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生物柴油發展現狀
澳大利亞生物柴油工業公司位於紐卡斯爾市以北四十公里處的一個名為魯瑟福特的城鎮,目前這家工廠每星期可以生產五萬公升的生物柴油,從餐館和其它油脂食品點收集食用油脂及菜籽油作為原料,使用過的植物油脂在反應槽和離心器內用甲醛和催化劑將它轉化成生物柴油,在反應槽里經甲醛和催化劑處理之後,油脂就分離成兩種不同的東西,上面一層比較清澈,而下面一層色澤較深。這種清澈的就是初步階段的生物柴油,而顏色深一點的就是甘油。
紐西蘭利用肉聯廠的副產品油脂為原料製取生物柴油。紐西蘭將加快發展從木質生產合成柴油
英國石油公司BP在澳大利亞昆士蘭(Queensland)的Bulwer(布爾維爾)煉廠將實現每年生產1.1億升的生物柴油,並於2007年投入市場。BP將採用動物脂肪作為煉制生物柴油的生物質原料。澳大利亞Colyer Fehr油脂私營有限公司供應動物脂肪以確保生物能源原料的供給。
澳洲生物柴油產業的策略分析
澳大利亞Mission生物燃料公司的子公司Mission生物技術公司將利用粗椰子油(CPO)為原材料,在馬來西亞Pahang的關丹港建設一座生物柴油和甘油提純煉油廠。這種原料與歐洲生產商相比,具有低成本
錢伯章 《石油與天然氣化工》2006年 第5期
2. 世界海洋石油發展歷程
海洋油氣的勘探開發是陸地石油勘探開發的延續,經歷了一個由淺水到深海、由簡易到復雜的發展過程。
188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數米深的海域鑽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開了海洋石油勘探的序幕。
1920年,委內瑞拉在馬拉開波湖利用木製平台鑽井,發現了一個大油田。
1922年,蘇聯在裏海巴庫油田附近用棧橋進行海上鑽探成功。
1936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的海上開始鑽第一口深井,1938年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油田。
1947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發現第一個近海油田,標志現代海洋石油開始。
1951年,沙烏地阿拉伯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
1964年,英國開發北海油田。
1967年,我國渤海海1井發現工業油流。
20世紀70年代,奈及利亞開發西非海上油氣。
20世紀80年代,巴西加大深海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發,到90年代為其油氣產量的大幅度增加奠定了基礎。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南中國海域成為開發的熱點,北極地區得到更多重視。
幾十年來,5000多億桶的海洋石油發現可大致分為以下3個勘探階段。
第一階段為1940—1972年。在此期間,美國墨西哥灣於1947年獲得第一個近海石油發現,在波斯灣發現了第一批超大型油田,在西非獲得第一個海上發現,後期在北海獲巨大石油發現。另有兩個重大發現分別在澳大利亞和中國。該階段總共發現石油1980億桶,年均發現83億桶,發現規模平均7.7億桶。
第二階段為1973—1990年。在此期間,北海、墨西哥、裏海、俄羅斯的北極地區都有重大發現,美國墨西哥灣和巴西先後於1983年和1984年發現了本區的第一個深水大油田。另外,印度和加拿大在近海各獲得一個重要發現,西非、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灣淺區繼續有所發現。在該階段,石油發現總計達1710億桶,年均95億桶,平均規模為1.35億桶。
第三階段為1991年至今。在此期間,巴西、安哥拉、奈及利亞、美國墨西哥灣4個主要地區找到深水重大發現,不過在北海、裏海、中國也有幾個重大發現,澳大利亞、西非淺水區、波斯灣的發現規模較小。在此階段,石油發現總計1210億桶,年均發現80億桶,發現平均規模1.16億桶。其中,深水和超深水發現440億桶,年均30億桶。
海洋油氣的開發與海洋鑽井是分不開的,海洋鑽井的大致歷程如下:
189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Summer 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木架平台,鑽出第一口井。
