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化工廠為什麼迴流
擴展閱讀
分料器價格怎麼樣 2025-08-02 03:57:06
康卡斯為什麼價格這么高 2025-08-02 03:52:48
石油隊爆炸組是干什麼的 2025-08-02 03:48:26

石油化工廠為什麼迴流

發布時間: 2023-01-15 10:54:25

❶ 石油集輸的過程

原油集輸就是把油井生產的油氣收集、輸送和處理成合格原油的過程。這一過程從油井井口開始,將油井生產出來的原油和伴生的天然氣產品,在油田上進行集中和必要的處理或初加工。使之成為合格的原油後,再送往長距離輸油管線的首站外輸,或者送往礦場油庫經其它運輸方式送到煉油廠或轉運碼頭;合格的天然氣集中到輸氣管線首站,再送往石油化工廠、液化氣廠或其他用戶。
概括地說油氣集輸的工作范圍是指以油井為起點,礦場原油庫或輸油、輸氣管線首站為終點的礦場業務。
一般油氣集輸系統包括:油井、計量站、接轉站、集中處理站,這叫三級布站。也有的是從計量站直接到集中處理站,這叫二級布站。集中處理、注水、污水處理及變電建在一起的叫做聯合站。
油井、計量站、集中處理站是收集油氣並對油氣進行初步加工的主要場所,它們之間由油氣收集和輸送管線聯接。

❷ 高中地理必修2總結

地理必修二知識點復習
第一章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 今後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 今後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由於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 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 水平較低 增長緩慢 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 人口問題
歷 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長過快
史 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兒童比重過大
軌 增長減緩階段—— 人口增長緩慢
跡 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 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的原因 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政治 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 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 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 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 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 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環境承載力
1、 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又總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 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 團塊狀 組團狀 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 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 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 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 成都、合肥、華盛頓 重慶、上海浦東新區 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4、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 形態 特徵 位置
商業區 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 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 集聚成片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 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 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建築質量上,高級於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於於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 高級 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
低級 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 特點 成因 舉例
同心圓模式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沖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 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沈陽
多核心模式 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並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 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級
1、 城市等級劃分標准: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萬人口 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 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 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 表現
資源條件 位於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 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 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 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 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 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小;相反,位於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 城市化
一、 什麼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標志:
①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 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 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 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 特徵 出現問題 發展新趨勢 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 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 起步時間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處階段 原因
發達國家 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70%以上)
後期成熟階段 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 晚
(20世紀中葉)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 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 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循環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2、 各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類型 區位因素 生產特點 問題及解決措施

乳畜業 北美洲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市場、飼料供應 機械化水平高、輪轉放牧與圈羊相結合 動物疫病的防治
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第一節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工業是指從事自然資源的開采,對採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
一、 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
1、 根據工業的概念推論工業的分類
分類標准 類型 含義 舉例
生產對象 採掘工業 從事自然資源的開採的物質生產部門 採煤工業、水電工業
加工工業 對採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 鋼鐵工業、機械工業
產品性質 重工業 生產各種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 鋼鐵工業、機械工業
輕工業 生產各種生活資料的工業部門 食品工業、服裝工業
2、工業的區位選擇
導向類型 工業特點 部門舉例 區位選擇原因
原料導向型工業 原料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的工業 製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加工廠 接近原料產地
市場導向型工業 產品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較高的工業 啤酒廠、汽水廠、傢具廠、印刷廠、石油加工廠、棉布廠 接近消費市場
動力導向型工業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業 電解鋁工業、化學工業 接近火電廠或水電站
勞動力導向型工業 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的工業 服裝工業、電子裝配工業 接近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
技術導向型工業 技術要求高的工業 飛機、集成電路、精密儀表等工業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2、 區位因素:
對自然界依賴較少,原料動力——充足、勞動力——廉價、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二、 工業區位的選擇
1、 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
社會生產力發展 原料、動力、勞動力數量對工業區位影響減弱
科技水平提高 區位因素發展變化 市場、勞動力素質對工業區位選擇影響增強
市場需求變化 信息的通達度成為工業區位選擇的新因素
2、 鞍鋼和寶鋼的區位選擇
鞍鋼 寶鋼
煤炭來源 早期來自撫順、本溪,目前來自黑龍江、陝西等地 安徽淮南、山西等地
鐵礦供應 安山鐵礦 從澳大利亞、印度、巴西等國進口
消費市場 沈陽、大連、長春等鋼鐵消費市場 上海及其周圍的工業城市群
交通因素 鐵路運輸便利 水陸交通便捷
主導因素 原料、燃料 市場和交通
地位 曾是我國規模最大、部門最齊全的鋼鐵生產企業 我國第一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聯合生產基地
3、 科技進步的影響
交通條件改善和運輸能力提高 原料、燃料對工業區位影響減弱
科學技術的進步 工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提高 勞動力數量對工業區位影響減弱
工業產業對信息的依賴程度提高 信息通達性對工業區位影響增強
4、 鋼鐵工業區位選擇的三次變化
時間 主導因素 原因 區位特點 舉例
早期 煤炭資源 早期冶煉單位鋼鐵消耗煤炭較多 靠近煤炭產地 德國的魯爾區
20世紀初 鐵礦資源 冶金技術的改進,冶煉鋼鐵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 靠近大鐵礦 中國的鞍鋼、武鋼、攀鋼等
「二戰」後 消費市場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巨型礦石運輸船隻出現,海運成本大幅度降低 靠近沿海的消費市場 中國的寶鋼、日本的福山、義大利的塔蘭托
5、 環境因素對區位選擇的影響
區位選擇要求 舉例
環境要求 對環境十分敏感的工業,應建在空氣比較潔凈的地區,遠離煙塵污染的工廠 電子廠、感光器材廠
污染程度 規模小、無污染的工業可以有組織地設在城區 服裝廠、玩具廠
規模大,對空氣有輕度污染的工業布置在城市邊緣或近郊區 機械廠、倉儲
嚴重污染的企業宜布置在遠離城市的郊區 鋼鐵廠、水泥廠
污染類型 大氣污染嚴重的工廠,布置時考慮風向:應選擇在主導風向的下風處,與盛行風向垂直的郊外,已知當地最小風頻的地區,工廠宜布置在當地最小風頻風向的上風處 水泥廠、釀造廠
水污染嚴重的工廠,考慮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區及河流上游,盡量布置在下游 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
扶梯廢物污染嚴重的工廠,要遠離農田或居民區 鋼鐵廠、發電廠

