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多少美元一桶
目前,俄羅斯政府在對估計預算收入的基礎上對油價的預測。據估計2012年春季從先前的每桶100美元升至每桶115美元。
俄羅斯的石油出口為國家的祝福和詛咒,分析師預期,近期油價下跌是可能轉化為較高的預算赤字,俄羅斯的預算收入的一半來自石油,燃氣業。
⑵ 中石油股價是多少
A股4.94元。
1.6月11日,中石油股價的罕見上漲是和當前整個石油市場大規模漲價密不可分的一個趨勢,昨天我們就已經在討論整個石油價格漲價引發的國內成品油價格的第8次上漲了,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著全世界油價的大規脊喚模漲價,中石油無疑是其中最受益的股票之一,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中石油可以藉助整個國際石油價格的上漲給自己形成一個較為強大的上漲預期,這無疑才是中石油最核心的優勢所在。
2.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油氣行業佔主導地位的最大的油氣生產和銷售商,是中國銷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3.中石油這種超級大盤股,想要通過一些很特殊的櫻攜凱理由進行拉伸,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反而是這種大規模的宏觀經濟事件,有可能帶動中石油股價的大規模上漲,我們看當前整個中國石油的供應體系來看,實際上受到國際油價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國際油價價格越高,中石油往往利潤水平也越高,很多人都在說,去年我們看到疫情期間,整個石油價格由地板價進行保護,但是那個時候中石油的利潤水平卻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高,而在國際油價上漲的時候,中石油反而有了比較好的市場發展的基礎,這就是中石油特殊的屬性所決定的。
拓展資料:
1.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當前石油價格上漲的趨勢並沒有結束,那麼中石油也就有著比較大的市場發展的前景,中石油至少還有一段時間有著股價的一個較強支撐力度,只是如果僅僅依靠這種宏觀條件來支撐股價上漲的話,這種上漲還是不穩定的,甚至有較大風險的,所以中國石油當前的上漲只是波段性的,或者說是一定階段程度的上漲,大家這一點一定要隱旁弄明白。
⑶ 歐俄相互制裁重創經濟,俄羅斯損失多少
歐俄之間的經濟戰——制裁與反制裁是一把雙刃劍,導致雙方利益俱損。危機常態化與反危機常態化已變成俄羅斯經濟的主要特徵。美國期盼的俄羅斯政治和經濟斷崖的局面短期內難以出現。歐俄經濟戰沒有贏家,如果有贏家的話,那麼美國則是歐俄經濟戰背後的最大贏家。
2016年7月1日,歐盟理事會宣布,因為俄羅斯未能執行明斯克協議,歐盟已正式將針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延長到2017年1月31日。作為回應,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指令,將限制進口實施對俄制裁國家的食品禁令延長至2017年12月31日。因烏克蘭危機,歐盟從2014年夏季開始對俄實行經濟制裁,俄羅斯採取限制歐洲食品和糧食作物進口作為反擊。2016年7月底,歐盟對俄羅斯經濟制裁到期。歐盟最終決定對俄在金融、石油和國防合作領域的經濟制裁延長半年。
歐俄間的轉圜窗口曾經出現
在2016年6月16—18日召開的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包括義大利總理倫齊、法國前總統薩科奇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等歐洲政要以及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道達爾公司、英國石油公司和荷蘭皇家殼牌等大公司的領導人悉數到場。普京與歐洲與會者討論的主要話題就是歐盟與俄羅斯的制裁與反制裁問題。此前,為回應歐盟國家領導人的說情,普京宣布釋放被俘的烏克蘭女飛行員薩夫琴科。俄方深知此次與容克會晤的重要性,這是烏克蘭危機兩年來歐盟最高級別領導人首次訪俄。另外,論壇閉幕72小時之後,歐盟28國大使將討論是否延長對俄羅斯的制裁。在論壇上,參會的歐盟企業領導人呼籲歐俄雙方取消兩敗俱傷的制裁與反制裁。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呼籲俄首先停止對歐盟的反制裁措施。倫齊在與普京會晤時也暗示,只要俄羅斯率先取消對歐盟國家的反制裁,歐盟就將減輕或者不會再次延長即將到期的對俄制裁。但是當普京會晤容克時,後者不僅並未給出倫齊同樣的暗示,而且其態度依然強硬,敦促俄羅斯必須履行明斯克協議。容克表示,「俄羅斯是明斯克協議的簽署夥伴,對此負有義務,下一步很清楚,那就是全面貫徹協議,只有這樣才能解除對俄羅斯的制裁」。
事實上,多數反對繼續對俄制裁的歐盟成員國都希望俄方首先做出讓步,取消對歐盟的反制裁。雖然俄羅斯迫切希望歐盟取消對俄制裁,但擔心在自己宣布單方面取消對歐盟反制裁後,歐盟仍維系對俄制裁,置俄羅斯於尷尬處境之中。聖彼得堡俄歐會晤之後的6月20日,法國外長艾羅仍在呼籲歐俄雙方對待制裁與反制裁採取「開放」態度。
俄羅斯並未如歐盟國家所願選擇「開放」的態度,歐俄雙方取消制裁與反制裁的轉圜窗口就此關上。由於歐盟多數成員國的反對,此次對俄羅斯制裁並未如此前那樣由歐盟機構宣布自動延長,而是經過了6月21日歐盟成員國大使會議的討論。與會部分歐盟成員國大使公開表達了對制裁措施的保留意見,但會議討論的最終結果是延長對俄羅斯經濟制裁6個月。歷史不能假設。但倘若俄羅斯接受了倫齊和薩科奇的建議,率先取消對歐盟國家的反制裁,或許歐盟將取消對俄羅斯的延長制裁,至少會減輕制裁。對於延長制裁的決議,普京表示,不會怨恨歐盟,願意繼續推動歐盟和俄羅斯關系的發展。