1897年,美國人H.L.Williams建造了與海岸連接的棧橋,可打多口井。
1911年,世界上第一座固定平台鑽井裝置矗立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Caddo湖上。1925年,蘇聯在裏海建造的人工島上進行石油鑽井。
1932年,美國得克薩斯公司造了一條鑽井駁船,到路易斯安那州Plaquemines地區Garden島灣打井,這是人類第一次浮船鑽井。
1933年,美國利用駁船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號井」,進尺5700英尺,成為首座坐底式鑽井平台。
1937年,由木樁插入水深4.3米泥底的、距海平面高4.6米的鑽井採油平台,首次在墨西哥灣的海上平台鑽井,獲得日產85.9立方米的海底石油。
1947年,John Hayward設計了一條「布勒道20號」平台,標志著現代海上鑽井業的誕生。
1954年,第一條自升式鑽井船「迪龍一號」問世,帶動了固定式平台的發展。
1956年,美國雪佛龍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近海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海洋採油井最深的採油紀錄,採油井深達4036米。
1962年,殼牌石油公司用世界上第一艘「碧水一號」半潛式鑽井成功,有了向深海發展的工具。
1967年,我國渤海海1井發現工業油流。1968年,一條設計完善的「格洛瑪挑戰者號」動力定位船開始在深海進行科學考察。1971年,美國Hunt石油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近海開創了採油井深度為6248米的海上深井的採油紀錄。
1979年,世界海洋石油鑽井工作水深接近1500米。
1983年,由歐洲經濟共同體財政支持建造的第一座張力腿平台(TLP)於1984年在北海Hutton油田安裝投產。
1989年,在美國墨西哥灣587米水深TLP平台投入使用。
1998年,中國東海平湖油氣田向上海供氣,結束了中國東海不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歷史。
2001年,海洋採油井最深紀錄達7088米。2001年,墨西哥灣鑽井水深達2964米。2002年,雪佛龍公司鑽井垂深達9210米。2003年,雪佛龍德士古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鑽井工作水深突破3000米。
2004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園丁灣水深1425米投產採油。
圖2-8世界主要海洋油田數目的分布
如圖2-8所示,目前,在世界海洋中已找到了581處油田。其中,歐洲和地中海25個,北海110個,義大利、北亞得里亞海20個,黑海和裏海17個,南美洲43個,非洲近海27個,西非近海85個,波斯灣60個,印度次大陸沿岸海域2個,遠東近海23個,印度和馬來西亞近海15個,澳大利亞東部和紐西蘭近海3個,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12個,南部吉普斯蘭德海盆19個,北海近海44個,美國墨西哥灣16個。
3. 紐西蘭是怎麼產生的
紐西蘭乃世上最年輕的移民國家之一。波里尼西亞移民約在西元 500年至 1300年間抵達,成為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
首批已知到此的歐洲人是奉荷蘭東印度公司之命而來的荷蘭人亞伯·塔斯曼(Abel Janszoon Tasman)所帶領的船隊,在 1642年抵達「南北島」西岸。當時他們不知兩島是分開的,故整體命名為 Staaten Landt(州地)。其後再依照他們在現今印尼巴塔維亞的基地名稱改為 Nieuw Zeeland。該基地原先命名是依照荷蘭本土的西蘭省。
1769年,庫克船長(James Cook)開始仔細研究紐西蘭,先後三次到訪南太平洋和紐西蘭,並為紐西蘭繪制地圖。其最初的地圖,把斯圖爾特島當作一個半島,把班克斯半島當做一個島嶼。庫克的地圖致使歐洲捕鯨船擴增在此地海域的活動,紐西蘭最終成為歐洲的殖民地。