6、 社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社會因素 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政策因素 在優惠政策的影響下,用地、交通、基礎設施等區位因素都會發生有利於投資辦廠的變化
決策者行為 決策者的鄉土情感及個人的理念和心理等因素,也是工業區選擇的重要因素,有時甚至成為主要因素

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 工業集聚與工業地域
1、 工業聯系是工業社會化、專業化生產的必然結果。
① 生產工序上的聯系 (紡織廠和印刷廠之間的工業聯系)
② 空間利用上的關系 (我國許多地方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工業)
2、 工業集聚
概念 優勢
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近距離地聚集起來,形成工業集聚現象 加強企業間信息交流迎合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量消耗,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取得規模效益
共同利用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3、 工業地域的形成——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形成 以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為基礎,以降低生產成本為目的而自發在地理空間上相互靠近 把生產工序上聯系密切的工廠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業地域 在櫃掛工業用地上,先建成基礎設施,再吸引投資者建廠
工業聯系 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密切 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密切 空間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業聯系
發展潛力 多為傳統工業,結構較單一,改造困難 經濟、環境效益較高 經濟、環境效益較高
舉例 傳統工業區一般為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上海金山為石化工業區 我國許多地方的經濟開發區
二、 工業分散與工業地域聯系
1、 工業分散,一是老工業區的發展趨於飽和狀態,使新建企業不得不遷出老工業區;二是由生產聯系的工業企業之間的分散現象,是為了充分發揮各地的區位優勢而形成的。
2、
形成 為了充分發揮不同的區域優勢,一些有相互協作關系的工廠並不要求集聚,有些工業企業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區發展,這就形成了工業分散現象
表現 體積小、重量輕、價值昂貴的零部件生產企業與產品組裝工廠之間相距較遠
產品結構復雜、零部件種類繁多復雜產品生產,其各種零部件生產廠家也可以分布在許多地方,形成跨地區、跨國的網路企業
優勢 充分利用各地區的區位優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結果 引發了工業低於聯系,促進了地域之間人員、物資和信息的流動
動力 現代化交通運輸方式以及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

第三節傳統工業區與心工業區
一、 傳統工業區
1、 傳統工業
概念 一般是發展歷史比較長久的工業地域,大多是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工業企業為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地域
典例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業地帶、俄羅斯的歐洲中部和北部工業區
地位 在各國以致世界工業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國發展新型工業的重要支撐點 大量廉價勞動力 市場體制健全
二、 新工業區
1、「新工業」兩種典型形式:
①新發展起來一傳統工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義大利東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術為龍頭發展起來的工業地域,德國南部、美國的「矽谷」、日本「硅島」(九洲島)
3、 時間新、地區新、形式新、部門新
4、 義大利新工業區的發展條件
發展條件 內容 作用