在7月16日召開的烏蘭巴托亞歐首腦會議上,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在與歐洲領導人會晤時再次談及歐俄制裁與反制裁的話題,俄方態度仍未有實質性的變化。他說,俄方不會率先放棄對歐盟的反制裁。不是我們最初發起制裁的,因此我們不會請求任何國家取消制裁。我們會讓歐盟自行確定今後應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制裁與反制裁是相互加害
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加上2014年6月開始的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下跌,重創了俄羅斯經濟。2015年體現得尤為明顯。俄羅斯2015年主要經濟數據全面大幅下挫:GDP同比下降3.7%(這是2009年以來的首次下滑)、政府財政收入減少3萬億盧布(約合429億美元)。從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盧布對美元累計貶值72.2%,對歐元累計貶值51.7%。盧布貶值直接導致俄國內通脹率上升和居民實際購買力下降,年化通脹率高達15.9%(據前俄經濟部副部長斯塔里科夫透露,實際通脹率在2015年下半年達到了將近30%),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下降4%,超過GDP的降幅(這是自2000年之後俄羅斯首次出現),實際養老金減少3.8%。最能夠反映民生狀況的標准指標——零售貿易額下降10%,實際工資收入的下降9.5%,創下有史以來的最高降幅。
歐盟對俄羅斯制裁令中最嚴厲的部分是金融制裁。制裁前,歐洲佔俄羅斯銀行發行新股市場約50%的份額。金融制裁令禁止所有歐盟國家的公民購買大多數俄羅斯金融機構發布的債券和股票、禁止俄羅斯銀行在歐洲證券交易所發布新股、禁止以這些交易所為平台從非歐洲國家募集資金。金融制裁令指向俄羅斯國有資本控股至少50%以上的銀行,涵蓋俄羅斯金融系統的大部分資產。這事實上切斷了俄羅斯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外部融資渠道。
限制對俄技術出口的制裁令阻斷了俄羅斯獲得先進的煉油設備和技術的最主要渠道(未針對天然氣行業)。俄方不能再從歐洲進口深水石油鑽探、極地開發以及頁岩油提煉設備。俄羅斯在極地地區已經投入大量先期開發資金的諸多石油開采項目不得不中途擱置。限制俄羅斯武器采購的制裁令禁止任何向俄方出售高端軍事裝備的合同,同時控制對俄軍民兩用物項的技術出口,包括微晶元和精密製造工具。受制裁令限制,歐盟的前華約國家放棄了已經簽署的價值32億美元從俄進口武器配件的合同。上述技術限制政策對俄羅斯軍事裝備采購和軍工製造業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在歐俄開始制裁與反制裁戰之前,歐洲的經濟並未走出主權債務危機後的萎縮狀態。俄羅斯的反制裁措施讓歐洲經濟再次遭遇寒流。根據法國國際信息和展望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僅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間,支持對俄制裁的歐美國家出口損失602億美元。其中歐洲國家損失約為500億美元。損失最嚴重是德國,每月8.3億美元,波蘭、荷蘭和法國每月損失約2億美元。」該報告指出,「自2014年8月制裁令實施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出口量平均減少12.9%」。奧地利經濟研究所的調查報告表明,「俄羅斯反制裁對歐盟產生的傷害不亞於俄方的損失——僅在制裁的頭一年,歐盟共犧牲掉約200萬個就業機會,1000億歐元的產值化為烏有」,「以個別國家而言,超過6000家公司在俄羅斯深耕的德國損失最慘重,受波及的就業機會約達50萬個,相當於270億歐元的產值;義大利和法國各有20萬、15萬人因此失業」。
俄羅斯實施反制裁令後,原來與俄羅斯經濟密切、大量向俄羅斯出口農產品和食品的東歐國家受損程度最為嚴重。以拉脫維亞為例,該國的里加聯合奶製品廠2015年因俄制裁損失600萬歐元。依據俄經濟發展部的數據統計,俄羅斯對西方實施農產品和食品禁令後,相較2013年(俄實行特別經濟措施前最具代表性的一年),西方國家直接農產品和食品銷售損失約合86億美元。
危機與反危機下常態化的俄羅斯經濟
西方的經濟制裁對俄羅斯經濟造成巨大壓力。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2016年1月在蓋達爾經濟論壇上坦承,「俄羅斯經濟形勢復雜而又嚴峻,正在遭遇近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但他強調,「經濟局勢仍然可控」。目前的經濟危機仍在俄羅斯多數民眾可承受范圍之內。俄羅斯社會輿論基金會7月8日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58%的俄羅斯民眾認為俄羅斯針對西方的經濟反制措施未對自身生活產生影響,65%的受調查者認為,反制裁措施對西方國家的經濟影響更嚴重。
西方對俄制裁出台後,為適應新形勢,俄羅斯加快了具有進口替代性質的反危機經濟政策調整,俄羅斯進入「忍耐型」的經濟發展。根據2015年俄羅斯政府推出的調整計劃:5年內減少20個關鍵領域的進口,涉及採掘機械、電子工程、生物科技、化工制葯等領域。目標要將對外國農林業機械的依賴降低56%、食品加工降低53%,工程機械降低34%。為此,俄政府采購不再堅持「技術性能優先」的原則,而改行「俄羅斯製造優先」,「擺脫外部依賴優先」。俄政府還認定,如果中小型合資企業中擁有51%的俄羅斯人股份,即擁有俄企地位,可以按照中小企業的特別配額參與俄羅斯國家采購。