《懷唐伊條約》(Treaty of Waitangi)於 1840年簽訂後,紐西蘭成為英國殖民地。但該條約有英文與毛利文二版本,英國皇室代表簽了英文版,毛利人簽了毛利文版。毛利文版承諾給毛利人「tino rangatiratanga」,這詞在毛利文意為「自治」,英文版卻翻譯成「首領位置」,雙方對文意及解讀不同。這詞和其他一些問題至今仍為紐西蘭政府與毛利人間的芥蒂。比如《海床和前灘的所有權》歸屬問題。
1907年,紐西蘭決定加入英國成為自治領地,而非加入澳大利亞聯邦。1947年,紐西蘭獨立。
4. 紐西蘭的資源豐富嗎
紐西蘭,是世界上風景秀麗的國家。誘人的自然風景賦予紐西蘭「旅遊 勝地」之稱。1995年來新遊客人數達140. 88萬人次,其中來自亞洲的遊客 迅速增長,占總人數的32%。澳大利亞仍為第一大遊客來源,其次為日本和 韓國。紐西蘭是世界上有名的風景優美的國家之一。從冰雪覆蓋的山巒、寬闊 的滑冰場、壯觀的峽灣和冰川到宜人的溫泉、美麗的亞熱帶海灘、神秘亞熱 帶雨林、奇妙的火山,無一不使國內外許多旅遊者嚮往。由於紐西蘭人口不 多,密度不大,因此,絕大多數風景區至今仍然未遭破壞,保留著天然特色。 雖然為了農業生產,許多灌木和土生林木曾一度被砍伐,但森林面積仍佔全 國總面積的1/4。在現有森林面積中,公園和風景保護區就有2. 4萬平方千米。
中部以羅托魯阿市那晝夜不息、高達數丈的熱噴泉和沸騰的泥漿池而聞名遐邇,熱泉資源豐富。南起魯阿佩胡火山,經陶波湖北達普倫提灣的白島,長約240公里,寬約48公里,是世界三大地熱區之一。全國有溫泉64處,為大洋洲溫泉最多的國家。紐西蘭山地很多,有雪峰、冰川,也有火山噴泉,山間層巒疊翠,海灣綠水碧波。在紐西蘭,無論登山滑雪、狩獵垂釣,或揚帆嬉水,對遊客都具 有很大的吸引力。旅遊外匯收入成為單一外匯收入最大的一個來源。
旅遊業已成為紐西蘭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部門。為了支持旅遊業的發展,紐西蘭許多城市和大多數旅遊景點都修建了現代化的旅館。各種交通工具:小飛機、旅遊車、小汽車可以把遊客帶到任何一個風景勝地。紐西蘭的旅遊勝地有羅托魯瓦、懷拉基、懷托莫莫溶洞、庫克山、昆斯敦、米樂福桑德峽灣、西海岸天然森林等。紐西蘭海岸線漫長,有許多理想的海灘,夏季是游泳、沖浪、劃船和沐日光浴的好地方;冬季南島南阿爾卑斯山上的10個商業性滑雪場地則獨具魅力和情趣。南島還有著名的庫克山國家公園和峽灣國家公園等。在南島中部的赫米塔奇可以欣賞到紐西蘭最高的山、海拔3770多米的庫克山瑰麗的景色:側面黝黑,峰巒重疊,高坡上是斑斑積雪。薩瑟蘭瀑布從580餘米高處傾瀉而下。是世界上最高的瀑布。
5. 紐西蘭石油開采難度大嗎
紐西蘭石油開采難度大。
據紐西蘭經濟發展部的數據顯示,塔拉納基盆地當前有16個油氣田處於開采中,2010年生產1930萬桶原油和0.157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自上世紀80年代發現大油田以來,天然氣供應基本達到了自給自足。但紐西蘭政府不滿足於此,近年來一直在考慮出口天然氣創造外匯。
6. 石油是如何生成的
石油
成因學說目前還有很多爭議,但最為大家認可的海相成油學說。生成的地點是
三角洲
等有大量泥沙沉積且
地殼
穩定沉降的地域,成油氣候條件是溫暖潮濕。在這種情況下,
海水
或湖水中的浮游生物包括
藻類
和其它簡單
浮游動物
,它們死亡後沉積到海底部,加上
水底生物
的有機殘骸,被河流等帶來的泥沙覆蓋,如此層層沉積,形成富含
有機質
的
沉積層
。然後沉積層逐漸隨地殼沉降下沉,到一定深度後,隨著地層溫度和壓力的升高,在缺氧的環境下,有機質開始分解,經過一系列復雜的
化學反應
,最終形成石油。其中1500~3500米深度是成油的主要區域。
7. 紐西蘭有哪些能源
紐西蘭由南北兩島組成,四面環海。其特有的資源條件,決定了它是一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國家,有豐富的水力資源、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高品質的地熱資源和天然氣(石油和煤炭土要依靠進口)。在能源供應構成中,豐水季節,水電佔63%,天然氣佔22%,地熱能佔7%,煤炭佔4%,其他能源佔3%;最為嚴重枯水季節,水電供應將下降15%,該部分的能源短缺將主要由地熱能來補充。紐西蘭終端能源消費構成中,交通運輸是能源最大消費用戶。根據紐西蘭經濟發展部預測,到2025年,若紐西蘭GDP以2. 5%的年均速度增長,則能源需求將年均增長0.6%。其中交通消費年均增長1. 3 %,工業和商業能源消費不僅不增加,還將年均下降0. 1%。
