩石。
古湖泊和古海洋又怎樣區別呢?這主要是通過化石來確定和區分的。因為湖泊與海洋的生物特徵是大不一樣的。另外,即使同樣的沉積岩,湖泊和海洋岩石的物理化學性質也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是以當時水的鹹淡來分的,淡水為湖,鹹水為海……。
古湖古海的保存狀況對找油找氣的影響十分重要,在後來的地質變遷中,或遭受過風化剝蝕,造成殘缺不全;或遭到火成岩的侵入破壞;或經過嚴重的變質過程等等,這些情況也都要通過對岩石性質和地層保存的完整程度等方面考證其發育過程。
(二)查明生油凹陷的位置
不論是湖盆或者海盆,面積都很大,一般也有上萬平方公里,大如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竟超過50萬平方公里。盆底的形態也是凹凸不平,很不規則的,有高低,有深淺,較低的部分稱之為凹陷,高的部位稱之為凸起或隆起,一般水中的生物遺體比較容易富集在盆底的低處,所以凹陷是被認為盆地中有利於生油的部位,當然也是較深的為好,故在明確了盆地范圍以後的第二步就是查明深凹陷的位置,也就是找出能夠生成較多油氣的地方。
(三)尋找地質圈閉
尋找地質圈閉是尋找油田的中心環節。任何一個找油部門對這一工作都是十分重視的。地質圈閉有大有小,有深有淺,形態各異。例如大慶油田的大慶長垣,其圈閉面積達千餘平方公里,是迄今為止我國找到的最大儲油圈閉。當然也有小到不足一個平方公里的,有的單獨的含油圈閉只有一口油井。地質圈閉有的可以部分地露出地面,甚至一座高山即為一個完整的地質圈閉;有的埋藏很深,地表完全看不出來。現在我國有能力探測到的圈閉埋深,大約在五、六千米深左右,在這個深度以內,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可以查得比較准確,鑽井也能夠得著。尋找圈閉自然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大到小的過程,對於深而小的圈閉,找到它當然是很困難的,它要求的技術精度、難度要比一般情況下高的多。
找到地質圈閉以後,還要對圈閉進行是否具備儲油條件的研究和評價工作。一般來說,在靠近生油凹陷的地質圈閉,有利於油氣運移進去,成為有希望的油田,而對其他地方的圈閉,評價就要低一些。再則各個圈閉本身的保存是否完整,可儲藏油量的大小等情況也需要進行研究和評價。
(四)鑽探油氣田
對所找到的地質圈閉,裡面是否儲藏著石油或天然氣,在沒有對它進行鑽井驗證之前,一般是很難給以定論的。因此,對地質圈閉進行鑽探,這是尋找油田的最後一個步驟,也是極其重要、極其關鍵的一個步驟。其重要性及關鍵性在於,這個步驟中所採取的一切技術和手段,它都關繫到一個油田能否順利誕生以及它的實際命運問題。
在油田發現史上有不少這樣的情況:一個圈閉本來是充滿了石油的,但因鑽探技術及方法不當,而沒有發現其中的油氣,直到若干年後,人們再次認識,再次鑽探時才證實是個油田;還有的在首次鑽探中就發現了油層,但其中油氣就是出不來或油氣產量很低、結果評價為沒有工業開采價值而棄置一旁,可是以後的重新鑽探或經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又噴出了高產油氣流。可見,鑽探是發現油氣田至關重要的一步,它與前面的工作關系,如同十月懷胎與一朝分娩那樣,所以必須十分認真對待。
在盆地內或一個圈閉上第一口或第一批探井應該打在什麼位置,這是要綜合考慮多種資料以後才能確定的。其實,第一口井就找出油田來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如新疆克拉瑪依因為旁邊有黑油山可以看得見,它就是第一號探井生油的。至於我國東部在復蓋區找油田,就不那麼容易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松基3井,說明在此以前至少已有了兩口空井;勝利油田的第一口出油探井是華8井,說明在此之前曾經至少打了7口乾井;大港油田是在打了近20口探井以後才發現的;任丘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任4井,在它以前,曾經有5口以上的井落了空。當然,確定探井井位也不是無章可循、完全盲目的,簡單而言,以找油為目的的探井(另有以探明地層為目的的井稱之為基準井或參數井)總是盡可能定在圈閉的最高位置,其理由就是油和氣總是浮在水的上面。這里的所謂"高"是指含油層的「高」。地質結構十分復雜,因而「高」也不是絕對的高,形象地比喻:如果要鑽探的圈閉象個反扣著的碗或盆,第一口探井就定在拱起的碗或盆底上;如果這個圈閉象一條豎放著的大魚,第一口井位就定在其脊背的高處;如果圈閉象一塊傾斜的板(克拉瑪依),探井就定在它的上方。也有極少的例外,比如一般人的頭發都在頭頂上最密,但禿頂者卻在頭部的周圍才有頭發,如果一定要在頭頂去剪發,只會徒勞無益,新疆准噶爾盆地就有這樣的實例,五十年代在其最高處打成了一口探井,一無所獲,到了八十年代又在四周較低處打井,卻出了油,用「禿頂」周圍的頭發來比喻,確有相似之處。也有確實在「盆底」找到油的,猶如炒菜的鍋里放點油,它不可能停在鍋沿上,這是因為這里的地層里幾乎沒有水,石油不佔密度差的優勢浮起來,只好「沉底」了,這種實例很少,所以「高處找油」仍然是首先應當遵循的准則。
當一個地質圈閉經鑽探後,有一口井獲得了有工業開采價值的油氣流,這就算是找到了一個油田。但是,還必須進一步把這個油田的具體范圍和出油能力搞清楚。因此,在鑽探過程中發現油氣之後,就應立即查清油層的層數、深度、厚度,並要搞清油層的岩性和其他物理性質,還要對油層進行油氣生產能力的測試和原油性質的分析。然後再進行擴大鑽探,進一步探明圈閉含油氣情況,算出地下的油氣儲藏量有多少。這樣,對單獨個油田來說,它的初步勘探工作就算結束了。
最後這里還需加以說明的是,在實際尋找油田的工作中,這個步驟不可能絕然分開進行,而總是相互聯系、交錯進行的。找有利生油凹陷的過程中,往往也同時就找到了地質圈閉;在找地質圈閉過程中,也會發現新的沉積地層或新的生油凹陷;在鑽探圈閉時,也會發現新的生油層和儲集層,以致給人們增加許多新的認識。總的來說,尋找油田的過程,一方面是人們對地下情況不斷積累資料、深化認識的過程,一方面又是找油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