2014年11月,俄羅斯央行放棄「盧布盯住美元」的政策,並大幅上調利率,以應對資本外逃並壓低通脹率。這一政策雖未立竿見影,但在2016年開始初見成效。截至8月,盧布兌美元上漲了13%,漲幅在所有新興市場貨幣中排第三。俄羅斯本幣債券今年的表現在摩根大通公司監測的15個國家中排名第三。8月23日,俄羅斯Micex股指觸及紀錄高點。按美元計算,該指數2016年已累計上漲25%,使俄羅斯的表現在MSCI明晟(MSCIInc.)追蹤的23個新興國家中排名第六。2015年3月,普京批准俄財政部關於建立不可撤銷信託體系服務公司的建議,支持俄財政部推動俄資本去離岸化的倡議,鼓勵俄境外游離資本以公司注冊資本金形式,作為信託投資迴流,免除相應的財產稅,同時不再追究資產來源和外流原因等法律責任,並按注資股比分享公司盈利。此外,俄財政部推動立法,要求在外國企業控股達到或超過10%的俄羅斯納稅人,只要在2016年4月1日前申報資產情況,申報後可免除資產不明來源法律責任。上述舉措增加了外部資本對俄羅斯經濟環境的信心。俄羅斯央行發布的公告顯示,2014年俄羅斯資本凈流出額達1515億美元,是2013年的近2.5倍,而在2015年俄羅斯政府實行海外資本大赦後,當年外逃資本降至1180億美元。目前尚不能斷定俄羅斯資本外逃從根本上得到扭轉,但至少外逃資本出現止跌回穩的勢頭。
從蘇聯解體之初的俄羅斯整體社會經濟危機到1998年金融危機,再到2008年的金融危機,危機與反危機已經成為當代俄羅斯的常態。普京政府歷練出一整套應對經濟危機經驗,加之民眾堅韌的傳統耐受力,現代俄羅斯社會已經形成危機自我適應機制。2000—2007年間,俄羅斯GDP年均7.2%的八年高速增長與國力的迅速恢復為普京提供了民意支持和執政合法性的基礎。美國發起並主導了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其目的不僅在於迫使俄羅斯執行明斯克協議,更在於以壓促變,籍此力促俄國內生成反普京的政治氛圍,防止其在2018年再次當選俄羅斯總統。但目前的俄羅斯國內政局,尚未見普京無法繼續當政的任何跡象。普京在克里米亞和敘利亞問題上的成功出擊為其化解國內危機並繼續執政奠定了難以撼動的基礎。美國期盼的俄羅斯政治和經濟斷崖的局面短期內難以出現。
俄羅斯當前經濟危機的形成並非單純源於西方的經濟制裁,它與世界經濟整體低迷,尤其是國際能源價格的一路下跌密切相關。究其根本,在於產業結構不合理,嚴重依賴資源稟賦。其GDP的10%、政府預算收入的50%、出口總額的78%都依賴於能源出口;國際油價每降低10美元,俄羅斯財政赤字增加GDP的1.4%。俄羅斯經濟紓困的關鍵在於完成能源經濟向現代化經濟的轉型。
歐俄之間互相加害式的制裁與反制裁不可能長久。深受俄羅斯反制裁之苦的歐盟各成員國要求取消對俄羅斯制裁的呼聲勢必在不久的將來轉化為實際,「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之牆已經開始搖晃」。今年4月28日,法國國民議會以多數票通過了反對黨提出的呼籲政府解除對俄制裁的議案。匈牙利、塞普勒斯、希臘、義大利和斯洛伐克等五個歐盟成員國對繼續制裁俄羅斯明確表示反對。其中,匈牙利外長表示,歐盟同意延長對俄制裁的決定是「不正確和反民主的」。義大利率先向俄羅斯表態,願意單方面減少一些商業方面的制裁。德國表示,不會處罰義大利等國的對延續制裁的自行松綁行為。8月18日,默克爾表示,德國願意成為第一個解除對俄制裁的國家,只要俄羅斯執行明斯克協議。顯而易見,沒有歐俄的和解就沒有歐洲的安全與穩定,加之歐盟在能源安全、地區反恐和難民等問題上也亟需俄羅斯的合作,因此歐俄經濟和解、雙方取消制裁和反制裁是未來發展的大勢。
歐俄經濟戰雙方沒有贏家。如果有贏家的話,那麼非美國莫屬。歐俄經濟關系齟齬的背後是政治安全關系的惡化,歐洲更加依賴美國的力挺。依照俄羅斯發布的統計數字,歐俄雙邊貿額易2015年下降10%,而美俄雙邊貿易卻逆勢上揚6%。歐俄經濟困局中的資本外逃大潮大多流向美國。美國企業也趁歐洲競爭對手的缺失,在俄羅斯市場大展拳腳。如美國的德克薩斯州的貝爾直升機公司和俄羅斯烏拉爾飛機製造廠簽署合作協議(雖然後者的母公司在制裁黑名單上),在葉卡捷琳堡組裝貝爾公司的單引擎輕型直升機;位於莫斯科的波音公司研發中心項目依舊在按部就班地向前推進。
⑷ 我想知道烏蘭巴託人的性格
烏 蘭 巴 托 之 行
有幸應蒙古國商會的邀請,前往烏蘭巴托洽談有關機械設備出口業務。
離開北京時,陽春三月的氣候已吹得京城,桃花倍蕾、含苞待放。高潔如玉的白玉蘭花已掛滿枝頭。萬物復甦的綠色,已滲透出芳香,伴隨著活力的嫩芽,即將覆蓋在路邊。花園。廣場。清馨正在點綴生活小區和各個角落。
烏蘭巴托的氣候與北京的情景相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那裡白天的氣溫雖然最高只有零下八、九度,但到了晚上,溫度與北京大約相差有二三十度不止。因為,環抱在烏蘭巴托市四面山巒的積雪還未融化。鐵路、公路、城市道路的兩邊,還被白色所籠罩。遠眺正南的南山口山脈的北坡正銀光皚皚,猶如並排著數個浩大的天然滑雪場,俯視映襯著整個從東至西的烏蘭巴托—這座蒙古1921年建國立都的冰雪城市。當然,成吉思汗更是蒙古人民的偉大「巴特爾」。
正巧,到達烏蘭巴托時,趕上北風為我們送來陣陣雪花,飄灑在身上。人呼吸形成的霧狀,隱約而可見。迎接我們的蒙古商會翻譯霍一戈先生說:「客人到下雪是吉祥的兆頭」。我們沒有來得及深問他的含義。直到我們返回北京的前一天,烏蘭巴托又下了一整天的大雪,恰似上天為我們編織成,千千萬萬條白色的哈達,鋪滿了第二天一大早送行我們的路上。她是讓我們把友誼,捎帶給對蒙古國人民友好的朋友。
(一)
烏蘭巴托早已是中國人民所熟悉,毗鄰我國北部蒙古國的首都。這個距離北京約1500公里,城市的面積有15萬平方公里的城市,人口80多萬,占整個蒙古國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前蘇聯的解體和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變化,對這個城市甚至整個蒙古國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