近些年來,隨著紐西蘭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費量逐步增長。從1974年的393PJ增加到2003年的748. 3PJ。其中,煤的產量雖然2003年達到了歷史最高位的69. 3PJ,但總體而言比較穩定;國內石油供應20世紀80年代末產量相對較大,超過60PJ,近年又逐年下降。進口石油數量越來越大,2003年占紐西蘭能源總供應量的35%,由於油價高漲,對進口石油依賴度的增加給紐西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壓力。水能和地熱資源是紐西蘭能源供應的穩定來源,而近些年其他新能源(包括風能、沼氣、工業廢料和木材)的供應量穩步增長,成為紐西蘭能源供應的有效補充。
紐西蘭十分重視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紐西蘭擁有豐富的地熱資源,是世界上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占能源生產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紐西蘭80%的地熱資源集中在Waikato地區,北島的Rotorura地區也有豐富的地熱能。紐西蘭建立了7個地熱能站,5個在Waikato地區,其中最大的Wairakei地熱能站建於1950年,年生產能力140兆瓦。目前,紐西蘭地熱能的利
用率仍然較低,進一步開發利用的空間很大。風力發電是新兩蘭新能源的重要來源之一。目前紐西蘭有8個大的風場,主要集中在北島的南部地區。近兒年,紐西蘭開始重視太陽能的利用。紐西蘭能源部長PeteHodgson先生近期表示,政府將通過立法的形式,要求新建房屋必須安裝太陽能熱水器裝置,這一指令為這個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
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紐西蘭承擔著減排溫室氣體的責任。但是發達的牛羊畜牧業所帶來的大量二氧化碳氣體排放,使得紐西蘭政府不得不越來越重視可再生能源的研發與推廣應用。由於目前紐西蘭的電力價格極為便宜,而目前可再生能源價格較高,加之是純粹的市場運作體制,政府對新技術應用的干預能力非常薄弱,因此,如何在開發和利用新能源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的同時,又要達到"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是擺在紐西蘭政府與研發機構面前的主要問題。其次,如何加大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究力度以降低應用成本以及制定有效的可再生能源投資政策,也是紐西蘭政府和研究機構目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8. 中東地區的石油,是如何被發現的
眾所周知,一直有著“世界石油寶庫”之稱的中東,是全球著名的石油產地。埋藏在這里的石油,以儲量豐富、油質好、開采成本低、運輸方便等優勢,令其他地區的石油產出國難以望其項背。據近年數據統計,全球現已探明蘊藏石油總量中,中東地區占據了全球儲量的2/3。
而石油在工業中的重要性更毋庸置疑,正是由於石油在人類生活、工業乃至於軍事方面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石油成為國際紛爭的焦點,因為石油爆發的戰爭比比皆是,因此,毫不意外的,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東石油已經成為牽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一個敏感地區。

巴林島
1920年,霍姆斯組織了一支隊伍前往波斯灣巴林島進行石油開采,當時這座海島的酋長根本不了解石油的用途,相對於石油,它的族人更需要大量的淡水。霍姆斯承諾幫巴林島酋長打水井,並以石油開采特許權作為交換。霍姆斯成功打出水井以後,感激不盡的酋長便將巴林島的石油開采權給予霍姆斯。
1927年,手握巴林石油開采權的霍姆斯,又將這座海島的開采權以5萬美元的高價賣給了海灣石油公司,此後,通過這些石油公司,英、美等國的石油公司紛紛進入了中東。不過,雖然早就發現了石油,但是,在上世紀30年代以前,中東石油的開采規模一直不大,直到二戰結束後,石油在世界軍事戰略地位上的發現與日俱增,又有前人為中東石油開采鋪路,最終讓中東石油的開發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