區位優勢 廉價勞動力 新工業區興起的勞動力保障
小城鎮用地、用水方便 節省生產建設投資
交通運輸方便 便於原料輸入和產品輸出,降低運輸成本
國際經濟環境 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 促使廠家生產消耗能源、原材料少的產品生產
國內經濟環境 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國內經濟高度開放;政府大力支持 新工業區興起的自己保障;鯉魚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新興工業區興廠和發展有政策保障
5、 新工業區特點:
小——以中小企業為主;
輕——以輕工業為主,生產成本低廉、工業考究、質地優良、款式新穎的新工業產品
同——集中大量同類或相關企業
專——生產高度專業化,企業僅從事單一專業化生產
散——企業分布在小城鎮,甚至農村,實行家庭包工形式,生產過程分散。
6、 工業小區: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競爭力
7、 溫州鄉鎮企業
(1) 與義大利新工業區發展相同之處:中小企業、輕工業、資本集中程度低、工業多分散在小城鎮
(2) 與義大利新工業區發展不同之處:沒形成生產——銷售——信息網路系統以及企業間良好的協作關系
(3) 建議:調整不合理的產品結構;擴大企業規模;引進新設備、新的管理方法、冰箱品牌經濟過渡
交通優、人流涌、物流豐、便集散、多網點

❸ 化工廠的味道老往家裡飄~~

你說的這種情況我們這里也有.本人懷疑是他們白天不敢放.怕環保部門查他.才到晚上的時候偷著放的!

❹ 為什麼跑、冒、滴、漏是引起石油化工企業火災和爆炸隱患的根源

在石油化工廠林立的釜塔和縱橫交錯的管道內,不斷進行著各式各樣的化學反應及物料輸送。這些物料呈氣態或液態,有的易燃,有的易爆,有的還具有腐蝕性、滲透性和毒性。各種化學反應都在一定的壓力和溫度下進行。只要設備有微小縫隙,物料就會滴漏出來。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大量泄漏。這不僅浪費物料,污染環境,更為嚴重的是當泄漏出的液體、氣體遇到高溫、明火、靜電火花時,便會引起燃燒或發生爆炸。所以,做好石油化工生產過程中的跑、冒、滴、漏預防工作,是消滅火災、爆炸事故隱患的主要途徑。在石油化工生產過程中,由於設備不良和操作人員失誤等原因,常有跑料、沖料事故發生,造成大量的易燃、易炸物品擴散到空間和地面。當散發出的易燃、易爆氣體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物質時,一旦遇到火源,就能引起燃燒、爆炸事故。因此,在發生可燃、易爆物質泄漏的區域,要避免或減少火災、爆炸因素,關鍵是要制止一切可能引起火花的過程:
(l)妥善地處理好電氣設備。對危險物品還沒有擴散到的區域,首先應切斷電源;對擴散區如果是防爆型的電氣設備可根據情況處理。
(2)制止一切車輛進入危險物品擴散區域,即使是消防車、搶險車、救護車等也不能直接進入,否則會因汽車排氣管產生的火源而釀成火災和爆炸事故。
(3)為了防止沖料跑料時物料以很快的速度沖出產生靜電而引起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平時在設備上就應安裝良好的排除靜電設施。
(4)在一些危險品擴散區域內,工作人員不得帶入火種,施救人員應著防靜電服。
(5)防止撞擊、摩擦產生火花,如發生沖料跑料後,搬動設備要輕拿輕放、禁止穿有鐵釘鞋的人進入擴散區域走動,嚴禁拋擲和撞擊鐵器;鄰近擴散區域的明火作業應當立即停止。
(6)在平時的防火要求中,防爆車間30米內不允許使用明火。

❺ 石油化工的廢水是怎麼處理的

在煉油廠和石化廠污水中,工藝污水或含油排水是通常的處理對象。這些污水含有浮游油及懸浮物質要用凝聚沉澱、凝聚加壓上浮、砂濾及其組合方法進行預處理,以先除去油分和懸浮物質。在此基礎上,用石油化工活性炭吸附或其組合法處理這些污水更有效。在石化廠污水中,BOD值或BOD/COD比值往往較高,通常用石油化工活性炭與活性污泥法等生化處理法配合使用。煉油廠廢水處理流程按處理深度可分為二級、三級處理(或稱為深度處理);按處理方法可分為生化法和非生化法(或稱物化法)流程。自80年代中期以來,在煉油廠和石化廠廢水三級處理中,往往包括活性炭吸附法,特別是臭氧/活性炭組合法,其應用日漸廣泛,而且發展很快。此外,石油化工活性炭及其組合工藝在含酚工業廢水(如塑料廠、煉油廠、焦化廠等廢水脫酚)、含硫工業廢水(如天然氣凈化廠、煉油廠和廠化廠含硫廢水)、有機化工廢水等處理過程中也得到廣泛應用。

❻ 石油石化行業的產業鏈

石油石化產業鏈的構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化工產品的整個加工工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的開採行業和油品的銷售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通常可以將石油石化產業分為:石油開采業、石油煉制業、石油化工、化工製品和化肥行業等。