近十年來,代表著蒙古國國家形象的烏蘭巴托市,對外、對內的一系列政策,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金礦、銅礦、鐵礦、石油等資源,都可以面向國際招商或引資。僅金礦和石油兩個項目,現在都已經分別由中國的有關企業,在蒙古建立了獨資公司或合資公司,開采工作從去年或更早就已開始。公路的施工建設,被中國山東的一家企業所承擔。服裝、塑窗、餐飲、賓館等行業均有中國香港、廣東、北京、新疆的一些私人企業,獨資或合資開辦。有的已開辦了近十年。可見,商機對一名企業家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僅短暫的三天里,我偶爾接觸到廣東一家服裝公司的老闆,他向我介紹了幾家服裝公司產品出口歐美的情況。五年來,他們在烏蘭巴托建廠,將國內的原材料在烏加工,效益是十分可觀的。通過與這位先生的閑談發現,目前整個烏蘭巴托市,還沒有一家小型的機械加工企業,各種另件的需求和加工較為困難。因蒙古國被聯合國列為貧窮國家,紡織品出口不受配額等任何條款的限制,對一些國家也做起了各類商品的轉口貿易。
觀察中發現,烏蘭巴托市60%的轎車、吉普車是韓國現代的產品。30%左右為日本豐田產品。德國賓士、寶馬轎車可見,但為數不多。與商會說得很流利中國話的海山交談時,除了機械之外,還對我國的各種汽車、工程車、重卡、輕卡、中小客車的情況比較感興趣。因為他看到了我國的一輛輛單排載貨輕卡,不知在中國那個經銷公司進口的。礦山開采、牧區輕量級運輸、公路的修建、從烏蘭巴托到我國口岸二連公路的即將開通等,都在為中國的各個行業、各類企業提供著商機。
現在,蒙古國不論是政府還是人民,都把眼光盯在了經濟建設和發展上。這比我在2001年9月,曾去過與我國東北接壤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比,蒙古國人民的自由化程度、政府對私有經濟發展的支持與鼓勵、對國際招商引資和一系列政策方面,距離是相當大的。金礦、銅礦、鐵礦、石油等資源的開發、基礎項目的建設上,都在為各國的企業和商家,提供和創造著空間。
蒙古國的公路條件較差,國內還沒有一條高速公路。上等級的公路也屈指可數。烏蘭巴托到現在,沒有一個像樣的汽車修理和維修中心,大部分本應該維修和定期保養車輛,加之從韓國、日本購進了一部分低價的二手車,都因不能定期檢修和更換另配件,而過早地癱瘓、報廢。其它一些所用的設備等,可能與車輛的待遇是一樣的遭遇。要不然沉睡多年的廢鋼鐵,現在,怎能以每噸400元人民幣(摺合55600蒙圖)的價格,大量的被中國商人狂購,幾經轉手後,絕大部分被國外一些的中、小鋼廠購入。
從交談和了解中發現,他們曾對中國的發展感慨;對前蘇聯的解體震驚;更對自己的發展擔憂。他們在政體上效仿著俄羅斯;在經濟建設上學習著中國;在自由化程度上靠近著西方。他們在信仰上接近佛教;在生活上延續著民族傳統;在發展上尋找著自己的特色。最近,烏蘭巴托又要在一定區域內,組織和籌建保稅區。保稅區與中國各地的科技開發區大致模式是相同的。
由於在烏蘭巴托停留的時間較短,加之幾個單位與都要與商會進行溝通,僅三天的往返,我實在是找不到機會、抓不到更多的時間、更來不及與他進行更細致、更深層、更廣泛,多方位、多角度、多方面的探討。
(二)
蒙古國現在的經濟、環境、基礎設施和基本建設等方面,還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但它的民族卻是一個爭強好勝的民族。烏蘭巴託人的性格大致豪放。粗獷。好客。
兩個人鬧矛盾爭吵或交起手來,第二天照樣可以歡天喜地、同桌暢飲。
烏蘭巴托除少數俄羅斯和華人後裔外,蒙古國人90%以上的人崇拜、信仰佛教。有些禮節與我國西藏的相似。也有黃教與紅教之別。據有關人員介紹,烏蘭巴托的蒙古國人大部分信仰的是黃教。較大的禮儀、慶典或開業、竣工,以及人們生活中的婚、喪、嫁、娶等也大多請喇嘛參與活動,有些事件竟使異國人和蒙古人難以理解和遺忘。
每年過的農歷春節,是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傳統習俗,就是這個自古千年、春夏秋冬,帶有自然規律的日子,恰恰在2004年按照喇嘛的解釋和通知,烏蘭巴託人對這個以往的節日,按正常日期整整推遲了一個月,人們才開始歡快地渡過。有的年份,因各地喇嘛通知過春節的日期竟不是同一天。很顯然的說明,是喇嘛內部之間的解釋出現了矛盾。可見民族信仰與崇拜色彩的如此強烈。荒唐。可笑。
最使蒙古人氣憤的是,烏蘭巴托最大堪稱國寶,高20米的琉金巨大佛雕,竟被一國之主偷偷地賣給過俄羅斯。後經不住國人強烈譴責,百般地交涉與周折,才予以追回。雖然許多國人記不住是哪個國主、哪一年的事。而被視為國恥的這個事件,整個蒙古國特別是烏蘭巴託人都沒有遺忘。這尊大佛現安立在烏蘭巴托市中心喇嘛廟的佛堂內。據說是黃教創始人中喀巴的雕像,但未經過考證。
我們到的當天晚上,蒙古國商會的兩位副會長尼爾圭和奇代、連同商會的一位負責工作的女士一起,對我們這次共同被邀請的八位客人,在烏蘭巴托的中國餐飯店,舉行了歡迎晚宴。主人連敬三杯酒喝乾後,按照世代蒙古族的傳統習慣,由那位女同志,雙手捧起了天藍色的哈達,右手哈達的上邊托起一尊,斟滿白酒的銀色酒杯,依次按順時針方向,分別向每位客人敬酒和敬獻哈達。
以往我們對哈達的印像是白色的,其實不然。哈達有白、天藍、紅、綠、深藍五種顏色。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分別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白色是獻給尊貴、有名望的人,象徵著敬仰、崇拜。天藍色是獻給尊貴的客人,象徵著友誼、
長遠、長久。其他幾種顏色雖然主人不便向我們介紹,但猜得出來,無非是悲歡離合或信仰之類活動之所用。
烏蘭巴托在各種較大的歡迎儀式上,獻給尊貴客人都用的是天藍色,沒有使用過白色的。而我國的西藏大多用的是白色。這可能是教類的分支或不同地喇嘛的解釋而人為造成的吧。相同的是敬酒和敬獻哈達如有女士在場時,必須應該有女士進行。獻哈達的人雙手捧著哈達,在右手的哈達上邊托住銀色的酒杯,由服務人員斟滿酒後,端給歡迎的客人面前。客人需用左手接過滿杯白酒,用右手的無名指向酒杯分別沾三下,然後與大拇指捏合。第一次沾後,手舉過頭頂彈向天空,第二次沾後彈向地面,第三次再向自己的額頭正上方輕輕的點一下。三次的動作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先。最後親手把哈達敬戴給客人的脖子上。此杯酒要一飲而盡,不能留下一滴,不喝是對主人的不誠心和無誠意,更是對主人的不遵重。對每個客人輪流敬完酒、獻完哈達後,主、客就可以盡情地載歌、載舞。
客人可以用各種方式向主人輪流敬酒,而主人不可以拒絕。主人向客人敬酒時,客人不允許以水、以茶代酒。客人也不允許以水、以茶代酒,向主人敬酒。如客人不喝酒,可以在斟酒前,把酒杯撤下去。決不允許把酒杯倒扣過去。不應該斟半杯酒。可見蒙古國的飲酒文化也是源遠流長。
(三)
在烏蘭巴托與蒙古國商會洽談時,有幾家公司和單位,都是親自和俄羅斯商人直接談判,簽定貿易合同。這次,有一商家是俄羅斯依爾庫斯克的耶魯那公司。這是一家是經營各類設備的公司。前來談判的負責人叫安德列。我國這幾家公司的設備,都是繼朝鮮、越南、菲律賓、澳大利亞、香港等國出口之後,又一次踏出國門,轉口俄羅斯。
蒙古國利用免關稅條件的轉口貿易,我們都感到比較「擔憂」。他讓你與用戶直接接觸,承擔著即不是「中介」,又類似「中介」的作用。他們把兩邊的信譽程度,緊緊地掌握在自己手裡,用兩邊「犧牲」了的利益,搭建著自我發展的「橋梁」。這就是轉口貿易的動力所在,也是經濟利益所在。他們在本國沒有供需的條件和暫時沒有發展空間的情況下,卻可以藉助本國的優勢,合理地去擠占本來不屬於他們的利益空間。供、需雙方的利益被他們掏去了各半,合起來並不少於雙方的任何一方。這中間引起和出現的小小摩擦、麻煩和損失也是不足為怪的。我方和對方個別不規則的所謂中介機構,誠信度還是欠佳的。
自己不製造的東西,卻可以獲取製造商的利益;自己不會銷售的東西,卻可以獲取購貨商的利益。這就是這個民族的聰明之處。這種聰明是結合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所逼出來的。轉口貿易是這個國家的特色之一。
世界有限的資源,對各個國家的分配是不平衡、不均等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受歷史、地域、環境、意識等多種條件、因素所制約的。先進的國家如此,落後的國家更是如此。如果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都放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那麼思想意識的差異,就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我引用這樣的兩句話,來結束對烏蘭巴托之行的追記,不知它是否對一個國家、對一個地區、對一個企業適用:「思想解放的程度,決定著發展速度;思想解放的范圍,決定著發展空間」。
⑸ 石油價格多少錢一升
當原油價格在100美元/桶,1升汽油的成本大約為6元/升。 當原油價格在150美元/桶,1升汽油的成本大約為9元/升。 當原油價格在200美元/桶,1升汽油的成本大約為12元/升。
⑹ 國際石油價格按公升算、一公升多少錢
1桶(bbl)=0.159立方米(m3)=42美加侖(gal)即159升 桶真正跟石油發生關系應該是在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托思維爾鎮的德雷克發現石油。這位美國人也是跟我國早期的四川人一樣,試著想挖井找鹽,沒想到卻找到了石油。當時在內燃機還沒有發明之前,生產的石油主要是用來製造煤油及燈油。德雷克共有24口生產井,1860年產出原油9萬噸,1862年生產了27萬噸。 德雷克的油井出油後,他用一隻容積約8個啤酒桶的鯨魚油桶當作儲存槽,再放不下只好在地上挖坑做石油池,讓來不及裝桶的原油暫時存放,再用一個個啤酒桶分裝,用馬車拉到河邊,裝上船沿河運送到各地精煉廠。 1865年鐵路延伸到油田區,又利用火車的平板車台一桶一桶放置運送出去。這段故事終於創造了石油與桶此後不可分割的關系。 在英語中,大大小小的木桶都稱為「Barrel」,都可用來盛裝石油。大家的交易又是以1桶為准,初期沒有統一的標准規格,的確給買賣雙方都造成困擾。盛裝石油的木桶大的有50加侖(加侖為另一種容積單位,每加侖為3.785公升),小的只有30加侖,以40加侖及42加侖為多,但以40加侖為最通用,大家也逐漸朝這規格靠攏。使用木桶裝原油有一個缺點,就是熱脹冷縮的物理現象經常使木桶破裂,所以裝油時會故意裝少些。 1870年,洛克菲勒成立標准石油公司時,大量使用自家生產的木桶,自立交貨規格,把1桶定為42加侖,而且把木桶噴成藍色以表示與其他廠家的區別。在當時,石油的交易是以桶為單位,各家油商向不同的油廠提油,所提領的每桶數量都不一樣,這對政府而言,要公告價格與收稅也沒有標准,所以要定一個標准量的桶,對各方來說都變得很迫切。美國在1876年內戰前,採取了英國商人和美國商人都能共同接受的一個標准,制定 42加侖為1桶。如果換算一下,約合159公升。 說來很有意思,這42加侖是採取了裝鯡魚的木桶及裝豬油的木桶,二者都是42加侖,但都與石油沒有關系。後來,桶成為全世界統一的石油計量單位,全世界各國一致向它看齊。這不像其他計量單位,有美製、英制或公制的區別。桶這個計量單位,不只是石油業界使用,凡是與石油有關的產業、機構或個人,也深受此單位的影響。一桶油有多重? 體積與重量單位之間的換算必須引入密度p。原油及成品油的密度pt表示在某個溫度狀態下,沒立方米體積的石油為p噸重。換算關系為: 一噸油的體積數=1/p立方米 一噸油相當的桶數=1/p*6.29桶(油) 將6.29除以密度即為求1噸油等於多少桶油的換算系數公式。此換算系數的大小與油品的密度大小有關,且互為倒數關系,如:大慶原油密度為0.8602,勝利101油庫原油密度為0.9082,可分別得: 大慶原油換算系數=6.29/0.8602=7.31,勝利原油換算系數=6.29/0.9082=6.93 世界平均比重的原油通常以1公噸=7.35桶(每桶為42美製加侖)或1174升計 對石油產品得計算方法也是一樣。如某種汽油的密度為0.739,計算結果:1噸汽油等於8.51桶;某種柴油的密度為0.86,計算結果1噸柴油等於7.31桶。依此類推