「石油開采」指的是將原油和天然氣從地下采出的過程,並將原油和天然氣分離。「石油煉制」指的是將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腦油、重油等油品的過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和石化中間品加工成石化中間品的過程。

而「化工製品」指的是將石化中間品加工成製品的過程。「化肥行業」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合成為化肥的過程。每個過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點。具體分類和特點如下:

石油工業包括全球的勘探、開采、煉制、運輸(通常利用油輪和管道運輸)和油品銷售等。石油也是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料,包括醫葯品、熔劑、化肥和塑料等。該行業通常被分為三個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將中游納入下游之內。

(6)石油化工廠為什麼迴流擴展閱讀

石化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1、價格傳導的過程

鑒於化工領域廣泛存在著「中間體」,而國內又缺少交易「中間體」的現貨市場。因而我國石化終端產品的價格形成過程較為復雜,往往受到上游價格壟斷的影響。

產業鏈圖顯示了石化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其產業鏈末端產品的價格經由各自產業鏈的加工環節傳導形成。

芳烴亦可來自石油輕餾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輕餾分和天然氣經蒸汽轉化、重油經部分氧化可製取合成氣,進而生產合成氨、合成甲醇等。

三烯三烴經與無機產品反應可獲得「中間體」,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內醯胺、對二甲苯等,也就是產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產品的原料。

通常價格的形成主要受兩種因素主導:一是消費拉動,二是成本推動。在這兩種類型之間,價格傳導的過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費拉動型

在消費拉動的情況下,受下游需求增長的影響,價格開始上漲。此時,該加工環節的邊際利潤也隨之增長,進而拉動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中重復,至傳導至產業鏈的源頭石腦油)。某一環節受到阻礙,特別是在產能遠遠大於產量或者需求的環節。

(B)成本推動型

在成本推動的情況下,產業鏈源頭原材料價格首先上漲,其結果要求將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轉嫁到該加工環節的產品價格之中。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重復,直至傳導至產業鏈末端的終端產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動不如需求的拉動那麼順利。

(C)消費萎縮

與上述兩種情況相反的是,消費萎縮和成本下降時的傳導過程。當消費萎縮時產品開始積壓,企業開始減產,導致該加工環節的原材料價格下降。這一過程逐漸向上游傳導,最終迫使產業鏈源頭產品價格回落。該上游產品有可能是其他產業鏈的上游。

(D)成本下降

對於下游企業來說,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潤,還可以降低產品價格,擴大市場。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個傳導過程中,加工企業卻很難應對。面對不斷降價的原材料,無論以何種價格買入,企業都要面臨虧損。

❼ 石油化工行業現狀和前景

石油化工行業現狀和前景:
1)煉油這一塊的業務將會萎縮,燃油車將會慢慢減少,電動車將會取代燃油車。
2)化工這一塊還會慢慢增長一段時間,石化畢竟是基礎原料,大部分行業的基礎原料都來源於石化,石油化工廠以後的業務將以化工為主。

❽ 為什麼要回收利用火炬氣

在煉油廠和石油化工廠,經常可以看到從高處冒出的火炬,這是為什麼?是在浪費嗎?其實,火炬或火炬系統是石油化工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安全設施,其作用是將正常生產時排放的尾氣及事故狀態下排放的可燃氣體引到高空燃燒後排掉。世界各國的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為了保證裝置的安全,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均設有火炬系統。
石油化工行業火炬氣主要來源於:正常運行中工藝參數調整;設備切換時的排放;安全閥、壓力控制閥的泄漏;開停車和故障處理時的排放等。不同化工生產過程的火炬氣的成分不盡相同,但主要是碳氫化合物。全世界每年在火炬中燒掉的烴類氣體的數量相當可觀。另外,如果不通過火炬燒掉廢氣,讓廢氣直接排空,排放的毒氣會對周圍環境帶來危害。
隨著能源的日趨緊張及保護生態環境意識的提高,回收火炬氣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並對回收工藝技術進行開發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國內外關於火炬物回收方法可分為兩大類:
(1)原料型。即將火炬氣作為裝置的原料,通過再加工來增加產品產量,這主要是考慮工藝上的可能性和經濟上的合理性。通常是針對某些特定化工設備的排放而言。例如,蒸氣裂解裝置的乾燥器、反應器切換時的排放氣,乙烯、丙烯含量很高,可將其回收送往裂解氣壓縮機入口,通過壓縮和深冷分離來增加乙烯、丙烯產量。
(2)燃料型。將火炬氣作燃料用。這種情況通常適合比較大的化工裝置,尤其適合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的火炬氣回收。因為這種情況下的火炬氣的物料組成往往比較復雜,利用其中某一組分在經濟上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