桶和噸是常見的兩個原油數量單位。歐佩克組織和英美等西方國家原油數量單位通常用桶來表示,中國及俄羅斯等國則常用噸作為原油數量單位。噸和桶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噸約等於7桶,如果油質較輕(稀),則1噸約等於7.2桶或7.3桶。美歐等國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侖做單位,我國的加油站則用升計價。 1桶=158.98升=42加侖。美製l加侖=3.785升,英制1加侖=4.546升。如果要把體積換算成重量,和原油的密度有關。 假設某地產的原油密度為0.99公斤/升,那麼一桶的原油重量就是158.98x0.99=157.3902公斤。
回答者: athena520520 - 初入江湖 二級 6-10 15:51
目前國際石油界在進行原油重量、容積折算時,一般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烏地阿拉伯34度輕原油為准。這種原油每噸摺合7.33桶.
所以一桶約136.43公斤。
回答者: 十一里平湖 - 千總 五級 6-10 18:15
之前看成價格去了,大概是135公斤吧
回答者: lxjhby
石油體積與重量單位的換算方法 1.體積與重量單位之間的換算 體積與重量單位之間的換算必須引入密度p。原油及成品油的密度pt表示在某個溫度狀態下,每立方米體積的石油為p噸重。換算關系為: 一噸油的體積數=1/p立方米
一噸油相當的桶數=1/p * 6.29桶(油) 將6.29除以密度即為求1噸油等於多少桶油的換算系數公式。此換算系數的大小與油品的密度大小有關,且互為倒數關系,如:大慶原油密度為0.8602,勝利101油庫原油密度為0.9082,可分別得: 大慶原油換算系數=6.29/0.8602=7.31 ,勝利原油換算系數=6.29/0.9082=6.93 對石油產品得計算方法也是一樣。如某種汽油的密度為0.739,計算結果:1噸汽油等於8.51桶;某種柴油的密度為0.86,計算結果1噸柴油等於7.31桶。依此類推。表1列出了國內外常規油品及常見的原油的噸與桶的換算系數。 美國市場的汽、煤、柴油價格以美分/加侖為單位,同樣可用上述公式換算為以美元/噸為單位。例如,1993年7月27日美國舊金山93號無鉛汽油價格為54.0美分/加侖,其換算方法推導如下: 93#無鉛汽油價格=54.0美分/加侖;54.0*0.01*42美分/桶(1桶=42加侖),54.0*0.01*42*8.5美元/噸(1噸汽油約和8.5桶),54.0*3.57*(3.57即為汽油由美分/加侖換算美元/噸的換算系數)=192.78美元/噸
表1.原油和油品體積與重量單位換算表
一、油品 品名 密度p 桶/噸 品名 密度p 桶/噸
航空汽油 0.701 8.97 船用柴油E80。c37-5.0 0.886 7.10
車用汽油 0.725 8.67 減壓渣油(大慶) 0.941 6.68
航空煤油 0.775 8.12 道路瀝青 1.01 6.23
輕柴油 0.825 7.62 潤滑油基礎油150SN 0.8427 7.46
輕石腦油(44-100。c) 0.674 9.33 潤滑油基礎油500SN 0.8579 7.33
重石腦油(102-143。c) 0.742 8.48 潤滑油基礎油150BS 0.879 7.16
二、原油 品名 密度p 桶/噸 品名 密度p 桶/噸
中國原油 米納斯原油 0.8498 7.40
大慶混合原油 0.8602 7.31 杜里原油 0.9218 6.82
勝利原油(101庫) 0.9082 6.93 辛塔原油 0.8602 7.31
阿曼原油 0.8498 7.4 阿朱納原油 0.9279 6.78
阿聯酋原油 漢迪爾原油 0.8850 7.36
迪拜原油 0.8708 7.22 維杜里原油 0.8850 7.36
穆爾班原油 0.8498 7.4 馬來西亞原油
沙特原油 塔波斯原油 0.7972 7.89
阿拉伯輕油 0.8550 7.36 拉布安原油 0.8654 7.27
阿拉伯中油 0.8708 7.22 米里原油 0.8948 7.03
阿拉伯重油 0.8871 7.09 伊朗原油
科威特出口油 0.8680 7.25 伊朗輕油 0.8554 7.35
伊拉克原油 伊朗重油 0.8707 7.22
巴士拉輕油 0.8559 7.35 英國原油
巴士拉中油 0.8698 7.23 不倫特原油 0.8348 7.53
中原文留油 0.8321 7.56 俄羅斯原油
遼河外輸油 0.930 6.76 原蘇聯出口原油 0.8659 7.26
勝利孤島油 0.946 6.65 美國原油
江蘇真武油 0.8403 7.49 西得克薩斯中質油 0.8251 7.03
華北任邱油 0.8410 7.48 北坡原油 0.8944 7.03
南海惠州油 0.8380 7.51 澳大利亞原油
南海綏中油 0.972 6.47 吉普斯蘭油 0.8017 7.085
印尼原油 賈比魯油 0.8156 7.71
阿塔卡原油 0.9109 7.76 2.體積單位換算
體積單位主要有桶、加侖、升、立方米,它們之間的換算系數見表2。
表2.體積單位換算表
升(L) 立方米(m3) 加侖(美) 加侖(英) 桶(油)
158.98 0.15898 42 34.973 1
1 0.001 0.26418 0.21998 6.29*10-3
1000 1 264.18 219.98 6.29
1立方米=6.29桶(油)
⑺ 石油價格多少美金一桶.想問的是:一桶是多少升當初是以什麼單位來換算的
以大慶原油為例: 一桶就是136.8公斤
以伊拉克巴士拉中油為例: 一桶就是138.3公斤。
就是說大概一桶油就是135公斤左右。
⑻ 我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均價為4041元,那麼從國外進口價格是多少呢
石油含量屬於一個國家發展最新工業的基礎資源。無論是從輕工業的角度來說,還是從重工業的角度來說,工業的發展都同石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總而言之,一個國家想要更快更好地發展國內經濟就離不開石油。
其次,美國石油能源價格為何居高不下,主要是為了幫助歐洲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現時美國在歐洲市場高價出售石油,並已連續四個月成為歐洲最大的石油進口夥伴。但是美國的石油價格過高,歐洲以外的國家當然不會從美國購買。
⑼ 國際石油價格
國內石油價格上漲的真正原因
5月23日,在國際原油價格回落和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再次提高成品油銷售價格。北京地區93號汽油再創歷史最高價位。有關方面對此的解釋是,上次漲價沒有調整到位,我們成品油銷售價格仍舊低於國際市場,今後將考慮國際市場情況和社會承受能力繼續推進價格調整。謊言是多麼的的圓滿,但是,我們早就有各種手段來論證,這是明目張膽的欺騙。
一、中國進口的石油沒有達到60美圓的。國際市場達到60美圓的是北海清質石油,其質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東地區、南美、俄羅斯出口的石油是無法達到60美圓的。而中國大量進口的是低質高含硫石油。據著名的經濟情報雜志分析,國際油價在54美圓時,中國進口的石油價格大多在30美圓左右。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質石油買家。
二、美國與中國石油價格比較。美國的汽油是按每加侖多少錢出售的,換算一下大概是平均每升93號油是人民幣4.7元,可是人家那是加了30%的燃油稅,並且人家公路沒有收費,高速公路也基本不收費或者收費很低。而北京的類似汽油銷售價格已達4.24元,實際價格高於美國。如果有關方面說,中國成品油價格遠低於國際市場,更將被下面的例子駁斥的體無完膚。海關宣布上半年查獲的走私案件中,成品油、香煙等位居前三名。既然中國成品油便宜,那應該是從中國向國外走私才對,為什麼要從國外向中國走私?過去查獲的特大走私案件,都與走私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有關,可見內外差價巨大,吸引走私者挺而走險。
三、石油企業報表顯示利潤巨大。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成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掙錢的,報道說利潤接近千億元,而其年經營額在5000億元左右,利潤空間已相當可觀,利潤率非常可觀。以凈資產收益來分析,即使是風光無限的房地產,其優質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為5%到10%為主,而中國石化的凈資產收益,根據其2004年年報為17.32,其加權平均的凈資產收益為20.32%。大家說這是不是很驚人!是房地產行業優質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房地產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四倍多。這才是驚人的暴利證明!我不久前與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士接觸,他們去年的利潤超過40億元,總結因素是價格高、市場好。可見,中國石油企業是很不錯的業績,怎麼還有長期虧損的說法,這不是欺負老百姓沒頭腦么?
四、上游壟斷掠奪下游競爭性行業,扭曲經濟結構 肆無忌憚的漲價,使中國經濟和宏觀調空的復雜局面加劇。可怕。成品油漲價,因為你是壟斷,但下游產業卻是競爭性行業,不能漲價。比如公交和計程車,關系群眾生活,其價格調整要經過嚴格審批,油價從2元漲到4元多,公交價格和計程車價格並沒有什麼提高,可見,油價上漲只能消化在成本和政府補貼中。汽車製造業是國家寄希望的產業,但消費環境不良,加上油價上漲,更是雪上加霜。老百姓近兩年的工資並沒有顯著增長,翻倍上漲的油價讓大家很難受。 可見,這是赤裸裸的掠奪,扭曲中國經濟結構,增加了所謂的膨脹壓力。盡管,中石油的滾滾暴利,讓國家,同時也讓某些不可明說的利益群體歡欣鼓舞,但是,這種危害中國經濟的掠奪經濟思路,將貽害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
我觀察大家對油價上漲雖然知道是中石油/中石化搗鬼,但是不知道要點!
我在這里澄清一下:
石油是戰略物資,國內的油田都是這兩個集團壟斷的。只有他們有開采和銷售權利。近幾年國家進口石油越來越多,今年會達到1.5億噸。進口石油消費的比例越來越大,豈不是兩大集團就沒有話語權了??放心。關鍵的石油進口權還是只有兩大集團所有。國內的煉油企業就算是油價再便宜,也無法自主進口,只能從兩大集團買他們加價進口的原油。
這樣兩大集團對內把持油田,對外把持原油進口權。國內原油價還不是他們說得算?國內的煉廠,包括兩大集團自己的煉廠是在虧損,那是因為原料石油(無論國產還是進口)的價格是兩大集團定的!兩大集團自己的煉廠虧損無所謂,反正在貿易/開采環節已經有足夠驚人的利潤了!!
而且煉廠虧損的情況可以成為汽油漲價的借口,掩人耳目。於是我們就這樣因為所謂的煉廠虧損,口袋的錢被淘空!!!!
石油是工業血液,現代基礎工業的王道!!兩大集團在上游敲骨吸髓,危害的是整個國家競爭力甚至國家安全!!90#油從今年3月份的3.18上漲到7月份的4.06,快一塊錢了,還不到半年!!
到底有多少物流企業破產阿?到底有多少企業背上沉重的運費成本阿?無恥的搶劫!!2004年兩大集團凈利潤2000億,咱們國家gdp才多少?11萬億,各行業綜合凈利潤最多按照5%算,也就5000億。可見40%的國家利潤都是兩大集團的!大傢伙都在給兩大集團打工呢!!有人會問,油田是國家人民共有的,這兩大集團雖然壟斷,畢竟是中國自己的企業,為什麼這樣喪心病狂的掠奪財富不顧危害國民生機?其實這兩大集團都是海外上市企業!!所有權和資本不是純粹國家的了。資本是貪婪的,對利潤的追求是永遠也不會滿足的。看到這里,國內油價未來的走勢相信每個看過帖子的人已經很清楚了。
我很擔心國外投資者利用兩大集團的壟斷地位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從這個角度講,兩大集團已經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上了!!有時候看到紡織廠的女工雖然一天12小時的拚命幹活,居然連500塊錢的工資都得不到,原因是有的工廠因為紡織原料漲價(非棉的紡織品大部分是石油變得)或者停產/或者破產。心情真是無法描述。前一陣子還聽說北京有的哥為了多跑出點錢過勞死...真不知道中石化/中石油有2000億的純利還叫囂虧損要求漲價的嘴臉是什麼麽樣??那2000億人民的血汗錢又有多少進了原本已經很富裕的老外口袋裡!!
無論如何,兩大集團正在擠垮國內非自有的煉廠,同時也正在擠垮社會上的非自有的加油站。如果現在的情況不得到改變,兩大集團的目的很快就會完全實現。
可能有人問,目前發改委已經批了19個非國營的公司可以進口石油。其實私營企業進口石油除了要有進口權,還要有配額,2005年非國有進口配額一共才0.1億噸,根本沒有影響市場!而且兩大集團除了因為自己是國有公司,進口不受限制之外,還注冊了非國有企業,也在這19家裡面混,用他們的實力搶占絕大部分配額!!太狠了!!關於私有企業石油進口權/配額計劃具體詳情大家可以查詢國家商務部網站看看!!
我有一個朋友是業內人士,所以知道兩大集團的要害!注意到很多人誤解油品漲價的原因,實在看不過去了,才發言的。可惜我不是記者,否則早就揭他們的老底了!
不要讓整個社會被兩大集團\"煉油廠虧損
法報分析石油和原材料價格上漲未引起全球經濟動盪的原因
新華社信息北京5月23日電法國《費加羅報》5日刊登伊夫·德凱德雷爾的一篇文章,題為《石油價格上漲並未影響投資者信心》,摘要如下:
今年以來,石油價格上漲了將近20%。最近4年來,油價上漲了250%。其它原材料價格2005年上漲了29%,今年以來又平均上漲了12%。通常,這些變化將足以引起全球經濟不穩,減少企業利潤,破壞投資者信心。這正是第一次石油沖擊和第二次石油沖擊時曾發生的情況。
這次,情況完全不同。金融市場運轉良好,這很少見。最近4個月,法國股市CAC指數漲幅超過了10%。在大西洋彼岸,納斯達克指數上升了5%,道瓊斯指數上升了6%。今年以來,日本股市和英國股市也上漲了7%。德國股票價格指數上漲了11%。這些變化似乎反常,首先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所造成的無法預料的前景不能使投資者放心,其次因為這些不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使一些金融家離開股市轉向原材料市場進行投資。
然而,這一現象的產生既有經濟結構上的原因,也有經濟形勢方面的原因。首要原因之一是,最近30年,發達國家的經濟已尋求減少對石油價格變化的依賴。如今,要創造等量的國家財富,所需石油已比20年前減少2/3。上個世紀80年代初,石油消費開支約佔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如今,它只佔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3%。讓—馬克·讓科維奇和阿蘭·格朗讓在他們合著的《請加滿油!》一書中指出,「1979年,買1升汽油需要花費半個小時的最低工資。2005年,買1升汽油卻只需要花費10分鍾的最低工資」。
從兩方面可以看出經濟對石油價格變化的敏感性在下降。一方面,是因為1/4世紀以來人們在節約能源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並利用石油和天然氣以外的其它能源,發揮核能在電力生產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們重視通過發展服務業來創造財富,服務業在國家財富中所佔比重已接近3/4,而服務業消耗的石油則明顯低於工業乃至農業。
此外,也有經濟形勢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在中國和印度的帶動下,全球經濟3年來取得了難以置信的增長。當然,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每桶石油價格上漲10美元,就會對全球經濟產生0.5%的負面影響。但是,2003年以來,世界經濟發動機一直處於高速運轉,從而使能源價格上漲的負面影響得以被吸收。
對西方金融市場產生積極影響的另一個經濟現象是:石油公司在股市交易指數中處於強有力地位。在巴黎,道達爾公司在CAC40指數中所佔比重超過13%。油價越漲,對石油公司越有利,石油公司的股票也越受益,從而使更多的股市基金大亨加強其在石油公司股票中的地位。這進一步刺激巴黎股市的指導性指數,同樣也刺激其它股市。因此,石油公司在歐洲STOXX50指數中所佔比重已達到16%。
除此之外,還有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強調的「全球儲蓄過剩」因素。這些剩餘資金約達14萬億美元,並在流入世界金融市場。這有助於使金融市場免受原材料價格變化的影響。
最後,還有迴流的石油美元因素。去年,油價上漲可能使石油生產國獲得了8000多億美元的額外收入。這些資金中有一部分用於向西方國家訂購設備,但主要部分又投入資本市場。由於美國貨幣存在結構性缺陷,這部分資金主要投在歐洲市場。因此,盡管主要原材料價格上漲,但是這些資金仍流入歐洲市場,造成少許泡沫影響。
當然,全球經濟、金融和股市的這種美滿結合並不意味著目前的樂觀主義將延續。一旦伊朗危機爆發,油價就會達到甚至超過100美元,並將嚴重破壞經濟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經濟增長受影響的程度將可能達到1.5%乃至更多,這相當於今年預期經濟增長率的1/3。特別是在此情況下,金融市場將不再能演奏同樣的樂章。與「泰坦尼克」號郵輪的管弦樂隊(它曾在郵輪失事時盡量長時間地演奏以安撫遇難者)不同,金融市場應提前打開救生艇,防患風險,以免為時過晚。